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四章 清朝時期(一)

  八旗製度

  自努爾哈赤起兵之後,力量不斷壯大。為了加強對軍隊的管理,公元1601年,努爾哈赤開始創立八旗製度。八旗製是在牛錄製基礎上建立起來的,1牛錄為300人,5牛錄為1甲喇,5甲喇為1同山,每一固山旗幟的顏色都固定。當時滿洲軍共有4個固山,旗幟分黃、自、紅、藍4種顏色。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滿洲軍又一次擴大建製,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個固山,共有8個固山,6萬人。固山在滿語中的意思是“旗”,所以八固山的建立就是“八旗製度”的開始。全體女真人都編入八旗之中,實行軍政合一。每旗的首領稱為“旗主”,都由諸王貝勒擔任,“旗下”為一般的百姓。“旗下”平日農耕漁獵。國家有事則征召效力。在八旗製度下,旗主對旗下進行統治,努爾哈赤則高居為八旗的首領。

  汗位推選製

  汗位推選製是指清朝入關前,以八王(諸貝勒)的賢能與否作為唯一標準,在八王範圍內推選汗位繼承人的製度。這一製度共曆時21年(1622~1643)。

  努爾哈赤在統一關外諸部落的過程中,對處於氏族部落社會的女真族及其他遊牧部族進行整編改造,創建了四旗。後逐步擴大為八旗。這八旗旗主都由努爾哈赤的子侄擔任,即八和碩貝勒。這八和碩貝勒與努爾哈赤的親信額亦都、費英東、何和禮、安費揚古、扈爾漢“五大臣”,在努爾哈赤的絕對權威下共同議政,決定後金政權的軍國大事。議政會議又以“四大貝勒”為核心。即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四人。在此期間,努爾哈赤根據女真人“兄終弟及”或“父死子繼”的習俗,對權力交接的問題已經開始著手處理。出於私心,努爾哈赤先將“有戰功,得眾心”的同母弟舒爾哈齊借故囚禁而死,擇長子楮英執政,準備立他為繼承人。褚英遂成為大家攻擊的對象,四大貝勒及五大臣聯名控告其不法,致使褚英被囚禁兩年後處死。此後努爾哈赤又有立次子代善為繼承人的意思。皇太極等人又把矛頭指向了代善,狀告他與努爾哈赤的大福晉有染,代善因而失去父親的信任,喪失繼承人的資格。兩次選擇繼承人的嚐試失敗之後,努爾哈赤由於年事已高,於天命七年(1622)提出八王共治的製度。該製度規定:以八和碩貝勒為八王;八王權益均等;八王互相監督;八王與後金汗“同坐一列,受國人叩拜”,共同治國。尤其是八王在努爾哈赤身後有權力選擇“後金汗”,各王都有選舉和被選舉權。這一製度的出台,標誌著後金汗位推選製的產生。

  八王共治的過程中,四大貝勒始終居於主導地位,後金汗的推選從這四人中產生的可能性也最大。通過這種方式,在努爾哈赤於天命十一年(1626)去世後,經過激烈的較量,汗位落到了皇太極手裏。崇德八年(1643)八月皇太極突然去世,汗位推選的方式再次發生作用。孝莊皇太後代表皇權,在索尼、鼇拜等大臣的支持下排除“兄終弟及”的傳統,迫使多爾袞、豪格讓步,接受皇九子福臨繼位,改元順治。以後,清政權在皇位繼承的問題上發生了質的變化。其一,“立帝之子”成為共識;其二,皇帝掌管的兩黃旗成為捍衛皇權的主力;其三,在幕後控製的孝莊皇太後,舉重若輕,竭盡所能維護皇權。這說明皇權實際上已淩駕於八旗各王勢力之上,汗位推選製的曆史功能已經完成。

  清朝宗室封爵製度

  明朝封爵製度引發了許多棘手的問題,有鑒於此,清政府都有所改進。清朝宗室封爵,在崇德元年(1636)定為九等。順治六年(1649),又厘定為十二等。再加上親王、郡王的嫡福晉所生子年過20歲,經宗人府考試請旨後,親王子可封為世子,郡王子可封為長子以待襲爵這兩等,清代宗室封爵總共為十四等。

  為避免皇族宗親支派繁衍帶來的麻煩,清政府規定除少數爵位可世襲罔替外。其餘爵位均代降一等。直至規定封爵或閑散宗室為止。清代在皇子分封上。除不濫施封爵外,所封田莊均由內務府經管的田莊中撥給。規定諸王公“不賜土”,“不臨民”,“不加郡國”。府第一定要建在京師,“無故出京六十裏罪與百官同”。這一係列嚴格的規定對皇親貴胄起到了製約的作用,避免了皇族們裂土分封、魚肉地方、藩鎮割據等種種亂源的發生。

  清代選後製度

  清代與明代儀製有些相似。清朝入主中原後,隻有順治、康熙、同治、光緒四位皇帝是當了皇帝以後舉行大婚禮,同時冊立皇後的。清代選後用鑲玉如意。選妃用繡花荷包。清末光緒選後時,候選人有慈禧同胞弟桂祥之女、江西巡撫德馨兩個女兒和禮部侍郎長敘兩個女兒。光緒對德馨二女有意。結果卻沒有如他所願。最後,由慈禧決定選了自己的侄女——胞弟桂祥之女,即後來的隆裕皇後:長敘二女,也就是後來的瑾妃、珍妃。清末遜帝溥儀於宣統三年(1911)退位,時年5歲。因袁世凱對清廷的優待條例的保證,溥儀仍然可以在紫禁城內居住。1922年12月1日,溥儀在紫禁城內結婚,時年16歲。溥儀皇後的選擇,已不同於以前,候選的秀女並不到場,而是由王公大臣挑選好照片再交由溥儀用鉛筆做記號決定。一共有四位秀女,溥儀選了正白旗郭布羅氏榮源家的女兒婉容為皇後,額爾德特氏端恭的女兒文繡為淑妃。溥儀這次結婚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大婚禮了。

  封贈製度

  清代凡九品以上文武官員可得到相應封階,叫“封贈”。其目的是為了“遂臣子顯揚之願。勵移孝作忠之風”。也就是為了官員光宗耀祖製定的一種表彰製度,封贈的榮銜文武不同。

  給予封贈除了顯榮本身外,還可以向父母妻室推及。妻室封贈有一品夫人、夫人、淑人、恭人、宜人、安人、儒人、八品儒人、九品儒人九等。命婦稱號不會推及妾媵,隻限於嫡配正室或其繼室。對父母先祖的封贈,官居一品者給誥命四軸,追贈三代。到曾祖為止。二品、三品給誥命三軸,追贈兩代。四品、五品給誥命兩軸,隻及父母、妻子。六品、七品給敕命兩軸,贈予父母、妻子。八品、九品若父母未獲封贈,可請準將本身贈封加到父母身上。官做得越大,馳封輩分越高,表明祖上蔭德越加隆盛。

  京察

  考核在京官員叫京察。京察,三年一行。以子、卯、午、酉年為京察期,具體辦法分為三種,第一種叫列題,從乾隆年規定,凡三品京官以上,尚書以下;在外總督、巡撫及盛京侍郎以上官員,必須自陳三年任期內功過勞績。吏部開繕履曆清單,呈送皇帝,由皇帝親自考查,聽旨簡裁。第二種是三品以下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左右春坊庶子及內務府三院卿員等官,由吏部或有關衙門開具履曆清單,引見後以待定奪。第三種叫會核。凡翰、詹、科、道及各部院司員、小京官以及中書、筆貼式等,由各自衙門長官出注考語,再由吏部會同大學士、都察院、吏科、京畿道定稿,分別等次、繕冊具題。京察期間,官員升轉調動自動停止,等考核出結果後,再行定奪。

  考核京官的標準有“守、才、政、年”四條,又叫“四格”。“守”即操守、品德,分為四等:清、謹、平、淡。“才”,即才幹、能力,分為二等:長、平。“政”,即從政態度,分為二等:勤、平。“年”即年齡、身體狀況,分為三等:青、壯、健。經考核凡守清、才長、政勤、年輕健壯者叫“稱職”,為第一等。守謹、才長(或才平)、政平(或政勤)、年輕健壯者叫“勤職”,列為第二等。守謹或(守平)、才平(或才長)、政平(政勤)者叫“供職”,列為第三等。京察一等可加級記名,待引見後外放或重新任用。

  大計

  考核地方官員叫大計。大計和京察一樣,也是三年一行,以寅、巳、申、亥年實施。其做法是從州縣官至府、道、司層層考察屬官。而後匯送督撫,判定後題報吏部。考核標準與京察相同,隻是優等者叫“卓異”。凡薦舉卓異者,經吏部複核後,進京引見,注冊,加官一級,以待升遷。

  京察和大計中不合“四格”的要進行參劾。參劾有六法,分別是:“不謹”,即行止有虧,敗倫傷化;“罷軟”,即庸怯無能;“浮躁”,即輕佻狂妄;“才力不及”,即無法勝任。另兩類是“年老”、“有疾”。其中凡不謹、罷軟者革職處分,浮躁者降一級使用,才力不及降二級使用,年長、有疾者則令休致、免職退休。

  一直以來,清政府都很重視京察、大計,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最為認真。康熙自二十二年(1683)至六十一年(1722)間,共舉行大計14次,計舉卓異官員570人,糾參罷斥貪酷官員509人、不謹官員922人、罷軟官員412人、年老官員1215人、有疾官員699人、才力不及官員736人、浮躁官員537人。總共糾參罷斥、更換官員5030人。乾隆執政的60年間共舉行京察大計33次,也糾彈參罷大批不合“四格”的官員。在清朝前期,京察和大計對各級官員還是起了督促警示作用的。到了清朝後期,吏治逐漸腐敗,京察、大計隻是徒具形式,不過敷衍塞責、走過場罷了。

  頂戴·花翎

  頂戴:清朝官員戴的帽頂。從色澤上分,一、二品都是紅色的,三、四品都是藍色的,五、六品都是白色的,七品以下則為金色。在同色之中,各品的頂戴又有區別:一、二品有純紅和雜紅之分;三、四品有亮藍和暗藍之分。進士、舉人、貢生都戴金頂,生員、監生則戴銀頂。頂戴的材質也不同:一品戴珊瑚;二品戴起花珊瑚;三品戴藍寶石或藍色明玻璃;四品戴青金色或藍色涅玻璃:五品戴水晶或白色明玻璃;六品戴硨磲或白色涅玻璃;七品戴素金頂;八品戴起花金頂;九品戴鏤花金頂。

  花翎:皇帝特賜的插在帽上的裝飾品。一般是賞給有軍功的人或對朝廷有特殊貢獻的人。翎分藍翎和花翎二種。藍翎是鶡翎,花翎是孔雀翎,它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六品以下的官員隻賞給藍翎,五品以上賞給單眼花翎,雙眼花翎賞給大官,三眼花翎則是賞給親王、貝勒等皇族和有特殊功勳的上臣。

  黃馬褂

  馬褂是清朝官吏的一種製服,穿在袍外麵,長到腰,便於騎馬,袖到肘,便於射箭,所以叫馬褂。皇帝的“內大臣”和“侍衛”所穿的馬褂是用明黃色的綢緞或紗做的,因此叫“黃馬褂”。這是天子近侍的服裝,象征著很高的榮譽,一般官吏以得到黃馬褂為榮耀。把黃馬褂作為賞賜品,是清統治者籠絡臣下的一種方式。

  議政王大臣會議

  “議政王大臣會議”在清朝實行了一百多年,是清政權所獨有的一種執政形式。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女真氏族社會的早期。據《老滿文檔》萬曆四十三年(1615)十一月的記載:“為了審理國家的事情,選出了正直賢良的大臣八員,次又選出審理官四十八,不許吃酒肴。不貪金銀,以事情的是非公正判斷。五日一次,集合諸貝勒大臣於衙門,對天焚香叩首,使他們相議,把事情公事的審判,定為常規。”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當時女真人的行政方式是非常粗糙的。但各部落共同處理各項事務的會審機構已有雛形。隨著金汗國的建立和統治區域的擴大,出現了議政王大臣的職銜。努爾哈赤晚年確定了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的體製,“凡軍國政務皆命讚決焉”。到了皇太極執政時,真正確立了宗室封爵製度,規定了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爵位,同時在議政製度中吸收了一些爵位較低的貴族,要求“每旗各設議政大臣三員”。大大降低了旗主貝勒(親王、郡王)的支配作用,使議政製度逐步從屬於皇權。

  清政府入關後,雖然基本繼承明朝的製度,但在朝政上起著主導的作用仍是議政王大臣會議,會議商定的決議稱之為“國議”。議政王大臣們“每朝期坐中左門外會議,如坐朝儀”,而且“僉議即定,雖至尊無如之何”。會議的決定,皇帝也很難將其改變。這種製度對皇權造成的壓力越來越大,而且嚴重挫傷了漢大臣的積極性。康熙中期以後,處理政務的手段日趨成熟,他不但將參與議政王大臣的範圍縮小了,而且還將會議的規格降低了。議政內容上,軍國大事也讓他們參與討論,但真正的權限隻限於一般性事務,如襲爵、斥革、旗民生計、婚喪禮儀等。議政王大臣會議也改稱為“議政大臣會議”,權威大不如前。

  雍正年間成立了軍機處,以辦理軍國大事。所謂議政大臣逐漸變成了滿洲勳臣貴胄的虛銜。乾隆五十六年(1791)弘曆下諭旨:“國初以來,設立議政王大臣。彼時固有議政處,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充辦理。自雍正年間設立軍機處之後,皆係軍機大臣每日召對,承旨遵辦,而滿洲大學士、尚書向例俱兼議政虛銜,無應辦之事,殊屬有名無實,朕向來辦事隻崇實政,所以議政空銜著不必兼充,嗣後該部亦毋庸奏議。”“議政王大臣會議”無論虛實就此全部結束。

  軍機處

  “軍機處”是清朝中後期的中樞權力機關。清初仿明代製度設立內閣,又增設“議政王大臣會議”,即“議政處”,權力在內閣和六部之上。雍正七年(1729),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機密泄漏,始於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人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後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軍機處成立後,議政王大臣會議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廢止,內閣變成隻是辦理例行事務的機構,軍機處將辦理一切機密大政。軍機大臣均為皇室親臣、朝廷重臣,總攬軍、政大權,成為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

  文字獄

  文字獄即“因文字而賈禍”。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文字獄接連不斷出現。從秦始皇“焚書坑儒”始,漢、唐、宋、明各代都有重大的文字獄發生。清代前期,民族矛盾十分尖銳,清朝統治者入主中原後十分懼怕人民群眾尤其是漢人的反抗,特別注重強化封建專製統治,因而文字獄在清代就表現得更為嚴重。據不完全統計,在號稱盛世的康、雍、乾三朝的130多年內,製造的文字獄就多達108起,其中僅乾隆四十三年(1778)至四十七年(1782)間,就有將近410起。清代較大的文字獄有:康熙時的莊廷鱅《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雍正時汪景祺《西征隨筆》案,陸生楠《通鑒論》案;乾隆時胡中藻《堅磨生詩鈔》案等。

  清代文字獄牽涉的麵積廣,株連者多。不僅近親家屬,是否知情,均一概“從坐”,而且凡與此有過任何直接或間接關係的人都要受到株連。往往一個案子株連數百人,牽連七八省,有的從判案到最後結案拖延達數十年。受株連者,會對其進行嚴酷的處罰,至少是抄家坐牢、充軍為奴,大多數是殺頭淩遲,甚至連死者也不放過,還要開棺戮屍。製造陰森恐怖的社會心理氛圍。實行文字獄的結果是鉗製了輿論,束縛了心智,窒息了社會進步觀念的產生和傳播,阻礙了學術思想和文化的繁榮興旺,社會現實問題成為無人問津的禁區,中國人學習、借鑒世界先進文化的曆程也受到嚴重阻礙。

  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是指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在位時期(1661~1795)出現的繁盛局麵。

  康熙帝即位之初,剪除了以鏊拜為首的滿族貴族中的保守勢力。強調“滿漢一視”,緩和民族矛盾,奠定了百年盛世的基礎。他在位期間。致力於鞏固邊疆,消除割據,反對分裂。先後平定三藩之亂,統一台灣;兩度親征蒙古準噶爾部的叛亂;抗擊沙俄的侵略,取得雅克薩戰役的勝利,與俄國簽訂劃定中俄東段邊界的《尼布楚條約》。維護和鞏固了國家的統一,為清朝社會的發展,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雍正帝在位期間,繼續平定準噶爾部叛亂。為了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管理,在西藏設置了駐藏大臣。乾隆帝最終平定準噶爾部叛亂,挫敗沙俄對我國西北領土的擴張野心。之後又於天山南北路分置伊犁將軍、參讚大臣,對新疆地區實施統治和管理,還擊敗廓爾喀(尼泊爾)對西藏的入侵。頒行《欽定西藏章程》,對西藏的政治、經濟、軍事實施重大改革,提高駐藏大臣的職權。規定達賴、班禪及其他活佛轉世的“金本巴瓶掣簽”儀式,均須在駐藏大臣監視下進行,並星請中央朝廷欽定批準。

  經康、雍、乾三代平定叛亂,反擊侵略的鬥爭,最終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經濟方麵,三個皇帝都注意發展生產,采取廢除滿族貴族的圈地、獎勵墾荒、實行更名田(即將原明代藩王莊田免價給予原佃戶耕種,佃戶改為民戶,田地永為世業)等措施;並調整賦役製度,推行“攤丁人畝”的賦稅製度。此外三帝還經常大規模地蠲免錢糧,減輕農民的賦稅負擔。為發展生產,三帝在位期間,先後對黃河、永定河進行了治理,並在江、浙修築近300裏長的海堤,以治理水患,保護農業生產。經過百餘年的恢複和發展,至乾隆中葉,社會經濟水平已達到並超過明代。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在國家統治方麵,進一步加強皇權,設軍機處,實行奏折製度,根絕宦官幹政,製定嚴刑峻法,殘酷鎮壓反叛;且大興文字獄,實行文化專製,自中央到地方。建立嚴密的統治網絡,極大地強化了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

  在康、雍、乾三代的百餘年間,國力強盛,國內局勢相對穩定,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國家的統一得到極大的鞏固,而被史家譽為“康乾盛世”。

  閉關政策

  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外國商品很難打入中國市場,主要是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結構對外國商品有強大的抗拒力。清政府一方麵對中國人出洋貿易和居住進行嚴格限製,規定出洋船隻的大小、型製與裝載貨物的品種、數量,水手客商人數及往返期限。另一方麵對來華外國人的活動也加以限製,指定在廣州一口通商。規定進出口貨物的種類,對外國商人在中國的行動、起居製定規條,稽查防範。特別是設立行商製度,使來華的外商隻能和指定的行商交易,不準和其他人往來。這種閉關政策建立在落後的自然經濟的基礎上,力圖與外部世界隔離,以保存、維護封建主義的統治。然而清政府實行的閉關政策並不能消除或減輕外國的侵略,反而窒息了本國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妨礙了中國學習世界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

  三藩之亂

  清朝入關後,封明朝三位降將吳三桂、尚可喜(後為其子尚之信)、耿繼茂(後為其子耿精忠)為王。康熙十二年(1673),康熙帝下令撤藩,結束其各擁兵自重、獨霸封地的局麵。

  朝廷的撤藩令下達後,“三藩”之首的吳三桂非常氣憤,便密謀叛清。康熙十三年(1674)一月,吳三桂殺死雲南巡撫朱國治等清朝官吏後,自稱周王,並向湖南進兵,清兵措手不及,節節敗退。隨即,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等部紛紛起來呼應。至此,三藩之亂形成。

  三藩之中,吳三桂的勢力是最強的,給清政府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但他目光短淺,並沒有乘勢追擊,貽誤戰機。康熙帝從容迎敵,並清楚地認識到三藩之中吳三桂是禍首,三桂滅、諸藩散。戰鬥進行了兩年多,戰場形勢逐漸發生逆轉,西麵叛軍王輔臣投降;東麵耿精忠作戰不力,勢窮乞降;不久廣東、廣西的尚之信也放下武器。在這期間,吳三桂病死,其子吳世藩繼位。康熙二十年(1681),昆明被清軍攻陷,吳世藩自殺。尚之信在1680年被賜死,耿精忠被俘後解至京師處死。這場曆時8年、蔓延10省的“三藩之亂”終於被平定下來。

  施琅收複台灣

  公元1662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將荷蘭殖民主義者一舉擊敗,收複了台灣,被封為延平郡王。鄭成功死後,其子鄭經繼任。此時,清朝的統治日趨鞏固,全國統一已是人心所向,同時,鄭經集團日益腐化,並勾結荷蘭殖民主義者,妄圖把台灣從祖國的懷抱裏分離出去。公元1681年,鄭經病死,次子鄭克爽繼任延平郡王,台灣處於“人人思危”、“眾皆離心”的局麵。

  在這種形勢麵前。康熙皇帝啟用愛國將領施琅再次擔任福建水師提督。命他收複台灣。施琅抱定收複台灣的決心,製定了“先取澎湖,又扼其喉”的進軍戰略。於公元1683年6月14日,率領大小戰艦300餘艘,水師2萬餘人,直取澎湖。在激烈的海戰中。施琅身先士卒,勇猛殺敵,在右眼被銃擊傷後,“以帕浸血”,“督戰益力”。清軍將士受他的鼓舞,舍生忘死,一舉攻克澎湖諸島,首戰告捷。

  康熙得知喜訊後,當即頒布諭旨,隻要鄭克爽集團回歸,朝廷既往不咎,並從優敘錄,加恩晉爵,施琅堅決貫徹康熙旨意,表示隻要鄭克爽等回歸,一定“當即赦之”。鄭克爽和馮錫範等台灣決策人經過認真思考,終於做出了曆史性的決定,表示願意結束抵抗,使台灣回歸祖國。

  公元1683年八月十三日。施琅赴台灣進行接管丁作。他首先到鄭成功廟中致祭,接著又發布了《諭台灣以安民生示》和《嚴禁犒師示》,製定了一係列措施安撫民眾,受到台灣人民的熱烈歡迎和擁戴。爾後,施琅兌現了他的承諾,妥善安置了鄭氏政權的全部人員,讓他們各得其所,心悅誠服,至此,寶島台灣在一度分離之後,再一次回到祖國懷抱。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