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010 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

  鄧小平

  “傳略”鄧小平(1904~1997),原名鄧先聖,學名鄧希賢,1904年8月22日出生在四川省廣安縣林興鄉牌坊村。1920年夏,赴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後改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1924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6年初,離法赴蘇,先後在莫斯科東方大學、中山大學學習。1927年春,回國參加革命鬥爭。1929年12月,同張雲逸等在廣西發動百色起義,創建了紅軍第七軍和右江革命根據地。次年2月,又發動龍州起義,創建了紅軍第八軍和左江根據地。1931年夏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後,由於擁護毛澤東的正確路線,被當時堅持錯誤路線的領導人撤職。1934年10月,隨中央紅軍長征,年底任中央秘書長,並以此身份參加了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奔赴華北抗日前線。1938年1月,任八路軍一二九師政治委員。從此,與劉伯承長期並肩作戰,並稱“劉鄧”。劉鄧大軍英勇善戰,沉重地打擊了日寇,開辟了全國最大的解放區。1947年6月,和劉伯承一起率部千裏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1948年11月,淮海戰役開始後,任總前委書記,與劉伯承、陳毅等統一指揮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作戰。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隨後,與劉伯承率部進軍大西南。1952年7月,奉調進京,任政務院副總理。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自此主持中央書記處的工作達10年之久。1966年“文革”開始後,被撤銷一切職務。1973年恢複副總理職務。1975年1月,擔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主持黨、政、軍的日常工作。1976年4月,再一次被撤銷一切職務。1977年7月,恢複原任的職務。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要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並做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要決策,從而開創了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從此成為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1981年6月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1992年2月,巡視南方,發表重要談話,推動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了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階段。

  1997年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主要著作結集出版了《鄧小平文選》一、二、三卷,其中第二卷和第三卷集中反映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奠定了鄧小平理論的基礎。

  “影響”鄧小平把畢生的心血和精力毫無保留地獻給了中國人民,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被公認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鄧小平一生三落三起,功勳卓著,輝煌壯麗。而他一生的事業,恰是在三起之後年逾古稀之時更加大放光彩。1976年秋,毛澤東逝世,結束,中國麵臨“文化大革命”著嚴重的曆史關頭。未來中國應該走一條怎樣的路,這成為中國共產黨和億萬人民十分關切的重大問題。鄧小平順應曆史發展的潮流,順乎時勢,帶著他對“什麽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深刻反思,毅然決然地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開拓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

  鄧小平1977年再次重新出來工作後,立即以戰略家的遠見卓識、豐富的政治經驗和高超的領導藝術,在千頭萬緒中抓住決定性的環節,首先推動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領導和支持開展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他堅決反對和嚴厲批判“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提出必須完整地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強調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出發點和根本點,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作了思想準備。

  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鄧小平的領導下,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確定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並做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這次全會,是新中國建立後黨和國家曆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創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經過這次全會,鄧小平成為中共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

  鄧小平旗幟鮮明,開創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道路。1982年9月,他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中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是關於新中國30多年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科學總結,是引導中國勝利走向未來的莊嚴而又鮮豔的旗幟。根據鄧小平的思想,中共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正確地分析了中國的基本國情,係統地論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完整地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根據這一基本路線,以及鄧小平在1992年初視察南方時重要談話的精神,中共十四大確定了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宏偉目標。

  鄧小平高瞻遠矚,製定了中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發展道路。1979年他提出在本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實現小康生活的目標。此後他在多次講話中逐步形成了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21世紀中葉分三步走的設想: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中共十三大確認了這一宏偉的經濟發展戰略。

  鄧小平放眼世界,確定了中國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他指出,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孤立起來,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要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的一切文明成果。他主張全麵開放,向所有國家開放,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吸收外國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擴大對外經濟合作;引進外國智力,大量派遣留學生到國外學習。他做出設立經濟特區,開放十幾個沿海港口城市,進而開辟沿海對外經濟開放地帶和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等一係列重大決策。1984年和1992年他兩次到特區視察,指出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特區的高速發展帶動了全國的對外開放,形成了中國全麵開放的新格局。

  鄧小平尊重現實,為了解決香港、澳門、台灣的問題,實現祖國統一,他尊重曆史和現狀,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個國家、兩種製度”的構想,推動了祖國統一的曆史進程。“一國兩製”,就是在祖國大陸實行社會主義製度,在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實行資本主義製度。為了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目標,他傾注了大量心血,用“一國兩製”方式實現和平統一,是一個偉大的創造。這為中國的和平統一找到了切實可行的方式,也為國際上解決類似問題提供了範例。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建設社會主義,從勝利走向勝利,最根本的保證就是有先進的革命理論思想指導。這個理論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它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所產生的先進理論就是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也就是說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鄧小平糾正了“文化大革命”以來的一係列的錯誤,發展了毛澤東思想,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這就是鄧小平理論。

  鄧小平理論帶來了共和國改革開放的新紀元,中國四個現代化的進程突飛猛進。中共十五大確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堅持將我們的事業全麵推向21世紀。而社會主義新一代的領導人也會繼續沿著鄧小平理論發展,實現民族的振興和統一,使國家更加繁榮富強。

  “餘論”鄧小平70多年的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是同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和發展、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和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創建和發展,緊密聯係在一起的。他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勳之一,新中國建立後成為中國共產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他成為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領導中國人民開辟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在這條道路上,中國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國力日益增強,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社會主義顯示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如果說毛澤東的主要功績是使中國人民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屈辱裏重新站立起來,傲然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那麽鄧小平的主要功績就是最終使中華民族邁開大步,走向世界,敞開了擁抱世界的胸懷,使中國人民終於從長期遭受的封閉、落後、愚昧、貧窮的狀態中擺脫出來,開始走上了文明、民主、富裕的新生活。

  (醜潔明)

  §§第二編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