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1. 模擬月光的實驗

  月亮繞地球運動是有周期的, 古人也知道這一點。從表麵上觀察, 朔望的變化是交替的, 確定每個月的時間長度就依靠這種觀測。

  說到月相的變化, 我們自然而然地就想到北宋著名詞作家蘇東坡的《水調歌頭》, 其中“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的詞句生動道出了兄弟多年未見的思念之情, 以及東坡的超然態度。東坡知道, 月相變化是自古就有的。其實在更古老的年代, 我們的祖先就有類似的認識了。

  我國最古老的月亮圖發現在新疆的岩石上。這塊岩石發現於第四紀的衝積層下, 經測定可知, 它距今已有幾萬年了。在這塊石上, 我們的祖先畫下了從彎彎的新月到上弦月、滿月、下弦月, 到殘月的連續變化, 非常完整。對於滿月的描繪是最令人驚奇的, 在一個圓圓月麵的南邊、近南極處的左下方畫有一個中心作輻射狀的七條細紋線。據分析, 這些細紋線是可以用肉眼所能看到的第穀大環形山中心輻射出的巨大光脈。在今天, 看到這些亮紋並不稀奇, 但是尚處在“茹毛飲血”的蒙昧時代的先人有如此觀察成果, 是非常了不起的。

  月亮為什麽可以發光? 最早的記載見於西漢成書的《周髀算經》。這是一本天文數學著作。對於月亮發光的問題, 書中寫道: “日兆月, 月光乃生, 故成明月。”這就是說, 月亮發光是反射的日光。西漢時期, 一位名叫京房的科學家也指出: “日似彈丸, 月似鏡體。或以為月亦似彈丸, 日照處則明, 不照處則暗。”這種說法更為明確地指出, 月亮像一麵鏡子反射日光, 這才形成了月光。

  月亮像一個反射日光的大圓球( “彈丸”), 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呢? 宋代的趙友欽曾仔細地考慮研究了這樣的問題: “月體半明”。

  “月體半明”是一個模擬實驗。趙友欽用了一個塗過黑漆的圓球掛在屋簷下。這個黑球相當於月亮, 太陽照射下, 月亮總是半個球麵亮、半個球麵暗。然而, 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相則不然, 月亮是有盈虧變化的。

  趙友欽實驗中, 朔與望是最明顯的。前者, 日月地在一個水平麵上, 月反射日光後全部返回太陽上, 而地球恰好不能見到。後者, 日月地仍在一個水平麵上, 但月亮反射日光後恰好被地球見到。上弦和下弦時, 月亮位於地球上方或下方, 這時, 地球隻能看到月亮反射日光的一部分。因此, 看上去月亮像一把“鐮刀”。

  對於上弦月和下弦月的形狀, 趙友欽指出: “月體本無圓缺。乃是月體之光暗, 半輪旋轉, 人目不能盡察, 故言其圓缺耳。”這就較科學地解釋了月亮盈虧的變化。

  趙友欽的實驗精神是很科學的, 他把實驗和推理結合起來。實驗很有條理, 分析也很科學。這種方法與近代建立起來的實驗方法是完全一致的。這些也應為我們今天所繼承。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