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七章 天籟清音——奉節興隆洞遺址

  center泠泠七弦上,靜聽鬆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唐代詩人劉長卿

  從巫山溯江而上,在離三峽的起點夔門不遠處,就是重慶市奉節縣城。奉節地處長江三峽西首和庫區腹心,境內既有氣勢恢弘的世界最大的小寨天坑、狹長幽深的世界最長的天井峽地縫、世界級暗河龍橋河、旖旎秀麗的迷宮河、長江三峽第一峽——瞿塘峽等自然景觀,也有中國曆史文化名勝白帝城、劉備托孤的永安宮、諸葛亮的八陣圖,瞿塘峽內的摩崖石刻、懸棺群等人文景觀。瞿塘峽長僅8公裏,是長江三峽中最短的一個,以“雄”著稱。西端入口處,兩岸斷崖壁立,高數百丈,寬不及百米,形同門戶,名“夔門”,素有“夔門天下雄”之稱。長江辟此一門,浩蕩東瀉,兩岸懸崖峭壁如同刀削斧砍,山高峽窄,仰視碧空,雲天一線,峽中水深流急,江麵最窄處不足五十米,波濤洶湧,奔騰呼嘯,令人驚心動魄。瞿塘峽雖短,卻能“鎮全川之水,扼巴鄂咽喉”,古人形容瞿塘峽“峰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白帝城是觀“夔門天下雄”的最佳地點。據傳西漢末年,公孫述割據四川,自稱蜀王,因見此地一口井中常有白色煙霧升騰,形似白龍,故自稱白帝,遂於此建都,並將紫陽城名改為白帝城。現存白帝城乃明、清兩代修複遺址。

  奉節是座曆史古城,古稱夔州,是千百年來文人學士薈萃之地,故素有詩城之稱。它經曆了西漢公孫述稱帝,蜀主劉備托孤,諸葛亮水八陣退敵,唐初李靖壓兵荊楚,以及此後無數的鐵血將士叱吒疆場的諸多曆史風雲。許多文人騷客,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黃庭堅、範成大、陸遊等,都曾登白帝,遊夔門,淺唱低吟,意氣風發,留下了不朽的詩篇。

  “瞿塘峽口彩雲間,白帝城南不可攀。西控巴渝收萬壑,東連荊楚壓群山”,這是清代詩人傅作輯筆下的瞿塘。“若言風景異,三峽此為魁”,這是郭沫若眼中的瞿塘。李白的《朝發白帝城》更是家喻戶曉:“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杜甫在這裏留下了意境蕭索、孤苦淒寒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在奉節,杜甫還留下詠懷諸葛亮的不朽絕句《八陣圖》:

  “功蓋三分國,名存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奉節奇絕的自然景觀、瑰麗的詩詞歌賦可謂相得益彰,交相輝映。謫貶於此或過境的文人騷客們,麵對夔門的雄奇、江水的浩蕩,很少有不發出慨歎之聲的。更何況,這裏源遠流長的巴、楚文化以及自古就有的濃鬱的文風,本身就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創作源泉和不竭的靈感。

  近年來,在奉節縣所取得的考古成果表明,在長江南岸著名風景區“天坑、地縫”附近的興隆洞古人類遺址發現的人類化石代表了三峽地區首次發現的早期智人——奉節人(Fengjie M an),在該遺址出土的劍齒象門齒上出現的刻畫紋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人類有意識的刻畫作品,是迄今為止在世界範圍內發現最早的帶有原始藝術萌芽色彩的遺存,這對原始藝術的起源和東亞地區現代人類的起源、演化和行為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換言之,世界上最原始的人類藝術很可能發源於此。下麵,我們對此項重要的考古發現作一簡單的介紹。

  奉節興隆洞古人類遺址位於重慶市奉節縣雲霧土家族鄉興隆村興隆洞。該洞位於七曜山西端之山原期夷平麵下限,海拔高度1100米,地理坐標為東經109毅袁北緯30毅左右。2001年,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龍骨坡巫山古人類研究所和奉節縣文物管理所組建的三峽洞穴考察隊,在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萬波隊長的率領下,根據當地農民王永新提供的重要線索,對重慶市奉節縣雲霧土家族鄉興隆洞進行了考察和曆時近一個月的發掘,發現了早期智人(archaic Homo sapiens)的牙齒化石、石製品和劍齒象牙刻畫以及50種哺乳動物化石。

  這裏順便提一下,有媒體認為王永新才是興隆洞遺址的真正發現者,其實,這是一個誤解。因為,學術界在確定一個重要的化石地點、古人類或舊石器遺址的發現者時,按照國際慣例,一般是指首先發現或到達該遺址,或者最先接觸到該遺址出土的化石或文化遺物的某個專業人員,因為一般的非專業人員並不具備初步判斷一個化石地點、古人類或舊石器遺址的大致時代、性質及價值的基本能力。當然,專業人員在發表相關學術報告和學術文章時,於情於理,都應該提及並對非專業的最初發現者或線索提供者致謝。

  初步研究表明咱28暫:根據在奉節縣興隆洞發掘出土的1枚早期智人右下第三臼齒化石、石器、有人工刻畫痕跡的象牙和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的種類、特點和埋藏狀況,說明該洞穴是一處遠古人類的居住遺址。通過出土動物群推斷和鈾係法測定,古人類在該洞穴的生存行為發生在中更新世晚期,距今15-12萬年。哺乳動物化石相當豐富,以小哺乳動物居多,包括食蟲目(Insectivora)、翼手目(Chiroptera)、齧齒目(Rodentia)、靈長目(Prim ates)、食肉目(Carnivora)、長鼻目(Proboscidea)、奇蹄目(Perissodactyla)和偶蹄目(Artiodacty)等8屬,50種。

  發現的20件石製品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狀器和砍砸器等類型。原料全部為石灰岩,分為矽質灰岩和泥晶灰岩兩大類,原坯為河卵石和石灰華斷塊。砍砸器(13件)是該器類組合的主體,刮削器(4件)處於輔助地位,尖狀器隻有1件。加工石器的方法為錘擊法,大多數標本為單向加工,少量為錯向加工。在總體上這批石製品形態不規則,加工簡單、粗糙、隨意,這與石器原料的影響與製約應有很大的關係。興隆洞遺址石製品的類型組合、形態特點和毛坯選擇顯示出中國南方舊石器工業的突出特點。

  在2001-2003年對興隆洞遺址進行的兩次發掘過程中,共出土8枚早期智人牙齒、近30件石製品,與其伴生的哺乳動物化石52種。同時,還發現了一些看起來像早期藝術品的東西,包括一件有清楚的刻畫線紋的東方劍齒象(Stegodon orientalis)的門齒化石,一件被打磨成鳥頭形狀的鍾乳石,以及一件明顯打磨過的中部有一圓形孔洞的石哨。對興隆洞遺址及其周邊地區化石點的調查、發掘和相關研究工作目前尚在深入進行中。黃萬波先生認為,該遺址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原始藝術品,例如象牙刻畫和石哨,經中央美院雕刻係和音樂研究所初步鑒定,它是迄今所知人類最早的、最古老的藝術品和樂器。其中的石哨,更被一些學者認為是塤的雛形。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譚明博士在初步研究後認為,興隆洞以石鍾乳為原料製作的哨形塤難以用自然差異風化或差異溶蝕解釋,很可能是人工所為。

  塤是我國民樂中最古老的吹奏樂器,形態各異,有石製、骨製和陶製等多種,以陶製為主,所以又稱陶塤。塤的音色古樸、醇厚、渾圓,同時又善於表現悲涼、蕭瑟的情緒。有人認為,隻有塤這種樂器才能吹出沒有任何人工修飾的音色,是真正的自然之音、天籟之音,它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含蓄、寬容、謙遜,透射出華夏文明的博大精深。《舊唐書·音樂誌》中說:“塤,立秋之音。”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塤距今隻有七千多年,發現於北緯30毅線上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

  興隆洞遺址的發現確實是近十多年來三峽考古中所取得的一項重要成就,其研究價值和深遠意義不亞於中國迄今所發現的任何一個古人類遺址或舊石器遺址。

  首先,這裏發現的石製品原料全部為石灰岩,因與人類化石伴生,其人工性質不可置疑,首次以確鑿無疑的證據證實了石灰岩是可以作為石製品原料的,也從側麵證明了巫山龍骨坡巫山猿人遺址出土的那些被廣泛爭議的石灰岩製品的人工屬性。

  第二,15-12萬年前的早期智人(archaic Homo sapiens)化石在此遺址的出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對現代人的走出非洲學說(第二次走出非洲)或“夏娃學說”提出了挑戰,並強有力地支持了“多地區起源學說”及吳新智先生提出的東亞人類的“連續進化附帶雜交”模式。這批晚期人類化石材料對於我們了解青藏高原東部三峽地區智人的文化組合麵貌,為進一步探討東亞現代人之由來提供了依據。我們期待著對這批珍貴的人類化石深入研究的結果早日問世。

  第三,15-12萬年前的象牙刻畫和哨形石塤的發現,使人類的藝術史和音樂史至少提前了5萬年。在此之前,人類最早的藝術品是南非Blom bos洞中在赭石塊上刻畫出的幾何線條,其時間是7.7萬年前;西歐和非洲最早的人與動物雕像和洞穴壁畫的時代則是4-3萬年前。

  第四,從建始人、巫山人到奉節人,迄今在三峽地區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大多埋藏於洞穴堆積物中,表明洞穴很可能是原始人類的主要棲息場所。在這些洞穴中發現的大量動、植物化石,表明原始人類主要以打獵、捕魚和采集植物為生。此外,迄今在三峽地區(包括興隆洞)發現的石製品顯示出明顯的技術上的傳承性和獨立性,至少在舊石器時代中期的早期階段(14萬年前),該地區迄今尚未發現遭受過外來文化入侵的可靠證據。

  興隆洞遺址豐富的出土遺物為我們恢複15-12萬年前的奉節人的生活麵貌與場景提供了翔實的材料。那是在中更新世的晚期,興隆洞一帶海拔較高的岩溶山地裏,亞熱帶的森林或灌叢密布,氣候濕熱,但總體而言比現在要濕冷一些。森林或草地中,生活著長臂猿、金絲猴、大熊貓、黑熊、東方劍齒象、巨貘、雙角犀、水鹿、黑麂、大額牛、野豬、毛冠鹿、巨羊、大鬣羚、鬆鼠、竹鼠、豪豬、社鼠、姬鼠、蝙蝠、鼴鼠、鼩鼱、豬獾、果子狸、貉、似劍齒虎等數十種動物。這裏的氣候條件、自然環境非常適合於人類的持續生存與繁衍。那時,長江已經形成,極大地限製了“奉節人”的活動範圍。

  “奉節人”在這樣的自然環境裏,白天過著采集、狩獵的原始生活。夜晚,他們已經不再像巫山人或建始人那樣寂寞了。這時的他們,已經熟練地掌握了對火的控製和利用。在原本黑暗的山洞中,火不但為他們帶來了光明,帶來了香噴噴的烤肉,也為他們趕走了猛獸,驅走了寒意。他們可以不用像以前那樣早早地入睡了,他們可以圍坐在火塘邊,談談今天的收獲,明天的捕獵或采集計劃;有人用並不精致的舊石器在白天拾來的象牙上笨拙但極有耐心地刻畫著;也有人想起白天捕獵猛獸時死去的同伴,走到洞口,用自製的簡陋哨形石塤,對著漆黑的夜空,吹出一種淡淡的悲淒和感傷。或許,這會驚醒遠處在樹上棲息的長臂猿,他們發出的悲鳴與清亮的塤聲遙相呼應,讓這本就難眠的秋夜平添了幾分愁緒。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