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章 元朝

  建立後,利用高麗作侵略日本的基地,對高麗人民的剝削加重,高麗人民曾多次舉行反元的武裝鬥爭。

  拔都西征窩闊台關於再次大規模西征的決定,是與伐宋的決定同在公元1235年作出的。事宋金對峙實上,他在即位之初就已經開始向西方派兵了,那是由劄蘭丁圖謀重建花剌子模帝國引起的。1224年成吉思汗東歸後,劄蘭丁從印度回到伊朗,很快奪得起兒漫(在撒馬爾罕與布哈拉之間)、伊斯法罕等地,被花剌子模舊將和各地諸侯擁戴為王。其後年內,劄蘭丁進取阿塞拜疆全境,占桃裏寺,侵穀兒隻,攻巴格達,恢複了許多原先被蒙古軍攻占的地方。因此,窩闊台即位就派箭筒士綽兒馬罕領軍3萬征討劄蘭丁。綽兒馬罕從呼羅珊進攻阿塞拜疆,劄蘭丁本人不戰而逃,於1231年8月死於土耳其東部的山中。

  此後綽兒馬罕就留在那裏,他的軍隊在1233年抵桃裏寺,在1236年入大阿美尼亞。

  1241年綽兒馬罕病死,其妻代領其眾,次年由拜住接替。

  公元1235年窩闊台決定大舉西征時,由於綽兒馬罕已經在中亞站穩腳跟,主要目標便集中在欽察草原和羅斯地區,那裏有許多地方是10多年前者別、速不台風馳電掣般地抄掠過的。窩闊台本想親征欽察草原,其時蒙哥在旁,表示有事可由子弟服其勞,使他放棄了親征的想法。他根據察合台的意見,命令各支宗室的長子參加西征,各萬戶、千戶、百戶那顏以及公主、駙馬的長子都要從征。窩闊台說:“這派遣長子出征的意見是察合台兄提出的。察合台兄曾說:增援速不台可令諸皇子的兄長出征。如果以長子出征,則兵多將廣。兵多了就表現威力強大。那裏的敵人多,敵國廣;那裏的國家百姓也厲害,據說憤怒的時候能用刀砍死自己,而武器也很銳利。依照察合台兄這樣謹慎的話,所以派遣長子出征”。因為有窩闊台這番話,有的曆史書就稱這次西征為“長子出征”。但是,參加西征的不限於長子,《史集》列出了參加者的名字,他們是:術赤子撥都、斡兒答、別兒哥、昔班,察合台子拜答兒、孫不裏,窩闊台子貴由、合丹,拖雷子蒙哥、拔綽,等等。窩闊台明確指示:“這些遠征的皇子和大臣們以拔都為首領導”,因而習慣上稱這次西征為拔都西征。這年貴由、拔都、蒙哥都是十歲的人,雖然過去20多年從別國掠得的財富已足以供他們盡情享受,察合台、窩闊台仍要他們領兵遠征,他們本人也不辭疲勞,足見那時蒙古統治者的尚武精神如何強烈。窩闊台同他父親樣,肯把幾個兒子(貴由、闊端、闊出和合丹)同時投入戰場,這是南宋皇帝絕對做不到的。就這條,也能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西征軍的靈魂是速不台,他早有西征經驗,而且在滅金戰爭中又次顯示過他的統軍才幹,足以輔導諸王。

  公元1236年春,速不台與大部分參征諸王動身西行,所率軍隊大約有10餘萬人。

  他們在秋天到達不裏阿兒人境內,與先已抵達的拔都兄弟會合。蒙古軍很快攻克不裏阿兒城,這是座大木城,1223年速不台與者別曾攻打該城,沒有取勝。此次攻克後,大肆擄掠,將城焚毀。入冬以後,蒙古軍沿伏爾加河而下,居住在伏爾加河與烏拉爾河之間玉裏伯裏山的欽察部首領之子班都察率眾歸附。另欽察部首領赤蠻不肯降,被蒙古軍擊敗後逃至裏海島上藏身。蒙哥聽說後迅速前往,涉水登島,擒殺赤蠻,屠其部眾。然後蒙哥又攻打了附近的阿速人。

  公元1237年秋,拔都召開了次忽裏台,決定諸王共同征伐羅斯。蒙古軍首先征服位於伏爾加河丘陵地西北部的莫爾多瓦,進抵梁讚國。他們先向梁讚大公尤裏·伊戈列維奇(玉裏吉)提出要全體居民繳納什稅,遭到拒絕。尤裏·伊戈列維奇麵派人向鄰近其他大公求援,麵派兒子費多爾率領使團帶著禮物去見拔都,但是他的努力都失敗了。1237年12月16日,蒙古軍包圍梁讚城。經過天激戰,至第天城陷。大公被殺,居民有的被殺死,有的被燒死。“切蕩然無存,隻剩下煙、焦土與灰燼。”接著,蒙古軍隊經科洛姆納和莫斯科繞向弗拉基米爾公國,在科洛姆納擊潰弗拉基米爾大公尤裏·宋金對峙弗謝沃洛多維奇的軍隊。當時莫斯科城尚小,居民沒有抵抗,仍被屠掠,守城大公也被俘虜。1238年2月3日,蒙古軍抵達弗拉基米爾城下,天後攻陷該城,縱兵大掠,繼之以火。尤裏·弗謝沃洛多維奇正外出召集軍隊,整個弗拉基米爾公國很快落到蒙古軍手中。3月4日,拔都軍隊在西齊河上擊潰羅斯軍隊,尤裏·弗謝沃洛多維奇戰死。次日,蒙古軍別部攻占托爾若克。在此期間蒙古軍分兵出,攻陷羅斯托夫、雅羅斯拉夫、戈羅傑茨、尤裏也夫、德米特裏也夫、沃洛克諸城。

  3月中旬,蒙古軍向諾夫哥羅德方麵前進,但不久因氣候轉暖、湖泊解凍、道路泥濘,被迫後退。拔都在回路上轉向東南,順路攻打科集中斯克城。這是個小城,但其軍民英勇抵抗,苦戰周後方才陷落。居民被屠殺。由科集爾斯克再向南便進入欽察草原西部。欽察汗忽灘被擊潰,帶著殘部逃往馬劄兒(匈牙利)境內。拔都軍在欽察草原休整段時間,又返回羅斯,朝第聶伯河推進,滅彼列亞斯拉夫爾公國。這年冬季,蒙哥、貴由統兵征討庫班河的阿速人,攻阿速都城蔑怯思,月方克。阿速部首領杭忽思率眾降,蒙哥命其子阿塔赤及阿速軍千人從征。

  公元1240年夏間,蒙哥率兵來到基輔,據說他對這座城市的美麗與宏偉感到驚奇,不想毀掉此城,派使者入城勸降。基輔人殺死使者,基輔大公米哈伊爾逃往匈牙利。雖然形勢危急,羅斯王公們仍不斷內訌。斯摩棱斯克的位王公被請到基輔執政,卻被伽裏辦公丹尼爾抓走,後者讓德米特爾千戶鎮守基輔。不久,拔都親率大軍圍攻基輔。蒙古軍用攻城機擊破城牆,衝入城內,在教堂附近與居民戰鬥。德米特爾受傷,城陷後他因表現勇敢被拔都赦免。拔都、速不台、蒙哥、貴由、斡兒答,拜答兒、不裏、合丹都參加了攻城戰役。此後,貴由、蒙哥便被窩闊台召回蒙古。

  公元1241年春,蒙古軍繼續西進。他們分成兩支,支由拜答兒與速不台子兀良合台等率領侵入波蘭(孛烈兒),另支由拔都和速不台率領侵入匈牙利。當時波蘭處於分裂狀態,國王無力組織抵抗。拜答兒軍於2月渡過維斯瓦河,蹂躪桑多梅日和波蘭首都克拉科夫。繼而進入西裏西亞,渡的得河,攻西裏西亞都城弗洛茨拉夫。西裏西亞大公亨利在利格尼茨城集結波蘭軍、日耳曼兵和條頓騎士團共3萬人,準備迎敵。蒙古軍在數量和裝備上均占優勢。4月9日,兩軍交戰於利格尼茨附近的尼斯河平原,波蘭條頓軍大敗,亨利被殺。傳說蒙古士兵在戰場計算殺敵數目,從每個屍體上割下耳,總計裝了大袋。當月蒙軍入摩拉維亞,路焚殺,直到今天的德、捷、波國交界處。

  拜答兒又領兵圍攻摩拉維亞境內的奧洛穆茨城,城中軍民堅守,不克。6月24日夜,城中軍民突襲蒙古軍營,蒙軍不備,損傷較大,拜答兒戰歿。蒙軍殺戰俘祭拜答兒,日後撤圍南下,入匈牙利,與拔都大軍會合。

  拔都軍在3月進入匈牙利,兵鋒直指匈都城佩斯。匈牙利國王貝拉世在位已年,與諸侯、貴族不和。1239年貝拉世接納被蒙古擊敗的欽察汗忽灘數萬人入境,他們所過騷擾,激起原有居民怨恨。這些矛盾交織在起,削弱了匈牙利的戰鬥力量。3月12日,當邊防將領歸報蒙軍已入境時,貝拉正在布達城召集諸侯、貴族開會。他立即讓與會者各還本地征集軍隊,自己糾集軍隊屯駐布達對岸的佩斯城(兩城今合稱布達佩斯)。蒙軍不日至佩斯城下,連續挑戰,貝拉堅守不出。這時居民見蒙古軍中有不少欽察人,懷疑忽灘與蒙古軍同謀,招之來匈牙利,便殺忽灘及其左右人員。各地農民聞訊,紛紛殺欽察人,欽察人也殺匈牙利人為忽灘複仇,國中大亂。貝拉原來指望欽察人組成軍隊與蒙軍作戰,至此希望全部落空。4各地援軍稍至,貝拉率兵出戰,蒙軍後退至宋金對峙撤嶽河東。貝拉營於河西,附近有橋,以為蒙軍隻能過橋來襲,派千人守橋。4月10日夜間,速不台在下遊結筏偷渡,繞至貝拉軍營後方,拔都率諸王先從上流涉淺灘過河,置炮攻橋,黎明,匈軍發現被圍,士兵喪失鬥誌,競相奪路而走。蒙古兵在後追逐,殺敵無數,在速不台率領下乘勝攻拔佩斯城,盡殺居民,縱火而去。

  公元1241年夏秋間,蒙古軍隊仍在多瑙河東麵匈牙利平原駐紮,休養兵馬,時而外出抄掠。8支蒙古軍進至維也納新城附近,當時城中僅有戍兵50、弩手20.奧地利公和波希米亞王等合兵來禦,蒙古兵退走。12拔都率軍踏冰過多瑙河,於聖誕節攻取匈牙利另大城格蘭。1242年初,派合丹領軍追逐匈牙利王貝拉。貝拉先逃到奧地利,維也納公弗裏德裏希世起初偽裝歡迎,很快就乘人之危多方逼迫貝拉。貝拉攜家屬出走克羅地亞境內的薩格勒布,最後逃入亞得裏亞海邊島上。合丹軍邊追趕,邊沿途抄掠,於3月間中駐海邊,守望貝拉所棲小島。不久,進兵達爾馬提高地,取道塞爾維亞,與拔都軍會合。此時窩闊台去世的消息已經傳到,拔都正準備東返。他們在高加索山北部駐紮數因欽察人又起來反抗蒙古統治,攻拔都之弟升豁兒,需出兵鎮壓。1243年初,拔都大軍回到伏爾加河下遊營地。

  這次西征的結果,是在欽察草原及其鄰近地區的遼闊土地上形成了個大國,它在中亞史料中稱為術赤兀魯思或欽察汗國,在俄羅斯編年史中稱為金帳汗國。

  忽必烈進攻南宋和統吐蕃大理蒙宋聯合滅金後,蒙古卻沒有實現將河南地歸宋的諾言,反而迫使宋朝將陳州、蔡州西北的大片土地歸蒙古占有。蒙宋開始對峙。曆史又開始重演了:100多年前,當女真進攻遼朝時,約北宋聯合滅遼,結果遼被滅後女真大舉進攻北宋;現在蒙宋聯合滅金後,蒙古又大舉進攻南宋。

  這時的南宋政權,已經腐朽到極點。宋理宗趙昀在位達40年(1225—1264年)之久。他先後重用權臣史彌遠、史嵩之、董宋臣、丁大全、賈似道等人,這夥人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依然過著紙醉金迷、腐化揮霍的生活。“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吹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情景,有增無減。麵對強大的敵人,他們不是加強國防、堅決抵抗,而是束手無策、和戰不定,把希望寄托在委屈求和、敵人自動退兵上。所以蒙宋40年戰爭,南宋直被動挨打,直到滅亡。

  1251年,蒙哥即大汗位。開始作進攻南宋的新的部署。由於川宋軍防守嚴密,蒙古軍隊不敢輕易進攻。因而采取了繞道吐蕃,進攻雲南的大理,然後南北合兵進攻南宋的戰略。1252年蒙哥之弟忽必烈、老將速不台子兀良哈台奉命出征。1253年秋,忽必烈取道吐蕃向大理進發。當時吐蕃正處於分裂的狀態下。蒙古強大起來後,還在滅西夏之前,有的吐蕃地方勢力就已向蒙古表示臣服。後來,窩闊台派闊端和掌握吐蕃地方實權的薩斯迦派宗教首領薩迦班智達在涼州達成協議,吐蕃正式接受蒙古大汗規定的各項製度。忽必烈入藏後,擊敗了反抗的吐蕃軍隊,吐蕃歸於統。

  1253年10忽必烈和兀良哈台率軍進入大理境,在金沙江附近降服了大理以北的麽些蠻各部,酋長唆火脫因、塔裏馬等投降。忽必烈遣使入大理招降,使臣被殺。大理是代後晉天福年(937年)白蠻的首領段思平所建,轄今雲南全境及川西南境,當時的國王是段興智,大權操於高祥、高和兄弟之手,忽必烈的使臣就是被高祥殺死的。

  宋金對峙1253年12忽必烈攻占大理城,段興智逃奔善闡(今雲南昆明),高祥逃奔姚州(今雲南姚安),蒙古軍追至姚州,殺高祥。忽必烈留兀良哈台繼續平定大理國境的未征服各部,自己返回蒙古。兀良哈台攻占善闡,獲段興智。自1254年至1256年,兀良哈台先後平定了烏蠻、白蠻、羅羅、金齒、白衣等部,大理國府郡皆附。

  1258年初,蒙哥再次發動路大軍進攻南宋。他自率主力軍進入川;命忽必烈攻打鄂州(今湖北武昌);又命兀良哈台從雲南北上攻潭州(今湖南湘潭),然後在鄂州與忽必烈會師。準備路軍會師後同時東進,直抵臨安,滅亡南宋。

  蒙哥先派紐璘占領成都,自率大軍攻下利州(今川廣元)及其附近地方,然後沿嘉陵江南下,準備進攻重慶。1258年底,蒙古軍到達合州。合州在嘉陵江東岸,地勢險要,是重慶的北邊門戶。合州宋將王堅調集17萬人增築釣魚城禦敵,軍民抗蒙情緒高漲。1259年春,蒙宋雙方在合州及其周圍展開了激烈的攻守戰,蒙國始終未能攻破釣魚城。入夏後,天氣炎熱、疾病流行,被阻在合州城外的蒙古軍病倒很多。蒙古軍圍合州,先鋒汪德臣差點被炮石擊中,回營後得病死去。隨後,蒙哥等率大軍攻城,宋軍發炮石,蒙哥被擊中負重傷,回營後終因傷勢嚴重,死於軍中。大汗死,蒙古軍隻好撤退。

  忽必烈路於1259年8月渡淮河,入大勝關,抵黃陂(今湖北黃陂北),向鄂州推進。蒙哥死訊傳來,忽必烈企圖攻下鄂州後再北上奪取汗位,因而攻城更加激烈。

  由於南宋援兵來到,忽必烈直未能得手。12在漢陽聲援鄂州的南宋右丞相兼樞密使賈似道向忽必烈求和。這時,忽必烈已得知其弟阿裏不哥準備在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西南)即大汗位,於是便采納謀臣郝經計,匆匆與賈似道簽訂密約:雙方以長江為界,南宋每年獻銀20萬兩、絹20萬匹給蒙古。然後,急速撤兵北上爭奪汗位。

  兀良哈台支軍隊到達潭州後,因南宋軍民奮戰抵抗,未能攻下,兀良哈台便繞道北上與忽必烈會師。

  忽必烈奪取汗位1259年7蒙哥在合州釣魚城戰死後,以阿裏不哥為代表的守舊派和以忽必烈為代表的“漢法”派,都積極活動起來,準備奪取汗位。

  阿裏不哥是拖雷的第個兒子,蒙哥即汗位後,命阿裏不哥留守都城和林。阿裏不哥長期在蒙古本土,與外界接觸不多,特別對漢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了解甚少。後來,以他為中心,逐漸形成了個墨守蒙古成規的保守集團,他們主張維持蒙古原來的統治方式,反對采用中原地區原有的封建統治方式。

  忽必烈是拖雷第個兒子,他很早就結識了批漢族地主知識分子,相信佛崇儒的劉秉忠,熟讀孔孟之道的張文謙、王鶚等,都是忽必烈十分信任的。他們把曆代封建統治的經驗,灌輸給忽必烈。蒙哥即位後,以漠南漢地委托給忽必烈來管理,從此忽必烈與各族地主階級進步緊密地結合了起來。他方麵繼續網羅人才,像楊惟中、姚樞、郝經、王文統籌漢族地主知識分子,都紛紛前來投靠。這些人都是忽必烈的謀士,對忽必烈影響很大。劉秉忠對忽必烈說:“今天誰能重用士大夫,又能推行中國原有的治國之道,就能當中國的皇帝!”這對抱有統治全中國願望的忽必烈無疑是極大的啟發,因此,像官吏的任用、對南宋的作戰方略、經濟政策、屯田措施等事,甚至後來的奪取汗位,建立元朝,幾乎都出自這些人的策劃。除了漢族地主分子外,忽必烈對其他各族上層人宋金對峙物也是加以爭取的,像回回人賽典赤·瞻思丁、畏兀兒人廉希憲、西夏人高智耀等接受漢文化很深的些人也受到忽必烈的重用。另方麵,忽必烈為了擴大自己的軍事實力,采取了拉攏、利用北方地主武裝的方針。忽必烈聯合漢族和其他各族地主階級的目的,就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學會統治漢地的方法。因此,在忽必烈奪取汗位之前的10多年間,他已跳出了蒙古“黃金家族”的小圈子,逐漸成為懂得漢法、決心拋棄蒙古舊法的新的封建統治者。忽必烈是蒙漢各族地主階級利益的總代表。

  忽必烈不僅為自己奪取政權奠定了政治基礎,而且還奠定了物質基礎。在他主持漠南漢地後,十分注意招撫流亡的人民,大搞屯田積糧,並采取整頓財政等措施。早在1252年,忽必烈就已在河南的唐、鄧等州實行屯田,後來又在陝西鳳翔等地屯田,這樣就使他掌握了大量軍糧。忽必烈又立鈔提舉司,印發紙鈔。這係列措施的實施,使忽必烈完全控製了蒙古國的財政大權。

  1256年忽必烈命劉秉忠在桓州(今內蒙古正藍旗北)東北、灤河北岸的龍崗,營建營室、房屋,年後建成,稱開平府。在這裏聚集了忽必烈的批重要謀士,成為忽必烈集團的根據地。

  蒙哥死後,阿裏不哥和他的支持者立即采取奪位措施。他命令脫裏赤為斷事官,占據燕京,號令各方麵;又命令各地軍隊聽從調度,由阿蘭答兒糾集漠北各地軍隊,脫裏赤糾集漠南各地軍隊,形成對開平的包圍勢態。阿裏不哥企圖先發製人,迫使忽必烈就範。

  忽必烈這時還在圍攻鄂州,蒙哥死訊傳來後,他召集諸將、諸謀士研究蒙哥死後的形勢和對付阿裏不哥的策略。這時郝經提出了如下建議:麵遣軍去迎接蒙哥的靈車,接收大汗的寶璽,麵趕快與南宋賈似道議和,簽訂密約,迅速撤軍,派輕騎兵趕到燕京,防止阿裏不哥的勢力南下。忽必烈采納了此計。1260年忽必烈抵達開平,諸王合丹、阿隻吉等率西道諸王,塔察兒等率東道諸王,會集開平。他們都是忽必烈的支持者。忽必烈廢棄了貴族選中的舊製,宣布即位。並定當年為中統元年,開始建元紀歲。

  同年阿裏不哥也在和林召開忽裏勒台,宣布為大汗。支持他的除阿蘭答兒、脫裏赤等外,還有窩闊台後王阿速帶、玉龍答失、昔裏吉,察哈台後王阿魯忽,旭烈禿子出木哈赤等。

  阿裏不哥和忽必烈雙方為爭奪地盤開始了第個回合的爭鬥。阿裏不哥命霍魯海、劉太平等去陝、甘地區任職,忽必烈則命廉希憲為京兆等路宣撫使。雙方發生衝突,廉希憲擒霍魯海,殺劉太平等,忽必烈控製了陝甘地區。阿裏不哥又派遣阿蘭答兒南下聯合渾都海作亂。但兩人均被忽必烈的軍隊所殺。

  1260年冬,忽必烈決定親征和林。阿裏不哥聞訊後不敢抵抗,逃至謙謙州(今葉尼塞河上遊南),忽必烈占領和林,命亦孫子駐守,自回開平。1261年秋,阿裏不哥至和林,偽裝願意歸順,卻采取突然襲擊的辦法,占領和林,並南下騷擾,被忽必烈擊敗。由於阿裏不哥多次戰敗,支持他的諸王紛紛向忽必烈投降,加上連年饑荒,阿裏不哥不得不於1264年向忽必烈投降。經過年的戰爭,阿裏不哥的分裂勢力終於被消滅,漠北和中原地區重新恢複統。忽必烈戰敗阿裏不哥後,取消和林為蒙古國的都城,改設宣慰司都元帥府。

  忽必烈奪取汗位的勝利,從本質上來說是蒙古統治集團內部“漢法”派戰勝了守舊宋金對峙派,這對於蒙古國最後完成封建化來說是有決定意義的。

  南宋滅亡鹹淳年(1267年)十降蒙宋將劉整向忽必烈提出滅宋方略,當“先攻襄陽”,並指出:“自古帝王,非海家,不為正統。”如果置南宋而不問,是“自棄正統”,更堅定了忽必烈消滅南宋的決心。次年命劉整前往襄陽地區,協同蒙軍主將阿術圍攻襄、樊,襄、樊軍民從此開始了曆時年,關係到南宋政局命運的襄、樊保衛戰。

  鹹淳年(1273年)正樊城被元軍攻破,都統範天順自殺,統製牛富率領將士進行巷戰,渴飲血水,繼續戰鬥,殺死不少元兵,牛富身負重傷後赴火自盡。襄陽宋將呂文煥向元軍投降,從此元軍得以長驅順江東下。

  襄、樊失守,南宋朝野震動。以賈似道為首的南宋反動統治者,拒絕了切抗原救亡的建議,置南宋王朝的安危於不顧,文過飾非,依然歌舞升平,過著荒淫無恥的糜爛生活。

  鹹淳十年(1274年)宋度宗死,賈似道立了個4歲的小孩趙瞶為皇帝。以左丞相伯顏為首的元軍主力自襄陽南侵,抗原名將張世傑所在的郢州首當其衝。

  在郢州軍民的奮勇抗擊下,伯顏所統的元軍主力被阻擊在郢州城下,決定越過郢州,繼續南下。元軍到達長江邊的陽羅堡,南宋軍民在王達的率領下奮勇抵抗,元軍進攻多日仍未能攻占,於是分兵從上遊40裏的青山磯強渡,接著陽羅堡也被元軍攻占,宋將王達、劉成以及8000將士英勇戰死。元軍渡江後,鄂州就向元軍投降,伯顏遂率元軍主力東下,直奔臨安,沿途宋軍紛紛投降。

  德祐年(1276年)正元軍遊騎已到臨安北關,文天祥、張世傑請太皇太後、皇帝等逃到東海上,由他們率領臨安軍民背城戰,又為陳宜中等所反對。正月十日太皇太後謝道清與宰相陳宜中派使臣送出傳國璽和投降書,向元軍投降,陳宜中隨即逃走。次日,太皇太後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實際上是要他接洽投降事宜。文天祥與其他執政官前往元軍營談判時,卻還夢想保存宋王朝,被伯顏扣押。伯顏入臨安,皇太後和小皇帝趙瞶被送往大都(今北京),太皇太後謝道清因病暫留杭州,以後也被解往大都。臨安朝廷雖然投降,但是,南宋軍民在文天祥、張世傑和陸秀夫的領導下,繼續進行抗戰。

  德祐年(1276年)伯顏率元軍進入臨安的前夕,益王趙、廣王趙瞺從臨安逃往婺州(金華),伯顏進入臨安後,派元軍追趕,他們又逃到溫州,趙被奉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趙瞺為副元帥,隨後南下福州。趙即位(宋端宗)並改元景炎,陳宜中被任為左丞相兼都督,尚在江北揚州抗原的李庭芝為右丞相,著名的抗原將領張世傑為樞密副使,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重新建立南宋政權。

  文天祥被扣留在元營中,拒絕投降後被押解北上,到鎮江時,文天祥曆盡艱險逃到江北的通州(江蘇南通),又從那裏出海南下,月底到台州,月下旬到福州後,被任右丞相兼知樞密院事。他提出回溫州,組織水軍,由海道收複兩浙,為陳宜中所阻。由於和陳宜中議論不合,月以同都督的身份外出組織軍民抗元,但是由於文天祥所組織的人民武裝,缺乏經驗與訓練,被元將李恒所部擊潰,文天祥的妻子被俘,由於部將趙時賞冒充文天祥,迷惑了元軍,文天祥才得脫身,趙時賞後被元軍殺害。

  文天祥收拾殘兵奔循州,駐南嶺(廣東永安東南)時,又將企圖投降的黎貴達斬首,宋金對峙表明抗戰到底的決心。

  這時,11歲的宋端宗已於景炎年(1278年)月中旬病死,8歲的趙瞺即位為新皇帝並改元祥興,左丞相陳宜中看到形勢越來越惡化,再次逃跑了。朝政由張世傑和陸秀夫主持。張世傑派兵進攻雷州失利後,就從石岡州移到崖山。

  文天祥和南宋朝廷聯係上以後,繼續組織軍民抗元,十月進屯潮陽,討伐叛徒陳懿、趙興。陳懿逃走,趙興被捉並被處死。十月往南嶺,舊部鄒氵風、劉子俊又起兵從江西來會,兵勢稍振,但是,由於叛徒陳懿的引導,在坡嶺上,文天祥和部屬被元軍俘虜。

  至此,隻剩下張世傑、陸秀夫領導的支有組織的抗元力量,他們決心守崖山,與元軍決死戰,全體人員都上了海船,1000多條海船結成了水上的堡壘,自正月中旬起戰鬥了20多天,由於淡水道被元軍切斷,宋軍吃了10多天的幹糧,渴得不得了就隻好喝海水,嘔吐不止,宋軍大困。張世傑仍率領蘇劉義、方興等宋軍將士與元軍大戰,拒絕了次又次的招降,決心抗戰到底。祥興年(1279年)月初日(3月19日),元、宋兩軍進行最後的決戰,宋軍戰敗,宰相陸秀夫眼看要被元軍俘虜,就背起9歲的小皇帝趙瞺跳海自盡,張世傑、蘇劉義等衝出重圍後,又回軍進攻元軍,戰敗後退走,但船為大風所壞,溺水而死。南宋政權徹底滅亡。

  元朝海都之亂中統建元和平定阿裏不哥後,守舊的蒙古貴族對忽必烈推行“漢法”依然強烈反對。

  西北藩王遣使到朝廷來,氣勢洶洶地責問忽必烈:“蒙古風俗製度與漢法素不相同,現在你竟留居漢地,建都邑城郭,儀文製度全都遵用漢法,到底是什麽原因?”因此,守舊與推行漢法的矛盾,在蒙古統治集團內部越來越尖銳。

  阿裏不哥投降後,守舊的藩王以爭奪汗位的名義,繼續發動叛亂。其中以窩闊台的孫子海都的勢力最大,叛亂的時間也最長。

  海都以其父合失未能承襲汗位,即自己要求襲汗位為由,直心懷不滿,但苦於兵力不足,隻好等待時機。當阿裏不哥在和林稱大汗並發動叛亂時,他竭力支持阿裏不哥。阿裏不哥兵敗投降後,海都即返還其在葉密立(今新疆額敏東南)的封地,勾結術赤後裔諸王,占有窩闊台汗國封地,組織叛軍,時時企圖南下。忽必烈為了阻止海都勢力的擴張,冊封剌為察哈台汗國之汗,以爭取察哈台汗國服從中央夾擊海都。察哈台汗國軍隊在鍚爾河擊敗海都,海都又求助術赤後王忙哥帖木兒,擊敗剌。後來,海都請窩闊台孫乞卜察克調解,雙方結盟,海都勢力反而伸展到察哈台汗國境內。剌死後,海都於1272年(至元年)立剌子篤哇為汗。海都與篤哇勾結在起,在西北地區不斷進行騷擾。

  1275年(至元十年),忽必烈命皇子北平王那木罕率諸王鎮守西北,蒙哥子昔裏吉、諸王脫脫木等隨行。那木罕駐守阿力麻裏(今新疆霍城西北)。脫脫木是成吉思汗弟帖木格斡赤斤的後裔,與忽必烈直不和,蓄謀叛亂已久。1277年(至元十年),脫脫木勾結阿裏不哥子藥木忽兒、察哈台子撒兒班等,劫持北平王那木罕,立昔裏吉為帝,率叛軍進攻和林。忽必烈急命正在進攻南宋的主帥伯顏率土土哈等北征。伯顏用斷絕糧道的辦法阻困聚集在鄂爾渾河的諸叛王。土土哈在土拉河和鄂爾渾河兩次大捷。

  1278年(至元十年),昔裏吉敗走也兒的石河,叛軍內訌,脫脫木又立撒兒班為帝,藥不忽兒不服,執送脫脫木至昔裏吉處,脫脫木被殺。撒兒班又執昔裏吉押送至忽必烈處,忽必烈將昔裏吉流放至海南島,後來死於該地。

  在昔裏吉等發動叛亂時,海都又乘機占領阿力麻裏,騷擾天山南北。忽必烈特置別失裏和州等處宣慰司,派兵戍守。

  為了防止西北藩王的叛亂勢力與東北藩王的叛亂勢力相聯結,1286年(至元十年)忽必烈改山北遼東道宣慰司為東京行省,加強對東北地區的控製。早與海都有勾結的帖木格斡赤斤的後裔乃顏,立即糾集合撒兒後王勢都兒、合赤溫後裔哈丹等發動叛亂。海都聞訊後,答允率10萬軍隊前來匯合。忽必烈麵讓伯顏駐軍和林,阻止海都東來,麵率軍鎮壓乃顏。1287年(至元十年)乃顏被俘,忽必烈將其處死。1288年(至元十年),忽必烈命皇孫鐵木耳率軍鎮壓哈丹,哈丹逃至高麗。1292年(至元十年),在高麗軍民的配合進攻下,哈丹兵敗自殺。

  忽必烈在平定東北諸王叛亂後,置遼陽行省統轄各路,並在叛王封地內設萬戶府。

  這些措施大大削弱了藩王的權力,鞏固了東北地區的統。

  正當忽必烈鎮壓東北叛亂諸王時,海都、篤哇等氣焰更加囂張了。1289年(至元十年),十歲高齡的忽必烈決定再次親征。海都得知忽必烈親征,急忙逃遁。忽必烈仍命伯顏負責西北軍事。到忽必烈去世前,海都的勢力已被逐出金山之外,平定西北叛王的戰爭基本上取得了勝利。

  忽必烈在位十多年中,與分裂割據勢力和叛亂勢力進行了十分激烈的鬥爭,通過在軍事上對叛亂勢力的堅決鎮壓,對鞏固元代多民族國家的統起了很大的作用。

  民族分化元朝統治集團是以蒙古貴族為核心,還有色目等各族的上層統治者;而被統治的人民,則是以漢族為主體,包括蒙古族下層農牧民在內的各族人民,他們遭受著殘酷的階級剝削和民族壓迫。蒙古貴族統治者在借鑒金朝所推行的民族分化政策的基礎上,依據不同的民族和被征服的先後,將全國各族人民分為蒙古、色目、漢人和南人個等級,而且在選任官吏、法律訴訟、科舉條例、名額和待遇等方麵,均有係列不平等的規定。

  從民族成分上看,各等人中包括若幹族、部、種。蒙古族為第等,係元朝的“國姓”。據拉的特《史集·部族誌》載,蒙古人由兩部分組成,其為與成吉思汗皇室出於共同祖先的尼魯溫蒙古人,有泰赤烏、兀魯、忙兀、劄隻剌等20餘部;其是被稱為迭列列斤的蒙古人(指般蒙古人),有兀良哈、弘吉剌、伯牙兀等10餘部。此外,劄剌亦兒、塔塔兒、蔑兒乞、斡亦剌、剌忽、克烈等部,在元代也被看作蒙古人。但在陶宗儀《輟耕錄·氏族》中記有蒙古氏族72種(當然,其中有18種是相互重出,錢大昕在《元史氏族表》中已指出)。

  色目人為第等,主要指西域人,包括欽察、唐兀、畏兀兒、回回等。據《輟耕錄·氏族》稱有31種,諸如欽察、唐兀、阿速、禿、康裏、畏兀兒、回回、乃蠻、乞失迷兒等(其中也有同名重見,異議並存之誤)。據《元典章·刑部》載,大德年(1304)規定,除漢兒、高麗、蠻子外,俱係色目人。這些色目人多屬於西北地區各族,還有些是屬於中亞等地。

  成吉思汗征擴張領土之後,將所占領的廣大地區分封其諸子。長子術赤的封地為欽察汗國(也譯金帳汗國),據有花刺子模和康裏國故地,領有今額爾齊斯河以西,鹹海、裏海以北的地區。其子拔都西征,又擴大了領地,曾在伏爾加河下遊建都薩萊城。次子察合台初領有西遼河之間的地區,稱察合台汗國。初建都阿力麻裏(今新疆霍城縣水定鎮西北)。子窩闊台封於乃蠻故地,則以葉密立和霍博兩地為中心,包括新疆準噶爾盆地及其以西、以北地區,稱窩闊台汗國,建都葉密立(今新疆額敏縣)。而幼子拖雷按照蒙古幼子守產的習俗,主要領有蒙古本土。

  漢人(也稱漢兒、乞塔、劄忽歹)為第等,般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內的漢族、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較早被蒙古征服的雲南、川兩省人,東北的高麗人也屬此等。據陶宗儀《輟耕錄》載,漢人有8種,即契以利用漢人壓製南人,以便分而治之。

  南人(也稱蠻人、囊加歹、新附人)為第等,指最後被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內(江浙、江西、湖廣行省和河南行省南部)各族,大部分為漢族和南方少數民族,元統治者根據被征服的先後將漢人分為兩等,以利用漢人壓製南人,以便分而治之。

  上述等人在政治待遇和社會地位上是不平等的。蒙古貴族居最高統治地位,享有很多特權;色目人中上層分子則是被蒙古統治者利用為幫手,對各族人民進行壓迫,故他們的政治地位僅次於蒙古貴族,而高於漢人和南人;漢人中少數官僚地主在元朝被籠絡利用,而其餘廣大人民與南人同樣處於被奴役的地位;南人在等人中處於最末等,其地位還不如漢人,就連充任官吏的南人在與漢人出身的官吏發生爭執時,也要忍氣吞聲。可見,元朝推行等人製,蒙古、色目貴族利用民族壓迫政策欺淩漢人、南人,廣大漢人、南人勞動者更處在最受壓迫和剝削的情況之下。不過,也應指出,蒙古統治者實行這種民族分化和民族壓迫政策,隻是為了維護蒙古貴族的特權地位,並沒有給廣大蒙古勞動人民帶來好處。

  阿合馬、桑哥事件忽必烈統治的30多年,是從連年不斷的戰爭向全國安定過渡的時代。諸王叛亂、南下滅宋、鎮壓反元武裝起義,迫切需要軍餉;百廢待興、恢複封建經濟,迫切需要金錢。

  因此,誰善於理財,誰就受到忽必烈的重用。忽必烈時期主要幫助他管理財政的是花剌子模人阿合馬、漢人盧世榮和畏兀兒人桑哥。他們人在舊史書裏是大大有名的奸臣,其實他們做的事未必每件都是壞事,在理財上他們都有套本領,如果沒有足夠的金錢,忽必烈是辦不成這許多大事的。正因為忽必烈寵信他們,他們自以為理財有了功,就居功自傲、專權不法,幹了不少壞事,引起了統治集團中其他人的不滿,最後遭到殺頭的下場。

  1262年(中統年),阿合馬任諸路都轉運使,專理財政,他在鈞州(今河南省禹縣)、徐州(今江蘇徐州)興辦了煉鐵業,每年產鐵103.7萬斤,鑄成農器20萬件,換成官糧4萬石;又因太原私鹽盛行,鹽課收入大減,他大大增加了當地賦稅,不論僧道軍民戶,律不得免稅,於是收入大增。這兩件事辦成後,忽必烈非常高興,升阿合馬為中書平章政事。從此,阿合馬深受忽必烈寵愛,日益驕橫,連中書右丞相安童也不放在他眼裏,左丞相史天澤等也常被他弄得很窘。他還讓他的兒子忽辛當大都路總管,又通過中書省,安插自己的親信任要職。還依仗自己的理財特權,派人經商,從中獲得巨額財富。

  1278年(至元十年)中書左丞崔斌上書,揭露阿合馬任用親信,家身居要職等罪,忽必烈罷免了阿合馬子侄們的職務,但仍對阿合馬十分信任,並認為他有當宰相的才能。

  1280年(至元十年),阿合馬以清理江淮錢穀的名義,打擊誣陷異己。當時崔斌已調任江淮行省左丞,阿合馬乘機誣陷他與江淮平章阿裏伯、右丞燕帖木兒等盜官糧40萬、擅自更換朝廷任命的官員800人,將其加以殺害。皇太子真金知道這件事後,立即派人去製止,竟來不及了。

  阿合馬搜刮錢財,結黨營私,排斥異己,大失人心。1282年(至元十年)3益都千戶王著秘密鑄造了個大銅錘,準備擊殺阿合馬。這時正好忽必烈和皇太子到上都去了,阿合馬留守大都。王著知道皇太子很痛恨阿合馬,就偽裝皇太子返京作佛事並假傳太子命令,命阿合馬等中書省臣來見,當阿合馬來迎接假太子時,王著對他加以痛斥,並用銅錘把他打死了。王著被捕處死,臨刑時高呼:“王著為天下除害,現在雖然死了,日後必有人將我載上史冊!”後來忽必烈知道了阿合馬的罪惡,下令剖棺戮屍,他的死黨和忽辛等4個兒子都被殺。

  阿合馬死後,朝廷裏沒有人再敢言及理財的事了。總製院使桑哥推薦盧世榮到朝廷來理財,忽必烈任命盧世榮為中書右丞。盧世榮上任後提出改革鈔法、製定市舶條例、將沒收來的各地權豪私造的鐵器賣掉以充實常平倉、官營釀酒、於上都等地收購羊馬選蒙古人放牧、選拔阿合馬原來任用過的些理財能手等係列主張,忽必烈采納。盧世榮得寵後,引起了批官僚的反對,紛紛上奏彈劾,他幹了不到年,就被殺了。其實盧世榮被殺是有點冤枉的,他的理財措施有不少還是可取的,隻是因為觸犯了不少富豪、官僚、貴族的利益,在當時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很深的情況下做了犧牲品。

  1286年(至元十年)盧世榮死後不久,忽必烈起用桑哥理財,第年任命為平章政事。他更改鈔法,發行至元鈔,解決了朝廷的財政危機,於是聲名大著,升任尚書右丞相兼總製院使。接著,又清理江南省錢穀,增加江南賦稅和鹽酒醋稅,大大加重了剝削,引起了天下騷動。他的權勢非常大,些阿諛逢迎之徒,特地為他立了德政碑。

  桑哥更加跋扈,於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任意調動內外官員,官爵刑賞全憑錢買和賄賂,引起了批朝臣的反對,紛紛上奏彈劾。當時百姓失業,起義烽火連年不斷,忽必烈深感事態嚴重,為緩和社會矛盾,於1291年(至元十年)把桑哥殺了。在抄家時發現桑哥收藏的珍寶至少有宮廷裏的半那麽多。

  忽必烈統治時期發生的阿合馬、盧世榮、桑哥事件,牽涉麵很廣,持續的時間也很長,它反映了元朝初期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是很尖銳的,也是很殘酷的。

  南坡之變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後,他的兒子鐵穆耳繼位,就是成宗。成宗在位12年,《元史》說他“承天下混之後,垂拱而治,可謂善於守成者矣”。成宗死後,他的兩個侄子海山和愛育黎拔力達相繼嗣位,就是武宗和仁宗。後來仁宗的兒子碩德剌即位,就是英宗。到英宗統治時期,元朝皇室內部的矛盾再次尖銳化,爆發了著名的南坡之變。

  自從忽必烈建立元朝,推行“漢法”以來,蒙古貴族內部的保守勢力總是千方百計要加以阻撓和破壞。但是,推行“漢法”以適應中原地區固有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這是不可抗拒的客觀需要。因此,主張行漢法的勢力與保守勢力之間的矛盾總是時暗時明地進行著鬥爭。英宗即位後這種矛盾又逐漸突出起來。

  當武宗取得帝位後,武宗和仁宗兄弟之間曾達成協議,兄終弟及、叔侄相承。武宗死了,仁宗即位;仁宗死了,武宗的兒子即位。但仁宗即位後,右丞相鐵木迭兒為了取得皇帝的歡心,勾結太後答己,廢武宗子和世王束,改立仁宗子碩德剌為太子。他們滿以為碩德剌年幼無知,易於控製。然而,碩德剌卻是個自幼就接受儒學很深、熟讀漢儒著作的蒙古貴族,與答己、鐵木迭兒的政治主張很不致。仁宗死後,英宗碩德剌即位,答己十分懊悔。為了鞏固她的地位,便采取了係列措施:再次任命因侵吞田地牧場貪贓枉法而被仁宗罷官的鐵木迭兒為右丞相;誅殺和罷免反對過鐵木迭兒的批官吏,幕後指揮失烈門等搞廢立陰謀……英宗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也采取了係列措施:任命功臣木華黎的後代、有“蒙古儒者”之稱的拜住為左丞相;千方百計限製鐵木迭兒的權力……元朝統治集團內部兩派的鬥爭日益尖銳。

  雙方矛盾正在進步發展時,鐵木迭兒和答己太後都在1322年(至治年)相繼死去,禦史大夫鐵失成了這派在朝中的代表,但力量已大不如前了。這時水旱災荒連年發生,各族人民不斷起義,社會矛盾十分尖銳。英宗深深感到再不調整原有的統治政策,將會發生統治危機。他在拜住的協助下實施了係列新政:

  任用大批漢族官僚和知識分子,如張王圭、虞集、吳元王圭、王約等都得到了重用。他還頒布《振舉台綱製》,提倡“舉善薦賢”,到處搜羅人才。

  罷冗官,使大批依靠特權獲得肥缺的蒙古色目官僚失去官職;推行“助役法”,規定擁田百畝者以畝入官,作為補償般農民徭役的助役費,使豪家大姓稍有損失;減輕徭役,減免賦稅;頒布《大元通製》,把這些措施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

  英宗是比較有作為的元朝皇帝,這些措施對於擴大元朝統治基礎、適應封建生產力的發展多少是有些好處的。但由於這些措施觸犯了部分蒙古貴族的利益,因而也遭到他們的拚死反對。

  1323年(至治年),英宗下令追查鐵木迭兒的貪汙案,處死了批有牽連的官吏,同時追奪鐵木迭兒官爵,抄沒其家資。這使鐵木迭兒的餘黨鐵失十分恐慌,於是串連了批諸王貴族,於1323年8月5日夜晚,當英宗自上都南返大都,途經上都以南30裏的南坡店時,刺殺了英宗和拜住。這就是“南坡之變”。

  英宗被刺後,鐵失等擁立在漠北高原的晉王也孫鐵木兒(忽必烈孫子甘麻剌之子)為帝,即泰定帝。

  泰定帝即位後,先是加封擁立他的人官爵,但是隻過了30多天,他為了維護皇權的尊嚴,對“大逆不道”的鐵失、也先帖木兒等概加以誅殺。

  白蓮教的活動白蓮教最初稱白蓮社,是公元5世紀初出現的,它來源於佛教的淨土宗,供養的是阿彌陀佛,他代表光明,就是“明王”。這種宗教勸人念佛修行,多做好事,死後便可到西方淨土白蓮池上過快活日子。到12世紀前期,又加進了天台宗的格言,忌蔥乳、不殺、不飲酒,發展成為白蓮教。金末、南宋時,全國都有白蓮教。佛教淨土宗的另派叫彌勒教。彌勒教信奉彌勒佛。據佛教傳說,彌勒曾是個對百姓慈愛的好國王,後來在釋迦牟尼旁邊聽法,釋迦牟尼滅度(死)後56.7億年,彌勒下降人世而成佛。據說,釋迦牟尼死後,世界變壞了,氣候變壞了,莊稼變壞了,人心也變壞了。幸虧釋迦牟尼在滅度前留下遺言:再過若幹年,彌勒佛出世了,等彌勒佛下生,世界立刻變樣子,到處有寬闊、幹淨的土地,青山綠水,滿地鋪著金沙,還有各種無名的寶貝,人心也變好了,壽命也長了,人口增加了,城市富庶了,稻麥播次種子有次收成……彌勒教相信世界上有明和暗、好和壞兩種力量,鬥爭到最後,明和好將取得勝利。

  除了白蓮教、彌勒教外,民間的秘密宗教還有摩尼教等。北宋方臘起義,南宋鍾相、楊幺起義都曾利用過摩尼教。但到元朝時,摩尼教的勢力漸漸減弱了。

  白蓮教和彌勒教的教義給貧苦的農民帶來了無限美好的希望,他們經信教,就堅信不疑、虔誠地等待明王出世、彌勒下生。因此,不少農民領袖就利用這種宗教來鼓動農民起來反抗當時的政權。元朝時流傳著這樣首《扶箕詩》:

  天譴魔軍殺不平,不平人殺不平人,不平人殺不平者,殺盡不平方太平。

  《扶箕詩》是宗教活動時歌唱的,這首詩盡管含意不十分清楚,但它充滿著對“不平”的憎恨,渴望實現“太平”,並且鼓動人們去“殺盡不平”,因此對那些在痛苦中生活的教徒無疑有很大的鼓舞作用。

  元朝時白蓮教的勢力在民間占了上風。元朝初年,江西都昌白蓮教徒杜萬曾利用不符、推背圖、血盆等迷信工具發動過武裝起義。後來這種類似的起義也多次發生。所以在1308年(元武宗至大元年)時白蓮教就被元朝政府取締了,祠廟也被搗毀。

  到元仁宗時,白蓮教又公開活動,但不少白蓮教主成為元朝統治的擁護者,隻有民間秘密活動的白蓮教還繼續從事反元活動。

  元朝末年時,逐漸形成了南北兩大係統的秘密宗教組織,他們的領導人就是著名的農民領袖韓山童和彭瑩玉。

  韓山童是趙州欒城(今河北欒城)人。他祖父是個教書先生,人稱韓學究,在欒州帶宣傳白蓮教,燒香聚眾,大約在元武宗取締白蓮教時,勒令他遷到廣平永年縣(今河北邯鄲東北舊永年)。到韓山童繼為白蓮教主時,他的教徒更多了,在河南、江淮帶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他周圍還有批像劉福通、羅文素、盛文鬱、王顯忠、韓咬兒等忠實信徒。當元末社會矛盾激化時,韓山童等加緊了宣傳組織工作,用“明王出世”、“彌勒下生”等宗教迷信來吸引群眾,鼓動武裝起義,把鬥爭矛盾引向元朝統治者。

  彭瑩玉(又叫彭翼、彭和尚、彭祖,敵人叫他“妖彭”)是南方白蓮教領袖。他出生在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南泉山東村莊的個農民家庭裏。1338年(至元年)彭瑩玉與徒弟周子旺在袁州發動起義,周子旺被捕犧牲,他的妻、子也被殺。彭瑩玉隻身逃到淮西。元朝政府拚命搜捕,但江淮帶的老百姓早就聽說彭瑩玉的大名,都千方百計地保護他,因此官府總是不能抓獲他。彭瑩玉吸取了失敗的教訓,埋頭做宣傳和組織工作,到元末大起義爆發前,他的徒弟已經布滿在江淮帶,其中鄒普勝在江漢流域宣傳“明王出世、彌勒下生”,形成了個中心;趙普勝、李普勝等在江淮帶也形成了個中心。總之,由於彭瑩玉的辛勤活動,大江南北已經布下了起義的種子,為日後南方紅巾軍的爆發作好了準備。

  挑動黃河天下反堂堂大元,奸佞當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做官,官做賊,混賢愚,哀哉可憐!

  這是元朝末年民間流傳的闋《醉太平小令》。它深刻地暴露了元末政治的腐敗、社會的黑暗、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銳化。

  階級和民族的雙重壓迫使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迫使民眾紛紛組織起義。當時北方的韓山童、劉福通和南方的彭瑩玉都是以摩尼教(又稱明教)、彌勒教和白蓮教等宗教組織形式進行起義的宣傳活動。他們宣傳明王即將出世,彌勒佛快要降生,黑暗很快就會過去,世界就要大變樣的輿論。恰好至正年(1343年)黃河在白茅口決口,連年黃水漂流,人民成了魚鱉。至正十年(1351年),元朝政府強征民夫15萬開黃河故道。監修黃河的官吏鞭撻民工,克扣工糧,河工怨聲載道。在這種形勢下,韓山童派人出散播童謠:“石人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又派了許多教徒去當挑河夫,在民工中進行宣傳。天,修河的民夫在黃陵岡挖出韓山童暗地派人埋下的個石人,隻有隻眼睛,背上分明刻著“莫道石人隻眼,此物出天下反”。民夫見石人,個個瞠目結舌,打心裏相信天下就要大亂的宣傳,整個黃河工地頓時沸騰起來。

  至正十年韓山童和劉福通在潁州(今安徽阜陽縣)潁上縣白鹿莊聚集了3000人,斬白馬烏牛,祭告天地,共推韓山童為明王,選定日期,準備起義。並派人處聯絡,約好同時行動,以頭裹紅巾為記號。不料消息走漏,官兵包圍白鹿莊,韓山童被捕犧牲,其妻楊氏帶著兒子韓林兒趁著混亂逃出,躲入深山,隱姓埋名,等候消息。劉福通苦戰突出重圍,整頓隊伍,提前起義,攻克潁州城。黃河工地上的民夫聞訊,聲呐喊,殺了監工河官,加入劉福通的起義軍。起義軍頭包紅巾,身穿紅衣,打著紅旗,老百姓稱之為“紅巾軍”或“紅軍”。貧苦老百姓早就盼望著這天,紛紛從各地投奔紅軍,起義隊伍很快就發展到幾十萬人,迅速攻占了河南、安徽的十幾個州縣。同年彭瑩玉、徐壽輝在湖北起義,占領蘄水(今湖北浠水縣),建立政權,尊徐壽輝為帝,國號天完(意為壓倒大元),年號治平。設置蓮台省(代替中書省),下設部等機構,鑄有“天啟通寶”、“天定通寶”。並提出了“摧富蓋貧”的口號,受到了貧苦人民的歡迎,勢力很快發展到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的許多州縣。劉福通和彭瑩玉、徐壽輝分別成為北方和南方的紅巾軍主力。彭瑩玉率領的紅巾軍經江西、安徽、浙江、蘇南,轉戰千裏,1353年冬在瑞州(江西高安)兵敗犧牲。彭瑩玉犧牲後,徐壽輝領導紅巾軍被迫轉移到沔陽湖中和黃梅山中,等待時機。1355年,南方紅巾軍在倪文俊領導下東山再起,在湖北漢川擊敗元軍,占領武昌。1356年正徐壽輝遷都漢陽,以倪文俊為丞相,並占領了湖南、湖北、浙江、安徽等廣大地區。1357年,徐壽輝派明玉珍率軍攻入蜀地,占領川屬全境,控製了雲南部分地區。這時南方紅巾軍內部互相爭權,1357年倪文俊謀殺徐壽輝未遂,被部將陳友諒殺死。1360年夏,陳友諒又殺徐壽輝,在江州(江西江)自立為帝,改國號漢,改元大義。除紅巾軍係統外,浙江黃岩土豪方國珍於至正年(1348年)起兵,占有浙東;至正十年(1353年),鹽販張士誠在泰州起事,割據長江下遊的蘇、杭等地。至正十年(1360年),南方係統的紅巾軍領袖徐壽輝被部將陳友諒所害,徐舊部明玉珍不服,斷絕與陳友諒的聯係,於至正十年(1362年)在重慶稱帝,國號為夏,據有兩川,設置中央和地方行政機構,並置翰林書院、國子監、設科舉,策試進士。1366年明玉珍死後,子明升繼位,後為朱元璋所滅。這是元末群雄割據的大略形勢。

  至正十年(1352年)定遠人郭子興響應紅巾軍的起義,在濠州(今安徽鳳陽縣)起兵。起義軍襲殺州官,占領濠州城。

  元朝統治者不折不扣地陷入了人民起義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小明王”亳州稱帝從1355年初開始,劉福通率領北方紅巾軍的主力開始大規模出擊,元朝統治者對劉福通率領的主力軍仍然采取“圍剿”和堵截戰術。1355年1元順帝命河南行省參知政事洪醜驢守河南,陝西行省參知政事述律朵兒隻守潼關,宗王紮牙失裏守興元(今陝西漢中),陝西行省參知政事阿魯溫沙守商州(今陝西商縣),通政院使朵來守山東,企圖形成對劉福通起義軍的包圍圈,在這包圍圈裏,讓答失都魯、察罕帖木兒、李思齊等元軍對農民軍進行“圍剿”。但這個戰術很快就遭到了失敗。起義軍在擊敗了元軍後更加壯大了。

  為了進步聯絡、調遣北方各支紅巾軍,建立牢固的根據地,1355年2劉福通將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從碭山夾河接到亳州(今安徽亳縣),正式建立北方紅巾軍的政權——宋,改元龍鳳,韓林兒為帝,又號“小明王”。“小明王”是“明王出世”的標誌,表示光明已經來臨,黑暗勢力即將被驅逐。

  宋政權的建置於天完政權類似。中央政權設有中書省、樞密院和部。當時以杜遵道、盛文鬱為丞相,羅文素、劉福通為平章,劉福通弟劉為知樞密院事。由於杜遵道擅權,與劉福通不和,不久被劉福通殺死,劉福通為丞相,後來封為太保,所以劉福通又叫“劉太保”。隨著各支起義軍的發展,占領的地方越來越多,宋政權還設立了行中書省和府、縣等地方行政機構。管軍機構也逐步完善起來,有統軍元帥府、管軍總管府、管軍萬戶府等,均屬樞密院管轄,並有百戶、千戶、萬戶、總管、統軍元帥等相應的軍職。

  宋政權建立後,元朝反動軍隊進步加緊了對紅巾軍的鎮壓。1355年6答失都魯被提升為河南省平章,進攻許州(今河南許昌)、長葛,為劉福通所擊敗。答失都魯退到中牟(今河南中牟),紅巾軍襲擊他的軍營,奪去輜重,俘獲答失都魯的兒子孛羅帖木兒。但這支紅巾軍又遭到元軍劉哈喇不花部伏擊,輜重及孛羅帖木兒得而複失。劉福通遣趙明達攻取嵩(今河南嵩縣)、汝(今河南臨汝)、洛陽,北渡孟津至懷慶路(今河南沁陽),黃河以北大為震動。但察罕帖木兒自河南南部趕來,趙明達戰敗。同時,答失都魯又調兵向宋政權的都城——亳州進犯,劉福通在太康(今河南太康)失利,元兵進圍亳州,韓林兒逃到安豐(今安徽壽縣)。次年3劉福通與元軍激戰於亳州,答失都魯大敗退走,亳州得安。

  宋政權路北伐1356年9劉福通為了分散元軍對宋政權都城亳州的壓力,擴大戰果,開始分兵出擊,遣李武、崔德經潼關入陝,毛貴入山東。1357年夏,由於毛貴在山東的戰果輝煌,劉福通作出了重大的戰略決策,即路北伐。以毛貴為主力,由東路進攻大都;以關先生、破頭潘支為中路,繞道山西,轉攻河北,形成對大都的包圍;李武、崔德的西路軍由於在陝西受阻,增派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等前往支援。可惜這戰略沒有取得成功。

  李武、崔德率領的西路軍最先出兵。1356年9西路紅巾軍連克陝州、虢州(今河南盧氏),占領潼關。答失都魯急調查罕帖木兒、李思齊等追擊,李武、崔曲折往山西南部,攻取平陸(今山西平陸)、安邑(今山西安邑),察罕帖木兒又急追而來,紅巾軍戰敗,隊伍潰散。

  1357年初,李武、崔德又重新組合支紅巾軍,突然由襄樊出兵占領商州(今陝西商縣),攻武關。2又奪取盤,進據藍田(今陝西藍田),前鋒直抵灞上,進逼陝西行省首府奉元路(今陝西西安)。同時,又分兵攻克同(今陝西大荔)、華(今陝西華縣)諸州。元廷對於紅巾軍這突如其來的神速行動大為震恐,陝西省台也連連告急。元廷不得不又令察罕帖木兒、李思齊、劉哈喇不花等由陝州、潼關進攻陝西紅巾軍。由於察罕帖木兒等已經趕來,紅巾軍隻好放棄進攻奉元的計劃。

  1357年6劉福通決定增派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等入陝,他們入陝後,奪取興元路,占領秦(今甘肅天水西)、隴(今陝西隴縣),進據鞏昌(今甘肅隴西)。10紅巾軍攻鳳翔(今陝西鳳翔),察罕帖木兒往援,紅巾軍失利。1358年部分西路紅巾軍在李喜喜等率領下進入川,稱“青巾軍”。後來青巾軍被徐壽輝部將明玉珍逐走,李喜喜不得不率部到武昌,投奔陳友諒。留在陝、甘、寧帶的李武、崔德等曾於1359年攻占寧夏路(今寧夏銀川)、靈州(今寧夏靈武南)等地。1360年5李武、崔德等被打敗,向李思齊投降。

  東路軍是由紅巾軍的著名將領毛貴率領的。毛貴原是趙均用的部將。1354年濠州解圍後,趙均用、彭早住東擊泗州(今江蘇盱眙西北)、盱眙(今江蘇盱眙),據安東州(今江蘇漣水),與董搏霄戰於北沙、廟灣、沙浦等寨,敗元軍於泗州。1356年3駐守揚州的地主武裝“青軍”在其頭領張明鑒率領下趕走了元朝的鎮南王孛羅普化。孛羅普化逃奔淮安。不久,由鹽丁組成的“黃軍”也參加了起義。10趙均用聯絡青軍和黃軍攻克淮安,殺鎮南王孛羅普化等元官。宋政權在此置淮安等處行中書省,以趙均用為平章。趙均用派毛貴攻取海州(今江蘇連雲港),由於元將也先來攻,毛貴奪取海船,率軍由海道進入山東。

  毛貴進入山東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1357年2月至4月這短短2個月時間裏,先後攻下膠州(今山東膠縣)、萊州(今山東掖縣)、益都(今山東益都)、濱州(今山東舊濱縣)、莒州(今山東莒縣),元朝統治集團驚恐萬狀,急命湖廣行省左丞相泰不花、知樞密院事孛蘭奚和董搏霄等出兵堵擊毛貴。7元鎮守黃河的義兵萬戶田豐,響應毛貴起義,攻克濟寧路(今山東巨野),不久被元義兵萬戶孟本周奪去,田豐被迫出走,轉戰濟、濮(今山東濟寧、鄄城、臨清帶),後又占領濟寧。是年冬,在棣州(今山東惠民)的元義兵千戶餘寶也殺知樞密院事寶童,宣布起義。這時,元朝派往山東鎮壓農民起義的元軍總指揮是太尉紐的該,他直龜縮在東昌(今山東聊城),不敢出戰。

  1358年1田豐攻克南北漕運的樞紐——東平路(今山東東平),元朝的南北漕運從此中斷。同時,毛貴在益都西南的好石橋擊敗孛蘭奚,孛蘭奚退至濟南,毛貴乘勝於2月初攻克濟南。至此,山東各地大部分已為毛貴、田豐所占領。

  宋政權在山東設益都等處行中書省,任命毛貴為平章。為了把山東建設成北伐的基地,毛貴設立了“賓興院”,選用以前的元官,並派姬宗周等為地方政權的官吏,還頒發了銅印,使各級官吏行使權力,維護地方的秩序。同時,毛貴又在萊州立了360處屯田,每屯相隔30裏,造大車百輛,運糧儲備。不論官田、民田,律十收其,賦稅標準是很低的。由於毛貴十分注重生產建設,因此山東的局勢直很穩定,並為毛貴北伐奠定了物質基礎。

  1358年2毛貴開始揮師北伐,他親率起義軍進入河北。當時董搏霄駐兵南皮(今河北南皮)魏家莊,元順帝為嘉獎董搏霄屠殺紅巾軍的戰功,升他為河南行省右丞,這時毛貴兵已至,擊敗並殺死了董搏霄。接著,毛貴兵攻克清(今河北清縣)、滄(今河北滄縣)州,據長蘆鎮。3克薊州(今河北薊縣),至漷州棗林(今北京通縣西南)、柳林,元樞密副使達國珍戰死,毛貴兵進逼京師大都。大都城內以元順帝為首的元朝統治集團慌作團,有的主張北逃,有的主張遷都西安,甚至準備派人到高麗去造宮殿。真是亂糟糟,不知如何是好。可惜毛貴隻是孤軍深入,其他各支紅巾軍並未配合。當時元廷召方軍隊來援,毛貴又在柳林敗於劉哈喇不花,不得不退師濟南。這次北伐盡管沒有成功,卻是紅巾軍的次重要演習。1359年4從淮安來山東投奔毛貴的趙均用,竟殺了毛貴。7毛貴部將繼續祖從遼陽回益都,欲殺趙均用。山東紅巾軍由於自相仇殺,從此蹶不振。但罪魁禍首是趙均用。

  在毛貴北伐的同時,田豐也取得了很大的戰果,先後奪取了東平、濟寧、東慶路(今河南沁陽)、晉寧路(今山西臨汾),後又折回山東。這時山東大部分雖為紅巾軍占領,但由於毛貴被殺,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下。田豐、王士誠兩部較大,田豐稱花馬王,王士誠稱掃地王,互相攻伐。

  1360年(至正十年)夏,察罕帖木兒開始向山東紅巾軍進攻。冠州(今山東冠縣)、東昌相繼失陷。8察罕帖木兒遣其子擴廓帖木兒及其部將閻思孝、關保、虎林赤由東阿(今山東東阿)造浮橋渡河,田豐率2萬人奪橋未成,長清(今山東長清)陷落。

  元軍進攻東平,田豐將崔世英戰敗,東平被圍。田豐投降,元授田豐山東行省平章職。

  察罕帖木兒令田豐為前鋒,先後招降了守棣州的餘寶、守東平的王士誠、守東昌的楊誠,進而圍攻濟南。同時南陷泰安,北攻濟陽、章丘,東略沿海州縣。濟南的紅巾軍堅守了3個月後,由於叛徒劉珪的出賣,於是年8月落入敵手。察罕帖木兒因鎮壓紅巾軍有功,升中書平章政事,知河南山東行樞密院事。10察罕帖木兒進圍益都,毛貴原部將陳猱頭等堅守。次年6田豐、王士誠殺察罕帖木兒,重返紅巾軍隊伍,進入益都城。擴廓帖木兒繼續圍攻益都。11益都陷,田豐、王士誠被殺,陳猱頭俘送大都。

  接著莒州也被攻陷,山東的紅巾軍至此全部失敗。

  中路軍由關先生、破頭潘、馮長舅、沙劉、王士誠等率領。這路軍的任務顯然是為了配合毛貴進攻大都的。

  1357年9中路軍逾越太行山,攻取陵川(今山西陵川)、高平(今山西高平)。閏占領潞州(今山西長治),接著進攻重鎮冀寧路(今山西太原),由於當時察罕帖木兒在這帶駐有重兵,紅巾軍又退入太行山。

  1358年春,毛貴率軍進入河北,前鋒直指大都。為配合進攻大都的戰略計劃,並加強中路軍,這年2毛貴遣其部將王士誠、繼續祖等自益都出兵,進攻懷慶路(今河南沁陽),殺元懷慶路總管王得貞。3王士誠等攻占晉寧路。這時,在山西的中路軍,勢力大增,決定分兵路:支攻絳州(今山西新絳縣);支由沁州(今山西沁縣)出發,攻冀寧、大同(今山西大同)等地,準備由山西入河北與毛貴軍會合,可惜由於元軍的堵截,計劃未能實現。

  這年10關先生等由定州向西,占領大同,又北向進攻興和(今河北張北)等路。

  12關先生、破頭潘等攻克上都。上都為元朝建立前忽必烈經營漢地的基地,元世祖以後的曆代元朝皇帝差不多年年要巡幸上都,所以紅巾軍占領上都、焚毀宮殿,是有很大政治意義的。接著,關先生等又攻破全寧路(今遼寧昭盟翁牛特旗),焚魯王宮府。又奪取遼陽行省所在遼陽路(今遼寧遼陽),並以此為基地,準備進攻高麗。元左丞相太平派他的兒子也先忽都兒總兵攻遼陽,他以為關先生等不會久留在遼陽,他兒子進攻遼陽可以馬到成功,不料紅巾軍根本沒有撤退的意思,也先忽都兒大敗而歸。

  紅巾軍出兵高麗是為了進步打擊元朝的封建統治。他們在高麗前後有3年的時間,到1362年(至正十年)初,紅巾軍被打敗,關先生等戰死,餘眾在破頭潘率領下退守遼陽。4破頭潘在遼陽被俘。

  中路軍在進軍高麗的同時,1360年,由湯通、周成率領的支紅巾軍曾攻克大寧路(今遼寧昭盟寧城東北),為元將也速戰敗,湯通、周成犧牲。由雷帖木兒不花、程思忠率領的支紅巾軍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