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一章 北宋時期

  陳橋兵變

  “陳橋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奪取後周政權的軍事政變。後周世宗柴榮死後,年僅7歲的周恭帝繼位,無法管理政事,國家政局開始動蕩不安。趙匡胤任殿前都點檢,即後周二禁軍統帥,掌握著後周的軍事大權。公元960年春,他令人謊報北漢和遼會師夾攻,並奉命帶兵北上。大軍行至開封東北的陳橋驛,在趙匡胤之弟趙匡義和謀士趙普的共同策劃下,授意將士將黃袍強加於趙匡胤身上,歡呼萬歲,擁立他為皇帝。正月初四,趙匡胤回師京城,部下強迫周恭帝禪位,趙匡胤輕易地奪取了後周政權,改國號為宋,建立了趙宋王朝。

  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是宋太祖趙匡胤為加強中央集權而在軍事上采取的一個重要措施。富有政治鬥爭經驗的趙匡胤非常清楚,自五代以來,朝代的更替基本上是隨著軍權的得失而轉移,為了防止“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類的事件重演,他就必須設法解除高級將領的兵權。

  趙匡胤在即位第二年(961年)的秋天,在宮中專門宴請石守信等高級將領,勸他們不如多積金帛,獨自享樂,放棄兵權。到地方上廣置良田美宅,自己既可以享樂一生,又可以使軍臣相安。這些將領們明白了趙匡胤此舉的目的,於是紛紛上表稱病,請求解除自己的兵權。太祖欣然同意,罷免了他們的軍職。不久,太祖以同樣的方法罷免了各藩鎮的節度使。這樣,禁軍與藩鎮的兵權都集中到了趙匡胤手裏。

  澶淵之盟

  北宋前期,遼的力量逐漸強大。遼軍常到黃河流域擾亂或擄掠。景德元年(1004年)閏九月,遼軍對宋朝采取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蕭太後率20萬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到達澶州北城(今河南濮陽),矛頭直指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當時東京與澶州僅一河之隔,情勢非常危急,朝廷上下手足無措。宰相寇準極力勸說真宗禦駕親征。十一月,宋真宗來到澶州城,極大地鼓舞了宋軍的士氣,他們把幾千個前來攻城的遼兵殺得落花流水。在隨後的戰鬥中,他們又射死了遼軍先鋒蕭撻覽,狠狠打擊了遼軍囂張的氣焰。遼軍士氣低落,寇準力主乘勢進軍,收複失地。但宋真宗不敢與遼軍決戰,於是宋遼進行議和。宋真宗派曹利用赴遼營談判,條件是不準割地,歲幣(北宋政府每年給遼、西夏的錢財等物)“百萬之下皆可許”。寇準覺得歲幣數太多,就對曹利用說:“不得過30萬,過30萬,我斬了你。”談判最終達成協議:遼國皇帝稱宋朝皇帝為兄;宋每年向遼進貢20萬匹綢緞和10萬兩銀子;雙方各守現有疆界,不得相互侵犯,並互不接納和藏匿越界入境之人。隨後,遼軍將軍隊撤了回去後,宋真宗也班師回京。

  宋真宗不顧愛國將領的反對,為了一時的苟安,屈服投降,簽訂了協議。這就是曆史上的“澶淵之盟”。

  慶曆新政

  慶曆三年(1043年),範仲淹升任為參知政事(副宰相),調回京都,與樞密副使富弼、韓琦等人一起主持朝政。當時,北宋王朝的統治已經麵臨著嚴重的危機,積貧積弱的現象也越來越明顯。管理層內部黑暗腐敗,且機構臃腫,效率低下;在軍事上將帥分離,戰鬥力大減;百姓的賦稅沉重,各地不斷爆發農民起義;同時,國家財政人不敷出,一些少數民族乘虛而入。國家內憂外患,處境艱難。宋仁宗心急如焚,多次召見範仲淹等人,希望以改革扭轉國家的危局。範仲淹總結了從政28年的經驗教訓和醞釀已久的改革思想,針對當時“官壅於下,民困於外,夷敵(指遼夏)驕盛,寇盜(指農民起義)橫熾”的現象,向宋仁宗呈上著名的新政綱領《答手詔條陳十事》,主張:“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推恩信、重命令、輕徭役”。以整頓吏治、選拔賢能、發展生產、鞏固國防等措施緩和社會矛盾,穩定階級統治。宋仁宗十分讚同,於是,命範仲淹主持了北宋曆史上轟動一時的“慶曆新政”。

  在範仲淹的嚴格考核下,大批冗官濫吏被革職除名,同時,提拔起用了大批精明能幹的官員,官府辦事效能大大提高,北宋政權開始有了起色,新政大受稱讚。但同時,範仲淹的改革措施也限製了大官僚和大地主的既得利益,引起了他們的強烈不滿。於是,這些人集結在一起,掀起了一大股反對新政的浪潮。使宋仁宗不免有些恐慌,對執行新政的決心發生了動搖。慶曆四年(1044年),宋仁宗下詔廢止改革,解除範仲淹的職務,並將他貶至鄧州(今河南鄧縣),富弼、歐陽修等主張革新的人士也都相繼被逐出京城。僅持續了一年零四個月的新政隨之宣告失敗。

  王安石變法

  1068年,年輕有為的神宗即位,決心要開創一個全新的局麵。而此時的北宋,階級矛盾、社會矛盾都越來越尖銳,少數民族的政權也逐步加強了攻勢,封建統治亟亟可危,變法勢在必行。神宗對王安石的變法主張早有耳聞,於是,熙寧二年(1069年),神宗將王安石從江寧調回京都,並提升為參知政事(副宰相),熙寧三年又將其提升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正相),主持變法事宜。

  王安石看到國家內憂外患,社會矛盾重重,大膽提出“天變不足畏、祖法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口號,引起了當時包括司馬光在內的保守派的猛烈抨擊。他們崇尚“祖宗之法不可變”,認為王安石的思想主張是大逆不道。王安石據理力爭,與反對派進行了一場針鋒相對的辯論,最終贏得了神宗的支持,開始了持續16年之久的熙豐變法運動。

  為了富國強兵,為了國家長治久安,王安石的變法始終圍繞著“理財”和“整軍”兩大主題。理財富國方麵主要推行了青苗法、均輸法、農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等,一方麵限製了豪強的高利貸盤剝和大商人操縱和控製市場的局麵,一方麵使得農民能夠專心生產,大大增加了國家的收入;整軍強兵上主要是將兵法、保甲法、保馬法,使軍隊的戰鬥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北宋的邊防力量。

  王安石的一係列變法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到元豐年間,不僅改變了原來積貧積弱的現象,還使得府庫充盈。而在軍事防禦上,在熙寧年間就收複了唐朝中期以後就失守的舊疆域,使2000多裏的領土重新回歸中國。

  盡管王安石的變法於國於民都受益匪淺,但卻觸動了一大批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引起了他們的強烈反對,連兩宮太後都與反對派結成同盟,共同反對變法。如此強大的壓力,讓神宗有些猶豫。一天,他問王安石說:“有人說我們不怕天變,不聽輿論,不守祖規。你看該怎麽辦呢?”王安石坦然道:“聖上用心打理朝政,就是防止天變;聖上早已征詢意見,就是照顧輿論;至於祖規,本就應順應時代。”但神宗依舊猶豫不決,再加上熙寧七年(1074年),河北鬧大旱,反對派勢力硬說是王安石把天下搞亂了,使得新政迭遭阻礙,困難重重。王安石氣憤之餘,上書辭職。次年,神宗又召王安石回京當宰相,但沒幾個月,天上出現了彗星,又被反對派說成是不吉利的預兆,趁機攻擊新法。1076年,王安石再次奏請告老還鄉,回江寧府。

  1086年,神宗去世,不滿10歲的哲宗即位,以高太後為首的保守派得勢。新法在不到一年內幾乎全部廢除,變法宣告失敗。同年,王安石也在無限的憂憤中與世長辭,黃泉冥道唯歎息而已。

  “教主道君皇帝”

  宋代皇帝,大多信佛,唯真宗趙恒與徽宗趙佶迷道。趙恒在位時,沒有一年沒有關於道教宮觀之事,趙佶與趙恒相比,則顯得更為癡迷。公元1113年九月,趙估賜號方士,王老誌號洞微先生,王仔昔號通妙先生。之後,又詔求道教仙經於天下。趙估對道教的崇奉已趨狂熱。迷信道士,厚待道徒。公元1114年正月,置道階26級,賜號先生、處士等。秩比中大夫至將仕郎。公元1116年正月,徐知常推舉方士林靈素入朝,趙估置林靈素號通真達靈先生。在自己出生地福寧殿東建玉清神霄宮,鑄神霄九鼎。林靈索在宮中聚道士講道,趙佶在旁設帳聽講。趙估乃自稱“朕乃上帝元子,為神霄帝君”,詔令道令院冊封他為“教主道君皇帝”。十二月,又加林靈素號通真達靈元妙先生,另一道士張虛白為通元衝妙先生。其官秩相當於中大夫,出入詞引,以至於與諸王爭道,京城人稱為“道家兩府”。

  趙估在位,道教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公元1116年閏正月,趙佶采納林靈素的建議,依科舉製度設立道學,自元士至誌士凡13品。每年考士,道士做道官,允許一般士人參加。又聽從蔡京之言,匯集古今道教事為紀、誌,編為“道史”,詔令各地都修建道觀。公元1118年八月,趙佶還禦頒《禦注道德經》,又詔太學、辟雍各置《內經》、《道德經》、《莊子》、《列子》博士2員。公元1118年十月,又置道官26等,道職8等,道士皆領取俸祿。每一道觀可得上千頃田地。凡設大齋,往往費錢數萬貫。

  靖康之變

  宋徽宗時期,原本居住在黑龍江流域的女真族開始興起。1115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稱帝,建立了金國。當時,宋朝北方的遼國已江河日下,逐漸走向了衰落,宋朝乘機聯合金國攻遼。但是,宋朝長期實行“重文抑武”的國策,所以在宋、金聯合擊遼的過程中,主要依靠金軍強有力的作戰能力獲得勝利,而宋朝的軍隊則顯得缺乏戰鬥力。因此,1126年,金國滅遼後,便決定向宋朝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強大的金國軍隊很快打到了宋朝京城開封。宋徽宗對此非常恐慌,趕忙退位,讓太子趙桓繼位,自己則逃到南方的鎮江去了。宋欽宗即位,年號“靖康”。抗戰派李綱主持開封事務,得到軍民的支持,士氣一時十分旺盛,金兵敗退。

  金兵北撤後,宋朝統治者以為萬事大吉,又過起了醉生夢死的生活。金軍在經過一個夏天的休整後,再次南侵,這時。控製朝政的是主和派,他們根本不組織力量進行抵抗,一心隻想求和。沒過多久,開封陷落,宋徽宗與宋欽宗皆被俘。靖康二年(1127)正月,金軍將徽、欽二帝和後妃、皇宗貴戚等3000人全都帶往北方。當時的開封城中幾乎被席卷一空,北宋王朝也從此滅亡。這就是曆史上的“靖康之變”。

  長翅帽

  長翅帽是宋朝大小官員戴的帽子,其發明者是宋太祖趙匡胤。他當上皇帝後,對當年一起闖天下的同僚很不放心。特別討厭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頭接耳,評論朝政。一天,趙匡胤上早朝,在聽取某個大臣奏章時,發現兩側有不少官員竊竊私語,很不禮貌。趙匡胤非常生氣,但不露聲色。退朝後,他經過仔細思考,終於想出了一個好的對策,於是便傳旨屬官在襆頭紗帽後麵分別加上長翅。長翅用鐵片、竹篾做骨架。一頂帽子兩邊鐵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後越來越長)。這種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場正式活動時須戴上,一般場合是不戴的,因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非常不便。戴上它,官員要並排坐著談就困難了,隻能麵對麵交談。從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難排列在一起交頭接耳,影響朝堂嚴肅性了。

  趙匡胤

  公元927年2月,趙匡胤出生在今河北涿縣的一個官宦世家。祖父趙敬,曆任營、薊、涿三州刺史;父親趙弘殷任後唐鐵騎第一軍指揮使。

  949年,22歲的趙匡胤離開家,投到樞密使郭威手下任職,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959年正月,後周世宗柴榮去世,年僅7歲的太子柴宗訓繼位。小皇上沒有政治威信,更無法掌控局勢。於是,趙匡胤抓住時機,與趙普、石首信等策劃了“陳橋兵變”。

  960年正月,北漢聯合契丹,即遼,共同南犯。趙匡胤奉命抵抗。軍隊駐紮在距汴京北20裏的陳橋,趙匡胤的手下在這裏發動了“陳橋兵變”,趙匡胤順利奪取了皇權,改國號為宋,史稱北宋,趙匡胤即宋太祖。

  趙匡胤深知自己得天下是靠的“陳橋兵變”,因此,他害怕黃袍加身的故事會再次上演。於是,在一次宴會上,宋太祖利用巧計,使大將主動交出手中的兵權,曆史上將此次事件稱為“杯酒釋兵權”。之後,他還將禁軍中的統兵權與發兵權相分離,將大權完全控製在皇帝手中。他又削弱宰相的行政權、兵權和財政權,國內政權穩固之後。宋太祖就開始著眼整個中國。他針對北強南弱的特點。為避免與強大的遼國爭雄,與宰相趙普商議,采用“先南後北”的戰略。

  宋太祖統一天下,不僅靠武力,更靠攻心。無論是對百姓還是對敵人,都是一樣仁愛。他每次領兵打仗。都再三叮嚀要安民而不要擄掠,反對濫殺無辜,安定和統一是他戰爭唯一的目的。宋太祖的寬仁厚愛。使他贏得了百姓和一大批義士的擁護,為他統一全國創造了良好的“人和”條件。最終用了13年的時間,統一了除北漢外的所有地區,基本上使中國恢複了完整的版圖。

  976年,宋太祖於萬歲殿暴死,其死因至今不明。

  包拯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生於999年。天聖五年(1027年),29歲的包拯進士及第,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縣)縣令,但父母年歲已高,不願離開故土,他便立刻辭官回家,陪伴父母直到雙親去世,守孝期滿,才又重入仕途,先後出任天長縣知縣、端州知州、監察禦史、龍騰閣直學士(包拯又稱包龍圖即由此而來),以及京東、陝西、河北轉運使、開封知府等。在他的任職期間,不畏權貴、剛正不阿、執法嚴明、廉潔奉公,備受百姓景仰,被稱為“包青天”。

  包拯一生為官清廉,潔身自好。康定元年(1040年),他曾出任端州知州。當地生產一種硯台,叫端硯,這種硯台石質堅實細潤,發墨不損毫,書寫流利生輝,為上貢精品,每年要向朝廷進貢。當地的很多官吏都趁這個機會向百姓征收高出定額好多倍的貢品,而包拯到任後,嚴格按照數額定做。從不多收一塊,甚至到他離任時,自己都沒有一塊端硯。百姓的負擔一下輕了許多,生活也有了很大轉機。到後來,他雖然壘官至副宰相,但其衣食住行與百姓無二,他還嚴格要求自己的子孫後代要光明磊落。不要貪圖百姓的錢財。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在開封病逝,臨死前叫家人立了一塊石碑,上麵刻著他的《戒廉承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髒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誌,非吾子孫。”

  千百年來,包拯的名字已經成為了清官的代名詞,其鐵麵無私的不朽形象也為世代所敬重和景仰。

  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自稱廬陵人(吉州原屬廬陵郡)。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卒諡“文忠”。有《歐陽文忠公集》傳世。

  歐陽修幼年喪父,在母親的教導下讀書。仁宗天聖八年(1030),中進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陽)留守推官,與梅堯臣、尹洙結為至交。慶曆三年(1043),範仲淹、韓琦、富弼等人推行“慶曆新政”。歐陽修也參與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軍事、貢舉法等主張。慶曆五年,範、韓、富等相繼被貶,歐陽修也被貶為滁州(今安徽滁縣)太守。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詔入京,與宋祁同修《新唐書》。嘉韋占二年(1057)二月,主持進士考試,提倡平實的文風,錄取了蘇軾、蘇轍、曾鞏等人。嘉祐五年(1060),拜樞密副使。此後相繼任參知政事、刑部尚書等職。英宗治平二年(1065),上表請求外任,未獲批準。此後兩三年間,多次請辭,都未獲準。熙寧三年(1070),授檢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職,堅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縣)。同年,改號“六一居士”。熙寧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師致仕。居潁州(今屬安徽省)。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閏七月二十三日,在潁州家中辭逝。

  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他的文學成就以散文最高,影響也最大。另外,歐陽修的詩歌、賦也都很有特色,但成就均不及散文。著名的作品有:散文《朋黨論》、《新五代史·伶官傳序》、《與高司諫書》、《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瀧岡阡表》、《秋聲賦》,詩歌《食糟民》、《答楊子靜祈雨長句》、《奉答子華學士安撫江南見寄之作》等。

  司馬光

  司馬光出生在一個官僚地主家庭,其父司馬池曾官至天章閣待製。司馬光從小家教很嚴。

  20歲時。司馬光參加會試,中進士甲第,第二年被任命為華州判官,從此走上了仕途。後來,由於父母相繼去世,便回家服喪。25歲時,再入仕途,任滑縣縣令。宋仁宗嘉佑二年(1058年),38歲的司馬光再次進京任職,不到3年的時間,就被提升為起居舍人、同知諫院。指正君臣的過錯。

  然而,這位博學多才的史學家卻偏於保守。他曾於嘉佑七年(1062年)七月向仁宗上書長達5000餘言的《論財利疏》,以駁斥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並堅決反對變法,而隻主張改良。公元1068年,年輕的神宗即位,渴望北宋能夠國富兵強,還認為“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因此,對王安石的主張極為讚賞,遂決定讓王安石主持變法。

  司馬光感覺自己再在朝廷呆下去,也難有作為,於是於熙寧三年(1070年)主動上書辭職,決定遠離政事,專心著述。之後,司馬光六任閑職,避居洛陽15年,集中精力組織人員編撰《資治通鑒》。

  元豐七年(1084年),《資治通鑒》撰寫完成,全書上起戰國,下至五代,共1362年,294卷,《目錄》、《考異》各30卷。司馬光先寫好提綱,然後由助手編撰材料,修成“長編”,最後由司馬光定稿。從宋英宗治平二年開始,至宋神宗元豐七年成書(即從1065~1084年),前後曆時達19年。

  元豐八年(1086年)閏二月,神宗病逝,10歲的哲宗登基,一向反對變法的太皇太後高氏垂簾聽政,政治形勢大變。在高太後的支持下。司馬光保守偏頗的思想得以大肆施展,為相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將神宗時施行了16年的新法一概廢除。

  司馬光將新法全盤否定,確實大有偏激之嫌。然而,一部史學巨著——《資治通鑒》又給他增添了無數光環。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其中采用了大量的曆史材料,又將原來史料中的盤根錯節加以剔除,使讀者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對曆史的風雲變幻有一個比較係統的了解。

  交子

  宋真宗時期,在四川出現了代替金屬貨幣的紙幣,這種紙幣稱為“交子”。它不僅是中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自唐中期以後,四川的商業有了較快的發展,北宋初期,在四川成都地區仍流行鐵錢。鐵錢有大、小兩種,大鐵錢每貫重20多斤,小鐵錢每貫也有6斤多,攜帶起來極不方便,影響了商業發展。宋真宗時,在政府的許可下,成都16家富戶共同印製紙製的“交子”,代替鐵錢在市場上流通,作為現錢使用,使用交子的人可以向交子鋪兌換現錢。後來,交子改南官辦,流行漸廣。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