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二章 元朝時期

  蒙古族的壯大

  蒙古族起源於古代望建河(今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北部的額爾古納河)流域的一個部落,原來被稱為“蒙兀室韋”。公元840年後,這個部落的大部分人逐漸向西南遷徙,到達現在的蒙古草原及其周邊地區,逐漸同留在那裏的突厥語族居民融合,並從遊獵生活過渡到遊牧生活的方式。他們晚上住在蒙古族特有的蒙古包裏,白天則在草原上放牧。

  隨著畜牧業的發展。蒙古族人子孫繁衍,氏族支出,逐漸分布於現今蒙古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上遊和肯特山以東的大草原,組成了許多大大小小的部落集團。後來蒙古族部落中逐漸出現了階級分化,富裕者從氏族中突顯出來,成為遊牧貴族,叫做“那顏”。他們掌握著支配牧場的權利,占有眾多的牲畜。一些勢力強大的遊牧貴族,還在身邊聚集了一批稱為“那可兒”的軍事隨從。一般牧民由原來擁有平等權利的氏族成員,變為向貴族納貢服役的依附者,被稱為“合刺出”,也就是“牧奴”的意思。他們不僅要向貴族交納賦稅,進獻一定數量的貢物,還要做剪羊毛、擠奶等雜役。因此,蒙古族進入了奴隸社會。

  到了公元12世紀中葉(北宋時期),蒙古族社會由奴隸製過渡到封建製。貴族們為了滿足他們貪婪的欲望,相互之間不斷進行戰爭,競相掠奪人口和畜產。公元12世紀末葉,蒙古社會動蕩,各部落相互混戰兼並。原來蒙古族社會部落林立,而現在隻剩下蒙古、塔塔兒、克烈、蔑兒乞、乃蠻五大集團相互對抗。但在當時,所有這些蒙古族部落都受到金朝的統治和壓迫。許多蒙古族人流浪荒漠,不得安居,因此他們對金朝統治者恨之入骨。人們渴望和平與安定,期待有一個強大的中心力量來領導全蒙古的統一,結束分崩離析、相互爭鬥的局麵。而就在此時,這一曆史重任落到了蒙古部的首領鐵木真身上。他統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國,鐵木真被稱為成吉思汗。

  怯薛製度

  在蒙古帝國軍事編製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怯薛製度。鐵木真在稱汗之後,下令挑選各部貴族子弟及“自身人”(自由民)中“有技能、身體健全者”。組成一支一萬人的怯薛。這支軍隊駐紮在他的大翰耳朵(殿帳)周圍,由他直接指揮,分為四班,由四個親信的那可兒任怯薛長,每三日輪流值班。這是蒙古軍的精銳,也是對地方加強控製的主要武裝力量。

  元初改革

  元世祖即位後,為了鞏固汗位的需要,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以維護統一:

  政治上,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他廢除了蒙古部落傳統的分土立國的方法和忽裏勒台大會製度,重新建設了國家機構和職官製度。在中央,元世祖設立中書省和樞密院,分別掌管全國行政和軍事,又設禦史台監察百官,而大權最後全部都集中到最高統治者手中;在地方,設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以及行樞密院和行禦史台,又下設路、府、州、縣等行政機構,直接對行省負責。元世祖還將軍事與政治、民事與政治相繼分開,成立了26隊親兵,由自己親控,這樣,軍權也由自己掌管。

  在經濟上,元世祖獎勵農桑,大力恢複生產:在中央設立了勸農司、司農司和營田司,在全國頒行《農桑輯要》;大力推行屯田政策,禁止牲畜踐踏莊稼,限製牧場侵占農田;興修水利,開鑿運河。這對當時社會和經濟的恢複和發展,以及政權的鞏固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化教育上,蒙古族出身的元世祖還破除民族界限,大力提倡漢族傳統文化,進一步確立儒家的正統地位:元世祖在中央設立了國子監,興辦學校,為當時社會培養了許多人才。

  但是,元世祖的變革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和施行。原因是許多蒙古統治者並不能領會他的治國方略,因而使得這些政策的成效大打折扣。此外。元世祖的改革也有很多不徹底的地方,他沒能徹底廢除分封采邑的製度,而且還增加了許多宗王的食邑。元世祖對蒙古貴族蓄養奴隸的製度和斡脫製度的保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使社會經濟受到了破壞。

  四等人製

  元朝建立後,元世祖忽必烈為維護自身的特權地位,根據先後征服的順序,將各族人口分為四等: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四等人在法律和權力上不平等,量刑輕重不同。在任用官吏方麵,漢人、南人不得任中書省丞相和樞密院長官,禦史台長官非國姓不授。科舉取士雖四等人平均分配,但對漢人、南人的考試程序規定尤為嚴格。此外在持兵器、鐵器,以及狩獵、結社、聚會、娛樂等方麵,對漢人、南人的限製也有許多。這在客觀上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

  省級建置

  中國曆史上疆域最大的封建王朝是元朝,元朝統治者為了對如此遼闊的疆土進行有效的統治,在行政區劃上,逐漸形成了一套行省製度。

  “行省”這個詞最早出現在金朝。當時為處理地方上一些重大軍政事務,就派尚書省宰相到地方上去,行使尚書省的職權,稱為“行尚書省事”,簡稱“行省”。

  忽必烈即位以後,設立中書省總管全國政務,地位相當於金朝的尚書省。行省設置後來慢慢固定下來,成為地方上的常設機構。行省有了自己獨立的官稱,行省官員單稱某某行省平章,或某某行省右丞,而不再稱為中書省宰相。從此,行省原先作為中央派出機構的色彩完全消失,成為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機構。

  元朝後期,全國形成了遼陽、甘肅、陝西、河南、江浙、江西、湖廣、四川、雲南九個行省,後來又增設嶺北行省,一共是十個行省。

  仁宗之治

  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自幼熟讀漢族典籍。他即位後整飭吏治,廢除武宗時設立的尚書省,仍恢複原來的中書省,並處死了武宗朝時的權臣,恢複各地的行中書省,懲治地方貪官汙吏,嚴禁諸王、貴戚侵擾百姓。此外,他還倚重漢人文臣,推行漢法,尊孔崇儒,仿照唐宋歸製,恢複科舉取士。

  宣政院

  宣政院初稱總製院,至元元年(1264年)始置,執掌佛教和吐蕃事務,由國師(為贈號,係皇帝封賜僧人的尊號)總領。二十五年,以唐製在宣政殿接見吐蕃使臣,故改稱宣政院。如遇吐蕃有事,則臨時設置宣政分院赴當地處理。

  南坡之變

  元延柘七年(1320年),仁宗死,碩德八刺即位,是為英宗,時年17歲。英宗即位後起用有“蒙古儒者”之稱的拜住任中書左丞相,決心改革朝政。至治二年(1322年),英宗在拜住的協助下,全麵推行新政;罷免一批有劣跡的蒙古、色目官僚,以清廉吏治;任用大批漢族知識分子,提倡舉善薦賢。選拔人才;推行助役法,以減輕農民負擔;頒行《大元通製》,統一政令。1323年,英宗下令追查原中書右丞相鐵木迭兒生前貪贓巨案,處死一批同黨,追奪其官爵封贈,籍沒其家。鐵木迭兒餘黨鐵失等人對此驚恐萬狀,密謀刺殺英宗。同年八月,英宗與拜住等自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南返,行至距上都南30裏的南坡驛駐營。是夜,鐵失與鐵木迭兒鎖南、知樞密院事也先貼木兒等16人,闖入皇帝行帳,將英宗、拜住殺死,史稱“南坡之變”。英宗的新政夭折。隨後,鐵失等人北迎晉王也孫鐵木兒於上都即位,是為泰定帝。泰定帝先是加封鐵失等人,但沒過多久又將他們全部誅殺。

  成吉思汗

  1162年,孛兒隻斤鐵木真出生在蒙古草原尼倫部的一個貴族之家,家族屬於蒙古部中的乞顏部。那個時候。蒙古部落林立,相互間征戰不休,鐵木真的父親也速該就是在部落的仇殺中為塔塔兒人下毒而死。

  青少年時的鐵木真武藝超群,才智過人。父親去世後,生活的苦難讓鐵木真變得更加堅強,更加睿智。1189年,27歲的鐵木真被部從擁戴為汗。

  1196年,塔塔兒部反抗金朝,鐵木真聯合王罕,應金國丞相完顏襄之約,在聳裏劄河共同圍殲了塔塔兒部,殺死了他們的首領。1202年,鐵木真揮師討伐,徹底殲滅塔塔兒部。1203年,王罕與鐵木真反目,克列部於合蘭真沙陀大敗鐵木真。隨後,鐵木真重整旗鼓,對王罕發動突然襲擊,王罕父子被殺,鐵木真戰勝了蒙古族最強大的克烈部。

  1204年,鐵木真消滅了蒙古草原上唯一能和自己對抗的乃蠻部,並擒殺其首領太陽罕。1206年,鐵木真召集各部貴族、將領在斡難河源頭舉行盛大集會,會上鐵木真被推舉為大汗,尊稱“成吉思汗”。隨後,成吉思汗建立了強大的蒙古帝國,並開始建立蒙古帝國的國家製度。1211年,蒙古國南下進攻金國。1214年,攻占了中都燕京,金國被迫遷都開封。

  1219年,成吉思汗親自率軍踏上征討花刺子模(今烏茲別克斯坦和俄羅斯境內)的萬裏西征之路。1220年,成吉思汗連續攻破了花刺子模的要塞不花刺、撒麻耳幹等城。1221年,成吉思汗占領花刺子模全境以及中亞的許多地區。1222年,血洗花刺子模中心城市玉龍傑赤後,成吉思汗乘勝追擊,派軍深入巴基斯坦、印度追擊逃敵。之後,大軍繼續西進,征服了阿塞拜疆和俄羅斯南部,一直打到克裏米亞半島、伏爾加河流域、多瑙河流域,威震世界,被當時的西方人稱為“黃禍”。

  1226年冬,成吉思汗再次率蒙古大軍進攻西夏。次年,西夏王投降,但要求寬限一個月的時間。然而,就在這一個月中,成吉思汗竟病死軍中,終年66歲。不久,西夏滅亡。幾年後,成吉思汗的子孫們繼承他未完成的事業,攻滅金國。建立起一個空前龐大的大帝國。元朝建立後,成吉思汗被追尊為元太祖。

  成吉思汗的輝煌戰績遍布蒙古、俄羅斯、印度、伊朗、阿拉伯、匈牙利等國,在中國乃至世界戰爭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忽必烈

  孛爾隻斤忽必烈生於1215年,為成吉思汗之孫,拖雷之子,蒙哥汗(憲宗)之弟。年輕時的忽必烈就有著遠大的抱負。他武藝超群,能征善戰,而且對漢族的文化也頗為熟悉。

  1251年,蒙哥即大汗位後,委托忽必烈全權管理大漠以南漢地軍國庶事,以京兆、懷州為分地。1253年,忽必烈統兵滅大理。隨後忽必烈的勢力不斷擴大,蒙哥害怕忽必烈篡權。解除了忽必烈的兵權。

  1258年,忽必烈奉蒙哥之命率領東路軍,出兵攻打南宋,東路軍權再一次落入忽必烈的控製之中。1259年,蒙哥戰死,忽必烈得知弟弟欲謀大汗之位,又逢南宋一味求和,遂罷兵北還,與弟弟阿裏不哥展開了一場激戰。1260年,忽必烈戰勝阿裏不哥,奪取了汗位,在開平建立了真正意義的蒙古帝國,建年號“中統”。至元元年(1264),忽必烈平息內亂後,將都城遷至燕京(今北京),是為中都。從1267年起。忽必烈用了10年的時間營建燕京新都。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改蒙古國號為大元,忽必烈即元世祖。1272年,元世祖改中都為大都,正式遷都燕京(今北京)。

  穩定了蒙古內部的統治之後,忽必烈開始南下攻宋。他首先攻破襄陽、樊城兩地,使得南宋門戶大開。又經過多年的討伐,終於在1279年,將軟弱腐敗的南宋滅亡。隨後,他又陸續將西藏、雲南、新疆、東北、台灣等地都納入自己的權利範圍之內,統一了中國。

  晚年的元世祖思想逐漸趨於保守,甚至頑固僵化,元朝的統治也開始衰落。至元三十一(1294)年,元世祖病逝,享年80歲。

  忽必烈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少數民族政治家和軍事家。他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結束了300年來南北對峙的局麵。大元的建立,使得各民族在這幅員遼闊的版圖內在經濟、思想、文化、科學等方麵都得到了充分交流,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曆史進程。

  關漢卿

  關漢卿出生在金末元初,當時連年戰亂,整個華北一帶呈現出一片淒慘的景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元朝統一中國後,城市經濟逐漸複蘇並日漸繁榮,在人口眾多的城市裏,雜劇逐漸興盛起來。

  關漢卿作為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熟讀儒家經典,《周易》、《尚書》等典籍中的句子信手拈來。但在仕途堵塞的元代,關漢卿又能衝破儒家思想的束縛。放下士子的清高,虛心接受生生不息、雜然並陳的民間文化的滋養,因而他的雜劇和散曲以其深厚的藝術素養為背景,左右逢源、得心應手地運用民間俗語、三教九流的行話。使其唱詞、賓白極具文學欣賞價值,同時,其音律、曲調和演出形式也日臻完善。關漢卿不但吹拉彈唱樣樣精通,而且能歌善舞,形象動人,經常“麵傅粉墨”,親自登場,成為人們公認的“梨園領袖”。

  關漢卿一生執著於鴻儒所不齒的戲曲事業,創作了60餘種雜劇作品和數十首散曲,但流傳下來的僅有18種,均收錄於《關漢卿戲曲集》,如《竇娥冤》、《救風塵》、《蝴蝶夢》、《魯齋郎》、《拜月亭》、《調風月》、《望江亭》等都是廣為流傳的名篇。

  關漢卿的雜劇與一些士大夫的詩詞文賦大相徑庭,“極摹人情世態、備寫悲歡離合”。當時的元朝社會,“權豪勢要”是一個特權階級,受到法律的公然保護,因此,老百姓常常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於是,關漢卿用現實主義的藝術手法,對社會的黑暗作了廣泛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反映了實實在在的現實生活和思想感情,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彌漫著昂揚的戰鬥精神。

  在中國文學史上,元曲與唐詩、宋詞並稱。而關漢卿作為元雜劇的先驅,被稱為元曲四大家之首,是中國戲曲重要的奠基人。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