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章 戰國時期

  戰國七雄

  公元前403年,晉國分裂為三個國家:韓、趙、魏,與此同時,其他諸侯國的奴隸製度也在逐步瓦解,新興地主階級開始奪取政權,我國曆史開始進入封建社會的新時期。春秋後期的十幾個大國,通過不斷地征戰和兼並,最後隻剩下齊、楚、燕、趙、韓、魏、秦7個大國和幾個小國。這7個大國被稱為“戰國七雄”。

  這時期,我國封建社會的君主專製中央集權製度開始形成。為了保存和擴展自己的勢力,各個國家都會想盡一切辦法去侵占別國的土地,削弱別國的勢力,相互之間不斷發生戰爭,戰爭規模越來越大。由於這個時期接連不斷發生戰爭。所以稱它為“戰周時期”。

  合縱連橫

  “合縱”與“連橫”是戰國時期兩種不同的結盟主張。戰國時期,秦國逐漸成為最強大的國家,並有著吞並其他國家的野心。為了抵抗秦國的侵略,齊、楚、趙、韓、燕、魏六國便提出了“合縱”抗秦的主張,意思是六國聯合起來,共同抵禦秦國的進攻。因為六個國家都在秦國以東,縱貫南北叫做“縱”,所以人們把這種聯合稱為“合縱”。“連橫”則與“合縱”相反,意思是聯合秦國,對付其他國家。因為其他六個國家在東方,秦國位於西方,從東到西叫做“橫”,所以人們把這種主張稱為“連橫”。

  在實際的政治中,往往“合縱”、“連橫”並用,“合縱”勝利後改用“連橫”,“連橫”受阻又變為“合縱”。各國把“合縱連橫”當作一種政治手段,蘇秦和張儀兩人是當時聲勢最為顯赫的“縱橫家”。

  商鞅變法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三年),商鞅入秦,向秦孝公進言強國之策,陳說變法圖強的道理,深得孝公賞識,當即封為左庶長,商鞅開始第一次變法。

  這次變法主要有四個方麵:一、實行編戶製和連坐製。新法規定,生者登記,死者注銷以控製農戶和征收賦稅,按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進行編製,建立相互告發和同罪連坐的製度,一人犯罪,如果同一伍,同一什的人不檢舉、不告發的與犯人同罪;告發者有獎。二、廢除舊的貴族世襲製,獎勵軍功,禁止私鬥。按軍功的大小封給官位和爵位,無論宗室與貴族,如無軍功,一律消除其貴族身份,不能享受相應的待遇。這項改革,大大加強了國家的中央集權,同時,大大打擊了舊貴族勢力,因而,也使得很多舊貴族對其懷恨在心。三、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商鞅把農業看作本業,而把商業看作末業,他認為農業才是國家富強的根本保障。因此,新法規定,凡糧食和布帛生產多的人,可免除勞役和賦稅;棄農經商,懶惰至貧者,全家為官府的奴婢。商鞅抑商,旨在防止商人損害小農經濟。

  新法推行幾年後,秦國百姓安居樂業,無一私鬥。秦國的經濟、政治、軍事都有了空前的發展,使原來落後的秦國,一躍而成了六國的第一強國。

  公元前352年(秦孝公十年),商鞅因變法業績顯著而升為大良造。相當於宰相地位。公元前350年,商鞅進行第二次變法,進一步改革經濟和政治。主要措施有廢井田,開阡陌。承認私有,允許土地買賣,解除了井田製對封建經濟的障礙;廢除分封,設立縣治。將全國的鄉、邑合並為三十一個縣,由國家直接派出官吏,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治製度,將國家的政權和兵權都集中到了朝廷:統一度量衡,頒布度量衡的標準器,成為了後來秦始皇統一天下度量衡的基礎和標準。

  第二次變法後,使得秦國更加的國富兵強,稱雄於六國。但變法後不久。舊貴族公子虔就故意犯法,刁難商鞅。商鞅再一次毫不留情地鎮壓了舊貴族勢力。割掉了公子虔的鼻子。兩年後,魏軍馬陵之戰失利,秦軍乘機伐魏。商鞅假意敘舊,寫信邀魏公子飲酒,魏公子如約而至,不料卻中了商鞅的計,秦軍大敗魏軍,隻得將河西地歸還秦國。商鞅也因此受封於、商等十五個邑,號為商君,此後,人們稱之為商鞅。

  商鞅的兩次變法不論是對當時的秦國還是後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世的保甲製度就是根據商鞅的編戶製和仕伍製演變而來;他的郡縣製也為後來的曆代王朝所沿用。

  但所有的變法都必然會影響舊勢力的利益,商鞅在變法的過程中也與大批舊貴族結下了冤仇。因而,在秦惠王登基後,當初被嚴懲的貴族公子虔為報宿怨,誣告商鞅謀反,而秦惠王也向來對商鞅不滿,於是,立刻下令將商鞅逮捕,並處以酷刑。將其車裂而死。

  圍魏救趙

  公元前353年,魏國大元帥龐涓率數十萬重兵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趙國陷入了戰火之中,國王升朝向文武百官問計,有位大臣向國王獻計:不如由主公寫一封求救信,再備上金銀,然後派使者向齊國求救。

  國王想了想,也隻能這樣了,於是急忙派使者向齊國求救,齊國國王接到信和財物後就派大將軍田忌和軍師孫臏率軍趕去趙國解圍,田忌隨即點兵準備來日向趙國進軍。軍師孫臏勸阻說:“要解開雜亂糾紛,不能握拳不放,要解救相鬥之人,不可舞刀弄槍。避實就虛,給敵人造成威脅,邯鄲之圍便可自解。如今魏軍全力攻趙,精兵銳卒勢必傾巢而出,國內一定隻剩下老弱兵丁。將軍不如輕裝疾奔魏都大梁,占據險要,擊其虛處。敵人必然放開趙國,回兵自救,這樣,我們便能一舉解開邯鄲之圍,又可乘魏軍疲憊之際,一鼓殲之。”

  田忌立刻按照孫臏的布置進行。果然。魏軍得悉大梁被圍,慌忙回師。人馬行到桂陵地麵,齊軍蜂擁殺出,將魏軍打得丟盔棄甲,橫屍遍野。

  毛遂自薦

  公元前260年,秦、趙長平一戰,趙國四十萬人馬全軍覆沒。主將趙括也被亂箭射死,強悍的秦軍長驅直人,公元前257年秦軍又率兵重重包圍趙國首都邯鄲。

  趙國危在旦夕。趙孝成王焦愁萬分,急忙委派他弟弟平原君到楚國去商討救兵。趙國存亡,在此一舉。

  事關重大。平原君準備帶二十個最精幹的文武官員同往。他在自己的數千名門客中橫挑豎揀,隻選中十九名,還差一人,卻再也挑不出來了。

  這時候。有個名叫毛遂的門客站出來,對平原君說:“請讓我跟您同去吧。”

  平原君對這張麵孔很陌生,問:“先生來我門下幾年了?”

  “三年了。”毛遂回答。

  “三年?”平原君搖搖頭說,“不行。一個有才能的人處在世上,就好比把錐子裝進口袋,立刻可以看到錐尖從袋裏鑽出來。你來了已經三年,可是我從來沒有聽見有人稱讚過你,可見你不夠優秀。沒有什麽本事。你不能去。”

  “不對!”毛遂爭辯道,“我從來就沒有能夠像錐子那樣放進您的口袋裏。要是早就放進口袋的話,我敢說,不光是錐尖露出口袋,就連整個錐子都會像禾穗一般挺出來。”

  平原君想想,覺得毛遂的話也有道理,就決定帶他去了。同行的十九個門客,一開始都很輕視毛遂,但在一路的交談中,他們才發覺毛遂是一個不平凡的人。

  果然,當趙、楚談判陷入僵局的時候,毛遂冒著生命危險,手按寶劍,挺身而出,在盛氣淩人的楚王麵前慷慨陳詞,申明大義。他凜然的正氣使楚王驚懾,精辟深刻的分析使滿朝王臣莫不歎服。毛遂打開了新的局麵。促使楚王和平原君當場締結盟約。不久,楚國和魏國的援軍兩路進擊,終於解開了邯鄲之圍。

  事後,平原君感慨地說,“毛遂以三寸之舌,勝百萬軍隊,他一到楚國,我們趙國的威望就大大提高。我觀察的人才不算少了,但竟然錯看了毛先生。”

  竊符救趙

  長平之戰後。秦國軍隊進一步圍攻趙都邯鄲,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一麵親自赴楚,與楚合縱,請楚出兵救趙,另一方麵寫信給其妻弟信陵君,委托他向魏王求救兵。信陵君看到平原君的信後,趕忙進宮請求魏王發救兵。在信陵君的一再請求下,魏王便派將軍晉鄙率領軍隊援救趙國,但又懼怕強大的秦軍,於是又令晉鄙僅加強戒備而不要與秦國發生正麵衝突。趙國平原君寫信責備魏國信陵君背信棄義,信陵君於是便打算邀集門客到秦軍陣前,和趙國一起與秦軍決一死戰。

  他把好友侯贏招來,將這個想法告訴了他。侯贏支走了其他人,然後悄悄對信陵君說:“我聽說晉鄙的虎符,放在魏王臥室裏,魏王寵愛王妃如姬,因此如姬有能力偷出虎符,從前如姬的父親被人殺害,是您派人把殺她父親的仇人的首級進獻給如姬的,為報答公子的恩情。如姬是決不會推脫的。這樣,拿到了虎符就能把晉鄙的軍權奪過來,西麵可以抵禦秦國,北麵可以挽救趙國,這是關係帝國霸業的大事!”

  信陵君采納了侯贏的計策,讓如姬幫忙,她果然偷出了虎符,把它交給信陵君。公子出發時候贏又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公子到了那就立刻與晉鄙驗合虎符。要是晉鄙對此產生懷疑,不肯交出兵權,而要向上請示,那可就遭了。我有一個朋友叫朱亥,他是一個屠戶,可以讓他和你一同去。這個人是個力大無比,晉鄙如果聽從你的命令,那就照計行事:如果不聽,就讓朱亥把他殺了。”

  於是信陵君請來朱亥,朱亥笑著說:“我是一個殺豬的屠戶,公子你多次關照我,我一直沒有機會報答你。現在公子有急事用得著我,這正是我為你出力獻身的時候啊!”

  朱亥和公子一起出發了。信陵君來到鄴下,假傳君王的命令代行晉鄙兵權。晉鄙把兩半虎符合在一起,果然產生疑心,想不服從信陵君的安排,這時朱亥從袖子裏取出四十斤重的鐵錘,一錘就把晉鄙砸死了。信陵君即刻率領軍隊趕往前線,與秦軍作戰。秦軍大敗。

  荊軻刺秦王

  戰國末期,弱小的燕國敵不過強大的秦國。當時,燕國的太子丹眼看著強秦正一點點地侵占燕國領土。心裏非常著急。於是,太子丹物色到一位本領很高的勇士荊軻,以燕國使者身份去殺秦王。

  公元前227年,荊軻和他的副手秦舞陽帶著秦國降將樊於期的頭顱和燕國督亢的地圖,作為燕國的使臣來到鹹陽,拜見秦王。

  秦王政聽說燕國使者要獻上樊於期的頭顱和督亢地圖,心裏非常高興,於是在鹹陽宮舉行隆重的儀式接見荊軻。

  這一天,荊軻捧著裝樊於期頭顱的盒子,秦舞陽捧著督亢地圖,一步一步地走上朝堂。大殿裏的威嚴與嚴肅讓秦舞陽感到非常害怕,禁不住渾身顫抖起來。秦王政的左右大臣一見秦舞陽那模樣,吆喝了一聲:“使者為什麽變了臉色?”

  荊軻回頭一看,見秦舞陽臉色蒼白,怕露出破綻來,連忙對秦王政說:“大王,他是鄉人,從來沒有見過這種場麵,心裏免不了有點害怕,請大王不要見怪。”

  秦王政於是命令秦舞陽退下,將地圖交給荊軻,讓他一個人上來。

  荊軻上了堂,獻上盒子和地圖,秦王政叫荊軻打開盒子一看,的確是樊於期的頭顱。接著又讓荊軻把地圖打開,一個地方一個地方指給秦王看。

  等到將地圖全部展開以後,事先藏在地圖裏的匕首就露出來了。荊軻一手抓起匕首,一手拉住秦王的袖子,將匕首向秦王胸口狠狠刺去。

  秦王使勁一轉身,袖子被割斷了,他繞過屏風,想跑到外麵去,然而荊軻拿著匕首又追了上來,秦王政知道自己沒有機會跑了,隻好繞著朝堂上的銅柱打轉,躲避荊軻。

  兩旁的文武百官知道出了事,但手無寸鐵,幫不上任何忙,而台階下的武士雖有兵器在手,但按秦的規矩,沒有命令不準上殿。秦王雖然腰佩寶劍,但卻沒有機會拔劍,隻能躲避荊軻的襲擊。

  在這緊要關頭,大殿上一名侍候秦王的隨身醫生急中生智,抓起裝藥的罐子扔向荊軻,荊軻一揮手,藥罐摔得個粉碎。

  就在這一刹那,秦王趕忙將寶劍拔出,一劍刺中荊軻。荊軻倒在地上時,仍不忘將手裏的匕首扔向秦王,秦王把身子一閃,那匕首從他腮邊飛過,打在銅柱上。

  秦王政見荊軻倒在地上,手裏又沒有了武器,便上前向荊軻連砍幾劍,將他殺了。台下武士們把秦舞陽也殺掉了。

  戰國四公子

  孟嚐君:齊公子,田嬰子,名文字孟,封於嚐邑,故號孟嚐君。門客為孟嚐君去薛邑收債,將部分貧苦人債務免除,取得薛邑人的擁護,當其受齊王猜疑罷相後,回到了薛邑,受到此地百姓的歡迎,得以在此安身立命。後為秦相,又受秦王懷疑,準備加害。得門客中雞鳴狗盜之徒相助,才得以逃脫追兵。後任魏相,曾支持齊、燕、韓、趙、魏五國攻秦,受到蘇秦的稱讚。還曾聯合燕、趙攻齊。

  信陵君:魏公子,安厘王之弟,封於信陵,稱信陵君。著名的連橫抗秦者,有食客3000人。公元前258年,趙邯鄲遭受秦軍的圍困,形勢萬分危急,信陵君竊符救趙,殺魏將晉鄙,奪得兵權解邯鄲之圍,因而留趙居住10年。後魏遭秦大軍攻擊,在魏危難之際,信陵君借得趙軍10萬人,並組織燕、韓、楚、魏、趙五國聯軍,在今陝縣和華陰縣連敗秦軍,將秦軍趕至函穀關以西。

  平原君:趙公子,趙惠文王之弟,名趙勝,封於東武城,號平原君,養士3000人。公元前262年,秦在長平之戰中大敗趙軍,趙卒40萬被坑殺,泰國乘勝圍邯鄲。在趙國麵臨城破國亡之際,平原君協助趙王組織守城,並說服趙王派使臣去魏、楚求救。魏王畏懼秦國,雖發兵10萬,卻於進軍至趙魏邊境時,停滯不前。信陵君的姐姐乃是平原君的夫人,於是平原君致信信陵君:“請公子看在姐姐的情分上,馬上發兵來救邯鄲10萬人的性命!”於是信陵君乃設計奪得魏軍指揮權,發兵救趙。與此同時,平原君又親帶20名門客。赴楚求救,終於說服楚王命春申君率楚軍救趙。秦軍受到趙、楚、魏三國軍隊的攻擊,腹背受敵,大敗而回。

  春申君:楚公子,名黃歇。為楚相20餘年。“雖名相國,其實王也。”有3000門客。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封於吳,號春申君。曾奉命援趙,解邯鄲之圍,使秦東進戰略受挫。公元前256年,為楚滅鮮。有門下舍人李園,先以其妹獻春申君,有娠之後,又勸春申君獻給楚王,生子立為楚太子。楚王死後,郎中朱某曾預言李園將殺春申君以滅口,建議春申君先發製人,春申君不聽,後果為李園伏兵所殺。

  重農抑商

  “重農抑商”萌發於春秋,成熟於戰國,延及以後曆代,是貫穿我國整個封建專製時代的重要思想政策,它是中央專製集權政治的配套措施。其“重農”之農,包括小農及以小農為基礎的農業經濟,目的是穩定國家兵源、財源(賦稅)與社會經濟基礎;其“抑商”之商,指的是商品經濟與資本市場,在抑製商人資本對破產小農的盤剝、兼並的表層下,包含有防止政權對立麵或異己力量出現的根本目的。

  荀子

  荀子名況,字卿,後避漢宣帝諱,改稱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人。約生於公元前313年,死於公元前238年。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按照《史記·荀卿列傳》記載,荀子在五十多歲的時候到齊國遊學,在稷下(今山東臨淄北)學宮與各個學派的學者進行交流和討論。由於學問淵博,其地位一度十分尊貴,三次官至祭酒。後因有人進讒言,荀子離齊到了楚國,被春申君任為蘭陵令。時隔不久,又有人認為荀子會給楚國帶來危險。荀子隻好再次離開轉而奔赴趙國。在趙國,荀子被拜為上卿。後來,春申君又派人接荀子回楚國。荀子回楚後,再任蘭陵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殺,荀子被罷官。居住在蘭陵期間,他先後去過秦國、趙國,最後終老於楚國。荀子一生博學深思,通過著書立說、傳道授業傳播自己的思想。其學說以儒家為本,兼采道、法、名、墨諸家之長。強調人定勝天,“行貴於知”。由於提倡性惡論,常被拿來與孟子的性善論進行比較。荀子一直以孔子、仲弓的繼承者自居,維護儒家傳統,痛斥子夏氏、子遊氏、子張氏為“賤儒”,對子思、孟子一派的批評尤甚。荀子有不少門生,其中著名的有韓非、李斯。二人後來都成為了法家的代表人物。因為弟子的學派,荀子在曆史上一直很有爭議,有學者不認同荀子為儒家學者。也有學者對其進行抨擊。荀子留下的著作,在漢時有三百餘篇,經劉向編訂,定著三十二篇,其中《大略》以下六篇,被認為是後人托作。

  韓非

  韓非出身於戰國時期的韓國一個沒落貴族家裏,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天資聰穎,曾拜師於當時有名的學者荀子的門下。他長於寫作,其文章條理清晰,分析深刻。但遺憾的是韓非口吃。不能誇誇其談。

  韓國是當時戰國七雄中最為弱小的國家,經常受到別國的侵擾,卻無力反抗。韓非曾多次上書韓王,提出變法強兵的種種建議。但始終不為昏庸的韓王所采納。內憂外患使得韓國日益衰落,不得重用的韓非隻好退而著書,寫成了包括《孤憤》、《五蠢》、《內外儲》、《說林》、《說難》等55篇作品在內的10餘萬字的《韓非子》,係統地闡述了其糾世治國的方略,廣泛在韓國流傳。後來,流傳到秦國,秦王贏政讀罷,大呼絕妙:“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為求得到韓非,公元前234年,秦國發兵韓國,韓國勢單力薄,馬上將韓非送到秦國。隻可惜韓非在秦國還未來得及被重用,就被李斯陷害致死。

  韓非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總結了商鞅、申不害和慎道三家的思想,並將其師荀子的理論進一步發展,認為隻有加強法製,使用嚴刑峻法才能解決問題。第一次把“法”、“術”、“勢”三家思想結合起來,明確闡述了三者之間密不可分的內在聯係,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法製思想體係。

  韓非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順應時代的潮流為當時的統治階級構造了一個有機的政治思想體係,為秦始皇實施中央集權、統一中國、建立大一統的封建專製主義國家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

  李冰

  李冰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是都江堰的設計者和興建的組織者。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拜官秦國蜀郡守。他到任以後,看到這裏有嚴重的岷江水患。江水從上遊帶來泥沙淤積起來,抬高河床,更加劇了水患,每到夏季,洪水泛濫,衝毀莊稼,兩岸居民,苦不堪言。於是,李冰與其子二郎著手進行治水工作,設計並組織興建了都江堰,征服了水患,將水患變成了水利,灌溉川西平原20多萬公頃(300萬畝),使這裏“沃野千裏,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華陽國誌》)。人們為紀念李冰父子為其立祠,尊其為神。

  都江堰整個工程分為三部分:寶瓶口、分水堰和飛沙堰,規模宏大,布局合理,構成了一個防洪、灌溉、航行三種作用於一體的水利工程,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罕見的奇跡。

  成都平原能夠被人們稱為“天府”之國,是與李冰創建都江堰密不可分的,正是因為有了都江堰,成都平原才消除了水患並得以很好的灌溉,才使蜀中人民擁有了數萬畝良田。都江堰水利綜合工程不論是規劃、設計還是建造方法,都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堪稱是天才智慧的結晶。曆經兩千餘年都江堰至今仍造福蜀中人民,李冰也一直為四川人民所崇敬,被人們稱為“川主”,在許多地方都修有“川主祠”,來表達蜀中人民對他的感激和懷念。

  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人。著名的詩人、政治家,“楚辭體”的創立者。屈原的遠祖是顓頊高陽氏,據《史記·楚世家》載,高陽氏六代孫名季連。周成王時,季氏曾孫熊繹受封於楚。傳至熊通,即為楚武王。武王之子封采邑於屈,子孫就以屈為氏,屈姓成為楚的國姓之一。自春秋以來。楚國的很多高官顯位都由屈氏擔任。

  屈原一生的活動與當時的曆史變革密切相關。隨著周王朝的統治日趨沒落,各諸侯國各自為政,競相爭霸,楚國在動蕩當中成為了新興的大國。在七國並立的時代,秦、楚的實力最為強大。屈原輔佐楚懷王時,七雄間的征戰已經如火如荼。屈原最初很受懷王重用,負責國家政令的起草,推行變法,並作為使者兩度出使齊國。在懷王之前,已有吳起變法在先,懷王也想有一番作為,因而支持變舊更新。然而變法必然會觸及到貴族重臣的利益,因此一些大權在握的官員極力反對變法,在懷王麵前進讒言。懷王聽信讒言,開始疏遠屈原。在屈原被疏遠之後。秦派張儀遊說楚國,以土地誘惑其與齊國斷交。懷王垂涎秦國的土地,果然絕齊親秦。然而斷交後,秦沒有兌現諾言。懷王惱羞成怒。出兵伐秦,結果因孤軍作戰被打得大敗。受形勢所迫,懷王再派屈原出使齊國,希望修複邦交。不久,秦昭王提議兩國聯姻。要求與楚王會麵,屈原力諫不能赴會。懷王不聽,去了秦國,結果被扣留,最後客死他鄉。屈原則被逐出朝廷,流放到了漢北地區。懷王死後,頃襄王繼位。任弟弟子蘭為令尹。當時國人都怪罪子蘭勸懷王人楚,同情屈原。子蘭於是唆使上官大夫向頃襄王進言誹謗屈原。頃襄王盛怒之下,把屈原流放到了更遠的江南地區。屈原輾轉在沅、湘一帶漂流了近十年。最後自沉汨羅江,以死明誌。

  《國語》

  《國語》是一部記言體國別史,二十一篇,大致成書於戰國初年,相傳為左丘明所作。又稱之為《春秋外傳》,和作為《春秋內傳》的《左傳》並列,兩書互為表裏,互相參證。

  《國語》是一部曆史文集匯編,關於春秋八個國家史事的記載詳略不同,文風迥異,非出自一人之手,可能為當時各國史官所記載,再經整理潤色而成,至西漢劉向考校最後定型。

  《國語》以國分類,各自成章,其所記史事上自西周穆王征犬戎,下至韓、趙、魏三家滅智伯,約五百年的曆史,以記言為主,兼以記事,通過上層統治階級士大夫的言論、辯論來反映曆史事件,探討興衰治亂之根源,史論結合,在史學思想上是一個進步,且其記敘涉及邊遠地區,也記載了諸如經濟、製度、風俗等方麵的內容,可補《左傳》之闕。

  《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亦稱《呂覽》,為秦相呂不韋集門客各著所聞而成。分《十二紀》、《八覽》、《六論》三部分,共26卷,160篇,為雜家代表作之一。書中既有儒家和道家思想,又有墨家和法家思想,也有陰陽家和縱橫家思想,其他如名家、兵家、農家、小說家等派,無不在書中占有一席之地,相安地匯集在一起,不僅能與各家相表裏。而且有出於各家之上者。東漢高誘在《呂氏春秋序》中說:然此書所尚,以道德為準的,以無為為綱紀,以忠義為品式,以公方為檢格,與孟軻、孫卿、淮南、揚雄相表裏也。是以著在《錄》、《略》。誘正《孟子》章句,作《淮南》、《孝經》解畢訖,家有此書,尋繹案省,大出諸子之右。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