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九章 東漢

  光武中興東漢光武、明、章帝統治時期(公元25—28年),是東漢的建立和發展時期。此時的統治者認為,西漢諸侯王的叛亂、王莽篡權和農民起義等社會政治事件均不能重演了,於是采取措施,限製諸侯王、外戚、功臣豪強勢力的發展,以加強中央集權;釋放奴婢、減輕賦稅、興修水利,以發展生產;提倡讖緯神學,將其揉進儒家思想中,以實行思想禁錮等係列的政策措施。這樣做的結果,使中央集權製度得到了進步完備,社會經濟也有定程度的發展,並出現了明、章時期短暫的所謂興盛的局麵。

  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並剿滅農民起義軍之後,天下並未統,各地還存在不少的割據勢力。其中較大的有睢陽(今河南商丘南)的劉永,琅琊(今山東諸城)的張步,東海(今山東郯城北)的董憲,廬江(今安徽廬江西南)的李憲,原(今內蒙古包頭市西)的盧芳,隴西(今甘肅東部)的隗囂,河西(今甘肅西部)的竇融,巴蜀(今川)的公孫述等。

  他們雖自立名號,但在劉秀的對抗中又有定的聯係,東部以劉永為盟主,西部以公孫述為首領。劉永為西漢梁孝王世孫,血統比劉秀還要“正統”,更始帝敗後自稱天子,據有十城之地,又號令張步、董憲等,專製東方,對東漢的威脅最大。因此,自建武年(公元26年)夏至建武年月,經過年半的艱苦戰爭,劉秀才取得征討劉永及其黨羽的勝利,平定山東。同時,劉秀又派兵南征黎丘(今湖北宣城西北)的秦豐,西征南陽武當(今湖北均縣西南)的延岑、南郡(今湖北江陵)的田戎,秦豐被滅,延岑、田戎逃奔公孫述。此前,盤踞今河北的彭寵也被人刺殺而死。這樣,北自幽燕,東至齊越,南到荊襄,都統起來。

  對待西南和西北的割據勢力,劉秀開始企圖以誘降的辦法解決,但公孫述與隗囂均不答應。繼之又想割斷他們之間的聯係,然後各個擊破之,結果也未能如願。在平定了東方以後,劉秀決定以武力統西北和西南。建武年春,隗囂死,其子純繼任為王。

  劉秀於是聯絡河西的竇融,雙方發兵夾攻隗純。次年冬,隗純降,西北平定。得隴望蜀,劉秀乘勢大舉發兵征討公孫述。建武十年冬,漢軍攻破成都,公孫述被創而死,巴蜀平。至此,紛亂平定,全國基本統起來了。

  東漢建立伊始,劉秀標榜要“中興”劉氏家天下的統治。為此,他方麵要設法盡快恢複經戰亂破壞而凋敝的社會經濟,另方麵要廢除王莽托古改製的些做法,恢複和完善西漢時期的各項製度和政策。劉秀說:“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具體的做法,就是所謂“務用安靜,解王莽之繁密,還漢世之輕法。”正是在這近似無為的政治思想的指導下,光武帝劉秀實行了諸多恢複經濟和加強集權的措施。

  在恢複經濟和社會秩序方麵,劉秀主要實施了釋放奴婢、精兵簡政、減輕賦稅的“度田”等法令政策。

  東漢初,跟隨劉秀打過天下的功臣很多,其中因功勞較大得以在明帝時圖像於南宮雲台閣的被稱為“雲台十將”,而被封為列侯的有百多人。為協調皇帝與功臣的關係,以加強皇權,劉秀采取了給功臣以優厚封賞而不給職權的辦法。

  在“退功臣”的同時,劉秀采取“進文吏”的措施,即選任熟悉儒家經典和封建典章製度的儒學之士為官。他方麵重視隱居山林、不仕王莽的士人,曾多方訪求,重禮征聘。

  如不仕王莽的漢高密(今山東高密西南)令卓茂被征為太傅,名儒伏湛江征為尚書。另方麵,他又特別提倡儒學,以培養統治人才。早在未完成統的建武年,劉秀就下詔設太學,置經學博士,為諸生傳授經學。

  在解決皇權與相權的矛盾方麵,劉秀為加強皇權,采取了集權於尚書台的措施。東漢初年,號稱公的司徒、司空、太尉雖在名義上是宰輔,但以他們為首的外朝隻是執行機構而已,實際權力掌握在中朝的尚書台。

  為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製,劉秀在恢複西漢製度的基礎上,主要實行了兩項改革措施:是擴大刺史權力。刺史不僅有固定的治所,而且舉劾官吏不再經過公派吏案驗即可直接退免。刺史不再親自到京師奏事,隻是在年終時奏報州政績。隨著權力的加強和形勢的發展變化,刺史逐漸由檢察官變成郡的上級地方官;州也由監察區域轉變為比郡高級的地方行政區域。這變化雖到東漢後期才算完成,但卻是初期擴大刺史權力的結果。是集軍權於中央。建國不久,劉秀就撤內郡都尉之官,將兵權並於太守。建武年,因中央軍力強大和山東已平定,即下令廢除地方兵,讓軍人歸民就農。

  地方每年度的按期征兵操練的都試製也隨之被取消。大的戰爭必須依靠龐大的中央正規軍,如南軍、北軍、黎陽營、雍營或邊防軍等。這樣,全國軍隊的指揮權進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明章之治明帝、章帝繼續奉行劉秀時期的各項製度和措施,並根據新形勢采取些積極的做法,使東漢王朝的統得到進步加強,政治、經濟等也較前有所發展,出現了較為興盛的局麵。

  建武末年,嚴重威脅東漢王朝的匈奴分裂為南北部。南部匈奴請求內附,入居雲中(今內蒙古托克的托東北)、西河(今內蒙古東勝)等地。從此,南匈奴助漢屯戍邊境,漢以大量的財物饋贈之,關係和睦,邊境安寧。但居於漠北的北匈奴不僅控製了西域等廣大地區,而且經常侵擾漢的西北部邊地,擄掠財物和人口。永平十年(公元73年),明帝利用北匈奴遭外部打擊而部眾離散的時機,派兵路大舉進攻北匈奴。後來,漢又再打敗北匈奴。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北匈奴十部降漢。由於明、章時期對北匈奴的積極用兵,因此在和帝繼位的次年(公元89年),漢能大敗北匈奴,北匈奴十餘萬人降漢。漢軍出塞千餘裏,在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刻石記功而還。此後,北匈奴或降或西遷,故地也被鮮卑族占據了。

  明帝進攻北匈奴的目的既是要解決邊境的安寧,也是想恢複與西域的交通。於是漢在取得伊吾盧地的次年,即恢複西域都護的建製,並進軍車師,置戊、己校尉,分別領兵屯田於車師前、後部,以防衛匈奴並監護西域諸國。同時,又派班超率十人使西域南道諸國。班超在西域經營十年(公元73—102年),重新恢複了內地與西域的關係和中西交通,為鞏固西部疆域和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在政治上,明帝、章帝繼續采取光武帝的壓抑外戚和宗室諸王的措施。為了不讓外戚幹亂政治,明帝令陰、鄧等外戚家相互糾察,發現問題即嚴加懲處。

  經濟方麵,明、章帝在繼承劉秀政策的基礎上,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采取了興修水利、賦民公田的有力措施。西漢末年,黃河決口,河道南移,河水灌入汴渠,淹沒數十縣,泛濫近十年。永平十年(公元69年),明帝用著名的水利專家王景等人,率士卒數十萬人修治黃河、汴渠,堵塞了黃河決口,疏通河道,立水門控製水流量,使黃河、汴渠分流。從此,數十縣荒廢的土地得到耕種。此後,800餘年,黃河未再改道,沒出現過大的水患。工程竣工後,明帝還下令將濱渠下田賦與貧民,不許豪強獨占其利。章帝時,王景為廬江(治今安徽廬江西南)太守,率吏民修複芍陂(今安徽壽縣境內),墾田倍增,境內由是豐給。又張禹在徐縣(今江蘇泗洪南)開蒲陽舊陂,墾田千餘頃,畝收兩斛,年獲穀物百萬斛以上。在遇水旱、蝗蟲、牛疫等自然災害或其他情況時,明、章帝還常下令把荒土、公田分賜貧民,或貸給糧種、器具,或免收租稅,以鼓勵救災和發展生產。這些政策的實行都對發展社會經濟起了積極作用。

  明、章帝還大力提倡儒學,以培養統治人才和加強思想統治。明帝不僅廣召名儒,有時還親自給儒生們講授經學。永平年(公元66年),明帝還為外戚樊、郭、陰、馬姓子弟立學校,置《經》師授業,號“姓小侯”之學。又大興郡國之學,廣開侍宦之途。章帝更是仿效西漢宣帝,召集群儒,在白虎觀開會,討論經義,將陰陽行和讖緯神學揉進今文經學,更進步使儒學神秘化。

  黨錮之禍和帝以後,東漢的政治舞台上,出現了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政的局麵。桓帝即位後,借用宦官之力,將長期把持朝政的外戚梁翼誅滅。此後宦官集團又起來操縱朝廷大權達30年之久。這些宦官,廣樹黨羽,到處安插親信,“兄弟姻戚,皆貴州臨郡”,而且放肆地搜刮百姓,虐害士民,被形容為“與盜賊無異”。這不僅加深了人民的痛苦,激起了人民強烈的反抗,而且引起大地主出身的官僚以及般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不滿。官僚們痛恨宦官壟斷政權,影響到他們的祿位;般士人也怨恨宦官廣植親私,而妨礙了他們的仕途。尤其使他們恐懼的是,宦官的殘暴黑暗統治,加深了社會的動蕩不安,嚴重威脅封建秩序,造成整個政權的覆亡。為了自身的利祿,也為了拯救階級統治的危機,他們要求改變宦官專權的局麵。

  當時,在首都洛陽的太學,有太學生3萬人,是反對宦官集團的重要陣地。太學生們以郭泰、賈彪為首,利用太學,“品核,裁量執政”,討論政治,抨擊宦官,造出強大的輿論聲勢。這種風氣,被稱為“清議”。太學生的活動,得到朝野上下的官僚、士人的支持,官僚們也借重太學生的力量,以反對宦官。宦官們對此恨之入骨,誣稱這些官僚與太學生結為朋黨,圖謀不軌,準備嚴厲打擊壓製。於是,造成了前後兩次“黨錮之禍”。

  第次發生在公元166年(即桓帝延熹年)。當時司隸校尉李膺,敢於不避權貴,裁治不法,很受“清議”的推重。以前,曾因大宦官張讓的弟弟張朔當縣令時,貪殘無道,甚至虐殺孕婦,後來逃藏於張讓家的活動柱子裏,李膺便親率部下,“破柱取朔”,按法殺掉了。因此,李膺與宦官結了仇,但他的聲名卻更高了。太學生標榜他為“天下楷模李無禮”。讀書人能被他容接的,都引以為榮,名為“登龍門”。時李膺成了反對宦官亂政的核心人物。到公元166年,宦官黨羽張成教唆兒子殺人,被李膺逮捕歸案殺掉。宦官集團借端反撲,指使人上書誣告李膺等人,“養太學遊士,交結諸郡生徒,更相驅馳,共為部黨,誹諷刺朝廷,疑亂風俗。”在宦官蠱惑之下,桓帝大為震怒,通告各郡國,逮捕“黨人”,羅列罪名,布告天下。李膺被捕後,牽連陳實等200多人,包括些太學生,都被下獄嚴訊。有在逃的,也要懸賞搜捕。時之間,逮人的“使者出,相望於道”,搞得人人自危,惶惶不安。過了年,經過尚書霍訁胥和外戚竇武的力爭,桓帝意有所解,這批人才被赦歸鄉裏,但是還要禁錮本地,終身不許做官。

  第次黨錮之禍,開始於公元169年(靈帝建寧年),直延續了10餘年,株連之廣,也超過了前次。大宦官侯覽依仗權勢,殘害百姓,強搶民女,侵奪大量田宅。當時的山陽督郵張儉上書,告發侯覽家族的罪惡,請殺侯覽,同時將其強取的資產就地沒收。

  侯覽後來便唆使個張儉同鄉人,上告張儉與同郡24人連結為黨,圖危社稷。朝廷借此大捕黨人,連同過去的著名黨人李膺、杜密、池滂等,也並構陷在內,共“百餘人,皆死獄中”。張儉則被迫逃往塞北避禍。後來在各地被誣為“黨人”而“死、徒、廢、禁”的,達百人。

  公元172年,竇太後死,有人在皇宮門口貼反宦官標語:“曹節、王甫幽殺太後,常侍候覽多殺黨人,大卿皆屍祿,無有忠言者”,揭露宦官專政的黑暗。被觸痛的宦官集團,又濫施淫威,出搜捕太學生1000多人。公元176年,宦官集團為了徹底鎮壓黨人,慫恿漢靈帝下詔:凡是黨人的門生故吏、父子兄弟,以至服之內的親屬,律免官禁錮。

  宦官集團罪惡黑手的打擊麵,擴大到無以複加的程度,使第2次黨錮之禍,達到了最高潮。

  羌、漢人民的反抗鬥爭漢代的羌族分布地區非常廣闊,大體以西海郡(今青海)為中心,南到蜀郡、廣漢郡(今川西北部),東邊到扶風(今陝西西部),北邊到陝西、天水(今甘肅帶),西北則鄰接西域。漢代時期的羌族,大部分過著遊牧生活,與漢族雜居地區,有部分從事農耕。

  羌族不但沒有統的政權,而且族類種屬非常雜亂,各支之間互不統屬,分合無定。他們是漢政權統治下的個重要兄弟民族。

  東漢初,漢朝把羌人徙置在天水、隴西、扶風3郡(今陝西、甘肅帶)。內遷的羌族人民與漢族人民雜居在起,從事農業生產,兩族相互交往與融合,對於漢羌兩族的民族團結和羌族的經濟文化的發展都有積極的意義。但是,東漢的郡縣官吏和地方豪強卻肆無忌憚地虐待羌人,殘酷地搜刮、侵淩和奴役羌人。東漢統治者的壓迫,激起了羌族人民不斷地舉行武裝反抗。其中大規模鬥爭,共有3次。

  公元107年(安帝永初元年)的夏天,漢安帝派遣騎都尉王弘強迫征發金城、隴西、漢陽3郡的羌人隨征西域。羌人害怕遠征無還期,走到酒泉時變相率逃散。漢政府命令各郡縣發兵邀擊逃散的羌人,搗毀沿途羌人的房屋村落。羌族人民忍無可忍,被迫起而反抗。他們沒有武器,“或持竹竿木枝以代戈矛,或負板案以為盾”,多次打敗漢朝的地方部隊。這年的冬天,東漢王朝派遣車騎將軍鄧騭,征西校尉任尚率兵5萬前往鎮壓,也被羌人擊敗。羌族人民在鬥爭中,逐步聯合起來,組成了強大的武裝力量,“眾遂大盛”。於是開始向漢朝反攻,東指趙、魏(今山西、河南境),南入益州(今川大部分、貴州小部分),攻殺漢中太守,打得“朝廷不能製”,東漢政權時十分被動。

  在羌族人民鬥爭高潮中,東漢的地方官吏強迫當地漢族人民內遷,以避羌人鋒芒,防止漢、羌人民聯合鬥爭。漢族人民與羌人長期和平相處,因此,“百姓戀土,不樂去舊”,不肯遷動。東漢政府下令,“刈其不稼,發徹室屋,夷營壁,破積聚”,強製人民遷往內地,造成了流離失散,大量死亡。漢族人民在杜琦、杜季貢等人領導下,發動起義,與羌族人民互相響應,並肩而戰,共同打擊東漢王朝的反動統治。直到公元118年,東漢政府才把羌漢人民的聯合鬥爭,完全鎮壓下去。但是,已經糜耗軍費達240餘億,致使“府帑空竭”,嚴重削弱了東漢政權。

  公元140年,羌族人民第次大規模鬥爭爆發。前年,東漢王朝委派馬賢為弘農太守,來機為並州刺史,劉秉為涼州刺史。這3個人“天性虐刻”,到任之後,“多所擾發”,引起羌族人民的反抗。公元140年(永和年)夏,且凍、付難兩部羌人首先發難,鼓作氣攻下金城。接著與西塞、湟中諸部羌人聯合,大規模地進攻輔,攻殺郡縣長吏。漢朝派遣馬賢率領千騎兵前去鎮壓,在射姑山被打得潰不成軍,馬賢和他的兩個兒子全都戰死了。同時,羌族人民各部,分頭攻打隴西、關中、北地等各地,燒園陵,殺官吏,此伏彼起,聲勢很大。東漢王朝每次都企圖用武力鎮壓起義,但在羌族人民的強大攻勢麵前,漢軍屢戰屢敗。當時內地又連年發生農民起義,東漢統治者內外交困,不得已隻好對羌人采取剿撫並行的辦法。羌人起義鬥爭直到永嘉元年(公元145年),直持續多年,才被鎮壓下去。東漢政府又耗費了80餘億的戰費。

  羌族人民在公元159年,又掀起了第次反抗鬥爭高潮。燒當等部羌人聯合進攻隴右,後來,其他各部羌人先後起來響應,到處“覆沒營塢”,打擊東漢統治。東漢政府派遣段熲、胡閎等人,進行殘酷鎮壓。羌族人民堅持鬥爭10多年,才最後失敗。

  黃巾大起義順帝時,道人於吉以《太平清領書》(即《太平經》)在今江蘇、山東帶傳教,信徒眾多,其中不少是貧苦農民。這宗教即太平道。後來巨鹿人張角做了太平道的首領,他自稱大賢良師,手執帶杖,巡回各地傳教,讓病人叩頭思過,的符水以治病。他和他的弟弟張寶、張梁在群眾中宣傳黃老道(太平道),醫治疾病,招收門徒,方民眾扶老攜幼前往投奔,信從的人非常多。張角於是派遣他的8名大弟子出傳道,輾轉發展信徒,10多年間,徒眾達到數10萬,遍布青、徐、幽、冀、荊、揚、兗、豫等8州(今長江中下遊以北直到黃河中下遊廣大地區),聲勢浩大,官府也有所風聞。

  與此同時,張角在積極部署準備組織起義。他把數十萬信徒編組為36方,“方”等於是支獨立的部隊,大方有萬多人,小方千人,各有其首領。他們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宣傳漢王朝天命已終,太平盛世即將建立,甲子年(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天下就太平了。他們計劃由大方馬元義先調集荊州、揚州的信徒到鄴縣(今河北磁縣南)集中,並聯絡首都洛陽的信徒,約定中平元年月日同時發動起義。正當起義按計劃部署執行過程中,叛徒唐周向漢王朝上書告發,馬元義被捕,在洛陽慘遭車裂。官府根據告密清查宮廷警衛以及洛陽民眾,屠殺了太平道信徒千多人,並且通令冀州追捕張角等首領。在計劃泄漏的緊急關頭,張角當機立斷,派人日夜兼程通知各方,在中平元年月,7州28郡36萬多人同時提前起義,這是中國農民戰爭史上空前絕後的壯舉,其組織性紀律性是無與倫比的。起義軍頭戴黃巾作為標誌,所以被稱為“黃巾軍”。

  當時,張角稱“天公將軍”,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公將軍”,率眾興起於巨鹿。

  在農民起義威脅到東漢政權的生存時,整個地主階級暫時統起來了,宦官、外戚、官僚士大夫立即捐棄前嫌,共同對付革命農民。中平元年月,何皇後的哥哥何進被任命為大將軍,統率近衛軍官兵鎮守洛陽,在洛陽周圍函穀、伊闕等關設置都尉,加強防衛。靈帝聽從宦官呂強的建議,大赦天下黨人,解除禁錮,通令全國各地修治城防,選擇製造兵器,準備戰守。靈帝還拿出宮中些私財和馬匹分賜將士,並號召公卿大臣捐獻馬匹弓弩。同時選派盧植北攻巨鹿張角,皇甫嵩、朱南征潁川波才。月,波才擊敗朱,進圍皇甫嵩於長社(今河南長葛東),官軍人少,在強大的黃巾軍包圍下驚恐萬分。

  皇甫嵩看出波才缺乏作戰經驗,營房紮在草木叢中,於是乘夜晚風大縱火燒營,波才失利。接著,曹操率領官軍援兵趕到。月,皇甫嵩、朱、曹操聯合進兵,大破波才軍,屠殺數萬人。月,官軍追擊波才於陽翟(今河南禹縣),又乘勝攻擊汝南彭脫於西華(今河南商水西),都取得勝利。這就使黃巾軍喪失了進搗漢王朝心髒首都洛陽的有利地位。接著皇甫嵩被派去進攻東郡卜己。月,倉亭(今山東陽穀北)大戰,黃巾軍犧牲7000多人,卜己被俘。然後皇甫嵩又奉調北上進攻巨鹿張角親率的黃巾主力。

  原來盧植在月領兵北進,張角初戰失利,於是退保廣宗(今河北威縣東),盧植圍攻數月不克,被撤職查辦。靈帝改派董卓率精銳邊兵進攻,卻又在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被張寶打得大敗。約在此時,不幸張角病故,張梁領導這部分黃巾軍繼續戰鬥。

  十月,皇甫嵩同張梁在廣宗大戰,黃巾軍兵精將勇,官軍無法取勝,皇甫嵩宣布閉營休戰,等待時機。他看出黃巾軍有些懈怠,便連夜部署軍隊,雞鳴時發動突襲,激戰整天,到黃昏時打敗黃巾軍,張梁犧牲,義軍士兵被屠殺3萬多,投河自殺的也有5萬多人,焚毀輜重車輛3萬多輛,婦女兒童全被擄掠,繳獲不計其數。皇甫嵩還挖開張角的墳墓,剖棺戮屍,傳送其頭到洛陽。十月,官軍又在下曲陽圍攻張寶,屠殺俘虜黃巾軍10多萬人,張寶也犧牲了。

  南陽黃巾軍在張曼成領導下,月就擊殺太守褚貢,圍攻郡治宛縣百餘天。月,張曼成戰死。趙弘繼起領導,隊伍發展到10多萬人,攻占了宛縣。靈帝急忙派朱前來鎮壓,朱同荊州刺史、南陽太守等合兵反攻宛縣3個多月,趙弘戰死。韓忠繼任統帥,他思想動搖,戰敗投降被殺。黃巾軍餘部推孫夏為統帥繼續抵抗,十月,朱攻占宛縣,殺死孫夏。統起義的大股黃巾軍就這樣各自困守隅,坐等官軍逐個擊破。東漢政權隨即瘋狂反撲,在各地大肆屠殺太平道徒黨,郡多至數千人。

  在黃巾大起義的鼓舞下,各地人民前仆後繼紛紛奮起反抗。黃巾起義至少延續了20多年,給了東漢王朝致命的打擊。

  國鼎立曹操初露鋒芒在漢末割據的地主武裝集團中,勢力較大的是黃河中下遊以北的袁紹和黃河中下遊以南的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國相當於郡)譙縣(今安徽亳縣)人,155年(永壽元年)出生於官僚地主家庭。他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曹騰曾任中常侍,桓帝時封費亭侯,地位很顯要。

  曹操為了登上仕途,實現自己治世的抱負,很注意和名士交往,經過番周折,總算得到了梁國橋玄和南陽何禺頁等大名士的賞識。橋玄讚揚曹操說:“看來天下將要大亂,不是治世之才是不能使天下安定的;能安定天下的就是你了。”他還鼓勵曹操說:“你要好好努力。我已經老了,願意把妻子兒女托付給你。”為了讓曹操取得名聲,橋玄還勸他去結交許劭(即許子將)。

  經過名士橋玄的介紹,曹操見到了許劭。許劭有些看不起曹操,但又感到他與眾不同,是個很想有所作為的人物,便給他下了這樣條評語:“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句話雖然帶有侮辱性成分,但曹操聽後卻很得意。

  174年(熹平年),曹操20歲的時候,以孝廉的身份被推舉為郎,做了洛陽北部尉,踏上了仕途。洛陽有東西南北部,每部設尉人。尉的官職不算高,比縣令還要低些。洛陽北部尉負責洛陽北部的治安。洛陽是首都,在皇帝腳下,權責又多,很不容易治理。曹操官職雖小,執法卻很認真。他上任,便在衙門左右各懸色大棒10餘根,申明禁令,凡有違犯者不避豪強權貴,律用色棒打死。宦官蹇碩的叔父依仗侄子的權勢,根本不把曹操這個芝麻大的官放在眼裏,違禁夜行,被曹操棒殺。於是“京師斂跡,莫敢犯者”,治安情況大為好轉。曹操雖然出身於宦官家庭,但對宦官專權、胡作非為、橫行不法的現象,是不滿的,所以對宦官集團中犯法的人,也毫不客氣。

  177年,曹操出任頓丘縣令,不久征入朝廷為議郎。後來曹操的堂妹夫宋奇被宦官殺掉,曹操沾點親戚關係,也被免職。180年2月,他再次被征為議郎。曹操不顧自己安危,給靈帝上書,為10多年前在“黨錮”事件中被宦官集團殺害的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等申冤鳴不平。靈帝置之不理。

  184年,黃巾起義,曹操被任命為騎都尉,隨皇甫嵩、朱鎮壓潁川的黃巾軍,後遷任濟南(今山東曆城東)相。濟南是王國,按東漢製度,被分封的王隻能享受封區內的賦稅收入,無行政權力。國相就是中央派到王國處理政事的官吏,如同郡守。濟南所屬十幾個縣,縣官多數上通宦官權貴,下結地方豪強,依仗權勢,狼狽為奸,魚肉百姓,弄得地方上塌糊塗。曹操上任後,下子將縣官奏免了8個。這樣來,大小官吏無不震恐,有的還逃入外郡,於是濟南地區“政教大行,郡清平”。另外,濟南這個地方,官僚地主立祠廟祭祀祖先的風氣很盛。他們以此標榜祖宗功德,抬高自己的地位。官吏、商人利用祭祀,欺詐人民,騙取錢財,“奢侈日甚”,而“民坐貧窮”。對這種情況,曆任的國國鼎立相,沒有個敢去禁止。曹操到任後,把這些祠廟都毀掉了,並禁止再搞這種祠祀。187年(中平年),曹操被任命為東郡太守,在“權臣專朝,貴戚橫恣”的情況下,他不願意違背自己的誌向,去迎合權貴,又因過去已經多次觸犯了他們,再繼續幹下去,擔心會連累全家,便托病不就,歸還鄉裏。他在譙縣城東50裏的地方,蓋了所幽雅的住宅,讀書行獵,自得其樂,想遊離於東漢腐朽政局之外,等天下太平時,再出來大顯身手。第年,靈帝為了加強京城禁軍的力量,成立了西園新軍,設置校尉統領。曹操被任為典軍校尉,成為京師禁軍首領之。曹操的政治熱情又重新燃燒起來,他感到掌握部分軍權,是發展自己勢力的好機會,於是又到洛陽上任去了。

  靈帝死,少帝繼位後,曹操和袁紹都參與了外戚何進集團誅殺宦官的密謀。袁紹建議何進召董卓入京,盡誅宦官,曹操不同意。他說:“宦官是曆來都有的,問題是君主把大權交給了他們,以致鬧成現在這個樣子。現在要治他們的罪,應當誅殺首惡,隻需個執行的獄吏就夠了,何必紛紛把外將招來呢?想盡誅宦官,事情必定泄露,我看是要失敗的。”何進不聽,果然被宦官殺害。董卓進京後,想擴大自己的勢力,拉攏曹操,任命他做驍騎校尉。曹操認為董卓是時勢盛,最終難免失敗,便拒絕與他合作,在個夜晚逃出洛陽。

  曹操經過成皋(今河南滎陽西),借宿故友呂伯奢家,正趕上呂伯奢不在家,他兒子和幾個同伴搶曹操的馬匹和財物。曹操把他們殺死,繼續東逃。來到中牟(今河南中牟)時,個亭長發現他形跡可疑,把他扣留起來,送往縣衙門。這時縣令雖然已接到董卓追捕曹操的通緝令,但不知道送來的就是曹操。縣衙門的個功曹知道送來的是曹操,但不說穿。他認為“世方亂,不宜拘天下雄俊”,便在縣令麵前說情,把曹操放了。

  接著曹操去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準備起兵討伐董卓。陳留郡太守張邈,原來是曹操的好友。陳留郡屬兗州,兗州刺史劉貸是反董卓的。因此,曹操到達陳留之後,他們允許曹操在這裏招募軍隊,積蓄力量。

  曹家本來有部分財產在兗州境內,曹操就用來作為訓練軍隊的費用。陳留人衛茲也拿出家財幫助他。曹操共招兵5000人,並憑借這部分兵力,同關東諸軍起討伐董卓。

  後來曹操因孤軍進攻董卓失敗後,感到要成就事業,光靠別人是不行的,必須依靠自己獨立的武裝力量,於是便下揚州募兵。揚州刺史陳溫、丹陽太守周昕給他4000人。

  走到龍亢(今安徽懷遠西北),這些人大部分叛逃了,餘下的隻有500人。這時他的堂弟曹洪帶領家兵千餘人到了龍亢,不久他自己又在钅至縣(今安徽宿縣西南)等地收兵千餘人,組成了基本武裝隊伍,其中家兵千人是這支隊伍的骨幹。於是,曹操再次北上。這次他不再到酸棗去受兗州軍的節製了,而是獨立成軍,開赴河南前線。

  曹操到河南前線後,直接與屯駐河內(今河南武陟西南)的聯軍盟主袁紹接觸。袁紹見到曹操後,曾問曹操:“如果我們討伐董卓得不到成功,你看什麽地方可以發展勢力?”曹操反問他:“你有什麽具體打算呢?”袁紹回答說:“我南麵占據黃河,北麵占據燕、代,聯絡烏桓,然後向南爭奪天下,這樣總可以成功了吧!”曹操明確表示自己意見說:

  “如果憑借山川之險,占據方去發展勢力是很不夠的。我要任用天下有才能的人,用合乎時宜的辦法來引導他們,大業定能成功。”

  袁紹想使自己的勢力有機會得到發展,同韓馥謀立幽州牧宗室劉虞做皇帝。曹操反對說:“我們大家起兵,是為了消除董卓的擅權和暴亂,所以得到了遠近的響應;現在國鼎立你們想要再立第個皇帝,天下就要更亂,怎麽收拾得了。諸君北麵,我自西向。”明確表示要獨立西向長安,剿滅董卓,維護漢家的統天下。袁紹還給袁術寫信,希望得到他的支持。袁術陰謀自己稱帝,也不同意擁立劉虞。袁紹、韓馥不顧別人的反對,派使者到劉虞處要他稱帝。劉虞怒叱道:“現在天下崩亂,主上受難,我蒙受國恩,未能靖雪國恥。你們各據州郡,應該共同戮力盡心王室,怎麽能製造出這種逆謀來相坑害呢!”堅決不同意稱帝。袁紹等隻得作罷。

  這時,濟北相鮑信向曹操建議說:“袁紹以盟主的資格,利用權力,發展個人勢力,必將發生變亂,成為第個董卓。現在要除掉他,力量還不夠,可以向黃河以南發展勢力,站穩腳跟,等待形勢的變化。”曹操很讚同這個意見,於是率領以曹氏子侄為骨幹的精兵,在黃河南岸展開了建立根據地的鬥爭。

  公元191年,曹操平定了青州和黑山黃巾軍的起義,實力大增,時兵強馬壯,謀臣雲集。隨後在兗州建立鞏固根據地,招賢納才,方豪傑之士蜂擁而至。195年,曹操將漢獻帝迎至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上取得戰略性主動地位。

  屯田墾荒充實軍資嚴酷的現實使曹操深深體會到,糧食對軍事行動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下,不設法解決軍糧問題,在群雄角逐中是站不住腳的,更談不到吃掉對方,並兼天下。曹操還從曆史中吸取經驗,認識到強兵足食是立國的基礎。因此他在196年,把獻帝接到許縣後,決定推行屯田製。在發布屯田令的同時,曹操任命棗隻為屯田都尉,任峻為典農中郎將,負責經營管理屯田事宜。

  實行屯田要有兩個重要條件:是國家要有直接控製的土地,是要有相當的勞動力。就前者來說,連年戰亂,地主和農民死亡流散,大量土地荒蕪,無人經營,使曹操政權直接掌握了不少已開墾的土地。就後者來說,曹操先後鎮壓招撫了青州、潁川和汝南的黃巾軍,他們有耕牛、農具,可以從事生產。棗祗、任峻等人便把原黃巾軍的些人,用軍事組織形式加以編製,組織成屯田民。此外,曹操還在許下廣泛招募各地流民,采用同樣辦法,把他們組織起來。屯田的基層組織為屯,每屯約有十人,由屯田司馬管理。屯田組織不統屬於郡縣,而自成個係統,官員有典農中郎將、典農都尉和直接隸屬於朝廷的大司農。

  屯田農民稱屯田客,是直接受國家地租剝削的佃客。屯田製開始實行時,不少人主張采用“計牛輸穀”的辦法,即按使用國家耕牛的多少,向國家繳納定額租穀。這個不管收成好壞定額收租的辦法,遭到了棗祗的反對。他認為按這個辦法,收成好的年份,國家的收入不增加,收成壞的年份,農民的負擔不減輕,是不妥當的。他提出了“分田之術”,就是根據每年的實際收成,按定的比例繳納租穀,豐收多納,歉收少納。曹操認為這個主張很有道理,便采納了。

  按照“分田之術”,屯田客用官牛耕種的,要將收成的60%交給國家,自得40%;如用自己的牛耕種,收成各得50%。這個剝削比例是相當高的,同漢代佃戶的地租負擔差不多。但是,屯田農民不負擔兵役和徭役,比漢代佃戶負擔輕些。因此,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屯田製能夠實行下去。

  隨著曹操統治地區的擴大,屯田的地區也逐漸增多。除原來的民屯外,在些軍事國鼎立駐地又建立了軍屯,由士兵擔任生產,建立了戰時作戰、平時務農的體製。

  漢武帝實行屯田,隻是在西北邊疆地區,因為當時軍事行動主要在西北地區。曹操在中原地區實行了這製度,這是因為當時的軍事行動,主要是在中原地區,實行屯田,有利於就地解決軍糧供應問題。

  袁紹占據河北曹操在河南地區忙於征張繡、平呂布、討袁術的時候,也正是袁紹在河北地區鎮壓農民起義軍,向外擴張勢力得手的時候。

  像袁氏這樣有勢力的世家大族,在當時是數數的,影響很深遠。袁紹憑借這個家世,很快升至中軍校尉。何進謀誅宦官要依靠他,任他為司隸校尉。袁紹反對董卓廢立,董卓不敢殺他;他逃離洛陽後,還任命他為渤海太守,封鄉侯,就是顧忌袁氏的勢力大。關東諸軍討董卓,推袁紹為“盟主”,也是和他的資望分不開的。

  雖然如此,但他當時隻是個渤海太守,連1個州的地盤都沒有占據。191年,關東聯軍散夥後,他便向冀州發展勢力。這時冀州牧韓馥和屯兵幽州的奮武將軍公孫瓚之間有矛盾。袁紹便利用這矛盾,從中取利。他先寫信給公孫瓚,要他領兵攻打韓馥。袁紹自己也引兵東向,擺出襲取冀州的態勢。當韓馥迎戰公孫瓚不利時,袁紹選派外甥高幹及韓馥的老相識辛評、荀諶等人去冀州,向韓馥陳說利害,勸他將冀州讓給自己。韓馥為人怯懦,占地雖廣,糧穀雖足,但無謀略。在兩邊軍事威脅之下,在袁紹的勸誘之下,韓馥自思無力抵抗,並且考慮到自己是袁氏的“故吏”,袁紹不會虧待他,便不顧手下些人的反對,將冀州讓出,迎請袁紹為冀州牧。此後,袁紹以韓馥為奮威將軍,但不給他兵卒,也不給他屬官。就這樣,袁紹輕易地占據了冀州。他以沮授、審配、田豐、許攸、逢紀、荀諶等人為謀士,以冀州為基地,向周擴展勢力。

  冀州帶,農民起義軍相當活躍,大的支有萬人,小的有千人。他們主要活動於河南、河北交界地區。在各支起義軍中,以張牛角和褚飛燕支最為有名。張牛角死後,部眾推褚飛燕為首領。褚飛燕改姓張,稱張燕。其他各支義軍也紛紛歸附張燕。張燕勢盛,號稱“黑山軍”,在冀州攻打郡縣,給袁紹造成嚴重威脅。

  193年,黑山軍的支數萬人,在於毒的率領下,乘袁紹攻打公孫瓚、內部空虛之機,舉攻下了冀州首府鄴城,殺死郡守。袁紹率兵反撲。起義軍退至朝歌(今河南淇縣),經過5天的激烈戰鬥,起義軍失敗,於毒及義軍1萬多人被殺。接著袁紹又相繼鎮壓了左髭、丈、劉石、青牛角、黃龍、左校、郭大賢、李大目、於氐根等部起義軍,摧毀起義軍營寨壁壘,屠殺數萬人。袁紹曾和呂布起進擊黑山軍首領張燕,在常山(今河北元氏西北)激戰10多天,始終未能得逞。起義軍死傷很多,袁紹軍隊也遭到重創。

  在鎮壓追剿起義軍的同時,袁紹又同公孫瓚爭奪地盤。

  袁紹捷足先登,占據冀州,引起公孫瓚的極大不滿。191年10月,公孫瓚宣布袁紹十大罪狀,領兵3萬進攻袁紹。冀州不少地方響應公孫瓚。袁紹害怕,將渤海太守讓給公孫瓚從弟公孫範。公孫範到渤海後,反對渤海兵攻打袁紹。公孫瓚任命所屬部將嚴綱為冀州刺史,田楷為青州刺史,單經為兗州刺史,時勢力相當強大。192年春,袁紹駐軍廣宗,同公孫瓚軍隊在界橋(今河北威縣東清河上)以南展開激戰,最後公孫瓚失敗,逃奔渤海,嚴綱被殺。不久,公孫瓚又發兵攻打袁紹,在龍湊(今山東德州東北)被袁國鼎立紹打敗。兩次受挫,使公孫瓚的力量大為削弱。他退回幽州,無力再發兵向袁紹進攻了。

  公孫瓚退回幽州後,同幽州刺史劉虞的矛盾也激化了。193年,劉虞怕公孫瓚圖己,先發兵攻打公孫瓚,結果失敗,被擒殺。這樣,公孫瓚便全部占據了幽州。

  吞並劉虞之後,公孫瓚更加驕橫,對老百姓加重榨取,對所謂高貴而有才能的士人,不加優容,有的加以謀害,有的使之窮苦。他寵愛的多為商販、流氓,同他們稱兄道弟,或結為婚姻。“所在侵暴,百姓怨之”。

  195年,劉虞舊部鮮於輔等集合州兵,為劉虞報仇,並招引烏桓人,攻打公孫瓚。袁紹乘機聯合鮮於輔及烏桓、鮮卑等,集中10萬兵力,共同進攻公孫瓚。公孫瓚接連被打敗,最後退守易京(今河北雄縣)。他在城外築起十道溝牆,在溝牆裏邊周建起丈高的土台,台上設瞭望樓。他自己則居於中間高達10丈的台樓上,以鐵為門,與姬妾享樂其中。他說:“兵法上說,百樓不攻。現在我樓櫓數十重,積穀300萬斛,吃完這些穀,天下的兵革之事差不多也結束了。”他以為自己的城池樓台固若金湯,沒有人能夠攻下。

  198年(建安年),袁紹親率大軍圍攻易京。過了段時間,公孫瓚手下的將領,有的投降,有的潰散。袁紹軍直抵易京城下。199年春,公孫瓚感到形勢不妙,派人突圍出城向黑山軍求救,又派人傳信,想同援軍約定以起火為號,夾攻袁紹。不料信被袁紹截獲。袁紹將計就計,如期舉火。公孫瓚以為是救兵來到,領兵開城出擊,被袁紹設伏兵打敗,隻好又退守城中。接著,袁紹挖地道,穿到樓下,用火燒樓台支柱的辦法將樓台燒倒。當地道穿到公孫瓚樓下時,公孫瓚自知大勢已去,縊死其妻子,準備引火自焚。

  袁紹軍隊趕到,將他斬殺。

  至此,袁紹占據了冀、青、幽、並州,將河北地區全部控製在自己手中。他以長子袁譚為青州刺史、次子袁熙為幽州刺史、外甥高幹為並州刺史。

  袁紹占據冀、青、幽、並州之後,自以為了不起,野心更大。既然控製皇帝的想法未能實現,他就自己來當皇帝。

  袁術在走投無路時,曾想把皇帝的稱號送給袁紹。曾寫信給袁紹說明這切。袁紹見信後,便暗地要主簿耿苞為他製造當皇帝的輿論,宣揚“赤德衰盡,袁為黃胤,宜順天意。”

  但袁紹想稱帝這件事,由於遭到手下將吏的反對,隻得暫時擱置起來,等打敗曹操以後再說,於是他開始作進攻許都的準備。

  袁紹進窺許都袁紹把矛頭轉向同他隔河相對的曹操後,打算用數量和裝備上占絕對優勢的兵力,舉攻下許都、消滅曹操。他手下的謀士沮授、田豐等都不以為然。他們認為:曹操在政治上處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有利地位,而且法令統、士兵精練。而自己方麵因為連年用兵,百姓疲勞、府庫空虛。在這種情況下,發動大規模的戰爭是不利的。他們主張,應當首先發展農業生產,奠定經濟基礎,充實軍事力量,然後再去攻打曹操。但是,這個意見沒有被野心勃勃、驕傲自大的袁紹所接受。他終於在郭圖、審配等人的迎合、慫恿下,點選大軍10萬人向許都進攻。

  在興兵以前,袁紹原命沮授統率軍。郭圖等人為了爭功邀寵,對袁紹說,沮授在國鼎立軍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如果再任其發展下去,將來就不好控製了。袁紹對於沮授不讚成他這次用兵,本來已經不滿,又聽了郭圖的讒言,就決定把沮授原來統率的軍隊分別命令沮授、郭圖、淳於瓊個人各自帶領軍。這樣,就削弱了沮授總領軍的大權。

  袁紹在進攻以前,曾經派人去勸說荊州牧劉表從南麵進攻曹操。劉表隻是在口頭上答應了袁紹,實際上並沒有出兵助戰。袁紹的第著棋落空了。他又派使者到穰城(今河南鄧縣)去見張繡,動員張繡從側麵襲擊曹操。但是,張繡不僅沒有幫他的忙,反而接受謀士賈詡的勸告,率領所部官兵歸降了曹操。這樣,就相對地減少了袁紹的優勢。袁紹不得不推遲大舉進攻的時間。

  曹操聽到袁紹要來進攻,就同他的高級謀士郭嘉、荀彧等人分析了當時的客觀形勢。特別是郭嘉,很有智謀,他把曹操和袁紹雙方的情況作了對比,指出曹操必勝,袁紹必敗。

  曹操決定采取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公元199年8月,曹操把部隊推進到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南)。

  公元200年春,正當曹操布置對袁紹作戰的時候,另個軍閥劉備占據了徐州、下邳(今江蘇宿縣西北)等地。附近郡、縣大多歸附劉備。劉備的軍隊發展到幾萬人。他同袁紹有聯係,打算合力對付曹操。麵臨這個意外的情況,為了避免處於兩線作戰的不利地位,曹操決定親自領兵去攻打劉備。結果,曹軍很快地把劉備打垮,接著,又攻下下邳,擒獲了劉備的大將關羽並收為己用。劉備兵敗,被迫退到青州去投奔袁紹的兒子袁譚,後來又轉到鄴城(今河南安陽北)去投靠袁紹。這樣,曹操就取得了局部優勢。曹操打敗劉備以後,就親自領兵出屯官渡,準備迎擊袁紹。

  官渡決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發布“唯才是舉”的詔令,實力迅速增長,在陸續消滅了袁術、呂布等勢力後,與袁紹的角逐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經過白馬、延津兩仗以後,袁、曹雙方進入了個暫時相持階段。袁紹雖然連敗兩仗,但是仍舊保持著優勢力量,從軍隊數量說,袁紹的軍隊將近10萬人,曹操最多不過萬人。從後方的經濟力量說,曹操占領的兗、豫2州,是漢末以來破壞得最嚴重的地區之,遠不如袁紹占領的河北地區那樣富庶。曹操雖然在進入許都的那年,就開始屯田積穀,但是畢竟隻有年的光景,還不能根本改變占領區的殘破麵貌。軍用糧餉,也遠遠不及袁紹充足。

  曹操雖然在物質條件方麵還比不上袁紹,但是他很懂得從政治上爭取人心。他方麵嚴令各地方官加緊催收租稅,以便供應前線;另方麵,也采取了些籠絡人心的政治措施。他采納了朗陵(今河南確山西南)令越儼的建議,把陽安郡(治所在朗陵)界內所征收的綿絹,發還給百姓,減輕些人民的負擔。又如:他下令部隊行軍,不許馬踏麥田,違者處死。所以他能在定程度上得到人民的支持,為自己在軍事上戰勝敵人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袁紹沒有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仍舊仗著他在軍隊數量、裝備和物資儲備上的優勢,盲目冒進。公元200年7月,袁紹把大軍集結到官渡北麵的陽武,準備繼續發動進攻。沮授再次向他分析戰爭形勢說:“我方軍隊雖然人數多,卻比不上曹軍勇敢善戰;國鼎立曹軍的弱點是軍糧少,物資儲備沒有我方充足。”根據這個客觀情況,他建議袁紹,用持久戰來消耗曹軍的力量,以便最後戰勝曹操。袁紹仍舊不聽從沮授的意見。他命令主力部隊進到官渡前線,安營下寨,軍營東西長達幾十裏。曹操也針鋒相對,擺好陣勢,同袁軍對峙。

  公元200年9月,曹操向袁軍發動了次進攻,沒有獲勝。他就改變方針,深溝高壘,固守陣地,以等待有利時機。

  曹操看到袁軍糧草雖然比較充足,但是因為軍隊多,消耗也大,如果軍糧發生問題,就會不戰自敗。曹操方麵嚴令後方催辦糧草,接濟軍需;方麵,決定派人去燒毀袁軍的糧草。恰巧袁紹派韓猛監押糧車幾千輛,前來官渡途中。韓猛是袁紹手下的員戰將,但是他有勇無謀,而且輕敵少備。荀攸了解到這個情況,就向曹操建議派兵去劫奪袁紹的糧車。曹操派部將徐晃和史渙帶兵前往,打跑了韓猛,燒掉了他押送的全部糧車和軍用物資。到了10月,袁紹又派人從河北運來1萬多車軍糧,屯積在大營以北40裏的故市、烏巢(都在今河南延津縣境),還特派大將淳於瓊帶領1萬人駐紮在那裏保護。由於上次糧車被燒,度造成袁軍給養困難,因此沮授特別提醒袁紹,要他另派員戰將率領部分部隊駐防在淳於瓊的外側,以防曹軍抄襲。袁紹沒有采納。

  袁紹的另個謀士許攸,認為曹操兵少,而且主力部隊都集中在官渡,後方必定空虛。因此,他建議袁紹派出支輕騎部隊,去偷襲許都。但是,盲目自大而又顧慮多端的袁紹,並不重視許攸的意見,反而驕傲地說:“不必,我定可以在這裏擒住曹操!”許攸感到袁紹這樣驕傲輕敵,最後定要失敗。因此,他的思想發生動搖。正在這個當兒,許攸的家族有人犯了法,被留守鄴城的審配拘捕起來。許攸在氣憤之下,竟然背棄袁紹,去投奔曹操。

  曹操聽說許攸前來投靠,高興得連鞋子都沒有來得及穿,就光著腳跑出去迎接,並且拍手說:“子元(許攸的字)遠道而來,我的大事定可以成功了。”許攸見了曹操,開口就問道:“袁紹軍勢很盛,您打算怎樣對付他?目前還有多少存糧?”曹操說:“可以支持年。”許攸知道這是假話,就說:“沒有這麽多吧!”曹操又回答說:“可以支持半年。”許攸直截了當地說:“您不想打敗袁紹嗎?為什麽不說實話呢?”曹操才對許攸說:“其實軍糧隻夠維持個月了。你看這該怎麽辦呢?”許攸這才把袁紹在烏巢堆積軍糧的情況完全告訴了他,並勸他率輕騎前往偷襲,把袁紹的糧食和輜重全部燒掉。

  許攸的情報,真使曹操喜出望外。當天夜裏,曹操留下曹洪、荀攸防守官渡大營,親自率領步騎兵5000人,打著袁軍旗號,每人手裏拿著把幹柴,口裏銜著枚似筷子的小木棍,把所有的馬嘴都束起來,從小路奔向烏巢。在行軍途中,曹軍忽然遇到隊袁軍,盤問他們是何處兵馬,曹操讓士兵回答說:“袁將軍恐怕曹操包抄我軍糧屯,特地派我們前去增援。”曹操的部隊騙過了袁軍的耳目,順利地通過了袁軍的防線,直奔烏巢,把袁紹的糧囤團團圍住,然後放起火來。在黑夜中,隻見糧囤周圍,濃煙起、火光衝天。袁軍從夢中驚醒,慌作團,不知如何是好。天亮以後,袁軍守將淳於瓊發現曹操兵馬並不多,就把軍隊調出營門,攻擊曹軍。結果,被曹軍打得大敗,淳於瓊隻得退守營屯。

  袁紹聽說曹操進攻烏巢糧囤,仍舊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反而認為這是攻下官渡、殲滅曹軍主力的最好機會。他對袁譚說:“隻要我們攻下曹操的大營,即使他打敗了淳於瓊,也沒有退路了。”於是,他命令大將張合阝、高覽率兵加緊攻打曹操的官渡大營。張合阝看到曹操親領精兵圍攻烏巢,恐怕淳於瓊支持不住。他認為烏巢如果有失,大事也就國鼎立完了。因此,他再請求袁紹先派兵去救淳於瓊。但是,袁紹在郭圖的迎合下,仍舊堅持以主力進攻曹操的官渡大營,隻派少數騎兵去救烏巢。由於曹操在官渡的營壘很是堅固,戰士死守,袁軍久攻不下,主力部隊反而被吸引住了。這就給曹操拿下烏巢創造了有利條件。當袁紹的增援騎兵臨近烏巢的時候,曹操的部下慌忙向他報告說:“敵人援軍就要到了,我們快分部分軍隊去抵擋吧!”當時,正是能否攻下烏巢,決定勝負大局的緊要關頭。因此,曹操嚴令部下說:“等敵人到了我們背後,再來報告!”在曹操堅決果斷的指揮下,不但擊潰了袁軍的增援部隊,而且攻下了袁軍營屯,殺死了淳於瓊。袁軍的1萬多車糧穀也被燒得幹淨。

  淳於瓊戰敗被殺的消息傳到官渡前線,張合阝看到大勢已去,失去了鬥誌。他同高覽把全部攻城器械燒掉,道到曹營去投降了。袁軍糧屯被燒,軍心已經動搖。這回又傳來了主將投降的消息,更加慌亂,袁軍下子全都潰散了。曹操乘勢領兵出擊,袁軍大敗。袁紹和袁譚隻率領著800名親兵逃回黃河以北。曹操繳獲了袁軍丟下的全部軍用物資和珍寶財物,並坑殺了投降過來的許多袁軍士兵。在這次戰爭裏,袁紹的主力差不多全部被殲滅了。

  袁紹經不起這樣的慘敗。他又氣又急,得了重病。公元202年5月,袁紹病死了。

  他的幾個兒子爭權奪位,最後竟至互相攻殺起來,結果都被曹操各個擊破。公元206年,曹操徹底消滅了袁氏的殘餘力量,全部控製了過去為袁紹所占據的地盤。

  孫策平定劉繇劉繇、薛禮、管融等割據曲阿帶地區,孫策為占領江東,決定首先進攻劉繇軍。劉繇當時與其部將彭城相薛禮,屯兵於秣陵城(今江蘇江寧南),以下邳相笮融屯兵於縣城的南麵。漢獻帝興平年十月,孫策軍開始進攻劉繇秣陵南之牛渚營,擊敗劉繇部將樊能、於麋、張英等軍,進占了牛渚營,將劉倉庫裏的糧食和作戰物資全部掠獲,隨即轉攻笮融。笮融率軍迎擊,被孫策擊敗,龜縮於城內,閉門不戰。孫策於是轉攻秣陵城的薛禮,薛禮驚慌而逃。這時,樊能等又率兵突然襲擊牛渚營,孫策立即率軍回擊,將樊能等擊破,斬獲共1萬多人,取得渡江作戰的首次重大勝利。孫策乘勝再攻笮融,孫策身中流矢,暫回牛渚營休養。但笮融卻以為孫策身死,即乘機派軍進擊孫策軍。孫策軍以部兵力引誘笮融軍。另設伏兵將笮融軍擊敗,斬首1萬多人。孫策軍再乘勝攻擊笮融營壘,城艱難破,遂轉兵向梅陵(今安徽南陵)進擊,攻占了梅陵,接著又攻拔了丹陽(今安徽當塗東)、湖孰(今江蘇江寧東南)、江乘(今江蘇南京東)等地,大軍逼近曲阿。

  後來笮融因於南昌(今江西南昌)襲擊劉繇部將朱皓,劉繇率軍將笮融擊敗,笮融逃入山中,被殺死。

  劉繇的同鄉太史慈,這時來看望他,便有人建議可命太史慈為大將,以與孫堅作戰。

  但劉繇不肯,隻讓太史慈帶個偵察騎兵,刺探孫策軍的軍情。太史慈在神亭與孫策率領的韓當、黃蓋等13人相遇,孫策與太史慈兩人單獨交手,難分勝負,後雙方的步騎兵同時趕到,暫各自撤軍而歸。

  孫策隨後即進至曲阿城下,劉繇與其交戰,結果劉繇兵敗,退走丹徒(今江蘇鎮江)。

  孫策隨即進入曲阿,告諭各縣邑,凡有劉繇的部下來投降者,概不咎既往,人從軍,免除全家賦役,10多天之內,即招降了劉繇軍2萬多人,孫策集團由此勢力大增,聲威國鼎立震撼江南。

  劉繇兵敗後,欲從丹徒逃往會稽,劉勳則建議說,“會稽為富饒之地,孫策必然占據它,不如占領豫章(郡治在今江西南昌),與曹操通使,遣使奉獻。這樣,旦孫策再來進攻,你已是天子任命的官吏,曹操、劉表必然發兵相救。”劉繇於是接受了劉勳的建議,奔往豫章郡。孫策遂率軍東進,攻取吳郡和會稽郡。吳郡太守許功率軍抗擊,孫策部將都尉朱治於由拳(今浙江嘉興南)將許貢軍擊敗,許貢南逃,投奔嚴白虎部。

  孫策進擊王朗漢獻帝建安元年月,孫策決定攻占王朗據守的會稽郡(今浙江紹興)。會稽郡方圓很大,包括今浙江和福建兩省。孫策率領大軍渡過浙江,直奔會稽。會稽功曹虞翻向太守王朗建議說,孫策善於用兵,不如躲避他。王朗不聽,遂率兵於固陵抗擊孫策軍。

  孫策軍數次從水路攻擊王朗軍,均未成功。孫策的叔父孫靜便向孫策建議說:“王朗憑借險固的城池防守,我們難於很快攻下。查瀆(今浙江蕭山東北)在固陵的南麵幾十裏,最好繞道那裏去攻擊固陵,以收攻其不備、出敵不意之效。同時,我親率部隊為前鋒,定能攻破王朗。”孫策同意孫靜的建議。孫策為了迷惑王朗軍,便采取隱真示假的欺詐行動。孫策下令部隊說:“最近淫雨連綿,河水汙濁,士兵們喝多了,很多人肚子痛,趕快準備水缸數百口,以便將水澄清。”入夜之後,又點起排排的煙火,佯裝部隊仍在原地,以欺騙王朗。隨即率領大軍迂回查瀆,突然襲擊高迂屯(今浙江蕭山西)。王朗大驚,急派原丹陽太守周昕等率軍前往堵擊,被孫策擊敗,周昕被擒斬首。王朗逃往東治(今浙江臨海東南),孫策軍尾追而至,大敗王朗,王朗率眾投降。孫策旋即占領會稽郡,自任會稽太守。

  漢獻帝建安年(197年)秋,曹操見孫策逐步平定了江東的廣大地區,便派議郎王浦以詔書拜孫策為騎都尉,後又假以明漢將軍。王浦暗中欲襲擊孫策,串通吳郡太守陳瑀、祖朗、嚴白虎為內應,被孫策發覺。孫策派部將呂範率軍攻擊,將陳瑀軍擊破於海西,俘獲陳瑀部眾4000人,接著又將嚴白虎擊敗。

  孫策擊敗劉勳廬江(今安徽潛山)太守劉勳擁兵自重,占有今安徽省南部、河南省東南部、湖北省東南部的部分地區,是江、淮之間個較強的割據勢力。孫策對劉勳的強大甚為不安,為鏟除其進軍長江中遊和江東的障礙,決定對劉勳用兵。但由於劉勳力量強大,難以硬攻,便采取了智取的策略。漢獻帝建安年(199年)十月,孫策派遣使者攜帶大量珠寶布帛至廬江,見了劉勳低聲下氣地說:“上繚各地的人屢屢欺負我們,我們想發兵攻打他們,但道路難以通行,貴國乃赫赫大國,請出兵征伐他們。上繚很富庶,占領後可獲取大量財富,你們出兵,我們也出兵作為外援。”劉勳聽後信以為真,同時又見到大批財寶,更加高興,遂口答應出兵。大家都來向劉勳祝賀,但隻有將部劉曄不加慶賀。劉勳問他為何不賀,劉曄說:“上繚雖小,城堅池深,易守難攻,1個月之內也攻不下,那時我們大軍在外,國內空虛,如果孫策趁我空虛之際,舉兵襲擊,那麽我們的後方就難以保全,將處於欲進不能、後退又無處可歸的絕境。可以肯定我大軍出,大禍就要臨頭。”劉勳國鼎立不聽劉曄的勸告,便率大軍出征上繚。劉勳軍至海昏(今江西永修東),各地的首領早已得到消息,便留下空營,攜帶所有軍實物資逃走。結果劉勳軍點東西都沒有搶到。

  此時,孫權正在率軍西進,軍至石城(今安徽貴池西),得知了劉勳率軍在海昏的消息後,即刻派其堂兄孫賁、孫輔率兵8000人急速南下,屯守彭澤(今江西湖口東彭澤鄉)以截斷劉勳軍的歸路。孫策親率周瑜以2萬人偷襲皖城(今安徽潛山),迅速攻拔了該城,俘虜袁術、劉勳等人的妻子兒女及其所部3萬多人。劉勳攻擊上繚無所獲,大本營被孫策襲擊,遂回軍北上,欲先至彭澤,途中突遭孫賁、孫輔軍截擊,劉勳兵敗,退走流沂(湖北黃石東南)。

  孫策打敗黃祖黃祖擁兵占據長江中遊帶地區,為劉表的部將。當初,孫堅奉袁術之命,進擊劉表時,曾被黃祖的伏兵射死。漢獻帝建安年(199年)十月,孫策率軍擊敗劉勳後,劉勳即向黃祖求救。於是,黃祖命其子黃射率水軍5000人,支援劉勳,孫策又將劉勳擊敗,消滅黃祖軍2000人,俘獲戰船1000餘隻。黃射戰敗後棄軍逃走,劉勳則率數百部眾,逃歸曹操。孫策開始進攻黃祖軍。當年十月初,孫策軍到達沙羨(今湖北武漢西南)。劉表派他的侄子劉虎和部將韓晞,率領長矛軍5000人援救黃祖。十月十日清晨,孫策率領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將周瑜、桂陽太守行征虜中郎將呂蒙、行蕩蕩中郎將程普、行奉業校尉孫權、行武鋒校尉黃蓋、行先登校尉韓當等,向沙羨的黃祖軍進擊。孫策親擊戰鼓督戰,眾將校奮勇當先,迅疾若飛,千帆爭渡,雙方水軍經過激烈交戰,孫策軍乘風火攻黃祖水軍,將黃祖軍及長矛軍擊敗,斬了韓晞。黃祖隻身而逃,劉表部將劉虎等共3萬多人均被孫策軍斬首或淹亡。

  孫策逼降華歆華歆率軍屯守豫章郡(在今江西南昌),孫策為奪占豫章,率領大軍東下征伐華歆。

  孫策軍至椒丘(在今江西南昌東北約50公裏)後,便派功曹虞翻去說服華歆歸降。虞翻見了華歆,詳細向華歆陳述了降服與否的利害關係,華歆也自認為謀略不如孫策高明,士卒不如孫策精勇,糧食軍資不如孫策充足,難以與孫策軍相匹敵。最後虞翻告誡華歆說:“假如你要想防守孤城,你自己知道你的糧食已經很緊張,若不早點定下降服的決心,將來後悔就來不及了。孫策大軍現已屯駐於椒丘,我回去之後,明天中午等待你的降服文書,如果到時你不送來,我們就要作最後的決戰了。”華歆當即表示願意降服,連夜寫好文書,第天早便派人送至孫策軍營。於是,孫策率軍順利進占豫章郡。孫策進占豫章郡後,勢力更加強大,已經占有了今浙江、福建的全省,江西、湖北、江蘇、湖南、安徽的大部或部,在江東、江南牢牢地站穩了腳跟。

  劉備的慘淡經營曹操北征烏桓的時候,在荊州依附於劉表門下的劉備,為了擴充實力,也在注意訪求人才。

  國鼎立劉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涿縣)人,祖先是西漢的宗室,以後支係疏遠,家世沒落,至劉備這代便以織席販鞋為生。劉備15歲時,曾同公孫瓚起,向同郡的名士盧植學習儒家經典。但他“不甚樂讀書”,而好結交“豪俠”,當地不少青年人同他要好。靈帝末年,他在中山(今河北定縣)商人張士平、蘇雙的資助下,組織武裝,並得到河東解縣(今山西永濟)人關羽(字雲長)和同郡人張飛(字翼德)的支持,開始發展勢力。黃巾起義爆發後,劉備因參與鎮壓起義軍有功,被任命為安喜(今河北安國西北)縣尉。當時傳說朝廷將要裁減因軍功任用的官員,劉備意料自己在被裁之列,因此,主動前往傳舍(住處)看望督郵,探聽虛實。督郵刁難不見。劉備率領吏卒衝人傳舍,將督郵捆起來,吊在樹上狠狠鞭打,然後將縣尉印綬係在督郵項下,棄官而去。後來劉備又做過高唐(今山東高唐東)縣令。關東諸軍討伐董卓時,劉備也起兵參加了。後來他被農民起義軍(黃巾餘眾)打敗,投奔師兄幽州軍閥公孫瓚(時為中郎將)。公孫瓚讓他協助青州刺史田楷守青州,抵擋冀州袁紹的勢力,不久任平原相。

  193年,占據兗州的曹操東征徐州。徐州牧陶謙大敗之後,向田楷告急。田楷同劉備領兵往救陶謙。後來,曹操因部下張邈、陳宮叛變,不得不從徐州撤兵。陶謙表舉劉備為豫州刺史。劉備領兵千人,屯小沛。

  194年冬,陶謙病死,他手下的將吏擁護劉備為徐州牧。下邳人陳登勸劉備說:“我們可以為你集合步騎兵十萬人。你有了這支兵力,進可以輔佐天子、安濟百姓,退可以據州自守。這是個好時機,你應該聽從我們的主張。”北海相孔融也勸劉備不要失掉這個好時機。這對於多年來直顛沛流離、沒有固定地盤的劉備來說,當然是求之不得的,因此,在推讓番之後,便接受了印綬,領徐州牧。

  196年,占據淮南地區直想稱帝的袁術,對劉備據有徐州,自然是不滿的。他多次興兵討伐劉備,但直沒有得逞。後來,他便勾結被曹操打敗投歸劉備的呂布,進攻劉備。劉備被打敗,到兗州依附曹操。曹操表舉劉備為豫州牧,並給他些兵力,讓他動還小沛,收拾散兵,進擊自領徐州牧的呂布。198年,劉備又被呂布打敗,曹操便親自東征,殺死呂布。劉備隨曹操還許都,曹操表舉他為左將軍,拜關羽為中郎將。

  劉備是個有政治抱負、不甘寄人籬下的人物,來到許都後,總是鬱鬱不樂,時刻想著脫離曹操,另圖大業。

  這時(199年),朝廷內正醞釀著推翻曹操的政變。為首的是獻帝的丈人、車騎將軍董承,參加這秘密活動的還有將軍吳子蘭、王子服和長水校尉種輯等,劉備也是其中的員。

  劉備參加董承的秘密活動之後,為了避免曹操對他懷疑,便閉門不接待賓客,整日在後院種菜,以偽裝對政治不關心。有次,曹操請他飲酒,談論天下英雄。當劉備提到袁紹時,曹操說:“現在天下英雄,唯有你和我,袁本初類的人是不上數的。”劉備聽曹操隻把自己和他說成英雄,以為曹操已發覺了自己的秘密行跡,不禁大吃驚,剛剛拿起的筷子也掉在桌上。這時正趕上滾過陣驚雷,劉備乘機說:“古人說‘迅雷風烈必變’,確實是這樣。震的威力,竟如此厲害!”借以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慌。

  對於劉備,曹操是存有戒心的。他常派人到劉備住處察看動靜。劉備對關羽、張飛說:“我哪裏真的是種菜呢?我這樣做,是為了躲避曹操的耳目。曹操必然懷疑我,這裏不可久留。”

  不久,袁術想北上把傳國璽和皇帝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