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曆盡滄桑榮辱間

  公元1533年9月7日,在英格蘭倫敦的格林尼治宮,王後安妮生下了一個女嬰,她被取名為伊麗莎白。盛裝的伊麗莎白像伊麗莎白出生時即被指定為王位繼承人,她的同父異母的姐姐瑪麗的待遇隨即一落千丈,成為了伊麗莎白的女官隨從。但伊麗莎白的好日子沒過幾天就到頭了。她三歲的時候,母親安妮被亨利八世以叛逆罪處死。兩周後,簡·西摩就成了伊麗莎白的繼母,英格蘭的新王後。更不幸的是,一年之後簡·西摩就給亨利八世生了一個男孩,名叫愛德華。王儲頭銜自然就轉移到了愛德華頭上,伊麗莎白和瑪麗於是地位平等了——她們都成了弟弟的傭人。公正地說,亨利八世盡管有生性殘暴的名聲,但對孩子們倒還不錯,他十分關心孩子們的成長。伊麗莎白因此受到了很好的教育,還有可靠的朋友和同齡的夥伴。皇室向來是多事之地,幼小的伊麗莎白似乎對此非常清楚。潛伏在身邊的危機使她相當早熟。伊麗莎白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受教育機會,拚命地學習所有能學到的知識。她五歲時已儼然像個拉丁學者,希臘語說得同英語一樣好,法語和意大利語也十分流利,她還學習了古典文學和神學。大家都為這個小公主的博學感到不可思議。伊麗莎白不是個書呆子,她對生活中各方麵的常識掌握得也相當不錯。八歲時她就知道在不同場合該如何表現才能顯得大方得體,並成功地征服了許多人。

她也知道如何討別人歡心:她為弟弟縫製精美的袍子,還為父親和繼母繡書的封麵。伊麗莎白懂得如何在危機四伏的環境中生存,在這方麵她甚至可以做她的老師的教師。她年紀幼小就懂得如何對待居心叵測的兩麵人:謹慎地周旋其中,巧妙觀察這些人的真正用心,以防自己受到傷害。無師自通的伊麗莎白就這樣小心翼翼地生存著,默不作聲地成長著,對危機和陷阱警惕著。直到10歲時,亨利八世的第六任妻子——善良的凱瑟琳·帕爾來到了王宮,伊麗莎白才又有了幸福的“家”的感覺。然而,天將降大任於伊麗莎白,又怎能讓她過安穩的生活呢?1547年,亨利八世死去,才10歲的愛德華成了國王。因為新國王年紀太小,需要選一位攝政王代小國王理政。在競爭攝政王寶座的明爭暗鬥中,愛德華國王的親舅舅——愛德華·西摩最終勝出。愛德華·西摩一上任,就提拔了弟弟托馬斯。托馬斯長得一表人材,在凱瑟琳嫁給亨利八世前,這家夥曾是她的情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隻是中國人才有的覺悟,得以接近王室的托馬斯也有想當國王的野心。他首先將目標鎖定在伊麗莎白的身上。但這個花叢老手卻打錯了算盤——理智的伊麗莎白一眼就看清了托馬斯的真麵目,拒絕了他的求婚。首戰失利的托馬斯又閃電般地和舊情人——王太後凱瑟琳結了婚。婚後,仍不死心的托馬斯自然有了更多騷擾伊麗莎白的機會。這段時間伊麗莎白所忍受的羞辱非常人所能忍受。幸好,托馬斯企圖奪權的陰謀不久就敗露了。同樣有野心的愛德華·西摩怎能忍受弟弟要騎在自己頭上的欲望?托馬斯被哥哥無情地送上了斷頭台。然而伊麗莎白的厄運並沒有到此結束。一些別有用心的人開始散布謠言,繪聲繪色地說伊麗莎白懷上了托馬斯的孩子,甚至煞有介事地說她曾經給托馬斯生了女兒。

三人成虎,她的弟弟愛德華國王對謠言深信不疑,一連18個月不準她住在王宮內。艱難困苦能毀滅人,但也能成就人。伊麗莎白在王宮外的一年半時間裏忍受了多少痛苦和折磨,旁人無從知曉。我們隻知道,當她再次出現在王宮裏時,人們從她身上感覺到了一種奇特的氣質——那是養尊處優的人不能具有的,這種氣質使人們不由自主地想拜倒在她腳下。愛德華國王並沒能等到親政那一天。1553年,16歲的他不明不白地死了。王室直係血脈中僅有的男性的逝去,令一直覬覦王位的長公主瑪麗感到機會來了。她馬上借助天主教派的力量,迅速擊敗了企圖篡奪王位的達德利公爵(愛德華國王統治後半期的攝政王),成為了英格蘭女王。目睹了姐姐奪得王位的全過程,伊麗莎白忽然覺醒了。她意識到如果自己能獲得更多的支持者,如果自己做得對、做得好,那麽自己也有成為國王的可能!爭奪王位的野心在伊麗莎白的腦海裏萌芽了,但她沒有立刻行動。

這是一項需要頭腦和耐心的事業,她知道自己應該先做好準備,等待時機。瑪麗女王對自己的這個妹妹非常忌憚,她並沒有忘記父親曾立妹妹為王儲。她一直在尋找一個借口,好讓妹妹永遠失去爭奪王位的機會。為此,瑪麗經常無故遷怒於伊麗莎白,企圖讓伊麗莎白因怨出錯。她還在妹妹的朋友中廣植密探,甚至指使妹妹的朋友引誘妹妹犯錯。久經陣仗的伊麗莎白完全清楚姐姐的險惡用心,她沒給姐姐留下任何把柄。14歲的伊麗莎白像失望的瑪麗女王又希望把妹妹遠嫁他鄉,這樣既可以在外交上得利又可以去掉隱患。伊麗莎白當然不會輕易就犯,她巧妙地通過訴苦讓姐姐以為自己討厭任何男人、對婚姻有心理障礙。畢竟還是姐妹情深,瑪麗女王對妹妹的謊言信以為真,再也沒有為妹妹安排婚事。伊麗莎白就這樣輕易地逃過了一劫。瑪麗女王是天主教的信徒,她一直想把英格蘭變成天主教國家。上台不久她就開始實施這個計劃,她不僅與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國王菲利普結了婚,還在支持者的慫恿下大開殺戒,大肆屠殺新教徒,成了曆史上鼎鼎有名的“血腥瑪麗”。瑪麗的血腥政策使得她在新教徒占多數的英格蘭人心中的形象成了殘暴的魔王,許多信仰新教的貴族對她也極為不滿。在這種情況下,將瑪麗趕下台,將信奉新教的伊麗莎白扶上王位的計劃開始秘密實施了。這些密謀者經常寫信給伊麗莎白,但伊麗莎白卻異常小心,從不留下任何筆跡。事實證明伊麗莎白的小心是有必要的。1554年,一場試圖擁立伊麗莎白的叛亂爆發,但很快就被剿滅。伊麗莎白受到了牽連,可瑪麗找不到她有罪的證據,隻能將她囚禁兩個月泄憤。之後的四年時間裏,瑪麗女王在內政、外交上連連失利,還染上了重病。彌留之際,她不得不承認自己輸給了妹妹,並宣布將王位傳給伊麗莎白。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