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章 追本溯源——建始人遺址

  center三皇五帝華夏始,曆史的源頭在哪裏?——筆者

  湖北西部、重慶東部的山區,石灰岩地層廣泛分布,岩溶(喀斯特)地貌非常發育,洞穴、裂隙隨處可見。石灰岩易在雨水中適度溶解,特別是在那些從腐質土和腐爛植物中滲透出的酸性的水中。在該地區被森林覆蓋的遠古時代,石灰岩山脈頂部的池塘中匯聚的水會在岩石中溶解出一些通道或深坑。溶解掉的岩石通過裂隙向下掉落,殘餘物就在通道底部變成泥漿保存下來。這些通道是真正垂直的洞穴,它們形成的過程和機製與水平洞穴的形成是相似的。這些通道或深坑中大都填滿了從地表衝刷進來的或由遺留的未溶解的石灰岩殘餘物形成的微黃色或微紅色泥漿。但是有些時候,它們並未被封閉住,而是有對外的開口,因此成為在這個區域內生息的各種動物的陷阱。哺乳動物化石(俗稱龍骨)常常從填滿這些深坑的泥漿中被發現。

  很明顯,哺乳動物的骨頭是通過兩種方式進入這些深坑的。如果在深坑中發現了一具完整的動物骨架,幾乎可以肯定,這個動物是掉落進來的,而且要麽是被摔死的,要麽就是被餓死的。另一方麵,如果發現了單個的大型牙齒化石,且風化得相當嚴重,就明顯地說明這個動物是死於地表的,骨架解體後變得雜亂無章,其中的一部分由於重力作用而被水流衝進深坑裏逐漸堆積起來。正是這些深坑,提供了中國的藥材貿易中的“龍骨”。當地的農民,在收割完夏天的農作物並種植好冬天的農作物之後,常於秋冬之際,在挖出來的洞穴、裂隙沉積物中翻找骨頭,並將找到的骨頭擦洗幹淨後堆放在一些便於骨頭幹燥的農舍裏,然後將其賣給中藥材商販。有時也留下部分自用,因為尚未完全石化的哺乳動物化石碾成粉末後對創傷有止血、收斂的作用。

  正是通過中藥鋪和商人的渠道,這個地區出土的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引起了一些經驗豐富的國外古生物學家的注意。早在19世紀70年代,英國人歐文(R。Owen)就曾經以中藥鋪購買來的“龍骨”研究過三峽一帶的哺乳動物化石。在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馬修(W。D。M atthew)和格蘭階(W。G ranger)對重慶市萬州區(原四川省萬縣)鹽井溝動物群化石的研究,在古生物界產生了較大影響。1921年初秋,在原中國地質調查所的領導和一些工作人員的建議下,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中亞探險隊的古生物學家格蘭階博士開始了他的中國四川之旅,他此行的目的在於調查在該地區收集哺乳動物化石的可能性。格蘭階的這次旅行探險被證明是獲得了巨大成功,他在重慶萬州區的鹽井溝(以更新世中、晚期的動物群聞名於世)附近度過了三個冬季,對化石進行大量收購。他通過對那些發現了異常完整標本的挖掘者支付獎金的方式,獲得了一批非常精致的,即使是現在在質量和數量上也無法與之比擬的大量更新世中、晚期的哺乳動物化石,並用船運送到了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格蘭階是第一個成功尋找到這些化石的原產地,並親自指導化石的收集與發掘的古生物學家。

  1935年,荷蘭籍的德國古生物學家孔尼華(Koenigswald)在香港的中藥店裏從“龍骨”中偶然發現1顆巨大的高等靈長類牙齒化石,起碼比當時已知的古人類臼齒化石大幾倍。四年後,他在香港和廣州的中藥店裏繼續搜尋,又找到了3顆同樣的牙齒化石。經他精心研究以後,認為這是當時已知的最大靈長類的標本,屬於已經絕滅了的古猿,於是將其命名為巨猿(Giantopithecus)。當時,誰也說不清巨猿化石具體的發現地點,隻是估計產於華南一帶。

  1956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學者在廣西大新縣牛睡山黑洞裏首次發現了3顆有確切產地及層位記錄的巨猿化石。隨後,考古工作者在廣西柳城巨猿洞、廣西巴馬弄莫山、廣西武鳴拉利山、重慶巫山龍骨坡、湖北建始巨猿洞和和犀牛洞等長江以南的地區相繼發現了6個巨猿化石地點。其中,重慶巫山龍骨坡是這些地點中最北的一個。

  除中國以外,有確切產地和層位記錄的巨猿化石還出自印度北部的H im achalPradesh和越南北部的ThamK huyen。其中,印度的比拉什普爾巨猿(Giantopithecus bilaspurensis)時代最老,其生存時代大約是900-600萬年前的中新世,其形態學特征在巨猿屬(Giantopithecus)中也最原始。

  巨猿一詞來自於拉丁文“G iantA pe”,意為巨大的猿。巨猿是地球上曾經存在過的最大的高等靈長類動物,最高身高達3米,最大體重達550公斤,比現生的大猩猩(Gorilla gorilla)還要大得多、重得多。巨猿生活於亞洲,其主要的生存環境很可能是茂密的竹林,其化石常常與現生大熊貓已絕滅祖先的化石共同被發現。巨猿於10多萬年前絕滅,和原始人類共同生活的時間超過200萬年。

  除巨猿以外,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地區還曾經生活過一類迄今係統分類位置不明的大型高等靈長類動物——魁人(Meganthropus paleojavanicus)。魁人是根據印度尼西亞爪哇的標本命名的,意為魁梧的人。孔尼華認為魁人是人類進化走入巨大體型的一個旁支,而巨猿是近代的物種,是現代人類的直係祖先。但曾主持過中國北京猿人研究工作的德國(後入美國籍)解剖學家、古人類學家魏敦瑞(W eidenreich,Franz)得出了另一個結論:魁人和巨猿都是人類祖先。他設想的進化路線是:巨猿→魁人→直立人→智人,隨著時間的推移,體型逐漸變小。現在,大多數學者認為巨猿是生活在上新世至更新世中期的一個人類演化路線上的旁支,與猩猩的親緣關係更近,不是人類直係祖先;魁人則比孔尼華認為的更像直立人。

  1968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一個野外科考隊在湖北省巴東縣中藥材收購部的“龍骨”中挑選出200多顆巨猿牙齒化石,並根據藥材入庫單一路追尋到這批化石的產地建始縣的巨猿洞(也叫龍骨洞)。隨後,科考隊對該洞進行調查,獲得包括步氏巨猿(Giantopithecus blacki)在內的一批哺乳動物化石。巨猿洞位於鄂西地區山盆期夷平麵上的湖北建始縣高坪鎮,海拔高度738米,地理坐標為東經110毅04憶29義,北緯30毅39憶15義。巨猿洞遺址北麵與巫山縣毗連,西北與奉節、巫山兩縣接壤,與龍骨坡巫山猿人遺址的直線距離為63公裏,僅一山之隔。這兩個重要的巨猿化石地點都位於長江南岸,到長江三峽的直線距離不過50公裏左右。

  1969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裴文中與謝樹華對建始巨猿洞進行了考察。1970年,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許春華、韓康信、王令紅組成的發掘小組在巨猿洞進行了正式發掘,除包括巨猿牙齒在內的一批哺乳動物化石外,還發現了3枚“似人似猿”的下臼齒,研究者咱18暫認為很可能代表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在亞洲的一個新種類。因為此前在歐亞大陸從未發現過確切的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的化石,巨猿洞自此進入國內外古生物學家與古人類學家的視線,並逐漸引起學術界的普遍關注。

  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化石發現於非洲,而非洲以外的地區是否存在過南方古猿,目前尚無定論。對於巨猿洞的這3枚高等靈長類牙齒,到底代表了擴散到亞洲的南方古猿,還是代表了一類時代較早的直立人,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論。1984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銀運研究員,將建始巨猿洞1970年發掘出的似人似猿的同類牙齒與印度尼西亞的古爪哇魁人(Meganthropus paleojavanicus)標本比較,認為兩者更大的可能是代表了一類時代較早的直立人(Homo erectus)。

  1999年和2000年,“國家‘九五’攀登專項”鄂西課題組在巨猿洞進行了大規模的正式發掘,發現了大量的哺乳動物化石、石製品、骨製品、巨猿化石以及3顆魁人(Meganthropus paleojavanicus)的牙齒化石,並正式將巨猿洞命名為“建始人遺址(JianshiH om inid Site)”。研究咱19暫表明:1999-2000年發現的這3顆人科牙齒化石在形態學特征上與猩猩(Pongo)、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能人(Homo habilis)、直立人(Homo erectus)和盧多爾夫人(Homo rudolfensis)相應的牙齒都有程度不同的差異,而分別與印度尼西亞屬於古爪哇魁人(Megan原thropus paleojavanicus)的S-6下頜骨標本及S-4上頜骨標本比較接近。

  對於S-6下頜骨標本及S-4上頜骨標本的分類地位,長期以來也是意見不一。S-6標本發現於1941年,被孔尼華命名為古爪哇魁人(Meganthropuspaleojavanicus K oenigswald,1941)。魯濱遜(Robinson)1953年最早提出S-6屬於南方古猿類,應歸入傍人屬(Paranthropus)。孔尼華、Jacob、H owell、O ran-Segebarth和Tyler等學者認為魁人是與亞洲直立人不同的屬,與非洲的南方古猿相當。而更多的學者,如W olpoff、Kram eretal。、Clark、Lovejoy、Cam bell和Pope等,則認為S-6下頜骨標本代表了直立人,建議把魁人歸入直立人種中的一個亞種——魁人亞種(Homoerectus meganthropus)。南非著名的古人類學家托拜厄斯(Phillip V。Tobias)等1964年把S-6下頜骨標本看做是與能人處在相同的人類演化階段上。薩托羅(Sartono)1982年把S-6下頜骨標本定為“人屬古爪哇種三吉隆亞種”(Homo paleojavanicus sangirensis)。

  S-4上頜骨標本發現於1939年,最初被孔尼華歸入猿人屬莫佐克托種(Pithecan原thropus modjokertensis Koenigswald,1941),1945年魏敦瑞將其改名為猿人屬粗壯種(Pithecanthropus robustus),現在,大部分學者將其視為直立人。克蘭茲(Krantz)於1994年列舉了S-4上頜骨標本11條似猿的特征,建議將S-6下頜骨標本及S-4上頜骨標本一起歸入猩猩(Pongo brevirostris)。

  由此,S-6下頜骨標本及S-4上頜骨標本的分類位置會有多種可能:直立人(Homo erectus)、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能人(Homo ha原bilis)或猩猩(Pongo)。相應地,巨猿洞發現的這幾枚人科的牙齒化石的分類位置也會如此。

  下麵,我們再來看看巨猿洞出土的人工製品。據“國家‘九五’攀登專項”鄂西課題組的研究咱19暫,“巨猿洞1999-2000年的發掘獲得的石製品有如下特點:共有石核、人工石塊和與人工碎屑、石片和石器四類。石料就地取材,主要為燧石,其次為矽質灰岩和石英岩,燧石占84%;打片采用砸擊法和錘擊法,前者是主要的剝片方法,石製品中碎屑塊或廢品占石製品總數的47%;石核多取材於石塊和礫石,利用率不高;石片較少,小,形狀不固定,分為錘擊石片和砸擊石片;石器的毛坯由石塊、石片、礫石和石核構成,石塊占60.39%;石器以小型為主,包括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和石錘四類,刮削器占94.2%;石器的加工方式多以向背麵和腹麵加工,間有錯向、交互和對向加工等,修理比較粗糙;刃緣大多不平齊,顯示出加工的不穩定性;刮削器的刃緣中,以單刃為主,其次為雙刃和多刃;多數石器經過第二步加工,但有些標本第二步加工似乎是使用痕跡,采用比較鋒利的石塊和石片直接切割和刮削;占總數66.3%的石製品保留有不同程度的天然麵,由此顯示打片和加工石器似乎還處於較原始階段。骨製品數十件,人工痕跡清楚,包括骨片、骨尖狀器、似骨鏟和有人工切割或砍砸痕跡的骨頭四種”。

  古地磁證據顯示咱19暫:含魁人和巨猿化石的地層的時代早於215萬年,文化遺物產出層位的時代大約是距今242-180萬年前。從上麵的資料來看,巨猿洞遺址所在的地區,在大約200萬年前,曾經生活過一種會製造和使用簡單工具的、中國迄今最早的遠古人類之一,這是毫無疑問的,盡管其具體歸屬目前尚無定論。由於材料的稀少,我們目前還無法知道這種叫做魁人的早期人類與現在的我們有著怎樣的親緣關係,或者說,我們還期待著更多的同類化石的發現,尤其是頭骨,才能真正知道,曾在巨猿洞地區生活過的遠古魁人,是否是我們真正的直係祖先。

  那麽,200萬年前的魁人是生活在怎樣的一個生態環境裏呢?這裏,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科學家們用來恢複遠古時代生態環境的一門學科——古孢粉學(Paleopathology)。古孢粉分析或古孢粉學是一個總的術語,包括了各種植物微體化石的研究,其中花粉和孢子(尤其是蕨類孢子)是最重要的。孢粉分析的理論基礎和操作程序如下:植物→(藻類、菌類、地衣、苔蘚和蕨類植物)產生孢子和(被子植物)產生花粉→擴散→沉積→石化→化石孢粉組合→提取→鑒定和統計→分析和解釋→古植物和古生態群落的複原。對過去植被的認識,主要是根據現代已知植物群落中孢粉組合的特點,即“將今論古”。

  孢粉分析的結果表明咱19暫:喬本植物花粉在巨猿洞剖麵上占絕對優勢,種類和數量都較多,其中又可分為溫帶闊葉喬木、熱帶-亞熱帶常綠喬木和山地針葉喬木三類。灌木及草本植物花粉較少;蕨類植物孢子化石較少,但比灌木及草本植物豐富。因此,巨猿洞的植被基本上是以山地針葉林為主,分布有溫帶闊葉林,並夾有亞熱帶常綠葉林的麵貌,草本植物不甚發育,顯然是一種森林植被景觀。通過孢粉分析可知,當時該區的氣候較現今要偏幹冷些,但是從早期到晚期還是存在著氣候的波動。含古人類化石的層位反映的是一個相對濕熱的環境。

  同樣地,根據“將今論古”這一地質學、古生物學的基本原理,對一個化石動物群的組成成員的分析,也可提取出遠古時代的相關環境信息。鄭紹華等咱19暫用巨猿洞產出的化石小哺乳動物與現生動物地理區係相對照,認為“兩者間具有濃厚的祖承性質,都反映以中亞熱帶森林型為主的生態環境。構成巨猿洞動物群的基本成員以現生的華中區-西部山地亞區的成員為主。巨猿洞產出的化石大哺乳動物中,巨猿、豬獾、大靈貓、犀、麂、水鹿、鬣羚、劍齒象和乳齒象等類型都反映熱帶亞熱帶森林型的生態環境;金絲猴、大熊貓、靈狸、羚牛、爪獸等都反映亞熱帶森林型的生態環境;獼猴、熊、貂、水獺、豹、豬、似劍齒虎和巨頜劍齒虎都反映廣布森林型的生態環境;青羊反映亞熱帶溫帶森林型的生態環境;馬、麗牛反映溫帶草原型的生態環境;豺、真貓反映廣布廣棲型的生態環境;獵豹、斑鬣狗反映熱帶亞熱帶草原型的生態環境。上述分析顯示巨猿洞動物群所反映的環境是以亞熱帶森林為主的多姿多態的環境,有兩次較明顯的氣候波動”。

  根據上麵的研究成果,現在我們就可以為建始人勾勒出一幅簡單的生活場景圖了:

  野早期人類起源及環境背景研究冶攀登專項鄂西課題組成果鑒定專家組成員院2000年11月9日星期四於北京。

  200萬年前甚至更早,現在的建始地區森林茂密,河流縱橫,氣候相對濕熱。那時,巨猿洞附近還沒有像長江這樣的大型河流。在不同的海拔高度,生活著不同的動物,生長著不同的植被。森林中,獼猴、金絲猴在樹上嬉戲,刺蝟、鼴鼠、鼩鼱、野豬在地下覓食,豪豬在啃著樹皮;豺、熊、貂、豬獾、似劍齒虎、巨頜劍齒虎、豹、大靈貓、靈狸等各類食肉動物在追逐或撕咬著獵物;山頂上,麂、鹿、羚牛、鬣羚、青羊在奔跑;山腰茂密的竹林中,出沒著巨猿、大熊貓、竹鼠;山下的湖泊中,水獺時而露出水麵;湖邊稀疏的草原上,乳齒象、劍齒象、犀牛、爪獸、貘、馬、麗牛在悠閑地漫步,獵豹和鬣狗則在一邊虎視眈眈,伺機而動;而尚處於茹毛飲血階段的建始人,已經脫離了對森林的依賴。他們白天過著群體的地麵生活,不時出現在山地的不同部位。他們用粗陋的尖狀器自衛或獵殺、錐割動物、敲骨吸髓,也用它割裂采集到的植物塊根;用同樣粗陋的刮削器切割、刮削捕獲到的各類食物;晚上則在黑暗但安全、溫暖的山洞中棲息,全然不顧蝙蝠的飛進飛出。自從有了巫山人和建始人,中國這片大地上,就有了夢。可以說,三峽地區是中國人夢開始的地方。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