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如何讓孩子交好朋友

  同伴教育在成長中的作用

同伴在成長中有多重要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當時有6個嬰兒在集中營與父母分離,3歲時一起住在托兒所。在這之前他們很少與成人接觸,主要是自己照管自己。6個人產生了強烈的依戀,長大後沒有一個身心有缺陷,都成為正常有為的青年人。這事例反映了同伴對兒童社會化的功能。親子依戀是兒童完整個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但同伴的影響似乎是更重要的。

心理學家認為,同伴是“社會上平等的”、“共同操作時在行為的複雜程度上處於同一水平的個體”。同伴關係是人在早期生活中除了親子關係之外的又一重要的社會關係,雖然這種關係有時候會顯得不那麽持久、鞏固和穩定,但是因為有了與同伴的交往,兒童能在更大範圍內體驗一種全新的人際關係,對情感、認知和自我意識的發展產生了獨特的影響。

當兒童跨出了家庭這個狹小的圈子,進入一個更為開闊廣大的世界,與同齡夥伴的廣泛交往就開始了,他們因此具有了與以前大不相同的社會交往經曆。在此之前,他們與之接觸和交往的對象主要是家庭中的成人,而成人的能力、社會經驗、發展水平都完全不同於兒童。因而這種兒童與成人的交往關係是不平等的,主要是被照顧者與照顧者之間的關係。現在,兒童與之接觸的對象與自己年齡相似,發展水平也相差不多,相互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這種與同伴的交往,就使兒童的社會性交往有了一個新的開始,在與同伴的接觸過程中,兒童可以充分表現和評價自己的技能,並強化自我的感覺。

同伴關係對兒童發展的影響還表現在早期的同伴交往經驗會影響兒童未來的個性、行為的發展以及身心健康。梅裏爾·羅弗(Merrill

Roff)等人收集了大量在兒童指導中心進行治療的兒童的追蹤材料,在追蹤多年後,羅弗等人發現,童年期的同伴關係不良預示著以後可能產生嚴重的情緒障礙,被同伴拒絕和忽視的兒童在青少年期常有違法行為,並表現出大量嚴重的心理調節方麵的問題,如精神病,精神變態、性倒錯等。另一項追蹤研究也發現,被同伴拒絕的三年級兒童在十一年後比其他有良好同伴關係的兒童有更多的情緒障礙。

雖然,同伴關係不良並不是導致行為問題的唯一因素。但與同伴的正常接觸可以促進適應性社會反應的發展,沒有與同伴建立積極聯係的兒童更有可能出現行為的變態模式。

同伴之間如何互相影響

毫無疑問,兒童建立並保持良好的同伴關係可以掌握許多能力和社會行為的適應模式,那麽,同伴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的呢?

同伴之間一般會相互模仿與學習、相互感染與熏陶、相互鼓勵與激發;良好的同伴關係有助於孩子間的相互交往、相互了解、相互幫助;良好的同伴關係有助於激發孩子的潛能、強化積極向上的進取意識;良好的同伴關係使人重友誼、重情感,熱情、開朗、坦誠,避免害羞、多疑、恐懼、嫉妒等交往障礙。

發源於澳大利亞,流行於英美等國的“同伴教育”,就是利用了同伴之間有巨大的影響力這個人類心理行為特點發展出來的。所謂同伴教育,就是指年齡相仿,知識背景、興趣愛好相仿,或是由於某種原因使具有共同語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觀念和行為技能,並實現教育目標的一種教育形式。具體做法是先對有影響力的個體進行有目的的培訓,通過他們與自己年齡相仿,知識背景和興趣愛好相近的人分享信息、觀念或者行為技能,以實現某種教育目標。這種教育方式廣泛應用於生殖健康、艾滋病的宣傳教育和吸毒、自殺、酗酒、性別歧視和婦女問題等社會領域。

同伴教育之所以能產生一定的影響力,其根本核心在於:

(1)同伴之間的交流更加通俗,各種行為更有親和力,動作更易模仿,意見和建議更容易被采納。

(2)同伴之間年齡相仿,知識背景、興趣愛好相仿,相互之間容易接納。

(3)同伴之間容易爭強好勝,相互之間的心理暗示起著比較大的作用。在小學生的同伴關係中,每一個兒童都處於平等的地位,都擁有更多的自由和互惠互利,完全是兒童自己選擇、自己構建形成的自己的世界。所以這種關係對學生的社會化成長的影響更廣泛、更強烈、更持久。

同伴活動中父母做什麽

同伴間的影響是如此重要,但在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往往過於溺愛孩子,生怕社會交往讓孩子學壞,導致人際交往能力下降,為以後的身心發展埋下了隱患。父母應該認識到隻有父母愛的孩子並不是最幸福的孩子,隻有博得大家喜愛的孩子才是最幸福的孩子!

那麽,現實中對於孩子不會與同伴合作該怎麽辦呢?

首先,要提高孩子與同伴合作的意識,激發孩子與同伴合作的願望。鼓勵孩子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在集體中學會交往,在集體中結識朋友,在集體中鞏固友誼。爸爸媽媽可利用星期日或節假日帶孩子做遊戲、參觀菜場、小吃店、商店等互相協調工作的地方。孩子一個人玩的時候,爸爸媽媽可問孩子:“你的汽車要加油嗎?”“你的變形金剛會打仗嗎?”激發孩子渴望與同伴合作的願望,主動與同伴交往。

其次,要教會孩子與同伴友好合作的方式,學會為別人著想,學會換位思考,學會問自己:“假如我是別人,怎麽辦?”多提醒孩子:“別隻顧自己,無視他人。”爸爸媽媽應教育孩子在活動時對同伴有禮貌,用別人喜歡的名字招呼他們。要與同伴互相謙讓,友好相處,分享玩具、圖書;對大家都喜歡的玩具不爭搶,可以讓別人玩一會兒,自己玩一會兒,大家“輪流玩”。這樣,可以使孩子遇事想到別人,知道有了同伴,才能玩得更愉快。

再次,要積極鼓勵孩子參加遊戲活動。遊戲是培養孩子合作交往能力最有效的活動,在遊戲中孩子可逐步擺脫“自我中心”。如讓孩子跟鄰居的同伴玩“娃娃家”的遊戲,孩子可以做娃娃的爸爸或媽媽,在遊戲中履行爸爸或媽媽的義務,洗衣、做飯、帶娃娃。孩子從一個人玩發展到與同伴共同遊戲,也就發展了合作能力。

最後,要教會孩子解決合作中遇到的小糾紛。學會尊重他人,既要尊重他人、也要尊重自己,不自以為是、盛氣淩人,也不自卑自賤、妄自菲薄。寬容諒解別人的缺點,經得起誤會和委屈。

孩子與同伴在活動中意見不統一時或玩得不愉快時,爸爸媽媽應及時引導孩子相互商量用什麽方法可以使大家都玩得愉快,如猜拳、輪流等方法,協調關係,確定共同的目標,使活動順利進行。

常言道:孩子總不能跟爸爸媽媽一輩子。隻有讓孩子逐步適應外界環境,學會與同伴的交往合作,才能健康、活潑地成長。

家長要幫孩子選同伴

由於同伴的能力相當、地位平等,屬於一種水平關係,因此從同伴那裏,個體可以得到關於自身能力的反饋,可以了解自己的表現是優於還是差於其他人。在同伴群體中,個體的社交地位具有很大的個體差異,有的非常受歡迎,有的非常不受歡迎,有的地位一般。心理學上用同伴接納來表示個體被同輩群體接納喜歡的程度,它反映了個體同伴關係的好壞。

影響個體同伴接納的因素很多,如個體的社會行為特征、認知能力、身體特征、名字等。以兒童為例,以往的研究發現,受歡迎的兒童往往缺乏攻擊性、外表吸引人、能堅持交往、願意分享,被拒絕的兒童常常有許多破壞行為和不當行為、極度活躍、說話過多、有許多單獨活動。被忽視的兒童一般很害羞、不敢自我表現、攻擊少、逃避單向交往。同樣,影響同伴接納的因素在不同年齡段也有不同體現,如越小的兒童越看重外部特征,越大的兒童越看重個性特點。

調查顯示,兒童接受同伴的主要原因類型依次是同伴相互作用、性格品質、親社會行為、學習成績。小學生接受同伴的主要原因類型依次是同伴相互作用、親社會行為、學習成績、性格品質。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更看重同伴的性格品質等內在特點。小學生拒絕同伴的主要原因類型依次是攻擊行為、性格品質、同伴相互作用、控製、學習成績。攻擊行為在小學生拒絕同伴占拒絕原因類型的第一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認識到不同類型同伴的被接納程度,也就昭示著我們,對學齡階段孩子的交友應該在父母或老師的監護之下,父母可以引導交往,為孩子選擇一些“益友”。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