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十節 自卑消極與積極的兩麵——孩子自卑有失敗感怎麽辦

  “老師,林林不和我拉手做遊戲。”在上音樂遊戲課時唐凱文向李老師告狀。李老師悄悄回頭看了看林林,他滿臉不高興,低著頭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好像有什麽心事。這幾天老是聽到有小朋友告林林的狀。林林從小班開始就是李老師帶的,到現在已經三年了,他以往不是這樣的。仔細想想,最近確實看不到林林活潑的身影了。動不動就發脾氣。前幾天,還和小朋友打架,以前他可是從來不這樣的。老師把林林叫到身邊,問他:“你怎麽啦?發生什麽事了嗎?”一連串的問話讓林林抬起了頭。老師看到他的眼睛裏充滿淚水。林林用兩隻小手抓住老師的胳膊很委屈地說:“李老師,我爸爸和媽媽吵架了,他們不要我了。”老師安慰他說:“不要緊的,他們大人吵架是有原因的,你是他們的乖孩子,他們怎麽會不要你呢?”說到這兒,林林用更大的勁抓住老師很激動地說:“李老師,這回他們吵得很凶,你不知道,他、他們離婚了,他們就是不要我了,我沒有媽媽了,我也不能和爸爸玩了,嗚嗚嗚……”說完鑽到老師的懷裏放聲哭起來。

自卑從何而來

自卑,顧名思義,就是自己瞧不起自己的心理狀態,它是一種消極的情感體驗。在心理學上,自卑屬於性格的一種缺陷,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和品質評價過低。這種心理表現為對自己缺乏一種正確的認識,在交往中缺乏自信,辦事無膽量,畏首畏尾,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一遇到有錯誤的事情就以為是自己不好,導致失去交往的勇氣和信心。作為一種心理現象,自卑心理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普遍存在。有一項調查顯示,66.1%的中學生承認自己有自卑感,其中,有8.9%的學生承認自己的自卑感相當嚴重。

自卑心理往往是由於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滿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實事求是地分析自己而產生的。一個人形成自卑心理後,往往從懷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現自己的能力,從怯於與人交往到孤獨地自我封閉。本來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也會認為“我不行”而放棄追求。

自卑心理不但是對自己某一方麵評價過低,而且還會泛化到其他方麵,讓人變得過於敏感和好掩飾。他們好從別人的言行中“尋找、發現”對自己有利的評價,而由於擔心被別人知道,對自己的缺陷常常加以掩飾或否認,表現出較強的虛榮心。研究表明,自卑嚴重的人,有以下心理缺陷:

(1)缺乏穩定的自我形象。常把自己封閉起來,以掩飾自己的弱點。

(2)對一切事物敏感,因而很容易遭受挫折。

(3)傾向於超脫現實而陷入幻想世界,缺乏社會活動的積極性,有嚴重的孤獨感。

(4)缺乏競爭意識。

自卑心理的產生與人的自我觀念的發展息息相關,人們總是在與周圍世界的互動—反饋、比較—確認中建立自我觀念的。在建立自我觀念的過程中幼兒也會自卑,幼兒會由於某種原因懷疑自己、輕視自己,在社會交往或集體活動中表現出懦弱、害羞和畏懼。大量的調查資料表明,自卑心理在幼兒中存在的比例還是比較高的。幼兒自卑心理的主要表現為:

1.不敢在公開場合說話。存在自卑心理的幼兒,害怕在陌生人麵前及集體活動中說話,甚至平時也輕聲細語,不敢大聲說話。

2.不敢在公開場合做事。存在自卑心理的幼兒,在公開場合做任何事情,都往後縮、而不是往前衝。顯得拘束和謹小慎微。如當教師讓這種幼兒帶頭做遊戲時,他們就麵露難色,沒有別的幼兒那種自告奮勇的精神,有的馬上說“我不會”、“我不行”之類的話,個別的還會哭起來。

3.沒有主見。存在自卑心理的幼兒,許多事情不敢自己做決定,回答問題思前想後,優柔寡斷,要麽不吭聲,要麽輕輕地回答“不知道”。

4.不願與別人交往。存在自卑心理的幼兒,喜歡一個人獨處,從不主動地提出問題。

自卑感雖然容易泛化到對自身的各項評價中,但其產生的原因都是具體的,在幼兒期到學齡期,比較常見的容易引起兒童自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種:

父母離異造成孩子自卑

有研究資料顯示:離異家庭中,2-3歲的兒童表現出倒退行為,如已會自己穿衣服的孩子變得像小時候那樣又要等大人幫忙;3-5歲的兒童出現容易發怒、打人、無故責備自己的情形,每天不知道該做些什麽;5-6歲的兒童增加攻擊性,容易發愁;7-8歲的兒童容易害怕、悲傷,期望爸媽和好如初;9-10歲的兒童出現失落感,拒絕成人幫助,孤獨,不愛接觸人,憤怒,忌恨父母;11歲以上的青少年則出現悲傷,不愛說笑,為父母離異和失去幸福家庭感到羞恥和窘迫,父母重組家庭後有的孩子為自己改名換姓感到難堪,在同學和朋友麵前抬不起頭,變得孤獨,不愛接觸人,行為退縮,對未來和婚姻這件事感到很煩惱,失去信心。

離異家庭中的子女適應新家庭的生活和人際關係常出現障礙,學業和智力也會因父母離婚的傷害而受到很大影響,如果心理危機長期得不到解決,身體健康也將出現問題。這些心理危機,主要與父母離婚前惡劣的家庭氣氛、父母衝突造成的緊張的人際關係,以及父母離婚後對一方家長產生的分離焦慮,悲傷,對既往家庭幸福的回憶等有關。此外,也與進入單親家庭和新家庭的不適應,在親朋好友麵前感到羞辱、自卑、無助感等情況相關。

家庭經濟條件差異造成孩子自卑

由於中國貧富分化比較嚴重,在同一所學校中學習的孩子家庭經濟條件千差萬別,敏感的兒童在學習生活中會處處感到與別人的差異,從吃喝穿戴到文具、交通工具,甚至課餘遊戲,都是他們容易產生自卑的因素。學生每天從一上學就會比較各自家庭經濟狀況的差異,父母接送孩子的車是否闊氣,自己上學的自行車是否是名牌,自己的早餐是否寒酸,文具是否破舊過時,課餘的遊戲項目別人是否比自己高檔等等,都會時時在兒童心裏比較。有的學校規定上學必須穿校服,雖能遏製一些攀比穿戴的現象,但是學生還是將無法統一的服飾(如男生腳下的運動鞋)作為攀比對象;有些學校出於助貧的好意接受貧困生或提供免費課本,但做法上由於不理解這個年齡段孩子心理的敏感,往往出現偏差,如單獨劃出一個班並特別命名,如宏誌班之類,有的在免費提供的課本封麵上印有“免費”的字樣,這些都是人為地將隱性的家庭經濟條件差異顯性化,如同給孩子的腦門上貼了標簽,讓他們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身體缺陷造成孩子自卑

青少年階段是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期,身體形態、外貌、運動能力等的發育狀況是造成部分學生自卑的重要因素。有的孩子對自己的身材、容貌和氣質特征不滿意,特別是有些生理有缺陷的學生,如兒童有先天性唇裂(俗稱兔唇)、共轉性內斜視(俗稱鬥雞眼)、六指、脊柱變形、過胖或過瘦、太高或太矮、身體虛弱、口吃等生理缺陷時,當這些缺陷遭到小朋友同學侮辱(起外號)、嘲笑時,不能客觀接受自己生理的缺陷,在極度的失落和無奈中,逐步形成自卑心理。

將自卑轉化成積極的力量

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其著作《自卑與超越》中認為,所有人都有一點自卑,隻是程度不同,適度自卑感可以成為推動人發展的動力,當個體通過極大的努力使原來的缺陷改變成為自己的優勢,對此阿德勒稱為“超補償”。他認為,在產生自卑感後,個人就想通過爭取權力或變得更為有力量以補償機體之不足。作為一個整體單位而活動的個體,可以通過兩種基本途徑進行補償。一種是知道自己的生理缺陷後,集中力量在低劣的器官上發展其功能。例如體弱者通過持久的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或者如古希臘名人狄摩西尼原有口吃毛病,他口含石子對著大海演講,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而成為一位偉大的演說家。另一種是承認自己的某種缺陷,發展自己的其他機能以彌補有缺陷的機能。例如失明者通過發展聽覺或觸覺來進行彌補,或者一個體弱的人轉向思想領域,以筆代劍尋求補償(如尼采),都屬於後一類補償方式。

但是,當自卑感已造成了心理困惑甚至引起問題行為時,就會導致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適應不良。因此父母應該認識到自卑心理既能成為超越自身的動力源泉,也能成為自暴自棄、放棄競爭的禍根,在平時教育中,父母應該如何將孩子的自卑心轉向積極的方麵呢?

父母離婚,對孩子的愛不變

父母離婚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是很大的。首先往日的幸福之家分散了,家變得不再完整。從此不得不生活在一個不再健全的家庭裏。不管是跟著媽媽生活,還是跟著爸爸生活,對於孩子來說,都在心理上產生了很大的不安全感。他們沒有了安全感,就會把自己的悲傷和憤怒埋藏在心裏。和家庭完整的孩子相比,孩子會出現自卑心理。最使孩子難堪的是有些人可能在背後指指點點,說這孩子的父母離婚了,不要他了。這都會嚴重損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產生變態心理。孩子在人際關係上容易變得消極,封閉自己,由於失去了爸爸或媽媽而產生的心理缺陷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孩子的正常社交能力,孩子就會出現自卑、敏感、多疑、孤僻或粗暴等性格特點。一些父母由於經濟上的原因離婚,而在離婚時就把孩子當成了包袱;有的把孩子當成發泄的對象;另有一些父母,因為對自己的婚姻、個人的前途失去信心,因此對孩子苛刻得不近人情。這些更加重了對孩子的傷害。

其實,這個時期的孩子並不完全懂得離婚的概念,他們隻是想無論父母吵架有多凶也不想讓父母分開。實際上,離婚對他們來說還是相當難以理解的一個概念。所以,如果感情不合必須要離婚的父母,一定要處理好兩人和孩子的關係。兩人如果實在不能在一起的話,在離婚之前要先和孩子商量,讓孩子知道父母雖然不能在一起了,但是對他的愛並不會改變。離婚後要在一定的時間裏和孩子團聚,不要讓孩子感覺自己的父母離婚了,自己以後就沒有爸爸或媽媽了。

如果能引導孩子認識到親生父母離婚重組家庭後,孩子會有兩個爸爸媽媽,會獲得雙倍的愛,或許能讓孩子盡快走出父母離婚的陰影。

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貧富問題

當孩子因為家境不如別人產生自卑時,要正確引導孩子的財富觀念,讓孩子認識到“窮不紮根,富不長苗”,富家孩子炫富時恰恰是在證明他們隻能坐享其成,並非是自己能力的體現,要讓孩子對自己有信心,也不要屈從於命運,認識到物質方麵的財富是可以掙來的,自己絕不比別人差。課餘時間或假期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可以讓孩子勤工儉學,目的不在於掙錢多少,而是讓他感到自己有掙錢的能力,體會父母謀生的艱難,端正自己的財富觀念。

身體缺陷造成孩子自卑

對於因身體缺陷導致的自卑,應該讓孩子認識到每個人都有缺陷,身體沒有缺陷的心理說不定也會有缺陷,人在自身缺陷麵前不應自卑,而應努力改觀或從其他的方麵超越別人。讓孩子客觀看待自卑:自卑感既會使人羞怯退縮,也能使人奮發進取。某種意義上,自卑感是走向成功的踏板。發現它,承認它的存在,並設法彌補它,從而達到人生的目標。體胖或體瘦的孩子可以鼓勵他多積極參加運動;身體缺陷可以手術矯正的,應該適時矯正;不能矯正的,應該從孩子擅長的方麵入手,積累成功和自信,逐步擺脫自卑感。

自卑感是幼小時在家庭裏就開始形成的,所以幼年期的教育非常重要。若是孩子自己不能勝任的事,不要立即強製他去做,而是讓他先從較容易處入手,獲得自信後,再做較為複雜的事,以便一步一步地實現目標。要著重培養其實際能力,因材施教,並設法讓他感到心裏踏實。

對懷有自卑感的孩子,為了讓他擺脫孤立無援、獨自苦惱的狀態,應該引導他將自己的困惑向周圍人訴說,幫助分憂解愁,體諒、理解其苦惱心情,爭取周圍人及家屬的“共鳴性理解”,這對消除自卑感具有良好作用。若有明顯的焦慮、抑鬱、失眠及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當求醫輔用適當藥物同時治療。當自卑感伴同神經衰弱、抑鬱症、心身疾病等時,最好短期住院治療。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