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章 “防秋”歲月

  吐落國力強盛,攻擊唐關內、劍南兩道,十餘年間戰事連緯,郭子儀與京西北諸鎮節度使,聯兵“防秋”,要拉敵危,保衛關中。劍南道唐軍亦竭力杭擊,確保成都府。

  吐蕃王國的極盛時期,讚普(國王)是赤鬆德讚(754-796在位)。其勢力北抵回給(新疆、內蒙),西攻大食(阿拉伯帝國),南人天竺(印度),東聯南詔(雲南)。早在代宗廣德元年(763)時,唐朝河隴諸郡大多已被吐蕃攻占。安西四鎮和伊(新疆哈密)、西(新疆吐魯番)兩州、北庭(新疆吉木薩爾北)等地與中央的聯係被切斷。到德宗建中二年(781),沙州(甘肅敦煌)失陷,西域形勢更為不利。雖然在此期間,回給汗國曾協助唐朝抗禦吐蕃,並派兵保護來往使臣和商旅,開辟了經由塞外溝通中原與西域地區的“回綸道”。

  但並未能扭轉唐朝在西域的劣勢。貞元三年(787),吐蕃又大舉進攻回純,安西、北庭相繼陷落,吐蕃的勢力完全控製了天山南北和河隴地區。

  吐蕃王國的極盛時期,大致與李唐的肅、代、德宗三朝相當。一方是雄強擅兵,四麵擴張;一方是盛極而衰,內亂難息。唐王朝的對外戰略形勢,必然是曠日持久的防禦格局。

  在代宗大曆十年(775)以前,吐蕃軍東侵唐朝的矛頭,主要集中在關中西北部,攻擊的重點方向是靈(寧夏靈武)、徑(甘肅徑川)、那(陝西彬縣)三州。但是,在唐朝京西北諸軍鎮的頑強抗擊之下,吐蕃軍的洶洶攻勢一再遭到遏製,雙方戰局處於長期膠著拉鋸狀態。

  從大曆十年起,吐蕃軍的進攻策略發生變化,一方麵是加強了對劍南西川的攻勢;另一方麵是對關中地區的攻擊方向,也有所變化,即企圖從靈州向東和從慶州(甘肅慶陽)東越橋山(子午嶺),對關中作遠程遷回攻擊。以下先敘關中西北方麵的“防秋”戰事進程。

  從大曆五年(770)至十三年(778),吐蕃軍在夏季和秋季。連年侵擾。進攻的重點仍是徑州、那州和靈州。其中規模最大的戰事,是在大曆八年(773)秋天。

  這年八月中旬,吐蕃軍6萬騎兵進犯靈州,縱馬踐踏田野秋禾之後撤走。是月底,幽州節度使朱批派其弟朱滔率領的5000名精銳騎兵,來到徑州,參加關中“防秋”。自安祿山反叛以後,幽州諸軍很少為朝廷所用。朱滔帶兵西來關中,代宗十分高興,給予了豐厚的賞賜和14勞。

  十月初,靈州唐軍擊破吐蕃軍萬餘人的進攻。隨後,吐蕃又出動10萬大軍進犯徑州和那州。郭子儀派兵馬使渾堿率步騎兵5000人前往宜祿(陝西長武),與徑原節度使馬琪構成特角之勢。十八日,渾堿與吐蕃軍遭遇,他登上黃原(長武縣北)燎望敵情後,下令占據險要,布列拒馬槍,防備吐蕃騎兵奔馳突擊。但是,朔方軍老將史杭、溫儒雅等五六人,任性自負,輕視渾堿,不肯聽從指揮,竟臨戰縱酒。當渾堿派人傳令準備出擊時,他們已經酒醉醉然,看見設置的拒馬槍,說道:

  “野外作戰,看見敵虜,就得出擊,何用這種東西!”下令撤掉。然後,喝令騎兵衝擊敵陣。這時,吐蕃軍早已布陣就緒。

  唐軍騎兵非但未能突破敵軍,反而在退回時,闖亂了自己後軍的陣腳。結果,吐蕃軍借勢反擊,唐軍大敗潰散,士卒死傷十之七八,當地居民也有1000餘人被吐蕃軍擄掠而去。渾堿等人奮力衝殺突出包圍,才免於全軍覆沒。

  二十二日,徑原節度使馬琳所部唐軍在鹽倉(甘肅徑川西)與吐蕃軍接戰時,聞知宜祿方麵唐軍失利,“防秋”諸軍望敵而退,又遭敗績。馬礴及部下被敵軍圍困,及暮還未回城,而兵馬使焦令湛等人與士卒爭門而人。有人勸行軍司馬段秀實閉城拒守,段秀實正色而言道:“主帥不知被困在何處,我們現在隻有向前奮進,豈能苟且求全,隻顧自己!”說完立即召來焦令湛等人,責問道:按照軍法,喪失統帥,部下都得處死。諸位忘了自己的死罪嗎釁焦令湛等人十分惶恐,跪拜請命。段秀實下令城中尚未參戰的士卒全體出動,列陣於東原之上,並收集潰散士卒,擺出拚死一戰的氣勢。吐蕃軍望而生畏,稍向後撤。人夜,馬琪才得以擺脫敵軍,返回城中。

  在州行營的郭子儀獲知前線戰況後,緊急召集諸將,商議退敵之策。他說道:敗軍之罪在於我,不在各位將領。不過,朔方軍一向以兵精善戰聞名天下,如今卻被敵虜打敗,用什麽計策可以洗雪今日之恥呢釁諸將一時無言相對。

  渾城說道:“作為敗軍之將,我本不應再參預商議。但是,我想說一句話,這次的戰事失敗,請副元帥隻治我一人的罪;或者再給我一次殺敵贖罪的機會。”郭子儀赦免了他的敗軍之罪,讓他帶兵開赴那城(寧夏固原東南),伺機殺敵。

  吐蕃既已打敗唐軍,遂欲大掠沂、隴一帶。鹽州(陝西定邊)刺史李國臣向郭子儀建議道:“敵虜乘勝必然會進犯京能如果我們牽製其背後,敵虜肯定就要返顧照應。”於是,郭子儀派李國臣帶兵向西奔赴秦原(甘肅清水東),一路擊鼓而進。

  吐蕃軍進至徑州百裏城(甘肅靈台西南),聞訊後立即回撤渾誠所率唐軍已埋伏於狹路兩側,待機截殺,遂將敵軍所擄掠的男女和物資全部奪回。馬琪也派出精兵襲擊吐蕃軍的重基地潘原(甘肅平涼東南),殺敵數千人。吐蕃軍後方告急,遂全線西退而去。

  九年(774)二月下旬,郭子儀人朝,在延英殿魏見代宗。

  君臣二人議論吐蕃強盛,西方邊境不得安寧的現狀,慷慨激昂,以至熱相交流。郭子儀回到家中,立即起草奏章,陳言邊事。獻計獻策:

  朔方是國家的北大門,西抗吐蕃,北防回絕,五座邊城相去3000餘裏。開元、天寶時有士卒10萬人,戰馬3萬匹,僅能抵擋一隅之地。自從先帝受命於靈武,將士們跟隨陛下征討叛賊,無有安寧之年。前幾年又因仆固懷恩反叛,死傷消耗,損失了三分之二,與天寶時相比,隻下三分之一。如今吐蕃兼並河隴之地,聯合羌、渾兵眾,連年侵入京做,其勢力超過我軍十倍,與之爭勝,豈能容易得到?近來敵虜入侵,號稱四節度,各統上萬士卒,每人有馬數匹。臣所統將士,人數不及敵虜四分之一,馬匹不及敵虜百分之二,隻能固守,不宜出戰。近來得到馬琪報告,敵虜準備渡過渭水,向南進攻。臣若堅守城池,擔心敵虜會進犯京嵌;一旦敵虜進逼京郊,百姓就會驚慌不安,諸道軍心也會動搖。外有強敵,內部動搖,外畏而內懼,將如何安定國家呢?

  臣以為陛下欲製敵取勝,非是力量不足,而是選兵不精,訓練不嚴,進退步調不一,時日淹滯,兵疲師老,戰線太長,兵力分散。臣請求陛下征詢正直議論,選擇名將統率大軍,從諸道抽選精兵四五萬人,就一定能掌握製勝權。臣還估計河南、河北、山南、和江淮地區,小的軍鎮有兵數千人,大的軍鎮有兵數萬人,空耗軍費,不上戰場。臣請陛下將他們調入關中,教習戰陣。如此,則我軍聲勢振奮,就能夠攻必取,守必全。這是安邊的長遠之策啊!最後,郭子儀以自己“齒發已衰,願避賢路”,請求辭職退休代宗閱覽了他的奏折後,手詔答複道:“卿思慮深遠,使聯心中感到非常充實。聯始終倚賴於你,你不可以辭職去位。”

  四月中旬,郭子儀向代宗辭行返回那州時,再次就京西北禦寇事宜,陳言利害,說到痛切之處,涕淚長流,憂勤之心,溢於言表。

  在此後兩年中,吐蕃軍的入侵規模較小。到了大曆十二年(777)秋季,其進攻方向開始變化。九月下旬,吐蕃軍8萬人從原州北麵向東,攻破方渠縣(甘肅環縣),進人拔穀(環縣東南)。郭子儀派副將李懷光帶兵前去救援。吐蕃軍不戰而退。

  二十二日,吐蕃軍又轉向東南奔襲坊州(陝西黃陵),搶掠當地黨項部落的羊馬牲畜後退去。十月中旬,吐蕃軍一支從原州北上,然後折向東去進犯鹽州(陝西定邊)和夏州(陝西靖邊西北白城子);另一支向東進犯那州長武城(陝西長武西北)郭子儀調兵遣將,分頭迎擊,吐蕃軍無功而退。

  十三年(778)二月下旬,吐蕃將領馬重英帶領4萬大軍侵犯靈州,堵塞了填漢、禦史、尚書三條水渠的引水口,以此來破壞唐朝的屯田生產。四月下旬,吐蕃再次進犯靈州,被朔方留後常謙光率軍擊退。七月下旬,馬重英率2萬騎兵進犯鹽、慶(甘肅慶陽)二州,朔方軍都虞侯李懷光奉郭子儀之命,率兵抗擊。八月初,馬重光繼續東侵,進至銀州(陝西榆林東南)、麟州(陝西神木北),大肆搶掠當地黨項部落的牲畜。李懷光率領唐軍騎兵,乘吐蕃軍因馭趕所掠牲畜而行進遲緩的機會,將其擊潰。九月下旬,原州方麵的吐蕃軍出動萬餘名騎兵,從青石嶺(甘肅徑川西北)東下,進犯徑州。郭子儀、段秀實和朱沈命令所部嚴陣以待敵虜無隙可乘,遂退兵而去。

  接著再扼要敘述劍南西川方麵的戰局形勢。

  大曆十年(775)正月,吐蕃軍數萬之眾進犯西山(四川西部雪山),被西川節度使崔寧率軍擊破。次年正月,吐蕃四節度和突厥、吐穀渾、氏、羌等部落聯軍20餘萬眾,又來進犯,被唐軍擊退,死傷萬餘人。

  十二年(777)四月,吐蕃軍進犯黎(四川漢源西北)、雅(四川雅安)二州,被崔寧督軍擊退。十月,唐軍又大破吐蕃於西山望漢城(四川理縣東)。十一月,山南西道(陝西漢中東)節度使張獻恭於崛州(甘肅崛縣)擊破吐蕃軍萬餘人。十二月,崔寧奏報稱擊敗吐蕃10萬眾的進犯,殺敵8000餘人。

  十四年(779)九月,坐鎮十餘年的西川節度使、同平章事崔寧入朝,加授司空(正一品)、兼代宗山陵使,留京不返。

  是冬十月,吐蕃與南詔聯兵10餘萬,分三路進犯劍南西川:南詔兵出黎、雅二州為南路;吐蕃軍分為兩支,出茂州(四川茂墳)為中路;出扶(四川南平東北)、文(甘肅文縣西)二州為北路,企圖一舉攻奪成都府(四川成都)。

  由於崔寧正在京城,留在成都的諸將抵擋不住,連失州縣,地方官員棄城逃命,百姓逃往山穀避難。唐朝中央急派右神策軍都將李最和金吾大將軍曲環率兵人川增援。劍南東川(治所四川三台)節度使也派兵自江油(四川平武東南)開赴白壩城(四川廣元北),打退了北路的吐蕃軍。曲環率那、隴二州兵和範陽鎮兵5000人,追擊敵虜至七盤縣(四川汝川北),打敗了中路吐蕃軍,乘勝攻克茂州和維州(四川理縣東北)。李晨率神策軍4000人打敗南詔軍,追擊幹大渡河外。吐蕃、南詔聯軍戰死及因饑寒和墜崖而死者,多達數萬人。

  南詔王異牟尋兵敗恐懼,修築了羊直哮城(雲南大理西北),據險而守。因苦於吐蕃的責賦苛重和每年出兵助防,異牟尋遂想擺脫吐蕃而複歸於唐。唐朝也及時調整對外策略,決定通和南詔,共禦吐蕃。貞元十年(794)正月,唐朝使者與南詔王盟誓幹羊直嘩城外點蒼山神祠,重修和好。雙方結成西抗吐蕃的軍事特角。

  §§第九篇 忠武垂世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