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章

  整風運動是一次全黨範圍的普遍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教育運動,是用無產階級思想克服一切非無產階級思想的思想革命運動,也是打破黨內以王明為代表的教條主義束縛的偉大思想解放運動。通過整風,全黨麵貌有了很大改變:馬列主義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廣大幹部和黨員懂得了要把握住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方向;黨內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達到了鞏固和團結,保證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得以順利貫徹執行,為戰勝嚴重困難,爭取抗戰最後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整風運動中創造的通過批評與自我批評進行馬列主義思想教育的形式,是解決黨內矛盾的有效形式,是思想建黨原則的新發展,也是對馬列主義建黨學說的重大貢獻。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對日、德、意宣戰1941-1942年法西斯德國迅速地攻占了十幾個國家之後,使得歐洲大片領土包括法國在內,都被置於法西斯德國的控製之下。1941年6月22日,德國挾持著半個歐洲的財力與人力,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向蘇聯發動了瘋狂的襲擊,蘇德戰爭爆發。

  蘇德戰爭的爆發,不僅對歐洲而且給遠東的局勢也帶來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它加速了日本在南進與北進問題上的最終抉擇。7月初,在經過了激烈爭吵、反複權衡利弊之後,日本禦前會議通過了《適應局勢演變的帝國國策綱要》,決定“不論世界形勢如何演變,帝國均將以建立大東亞共榮國為指針;帝國依然向處理中國事變前進,並以確立自存自衛為基礎,跨出南進的步伐……為達到此項目的,不辭對英美一戰。”這次禦前會議最終確立了日本的南進國策,邁出了發動太平洋戰爭、與美英直接交鋒的第一步。

  經過了精心的準備和周密的部署,1941年12月8日(夏威夷時間7日),日本聯合艦隊向美國在太平洋上的重要海軍基地及交通樞紐——珍珠港,發動了突然襲擊。在前後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內,日軍共擊沉美軍戰列艦4艘,重創1艘,炸傷3艘,炸沉炸傷其它艦艇10多艘,擊毀飛機260餘架。美軍官兵傷亡4000多人,而日軍僅損失了29架飛機及特種潛艇6艘。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成功,使得美國太平洋艦隊幾近全軍覆沒,同時也進一步刺激了日本南進擴張的野心。珍珠港事件爆發後不久,日本又在西南太平洋、東南亞向美、英屬地及軍事設施發動了全麵攻擊。太平洋戰爭爆發。

  12月8日,美英正式向日本宣戰。接著,英聯邦國家、拉丁美洲大多數國家以及在倫敦的一些流亡政府等20多個國家相繼對日宣戰。11日,美國向德意宣戰,歐亞戰爭連為一體。

  美國的參戰不僅壯大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力量,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進程,而且也改變了中國抗戰局勢。12月9日中國政府正式向日、德、意三國宣戰。同時向美、英、蘇等國建議:迅速組建在美國領導下的太平洋反侵略各國正式軍事同盟,美英對德意、蘇聯對日同時宣戰,同盟各國訂立不單獨與日媾和的有關條約。蘇聯政府基於對德戰爭的實際考慮,不希望同時陷入兩麵作戰,因而沒有立時對日宣戰,但中國政府的建議卻得到了美英等國的回應。美日戰爭的爆發,使得美國的利益與中國對日抗戰更加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中國軍事地位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中國政府正式對日、德、意三國宣戰,過去4年半來的單獨抗戰由此轉變為與各盟國的協同作戰,成為世界反法西斯陣營中的重要一員。

  《聯合國家共同宣言》和中國戰區的成立蘇德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相繼爆發,使得歐亞戰場更加緊密地聯結在一起,從而推動了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最後形成。英國基於自身的考慮,擔心美國由於來自日本的重創,其戰略方針有可能由原先的“先歐後亞”而轉變為“先亞後歐”。因此,英國政府迫切建議美國就今後的整個戰爭政策與規劃,舉行一次必要的會議。於是,1941年12月22日至1942年1月14日,美英兩國首腦在華盛頓召開了華盛頓會議。

  華盛頓會議著重討論了美國國務院起草的《聯合國家宣言》,旨在闡明聯合國家的政治目標及共同遵守的合作原則。蘇聯駐美大使李維諾夫也列席參與了有關討論。會議在商討簽字國名單的排列時,由於美國的極力支持,中國得以繼美、英、蘇三國之後而躋入領銜簽字國的行列。

  1942年1月1日,羅斯福、丘吉爾、李維諾夫及宋子文分別代表美、英、蘇、中四國政府在《聯合國家宣言》上正式簽字。宣言讚同大西洋憲章所確立的宗旨與原則,同時宣告:(1)各簽字國政府保證運用其全部軍事與經濟資源,以對抗與之作戰的三國同盟成員國及其仆從國家。(2)各簽字國政府保證互相合作,不與敵國締結單獨的停戰協定或和約。(3)歡迎現在或可能將在戰勝希特勒主義的鬥爭中給予物質上援助和貢獻的其它國家加入上述宣言。其後又有21個國家相繼簽名加入。宣言的發表,標誌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正式形成。

  隨著亞太地區戰略地位的逐級提升,美國也不得不給予這一地區以足夠的關注,來確保該地區處於守勢的防禦體係不致崩潰,於是決定成立以英國駐印軍總司令韋維爾將軍為統率的東南亞盟軍總司令部,協同指揮美、英、荷、澳軍隊在這一地區的軍事行動。同時成立了以蔣介石為盟軍統帥,包括中國本土、越南、泰國及緬甸等地區在內的中國戰區。鑒於英、法在戰爭中的勢力衰落及蘇聯將於戰後的崛起,美國認為“培植和支持一個與美國有著共同政治目標的強大的中國,不僅可以加強在意識形態領域內對蘇聯共產主義的遏製,而且還將阻止或緩和蘇聯對英法退出後在遠東出現的真空地帶的滲透。”由此,美國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協同英國放棄了自中國抗戰以來所推行的兩麵政策,開始走上了支持中國抗戰的道路。政治上極力促成中國的大國地位;經濟上美國宣布貸款5億美元,英國也貸款5000萬英鎊,以幫助中國進行抗戰及穩定貨幣;軍事上美國政府還決定把陳納德的美國航空誌願隊,正式擴充改編為美國駐中國第14航空隊,劃歸中國戰區,並陸續派遣軍事代表團來華,幫助訓練軍隊。總之,這一時期美國的對華政策正像美國國務卿赫爾所總結的:“對於中國我們有兩個目標:第一是為從事戰爭而進行有效的合作;第二是承認並使中國成為一個大國,使之在戰時和戰後有資格與蘇、英、美三個西方盟國平起平坐,這不僅是為建立戰後國際組織作準備,也是為了建立東方的穩定與繁榮。”

  《聯合國家共同宣言》的領銜簽署和中國戰區的成立,表明中國政府的國際地位有了空前的提高,中國戰場與太平洋戰場以及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場開始融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中美、中英“平等新約”的簽訂自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列強強加於中國的一係列不平等條約,使得中國的領土與主權屢遭侵犯,中國人民無時無刻不在為捍衛民族的獨立與領土的完整而進行不懈的抗爭。

  當太平洋戰爭臨近之時,美英為了利用中國抗戰消耗日軍,以減緩太平洋戰場的壓力,決定取消在華特權,增強中國的抗戰效能。1941年4月,中國政府向美國提出廢除不平等條約,重新締結平等新約。5月下旬,美國政府表示:“希望在和平狀態恢複的時候,能和中國政府以有步驟談判和訂立協定的程序,迅速地做到取消一切有特殊性質的權利。”中國政府基於戰時實際情況考慮,基本認同了美國這一“戰後解決”的方案。

  但是,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美英為減輕兩麵作戰的壓力,更加倚重中國戰場。

  中國戰場戰略地位的提高,進而為中國政府改變原先“戰後解決”的方案提供了契機。

  中國政府認為中國作為《聯合國家共同宣言》四大領銜簽字國之一,其地位與實際狀況大相徑庭。且自緬甸淪陷,唯一的國際交通線也因之切斷,徒增中國抗戰的難度。倘若英美政府在對待中國的問題上,繼續因循苟且,中國的抗戰必將難以為繼。同時,中國政府向英美示意,如繼續此種狀況,中國政府很難保證排斥對日單獨媾和的可能性。由此,美英政府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1942年10月,美英政府正式發表聲明,就廢約一事,希望即刻與中國政府談判,訂立一立即放棄兩國在華治外法權及解決其他有關問題的平等條約。其後,美英與中國政府就廢除舊約、訂立新約問題,進行了多輪次的外交談判。

  1943年1月9日,日本先聲奪人,與汪偽國民政府簽訂了不包括香港、九龍在內的《關於交還租界及撤銷和廢除治外法權之協定》。日本的這一舉措旨在加強汪偽政權的欺騙作用,在政治上亦使得美英與重慶方麵大為被動,於是,美英與中國政府就廢約一事,迅即達成了協議。

  1943年1月11日,中美在華盛頓簽署《關於取消美國在華治外法權及處理有關問題之條約》,中英在重慶簽署《關於取消英國在華治外法權及其有關特權條約》。其主要內容有:(1)取消美英兩國人民或團體在中國享有的治外法權即領事裁判權,以後其在中國的活動當依照國際公法原則及現行國際慣例,接受中國政府的法律管轄。(2)取消《辛醜條約》所規定的兩國在北平使館區內的一切特權及北寧路駐兵權。(3)兩國在中國的租界包括上海、廈門公共租界及天津、廣州英租界一律撤銷,移交中華民國政府。

  取消租界內所設置的特別法庭。(4)取消兩國在中國各口岸使用外領水特權。(5)取消英國要求中國任用英籍海關總稅務司特權。(6)取消兩國人民在中國沿海貿易及內河航行特權。(7)取消兩國軍艦自由出入中國領水特權,以後中國與美英軍艦互訪,均依國際慣例進行。(8)結約雙方予對方人民在本國領土內以旅行、居住、經商各權,並在履行法律手續、司法事件處理及稅收等方麵應給以不低於本國人民及公司的待遇。(9)在新約中尚未涉及的影響中國主權諸問題,均應依照國際公法與近代國際慣例解決。

  (10)美英兩國應在戰爭結束後至遲6個月內,與中國進行正式談判,以商訂一“現代廣泛之友好通商航海設領條約”。5月20日,條約文本經三國立法機關討論批準後,中美、中英“平等新約”始正式生效。其後,比利時、挪威、加拿大、瑞典、荷蘭五國也相繼與中國政府訂立了新約。中英、中美“平等新約”的簽訂,是中國人民長期鬥爭的結果,也是中國政府和人民堅持抗戰,使中國國際地位提高的結果。

  但是,“平等新約”簽訂後,中國的平等地位並未真正實現。英國方麵拒絕交還香港和九龍,並插手西藏,幹涉中國內政。且1943年5月在中美關於處理在華美軍人員刑事案件換文中,仍然規定美軍人員在中國觸犯刑律時,應由美國軍事法庭及軍事當局單獨裁決。由此可見,“平等新約”雖然訂定,但要求得真正的平等獨立,尚須堅持不懈的努力與鬥爭。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英、美立即向日本宣戰。23日,由蔣介石主持在重慶召開了中、美、英聯合軍事會議,英國代表提出要求中國派軍隊入緬協助英軍保衛緬甸,蔣介石表示同意。26日,雙方簽訂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1942年元旦,中、美、英、蘇等26國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宣布共同對軸心國作戰,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建立。1月2日,蔣介石被任命為盟軍中國戰區(包括越南、泰國)陸空聯軍總司令。3月8日,美國的史迪威中將被任命為中國戰區參謀長,中國遂與盟軍開始協同對日作戰。

  1941年12月23日,日軍轟炸機首次空襲了緬甸首都仰光。國民政府向英國提議,迅速派軍隊入緬。英國政府先是表示同意,後又表示暫勿入緬。直至1942年1月20日,日軍已從泰國向緬甸發動了攻勢,英國為利用中國軍隊阻滯日軍,掩護在緬英軍向印度撤退,才同意中國軍隊進入緬甸。1月下旬至2月上旬,國民黨軍第6軍(張軫部)陸續進入緬甸境內。2月16日,仰光告急,英國再次要求中國軍隊入緬。軍委會遂令在滇緬路待命的第5軍、第66軍(甘麗初部)迅速入緬,連同先期入緬的第6軍組成中國遠征軍第一路,以衛立煌為司令長官(衛未到任前由杜聿明代理,實際衛一直未到任,後改為羅卓英),杜聿明為副司令長官(兼第5軍軍長),計9個師的兵力10萬餘人,統歸史迪威指揮。中英雙方商定,以仰光、曼德勒鐵路以東至泰、越邊境地區為中國軍隊防區。

  根據日軍情況,中國遠征軍決定,以第5軍第200師在同古及其以南地區組織防禦,阻擊日軍北犯,掩護主力開進和集結,爾後在英軍協同下,實施會戰,擊破當麵之敵後,收複南緬甸。此時,西路為英緬軍第1軍團,轄英緬軍第1師、英印軍第17師、英裝甲第7旅,擔負伊洛瓦底江沿岸地區的作戰任務。

  中國遠征軍第5軍先遣部隊200師在師長戴安瀾率領下,於1942年3月8日抵達緬甸重鎮同古,接替了英軍的防務並掩護其撤退。18日,日軍向同古發起攻擊,曆時12天的同古保衛戰拉開戰幕。第200師將士麵對4倍於己的日軍的猖狂進攻,在強敵壓境兵援不至的艱難情況下,抱定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與日軍展開殊死搏鬥,沉重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斃傷日軍近4000人,自身傷亡2500餘人。日軍對中國遠征軍的戰鬥力感到無比震驚,並承認這是南進以來的第一次受挫。是“緬甸戰役中最艱苦的一戰”。

  1942年4月中旬,駐守普羅美的英緬軍第1師及戰車營一部共7000人陷入日軍的包圍之中,17日,中國遠征軍第66軍38師奉命前往救援,馳援部隊英勇作戰,大量殺傷日軍有生力量,並將其擊退,收複了仁安羌油田,為被圍之英軍7000餘人解了圍,另救出被俘英軍、美國傳教士,新聞記者等500餘人,還將戰利品100餘輛汽車和1000餘匹戰馬如數交給了英軍。此戰,中國遠征軍以少勝多,一舉擊斃日軍1200餘人。如此輝煌的戰果和英勇壯舉,轟動了世界,受到了盟軍的高度讚揚。這就是享譽中外的“仁安羌大捷”。戰後新編第38師師長、團長等都獲得了英國授予的勳章。

  中國遠征軍雖然取得了仁安羌大捷,但整個緬北戰場卻日趨被動。為抗擊日軍戟,遠征軍計劃在平滿納一帶與日軍決戰,但關鍵時刻英軍無心戀戰,全線潰退,遠征軍不得不放棄平滿納會戰計劃。此後遠征軍決定向晏德勒集結,準備聯合英軍發動晏德勒會戰。可是英軍竟於5月1日放棄晏德勒,遠征軍被迫退守密支那地區,從此進入困境。中國遠征軍緬北作戰宣告失敗,不得不分兩路向印度和雲南退卻,途中多次與日軍發生遭遇戰,遠征軍損失慘重,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壯烈殉國,年僅38歲。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不僅未能完成作戰任務,反而損兵折將,使中國西南唯一的國際通道滇緬公路也被日軍切斷,並進而侵入中國雲南境內。遠征軍10萬大軍遭受重大損失,最後僅剩4萬餘人。退回雲南的遠征軍主力被改編為第11和第20集團軍。退入印度的一部則被改編為中國駐印軍。這兩部分軍隊仍是第二次反攻入緬作戰的主力。

  豫湘桂戰役1942年下半年起,由於日軍在中途島、爪哇島等戰役和所羅門海戰中的接連失利,使其在整個太平洋地區的海空軍優勢逐步削弱並趨於消失。1943年,美軍在所羅門群島和新幾內亞等地轉入反攻,步步向日本本土逼近,並切斷了海上交通線,使日軍在南洋地區的近50萬兵力逐步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在中國戰場,美空軍第14航空隊為爭奪製空權,與日空軍展開了激烈空戰,並於11月25日從江西境內起飛對台灣的日空軍基地進行了猛烈的轟炸;東海上的日軍艦船也多次遭到美機的襲擊和轟炸。另外,自武漢失守後,國民黨軍雖然屢屢受挫,國民黨當局的抗戰積極性也逐漸降低,但日本的誘降政策及其活動也始終未能奏效。根據上述諸方麵的情況,日軍大本營為挽救其在南洋地區的“南方軍”,貫通中國南北直至越南的大陸交通線,並摧毀美軍在中國的空軍基地,遂決定集中其在華主力,在豫、湘、桂廣大地區發動攻勢。

  1943年11月下旬起,日軍大本營開始加緊研究打通中國大陸南北交通線的作戰計劃。1944年1月底,日軍大本營研究確定的被稱之謂“一號作戰”的計劃,得到了裕仁天皇的正式批準。爾後,日軍大本營迅速下達了作戰命令和作戰綱要,規定日軍在中國從黃河至信陽間約400公裏、從湖南嶽陽至越南諒山間約1400公裏以及從衡陽至廣州間約600公裏的廣闊戰場上,投入51萬兵力、250架飛機及1500門火炮,用9至10個月時間,實現其預定的戰略企圖。要求“擊敗敵軍,占領並確保湘桂、粵漢及平漢鐵路沿線的要衝,以摧毀敵空軍之主要基地,製止敵空襲帝國本土及破壞海上交通等企圖,同時摧毀重慶政權繼續抗戰的意圖”。並明確“於1944年春夏季節,先由華北,繼由武漢地區及華南地區分別發動進攻……先後將黃河以南平漢鐵路南部及湘桂、粵漢鐵路沿線的要地,分別予以占領並確保之”。2月起,日軍中國派遣軍根據“一號作戰”計劃,開始調整部署,進行作戰準備。

  豫、湘、桂地區為國民黨軍第1、第9、第4戰區部隊駐守,總兵力達100萬餘人,並有美空軍支援作戰。

  4月18日,日軍在豫東中牟強渡黃泛區,進攻河南,拉開了豫湘桂戰役的戰幕,守軍堅決抵抗,但由於武器裝備處於劣勢,再加戰略戰術的失俟,守軍浴血奮戰,付出了慘重代價,但未能阻止日軍前進的步伐,日軍從北到南,大打攻勢戰,5月攻陷鄭州、洛陽,8月攻陷長沙、衡陽,11月連攻桂林、柳州、南寧。12月10日進犯南寧的日軍與從越南北侵的日軍會合於綏淥(今扶綏),從而打通了中國南北之陸上交通線。

  與此同時,日軍第3、第13師團在向黔東南地區攻擊前進中,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於12月2日進至丹寨、獨山地區。日軍深入貴州大後方,極大地震動了重慶國民政府。此時,國民黨軍主力遠在緬北和滇西等地區作戰,形勢十分危急。蔣介石急令第1、第8、第6戰區共8個軍調至跺陽以東及黃平、鎮遠地區,“一舉擊破北犯黔南之敵,以確保貴陽。”美空軍也及時幫助空運了一部精銳部隊,準備實施反擊,夾擊入黔之日軍。

  日軍一部突入黔東南地區後,實際上也已成強弩之末了。由於戰線拉長,兵力不足,補給困難,加上連續作戰已遭到極大的消耗和傷亡,並時時受到美空軍襲擊和轟炸的威脅,已無力發展進攻,遂被迫實施退卻。國民黨軍則尾隨追擊,先後收複獨山寨、三合、荔浦、南丹等地區。雙方在明倫、河池地區形成對峙,戰役遂告結束。

  此戰曆時8個月,國民黨遭受了慘重的失敗,喪失國土20多萬平方公裏,失陷城池100餘座。另一方麵,日軍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雖然打通了大陸交通線,但由於戰線延長,分散了兵力,被迫開始在中國戰場采取戰略守勢,從而加速了自身失敗的進程。

  中國戰區軍民的大反攻從1944年春起,各解放區戰場都先後轉入對日偽的局部反攻。在1944年一年中,晉冀魯豫解放區共斃傷日偽軍3.8萬餘人,俘日偽軍3.4萬餘人,爭取偽軍反正、投誠3000餘人,收複縣城11座,光複國土260萬平方公裏,解放人口500多萬;晉察冀解放區攻克據點1500多個,一度攻入的縣城24座,曾兩度攻入石家莊、保定等城。經過連續的攻勢作戰,華北解放區不僅恢複了1940年的局麵,而且大為發展。山東解放區在1944年內,共斃傷日偽軍3.6萬多人,爭取偽軍反正1萬多人,收複縣城8座,光複大片國土,解放人口740多萬。華中解放區在1944年也展開了積極反攻。全華中新四軍共作戰6500餘次,殲滅日偽軍5萬餘人,解放人口160餘萬,大大改善了各地區的鬥爭局麵。華南解放區也得到擴大。東江縱隊威脅著廣州和香港。瓊崖縱隊堅持遊擊戰爭,控製著廣大的鄉村。

  1944年,國民黨軍在河南棄地敗逃後,中共中央為開展河南抗戰局麵,從戰略上將陝北、華北、華中三區連接起來,於7月25日作出了向河南進軍的部署。它標誌著解放區戰場開始由內線轉入外線作戰,開辟新的抗日根據地。冀魯豫解放區派一部分兵力南下,建立了豫東根據地,控製了隴海路以南、平漢路以東的廣大豫東地區。8月15日,彭雪楓率新四軍第4師主力西進,恢複了豫皖蘇抗日根據地。9月至10月,太行、太嶽解放區先後派出部隊,渡過黃河,建立了豫西根據地。11月,八路軍120師359旅主力4000餘人,組成南下支隊,以王震為司令員,王首道為政治委員,向豫鄂湘粵敵後挺進,開辟新的抗日根據地。12月,粟裕率領新四軍一師主力由蘇中渡江南下,執行中共中央提出向東南敵後發展,控製蘇浙皖邊和發展浙東沿海地區的戰略任務。

  總之,1944年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縱隊在局部反攻中,共作戰1萬多次,斃傷日偽軍近20萬人。至1945年春,人民軍隊已發展到91萬,民兵200萬以上,建立了遍及華北、華中、華南的19個解放區,解放區麵積達95萬平方公裏,人口達9950萬。

  事實表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解放區戰場,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對日軍占領的大多數城市和主要交通線的戰略包圍,已經成為中國整個戰場實行戰略反攻的主力,並為舉行全國規模的大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1944年冬,為了配合盟軍對日本的大反攻,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設立中國陸軍總司令部於昆明,總司令由參謀長何應欽兼任,下屬四個方麵軍:盧漢為第一方麵軍司令官,戰區為滇越鐵路;張發奎為第二方麵軍司令官,戰區為桂西、桂南、粵西地區;湯恩伯為第三方麵軍司令官,戰區為黔桂鐵路;王耀武為第四方麵軍司令官,戰區為湘西地區。

  1945年春,日本得知轟炸日本本土的中美空軍基地在湘西芷江,便集結日偽軍10餘萬人,兵分三路實行鉗形攻勢,企圖攻占芷江。國民黨第四方麵軍王耀武部阻敵於雷峰山,第10集團軍王敬久阻敵於寧鄉、益陽一帶,第三方麵軍湯恩伯部攻敵側背。5月初,在中美空軍轟擊下,國民黨軍隊全線反攻,將敵分割包圍,經過20天激戰,斃傷日偽軍2萬餘人,擊退了敵人進攻。日軍湘西戰役失敗後,開始收縮防線,放棄次要據點。

  國民黨軍乘敵兵力空虛之際,實行反攻。張發奎第二方麵軍於5月27日收複南寧,追擊北逃日軍。湯恩伯第三方麵軍,5月19日攻克河澉,6月14日克複宜山。第二、第三方麵軍協同作戰,6月29日攻克柳州,7月28日收複桂林,進展700餘裏。第9戰區薛嶽部收複湖南的永興、新寧,江西的信豐、大庾、南康、幹州、宜豐、上高。第3戰區顧祝同部收複福建的長汀、連江,浙江的永嘉。第7戰區餘漢謀部收複廣東的化縣、南雄。

  第1戰區胡宗南部收複河南的內鄉。第10戰區李品仙部收複內蒙古的包頭、歸綏(今呼和浩特)等地。此外,1944年冬,衛立煌率領“中國遠征軍”渡過怒江進入緬北,配合中國駐印軍作戰。1945年1月,中國駐印軍與中國遠征軍會師畹町,殲滅了駐緬北日軍主力,打通了中印、中緬公路,取得了緬北戰役的勝利。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的根本轉折1943年,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的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歐洲戰場上,1943年2月蘇聯紅軍經過半年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偉大勝利。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使得德軍元氣大傷,喪失了蘇德戰爭的主動權,而蘇軍則由全麵防禦開始轉為局部進攻。繼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蘇軍又與德軍於7月在庫爾斯克展開了激烈的會戰。是役,德軍慘遭重創,蘇軍則取得了重大勝利。庫爾斯克大會戰徹底粉碎了德軍企圖奪回戰爭主動權的迷夢,從根本上完成了蘇德戰場的戰略轉折,標誌著蘇軍最終從戰略防禦階段全麵轉入了戰略進攻階段。與此同時在北非戰場上,英美盟軍東西夾擊,在1943年5月,終於迫使北非的德意軍隊投降,英美盟軍也由此從防禦轉為進攻。接著,英美軍隊乘勝前進,7月在西西裏島進行了登陸作戰,9月,意大利政府向盟軍投降。在太平洋戰場,美軍繼中途島戰役後,在瓜達爾卡納爾島與日軍展開了殊死的爭奪,經過長達半年的激烈交鋒,美軍最終於1943年2月占據了瓜島,控製了海上主動權。太平洋戰場的局勢由此發生了根本性的戰略轉變。

  隨著世界各主要反法西斯戰場相繼轉入反攻作戰,法西斯各國開始陷入全線崩潰。

  意大利的投降,軸心國的解體,使得德日法西斯國家更加孤立。1944年蘇軍對德國法西斯發動了連續不斷的進攻,到年底,把德軍徹底驅逐出了蘇聯國土,最終取得衛國戰爭的偉大勝利,並且幫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等東歐國家獲得了解放。1944年6月,盟軍勝利登上諾曼底半島,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在盟軍登陸作戰的節節推進下,法國光複,比利時、荷蘭、挪威、丹麥等相繼解放。第二戰場的開辟,使得歐洲戰場的勝利進程大為縮短。與此同時,美軍在太平洋上展開了對日軍的逐島進剿。1944年2月,占領了馬紹爾群島。7月攻占了塞班島。8月控製了整個馬裏亞納群島。美軍可以該群島為基地,直接對日本本土實施空中打擊,因此,它的喪失,使得日本國內軍事、政治危機,進一步加劇。隨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推進,德日已是窮途末路,世界各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即將來臨。

  中共七大在抗日戰爭勝利的前夜,中國人民麵臨著兩大前途、兩種命運的決戰。為了團結全黨和全國人民,爭取光明的前途,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建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與富強的新中國,中國共產黨於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召開了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的主要議程:毛澤東作題為《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朱德作題為《論解放區戰場》的軍事報告;劉少奇作《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周恩來作《統一戰線》的重要發言;選舉新的中央委員會。

  這次大會最主要的成就是:

  首先,大會總結了中國革命鬥爭的曆史教訓,製定了黨領導全國人民奪取抗日戰爭徹底勝利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路線。

  七大召開時,中國共產黨已經有二十四年曲折發展的曆史,既有正麵的經驗,又有反麵的經驗,經過勝利和失敗的比較,積累了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的豐富經驗。正是這些豐富的曆史經驗,使黨掌握了中國民主革命的規律,製定了正確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路線。這就是“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毛澤東的《論聯合政府》報告,主要就是論述這條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路線。這條路線是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在新的曆史階段的具體化。它以打敗日本侵略者,廢止國民黨一黨專政,成立聯合政府,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為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根本奮鬥目標,中心思想是要在全國範圍內把民族戰爭引向人民勝利的結局;以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為中心環節;而以加強黨的領導,實現黨的路線和政策,保持和發揚黨的理論聯係實際、緊密聯係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三大優良作風,作為實現上述奮鬥目標的根本保證。這條路線,是爭取中國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勝利的指南。

  其次,七大實現了全黨空前的團結和統一,全黨緊密地團結在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周圍,團結在毛澤東思想的旗幟之下。這是自1935年1月遵義會議以來,特別是經過1942年至1945年延安整風運動以後,全黨在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所形成的建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礎上的最鞏固的團結。七次大會充分發揚黨內民主,各種問題交代表們認真討論,廣泛聽取代表們的意見,使黨內意見達到空前一致。代表們在討論中,聯係黨的實際工作,從團結的目標出發,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達到了新的團結。七次大會通過的新黨章,規定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我們黨一切工作的指針。這更體現了全黨的空前團結一致。

  第三,七次大會在民主集中製的基礎上,經過充分醞釀討論,選舉了以毛澤東為首的新的中央委員會。6月19日,在黨的七屆一中全會上,又選舉了新的中央領導機構,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陳雲、康生、高崗、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張聞天、彭德懷為政治局委員;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為書記處書記;毛澤東為中央委員會主席兼政治局、書記處主席;任弼時為中央秘書長。以毛澤東為首的第七屆中央委員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勝利的堅強核心。

  七次大會,以“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載入了中國共產黨的史冊;它的重大曆史意義在於:它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以後在民主革命時期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會。這次大會總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民主革命二十多年曲折發展的曆史經驗,製定了正確的綱領和策略,克服了黨內的錯誤思想,使全黨的認識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統一起來,達到了空前的團結。從而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國民黨六大在延安召開中共七大的同時,1945年5月5日至12日,在重慶召開了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

  大會由蔣介石致開幕詞,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吳鐵城作黨務報告,國民黨政府文官長吳鼎昌作政治報告,代理參謀總長程潛作軍事報告,副參謀總長白崇禧作續軍事報告,參謀總長兼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作部隊整編與湘西會戰經過的報告等。大會通過了一係列的綱領和決議,發表了宣言,推選蔣介石連任總裁,同時選出了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

  國民黨六大中心議題之一,就是維持國民黨一黨專政的獨裁統治,拒絕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大會通過的《國民大會召集日期案》,宣布在1945年11月12日召開國民大會,以期通過憲法,實施憲政。事實上,國民黨所要召集的國民大會的代表,是早在抗戰前由國民黨中央指定和由國民黨包辦“選舉”出來的;所要通過的憲法,則是以抗戰前1936年國民黨政府公布的維持國民黨一黨專政的“五五憲草”為依據的。顯然,國民黨實施的這種憲政,不過是換湯不換藥的政治欺騙,其目的在於使國民黨政府披上合法外衣,借以抵製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要求,繼續堅持獨裁統治。

  國民黨六大另一個中心議題,就是動員國民黨力量,準備發動內戰,搶奪人民抗戰勝利果實。在當時國內外輿論的壓力下,大會雖然沒有公開宣布發動反共內戰,但卻通過了兩個反共文件:在對外發表的《對中共問題之決議》中,雖然聲稱“在不妨礙抗戰、無害國家之範圍內”,實行“政治解決”的方針。而實際上,國民黨可以隨時宣布共產黨“妨礙抗戰,有害國家”,從而發動內戰,“武力解決”。在對內公布的《本黨同誌對中共問題之工作方針》中,惡毒攻擊共產黨“顛覆政府,危害國家”,提出要“肅軍肅政,加強力量”,準備進行反共內戰。蔣介石在5月18日的大會講話中更露骨地說:“今天的中心工作,在於消滅共產黨!日本是我們國外敵人,中共是我們國內的敵人!隻有消滅中共,才能達成我們的任務。”

  國民黨第六次代表大會,與中國共產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完全相反,是代表著另一種中國之命運,即黑暗的中國之命運。國民黨六大的路線,是堅持獨裁、發動內戰的路線。這個路線不僅違反世界潮流和全國人民的公意,而且也違反多數國民黨員的意見。

  因此,這條路線及其支持者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雅爾塔會議與中蘇談判1945年初,歐洲戰場勝局已定,為了解決戰後如何處置德國等一係列重大問題,美、英、蘇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於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蘇聯克裏米亞半島上的雅爾塔舉行了會晤。會議除討論歐洲事務外,還就遠東問題進行了磋商。美國鑒於在向日本本土推進的逐島作戰中,不僅進展緩慢,而且代價太大,預計即使在歐洲戰場結束之後,美國也需經過18個月的時間準備以及至少付出傷亡50萬人員的重大代價,才能最後擊敗日本。因此,美國迫切希望蘇聯能夠參加對日作戰,以減少美方損失。斯大林有條件地同意了美國的請求。

  2月11日,美、英、蘇三國首腦在《雅爾塔協定》上簽字。協定規定:在德國投降和歐洲戰爭結束後兩至三個月內,蘇聯與盟國一道參加對日作戰,其條件為:(1)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予以維持。(2)1904年俄國在東北等地的權益應予恢複,即:

  庫頁島南部及鄰近一切島嶼須交還蘇聯;大連商港國際化,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益必須保證,蘇聯之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也須恢複;連接旅大之中東、南滿鐵路由中蘇共同經營,蘇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3)千島群島須交予蘇聯。同時,蘇聯表示準備和中國國民政府簽訂一項蘇中友好同盟協定。

  雅爾塔協定,對加速法西斯勢力的最後崩潰固然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這種在完全背著中國政府的情況下所簽訂的協定,極大地損害了中國主權。直至6月15日,美國國務院才電令赫爾利將雅爾塔協定內容正式通知蔣介石。根據協定,中國政府與蘇聯從6月30日至8月14日就兩國商訂友好同盟條約問題,在莫斯科舉行談判。由於兩國政府在許多重要問題上分歧太大,談判收效甚微,時斷時續。中蘇談判之初,美國盡力促成中國政府接受蘇聯的條件。但是,到了7月16日,原子彈在美試爆成功,這一威力無比的核武器嚴重降低了蘇聯對日作戰的重要性。美國一改以往對蘇聯的遷就態度,轉而支持中國對蘇聯的過分要求堅決抵製。最終,中蘇雙方經過多次磋商,於8月14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之日,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及《中蘇關於中國長春鐵路之協定》、《中蘇關於大連之協定》和《中蘇關於旅順口之協定》等一係列協定。條約及協定規定:(1)中蘇兩國協同其它聯合國對日作戰,直至最後勝利。戰時及戰後,彼此給予一切可能之援助。(2)中國長春鐵路(滿洲裏至綏芬河之中東鐵路及哈爾濱至旅大之南滿鐵路)由中蘇共有,共同經營。(3)大連為自由港,港口主任由蘇方擔任。港口工事及設備之一半,無償租與蘇方。蘇聯經該港出入口之貨物,均免除關稅。(4)中蘇兩國共同使用旅順口為海軍基地,蘇聯負責防護。蘇聯有權駐紮陸、海、空軍。旅順市之民事行政屬於中國,但主要民事行政人員之任免應征得蘇聯軍事指揮當局之同意。(5)蘇軍進入東北作戰後,有關作戰一切事務之最高權力與責任,屬於蘇軍總司令。所有在中國領土內屬於蘇聯軍隊之人員,均歸蘇軍總司令部管轄。蘇聯保證給予中國道義上與軍需品及其他物資之援助,當完全供給中國中央政府。同時表示對新疆最近事變,蘇聯無幹涉中國內政之意。中國政府也聲明,外蒙古問題任其自決。

  美、蘇對日軍的沉重打擊1945年5月,德國戰敗投降。7月17日至8月2日,美英蘇三國在柏林近郊波茨坦舉行三國首腦會議,會議就德國及戰後歐洲其它國家的處置和盟國對日作戰等重要問題進行了廣泛的討論。7月26日,波茨坦會議以宣言的形式發表了由美國起草、中國參加、英國同意的《美中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但是,日本政府堅決拒絕波茨坦公告,準備進行最後的本土決戰。

  8月6日,美國在日本廣島投擲了第一顆原子彈。8月7日,美國又出動400架大型轟炸機對日本本土進行日夜輪番的轟炸。8月9日,日本長崎又遭到美國的第二顆原子彈的摧毀。

  與此同時,蘇聯對日的作戰部署也已完成。8月8日,蘇聯對日本宣戰,同時宣布參加波茨坦公告。8月9日,蘇聯紅軍在華西列夫斯基的統一指揮下,從東、西、北三麵長達4000多公裏的戰線上,向日軍發動了猛烈進攻。日軍在中國東北的防線,在蘇軍的銳利攻勢下,很快崩潰。8月19日,蘇軍攻占長春。20日,占領沈陽、哈爾濱。至8月底,日軍完全停止抵抗。蘇軍共擊斃日軍8萬多人,俘獲日軍59萬多人,解放了中國東北,結束了日本對其長達14年的殖民統治。

  日本投降中、美、蘇的協同作戰,最終粉碎了日本法西斯垂死掙紮、欲圖本土決戰的迷夢。特別是蘇聯的參戰,給日本政府以迎頭痛擊。因為即便在原子彈出現以後,日本最高戰爭指導部的既定方針並沒有任何變更。所以,蘇聯出兵的第二天,日本外相重光葵親訪蘇聯駐日大使,表示日本已準備無條件投降。8月14日,日本天皇裕仁正式宣布接受無條件投降。8月15日,裕仁天皇以廣播《停戰詔書》的形式,正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

  美中英蘇四國政府同時宣告,日本正式無條件投降。9月2日,在日本東京灣的美國“密蘇裏”號戰列艦甲板上,舉行了日本正式投降的簽字儀式。日本外相重光葵、陸軍總參謀長梅津美治郎在投降書上簽了字。盟國方麵的麥克阿瑟和美國、中國、英國、蘇聯、法國、荷蘭、澳大利亞、加拿大、新加坡等戰勝國的代表也分別簽了字。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結束,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在中國戰區,9月3日,駐華日軍代表在湖南芷江草簽了投降書。9月9日,日軍投降儀式在南京正式舉行,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代表中國國民政府接受了侵華日軍司令岡村寧次的降書。9月3日成為中國抗戰勝利的紀念日。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對外禦侮的曆史上一次空前而偉大的民族自衛戰爭。這是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百年未有的盛事,這是從1894年甲午戰爭開始中日整整半個世紀交鋒中的首次勝利,抗日戰爭的勝利,雪洗了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振奮了中華民族自強與自信的精神。中國抗戰的輝煌勝利,向全世界昭示:

  中華民族是不可輕侮的。

  八年抗戰中,人民的革命力量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與壯大,解放區遍及19個省區,麵積達100萬平方公裏,人口由150萬發展到1億,解放軍發展到130多萬人,民兵發展到268萬多人。中國共產黨在戰爭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逐步地發展成長為一個成熟的獨立自主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這一切不僅有力地保證了抗日戰爭的堅持和勝利,而且,為最後取得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創建新中國,完成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的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戰開始最早、持續最久、犧牲最大。軍民傷亡達到3500多萬人,財產損失約600多億美元。中國戰場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經常牽製著日本陸軍兵力70%左右。中國抗戰不僅捆住了日本“北進”的手腳,使得蘇聯避免了兩線作戰,而且能夠從遠東抽出兵力加強西線作戰,集中力量打擊希特勒法西斯。中國抗戰也有力地遲滯了日本的“南進”時間,挫敗了德意日法西斯的進一步勾結,使日本與德意之間始終未能實現真正的配合,有力地支援了美英盟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鬥爭,在世界人民反侵略鬥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篇章。

  重慶談判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蔣介石在積極準備內戰的同時,連續三次打電報邀請毛澤東赴重慶進行談判。中國共產黨雖然洞悉蔣介石的邀請有虛假的一麵,但是鑒於戰後廣大人民迫切要求和平民主、休養生息;又估計到國民黨在內外壓力下,可能在談判後,在和平條件下進行某些改革,而如果這種狀況出現,也會有利於人民。因此,中國共產黨以極大的努力和耐心尋求避免內戰、實現和平團結的道路。8月28日,由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組成的中共代表團到達重慶,受到了重慶各界人士的熱烈歡迎。

  毛澤東不顧個人安危,親赴重慶,使整個山城為之沸騰,給國統區人民帶來了和平民主的希望。

  從8月29日到10月10日,國共談判正式進行。在談判期間,毛澤東與蔣介石曾多次會談。由於蔣介石事先對談判並無認真準備,在談判中極其被動;毛澤東則從曆史到現實,批評了國民黨反共反人民的政策,闡明了共產黨和平、民主、團結的方針。雙方的具體商談主要是在共產黨代表周恩來、王若飛和國民黨代表王世傑、張群、張治中、邵力子之間進行。中共代表在談判中,既表現了堅定的原則性,又在不損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對一些具體問題采取了靈活的策略。

  談判中雙方爭論的焦點是軍隊問題和解放區政權問題。國民黨企圖在“統一軍令”

  和“統一政令”的借口下,根本取消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和解放區政權。共產黨代表嚴正駁斥,拒絕了國民黨的無理要求,但是為了使談判能取得成果,也作出了重大讓步。

  在軍隊問題上,共產黨同意在未實現政治民主化之前,先公平合理地整編全國軍隊,並願將所領導的軍隊,按照五比一或七比一的比例縮編為24個師或至少20個師。在解放區問題上,中國共產黨在堅持國民黨必須承認解放區民選政府的原則下,同意退出廣東、浙江、蘇南、皖南、皖中、湖南、湖北、河南(不包括豫北)八個解放區,將部隊撤到隴海路以北,以及蘇北和皖北解放區。但是,蔣介石仍頑固拒絕,以致無法達成協議。

  為了促使談判達成協議,毛澤東在周恩來的協助下,同各界代表人物進行了廣泛的接觸和交談。他們會見了當時國民黨進步人士宋慶齡、馮玉祥、柳亞子等。此外,毛澤東還會見了民盟中央領導人張瀾、沈鈞儒、黃炎培等和婦女界、工商界的著名人士及外國友好人士,向他們宣傳了中國共產黨關於爭取和平民主的主張和真誠願望,擴大了革命統一戰線,使談判期間的政治形勢向著有利於人民的方向發展。

  談判桌上的鬥爭和戰場上的鬥爭是互相配合的。在重慶談判的第二天,蔣介石就密令大量印發反動的《剿匪手冊》。9月初,蔣介石命令綏遠的國民黨傅作義部沿平綏路進攻察哈爾解放區,迫近張家口。賀龍、聶榮臻指揮晉綏、晉察冀部隊奮起自衛,將其擊退;9月下旬,閻錫山奉蔣介石的命令,先後派遣13個師3.8萬兵力,進攻晉東南解放區的上黨地區。劉伯承、鄧小平指揮晉冀魯豫部隊奮起反攻,殲滅3.5萬餘人,俘軍長、師長等高級軍官多人,占當時閻錫山總兵力的1/3.這兩次戰役的勝利,既打亂了國民黨的內戰部署,又有力地配合了中共中央在重慶的談判鬥爭。從而迫使國民黨當局不得不於10月10日與中國共產黨簽署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這次國共談判,由於當時國際國內的有利形勢和中國共產黨的努力,取得了相當的成就,有重要的意義。通過談判,迫使國民黨當局不得不承認避免內戰、和平建國的方針,從而延緩了全麵內戰的爆發;通過談判,迫使國民黨當局不得不同意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這在實際上就是中國共產黨早就提議召開的黨派會議,是戰後爭取和平民主鬥爭的一個重大進展;在談判中,中國共產黨既堅持原則,維持人民根本利益,挫敗了國民黨當局妄圖取消人民軍隊和解放區民主政權的政治圖謀,又作出了合理的讓步,取得了國內外輿論和中間階層的廣泛同情,這在政治上也是一個重大勝利。當然,由於國民黨當局頑固地拒不承認解放區民主政權的合法地位,軍隊問題也未真正解決,這就為後來的分裂和內戰留下了伏筆。

  馬歇爾使華與《停戰協定》

  國民黨在軍事進攻受挫、全國人民反內戰運動高漲、國際進步輿論也一再呼籲中國實行和平民主的情況下,深感發動內戰的時機還不成熟,還需要一段時間來做進一步的準備。美國政府也深感國民黨的內戰政策不得人心,於是重新調整了對華政策,由公開援蔣反共變為以中間人的姿態調解國共衝突。1945年11月27日,杜魯門批準赫爾利辭去駐華大使職務,任命陸軍上將馬歇爾為總統特使,赴華“調處”國共衝突。12月15日,杜魯門發表了《關於美國對華政策的聲明》,聲明說:“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為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為達到統一中國目標之恰當機構”。如果將“這個政府的基礎加以擴大,容納國內其他政治黨派的話,即將推進中國的和平、團結和民主的改革”。12月29日,蘇、美、英三國外長會議發表關於中國問題的公報,重申“不幹涉中國內政”的政策,並一致同意,必須在國民政府領導下建立一個團結而民主的中國,國民政府的各部門必須廣泛地由民主分子參加,並且內戰必須停止。

  1945年12月16日,中共出席政治協商會議的代表團成員周恩來、葉劍英、吳玉章等抵渝。中共代表團堅持以停止軍事衝突為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的前提。12月27日,正式向國民政府提出無條件停戰的三項辦法。31日國民政府複文表示同意停戰,並派出張群、邵力子、王世傑與中共代表周恩來、董必武、王若飛、葉劍英進行具體商談。

  1946年1月5日,雙方達成《關於停止國內軍事衝突辦法的協議》,規定:(1)停止國內各地一切軍事衝突並恢複一切交通,關於停止衝突及恢複交通之命令,依第二條之規定商定之;(2)因國內軍事衝突及交通阻塞等事,與我國對盟邦所負有之受降及遣送敵俘等義務有關,故應由政府與中共各派代表一人會同馬歇爾將軍從速商定辦法,提請政府實施;(3)由國民參政會及政治協商會議,各推定國共兩黨當事人以外之公正人士八人,組織軍事考察團,會同國共雙方,在發生衝突區域考察軍事狀況、交通情形以及其他與國內和平恢複有關事項,隨時將事實真相提出報告並公布之。為實行停戰協定,1月7日正式成立了由張群(後為張治中)、周恩來、馬歇爾組成的三人小組(或稱三人軍事小組)。1月10日由張群、周恩來簽署了《關於停止國內衝突的命令和聲明》和《建立軍事調處執行部的協議》。同日,蔣介石、毛澤東分別向所屬部隊頒布了停戰令,於1月13日午夜起生效。上述停止軍事衝突的辦法、命令和聲明,構成了停戰協定的全部內容,1月10日同時公布。

  根據停戰協定,成立了在三人小組領導下的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執行部三委員由國民黨、共產黨、美國各一名代表擔任,分別為鄭介民、葉劍英、羅伯遜。下設由三方同等數量的人員組成的若幹執行小組,分赴各衝突地區進行調處工作。軍調部於1月14日起在北平正式辦公。

  “一二·一”慘案《雙十協定》簽字後,中國共產黨按照協定,將江南新四軍部隊撤往江北,向全國人民表示了自己的誠意。但是,蔣介石卻在1945年10月13日向國民黨軍隊發布內戰密令,大舉進攻解放區。10月下旬,國民黨軍孫連仲部三個軍侵占了解放區磁縣和馬頭鎮,並向邯鄲進攻。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部隊展開反擊,將敵包圍。30日,國民黨第11戰區副司令長官兼新8軍軍長高樹勳率部舉行起義。31日,由第11戰區副司令長官馬法五率領的其餘2個軍官兵數萬人被迫放下武器。此役共殲滅國民黨軍4萬餘人,粉碎了敵人對冀南解放區的進攻。但11月中旬,蔣介石在重慶召開有魏德邁參加的軍事會議,製定了對解放區的全盤作戰計劃。僅11月至12月,進攻解放區的國民黨軍隊即達120萬人,內戰遍及11個省。

  蔣介石的內戰政策,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怒,反內戰的呼聲更加高漲。從10月起,民盟等民主黨派、團體紛紛發表言論,呼籲製止內戰,撤退美軍,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11月19日,重慶文化界、工商界代表500人舉行反內戰大會,成立陪都各界反內戰聯合會,號召國統區人民動員起來,反對國民黨內戰政策,反對美國幹涉中國內政。11月25日,昆明學生6000餘人舉行反內戰時事晚會,遭到國民黨軍警騷擾破壞,各校學生次日起聯合罷課。12月1日,國民黨雲南警備司令關麟征、代理省主席李宗黃等派出大批軍警特務,武裝鎮壓罷課師生,死4人,傷20餘人。這就是震動全國的昆明“一二·一”慘案。

  昆明學生的鬥爭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同情和支持。全國各地工農市民群眾、工商銀行界人士以至某些地方上層人物,紛紛以捐款、簽名、慰問、吊唁等方式,對學生的正義鬥爭表示聲援。在昆明,從12月2日起,至20日止,群眾到靈堂公祭四烈士的達15萬人次,而當時昆明全市人口還不到30萬人。延安各界青年曾舉行大會,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讚揚“青年是爭取和平民主的先鋒隊”,指出“我們正處在新的‘一二·九’時期,昆明慘案就是新的‘一二·九’”。中國民主同盟、三民主義同誌聯合會等民主黨派、陪都各界反內戰聯合會及各界知名人士,也先後發出函電,表示聲援。12月9日,重慶各界人士公祭三日,沈鈞儒代表救國會主祭,致祭群眾一致要求懲辦肇事禍首。1946年1月13日,上海召開萬人追悼四烈士大會,會後舉行聲勢浩大的反內戰、爭民主大遊行。在全國各界人民反內戰運動的壓力下,蔣介石不得不讓關麟征“自請處分”,將李宗黃調離雲南。

  從重慶各界反內戰聯合會的成立到昆明“一二·一”慘案的發生,表明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和領導下,國統區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各界人士以及廣大青年學生迅速覺醒,以青年學生為主體的反內戰、爭民主的運動在國統區蓬勃展開。

  政治協商會議與停戰令發布的同一天,1946年1月10日上午,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開幕。參加會議的代表共38人。其中國民黨代表8人,共產黨代表7人,青年黨代表5人,民盟代表9人,無黨派社會賢達9人。蔣介石代表國民政府致開幕詞,宣稱:第一,“要真誠坦白,樹立民主楷模”;第二,“要大公無我,顧全國家利益”;第三,“要高瞻遠矚,正視國家前途”,並宣布了決定實施的事項。會議主要討論了政府組織、施政綱領、軍事、國民大會、憲法草案等問題。

  關於政府改組問題。國民黨代表提出《擴大政府組織方案》及其說明。主張國府委員須由國家主席提名,選任黨外人士充任國府委員時,要由主席提名經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通過;委員名額分配不作明文規定,但國民黨人在國府委員會中必具“特定程度多數”,以保證能“履行領導的責任”;國府委員會為政治之最高指導機關,其職權中無用人權;國家主席在緊急情勢發生時,有緊急處置之權。針對國民黨的方案與說明,中共代表表示,(一)現政府應在共同綱領基礎上進行改組;(二)國府委員會應是最高決策機關,必須有用人權;(三)我們承認蔣介石的領導和國民黨的第一大黨地位,但國民黨在府委中的席位最好不要超過1/3;(四)要防止手令製,主席的命令應由會議通過,還應有人副署;(五)政府改組應包括各院部會的改組。民盟代表則認為,第一,政府由一人集權製過渡到民主集權製,希望蔣先生成為民主的領袖;第二,各黨派都能參加政府;第三,使目前政府的行政效率提高和現代化。經過討論和協商,達成了體現了共產黨和民主人士的基本要求的《關於政府組織問題的協議》。

  關於施政綱領問題。中共首先提出了《和平建國綱領草案》。討論中多數人主張應有共同綱領並同意稱之為和平建國綱領。經過討論,最後通過了以中共的草案為基礎的《和平建國綱領》。

  軍事問題是鬥爭的焦點。國民黨堅持“軍令政令統一”的既定方針。青年黨提出了《停止軍事衝突實行軍隊國家化案》,主張“軍隊國家化實為政治民主化之必要條件,政治民主化複為軍隊國家化之必要保障”,“必須二者並重,同時實行”。民盟提出《實現軍隊國家化並大量裁兵案》,主張兩大原則:一是全國所有軍隊應脫離任何黨派關係,而歸屬於國家,達到軍令政令之完全統一(現役軍人脫離黨籍);二是大量裁減常備軍額。中共堅持,不能先有軍隊國家化,然後才政治民主化,必須二者同時並進。最後勉強達成了《關於軍事問題的協議》,通過了“軍隊屬於國家”、“軍黨分立”、“軍民分治”、“以政治軍”等項原則規定,但沒有解決實際問題。

  關於國民大會問題。國民黨提出了《關於國民大會之意見》,主張:(一)五月五日召開國民大會。(二)第一屆國民大會之職權為製定憲法。(三)1936年選出的國大代表仍然有效,另外“合理增加”名額。這一方案遭到中共、民盟和無黨派代表的強烈反對。最後達成《關於國民大會問題的協議》,規定國大代表共2050名,依選舉法規定之區域及職業代表1200名照舊,新增台灣、東北地區的代表150名,新增黨派及社會賢達代表700名。通過憲法,須經出席代表3/4同意方能有效。基本上打破了國民黨控製國大的企圖。

  關於憲法草案問題。代表們就憲草修改原則和防止個人獨裁問題進行了討論;通過了《關於憲草問題的協議》,確定了國會製、內閣製、省自治製的政治製度。規定了組織政協憲草審議委員會,根據上述原則製定憲草修正案,提交國民大會采納。

  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現代史上一次突出的、成功的合法形式的鬥爭,雖然這些協議後來並未付諸實行,但其顯示的民主精神對中國社會意識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平保衛戰1946年1月,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達成“停止國內軍事衝突”的協議。但國民黨總裁蔣介石拒不承認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在東北的地位,企圖以武力獨占東北。於是向東北大舉增兵,搶占戰略要地,於3月上、中旬,乘蘇聯軍隊撤兵之際,占領沈陽、撫順、遼陽等城,至3、4月間,國民黨軍進入東北的部隊有第13、第52、第60、第71軍和新編第1、第6軍,連同地方保安部隊,總兵力達31萬人。

  四平位於東北中部平原,係中長、四(平)洮(南)、四(平)梅(河口)鐵路交叉點,是東北的重要戰略樞紐之一。蘇軍撤兵時,國民黨收編的偽、匪軍進占了四平。民主聯軍於3月18日攻占該城。隨即,四平便成為國共雙方爭奪東北鬥爭的焦點。

  3月下旬由沈陽北進的國民黨軍遭民主聯軍的阻擊,進展遲緩,至4月初進至開原、法庫一線,未能實現其4月2日前進占四平的計劃。4月5日,新編第1軍和第71軍主力分兩路向四平進攻,民主聯軍采取誘敵深入,趁敵立足未穩發起突然攻擊的戰術,將71軍先頭部隊第87師大部殲滅,共斃傷俘4000餘人。殘部向新編第1軍靠攏。

  並繼續向四平逼近。鑒於暫無在運動中殲敵機會,民主聯軍主力遂轉移至四平以西之八麵城和西北之梨樹附近地區待機。

  與此同時,南滿第3、第4縱隊等部在保衛本溪作戰中,兩度擊退新編第6軍、第52軍等部的進攻,並殲其4000餘人。擔任奪取長春、哈爾濱和齊齊哈爾的第7師、第359旅和第3師一部,在東滿、北滿和西滿地方武裝配合下,於4月18日至28日相繼解放上述三市,殲滅國民黨收編的偽、匪武裝2.6萬餘人。清除了北滿腹地之敵,解除了四平前線部隊作戰的後顧之憂。

  興隆泉、大窪和本溪作戰的勝利和長、哈、齊三市的迅速解放,暫時改善了民主聯軍在東北的地位,頓挫了國民黨軍進攻東北的銳氣。

  4月18日,新編第1軍在飛機、坦克支援下,對民主聯軍扼守的鴨湖泡、泊羅林子、三道林子北山等四平外圍陣地發起猛烈進攻。為保障四平翼側安全,民主聯軍逐步向四平東西兩側延長防線,在東起火石嶺、西至八麵城的百裏戰線上部署了6個師(旅),挫敗了國民黨軍迂回四平的企圖。至26日,新編第1軍等部在遭受重大打擊後,不得不改取守勢,等待後援。民主聯軍也因機動兵力不足,難以組織有效的反擊,雙方處於對峙狀態。

  4月底,奉命北上的南滿第3縱隊第7、第8旅和保安第3旅到達四平以東之哈福、平崗地區。為配合四平前線部隊作戰,民主聯軍首長決心乘敵後方空虛之際,在敵後開辟第二戰場,以斷敵交通運輸,殲其有生力量。至5月10日,第3縱隊前出至昌圖以東之清楊堡、開原以東之馬市堡地區。獨立旅攻占開原、昌圖間馬千總台車站。保安第3旅攻占開原以南之中固車站。迫使國民黨軍從四平前線和南滿地區抽兵來援,給進攻四平和南滿的國民黨軍後方造成極大威脅。

  為加強進攻四平的力量,盡速奪取四平,國民黨軍決心迅速占領本溪,以便從南滿地區抽兵北上。從4月28日起,南滿國民黨軍乘民主聯軍第3縱隊等部北調之機,再次向本溪發起進攻。鑒於再戰不利,加之民主聯軍作戰月餘,傷亡較大,為擺脫被動,保持戰力,東北民主聯軍自四平地區撤退。19日,國民黨軍進占四平。

  四平保衛戰,曆時月餘。東北民主聯軍以8000餘人的傷亡代價,殲滅國民黨軍萬餘人,配合了停戰談判。民主聯軍以劣勢抗擊優勢的國民黨軍進攻,持續1月以上,體現了人民軍隊英勇頑強精神,顯示了中國共產黨堅持東北鬥爭的堅強意誌。中共中央在評價這一戰役時指出:“四平我軍堅守一個月,抗擊敵軍十個師,表現了人民軍隊高度頑強英勇精神,這一鬥爭是有曆史意義的。”

  東北根據地的建立早在1945年9月初,中共中央軍委就指示進入東北的部屬,“不要首先將主力部署在東北門口抵住蔣介石,”而應“有重點地建立持久鬥爭的基礎”。隨著11月下旬東北局勢的惡化,中共中央及時地提出了“讓開大道、占領兩廂”的方針。劉少奇在多次指示中強調:“應迅速在東滿、北滿、西滿建立鞏固的基礎,並加強熱河、冀東的工作。”12月28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了《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再一次強調“把東北的工作長放在距離國民黨占領中心較遠的城市和廣大鄉村方麵,‘讓開大道,占領兩廂’,以便認真發動群眾,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

  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東北局號召和帶領廣大幹部離開城市奔赴農村,在清剿土匪、粉碎敵偽殘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