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八節 “產業化”帶來的規模效應

  “產業化”是新東方一個重要的經營思路。在新東方剛起步的時候,就北京出國考試培訓市場而言,簡直可以用“混亂”來形容,他們的教學水平高低不齊,而且由於出國考試培訓通常都是短期培訓,因此,創辦者的心態大多都是急功近利,隻看到眼前的利益。然而,幾年以後,這些競爭者都已經消失無蹤了,隻有俞敏洪和他的新東方異軍突起。這就是新東方的獨特之處。在中國的民辦教育產權不清晰以及法律地位脆弱的20世紀90年代,新東方就已經創建了中國一個潛力巨大的產業,就是英語培訓市場。這個市場在當時的總值約為60億元人民幣,其潛在的市場總值為100億元人民幣以上。截止到2005年,這個市場的總值已經達到了200億元人民幣左右。然而,按照俞敏洪的說法,新東方的目標就是要占據這個市場20%的總值,也就是說,新東方每年靠英語培訓業務已帶來40億元人民幣的收入。這就是“產業化”的巨大力量,同時也是“產業化”帶來的規模效應。

  在被問到俞敏洪和“瘋狂英語”的創始人李陽在運作模式上的區別的時候,俞敏洪這樣說道:“他的演講煽動能力比我強,我的產業化思路比他好。”

  所謂產業化,就是一個集合概念,是指具有某種同一屬性的企業或者組織的集合,從而形成社會普遍承認的規模程度和同行法則,並在全社會的範圍內達到共同的改變,繼而形成了從量的集合到質的激變,真正成為國民經濟中以某一標準為劃分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何判斷一個行業是否具有產業化特征呢?這就要看它是否具有一套完整、規範的操作方法。主要從三個方麵來衡量:一是市場需求是否規模化;

  二是人才隊伍是否成熟和穩定;三是市場細化是否可行,產品鏈是否逐漸完善。英語培訓是教育行業中具有非常明顯的產業化特征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具備了符合以上三個條件的特征。從國內20世紀90年代的出國熱,到後來逐漸出現的人們在學習、工作、升職等方麵對英語的各種各樣的需求,再到進入20世紀之後由於中國加入了WTO和申奧成功等曆史大事件的推波助瀾,學習英語在中國已經成了一股勢不可當的潮流,在這個大環境下,市場隻會越來越好,在這種環境的推動下,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英語培訓行業中。據市場調查統計,截止到2007年我國已經有超過5萬家的外語培訓機構,他們吸納了許多各個語種的優秀老師加入,而且還演化出了各種各樣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從而結束了傳統英語教育和生產勞動相脫離的局麵,繼而使英語培訓和社會生產活動緊密地結合起來,並產生了分工合作,同時使得產品鏈逐漸建立,最終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一種主導產業。

  眾所周知,大環境並不是人力所能為之的,但是聰明的創業者會憑著自己的能力在這種大環境中順勢而為。可以說,俞敏洪就是一個聰明的創業者,他創辦了新東方,這一步走得非常正確、非常準。

  除此之外,在一個還沒有完全產業化和規範化的行業中,不完善其實也是一種機遇。這種不完善,也許是人才的缺乏,也許是市場還有待細化,也許是其他的原因,總之,隻要抓好這些原因中的任何一點,就能先人一步抓住機遇,從而建立自己的競爭優勢。新東方之所以能夠獲得今天的優勢地位,就要歸功於它在這方麵的英明抉擇和先人一步。但是,俞敏洪並不能未卜先知,他也沒有十足的把握保證自己的“這步棋”能走對,但是,他在創辦新東方的時候總是秉持著一種“比別人多做一點,比別人做得好一點”的創業思維,就憑這一點,競爭對手就很難超越他。

  俞敏洪在創辦新東方的時候其實並沒有特別的想法,他純粹是出於生計的考慮,不過,他的很多做法卻和當時做出國考試培訓的一些競爭對手有所差別。他當時向學生收取的費用並不高,比如其他的培訓機構一人收360元的培訓費,而俞敏洪隻收180元。他還經常向學員贈送學習資料、筆、紙等小禮品,但最重要的是新東方的課堂總是充滿了歡聲笑語,充滿了輕鬆愉快的學習氣氛,而且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性也非常好。

  為什麽俞敏洪能把新東方創辦得這麽好?究其原因就是他善於從學員的需求出發,從而不斷完善新東方的業務結構和教學模式。在新東方創辦初期,當時參加培訓的學生絕大多數是為了順利出國留學,到新東方加強學習,以掌握TOFEL、GRE考試的應對技巧。但是,要知道,新東方能夠傳授給學生的這些技巧和知識,其他同類學校也能。在新東方創辦之前,當時的北京已經有好幾家同類培訓學校,而且成名於20世紀80年代的上海前進學校在當時也比新東方更為出名,於是,有很多學員都是從北往南到上海學習TOFEL。因此,俞敏洪也知道,要吸引更多的生源,必須要能為學生提供其他學校所不能提供或忽略的服務。

  於是,當時的新東方就開辟了一塊由加拿大人主持的出國谘詢業務,學生因此可以就近谘詢出國事宜,比如一些基本的出國申請步驟、各個國家對待留學生的區別、各所國外大學領發獎學金的流程和區別,讀研究生和讀博士生的區別等必要的出國留學知識。當時,俞敏洪並沒有意識到這種教學與相關服務的結合實際上就是一種“產業化”思路,他隻是覺得,要將新東方的品牌打響,就必須比別人多一點與之不同的東西,具體來說,就是發現學生的真正需求,並且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

  到了1995年,俞敏洪漸漸意識到,學生對於英語培訓的需求已經不再隻局限於出國考試了。於是,在1995年加入新東方的胡敏就是針對這種需求,開發出了雅思英語考試培訓,結果受到了學生的廣泛歡迎,因此,胡敏本人也被稱為“胡雅思”。但是,對於英語培訓市場到底有多大這個問題,俞敏洪自己也不知道答案。他覺得這個市場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當他為此感到無比高興的同時,也感到了迷茫。如果新東方當時按照現有的模式發展下去的話,不一定會被市場淘汰,至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新東方在市場中還是具有一定地位的,但是,卻很難在眾多的同類學校中脫穎而出。

  當時,很多培訓學校普遍發展不起來是有一定原因的。因為其對個別老師的過分器重,使每個老師都可以開一個培訓學校,但是每個學校都做不大。所以,俞敏洪需要找到更多的合作夥伴來幫他控製並提高英語培訓各個環節的質量。但是,這樣的合作夥伴,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同時更要有和俞敏洪相同的辦學理念。為此,俞敏洪首先想到的就是遠在美國的王強和加拿大的徐小平等人。實際上,這也是俞敏洪經過長久思考所做出的決定,因為這些人不僅符合新東方業務擴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這些人作為俞敏洪在北大時期的同學和好友,在思維上和他有著一定的共性。綜合這些方麵,他們肯定要比其他人更好地理解並認同他的辦學理念,因此,彼此之間的合作也會更為堅固和長久。

  於是,徐小平、王強、包凡一和錢永強等人先後加入了新東方,他們分別負責出國谘詢、基礎英語、出版和網絡等領域的業務,從而為新東方建立起了一條順暢的產品鏈。比如,有位學生報了俞敏洪的出國留學考試培訓班,就可以領取由包凡一負責出版的學習資料,邊學習還可以邊谘詢徐小平出國的相關事宜。如果這位學生的工作時間比較忙,那麽他還可以選擇錢永強負責的“在線教育”自主進行學習。同時,徐小平還將自己負責的出國考試谘詢業務擴展到學生的人生設計之中,這點也是一種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的體現。按照這樣的形勢不斷發展,新東方逐漸完成了其對英語培訓市場的細化,它幾乎在市場上的每一塊領域都占有一定份額,在每一個領域都有專業人士負責。截止2001年,新東方已經建立了一個比較完備的出國考試培訓、基礎外語培訓、出國留學服務教學體係以及正在創辦的相關產業體係,其市場競爭範圍已經延伸到中國20多個主要中心城市,從而奠定了新東方在中國外語培訓市場“龍頭老大”的地位。

  2006年,新東方在美國正式上市,它通過自己的努力從一家小型的外語培訓機構發展成了一家能夠接納國外投資、與國際接軌的大型集團公司,這實際上就是其產業化的成功體現。而俞敏洪曾經也表示,上市所得融資,同樣是遵循著新東方產業化的思路進行的,也就是說他將投入到擴展產業化發展的計劃中去。

  教育產業化並不是說把學校辦成產業化賺錢的工具,像新東方這樣的短期培訓、教育谘詢機構教育產品以及教育管理、教育設備、教育信息,這些東西其實都是教育產業化的重要內容。如果要歸納產業化的意義,那麽可以分為兩個方麵:第一是教育培訓要為學生提供人生的價值觀念,因為教育培訓本身和公立教育都是要培養人才、造就人才的;第二就是要把教育的各個方麵整合起來,以獲取更多的財富資源,這並不一定要從學生身上獲得,而是要從資本市場上獲得。

  依照對產業化思路的運作,今天的新東方已經成了擁有34所分校的培訓機構,而且它目前已經進入到職業教育領域以及出版和雜誌行業。同時,它還進入到遠程教育行業,與聯想合作的遠程教育總收入已經超過了4000萬元,其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英語教學網站;此外,新東方的軟件開發公司已經開發了30多個軟件,其年度銷售額也已經達到了兩億元左右。

  整合後的新東方在未來將會更加強大,可以說,在中國目前所有的教育機構中,隻有新東方可以向國家繳納幾千萬元的稅額,因為它已經形成了教育的一種良性循環,已經正式走上了產業化的發展道路。

  §§第七章 俞敏洪的危機處理:防患未然,以靜製動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