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三章 明朝時期

  明初改革

  朱元璋削平群雄,統一中國後,就立即開始著手治理百廢待興的國家。

  經過多年的戰亂,全國土地荒蕪,人口銳減,經濟蕭條,社會生產一度停滯不前。朱元璋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他獎勵開墾荒地在全國大力推廣經濟作物的種植和利於恢複農業生產的措施。他又下令清丈土地,編製戶籍將農民無形地束縛在土地上,使得其國家的賦稅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朱元璋接受劉伯溫的建議,嚴肅法紀,整頓綱紀。

  為加強中央集權,維護來之不易的大明江山,朱元璋還改革了行政機構。在中央,朱元璋廢除了自秦漢以來存在一千多年的丞相製度,分相權於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六部長官直接對皇帝負責。在地方,朱元璋廢除了元朝的行省製度,改設布政司,按照皇帝的意思管理地方政務。同時,還在地方設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別管理軍事和司法。在軍事上,朱元璋創立了衛所製,在全國重要的軍事地區設衛,次要地方設所。將大都督府分為前、後、左、右、中五軍都督府,管理軍政,衛、所均受五軍督府限製。這些措施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並把一直發展的君主專製推向頂峨。

  明代的宦官專權

  自古以來,曆代皇朝都禁止宦官參與或幹涉國家大事,但事實上,由於宦官能與皇帝和皇室成員接近。所以常常能竊取某些權力。東漢、唐朝末年就都曾經出現過宦官專權的現象,而到了明代,宦官專權現象就變得更為嚴重。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對宦官控製很嚴,他曾經在皇宮內鐫刻鐵牌,規定宦官不得讀書識字,不得幹預朝廷政事。可是,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皇權時。卻是得到宮內太監提供的情報才成功的,所以,朱棣稱帝後,對太監也格外地恩待,委以出使、專征、監軍等軍政大權。為了將建文帝的餘黨全部清除,朱棣還設立了由親信太監掌管的特務機構——東廠。專門緝拿“要犯”。東廠隻對皇帝負責,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不必經司法機關批準。但在當時,皇帝還親自掌管朝政。宦官尚且不敢擅權。

  明代的宦官專權,大約始於明英宗正統年間。英宗當皇帝時年僅9歲,不懂國事,因而對太監王振越來越寵信,使得王振的權勢越來越大。最後到了不可控製的地步。王振假借皇帝的意旨,控製了朝廷上下。連英宗也時常被他所左右,從此開了宦官幹政之端。明英宗還授權太監審理囚犯,宦官從此又插手司法。後來,由皇帝批準,精銳的京軍“團營”又歸太監節製,從而開了宦官總領京軍的先例。到了明武宗正德年間,劉瑾等8個宦官勾結成夥,人稱“八虎”。他們拉攏一些大臣結成閹黨,幾乎將整個朝廷控製在他們手中。就這樣,明代宦官專權的局麵一步步地形成,並發展成了明代政治上的一大“毒瘤”。

  廠衛

  “廠衛”,是明代特務機構的總稱。“廠”指東廠、西廠、內行廠等,是明代以司禮監宦官為首領的內廷特務組織。“衛”指錦衣衛,是明代皇上侍衛之一。錦衣衛大都隸屬於廠。廠和衛都自設監獄,它們之間狼狽為奸,相互勾結,對天下臣民進行嚴密監視和殘殺,實行恐怖統治。“廠衛”是宦官專權的工具,是地主階級鎮壓人民的暴力機構。

  東廠

  明政權治國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利用太監、錦衣衛實行恐怖的特務統治。朱元璋建國初始便“以威立國”,充分利用錦衣衛監管官民。又廣布太監為心腹,攀染栽誣權貴以控製政府。洪武年間,“空印案”、“胡藍黨案”等大獄屢興,又起文字獄,前後有無數人喪命,乃至“才能之士百無一二”。大臣上朝有如訣別,民人緘口,動輒得咎。明成祖朱棣從發動“靖難之役”始,為“刺探宮中事”。就收買了建文帝身邊的太監。太監的地位由此得到加強,使之成為明政權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洪武年間,朱元璋對太監既利用又控製,但太監並無專門的權力機構,以供其胡作非為。至明成祖朱棣時,正式成立了由太監掌管偵緝和刑獄的特務機關——東廠。東廠直接對皇帝負責,其掌印太監官銜叫“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簡稱“提督東廠”。除東廠外,明成化、正德、萬曆年間還先後成立過與東廠作用相同的由太監主管的西廠和內行廠。

  東廠自成立以後,便是個人人談虎色變的地方,前後220餘年間,太監弄權,偵緝誣陷,酷刑冤案無一日無之。這些酷刑有族誅、淩遲、極刑、集令、洗刷、秤竿、抽腸、挑筋、刖足、斷手、閹割、剝皮、各種枷令、戴鐐治事等。

  東廠往往由司禮監掌印太監兼領其事,其權勢熏天。前後掌管過東廠的大太監先後有王振、汪直、劉瑾、馮保等,一代勝過一代,把明朝一步步推向滅亡。

  司禮監

  明代宦官機構設有“二十四衙門”,其中權力最大的是司禮監的太監。其職責為提督太監管理皇城內一切禮儀、刑名及鈐束長隨、當差、聽事各役、關防門茶、催督光祿供應等事。皇帝的最後意見。都要由司禮監秉筆太監用紅筆批寫在奏章上,稱之為“批紅”。因此,太監就成了皇帝的代言人。司禮監太監王振就曾矯造聖旨引薦他的同黨,打擊與他為敵的人。他權威日重,連皇帝都稱他為“先生”,而許多朝廷官員更是尊他為“翁父”。

  明朝宗室封爵製度

  明朝宗室封爵製度,由朱元璋定下基本原則:“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即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王之製,為久安長治之計。”具體製度規定:“明製,皇子封親王,授金冊、金寶,歲祿萬石,府置盲屬。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萬九千人,隸籍兵部。冕服、車旗、邸第,下(低)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謁,無敢鈞禮。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則授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冠服視一品。諸子年十歲。則授塗金、銀冊、銀寶,封為郡王。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則授長孫、冠服視二品。諸子授鎮國將軍,孫輔國將軍,曾孫奉圍將軍,四世孫鎮國中尉,五世孫輔國中尉,六世孫以下皆奉國中尉。其生也請名,其長也請婚,祿之終身,喪葬與費。親親之誼篤矣。”明宗室封爵後權力過大,俸祿過多,給明朝政府帶來了許多的麻煩。建國之初。就有建文削藩之亂、漢王朱高煦之叛的事件發生。隨著時間的延續,宗室人口變得越來越多。這樣國家的負擔也越來越重。洪武年間隻有宗室58人,至萬曆年間宗支人口為十五萬七千人。到明朝末年大約之數總在幾十萬之眾。

  明代選後製度

  在封建社會裏,民間有男15歲、女13歲論婚嫁的習俗,皇室也一樣。皇宮內談婚論嫁的隻有兩種人,談婚的是皇帝,論嫁的便是皇帝的女兒——公主。皇太子繼位前便已結婚,繼位後要做的是冊立嫡妻為皇後。嗣皇帝即位時如沒到結婚年齡便要舉行大婚禮,並冊封皇後。明代皇帝結婚時選後由皇太後負責,事先選一正、二副,三位淑女為皇後的候選人。皇太後過目挑選,選中者用青紗罩其頭,再以金玉挑開,沒有選中的人退掉年庚帖子。給銀數十兩,用車送還其家。明英宗正統時又製定了完善的大婚儀式。大體上是迎親隊伍從大明門中門進入皇宮,文武百官身著朝服侍立於承天門外,東西向立班迎候。迎親隊伍進入承天門後百官退出。鳳輿行至午門外,鍾鼓齊鳴,鹵簿終止。然後鳳輿入奉天門行至後宮。皇後下風輿由西階進,皇帝立東階揖迎皇後入內殿,進坤寧宮洞房。

  明朝宮女殉葬製度

  殉葬是一種古老的習俗,早在原始社會便已開始出現。到了奴隸社會。用奴隸殉葬已成為製度。西漢時有一被掘墳墓,但“見百餘屍,縱橫相枕藉”,“或坐或臥,亦猶有立者,衣服形色,不異生人”,“墓中唯一男子,餘皆女子”。這一男子便是西周末代的周幽王。春秋以後生產力發展,人的使用價值增大,於是便慢慢地廢除了人殉,改用木製或陶製偶像代替。以後各王朝中,除秦始皇曾用過人殉外,其餘各朝雖也時有發生,但基本上還是將這種野蠻的製度廢除了。但到了明朝,人殉在喪葬製度中又死灰複燃。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時用妃和宮人46人殉葬,成祖朱棣用16宮妃殉葬,仁宗朱高熾用5宮妃殉葬,宣宗朱瞻基用10宮妃殉葬。明英宗朱祁鎮是一位昏聵無能的皇帝,但他在臨死之前還是做了一件好事。在他病危時留下遺詔:“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勿複為。”宮妃殉葬最終廢止。此前明朝隨皇帝殉葬宮女的父兄會因此給予官職,從厚優恤,並給以“朝天女戶”的身份,帶俸世襲。而隨殉的宮女,也會追封為妃,諡以美稱。

  鄭和七下西洋

  朱棣即位後,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國家之一,在經濟和軍事上都是首屈一指。為了恢複和發展同海外各國的友好貿易往來,樹立和擴大明朝在海外的威望和影響,明成祖決定派人遠赴西洋。因為鄭和是明成祖的心腹,再加上鄭和深受父親的影響,對航海頗為了解,於是,鄭和成了第一人選。

  永樂三(1405)年六月,鄭和率領62艘寶船(因其形體巨大,駕駛先進而得名),帶著大量的絲綢、瓷器、糧食等物資以及2700餘人,開始了第一次遠航。這次遠航的起點是蘇州劉家河,終點是印度半島西南的大商港的古裏(今卡利卡特)。兩地國王都對鄭和表示熱烈歡迎,並與鄭和互贈了禮物。1407年返回。然而,在返回途中,行至舊港(蘇門達臘島)時,海盜頭子陳祖義偽降,其實是陰謀搶劫。鄭和假意不知,在陳祖義晚上妄圖搶劫時,62艘寶船突然殺聲震天,把陳祖義等當場擒獲。押回國後,明成祖重賞鄭和,將陳祖義斬首示眾。

  永樂五(1407)年年末到永樂七(1409)年七、八月間,鄭和率寶船48艘從劉家港啟航,進行第二次遠航。船隊經過占城、泰國、蘇門達臘、古裏、錫蘭等國家到達爪哇國。當時,爪畦國東、西兩王正在戰爭,鄭和船隊的人員上岸進行貿易時,被西王誤殺了170多人。事後,西王自知理虧,派使臣隨鄭和到明朝向明王謝罪。此後,爪哇一直和中國保持著友好往來。

  永樂七(1409)年秋天,剛剛回國的鄭和又被明成祖派去三下西洋。鄭和船隊首先到達占城。在占城,占城王特意在王宮裏為鄭和船隊舉行盛大的宴會。占城人民也對中國的瓷器和絲綾等物很感興趣,鄭和也從他們那裏購買象牙、犀牛角等特產。之後,鄭和再次到達錫蘭。然而,錫蘭國王對鄭和傲慢無禮,還欲搶劫船上的寶物,鄭和無奈,破城攻之。生擒錫蘭國王亞烈苦奈兒,於永樂九(1411)年,帶回大明。永樂大帝從寬發落,賜衣物,釋放回國。鄭和此次遠洋歸來,有19個國家的使節隨鄭和船隊一起到中國訪問,明朝的對外關係達到了一個高潮。

  永樂十一(1413)年,鄭和第四次遠航。他先到達占城,又訪問了東南亞諸國,並到了蘇門答臘及忽魯謨斯等國。回國,途經蘇門答臘時,蘇門達臘前王子欲對鄭和船隊截擊,被鄭和擒獲。永樂十三(1415)年,鄭和率船隊回國。

  永樂十四(1416)年,鄭和第五次下西洋,鄭和率船隊竟爪哇、古裏、忽魯謨斯、阿丹、木骨都束(今索馬裏)、卜剌哇(今非洲東岸)等地,將19個國家的使臣送回各自國家。永樂十七(1419)年。鄭和回國時,又有17個國家的使臣隨鄭和船隊來到大明訪問。

  永樂十九(1421)年。明成祖又派鄭和帶著國書和大量的禮物,率領船隊護送這些使臣回去。這是鄭和的船隊第六次遠航西洋。

  永樂二十二(1424)年,明成祖病逝,仁宗即位。下令停止下西洋,大明與西洋各國間的經濟往來逐漸衰弱,政治影響也越來越小。

  宣德六(1431)年,明宣宗派鄭和第七次下西洋,以改變這種局麵。此時鄭和已是花甲之年。第七次下西洋,鄭和幾乎走遍了南海、北印度洋沿岸各國、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岸的國家。宣德八(1433)年七月,鄭和船隊在滿刺加裝載貨物,返回南京。

  由於多次出海,鄭和長年勞累,精疲力竭,最後一次航行回國不到兩年,就於1434年在南京病逝了。

  土木堡之變

  明朝正統年間,宦官王振擅權,朝政日益混亂,邊防空虛。這時,蒙古瓦刺部強大起來。瓦剌首領也先夢想恢複“大元一統天下”,便極力向中原擴張。公元1449年,瓦刺首領也先率軍攻打明朝。王振慫恿英宗率50萬大軍親征,以建君威,英宗接納了他的建議。然而倉促出兵,行伍不整,糧餉不齊,士氣十分低落。八月初一明軍抵達大同,也先假裝敗退,誘明軍深入。明軍先頭部隊中伏擊而大敗,王振聽到前方軍隊失敗,心裏非常恐慌,急忙令大軍撤退。在回軍路上,王振不聽大同總兵讓英宗速入紫荊關的建議,反邀英宗到自己的老家蔚州巡遊,以耀鄉裏。行40裏後,王振又急令軍隊轉道宣府,以避免大軍踏壞他家鄉的莊稼,而這樣就耽誤了許多時間。十四日停駐在木土堡時,被瓦刺軍隊追到並團團圍住,明軍被圍困兩天,人馬無水喝,陷入困境,英宗遣使請和。瓦刺軍也先假裝言和。當明軍移營出城時,乘此機會將他們包圍了起來。明軍倉促間人仰馬翻,死者無數。英宗被俘。戰鬥中,護衛將軍樊忠義憤填膺,將王振一錘擊死。此一戰役,明軍死傷數10萬,文武官員也死傷50餘人。這就是曆史上的“土木堡之變”。

  奪門之變

  土木堡之變後,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繼位,始稱代宗,年號景泰。時值瓦刺軍進犯北京,於謙力主抗擊瓦剌,誓死保衛京師,得到景帝的支持。北京保衛戰之後,瓦刺大敗而歸,英宗朱祁鎮被無條件地釋放回朝。英宗回來以後,代宗並沒有把皇位還給他,而是尊英宗為太上皇,讓其深居南宮,並對南宮嚴密封鎖,以防不測。

  景泰八年(公元1456年),代宗忽然得了重病臥床不起,“易位”問題又成了大臣們私下裏議論的話題。武清侯石亨和宮內太監曹吉祥等人主張讓原來英宗立的太子即位。大臣徐有貞卻認為現在代宗病重,而太上皇又健在,不如趁此機會擁立太上皇複位。這樣不但肯定能夠成功,而且將來論起迎複之功,也一定能加官晉爵。石亨和曹吉祥聽了徐有貞這一番話,覺得可行。他們馬上分頭行動,準備發動政變。

  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六日晚。石亨、曹吉祥帶著1000名兵卒闖到南宮,打破宮門強行進入,帶出被關押在裏麵的英宗,直接奔向奉天殿。曹吉祥馬上派自己的親信太監去召集各位大臣,讓朝臣們馬上到大殿朝見,說有重要事情要宣布。大臣們一到,大殿裏馬上鍾鼓齊鳴,就見被幽禁許久的英宗走上殿來,坐在寶座上。大臣們隨著司禮太監一聲“太上皇重登金殿。文武百官進殿朝見”的呼聲,紛紛跪在地上,向複辟成功的英宗行了朝見大禮。

  一朝大權在手,英宗就毫不客氣地又將代宗朱祁鈺廢為郕王,將其遷回西內,後轉禁於小南城(今南池子普度寺)。英宗還屢下詔書,陳述這位做了8年皇帝的兄弟的“不孝、不義”等罪狀。

  離開皇位僅一個月,朱祁鈺就一命嗚呼了,死時年僅30歲。以親王禮葬於西山(即今金山口的景泰陵)。從此,英宗朱祁鎮又開始了他為時8年的第二次統治時期。這一事件,曆史上稱為“奪門之變”,又稱“南宮複辟”,是明朝第二次統治集團內部的皇位爭奪戰。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