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八章 西漢

  統治集團的成員看到他們的代表人物王莽,既能維護他們的利益,又善於搞些欺騙人民的把戲,所以他們大都擁護王莽,急急忙忙把他抬了出來。公元5年末,王莽毒死漢平帝;第2年,立了個隻有2歲的皇族(般史書稱他為孺子嬰)做皇帝。王莽自己任“攝皇帝”,代行皇帝的職權。

  擁護王莽的地主階級及其知識分子,紛紛製造“讖”語、“符命”,說王莽應該當皇帝。

  王莽就以此作為他發動宮廷政變的合法依據。公元8年,王莽廢掉了孺子嬰,奪取了西漢政權,建立了短命的“新朝”。

  王莽尊儒反法,咒罵秦始皇,他上台,就著手改革製度,搞了許多複古的措施。當時,最嚴重的社會問題是土地的高度集中,以及廣大農民紛紛淪為佃農、雇農和奴隸。

  因此,王莽的“改製”,首先針對著這兩個問題。

  公元9年,王莽下令把全國的土地改稱“王田”,不許買賣。如果家不滿8個男子,而田超過井的,要把多餘的土地分給無地的本族人或鄰居。原來沒有土地的人,可以按照商、周時代“夫田百畝”的標準向政府領取。同時下令把私人所有的奴隸改稱“私屬”,也不許買賣。王莽把古書裏記載的奴隸社會的土地製度——“井田製度”,硬搬到封建社會來,這是種複古的措施,完全違反了社會曆史發展的規律。王莽雖然規定奴隸不準買賣,但是他動不動就把成千上萬的所謂罪人作為奴隸,擴大了奴隸的占有和使用,實際上是把殘餘的奴隸製度複活起來。這也是種複古的措施,完全違反了曆史發展的規律。同時,土地和奴隸的買賣,是私有製社會發展中必然出現的情況,大貴族和大地主也根本不肯把多餘的土地分給貧苦農民。因此,這複古主義的法令隻是張欺騙廣大人民的空頭支票罷了,實際上根本行不通。到公元12年,王莽隻得放棄了這“改革”。

  為了限製豪商勢力的發展,主要是為了分享商人的利益,增加朝廷收入,從公元10年起,王莽還實行了“均管”製度。“管”是王莽政府壟斷的6種經濟事業,即鹽、酒、鐵(主要是農具)由國家專賣,貨幣由國家鑄造,采取山林湖河的物資要向國家納生產稅,“均”由國家辦理。

  “均”,也稱“均賒貸”,是王莽舉辦的官營商業、賒貸,以及征收各種雜稅的經濟政策。政府在長安、洛陽、邯鄲(今河北邯鄲西南)、臨淄(今山東臨淄北)、宛(今河南南陽)、成都(今川成都)等全國6個大城市設立均官。均官的職責,名義上是為了平衡物價,防止大商人囤積居奇,實際上是收賤賣貴,從中取利。政府還經營賒貸,把錢賒給(不收利息)或貸給(月息3%)貧民,目的在於抑製商人放高利貸。但是,借錢的貧民過期還不出來,就要被罰作刑徒。政府主管的稅收,範圍很廣,小商、小販,以至醫生、賣藥的都要交稅。

  王莽借口“國用不足”,任用官吏不給“俸祿”(封建社會官吏的工資)。他又任命大商人做官去督察“均管”的執行情況。官吏和大商人互相勾結起來貪汙舞弊、剝削人民。地方官把貪汙和剝削所得的部分送給中央的官吏,得到他們的保護,更是無惡不作。王莽為了增加稅收、壟斷工商業而實行的“均管”,成了大小官吏貪汙剝削的好機會,而般工商業者,以至小商、小販、城市貧民和農民就大受其害。

  “管”中,人民受害最嚴重的,要算國家鑄錢這項了。在王莽統治的10多年間,進行了次幣製改革,每改革次,就鑄造好幾種新的錢幣,以小換大,來套取民財。因此,每改革次,小工商業者和農民就大量破產次。豪強地主和富商則乘改換錢幣的機會,私自鑄造錢幣。王莽用重法嚴禁,起初規定,私鑄錢幣的人處死,後來改為家私鑄,鄰居家都算犯罪,罰做官奴。甚至家藏有銅和炭,就被認為私自鑄錢,鄰近的家也跟著倒黴。犯這種罪的,前後在10萬人以上。他們被送到長安鑄錢官那裏做苦工,半以上的人被折磨死了。

  “管”中還有項,就是征收開采山林、江河、湖泊的生產稅。失去土地無法生活的貧苦農民上山打獵砍柴、下江河湖泊捕魚捉蝦,也都受到剝削。正如當時的勞動人民所說的:“出門去生產,所得的還不夠交稅;閉門家中坐,橫禍會從有銅和炭的鄰居家飛來。”在王莽反動統治的剝削壓迫下,勞動人民紛紛起義。

  麵臨著農民大起義的威脅,王莽多次發動對國內兄弟民族的戰爭,以轉移人民的視線;同時,借戰爭的名義,大肆搜刮民財。他把失去土地無法生活、隨時都可能參加起義的勞動人民招募到軍隊裏去,企圖以此防止起義的爆發。公元10年和19年,他對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匈奴,發動了兩次戰爭,把十萬軍隊駐紮在接近匈奴的地方(今山西、河北北部和內蒙等地),但並不出兵打仗,讓這些士兵凍死、病死或餓死。公元16年,在對西南少數民族的戰爭中,王莽的20萬大軍,有百分之十的士兵餓死、病死了。王莽原以為這樣來,就可以遏製和削弱農民起義了。事實上,恰恰相反,起義正是首先從這些地區爆發,終於發展成為我國曆史上第次農民大起義——綠林、赤眉起義。

  赤眉、綠林起義西漢後期,階級矛盾日益尖銳。首先,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土地兼並越來越劇烈。漢成帝時,丞相匡衡本來就享有31萬畝土地的租稅,後來又擴占了4萬多畝。成帝另個大官僚張禹經常得到皇帝的賞賜,前後有數千萬之多。他用這些錢買占民田4萬多畝,都是涇水、渭水灌溉的肥沃好田。同時,西漢統治者政治黑暗,對農民的賦稅剝削也越來越繁重。加上連年災荒,農民死的死,逃亡的逃亡,再也無法生活下去。漢哀帝時的大臣鮑宣在道上書裏說,當時農民有“亡(逃亡)”、“死”。其中,“豪強大姓,蠶食亡厭(兼並土地無止境)”是“亡”,“縣官重責,更賦租稅”是“亡”;“酷吏毆殺”是“死”,“的惡(災荒年月)饑餓”是“死”。它是西漢末年農民悲慘境地的生動寫照。

  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奪漢朝劉姓政權,建立新朝。他企圖通過實行複古“改製”,來解決當時的社會矛盾,結果卻使已經十分尖銳的階級矛盾更加激化了。這樣,場席卷全國的綠林、赤眉大起義便爆發了。

  公元17年,長江中遊的荊州地區連年災荒,饑民們被迫到沼澤地裏挖野草根充饑。

  新市(今湖北京山縣)人王匡、王鳳由於能給饑民們調解糾紛,被推為首領。他們很快就聚集了數百人發動起義。南陽(今河南南陽)的馬武、潁川(今河南禹縣)的王常、成丹也率眾來歸。起義軍攻打附近小的鄉邑,數月間發展到千人。起義軍以綠林山(今湖北大洪山)為根據地,因此被稱為綠林軍。

  與此同時,東方也爆發了農民起義。公元18年,琅琊(今山東諸城)人樊崇率領百多人在莒縣(今山東莒縣)起義,不久轉入泰山。周圍些農民起義軍見樊崇作戰勇猛頑強,都來投靠他。年之間,起義軍就發展到1萬多人。接著,琅琊人逄安、東海(今山東郯城西南人)徐宣、謝祿、楊音發動起義,並率領幾萬人與樊崇會合。從此,這支起義隊伍就在青州、徐州(今山東、江蘇北部)帶攻擊官府、嚴懲豪強。22年初,起義軍擊敗王莽的官軍,打死帶兵的大將景尚,聲勢愈來愈大。

  這年4月,王莽派遣更始將軍廉丹、太師王匡(與綠林軍的王匡同名)率領10餘萬大軍,前來鎮壓樊崇領導的起義軍。樊崇等準備迎戰。每個人都用赤色塗眉,作為起義軍標記。從此,這支起義軍就被稱為赤眉軍。赤眉軍和王莽軍在無鹽(今山東東平東)決戰,大敗莽軍。王匡狼狽逃走,廉丹被起義軍打死。無鹽大戰後,赤眉軍在黃河南北縱橫馳騁,隊伍擴充到數10萬人。王莽在東方的統治瓦解了。

  正當赤眉軍在東方取得巨大勝利的時候,綠林軍在南方也有了很大發展。公元21年,綠林軍在雲杜(今湖北沔陽西北)打敗了前來圍攻他們的官軍2萬多人,奪得全部輜重,乘勝攻占竟陵(今湖北省潛江西北),然後,退據綠林山。這時,起義隊伍發展到5萬多人,聲勢漸盛。第年,綠林山帶發生大瘟疫,起義軍死亡過半,於是,綠林軍決定分兵轉移。王常、成丹率路西入南郡(今湖北江陵),稱下江兵;王匡、王鳳、馬武率主力軍北入南陽,稱新市兵。後來,平林(今湖北隨州東北)人陳牧、廖湛率千餘人,響應新市兵起義,稱“平林兵”。

  在綠林、赤眉起義同時,還有銅馬、大彤、高湖、重連、鐵脛、大搶等部義軍,合約百萬人,活動在河北各地。農民起義在全國已成燎原之勢。

  這時,些地主階級分子看到王莽統治已經搖搖欲墜,也紛紛招兵反對王莽。南陽大豪強劉糸寅、劉秀兄弟,在舂陵鄉起兵。這是支地主領導的武裝,在反王莽的戰爭中,暫時和新市平林農民軍聯合。公元22年12月,下江兵轉戰到河南,與新市兵、平林兵會師。23年月,起義軍在氵比水(今河南泌陽縣境)戰中,擊殺了王莽的大將甄阜、梁丘賜,接著,又在昆陽(今河南南陽縣南)擊敗王莽的大將嚴尤、陳茂軍。經過這兩次大勝,綠林軍發展到10多萬人。為了更好地統率各路起義軍,2月,綠林軍立劉玄為漢帝,號更始,建立政權。

  綠林軍建立政權後,派遣王鳳、王常和劉秀攻下昆陽(今河南葉縣),並圍攻宛城(今河南南陽)。起義軍節節勝利,使王莽政權受到極大震動。王莽派遣王尋、王邑征集各地精兵42萬,號稱百萬,向綠林軍猛撲過來。

  這年月,王莽軍隊包圍了昆陽。當時,王莽軍圍昆陽數10層,列營百數。城內起義軍隻有千人。莽軍用衝車撞城,掘地道攻城,向城內密集射箭。但是,起義軍頑強地堅守城垣,並決定由王鳳、王常守城,由劉秀率13騎乘夜出城,到外地調集援軍。

  援軍到達後,便立即在離王莽軍隊裏的地方,列成陣勢,與王莽軍交鋒,取得勝利後,乘勝前進,愈戰愈勇。起義軍無不以當百。接著,由劉秀率敢的戰士3千人,從城西水上猛衝王莽軍的中軍,殺死王尋。同時,城內起義軍也乘勢殺出,喊殺聲震天動地。

  王莽軍大敗,軍官、士卒爭相逃走,互相踐踏。王邑隻帶了幾千人逃回洛陽。昆陽之戰,使王莽軍主力損失殆盡,是推翻王莽政權的次決定性戰役。昆陽之戰後,起義軍乘勝直搗長安,王莽軍隊節節敗退,起義軍攻占長安,王莽被殺,新莽政權就這樣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覆滅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