s 閱讀頁

養蠶的起源

  “秦地羅敷女,采桑綠水邊。素手青條上,紅妝白日鮮。蠶饑妾欲去,五馬莫流連。”多麽絕妙的風景!蠶,自從人們發現她的那一刻起,生活就多了一份美麗。姑娘們喜歡她,是因為她能織出絢麗。孩子們喜歡她,是因為她能帶來安謐。華夏兒女喜歡她,是因為她有“春蠶到死絲方盡”的拚搏精神……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的國家,並且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是唯一一個養蠶的國家。從古代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關於養蠶的直接記載。如《夏小正》中的三月“妾子始蠶”、“執養宮事”等。“宮”字南北朝時候的解釋即指蠶室;再如《詩經·幽風·七月》寫道:“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另外,在商代的甲骨文中與“桑”、“蠶”、“絲”、“帛”等字有關的字多達一百零五個,可見養蠶和絲織在當時的社會中占有重要地位。

  養蠶技術起源於中國,這一點是毫無疑義的。至於,養蠶技術究竟起於何時,說法就不同了。

  一說“嫘祖始蠶”。嫘祖是傳說中的北方部落首領黃帝軒轅氏(公元前2550年)的元妃。據《隋書·禮儀誌》記載,北周(公元557~581年)尊嫘祖為“先蠶”。《通鑒外紀》記載:“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帝之妃,始教民育蠶,治絲蠶以供衣服”。《路史》則稱:“伏羲化蠶,西陵氏始養蠶,故《淮南蠶經》雲‘西陵氏勸蠶稼,親蠶始此’”。這種說法在宋元以後開始盛行,許多中外文獻也都讚同此觀點並加以引述。但是,也有人認為,這隻是民間傳說,既沒有科學考證,也不符合生產實踐,因為如此偉大的發明,隻能是廣大勞動人民不斷積累經驗的結果,單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的。不過,這一傳說也說明了我國養蠶技術的確是有非常悠久的曆史。

  二說養蠶始於六七千年前。1926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縣西陰村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過一個被切割過的蠶繭,據分析是家繭的蠶繭。如果成立的話,這應當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家繭蠶繭。不過,有一些著名考古學家對這切割得很平整的半隻蠶繭提出質疑,認為這個發現是靠不住的孤證,大概是後世混入的東西。夏鼎還提出:“新石器時代又有什麽鋒利的刃器可以剪割或切割蠶繭,並且使之有‘極平直’的邊緣呢?”對此,日本學者布目順郎卻宣稱,自己曾用薄的石片和骨片(模擬當時人們的生產工具)進行試驗,結果切割的蠶繭確實邊緣平直。

  三說養蠶始於四五千年前。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吳興錢山漾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發現了一批盛在竹籃裏的絲織品,其中有絹片、絲帶和絲線等。這說明當時已經有了比較發達的蠶桑絲織生產。但是又有人認為,錢山漾地區出土的絲織物,使用的不一定是家蠶纖維,也可能是柞蠶絲等野生蠶絲。於是,紡織界的有關人員對錢山漾出土的絹片重新做了鑒定,證實它們確實屬於人工養育的家蠶絲。但是,分析人員也承認,由於出土絹片數量太少,碳化程度嚴重,分析工作受到一定局限。

  總之,關於養蠶技術的起源,至今仍是一個不解之謎。

  蠶以桑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屬鱗翅目,蠶蛾科。桑蠶起源於中國,其發育溫度是7℃~40℃,飼育適溫為20℃~30℃,主要分布在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地區。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