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讓“吃飯問題”回歸本能——談不吃飯的心理問題

  高老太太的小孫子文文今年隻有4歲,但文文的吃飯問題卻讓老太太苦惱了很久。自文文懂事以來,他就不喜歡吃飯,到吃飯的點他總是沒有耐心坐在飯桌邊,不是看電視就是玩玩具。為了讓文文能乖乖地吃飯,高老太太可謂費盡心思,一開始她認為可能是她做的菜不合文文口味,便想著法變花樣做文文愛吃的東西,但麵對美味的飯菜,文文往往吃兩口就沒興趣了,以致每次吃飯高老太太都要追著孫子喂。陳女士也遇到了和高老太太同樣的問題,她的寶貝女兒的吃飯問題也是個老大難問題,在哄騙都無效的情況下,陳女士甚至不惜忍痛將女兒餓了幾頓,但最後女兒還是沒有乖乖地吃飯。

現在很多家庭都有孩子不肯吃飯的現象,尤其是三四歲的孩子吃飯問題使很多家長非常苦惱,常常是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一家人全體出動,煞費苦心地哄孩子甚至是嚇孩子吃飯,最終孩子也隻是勉強吃一點東西,本來是人最本能的活動——“吃”,怎麽會變成一場家長和孩子智力、體力甚至毅力曠日持久的較量呢?孩子的厭食情緒到底從何而來?如何才能破解孩子的“吃飯問題”?

孩子“吃飯問題”的心理解析

用吃飯控製父母是孩子樂於做的事

吃是一種本能,從嬰兒呱呱墜地那一刻起就具有吃的能力。新生嬰兒餓了,就會哭,就會主動尋找奶頭;如果吃飽了,就會停止吮吸,就是吸了,也會吐出來。5-6個月大的嬰兒,就會有自己吃的欲望,他們會“搶”大人手上的勺子,或者用手抓東西吃。所以吃是兒童天然的能力,是不學而能的。

但是為什麽孩子,尤其是三四歲的孩子,會出現讓家長哄著吃飯的情況呢?這通常是因為家長對孩子吃飯問題過度關心所造成的。

與以往認為孩子心智簡單的傳統觀念不同,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認為,兒童對父母的行為和情緒是非常敏感的,他們從很小的時候就會開始對父母情緒進行觀察並采取相應行動,比如在哺乳期,母親情緒不好時哺乳,嬰兒會通過觀察母親的表情和奶水異常的滋味,判斷此時不宜進食而拒絕吃奶。有研究表明,從孩子10個月起,他們就能辨別父母,尤其是母親的情緒狀態,他們會根據母親的情緒狀態調整自己的行為,如微笑或啼哭,安靜或活動。因此,如果家長對孩子的吃飯問題過分敏感,孩子自然是會覺察到的。

三四歲的孩子正處於自我意識快速發展的階段,他們到處試探自己的控製範圍和活動區間,當然這也包括人際間的控製範圍和活動區間。如果孩子發現自己的吃飯問題是控製父母的關鍵,那麽他們會用吃飯來控製父母,使自己成為注意的中心。孩子一旦發現吃飯可以很輕易地控製大人聽自己的話,那麽他們自然會樂此不疲地做出種種不吃飯的姿態。

每個人都需要進食空間

其實,在不吃飯的問題上還有生物本能賦予我們“進食空間”的影響——簡單地說就是不被關注地自然地進食,這是每個人“享受吃”的必要條件。孩子和大人一樣,都需要自然自在的“進食空間”,如果不信,你可以嚐試去注視一個正在很投入吃奶的嬰兒,他會馬上做出調整位置的舉動,扭頭、用目光警惕你的注視,甚或停止吸吮。而3-4歲孩子在若幹雙眼睛的注視下執行著“吃”的任務,原本享受的過程,變成了“受罪”。無論是用玩具哄騙還是打罵,都是在強迫孩子吃飯,這反而會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對食物產生厭惡感,造成厭食情緒。作為一個成人,如果你在吃飯時,有一群人居高臨下地圍觀,你會有怎樣的感受?是否有種被關進動物園的感覺?所以,眾目睽睽之下進食空間被壓縮到“狹窄”的程度也是孩子倒胃口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年四季、不同年齡段食量本不同

孩子的食量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因為孩子往往是在春夏期間長身高。秋冬期間長體重,這兩者不一定是同時進行的。如不注意這一特點,一年四季都是一個食量,孩子就會得消化不良症。另一方麵,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生長速度也不一樣,也會影響到食量。一般情況下,1歲後,隨著寶寶生長速度減緩,食欲也呈下降的趨勢,年輕的媽媽會誤以為是孩子突然變得胃口不好了,而這其實隻是正常的生理現象。此時如果安排1歲後寶寶飲食,一般可以是三次奶+三次主食,寶寶每日的奶量不能太多,400-500毫升左右,喝太多奶品自然會影響孩子吃主食的食欲。

孩子“吃飯問題”破解之路

麵對控製,心平氣和地反控製

降低關注度,減輕心理負擔,讓“吃”回歸本能。為了防止孩子利用父母為他吃飯擔憂的心情而任性,以不吃飯作為達到某些要求的手段,不要在孩子麵前流露因孩子不肯吃飯而產生的焦急心情,也不要在他們麵前談論他不吃飯的事,這會使他們對吃飯更加反感。糾正孩子用吃飯控製大人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隨”他吃。如果他不吃,父母千萬不要把這當個問題,而應保持平和隨便的態度,不要勉強他或哄他。孩子不肯吃飯時不要大驚小怪,要不動聲色地把食物拿開,空一兩頓不給零食吃。在飯後像平時一樣把剩下的飯菜收拾好,讓孩子知道他這一餐飯沒有在正常時間吃是很正常的。在收拾完後,如果孩子要吃飯,媽媽要平靜地對他說:“孩子,你餓了嗎?我們真不忍心,可是下一頓飯要到12點才能準備好。咱們都要等到那個時候,你忍一忍好嗎?”在這之間,就像什麽都沒發生一樣,該對孩子怎麽樣,就怎麽樣,千萬不能提他剛才沒吃飯的事。下一餐吃飯時,如果孩子還是不吃,同樣還是大家吃完就將餐桌收拾好。這種態度其實就是肯定孩子的能力,也是告訴孩子“如果你要吃,那麽就在就餐時間吃,如果你不吃,那就表明你不餓”。

如果我們以哄騙、以精巧的玩具、以委曲自己等行為來換取兒童的合作——按時按量吃飯,等於告訴他吃飯不是他的事,等於告訴他按時吃飯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等於告訴他沒有吃飯的能力,這也會使兒童產生挫折感。

小孩子餓一兩餐不會出什麽毛病,父母千萬不能有什麽良心上的內疚,不要責備或懲罰孩子,也不要用糖果點心來賄賂孩子,更不能在這期間冷落孩子,應該像什麽事都沒發生一樣對孩子的其它行為充滿了關愛。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有時還可能主動發問:“為什麽你們都不管我吃飯了?”父母這時一定要忍著滿腹的憐愛之心,平靜地對孩子說:“好孩子,為什麽要讓別人管呢?你能讓自己吃好飯,不是嗎?”

對於寶寶的吃飯問題,媽媽要放輕鬆,再放輕鬆。

采用對吃飯問題以自然態度的過程中,最忌諱的就是家長主動去跟孩子議論吃飯這件事,如父親可能忍不住一本正經地告訴孩子:“乖孩子,快點吃啊,要不然你會餓的,而且下一餐飯前也不許吃東西。”這樣做就會告訴兒童父母是在用饑餓來威脅自己,他更看出父母非常擔心自己挨餓,因此他會故意不吃,甚至假裝賭氣,來讓父母難受,從而恢複原來的狀態——由父母圍著自己、哄著自己吃,使自己回到家庭中心地位,使自己體驗控製父母的快樂。

利用“吞咽敏感期”培養早期飲食習慣

有研究表明,4-6個月是訓練嬰兒咀嚼吞咽的最佳時期(又稱敏感期),7-9個月時咀嚼動作開始富有節奏而協調。大約1歲時這種能力就成熟了,斷奶後的攝食行為就比較正常。而過晚添加輔食或者吃得過細的孩子,吞咽能力會相對落後,導致吃飯速度慢、經常含在嘴裏不吞咽等等。所以,大人們一定要注意孩子早期的飲食習慣培養,利用“吞咽敏感期”適時添加輔食,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咀嚼進食習慣,鼓勵孩子自己吃。

“過家家”教育:讓孩子參與準備飯菜

2-3歲的孩子特別喜歡“插手”,凡是自己動手擺過的東西就比較喜歡,不妨讓他們一起參與做飯:洗菜、剝豆子、擺碗筷等等,讓他們感受“成就感”,這頓飯肯定美滋滋、香噴噴的。等到孩子6歲左右,可以建議他學習做飯,來刺激他的嗅覺和感官。孩子總是很樂意吃自己準備的東西。

此外,中醫有“脾胃乃後天之本”的說法,又認為“先天生後天,後天養先天”,脾胃健康運轉才能為兒童長身體提供所需要的“養分”。強健脾胃最根本之道是加強孩子的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煉。新鮮的空氣和陽光是保證孩子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因素,堅持鍛煉和戶外活動能促使孩子食欲增強和對營養的吸收。

在總結上麵解決孩子吃飯問題的過程中,我們應形成這樣的信念,無論多麽大的孩子,都跟我們是平等的人。我們有義務教育、引導他們,但是我們一旦確定兒童已經具有了某種行為選擇的能力,我們就沒有權利強迫他們接受我們的選擇,同時我們也有義務引導他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根據這樣的原則,做父母的充滿愛心、耐心和理智,讓孩子對自己能負責的行為負起責任,我們不僅會得到一個吃飯津津有味的孩子,而且還最終得到一個健康、快樂、有能力並勇挑重擔的社會中堅分子。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