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兄弟民族禮儀

  在我國,56個民族(漢、蒙古、回、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滿、侗、瑤、白、土家、哈尼、哈薩克、傣、黎、傈僳、佤、佘、高山、拉祜、水、東鄉、納西、景頗、柯爾克孜、土、達斡爾、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錫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烏孜別克、俄羅斯、鄂溫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爾、獨龍、鄂倫春、赫哲、門巴、珞巴、基諾)間具有相互聯係卻又不盡相同的文化,其表現在禮儀上,自然各有特色。隻有尊重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才有利於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繁榮。由於篇幅所限,這裏僅介紹回族、壯族、滿族、蒙古族、藏族、朝鮮族和維吾爾族的禮儀。

  一、回族

  回族分布於全國各地,而在每一地區大多有集中居住區,素有大分散、小集中之說。但其主要分布在寧夏、甘肅、河南、河北、山東、雲南等省(區)。

  回族是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伊斯蘭教的傳入及其在中國的發展,對回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習俗禮儀

  穆斯林相互見麵,要互致“祝安辭”,即“道色蘭”。

  因回族長期與漢族雜居,服飾已漢化。回族的頭飾具有民族特色,男子普遍戴白色或黑色的無簷小圓帽,稱做“禮拜帽”。婦女習慣戴披肩蓋頭,年輕姑娘一般戴綠色的,披肩蓋頭稍短,披在肩頭;中年婦女一般戴黑色披肩蓋頭;老年婦女則戴白色的,披肩蓋頭較長,一直披到腰間。

  在飲食方麵,其最主要的風俗習慣是不吃豬肉,也不吃狗、馬、驢、騾及自死或非經阿訇祈禱後所宰殺的動物肉,也不吃動物的血。他們喜吃牛、羊及雞、鴨和有鱗的魚類,對蔬菜一般不忌諱什麽,但忌煙酒。

  穆斯林喜歡沐浴,注重衛生,禮拜時必須保持清潔的身體。由於禮拜之前要小淨(即洗淨臉麵、口鼻、手腳)或者大淨(洗全身),所以各清真寺都備有沐浴室,供禮拜者清潔身體之用。

  回族人外出一般要戴帽子,忌露頂。

  回族人反對不敬長者,忌出言無禮。忌說殺字,隻能說宰雞、宰牛。

  回族人還有一些特殊禮儀,如新生兒的誕生、結婚、喪葬等大事,都有特殊的禮儀。

  回族人款待客人吃飯時,主人須為客人添飯添菜,即使客人表示已經吃飽了,仍要增加少許,以示尊敬。客人若不吃,便有失敬之嫌。另外,給客人端飯、端菜時均用右手,客人則用雙手相接,否則將被視為不禮貌。

  (二)主要節日

  回族的傳統節日除了與漢族一樣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之外,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

  二、壯族

  壯族主要分布在廣西、雲南和廣東等省(區)。壯族人民熱情好客,樂觀豪邁,剛毅倔強,一直保持著世代相襲的文化傳統。

  (一)習俗禮儀

  現在的壯族服飾大部分已與漢族相同,但還有一些地方仍保留著自己民族服飾的特點。壯族崇尚藍黑色。男子上穿對襟短衣,圍布腰帶,下穿深色長褲,以布帕纏頭。女子服飾各地不一,普遍喜歡佩戴銀項圈、銀手鐲等飾物。

  壯族人以大米、玉米、糯米為主食,吃雞、鴨等肉禽和各種蔬菜。給老人端茶、盛飯時,壯族人都用雙手捧給。壯族節慶飲食頗有特色,三月三吃“五色飯”,色彩鮮豔,用以祭祖和待客。每逢春節、端午節家家戶戶包“駝背粽”,是節日饋贈的禮品。婦女有嚼檳榔和用檳榔待客的傳統習俗。

  客人來訪時,必由主人出麵熱情招待,讓座遞煙,雙手捧上香茶。茶不能太滿,否則視為不禮貌。與客人共餐,要兩腳落地,與肩同寬,切不可蹺起二郎腿。客人告辭時,主人要將另留的雞肉和客人盤中的剩餘肉用菜葉包好,讓客人兜著帶回去,給親人品嚐,客人絕不能拒絕。

  壯族人喜歡對歌,不少地方都喜歡搭對歌賽歌用的彩棚,即“歌棚”。歌圩日期不等、人數不等,但非常熱鬧,還要開展放花炮、演壯戲等活動,很有民族特色。對歌時,有問有答,此起彼落,未婚男女可趁此機會選擇意中人。

  壯族有些地區在姑娘出嫁前,有唱“陪樓歌”的習慣,即在姑娘出嫁前3~5天,邀約村寨裏的姑娘和表姐妹們,專為待嫁的姑娘陪樓,除了幫助做些針線活外,主要任務就是唱陪樓歌。歌聲從閨樓傳出,周圍的小夥子都趕來對歌,一連唱幾夜,直到新娘出嫁為止。

  壯族舞蹈多姿多彩,有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生活的“繡球舞”、“撈蝦舞”,有反映生產活動的“扁擔舞”、“采茶舞”、“戽水舞”、“春牛舞”、“蜂鼓舞”、“燕球舞”等,還有反映古代抗擊外敵入侵的“銅鼓舞”等。

  壯族也有一些禁忌。比如,壯族一般不吃青蛙肉;有的地區青年婦女不吃牛肉和狗肉;農曆正月初一不殺生;正月初一到初三不可出村拜年,否則會將鬼神帶進家中;婦女生小孩的頭三天(或七天),外人不得入內;婦女生孩子不出滿月,不能到別人家去;行商外出忌碗破;新婚出嫁忌打雷等。

  (二)主要節日

  民俗節日,除春節、中元節、牛魂節外,最主要的是三月三,主要活動是舉行盛大的歌圩活動,青年男女往往要對歌終日,故又稱對歌節。

  三、滿族

  滿族主要分布在遼寧、河北、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和北京。由於漢滿文化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故滿族的民族特點已不十分明顯。然而,作為一個民族,特別是在居住地比較集中的地區,其文化、禮俗仍然具有自己的特色。

  (一)習俗禮儀

  滿族是一個非常注重禮節的民族。晚輩見了長輩、年輕者見了年長者,都要恭恭敬敬地行打千禮。打千的形式男女有別,男人的動作是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似拾物狀;女人的動作是雙手扶膝下蹲。不過,這種禮節在現實生活中已基本不用了。

  滿族以小米、黃米為主食,喜食黃米餑餑(豆色);逢年過節吃餃子,農曆除夕必吃手扒肉。最能代表滿族飲食文化的莫過於八大碗的“滿洲席”。滿族普遍有吸煙、飲酒的嗜好。

  旗袍是滿族別具特色的民族服裝。由於旗袍非常適合中國婦女的體形以及賢淑的個性和民族的氣質,因而逐漸成了中華民族非常有特色的服裝。

  滿族的發式和頭飾也很有特點。女孩子成年後才蓄發,結辮或綰發髻。髻的樣式有兩把頭、架子頭、大盤頭等。滿族婦女很愛美,不僅講究發式,而且注意頭飾。在眾多的頭飾中,大扁方的頭飾最為普遍。這種頭飾是用一根長約30厘米、寬2~3厘米的銀簪子,橫插於發髻之間。

  滿族人禁忌打狗、趕狗、殺狗,不準說狗的壞話,不吃狗肉,忌用一切狗皮所製用品。滿族人還有個忌諱,即客人不準隨便坐西炕,這與滿族人的居住習慣和文化心理有關。滿族久居北方,冬季甚為寒冷。為禦寒,滿族人居室內的土炕西、南、北三方相連,稱為“圍炕”。其中西炕最為尊貴,是供奉祖先、祭祀神靈的地方。因而,客人如果貿然坐上西炕,就會被認為是對祖先的最大不恭。滿族人待客時,上菜以雙數為敬。

  滿族人家庭添人口時也有講究。生了男孩就在家門口掛上小弓箭,生了女孩則掛一根紅布條,是一種吉祥的表示。

  掛旗是滿族盛行的一種風俗。

  (二)主要節日

  滿族傳統節日有八臘節(亦稱臘八節)、鬧燈會(農曆正月十五日)、添倉節(農曆正月二十五日)等。

  四、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遼寧、吉林、河北、黑龍江和新疆。蒙古族人的性格特點是熱情、豪爽。蒙古族人信奉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

  (一)習俗禮儀

  蒙古族牧民相見要敬鼻煙壺。客人至家中,主人將一裝有煙粉或藥粉的小壺獻於客人麵前,讓其嗅一嗅,客人嗅後以禮相答。

  敬獻哈達,表示友情。哈達有潔白、淡黃、淺藍諸色。蒙古袍是其富有特色的傳統服裝。

  在飲食方麵,牧區以肉食為主,農業區以糧食為主。肉食中主要是牛肉、羊肉,也有豬肉、鹿肉等。飲料是用馬、牛、羊的奶做成的奶茶,還有泡子酒和奶子酒等。農業區的炒米是蒙古族人喜愛的食品,將其拌上酸奶和白糖,吃起來清香爽口。

  蒙古族青年結婚時,由男方帶數十名親友騎馬到女方家迎親,而女方卻閉門不理,要經隨從親友再三求情,千呼萬喚才得進門。新郎進門先向嶽父母拜獻哈達,嶽父母亦設全羊席招待客人。席畢,新娘背對眾人坐,周圍還有眾表姐妹圍護,新郎要跪在新娘背後詢問新娘名字,叫“討小名”。當晚,新郎就在女方家徹夜喝酒。第二天,新娘馳馬繞帳三周後先行,新郎緊追,眾親友隨行。來到男方門口,男方亦閉門不讓進,經眾親友再三勸說才開門出迎。至此,婚禮才告完成。

  蒙古族舞蹈主要有安代舞、筷子舞等。

  蒙古族也有一些禁忌:忌諱騎快馬直達門口下馬,因為這意味著報送不吉利的消息。正確的做法是,快馬到後減緩速度,繞至氈房(蒙古包)後麵下馬。忌諱有人手提馬鞭進入氈房,因為這是尋釁滋事的舉動。忌諱別人當麵讚美他們的孩子或牲畜,認為這樣會給孩子或牲畜帶來災難等。蒙古族人很尊敬長者,嚴禁任何不敬長者的言行舉動。見到蒙古包前掛有紅布條或縛有繩子等記號時,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來訪者就不應進去。

  蒙古族是一個非常好客的民族,十分尊敬客人,講究禮儀。招待客人常用手抓羊肉,招待貴賓或喜慶時則用全羊席,最隆重的招待是請客人吃羊頭和羊尾巴,席上還要致演說詞,並有一套儀式。對蒙古族風味食品,即使吃不慣,也不能拒絕,象征性地品嚐一下,並點頭稱好,才是符合其民族禮儀的。送任何禮品,都要成雙成對。送接禮品、敬茶斟酒均要用雙手,以示尊重;不應用單手,更不能用左手。

  (二)主要節日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傳統的盛大節日。

  “那達慕”,蒙古語音譯,意為“娛樂”或“遊戲”,源於古代的“祭敖包”。此節在每年七八月間牧民生產的黃金季節裏舉行,每次一至數日。屆時,男女老幼身穿節日盛裝,雲集於各個集會點,舉行賽馬、摔跤、射箭、拔河、蒙古象棋、歌舞表演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並進行生產經驗交流和物資交流等,內容豐富多彩。近年來,每逢那達慕來臨,國內外賓客也紛紛慕名前往塞外草原,與蒙古族人民共享節日之歡樂。

  五、藏族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肅、雲南和四川等省(區)。

  藏族人多信仰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其習俗禮儀也多與宗教有關。

  (一)習俗禮儀

  藏族人非常講究禮儀,日常生活中見到長者、平輩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禮方式。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要脫帽,彎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於地麵。見到平輩,頭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在有些地方,合掌與鞠躬同時並用,合掌要過頭以表示尊敬,這種致禮方式多用於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藏族人熱情好客,迎客必獻哈達,並以青稞酒和酥油茶(當客人告辭時,不能傾碗喝淨,必須留下茶底)招待,還要唱祝酒歌。

  在稱呼方麵,藏民一般對有地位的人尊稱為“古呃”(意為“閣下”);對於沒有官職的男人尊稱為“古學”(意為“先生”或“足下”)。“古學”為一種普通尊稱。此外,還有更為普通的一種尊稱,就是在對方名稱後加“拉”。

  哈達,是藏語音譯,即紗巾或綢巾。哈達按質料可分為普通品(棉紗織品,稱為“素希”)、中級品(絲織品,稱為“阿希”)和高級品(高級絲織品,稱為“浪翠”),以白色為主,也有淺藍色或淡黃色的。一般長約1.5米,寬約20厘米,哈達越長越寬,其禮儀也就越隆重。敬獻哈達的方法是:獻者雙手手心向上,將哈達搭在食指與拇指之間,使兩端下垂。若獻給尊長或貴賓,獻者必須弓腰低首將哈達舉過頭頂送至對方座前請其收納;若獻給平輩,則將哈達送到對方手中或腕上即可;獻給晚輩或下屬,則將哈達搭在對方的頸脖上即可。敬獻哈達時,雙方都要互致問候和祝福。

  藏袍,藏語稱為“朱巴”,是藏族人民的傳統服飾。

  藏族的飲食習慣比較特殊,主食是糌粑,即一種用炒熟的青稞或豌豆磨成的炒麵。酥油茶是藏族人民非常喜愛的飲料。牧民以牛羊肉和奶類為主食,一般不愛吃稀飯、肥肉、蔬菜等。農業區居民也吃大米、蘿卜、油菜、芹菜等,喜歡的奶製品有酥油、酸奶油、奶酪等。藏族人大多飲酒,一日3~4餐,城鎮居民吃一種叫哲色的食品,用大米飯加酥油、葡萄幹做成,也吃油烹的肉丸、包子、烙餅、肉麵條、手抓羊肉等。有的藏民在進餐前先用手蘸酒在桌上滴三滴,表示敬佛。

  藏族青年男女相愛,常用送飾品、搶帽子等方式。姑娘愛上了小夥子,就要把身上的一件裝飾品送給小夥子,小夥子如果接受了,就表明他也愛上了這位姑娘。而小夥子愛上了姑娘,就得搶走她的帽子,幾天後送還。如果姑娘愉快地拿回帽子,就表明她接受了小夥子的愛。

  在葬禮方麵,藏族至今仍然采用天葬的形式。天葬時,有專門的天葬師在天葬台念超度靈魂的經咒,然後舉行天葬。這是藏族的風俗,帶有一定的宗教文化色彩。

  藏族人能歌善舞,其舞蹈主要有熱巴舞、鍋莊舞和弦子舞等。

  藏族也有一些禁忌。如忌吃驢肉、狗肉,有些地方甚至不吃魚;忌用單手接遞物品;忌諱別人對自己的孩子過分誇獎;進入帳篷後,男左女右,不得混雜著坐;不得在藏民拴牛、拴馬和圈羊的地方大小便;不得動手摸弄藏民的頭發和帽子;凡遇門口掛有樹枝或紅布條,外人切勿進入。

  (二)主要節日

  藏族傳統節日主要有藏曆年、望果節、雪頓節、沐浴節等。

  藏曆年,是藏族傳統節日,即藏曆新年。每年藏曆正月初一開始,曆時3~5天。藏曆十二月初,人們便開始準備年貨,家家戶戶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種子,培育青苗。十二月中旬開始,各家各戶就陸續用酥油和白麵炸油子(卡賽)。除此之外,還要準備一種叫做“卓索切瑪”的五穀鬥,內裝糌粑、人參果、炒青稞花,上麵插上各色青稞穗、雞冠花和酥油供品。到年初一這一天,將青稞苗、油子、羊頭、五穀鬥等擺於室內佛龕茶幾上,以標誌過去一年的收成,預祝在新的一年裏風調雨順,農牧豐收。除夕前兩天每戶要打掃清潔,臘月二十九晚飯前,要在打掃幹淨的灶房正中牆上,用幹麵粉撒上“八吉祥微”;在大門上用石灰粉畫永恒的字符號。這天晚飯,各家要吃麵團土巴(古突),在麵團土巴中特意製作幾個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不同夾心的麵團。每一種夾心都有一種說法:石子預示心腸硬,木炭預示心黑,辣椒預示嘴如刀,羊毛說明心腸軟。誰吃到某一種夾心麵團,就預示在新的一年裏心腸如何。吃到這些夾心的人,均即席吐出引起哄堂大笑,以助除夕之興。年初一清早,各家主婦到河邊、井邊取回“吉祥水”,闔家老小都穿新衣,先在家中歡聚並互相祝福,然後去參加、觀看各種文娛、體育活動,有藏戲、歌舞表演和跑馬射箭、賽犛牛、角力等比賽。無論男女老少,見麵都要互道“紮西德勒”(吉祥如意),有的還互相祝酒,成群結隊地歌舞聯歡。初一不互訪,從初二開始,互相到親友家拜年祝賀,互贈哈達。

  六、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遼寧。

  朝鮮族人性格爽朗、活潑,富於幽默感。朝鮮族在接受包括漢族文化在內的其他民族文化影響的同時,依然保持著自己鮮明的民族特色。

  (一)習俗禮儀

  在服飾方麵,朝鮮族喜愛穿素白服裝,故有“白衣民族”之稱。男子一般上穿素色短衣,外加坎肩,下穿褲腿肥大的長褲。小短衣大長裙是朝鮮族婦女服飾的一大特點。

  在飲食方麵,朝鮮族人以大米、小米為主食;習俗食品是幹飯和打糕、片糕、湯餃子、冷麵等;口味喜酸辣,愛吃大醬湯;很愛吃狗肉,狗肉湯亦頗有名,也吃泡菜、鹹菜等;習慣喝豆漿、豆腐腦,愛喝白酒,愛喝花茶;不愛吃羊肉、肥豬肉和河魚;不愛吃帶甜味的菜和放花椒的菜。沒有什麽特別的忌諱。

  朝鮮族人有敬重長者的良好習慣,其表現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麵。晚輩對長輩講話必須使用敬語;吃飯時,為老年人單設一張小桌,晚輩人不能與老年人同桌,要等老年人舉匙就餐後,全家人才開始吃飯;老年人外出,全家人都要鞠躬相送;路上遇到老年人,也要鞠躬行禮,親熱地向老年人問安。

  如果到朝鮮族朋友家中做客,一定要先脫去鞋子,放在屋外,然後再進屋。主人常把客人安排在老年人的小飯桌上,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就要根據自己的年齡、身份來決定是遵命,還是謙讓。如果主人的全家向客人行禮,客人一定要恭敬地還禮,特別是對主人家的老人,更要表現出特別的尊敬。與主人交談,也要像他們那樣盤腿席炕而坐,不要站著或者采取其他姿勢就座。陪客人用餐時,主人決不可以先把匙子放在桌上,否則被視為嚴重失禮。

  朝鮮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節日、慶典、婚禮、壽辰等喜慶日子,他們都要載歌載舞、鼓樂齊鳴,蕩秋千、玩跳板等。朝鮮族舞蹈以農樂舞和長鼓舞最富特色,頂水舞、扇子舞等亦出名。歌曲以《道拉基》、《桔梗謠》、《嗯嘿呀》等最為有名。枷耶琴和洞簫是其具有民族特色的樂器。

  (二)主要節日

  朝鮮族的節日主要有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傳統節日有望月(又稱“過正月十五”)、老人節(流行於黑、吉、遼三省,日期各異)、回甲節(又稱“花甲節”)、回婚節(紀念結婚60周年)等。

  七、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維吾爾族人信奉伊斯蘭教。“維吾爾”意為“團結”、“聯合”的意思。維吾爾族人具有勤勞、勇敢、爽朗的品德和性格。

  (一)習俗禮儀

  維吾爾族是一個很講究禮節禮貌的民族。維吾爾族人對長者很尊敬,走路、說話、入座、就餐等都要先禮讓長者。親戚朋友相見,通常握手並互道“撒拉木”,行握手禮時還有一些規矩。路遇長者,晚輩要右手按胸,行30度鞠躬禮,並要連聲說平安,然後握手,握手畢,雙手撫摸自己的臉,名曰“都瓦”(一種祝福的宗教禮);女的習慣於雙手相交於腹略微躬身的“祝福禮”,禮畢握手,問候家裏人平安,再寒暄數語;平輩相見,直接握手,道好問安。

  維吾爾族男子外衣長過膝,無領,寬袖,腰係長帶,既可保暖又可作放置零星物品之用。女子多穿連衣裙,外罩西服上裝,且喜畫眉,愛戴項鏈、耳環、戒指等。男女均喜穿皮靴,外出必戴鮮豔美麗、別具一格的繡花小帽。

  維吾爾族很講究主食,主食種類很多。食用最普遍的一種是饢——用玉米麵或麵粉製成的圓形烤餅,有的還加上肉、蛋和奶油。節日待客常用“帕羅”——用羊或牛肉、清油、胡蘿卜、葡萄幹、蔥和大米做成,吃時用手抓,故又稱“抓飯”,這是維吾爾族特有的飲食習慣。吃飯前要洗手三次,並用手帕或布擦幹,而不能順手甩水;吃飯時,一般是盤腿坐在褥墊上,將抓飯盛到大盤裏,用手指捏著吃。副食中肉食以牛羊肉、雞肉為主。忌豬肉、驢肉、騾肉,南疆地區還禁食馬肉、鴿肉。飲料一般是奶類,也常飲茶水。

  維吾爾族在交談中,忌諱吐痰、擤鼻涕、打哈欠,否則,會被認為是大不敬;送禮物時,接受人必須用雙手接禮物,忌用單手,尤忌單用左手;睡覺時禁忌頭東腳西或四肢平伸仰臥;屋內就座時應跪坐,忌雙腿直伸、腳掌朝人;忌諱進入門口掛有紅條(表示家有產婦和病人)的房子。

  維吾爾族素有歌舞民族之稱。維吾爾族的舞蹈輕巧、優美,以旋轉快速、多變著稱。比較流行的有刀朗舞、賽乃姆舞、薩瑪舞、頂碗舞、摘葡萄舞等。

  (二)主要節日

  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等。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