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9)

  圖書:

  《博古批準我入黨》沈安娜《百年潮》2007年第5期

  《教導勉勵永記在心——憶周恩來指導我做情報工作》沈安娜《黨的文獻》1998年第19期40頁《纖筆奇兵——蔣介石身邊的中共情報員》何蜀《紅岩春秋》1998年第4.

  5、6期

  《地下戰線無名卒——憶我的二姐沈伊娜》沈安娜《紅岩春秋》1991年第1期總第8期《和沈安娜一起速記》居正修《紅岩春秋》1999年第4期《在周恩來教導下堅持隱蔽戰鬥》沈安娜《紅岩春秋》1998年第1期7頁《沈安娜同誌的鬥爭事跡》李凱《南方局黨史資料》1986年56頁沈野沈野,男,1920年生於上海,1944年4月到重慶紅岩。經喬冠華介紹在南方局外事組當打字員。1944年12月,經羅青、章文晉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到曾家岩50號周公館工作,主要任務是把延安發來的、由美國新聞處幫外事組接聽的英文電訊稿打印出來,通過南方局外事組發送出去。1946年,他在中共代表團外事組從事打字工作。1946年5月到上海,後調到南京。1947年到香港,負責英文刊物《中國文摘》。解放後在《中國日報》工作直至離休。

  檔案:

  R529沈野的檔案

  09435 R南方局外事組工作人員沈野在曾家岩50號同喬冠華、龔澎之子喬宗維(竹床上小孩)在一起。

  c03894-c03895 H采訪原南方局外事組工作人員沈野

  石西民

  石西民,男,浙江浦江縣人,1912年出生。1928年,在上海加入反帝大同盟和革命互濟會。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進入北京大學學習。1931年5月,在抗日同盟軍吉鴻昌軍部任政治宣傳幹事。同盟軍被迫瓦解後,化裝南下,與錢俊瑞。

  薛暮橋、孫冶方等組織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參與編輯《中國經濟情報》雜誌,從事抗日救亡活動。1937年,在武漢參與籌建《新華日報》,後任國內新聞版編輯。不久,派往江西前線采訪,隨新四軍轉赴皖南,發表了訪問陳毅將軍飲馬長江、介紹新四軍英勇抗日的多篇通訊。回到重慶後,先後擔任編輯部主任、采訪部主任、編委和社委。“皖南事變”發生時,他與潘梓年深夜提著燈籠走訪重慶《新民報》等友好報紙的編輯們,勸說他們主持正義,在輿論上支持共產黨、新四軍。在“較場口事件”與國民黨的鬥爭中,石西民牽頭帶動陪都各報四十二名記者首先發難,聯合發出抗議書,揭露中央社的報道歪曲事件真相。解放戰爭時期,任延安《解放日報》和新華社副總編輯。1949年,隨軍南下,先後擔任新華社南京分社社長,新華日報社社長,中共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等職。建國後……曆任中共中央宣傳部秘書長,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市委書記兼中共華東局委員、宣傳部長,國務院文化部副部長等職。“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被非法監禁達9年之久。198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逝。著作結集的有《時代鴻爪》

  ……

  檔案:

  R153石西民的檔案

  01160 R《新華日報》三周年,新華日報同仁在報館門前留影,左二起:石西民、吳克堅、陸詒、章漢夫、熊瑾玎、潘梓年、戈寶權。

  05990-05994 W石西民(新華日報采訪部主任)1939~1946年在重慶用過的相機圖書:

  《黨報史上的光輝一頁——紀念新華日報創刊45周年》石西民《新聞研究資料》總19輯17頁《哭西民》左明德《新華·群眾周刊》史學會重慶分會會刊1988總9期19頁《石西民在〈新華日報〉工作的足跡》陳火根《重慶新華日報史研究》2003.2《石西民不平凡的一生》楊潤時《重慶新華·群眾周刊史學會》會刊2007.3總41期23頁《石西民同誌體現的新華精神》《新華·群眾周刊》史學會重慶分會會刊1991年總15期宋平。

  宋平,男,山東莒縣人,1917年4月生。1934年至1937年在北平大學農學院、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學習。1936年春參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至1947年任延安中共中央黨校幹事,在延安馬列學院學習並任組織科科長、教育處處長,中共中央黨務研究室秘書,中共中央南方局學習秘書,重慶《新華日報》編輯部資料室主任、秘書處主任、編輯部秘書長,新華社重慶、南京總分社負責人,周恩來政治秘書。建國後,任東北總工會副主席,國家計委副主任、主任……中央組織部部長,政治局常委等職。

  c00065 R宋平一行參觀曾家岩50號

  c00131 R 1999年5月20日,南方局成立60周年,宋平、張德鄰向饒國模墓敬獻鮮花。

  c00165 R宋平等原南方局老同誌在曾家岩廣場揭幕式上的留影c00276 R厲華副局長向宋平等介紹情況c00500 R 1999年5月21日,為紀念中共中央南方局成立60周年而回到重慶的20多位老同誌,在周恩來銅像前敬獻花籃。前排左起:宋平、童小鵬、楊超、張德鄰(市委書記)

  c00539 R宋平等原南方局老同誌參加曾家岩廣場竣工儀式

  c00574 R宋平(右)與厲華親切握手

  c00575 R宋平一行在《千秋紅岩》展廳參觀

  c00734 R 1999年5月20日,南方局成立60周年,宋平在市委書記張德鄰陪同下重返紅岩。

  c00735 R 1999年5月20日,南方局成立60周年,宋平、童小鵬等原南方局老同誌返紅岩在紅岩公墓。

  c00736-c00740 R 1999年5月20日,南方局成立60周年,宋平、童小鵬等原南方局老同誌在市領導的陪同下返紅岩。

  c00742-c00744 R 1999年5月20日,南方局成立60周年,宋平、童小鵬等原南方局老同誌在市領導的陪同下返紅岩,向紅岩公墓獻花。

  c00804 R宋平在曾家岩廣場揭幕式上

  c00877 c01185 R宋平為周恩來銅像獻花

  c00958 R宋平等在紅岩公園模型前

  c01202 R宋平在簽字

  c01203-c01213 R宋平(中)在市領導陪同下參觀書畫展c01231-c01232 R 1999年5月20日下午,宋平夫婦到紅岩,文化局長王川平迎接……

  c01233 R 1999年5月20日,宋平等老同誌返紅岩,文化局長王川平為宋平介紹情況。

  c01234 c01236 R 1999年5月20日,宋平等老同誌返紅岩,在圖書室參觀。

  c01237-c01239 R 1999年5月20日,宋平等老同誌返紅岩。

  c01240-c01241 R 1999年5月20日,宋平等老同誌返紅岩,在救亡室參觀。

  c01242 R 1999年5月20日,宋平等老同誌返紅岩在圖書室參觀。

  c01243-c01244 R 1999年5月20日,宋平等老同誌返紅岩,在舊居參觀。

  c01245 c01248 R 1999年5月20日,宋平等老同誌返紅岩。

  c01246 R 1999年5月20日,宋平等老同誌返紅岩,在舊居參觀。

  c01247 c01249 R 1999年5月20日,宋平等老同誌返紅岩後在停車場。

  c01250-c01254 R 1999年5月20日,宋平等老同誌返紅岩。

  c01255-c01256 R 1999年5月20日,宋平等老同誌返紅岩,戴渝華接待。

  c01257 R 1999年5月20日,宋平等老同誌返紅岩。張德鄰陪同,並指示工作。

  c01258 R 1999年5月20日,宋平等老同誌返紅岩。王川平向市領導匯報工作。

  c01259-c01261 R 1999年5月20日,宋平等老同誌返紅岩。

  c01303-c01304 R 1999年5月20日,原南方局老同誌宋平等向紅岩公墓獻花。

  c01305-c01308 R 1999年5月20日,原南方局老同誌宋平等在紅岩公墓。

  c01309-c01313 R 1999年5月20日,原南方局老同誌宋平向紅岩公墓獻花。

  c01323 R 1999年5月20日,原南方局老同誌宋平與童小鵬在紅岩公墓交談。

  c01324 c01328 c01330 R 1999年5月20日,原南方局老同誌宋平等向紅岩公墓獻花。

  c01325 c01329 R 1999年5月20日,原南方局老同誌宋平等在紅岩公墓。

  c01332 R 1999年5月20日,原南方局老同誌宋平等在饒國模墓。

  c01333 R 1999年5月20日,原南方局老同誌宋平等在饒國模墓獻花。

  c01336-c01343 R 1999年5月21日,原南方局老同誌宋平等在曾家岩50號。

  c01398 R 1999年5月21日,原南方局老同誌宋平等在曾家岩周恩來銅像前鞠躬……

  c01833 R宋平等原南方局老同誌在《千秋紅岩》展廳

  c01991 c02003 R宋平在匯報會上

  c01992 R宋平在匯報會上接受記者采訪

  c01993 R宋平在重慶匯報會上發言

  c02005 R宋平在重慶匯報會上

  c02006 R左起:賀國強、宋平、包敘定在重慶市匯報會上。

  c02007-c02018 R宋平在重慶市匯報會上

  c02023 R右起:賀國強、宋平、包敘定在重慶市匯報會上。

  c02031 R宋平(左)與賀國強親切交談

  c02032 R左起:包敘定、宋平在匯報會上。

  c02046 R宋平在匯報會上簽到

  c02051 R榮高棠向宋平敬酒

  c02052 R宋平(右)與榮高棠在席間交談

  c02067 c02076 R重慶市領導向宋平、陳舜瑤敬酒。

  c02070 R賀國強、包敘定、王雲龍向宋平夫婦敬酒。

  c02102 R左起:宋平、包敘定、賀國強、王洪華,在紅岩村展覽大廳內話別。

  c02104 R賀國強(左)與宋平親切交談

  c02105 R右起:榮高棠、宋平在紅岩村展覽大廳內。

  c02112 R宋平到會

  c02114 R宋平(右)到會

  c02596 R宋平與市領導在曾家岩50號

  c02598 R宋平與文化局長厲華在曾家岩50號

  c02600 R宋平等原南方局老同誌與市委領導在《千秋紅岩》展廳c02603-c02607 c02615-c02616 c02619 c02625-c02627 c02632-c02635 c02638 c02657-c02658 R宋平一行在《千秋紅岩》展廳c02609 R宋平與文化局長厲華在曾家岩廣場c02614 R宋平在曾家岩廣場剪彩儀式上c02617 R宋平等原南方局老同誌在《千秋紅岩》展覽開展儀式上c02618 R宋平仔細觀看《千秋紅岩》展櫃的陳列內容c02620 R宋平等在曾家岩50號周公館c02624 R宋平與文化局長厲華親切交談。

  c02628 R宋平(右二)與文化局長厲華(右一)在《千秋紅岩》展廳c02640 R宋平、陳舜瑤等原南方局老同誌在《千秋紅岩》展廳c02641 R宋平夫婦與市領導在《千秋紅岩》展廳c02651-c02652 R宋平為周恩來銅像獻花c02660 R宋平等南方局老同誌在曾家岩廣場剪彩儀式上c02653 c02661-c02674 c02670 R宋平等在曾家岩50號c02671 R宋平與文化局長厲華在曾家岩50號c02672 R宋平等南方局老同誌與市領導在曾家岩廣場剪彩儀式上c02673 R宋平等南方局老同誌在曾家岩50號c02679-c02681 R宋平等在曾家岩廣場剪彩儀式上c02683 R宋平為周恩來銅像獻花。

  c02685-c02687 R宋平在曾家岩廣場剪彩儀式上

  c02688-c02689 c02694 c02696 c02720 c02726-c02729 c02740-c02743 c02766-c02783 c02807-c02818 R宋平等南方局老同誌在《千秋紅岩》展廳c02690 R宋平(中)與文化局長厲華(右)在曾家岩50號c02695 R左起:宋平、賀國強、厲華在曾家岩50號。

  c02697 R宋平一行在曾家岩廣場剪彩儀式上

  c02699 R宋平與文化局長厲華在曾家岩50號

  c02701 R左起:金衝及、榮高棠、宋平、賀國強、邱南章在《千秋紅岩》展覽開展儀式上c02705 R宋平(中)與市領導在曾家岩50號c02706 R宋平在曾家岩廣場剪彩儀式上c02708 R宋平等南方局老同誌與市領導在《千秋紅岩》展廳。

  c02712 R宋平(中)與市局領導親切交談

  c02715 R宋平等在曾家岩50號

  c02718-c02719 R宋平等南方局老同誌來紅岩,為《千秋紅岩》展覽剪彩c02721 R宋平一行在曾家岩廣場c02724 R宋平在仔細看展覽c02733-c02735 R左起:金衝及、榮高棠、宋平、賀國強、邱南章在《千秋紅岩》展覽開展儀式上。

  c02757 R宋平等在《千秋紅岩》展覽開展儀式上

  c02759-c02761 R宋平一行步入新館大廳

  c02785-c02786 R宋平(右)與邢元敏交談

  c02787 R宋平(中)與賀國強(左)厲華(右)在紅岩貴賓廳。

  c02788 R宋平(中)與市、局領導親切交談。

  c02790 R宋平一行觀看紅岩公園模型

  c02791 c02806 R宋平等老同誌在曾家岩廣場

  c02794 R宋平與市領導在紅岩

  c02819-c02820 R宋平為周恩來銅像獻花

  c02821-c02822 R宋平等南方局老同誌在曾家岩廣場

  c02825-c02826 R宋平一行在曾家岩50號

  c02827 R左起:金衝及、榮高棠、宋平、賀國強、邱南章在《千秋紅岩》展覽開展儀式上。

  c02828-c02829 R宋平等在《千秋紅岩》展覽開展儀式上c02853 R宋平等在紅岩公園模型前c02857 R宋平等與市領導在紅岩公園模型前c02861 R左起:宋平、賀國強、榮高棠、劉誌忠在紅岩公園模型前。

  c02862 c02903 R宋平等在曾家岩廣場

  c02873 R宋平(中)與林曦親切握手

  c02877 R宋平等在紅岩

  c02878 c02882 R宋平等參加《千秋紅岩》展覽開展儀式c02883 R宋平(中)為厲華局長介紹當年的情況(在曾家岩)

  c02887 R宋平(中)與賀國強(右)在新館

  c02891 R宋平與厲華局長親切握手

  c02892 R宋平(左)與厲華在紅岩

  c02893-c02894 R宋平(中)與賀國強(左)厲華(右)在紅岩貴賓廳。

  c02895 R宋平(右2)與厲華局長親切交談

  c02897-c02898 R賀國強(左)給宋平介紹情況

  c02902 R宋平(右)與王明湘在紅岩貴賓接待室

  c02904 R宋平(中)與市、局領導在紅岩。

  c02908-c02909 R宋平等南方局老同誌在曾家岩廣場

  c02910 R宋平等南方局老同誌在《千秋紅岩》展廳

  c02827 R左起:金衝及、榮高棠、宋平、賀國強、邱南章在《千秋紅岩》開展儀式上。

  c02861 c02968 R左起:宋平、賀國強、榮高棠、劉誌忠在紅岩公園模型前c02969 R宋平(右)與王明湘親切交談c02974 R宋平(右)與邢元敏交談c02977 R宋平一行在曾家岩廣場開放儀式上c05014 R宋平(右)等在聚會上。

  c00144-c00145 H 1995年6月20日,在老同誌魯明、宋平的陪同下,張治中之子張一純將牛角拐杖、嘉陵江硯台贈送給紅岩館。

  c01193 H市委書記張德鄰與宋平等南方局老同誌在書畫展開展儀式上。

  c01194-c01196 H左起:童小鵬、宋平、楊超、張德鄰在書畫展開展儀式上。

  c01198 H宋平為書畫展剪彩

  c01954 H重慶市在北京向原南方局在京部分老同誌匯報工作的會場——北京重慶飯店。正麵右起:王雲龍、賀國強、宋平、包敘定、邢元敏。

  c01959 H重慶市在北京向原南方局在京部分老同誌匯報工作的會場。左起:包敘定、宋平、賀國強、王雲龍c01960-c01961 H重慶市在北京向原南方局在京部分老同誌匯報工作的會場。

  右起:王雲龍、賀國強、宋平、包敘定、邢元敏。

  c01962 H左起:包敘定、宋平、賀國強在重慶市匯報會上。

  c01963 H右起:王雲龍、賀國強、宋平、包敘定、邢元敏在重慶市匯報會上。

  c01970 H重慶四大班子領導與宋平等南方局老同誌在匯報會上c01971 H左起:包敘定、宋平、賀國強、王雲龍在匯報會上。

  c01978 H重慶四大班子領導與宋平在匯報會上

  c01979 H重慶四大班子領導與宋平等南方局老同誌在匯報會上06301 W趙繼離渝留言紀念冊之宋平留言(館藏二級文物)

  03520 T宋平為紅岩題詞

  圖書:

  《宋平論黨的建設文選》宋平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

  孫敬文

  孫敬文,男,1916年生於河北鹽山縣。1932年10月加入共青團,1935年12月轉為中共黨員。是著名的“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的組織領導人之一,還擔任中共北平市學委委員。“七·七”事變後,組織了支援二十九軍抗戰和學聯黨團人員撤退的工作。1937年10月赴延安中央黨校學習。第一次反共高潮中的1940年12月調到四川,擔任川康特委委員兼青委書記和上川東特委書記。以中學教員的身份作掩護,積極重建黨的組織,恢複黨的活動。1942年6月調入重慶《新華日報》,先後擔任報社黨總支書記、營業部主任。針對國民黨軍警憲特的嚴密封鎖,組建報童報丁隊伍,領導營業部全體同誌采取多種形式擴大報刊發行。黨的“七大。”

  後,根據南方局的指示,帶領營業部同誌巧妙地躲過國民黨警察和特務的檢查搜捕,通過各種渠道散發了三十萬份毛澤東的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甚至把這一重要報告發到了當時出席國民黨“六大”的每個代表手中,對國統區的廣大群眾和各界人士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識破國民黨消極抗戰、破壞國共合作的陰謀,發揮了重要作用。抗戰勝利後,調到北平軍調處執行部工作。解放戰爭時期,先後擔任張家口市委書記、察哈爾省委副書記等職。參與領導了接管城市……支援平津戰役以及恢複生產等大量工作。建國後到北京,任石油工業部副部長……國家基本建築委員會第一副主任、黨組副書記等職。是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七屆全國人大常委。1998年11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二歲。

  檔案:

  R457孫敬文的檔案

  圖書:

  《孫敬文傳》石油工業出版社

  《孫敬文同誌逝世》《重慶新華日報史研究》1999年第1期

  《悼孫敬文同誌》《重慶新華日報史研究》1999年第1期

  《王匡時、左明德等同誌悼孫敬文》《重慶新華日報史研究》1999年第1期孫友餘孫友餘,男,安徽壽縣人。上海交通大學肄業。曾任中央軍委三局器材廠技術指導員、通信學校中隊長。1939年冬,根據周恩來、董必武的指示,由徐冰負責,以孫友餘、張興富等中共黨員為骨幹,以聯誼會的形式團結部分青年科技人員,於1940年5月在重慶樹人中學正式成立了中國青年科學技術人員協會(簡稱“青科技”)這以後,孫友餘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做秘密交通工作。新中國成立後,曆任紡織工業部處長,第二機械工業部副局長,第一機械工業部局長、副部長,國務院機械工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經委經濟管理研究中心常委,中國企業管理協會第一屆理事長,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檔案:

  R258孫友餘的檔案

  00035 R南方局領導下的“青科技”成員孫友餘

  譚寶連

  譚寶連,在重慶工作時以王福林為名,男。1939年,譚寶連從上海經香港到桂林八路軍辦事處工作。1939年10月,組織上要求他在桂林的桂西路找了一處房子,以開雜貨店為掩護建立秘密的機要交通站,負責桂林—貴陽—重慶和桂林—香港—上海兩條線的工作。與此同時,黨組織讓王凱在桂林建立了另外一個機要交通站。兩個交通站互相知道,但不往來聯係。1940年,王凱被捕,南方局為了安全……通知譚寶連撤回重慶紅岩村。這年的深秋,譚寶連到了八路軍重慶辦事處,擔任招待所所長。招待所行政上隸屬於八路軍重慶辦事處,而主要工作則屬於南方局組織部錢瑛、於江震領導。四個月後,譚寶連調到《新華日報》營業部任事務課課長,黨內則是報館總支委員、營業部支部書記。在營業部工作一年後,調到報館總務課負責采購,直到抗戰勝利以後。1946年,到上海新華日報館任總務課課長。1947年3月返回延安,在中央城工部工作,後調東北城工部。1949年黨中央遷到河北石家莊附近時,城工部改為統戰部,譚寶連在統戰部工作至1958年。之後,在浙江省機關事務管理局、杭州市委統戰部工作。

  檔案:

  R90譚寶連(又名王福林)檔案

  譚雲森

  譚雲森,男,四川成都人,1927年出生。中共黨員。1941年春天,隨母親的表姐到重慶化龍橋一家豆腐店磨豆腐。豆腐店老板是湖北人,與董必武比較熟悉,所以老板家裏常有《新華日報》印刷廠的工人過來串門聊天。因為這個原因,1941年9月他來到《新華日報》印刷廠工作,三年學徒期滿後成為了一名正式的排字工人,並一直在夜班排新聞稿。譚雲森在編輯部戈寶權的介紹下認識了育才學校的畫家王琦,在王琦的指導下,努力學習繪畫。1947年2月28日,新華日報館被國民黨查封後,譚雲森隨報館印刷部同誌一起回到延安,然後又和大家轉移到河北涉縣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所在地。在從延安撤退到太行山的行軍途中,進入河北邢台的北方大學藝術學院學習。1948年8月調到平山縣新華通訊社總社印刷廠工作。1949年又隨新華通訊社遷到北京。1950年5月調到新華書店總管理處美術科,從此改行從事美術工作。1952年調到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調到人民美術出版社《連環畫報》編輯部。1958年調到畫冊編輯室任編輯組長。1972年11月,從湖北鹹寧文化部幹部學校調回北京原人民出版社,第二年擔任畫冊編輯室副主任。1984年4月調任中國文聯出版社美術編輯室主任,1988年10月離休。

  檔案:

  R530譚雲森的檔案

  c03313 H采訪原新華日報館工作人員譚雲森

  c03314 H原新華日報館工作人員譚雲森

  圖書:

  《譚雲森作品集》譚雲森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唐敖慶

  唐敖慶,男,1915年11月18日生於江蘇宜興。化學家。1936年夏,考入北京大學化學係。抗日戰爭爆發後,隨校南遷,先在長沙臨時大學學習,1938年隨校到昆明,在西南聯合大學化學係繼續學習,1940年畢業後留校任教。1946年唐敖慶赴美考察原子能技術。而後,被推薦留在哥倫比亞大學化學係攻讀博士學位。1949年11月,唐敖慶獲得博士學位後,於1950年初回到了祖國。1950年2月,唐敖慶被聘為北京大學化學係副教授,半年後提升為教授。1952年調任長春東北人民大學教授,1955年當選為中科院化學學部院士。1956年任吉林大學副校長,中共第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78年至1986年任吉林大學校長。1986年2月主持組建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出任主任。1981年唐敖慶被聘為國際量子分子科學研究院院士。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唐敖慶一生共發表學術論文260多篇和8部學術專著。2008年7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三歲……

  00124 R唐敖慶的標像

  00125 R唐敖慶率中國理論化學代表團赴日本參加中日雙邊理論化學會議,並在會上作學術報告田伯萍田伯萍,男,貴州開陽縣人,1917年出生。共產黨員。1924年至1937年9月在貴州……上海等地讀書。1937年9月至1945年12月任貴州民先隊負責人、省工委特派員,在貴州、重慶等地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46年1月至1949年10月在重慶《新華日報》、《晉綏日報》任記者。1949年11月至1958年7月任陝西兩勳分區幹校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副校長,重慶市人民政府人事處長,直屬分黨委書記,市人委副秘書長兼辦公廳主任,人事局副局長。1958年8月至1973年4月任裕華紡織廠副廠長……市工業大學副校長。1973年5月至1980年6月任重慶市教育局革命領導小組和黨的核心小組副組長、組長。1980年6月任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出版局局長……黨組書記。1983年9月,任重慶市第八屆政協副主席。1983年逝世。

  文物:

  H00100新華日報記者田伯萍的名片

  檔案:

  09949 W《新華日報》記者田伯萍名片

  圖書:

  《悼伯萍同誌》楊鍾岫《新聞研究資料》總第25期76頁

  《不盡的哀思》姚江屏《新聞研究資料》總第25期84頁

  《田伯萍同誌生平》重慶市委員會《新聞研究資料》總第25期71頁《田伯萍同誌回憶抗暴運動關於抗暴運動的補充意見》《重慶黨史研究資料》1982年第8期總第23期12-19頁《優秀的共產黨員忠誠的新聞戰士》石西民《新聞研究資料》總第25期74頁《戰鬥在第一線——記田伯萍同誌的幾次談話》楊潤時《新聞研究資料》

  總第25期94頁

  《新華日報與重慶愛國抗暴學生運動》田伯萍《新聞研究資料》總第19期38頁《毛主席赴重慶談判和〈新華日報〉的鬥爭》田伯萍《新報·群眾周刊》史學會重慶分會會刊1985年總第6期1頁《憶同醉的人——紀念邵子南、田伯萍同誌(一)二)三)》溫田豐《新華日報·群眾周刊》史學會重慶分會會刊1985年第4、5、6期《悼念田伯萍》石西民等《新聞研究資料》總第25期71~91頁《長憶老田(田伯萍)》楊本泉《重慶新華·群眾周刊史學會》會刊1997年第2期總第40期《悼念伯萍同誌》段威華《新華·群眾周刊史學會》通訊1985年第10號3頁《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陳理源《新聞研究資料》總第25期81頁《我們的帶路人》何鴻鈞《新聞研究資料》總第25期87頁童小鵬。

  童小鵬,男,福建長汀童坊鎮人,1914年生。1930年參加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底以前,在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麵軍工作。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後,隨周恩來在西安、南京、武漢、桂林、重慶等地八路軍辦事處工作。

  1938年任中共中央長江局秘書兼機要科長。1939年到重慶後,先後擔任中共中央南方局機要科科長、秘書處處長。1944年11月任南方局重慶工委委員。1945年12月任南方局(重慶局)候補委員。1947年3月後,在中央城工部、中央統戰部任秘書處長、副秘書長、秘書長。建國後,曆任中共中央統戰部秘書長、國務院副秘書長兼總理辦公室主任、統戰部副部長、全國政協常委等職。2007年7月18日在北京病逝,享年九十三歲。

  文物:

  H00006童小鵬的照相機

  HW00006童小鵬、紫菲結婚,董必武同誌寫的賀詩。

  HW00007童小鵬、紫菲將鄧穎超的“八互”轉贈給參加漳州集體婚禮的夫婦。

  HW00009童小鵬、紫菲合詩一首

  HW00044童小鵬、紫菲結婚時用的被麵

  HW00057周恩來、童小鵬、紫菲在紅岩

  HW00251童小鵬用過的公文包

  檔案:

  R11童小鵬的檔案

  00738 R周恩來與劉昂、方卓芬、紫菲。

  01285 R 1938年10月從武漢乘車撤離,經長沙、桂林至重慶的途中。左三童小鵬、左四陸詒、左五龍潛、左六周慧年、左七範元甄(未計童後一人)

  01450 R 1946年春,南方局部分領導在紅岩水壩留影。前排左起:董必武、熊瑾玎、王若飛、童小鵬、博古,後排左一錢瑛、右一劉少文。

  01551 R 1937年南京辦事處人員撤退前。

  01809 R鄧穎超與錢之光、童小鵬等在紅岩。

  01828 R 1960年3月,鄧穎超重返紅岩與童小鵬等在禮堂看展覽。

  04245 R 1960年童小鵬陪鄧穎超重返紅岩,與同行人員在紅岩舊居前留影。

  04246-04249 R童小鵬等在紅岩

  04250 R童小鵬在紅岩舊居

  04251 R童小鵬等在紅岩村大門口留影

  04252 R童小鵬在紅岩舊居門前留影

  06467 R左起:劉昂、錢之光、鄧穎超、紫菲、童小鵬1950年5月攝於北京。

  09401 R童小鵬同誌1946年在南京

  09428 R童小鵬攜海紅1946年7月在玄武湖畔

  09429 R童小鵬1946年在南京

  05267 Y童小鵬為張淮南墓題碑照“張淮南先生之墓”。

  02703 W童小鵬的公文包

  09355 W童小鵬用過的相機(一級文物)

  C0090 R童小鵬同誌來館參觀後為烈士題字

  c00060 R 1995年9月,童小鵬(左)贈送紅岩紀念館槍兩支,右為副館長張魯魯。

  c00061 R 1995年9月,副館長張魯魯接過童小鵬贈送的槍。

  c00062 R 1995年9月,《第二次國共合作與重慶談判》開展,童小鵬、劉昂向總理銅像敬獻花籃。

  c00063 R 1995年9月,《第二次國共合作與重慶談判》開展,童小鵬等老同誌回館。右起:張黎群、羅選、何謙夫婦和童小鵬。

  c00064 R 1995年9月,《第二次國共合作與重慶談判》開展,童小鵬返渝,接受記者采訪。

  c00065-c00066 R 1995年9月,《第二次國共合作與重慶談判》開展,童小鵬向紅岩公墓獻花。

  c00067 R 1995年9月,《第二次國共合作與重慶談判》開展,童小鵬回館。圖為童小鵬贈送的槍c00068 R 1995年9月,《第二次國共合作與重慶談判》開展,童小鵬(左)與鍾修文在總理銅像前。

  c00069 R 1995年9月,《第二次國共合作與重慶談判》開展,童小鵬蒞臨開展儀式。

  c00176-c00178 R 1995年9月4日,童小鵬(中)魯明等在桂園。

  c00179 R 1995年9月4日,童小鵬(左)魯明(右二)等南方局老同誌在桂園……

  c00180 R 1995年9月4日,童小鵬(右二)魯明(左二)等南方局老同誌在桂園。

  c00182 R 1995年9月4日,童小鵬(左)魯明(中)等南方局老同誌在桂園與工作人員握別。

  c00183 R 1995年9月4日,童小鵬(左)魯明(中)等南方局老同誌在桂園。

  c00200 R《第二次國共合作與重慶談判》展上,南方局老同誌童小鵬接受采訪……

  c00207 R《第二次國共合作與重慶談判》開展後,童小鵬在紅岩公墓前。

  c00211-c00212 c00214 R童小鵬在《第二次國共合作與重慶談判》展上c00500 R 1999年5月21日,為紀念中共中央南方局成立60周年而回到重慶的20多位老同誌,在周恩來銅像前敬獻花籃。前排左起:宋平、童小鵬、楊超、張德鄰(市委書記)

  c00735 R 1999年5月20日,南方局成立60周年,宋平、童小鵬等原南方局老同誌返紅岩,在紅岩公墓。

  c00736 R 1999年5月20日,南方局成立60周年,宋平、童小鵬等原南方局老同誌在市領導的陪同下返紅岩。

  c00737 R 1999年5月20日,南方局成立60周年,宋平、童小鵬等原南方局老同誌在市領導的陪同下返紅岩,在毛澤東的辦公室。

  c00738 R 1999年5月20日,南方局成立60周年,宋平、童小鵬等原南方局老同誌返紅岩,在辦事處辦公室。

  c00739 R 1999年5月20日,南方局成立60周年,宋平、童小鵬等原南方局老同誌在市領導陪同下返紅岩。

  c00740 R 1999年5月20日,南方局成立60周年,宋平、童小鵬等原南方局老同誌在市領導陪同下返曾家岩50號。

  c00742 R 1999年5月20日,南方局成立60周年,宋平、童小鵬等原南方局老同誌在市領導的陪同下返紅岩,向紅岩公墓獻花。

  c00743-c00744 R 1999年5月20日,南方局成立60周年,宋平、童小鵬等原南方局老同誌在市領導的陪同下返紅岩向紅岩公墓獻花。

  c01181 R周恩來誕辰100年,童小鵬等老同誌在周恩來銅像前。

  c01214-c01228 R 1999年5月20日下午,童小鵬等在市領導的陪同下參觀書畫展……

  c01277-c01284 R 1999年5月17日,童小鵬在紅岩托兒所。

  c01288 R 1999年5月20日,原南方局老同誌童小鵬返紅岩後離開。

  c01289 R 1999年5月20日,原南方局老同誌童小鵬在紅岩簽到。

  c01290 R 1999年5月20日,原南方局老同誌童小鵬在紅岩村舊居。

  c01298 R 1999年5月17日,童小鵬(左二)一行在紅岩館會議室。

  c01302 R 1999年5月17日,童小鵬回紅岩,在紅岩館會議室聽匯報。

  c01315 R 1999年5月17日,童小鵬(右二)在紅岩公墓。

  c01319 R 1999年5月17日,童小鵬向紅岩公墓獻花。

  c01323 R 1999年5月20日,原南方局老同誌宋平與童小鵬在紅岩公墓交談。

  c01334-c01335 R 1999年5月17日,原南方局老同誌童小鵬等在饒國模墓前獻花……

  c01352 R 1999年5月21日,原南方局老同誌童小鵬等在曾家岩50號講述當年情形。

  c01357 c01363 R 1999年5月21日,原南方局童小鵬等在曾家岩50號。

  c01368 R 1999年5月21日,原南方局老同誌童小鵬在曾家岩50號簽名。

  c01394-c01395 R 1999年5月21日,童小鵬及兒子在紫菲墓前。

  c01645-c01646 c01648-c01649 R童小鵬一行在紅岩c01647 R童小鵬到紅岩c01650 R童小鵬(中)和王明湘(左)在交談c01651 R童小鵬等和我館工作人員在紅岩公墓留影c01652 R童小鵬在紅岩留影。

  c01653 R童小鵬到紅岩受到工作人員熱情接待

  c01654-c01655 R童小鵬在紅岩公墓

  c01656-c01657 c01662-c01663 c01691 R童小鵬在紅岩題詞c01658 R童小鵬等在紅岩座談c01659-c01660 R童小鵬等在紅岩c01661 R童小鵬等在紅岩公墓c05008 c05010 R童小鵬(中)等在聚會上。

  c05011 R榮高棠(左)童小鵬(右)等在聚會上。

  c01194-c01196 H左起:童小鵬、宋平、楊超、張德鄰在書畫展開展儀式上。

  c01436 H童小鵬為周恩來銅像敬獻花籃

  c01459 H廖似光、童小鵬等向周恩來銅像獻花。

  c01551 H童小鵬(後)寧榮章在捐贈儀式上。

  c01552 H左起:魯克定、童小鵬、寧榮章在捐贈儀式上。

  c01670 H童小鵬與紫菲在紅岩

  c01672 H童小鵬(左)與魯明在紅岩

  c01675 H童小鵬和紫菲在紅岩公墓

  c01682 H童小鵬等老同誌在新落成的紅岩公墓前留影

  c01693 H紅岩公墓落成,老同誌童小鵬等在紅岩。

  c01697 H童小鵬等老同誌在歌樂山烈士陵園留影

  c03901 H童小鵬與兒子童利寧

  《難忘童小鵬二三事》秦九鳳《紅岩春秋》2007.5

  《一個老兵的不盡思念——訪周恩來的秘書童小鵬》楊衛敏《名人傳記》1998.8《紅岩老戰士童小鵬》周勇《紅岩春秋》2004年第2期20頁《業餘攝影家童小鵬》陳清泉《人物》2000.10總140《童小鵬與“少小離家老大回”》鞏玉閩《重慶新華日報史研究》2001年第1期《童小鵬在紫菲骨灰深葬儀式上的講話》《重慶新華·群眾周刊史學會會刊》

  941總28期27頁

  《童小鵬在領袖們身邊工作的日子裏》陳清泉《人物》

  《第二次國共合作》(畫冊)童小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

  《曆史的腳印》(畫冊)童小鵬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2月出版

  《南方局黨史資料》(5)童小鵬重慶出版社《紅軍長征日記》(童小鵬、伍雲甫等)中國革命博物館北京檔案1986年6月出版

  《軍中日記》(33-36年)童小鵬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6月出版

  《少小離家老大回——童小鵬回憶錄》童小鵬福建人文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風雨四十年》(第一部)童小鵬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1994年10月出版

  《風雨四十年》(第二部)童小鵬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塗長望塗長望,男,1906年10月28日出生在湖北武漢。氣象學家。1930年5月,塗長望考取湖北官費留學生,同年10月入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學習經濟地理學,次年9月轉入倫敦大學理工學院學習氣象學,畢業後獲碩士學位。1933年進英國利物浦大學,攻讀地理學專業博士學位。1934年秋,塗長望回國,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研究員。1935年9月借聘到清華大學地理係任教授。1939年5月應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之聘,任浙江大學教授兼史地研究所副所長。1943年1月赴中央大學地理係任教授,塗長望在中大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自然科學座談會”,與梁希、潘菽、金善寶等發起成立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1945年7月1日中國科協成立……塗長望任總幹事,負起了實際領導工作的責任。抗戰後期,在潘菽的聯絡下,塗長望、梁希等“自然科學座談會”的積極分子,形成一個經常聚會的組織——

  “民主科學座談會”。8月30日,到重慶與蔣介石進行談判的毛澤東會見了中國科協、“民主科學座談會”的核心人物潘菽、梁希和塗長望等8人。9月3日,“民主科學座談會”慶祝日本投降簽字,塗長望提議改名為“九三學社”,遂成為科學文化界人士的政治團體。1947年,中國科協、中國科學社、中華自然科學社三團體組成中國科學促進會,塗長望任總幹事。1949年10月,塗長望受命籌建中央氣象局。12月17日,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任命塗長望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氣象局局長。1955年6月,塗長望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並當選為學部常委,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6月9日,塗長望逝世,享年五十六歲。

  00117 R塗長望的標像

  00118 R參加世界科學會議的中國代表團領導塗長望與外國同仁塗光熾塗光熾,男,祖籍湖北黃陂,1920年2月14日出生於北京。礦床學及地球化學家。

  1938年8月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五期四大隊學習。1939年6月畢業後,被派往陝西蒲城從事黨的地下工作,組織抗日救亡運動。1940年受黨組織指派到四川敘永西南聯合大學分校地質係複學並做學生工作。1946年1月經組織同意赴美留學,在明尼蘇達大學地質係攻讀博士學位。1949年8月獲博士學位。塗光熾留美期間,在留美進步學生中組織和負責“明社”、“留美科協”、“明尼蘇達中國學生會”等進步學生組織,宣傳和學習黨的政策與理論。1950年美發動侵朝戰爭,黨組織決定讓他提前回國,參加國內建設工作。1950年塗光熾回到北京,任清華大學地質係副教授。

  1951年夏,他赴蘇進修,1954年回國。1955年1月,他就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副所長。20世紀60年代為了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發展獨立的核工業,國家需要鈾。塗光熾又勇敢地接受了研究鈾礦床地球化學的任務。

  他提出了“沉積再造”的礦床成因觀點,擴大了以沉積岩為鈾礦容岩的找礦遠景……為我國核能事業的發展立下了功勳。1980年,塗光熾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7年起為美國地質學會終身榮譽會員。1995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7年7月31日,塗光熾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七歲。

  00116 R塗光熾全家留影

  05835 R礦床學及地球化學家塗光熾

  05836 R塗光熾在進行野外考察

  王維舟

  王維舟,男,四川宣漢人。參加了四川的保路運動和辛亥革命。1920年5月加入朝鮮共產黨。年底到蘇聯伊爾庫茨克學習。1922年初返國,在北京協同吳玉章等組織亦心社、俄災救濟會,募捐並宣傳十月革命和共產主義思想。1925年春奉命到漢口,轉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進入毛澤東主持的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1929年4月,參與領導萬源、宣漢邊界地區的農民起義,組成中國工農紅軍川東遊擊軍,參加過長征。1936年底入紅軍大學學習。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五旅副旅長,1938年任旅長兼政治委員,率部進駐隴東,執行保衛黨中央和陝甘寧邊區的任務,同時兼任隴東專區專員。在黨的“七大”上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日本投降後,調任中共四川省委副書記。1946年7月回延安後,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副司令員、中央西北局委員,西北軍區副司令員等職。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向四川進軍時任西路軍副司令員。新中國成立後,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常委……西南軍政委員會、西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兼西南民族大學事務委員會主任等職……1956年調任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常務委員。9月,參加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委員。在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均當選為常務委員會委員。1970年1月逝世。

  文物:

  W00290王維舟為楊漢秀(吳銘)致信周恩來

  檔案:

  Z0253毛澤東書贈王維舟——“忠心耿耿、為黨為國。”

  01457 R 1946年夏,董必武、廖承誌(右一)伍普椿(左二)王維舟(右一)在南京02460 T毛澤東為王維舟題詞02525 T王維舟為抗戰九周年題詞02619 X王維舟致周恩來信函。

  PB00607王維舟給楊漢秀(吳銘)的介紹信,上麵有總理的兩次批示PB01942四川保安司令為防止我軍王維舟來川搞地下活動的代電PB02015敵特監視中共四川省委書記吳玉章、副書記王維舟的情報王炳南王炳南,男,陝西乾縣人,1909年出生。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赴日本留學。1931年轉去德國,在德期間先後任德國共產黨中國語言組書記,國際反帝大同盟東方部主任,旅歐華僑反帝同盟主席。1935年任中共旅德支部負責人。他創辦並主編《明星》雜誌,積極宣傳反蔣抗日的政治主張,參與領導旅歐華僑中的抗日救亡活動,從事國際聯絡工作。1936年春,被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派回國內,到西安做爭取西北軍楊虎城部第十七路軍聯合抗日的統戰工作。由於他的深入細致的宣傳勸說,對楊虎城將軍決心聯共抗日起到積極作用。他在和平解決西安事變過程中,協助周恩來等做了許多有益工作。抗戰爆發後,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國際宣傳組負責人、外事組組長,南方局候補委員、重慶局委員。他長期在重慶等地從事抗日救國的國際宣傳,同時進行與各國友好人士聯絡,擴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在國際上的影響。他是周恩來的助手和新聞發言人,同時擔負著情報工作。1945年8月,毛澤東到重慶參加國共和談,他擔任毛澤東的秘書,並負責向社會各界介紹中共對當前時局的看法與談判進展情況。1947年春隨代表團撤到華北解放區,擔任中共中央外事組副組長,參與對外政策的製訂。新中國。

  成立後,曆任外交部辦公廳主任、中國駐波蘭大使、外交部副部長、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等職。1988年12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文物:

  HW00070周恩來、王炳南送外國朋友出南京梅園新村

  檔案:

  R46王炳南的檔案

  D00367周恩來關於國民黨當局逼我黨撤退事致王炳南轉蔣介石電1947年2月28日孫誌慧、程虹1996年11月在中央檔案館征集

  D00410周恩來關於南京撤退致王炳南轉蔣介石電1947年王明湘征集K24.100007《中國民主革命同盟史略》1981年12月31日王昆侖、王炳南、屈武編K24.100009王炳南談重慶談判情況季國平1973年7月9日記錄整理K24.100043在西安事變五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1986年12月12日周仲勳。

  呂仲操、王炳南、侯鏡如、葉篤義、方榮欣

  00558 R周恩來、王炳南、吳玉章在“四·八”烈士追悼會上。

  00610 R 1946年,周恩來、王炳南、龔澎與外國記者。

  00611 R周恩來、王炳南、龔澎與外國友人。

  00612 R周恩來(左二)王炳南(左一)龔澎(右一)與外國友人。

  01446 R 1946年1至3月,董必武、王若飛等在中山三路263號中共代表團駐地留影。左起:伍修權、陳家唐、董必武、王若飛、王炳南、沈其震。

  01580 R 1944年王若飛(前排中)在曾家岩50號會見外國記者。前左起:王炳南、張曉梅,右二徐冰。後排左二:龔澎。

  05089 R 1938年9月中旬,鄒韜奮和沈鈞儒、範長江、王炳南等由武漢出發,到江西德安一帶慰問前方抗日戰士(自左至右)王炳南、韜奮、薛嶽、沈鈞儒等……

  06430 R王炳南和馬歇爾在一起

  06525 R 1938年9月24日沈鈞儒(前左二)與鄒韜奮(前右四)王炳南(前右三)等代表武漢文化界到江西德安前線。

  06678 R 1941年2月,葉劍英回延安,周恩來、董必武、鄧穎超、錢之光、王炳南等在重慶機場送行。

  PB005771936年4月王炳南回西安楊虎城部工作,住在止園。

  圖書:

  《王炳南與新中國外交》駱亦栗《百年潮》2006年第2期

  《王炳南和中美大使級會談》翁明《傳記文學》1998.568頁《風雲特使:老外交家王炳南》程遠行北京人文出版社1998年12月《一位老外交家的足跡:我所知道的王炳南》程遠行北京人文出版社《新中國外交是這樣開創的——重讀周恩來致王炳南的五封信》高梁《炎黃春秋》1998.4王春江王春江,又名王雲和,曾用名耿明、王禹、芋蕪、古巴、彗君,男,北京人。1935年在北平參與創辦中共北平左聯機關刊物《泡沫》文學雜誌,擔任主編。同期為進步刊物《浪花》月刊、《今日文學》月刊、《通俗文學》月刊等編輯、撰稿……參加了“一二·九”學生運動。1937年5月在北平加入中國共產黨。“七·七。”

  事變後,赴南京參加中共南京市委和中共湖北省委領導的“首都平津學生救亡宣傳團”,先後在安徽、湖北、武漢等地從事抗日宣傳組織活動。1938年在武漢參加《新華日報》籌建工作,任《新華日報》、《群眾》周刊文學編輯、新聞記者……以後隨報館遷入重慶,從事辦報和社會活動,為《大公報》文藝副刊、《華北日報》文學副刊、《讀書》雜誌、《文藝陣地》、《文學月報》、《七月》月刊等編譯、撰稿。1941年“皖南事變”後撤離重慶,取道香港返回北平,在燕京大學(現北京大學)繼續從事學生教工運動。建國後,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現中國社會科學院)從事研究工作。

  檔案:

  R454王春江的檔案

  王棟

  王棟,原名王桂愛,又名:王東方、黃曉雲,男,江蘇丹徒大路鄉王巷村人,1917年出生。1933年初,在陶行知創建的“晨更工學團”任教。曾入獄,經陶行知等營救獲釋。出獄後創辦兆豐流通圖書館,開展群眾抗日救亡活動。1935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一二·九”運動。1937年8月,日軍進攻上海,王棟與其他同誌領導“山海工學團”師生員工,為難民及前線作戰部隊服務,出生入死……晝夜不息。9月底,參加第四路軍六十六軍戰地服務團,任通訊聯絡員,並隨之撤至武漢。湖北省委委任其為紗廠委員會組織部長、武漢市武昌區區委委員,在保衛大武漢戰鬥中作出了貢獻。武漢失守後,調沙市工作。1939年10月,任鄂西七區特委組織部長,分管恩施、建始、巴山、秭歸、興山、宜昌等縣黨的工作,為鄂西黨組織的發展壯大作出了貢獻。鄂西特委遭破壞後,情況危急,王棟置個人生死於度外,及時通知各縣黨組織轉移,使大批革命同誌幸免於難。南方局組織部副部長錢瑛充分肯定其在關鍵時刻所進行的撤退轉移工作,並派其日夜兼程再赴鄂西,轉移更多的黨員。1942年初,王棟調任中共川康特委委員,負責成都至西康雅安、洪雅一帶黨的工作。抗日戰爭勝利前夕,中共中央南方局通知其去成都商討工作。王棟所乘汽車於成都南門外八裏橋不幸翻車犧牲,安葬於八裏橋南堍,川康特委書記王致中為之立碑。1956年7月16日,張勁夫對他作了很高的評價:“……東方是我黨的一名好黨員、好戰士、好同誌,與他一起工作的同誌對他相當尊敬,他的犧牲是我黨的損失,他留給同誌們的好行為,是人們不能忘記的……他為革命獻身的精神,在同誌們心中一直長存。”

  王鬥光

  王鬥光,原名詹立浩,曾用名詹孟然,男,廣東澄海人,1917年出生。1936年在廣州加入抗日先鋒隊,1937年1月在廣州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冬到延安,參加抗日軍政大學第3、4期學習。1938年抗大第4期尚未結業,被校部提前調出派往國統區,到廣州為抗大招生,途經武漢八路軍辦事處時,因外麵形勢發生變化,改派往武漢的《新華日報》工作,不久調到《群眾》周刊任校對助編。1941年“皖南事變”後,由組織疏散到昆明隱蔽轉入地下,以經商為掩護,參與負責昆明地下黨的領導工作。本與雲南黨的負責人鄭伯克、林必宜擬組建昆明市委,後因形勢和黨的組織方針變化,改成單線聯係。其間因工作需要流動在昆明與桂林之間。

  1946年調上海,擔任編排、聯係、印刷工作。後因情況變化隻身赴港向香港《群眾》周刊負責人章漢夫匯報上海的情況。抵港後,經章漢夫介紹,到中共香港工委委員、負責財經委書記的許滌新處工作。1949年為迎接解放大軍迅速南下,王鬥光奉命秘密離港,抵達革命根據地河婆(即現揭西)成立“南方人民銀行。”

  ……任印鈔廠廠長、發行部主任。1949年底,他帶領部分印鈔廠同誌赴廣州,開始籌建對外貿易管理處,後成立華南對外貿易管理局,任副局長。1953年出任海關副關長,兼任廣州市財經委委員。1957年調到北京對外貿易部,出任駐錫蘭(今斯裏蘭卡)使館首任商務參讚,時間長達7年。1963年底,他回國後留外貿部,曆任出口局、生產基地辦公室(局)副局長等職。中國海關總署成立後任中國海關總署副署長,1979年率中國海關代表團訪問美國,這是新中國成立後訪問美國的第一個中國海關代表團。1984年離休。

  檔案:

  R531王鬥光的檔案

  c03379-c03380 H原新華日報館工作人員王鬥光

  王華生

  王華生,原名王清華,男,祖籍廣東梅縣,1914年生。“王華生”是南方工作委員會書記方方的原名,1937年方方帶王清華參加革命後,讓其改名為王華生。從1939年7月至1940年3月,王華生做了9個月的秘密交通工作。先後護送了徐揚、王輝、伍洪祥、姚萍、李碧山、許英、謝南石等同誌到特委機關方方處。王華生後來以賣書報的身份作掩護。1940年3月王華生調往南方工作委員會機關工作,主要負責中英之間的交通和其他事宜。1940年四五月間,由方方親自交與任務,和申光到桂林八路軍辦事處做交通工作,到時由李克農接待。間或返回廣東梅縣,帶了許多文件和鈔票。1946年隨中共代表團到南京,1947年跟隨錢之光等到香港創辦華潤公司,是華潤公司的第一任財務科長。1948年,為文化人士到北京參加新政協的籌備會做了大量工作。新中國成立後,任紡織工業部辦公廳主任等職。1991年3月17日去世。

  王輝

  王輝,原名王秀荔,女,廣東潮安人,1911年生於香港。1936年在方方影響下,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7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1月擔任中共汕頭市委、潮汕中心縣委婦女部長。1940年9月被派往桂林八路軍辦事處,後到重慶八路軍辦事處。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從事黨務、財務工作,受到周恩來、鄧穎超、李克農等的親切教誨。1945年6月,從延安中央黨校畢業後,赴晉察冀軍區工作。同年10月,調任晉察冀邊區銀行總行業務部人事股長兼會計工作,開始她四十三年的金融工作生涯。1949年12月,調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人事科工作。1950年10月,被派往廣州,參加接收、創建廣東的銀行工作。1951年3月,赴香港參加接收中資銀行的工作,時任中國銀行總行駐港辦事處業務副組長。1953年3月,任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黨組成員、辦公室主任;同年6月,任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副經理。1958年4月,任中國銀行廣州分行經理。1960年8月,任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副行長。1972年9月,任廣東省財政局副局長。1973年起任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副行長、黨組副書記。1981年擔任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顧問。是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省僑委委員,廣東省婦聯委員。2005年5月3日因病逝世,享年九十四歲……

  檔案:

  R65王輝的檔案

  Y00023鄧穎超致王輝的信1949年8月7日廣州銀行

  圖書:

  《周恩來鄧穎超與紅岩青年》廖似光、王輝、王勉《南方局黨史資料》1988.2《不能忘卻的往事——沙飛夫人王輝的回憶(辦事處會計)》王輝口述王雁整理《人物》1999.2總120王匡時王匡時,男,1922年1月10日生於江蘇省連雲港市。1940年3月參加革命,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初到《新華日報》營業部工作。做過報館圖書課服務員……先後任重慶《新華日報》歌樂山發行站主任,營業部圖書課主任、廣告課主任……直到1947年3月報館被國民黨查封和強迫撤退到延安為止。他在《新華日報》民生路門市部圖書課工作時,常與來門市監視讀者的特務鬥爭。在廣告課任主任時……想了多種辦法擴大廣告刊戶,特別是拉某些大公司節假日減價銷售的廣告,比如華華公司。這樣做既增加了營業收入,也可使一些在政治上處於中間狀態的商家便於在《新華日報》刊登廣告。回延安後,任湖北省均縣四區區委書記等職。

  新中國成立後曆任重慶市工會文教部副部長,重慶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重慶市委黨校副書記、常務副校長等職。1985年12月離休。2003年8月12日因病去逝,享年八十一歲。

  檔案:

  R163王匡時的檔案

  王啟霖

  王啟霖,化名王慰民,男,1915年生於貴陽,原籍貴州仁懷縣。其父王謨,是地方政府的高級文官。王啟霖1933年考入廣州中山大學理工學院化學係。1936年去日本深造。1937年7月回到廣州,10月到貴陽。1938年2月到1939年初,王啟霖擔任《貴州晨報》、副刊《每周文藝》的編務。1938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主持我黨團結教育中上層知識分子的統戰學術團體“社座”(即貴陽戰時社會科學座談會)的活動。1938年底,出席了中蘇文協總會在重慶召開的第二屆年會。他還擔任黨領導的抗日救亡團體築光音樂會的藝術指導。1939年至1940年春末,他任中共貴州省工委宣傳部幹事和統戰支部書記。1940年秋,疏散轉移到桂林的王啟霖與劉家祥結婚,隨即新四軍。後在“皖南事變”中被俘,僥幸逃脫後去香港。香港淪陷後輾轉桂林、重慶、昆明……湖南衡山和貴陽等地,以在中學和大學教書為掩護。1949年初春,王啟霖又回到貴陽,在中共貴州省工委的領導下,創辦地下刊物《真實》。發表文章《論革命者的思想學習》。1949年6月23日,王啟霖夫婦以及他們年僅一歲的女兒思梅一起被國民黨反動派特務逮捕。在獄中,大義凜然,堅貞不屈。10月5日王啟霖慘遭秘密殺害,年僅三十四歲,至今仍未找到烈士遺骨。11月11日,劉家祥被集體槍。

  殺於貴陽南郊馬家坡,年僅二十八歲。

  王少春

  王少春,男,中共秘密黨員。1942年6月,被周恩來派往劉文輝處擔任機要副官,同時兼顧我秘密電台的工作,以掌握西南國民黨的軍方情報。人民解放軍進軍大西南時,及時提供了蔣介石關於西南戰局的總體規劃,為我軍迂回大西南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新中國成立後,擔任國家情報總署副署長等職。

  王亦清

  王亦清,曾用名王亦青、曹少白,男,1908年生於江蘇寶山。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任中共湖北省臨時委員會常務委員、工運部部長。

  4月至5月任中共湖北省臨時委員會秘書處處長。同年6月至1939年1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員會委員、秘書長。1939年1月至9月任中共川東特委委員、工人工作委員會書記。後到延安。1945年4月至6月作為大後方代表團成員出席中共“七大”。後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幹部處第四科科長等。1949年調到全國總工會工作。同年6月任全國總工會組織部副部長。新中國成立後,任全國總工會執委會執委、全國總工會經費審查委員會主任等職。1963年在北京因病逝世。

  王致中

  王致中,原名陸錦恒,男,浙江東陽黃田畈石鼓嶺下人,1909年出生。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任共青團桐鄉特支書記。4月被國民黨桐鄉當局逮捕,先後在浙江省和蘇州陸軍監獄監禁8年餘,1930年在獄中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8月經營救出獄,11月去延安學習,任中共中央黨校一部黨的建設代表。次年5月奉命赴武漢……任中共湖北省委工運委員兼橋口區委書記,同年9月,任宜昌中心縣委書記。1939年3月任湘鄂西區黨委委員兼組織部長,同年11月任中共川東特委工運書記。

  1940年1月,兼任重慶市委書記,同年10月負責川康地區黨的工作。次年6月川康特委成立,任特委書記,在國統區開展隱蔽鬥爭,在國民黨軍隊中從事統戰和情報工作。1946年6月奉調南京,任中共中央南京局組織部特派員,麵對白色恐怖,出色完成各項任務。解放前夕派往上海,領導江海關和上海電信部門職工開展護關、護局、護台鬥爭。1949年6月出任中共上海市委組織部組織處副處長,9月調任徐長區(今徐匯、長寧區範圍)區委書記,次年11月改任黃浦區委書記。1953年3月任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主持工作)後曆任上海市第二、三屆政協秘書長,第四、五屆政協副主席,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二、三屆委員,上海市第一、二、三、四屆人大代表,第三至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93年去世。

  檔案:

  A180.187訪問王致中同誌記錄石曼1978年6月24日

  王均予

  王均予,又名王達夫,男,湖北宜昌人。1926年5月參加中國國民黨,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爆發後,1938年到廣州,先後任中共廣東省西江特委書記、中共廣東省委秘書長、中共粵南省委組織部部長。1945年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抗戰勝利後,任中共冀魯豫區第二地委副書記、中共冀魯豫區第九地委書記兼武裝部部長。1948年4月調回冀魯豫區黨委任土改工作團副團長。1949年3月任中共北平市委東北區分委書記。南下後,先後任湖北人民革命大學教育長、中南總工會秘書長、廣東省勞動局局長、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中南分院副院長等職。1978年病逝。

  文物:

  H00326王均予的鋼筆

  檔案:

  R272王均予的檔案

  10172 W王均予的鋼筆

  吳偉

  吳偉,女,1915年生於江西南昌市。早年就讀北京師範大學。1936年夏參加“中華民族先鋒隊”。1938年2月轉為中共黨員,赴江西南昌開展抗日工作。積極與雷潔瓊領導的“江西新生活婦女指導委員會”合作,開創了江西婦女救亡工作的新局麵。她創辦的“婦聲社”和《婦聲》雜誌,成為我黨在江西宣傳抗日、發動群眾的一個窗口。按照東南分局的指示,她多次采訪從蘇聯回國的蔣經國,了解國民黨的動態、宣傳我黨的統一戰線方針。1939年春,吳偉與石西民調重慶《新華日報》,在周恩來領導下工作。在重慶工作期間,冒著生命危險與讀者接觸,宣傳抗日,介紹進步青年投奔延安。1946年隨《新華日報》撤回延安後,到新華社工作。1949年南京解放,吳偉在國民黨三青團控製的三女中任校長,她以一個共產黨員的風範,驅散了廣大師生對黨的誤解,還發起“一碗米”運動。在吳偉的領導下,使一個政治上頑固的堡壘,一躍成為南京教育戰線上的一麵旗幟。新中國成立後,吳偉在上海創辦教育行政學校,任副校長。還擔任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黨委副書記,發展了沈浮、秦怡等一批知名人士入黨,成為當時轟動文藝界的一件大事。後任國務院文化部對外聯絡司副司長等職,1982年離休。2000年1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五歲。

  檔案:

  R458吳偉的檔案

  吳宗漢

  吳宗漢,男,江西興國人,1914年出生。中共黨員。1931年調到中央警衛連。1937年到紅軍西北辦事處(後改八路軍辦事處)工作。1938年武漢吃緊時,調到長沙工作。1939年下半年到重慶,一年之後,接替蔣澤民的倉庫管理員工作。1942年,調回八路軍重慶辦事處,管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