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章 唐朝(四)

  這時,梁太後采納了位老將的建議,實行堅壁清野,誘敵深入的戰略。集中10萬精兵於都城附近,保衛要害,另派機動部隊繞到敵後,切斷敵人糧道。結果,各路宋軍因軍糧匱乏被迫退兵。西夏軍趁機在靈州掘開黃河河堤,水灌宋營。高遵裕、劉昌祚所部10餘萬宋軍死傷無數,大敗而退。

  西夏和金大安年(1082年)宋神宗命給事中徐禧在銀、夏、宥州交界處築永樂城(今陝西米脂西北),以扼守西夏軍隊東來的要道。徐禧加緊施工,用19天的時間就將城寨建好,然後與兵1萬駐守。永樂城地處兵家必爭之地,西夏當然不能坐視。梁氏聞訊,出動全國的精銳部隊30萬人進攻永樂城。夏軍的精銳騎兵部隊“鐵鷂子”首先搶渡黃河,縱橫馳騁,銳不可當。主力部隊隨後跟進,包圍了永樂城,前鋒直至米脂城下。永樂城的宋軍頑強抵抗,但被夏軍切斷了水源,隻好絞馬糞汁渴,結果有大半宋兵渴死。

  李憲率領的援軍受到西夏軍隊阻擊,寸步難進。西夏軍隊奮勇攻城,終於占領了永樂城,擊斃徐禧以下宋軍將士、民夫20餘萬,繳獲大批輜重。

  西夏在戰場上的勝利卻不足以抵消經濟上的巨大損失,更未能緩解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為了籠絡皇族派的將領,梁太後於大安年(1083年)閏恢複了惠宗的皇位。惠宗複位後,立即向宋朝求和,但遭到拒絕。於是,惠宗出動80萬大軍進攻蘭州,未能攻克。接著,西夏軍攻德順軍(今甘肅靜寧),圍定西(今甘肅天水市西北),後在靜邊(今甘肅靜寧東南)被宋軍擊敗。

  大安十年(1085年),梁乙埋、梁太後先後去世。乙埋之子乙逋自任國相,與大將仁多氏分掌兵權。次年,惠宗去世,其子乾順即位,是為夏崇宗。崇宗年僅3歲,大權操縱於梁乙逋、梁太後兄妹之手。但實權則由皇族嵬名阿吳、仁多保忠分掌。嵬名、仁多、梁氏大勢力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夏天儀治平元年(1087年)梁乙逋勾結吐蕃阿裏骨部進攻宋朝。阿裏骨攻占洮州(今甘肅臨潭)。梁乙逋也在定西城大破宋軍。但仁多保忠因與梁氏不和,竟擅自退兵,致使西夏軍隊未能擴大戰果。不久,仁多保忠率兵10萬入涇原路,宋軍堅守不出,西夏軍未取得大的戰果而撤退。頻繁的戰爭使西夏、北宋都感到疲憊,天儀治平年(1089年)夏宋議和。

  但是,在遼朝的挑唆之下,梁乙逋兄妹又向北宋進行挑釁。天祐民安年(1092年)正梁乙逋率軍進攻綏德,大肆擄掠。梁太後親征環州,圍城無功而還。歸途中遭到宋軍阻擊,夏軍狼狽而逃。這時,梁氏兄妹因爭權奪利發生內訌。梁太後不讓梁乙逋領兵,企圖削弱他的權力,乙逋十分不滿,陰謀奪取皇位。天祐民安年(1094年)十嵬名阿吳、仁多保忠等殺梁乙逋全家,由梁太後直接控製朝政。

  梁太後專權後,繼續進攻宋朝。天祐民安年(1096年)十梁太後、崇宗親征,攻克金明寨(今陝西安塞縣北)。次年,夏兵進攻北宋的綏德、麟州、葭蘆城等地,而宋兵則反攻西夏的洪、鹽、宥等州,雙方各有勝負。天祐民安(1098年)十梁太後率40萬大軍攻平夏城(今陝西靖邊北),連營百裏,晝夜不停地進攻了13天,終因軍糧接濟不上而退兵。梁太後不得不向遼朝求援。次年正梁太後去世。長達30餘年的梁氏專權結束,西夏的國力也受到相當大的損害。

  西夏崇宗親政夏永安元年(1099年)正崇宗乾順在遼朝支持下親政。他對內削弱政敵,鞏固嵬名氏皇族的勢力,對外奉行依附遼朝,與宋朝和解的方針。

  親政後,崇宗向宋朝謝罪,宋哲宗答複說,如果真是誠心悔過,可以接受這請求。

  但實際上並不相信西夏的誠意,仍然讓邊將接受西夏的降官降卒,並嚴加戒備,甚至有西夏和金時還進入夏境騷擾。當年,西夏蘭會正鈐級千瓦娘率本部落降宋,宋朝予以接納,封官賞金。後來,宋將種樸在赤羊川俘虜西夏人150餘口、牲畜5000頭。西夏派兵追擊,又被宋軍擊敗。於是,崇宗被迫發動反擊。西夏騎兵2000出浮圖岔,擊敗陳告所部宋軍。閏宋將王湣率兵鎮壓邈川(今青海樂都)部族的叛亂。西夏派人多保忠率10萬人馬包圍王湣,結果反被王湣擊敗。接著,夏軍又在青唐山危(今青海樂都境內)敗於宋將苗履之手。戰場上的失利促使崇宗決心求和,在他請求之下,遼朝使節赴宋,為夏宋兩國斡旋。夏宋兩國恢複和好,兩國邊民得以休養生息。

  崇宗在緩和對宋關係的同時,著手清除政敵。永安元年(1099年)崇宗將梁太後時的窮兵黷武歸罪於大將嵬保沒、陵結訛遇,理由是這兩個人都勸過梁太後對外用兵。結果是將嵬保沒、陵結訛遇人處死。同年閏仁多保忠援邈川失利,鬱鬱不得誌。在宋朝當權的蔡京聞後,便強令熙河軍統帥王厚誘降仁多保忠。王厚派出的誘降使者被夏巡邏兵截獲,崇宗借機解除了仁多保忠的兵權,這樣來,西夏兵權全部落入嵬名氏皇族將領的手中。

  為鞏固皇權,崇宗采用宗室封王的辦法,大封宗室諸王。罷免仁多保忠之後,崇宗封皇弟察哥為晉王,執掌兵權,後來又封宗室仁忠為濮王、仁禮為舒王。晉王察哥驍勇善戰,富於謀略;濮王仁忠、舒王仁禮通曉蕃文漢字,長於文學,他們都是崇宗得力的輔佐。在此期間,崇宗還接受了漢官禦史中丞薛元禮的建議,在蕃學之外,特設“國學”,專門教授漢學。崇宗將漢學定為國學的做法表明了大力提倡儒學,推行漢文化的決心。

  崇宗在對遼關係上開始是實行依附的方針。特別是貞觀年(1105年),遼天祚帝將宗室女南仙封為成安公主,嫁給崇宗之後,夏遼關係更為密切。所以,在金國開始進攻遼朝之時,西夏采取了助遼抗金的方針。元德年(1122年)年初,金兵圍攻遼西京(今山西大同市),夏崇宗派兵5000援遼。但是,當夏軍還在途中,西京已被攻破,天祚帝逃入陰山。崇宗派大將李良輔率兵3萬援遼,在天德軍(今內蒙古烏梁素海西岸)擊敗金軍。李良輔軍大敗於宜水。次年,崇宗再次發兵援遼,被金軍所阻。崇宗遣使邀天祚帝入夏。天祚帝應允,封崇宗為夏國皇帝。金將宗望聞訊後,遣使要求崇宗扣押天祚帝,並許以割地為酬勞。

  在金國勸誘之下,崇宗改變了國策。元德年(1124年)正崇宗向金國稱臣。

  金朝將原屬遼國的下寨以北,陰山以南,吐祿泊以西的土地割讓給西夏。於是,西夏借金遼交戰以及後來金宋交戰之機,大肆擴展疆土。夏出兵攻武(今山西神池)、朔(今山西朔縣)州,並攻占朔州。同時,出兵攻北宋豐(今陝西府穀西北)、麟(今陝西神木北)州。元德年(1125年)夏兵攻占天德、雲內(今內蒙古土默特左旗東南)兩軍及武州館等地。破宋震威城(今陝西府穀境內)。夏兵攻占宋西安州(今蘭州市東北)。不久,又破麟州建寧寨和平夏城懷德軍(今寧夏固原東北)。然而,金國不願意看到在西北崛起個強大的西夏國,於是趁西夏軍隊大掠宋境之時,突然出兵攻占天德、雲內等地。崇宗遣使質問。金國不願歸還天德、雲內,而是於正德元年(1127年)將原屬北宋的陝西北部割給西夏,作為補償。這作法給夏金關係投下了陰影。

  此後,夏崇宗既與金宋互派使節,又趁兩國交戰之機爭城奪地、招降納叛。不久宋環慶路統製慕洧降夏,夏兵攻占樂州(今青海樂都)、西寧州(今青海西寧)。次年,金朝按夏的請求,割讓樂州、積石軍(今青海貴德)、廓州(今青海尖紮北)。大德年(1139年)夏兵攻占金府州(今陝西府穀)。同年崇宗去世,其子仁孝即位,是為仁西夏和金宗。

  宋夏延州之戰北宋建立之初,割據夏州(今陝西橫山西)帶的定難軍節度使李氏表示歸順宋朝,但仍保持割據局麵。太平興國年(982),定難軍節度使李繼捧親自朝見宋太宗,獻出夏州等地,留居東京開封,其族弟李繼遷反對歸附宋朝,起兵反宋,向遼稱臣,被封為夏國王。李繼遷與宋戰爭連年,互有勝負。宋真宗即位後,李繼遷遣使求和,遂被任命為定難軍節度使,但李繼遷仍叛複無常。鹹平年(1002)攻陷靈者州(今寧夏靈武),並定為都城。景德元年(1004),李繼遷死,子德明繼位,表示與宋修好。景德年,宋冊封李德明為定難軍節度使、西平王,每年賜予銀1萬兩,絹1萬匹,錢3萬貫,茶2萬斤,並重開榷場,進行貿易。從此雙方維持了30餘年的和平相處的關係。德明死後,兒子元昊於1032年稱王,但他不滿足於做宋王室附庸的地位,在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元昊正式稱帝,建大夏國,史稱西夏,建元天授禮法延祚。宋廷不承認元昊獨立,立即削其封爵、停止互市,並聲稱誰若提李元昊的頭顱來獻,即授誰為定難節度使。宋夏矛盾更趨激化。宋朝以夏竦不涇原、秦鳳安撫使範雍為鄜延、環慶安撫使,準備出師討伐西夏。

  早已做好戰爭準備的夏國,還沒等宋師出境,就先發製人,主動向宋陝西沿邊發動了係列進攻。次年,元昊擬大舉攻宋,遣人多方刺探宋軍事政治情報,獲悉宋鄜延路地闊寨疏、士卒寡弱,主將少謀,遂決計攻取延州。

  延州係宋邊境軍事要地,亦為西夏出入要衝,其北部門戶金明寨(今安塞東南)地形險要,周圍有36寨互為依托,由都監李士彬率近10萬蕃兵扼守。延州守將範雍聽到夏軍準備進攻延州的消息,十分恐慌,急奏朝廷請兵支援。元昊為了麻痹範雍,麵遣衙校賀真至延州假作議和,麵聲東擊西,詐攻保安軍(今陝西誌丹),暗襲金明寨。範雍沒有搞清元昊的意圖,急忙派大將劉平、石元孫率軍3萬馳赴保安軍救援。當劉、石將率軍至保安軍東北麵的塞門寨時,夏軍以極快的速度南下直逼延州北麵的金明寨。

  金明寨雖有李士彬率10萬蕃兵扼守,但分據36個寨中,因兵力分散,各寨防禦力量十分薄弱。元昊首先對金明寨守軍行離間策反之計,利用李士彬對部下嚴酷,上下不和的矛盾,以金帛、爵位收買宋軍部將作為內應。當夏軍進抵金明寨時,叛降者起而內應,李士彬未及應戰,就束手被擒,金明諸寨全被攻破,夏軍乘勝南下,直逼延州。

  範雍急召劉平、石元孫將返救延州。劉平輕敵,不了解敵情就率軍晝夜兼程疾趨延州。元昊偵知宋軍動向,在延州西北麵的川口(今延安西北)設伏行援。劉平貿然輕進,十日夜,進抵川口西10裏駐營,令騎兵先援延州奪門。次日晨,因步卒未至,劉平折返回迎,途中與奉命增援延州的鄜延都監黃德和、巡檢萬俟政、郭遵等會師,合軍萬餘,結陣東進。郭遵建議先行偵察,劉平不聽。行至大柳樹(延州西20裏),元昊遣人偽裝範雍使者傳令,謊稱為防奸細混入,命將士分隊行進。劉平不辨真偽,依令而行,改為50隊,偽使逃逸,方知中計。宋軍遂整陣前進,進抵川口,遭到夏軍阻擊,宋將郭遵、王信奮勇殺敵,夏軍“委老弱及牛馬以餌之”,宋軍為了搶功而追擊,進入了元昊的包圍圈。元昊以10萬精騎將宋軍團團包圍,宋軍多次衝擊,均被夏軍擊退。當時,“平地雪數寸”,宋軍直奮戰至黃昏,郭遵戰死,劉平負傷。夏軍主動進攻,居於陣後的黃德和見夏軍兵多勢眾,率部先逃,宋軍全線崩潰,都隨黃德和逃遁。身負重傷的劉平西夏和金遣其子宜孫馳追黃德和,令其勒兵還擊,黃德和不從,逃往甘泉(今屬陝西)。劉平仗劍阻攔,僅留1000餘人,被迫退至西南山下,立柵防禦。十日清晨,夏軍麵衝擊,攻破山柵,劉平、石元孫被俘。夏軍集中兵力圍攻延州,連攻日未下,恰逢連夜大雪,氣候嚴寒,難以久戰,又聞宋麟州團練使折繼閔、並代鈐轄王仲寶率軍從側後攻入夏境,遂引師回國。

  宋夏好水川之役公元1038年元昊稱帝建大夏國後,不宣而戰,鐵蹄不時南犯,西北不得安寧。

  宋仁宗遂任命朝臣韓琦、範仲淹出任陝西經略發撫詔討副使,共禦西夏。韓琦的製敵方略重在進討,以攻為守;範仲淹的製敵方略則重在招撫,以守為攻。

  1041年元昊率軍逼近懷元遠城。韓琦立即集結兵力1.8萬人,命將軍任福統帥,出敵後據險設伏,待敵退出擊。

  任福是位猛將,曾多次深入敵境,屢建奇功。這次又決心令元昊匹馬不得生還。正行進間,忽聞夏軍與宋兵某部戰於張家堡南,元昊丟下幾百具屍體和大量駝、馬、牛倉皇北竄。任福求功心切,立即命令全軍追擊。沿途荒僻,任福兵馬日不得食,窮追不舍,在日暮時分追至好水川(即今甜水河,源出今寧夏隆德東盤山)。

  翌日晨,任福與先鋒桑懌合沿好水川西進。當前方距羊牧隆城(今寧夏隆德北)5裏時,川穀已為夏軍扼斷,進退不得,方知中計,遂與敵軍展開格鬥。

  先鋒桑懌在路旁忽然發現幾個密封的銀泥盒,中有躍動聲,甚為疑惑,未敢開視。

  將軍任福後至,盡開泥盒,突有上百隻家鴿飛出,盤旋於川穀上空。家鴿皆佩懸哨,哨音清拔,悠遠可聞。元昊軍聞哨聲而合。

  任福布陣未成,元昊鐵騎突至,東奔西突,左衝右撞。宋兵難以立足,遂舍川穀奪取兩坡,欲居高製下,扭轉劣勢。這時,隻見夏軍中忽地豎起麵大旗,長2丈。宋兵莫明其妙。隻見大旗左擺,左山後伏兵衝出,大旗右擺,右山後伏兵驟起。兩山伏兵有如懸河決堤。猛撲宋兵,殺聲震撼山穀,宋兵死傷相枕、滿山遍穀。

  將軍任福身中10餘箭,仍奮力衝殺。隨從小校勸他脫身自免,任福卻說:“我身為大將,兵敗何顏以求生,願以身報國!”說完又衝入敵陣,終以死聞。

  這場戰役,宋兵死亡1.03萬人,幾十位將校隻有人戰至日暮敵退而生還。此即好水川之役。消息傳開,關右大震,韓琦因之被降職。

  範仲淹主持延州(今陝西延安市)線防禦。他到任後,即整頓軍製、訓練士卒、修築城寨,十分注意安撫邊民。結果,夏軍雖屢次來犯,而終不得逞。

  次,範仲淹修築大順城。大順城的位置突出於敵境,料夏必爭,故密作籌備。臨築城時,發兵而隨,10日城成。夏人發覺後,果遣騎兵3萬來爭,城堅不下,遂佯敗而走。範仲淹下令但令其去,不得追擊。後知西夏果有伏兵。

  夏軍屢犯不逞,遂自相告誡說:“咱們莫再打延州主意,今小範老子胸中自有數萬甲兵,不比大範老子可欺也!”小範即指範仲淹,大範指其前任範雍。

  範仲淹的成功,重要的是執行了安撫邊境羌民的正確政策。以往,邊境羌民迫於宋兵的騷擾,多背井離鄉去投西夏。範仲淹到任後,立即明令將士不得擾民,並築城寨來招撫流亡。幫助羌民解決土地、耕牛、籽種、口糧。因此,大批羌民接踵歸業,重返家園。

  西夏和金範仲淹也很注意團結各族上層人士,與酋長600餘人,摯誠相待,引以為助。因此,羌人敬愛範仲淹,親切地稱他為“龍圖老子”。甚至羌人還為範仲淹立生祠、圖像供奉。10年後,範仲淹病逝青州(今山東益都),羌人酋長數百人奔喪,哭之如父,齋日而去。

  宋夏這次交兵曆時兩年多。初時,元昊多次取勝,亦有掠獲,但兵員亦死傷過半,國力日匱。後來,韓、範合力防禦得宜,人心傾歸,元昊亦不敢輕易騷擾邊境。故邊民歌曰:“軍中有韓,西夏心膽寒;軍中有範,西夏驚破膽!”

  宋夏兵起,互市遂斷,兩國百姓深感不便,尤其是西夏百姓得不到宋地絹帛糧茶等生活必需物資,更感到開釁不如和好,人民遂作《十不如》謠以諷之。

  元昊迫於形勢,遂向宋請和。宋也恐夏遼聯盟而勢盛,故準和議,恢複互市。從此,西夏名義上稱臣於宋,以求得歲幣;宋每年賜給大夏銀7.2萬兩,絹帛15.3萬匹,茶3萬斤,以求西北的安寧。從此,西北稍安,邊民互市,往來如織。宋與西夏慶曆議和之後,維持了20餘年的和平相處。宋神宗趙頊采納王韶提出的先複河、湟(今甘肅、寧夏東北、樂都),使西夏腹背受敵之策,陸續收複了熙(今甘肅臨洮)、河等州,對西夏構成了定威脅。但在元豐年(1081)的靈州之戰,元豐年的永樂城之戰中,宋軍或無功而返,或慘遭失敗,損失士卒,民夫20餘萬人。

  從宋哲宗起,采用沿邊進築寨堡的辦法,鞏固了邊防,並對西夏構成了嚴重威脅。

  符年(1099),西夏通過遼的斡旋,向宋謝罪請和,宋哲宗答詔許和,並恢複了“歲賜”及貿易往來。

  政和年(1114),宋徽宗命童貫進攻西夏,雙方互有勝負。宣和元年(1119),議和罷兵,又恢複了和平交往。

  北宋與西夏之間雖然戰爭比較頻繁,但在雙方並存90年間,和平相處的時間仍然多於相互戰爭的時間。戰爭給雙方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友好交往和榷場貿易往來則促進了雙方經濟文化的往來。

  阿骨打稱帝滅遼北宋末年,在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強盛起來。

  女真族在向奴隸製社會轉變過程中,形成種重要的政治和軍事組織,叫做猛安謀克製度。

  “猛安”,就是千夫長;“謀克”,就是百夫長。這種猛安謀克製度,開始出自戰爭需要,是種軍事組織,後來就成為地方行政組織。阿骨打規定,300戶為1“謀克”,10“謀克”為1“猛安”。猛安的官職為從品,負責軍務管理,訓練武藝,也管理農業租稅收繳事務。謀克的官職為從品,負責組織軍隊訓練,相當於縣令的地位。這樣,猛安謀克又成為官爵、將校等稱呼。阿骨打以猛安謀克製度,加強了女真的力量,成為同契丹統治者對抗的勢力。

  契丹對女真族的壓迫和剝削是十分苛重的。它令女真部分人專門從事捕捉“海東青”,按期征貢。“海東青”是種小鷹,能捕捉鵝雁。契丹貴族向女真人征收這種東西,乘機敲詐勒索,引起極大的民憤。

  阿骨打乘著人民反抗契丹奴役的高漲情緒,發動了反契丹的戰爭。公元1114年,阿骨打率領2500人,攻克寧江州(治所在今吉林扶餘東)。接著,在出河店(吉林扶餘縣西夏和金境內)戰役中,把遼兵打得落花流水。從此,遼軍“士無鬥誌,望風崩潰”。阿骨打乘勝進軍,連續攻克幾個州,占領了東北大片土地,獲得許多馬匹和武器,軍隊發展到1萬多人。

  公元1115年,阿骨打正式稱帝,建國號大金,建元“收國”,建都會寧(今黑龍江阿城)。阿骨打就是金太祖。

  金國建立後,並立的幾個政權,呈現複雜的鬥爭局麵。阿骨打率領金兵不停地向遼朝進攻,不斷地取得勝利。北宋政權為了乘機奪回燕雲16州,主動派人和金朝取得聯係,采取聯金抗遼的政策。西夏政權卻站在遼朝邊,支持遼抗金的戰爭。

  公元1115年9金兵攻占遼朝的重鎮黃龍府(今吉林農安)。公元1120年,金兵又攻陷遼的上京臨潢府(今昭烏達盟林西東北)。金與宋雙方製定聯合作戰的計劃:金兵攻打遼的中京大定府(今昭烏達盟寧城縣境),宋兵攻取遼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大興縣境)。同時,宋朝答應了屈辱的條件:滅遼以後,原來每年給遼朝的財物,都獻給金朝。

  公元1122年,遼的個軍事將領耶律餘睹投降了金。從他口中,了解到遼朝內部矛盾重重、政權腐敗、國庫空虛。金就派耶律餘在做向導,攻克了遼的中京,不久又攻下遼的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

  北宋皇帝徽宗趙佶,任命童貫為統帥、蔡攸為副統帥,向遼進攻。由於這些將領隻懂得“太平娛樂”,不會帶兵打仗,經交戰就吃敗仗。在進攻燕京的戰役中,宋軍將領劉延慶看見遼軍營中起火,以為遼兵打來了,嚇得慌忙燒毀自己的軍營逃跑了。宋軍被遼兵打得死傷無數,遭到重大損失。

  宋軍作戰失敗,就去要求金軍攻打燕京。金太祖阿骨打親自帶兵,在這年12月舉攻下燕京,大肆搶劫財物。第年金兵退走,又把燕京男女擄去做奴隸。宋朝得空城,但要給金朝100萬貫錢作為“燕京代租錢”。

  1125年,遼天祚帝被俘,遼遂滅亡。

  汴京保衛戰1123年,完顏阿骨打死後,他的弟弟吳乞買繼位,這就是金太宗。他的漢名叫完顏晟。

  金太宗繼續以武裝力量消滅遼朝的殘餘統治勢力,於1125年完成了徹底滅遼的戰鬥。

  滅遼之後,女真族長期受契丹貴族奴役的曆史從此結束。金朝在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建立起新的統治權力。以金太宗為首的女真貴族,憑借強大的兵力和勝利者的威風,並不以滅遼為滿足。他們為了追求中原的土地和財富,不願意把戰鬥停止下來,而把武裝的鋒芒指向中原地區。女真貴族的軍事行動,破壞了中原人民的生產和生活。

  他們把原來屬於正義性的抗遼鬥爭,轉變為以掠奪為目的的非正義戰爭。

  以宋徽宗為首的北宋王朝,是個已經腐爛了的封建王朝,正陷於內外交困,日子越來越不好過。北宋統治集團為了轉移內部的階級矛盾,打著收複北方失地的招牌,妄圖勾結女真的強大兵力,借“聯金”的名義,繼續鎮壓農民起義。北宋在聯金的過程中,完全暴露了他們軍事上的虛弱,這就更加引起女真貴族們入侵中原的野心。宋徽宗夥對於金朝的這種掠奪野心,毫無戒備。金兵終於在滅遼之後不到個立即分兵渡西夏和金河南下。

  1125年冬,金兵分兩路南下,他們的意圖是兩路會師於汴京,消滅北宋政權。西路金兵由粘罕(宗翰)統帥,從西京(山西大同)直攻太原。這路金兵遭到太原軍民的痛擊,時間無力向南推進。東路金兵在斡離不(宗望)統帥下,由平州(河北盧龍)直攻燕京(北京市),並迅速向南推進,攻掠邢州(河北邢台)、相州(河南安陽)、浚州(河南浚縣)。黃河北岸的宋軍,望風而潰。守河的士兵慌忙放火焚毀橋梁,棄甲逃奔,使金兵從容地用小船批批渡過了黃河,黃河南岸的宋軍不敢抵抗。斡離不嘲笑宋朝將帥實在無能,如果有兩千人守河,金兵也就不能安然渡過黃河。

  北宋統治集團頓時陷入慌亂之中。部分隻顧個人私利的求和派官員白時中、李邦彥、張邦昌等,主張放棄汴京,向金朝屈膝求和。當時隻有少數深明大義,能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重的官吏像李綱等,堅持抗金,保護北宋的都城,反對求和。宋徽宗麵遣使求和,麵把皇位讓給他的兒子趙桓(宋欽宗),自己帶著寵臣蔡京、童貫等人,連夜向南方逃奔。

  然而廣大人民和士兵們,抗金的情緒十分高昂,紛紛自動起來抵抗。以宋欽宗為首的北宋王朝,麵臨金兵的侵略,心想著求和。但是大敵當前,不得不暫時順從軍民“願以死守”的堅定意誌,任用抵抗派李綱為親征行營使,由李綱主持汴京防務,等待方援軍。這時,金兵已經包圍了汴京。全城軍民在李綱指揮下,決心誓死保衛都城。

  北宋都城汴京,既是北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個軍事重鎮。它既利於攻,又利於守。都城的結構分外城、內城和宮城個部分。外城是主要防線,土城建築得非常堅固。外城的麵共開了十幾座城門。城門是交通和運輸的出入口,有利於分頭出擊和防守。這些城門中,有座是水門。各水門跨河設有鐵柵閘門。到晚間,放閘閉門,防止敵人沿河潛入城內。各座城門口,都設置圓形或方形的甕城,這是為了加強城門入口處的防護而建築的。甕城之上設有戰棚,供守城士兵們的防禦和休息之用。

  外城城牆每隔十步,就配置座“馬麵”,它突出於城牆之外,可以交叉射擊,保護城牆不受敵軍的破壞。城中心區的東邊有鼓樓,西邊有鍾樓。指揮作戰的號令,就是從這裏發出的。城內還分區設立望樓,專門瞭望敵人的動靜,隨時掌握敵情。沿著外城的城牆,大約每隔200步設置座庫房,貯藏各種武器和軍需品。為了加強外城的防守能力,環繞外城周圍,把各條河道互相溝通,形成條護城河。河的內外兩岸,栽植榆柳以鞏固堤岸,又能增強障礙力。

  汴京防禦的準備工作,時間十分緊迫。李綱在每麵城牆上配置1.2萬名士兵,並準備炮、弩、磚石、摞木、火油等軍用物資。城內設前、後、左、右軍共9萬人,中軍8000人。前軍保衛西北水門(通津門),後軍保衛東麵的新宋門,其餘個軍留在城裏,隨時支援各防區的戰鬥。

  全城軍民在李綱的組織和指揮下,士氣大振。城內居民紛紛自動組織起來捕捉奸細,參加城防工程,處搜集磚石和石灰,準備隨時修補城牆。

  金兵向汴京城西麵的西水門(宣澤門)進攻,幾十隻火船順流而下,采取凶猛的火攻戰術。李綱派2000名勇士和當地人民組合在起,用長鉤吊住敵船,紛紛投擲石頭,把金兵打得零落。

  金兵發動好幾次攻城,用弓弩炮石向城上射擊,又用雲梯爬城。城頭的炮石和箭矢,如雨點般向牆腳下的金兵射擊。經過了激烈的戰鬥,金兵遭到慘重的傷亡。

  西夏和金長驅南下的金兵有6萬人。他們孤軍深入,又無後援,完全陷入腹背受擊的不利地位。北宋軍民以逸待勞,不但全城人民動員起來了,各地的援軍也紛紛來到。西北種師道、姚平仲等將領統率的勁旅就不下20萬人。形勢的發展有利於宋朝。

  可是腐敗的北宋統治集團,既害怕金兵,又不相信人民的力量。李邦彥等小撮人忙著策劃求和。

  金兵在宋朝軍民的反擊下,經受了巨大的挫折。女真貴族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

  他們利用北宋求和之機,向宋朝進行敲詐勒索。金朝提出了以下苛刻的要求:要北宋政府割讓太原、中山(河北定縣)、河間(河北河間)鎮地方給金朝;每年要給金朝統治者500萬兩黃金,5000萬兩白銀,100萬匹絹帛,1萬頭牛馬;還要宋朝派親王和宰相作抵押,護送金兵安全渡河北撤。北宋求和派把這些條件全部接受下來,並派康王趙構和宰相張邦昌到金營作抵押,下令割讓鎮,並立即在京城內搜刮金銀,“犒勞”金兵。被掠奪的民間錢財有黃金20萬兩,白銀400萬兩,而貴族官僚們的財富卻絲毫沒有觸動。

  以李綱為代表的抵抗派,對這種屈辱求和的做法表示極端的憤慨。李綱向宋欽宗指出:金人所勒索的金帛,竭全國人民的財力尚且不足,何況光靠個汴京。鎮是宋朝立國的屏障,丟掉鎮,國家怎能保得住?李綱的正義呼聲,更加引起求和派的恐懼。

  1126年的2李綱被罷免了。宋朝以求和派分子蔡懋接替了李綱的職位,並下令守城戰士,不得隨意向金人放矢、投石。

  北宋政府的種種倒行逆施,激起了人民的憤怒。汴京軍民數萬人響應以太學生陳東為首的批青年知識分子的號召,展開了反對求和、反對內奸的政治鬥爭。陳東等上書請願,要求宋欽宗不要輕信李邦彥、白時中、張邦昌、蔡懋等奸賊的詭計,趕快把他們革職,立即起用李綱,上下齊心、抵抗金兵。請願的群眾要求親眼看到李綱官複原職。

  在都城人民的壓力下,宋欽宗不得不宣布恢複李綱等愛國將領的原職。奉命召李綱和群眾相見的官員朱拱之,由於行動遲緩,當場被憤怒的群眾拖下馬來活活打死。

  當李綱和廣大軍民見麵時,數十萬群眾歡聲雷動。在這次群眾性的政治鬥爭中,有20多名官員被群眾毆傷和擊斃,人民在鬥爭中贏得了巨大的勝利。

  以太學生陳東為首的請願活動,是古代青年知識分子參加愛國鬥爭的光輝的頁。

  宋朝的太學生都是地主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但是他們反對民族壓迫、反對妥協求和的愛國行動,深得廣大軍民的支持和擁護。

  汴京人民的反投降、反內奸鬥爭,壯大了抵抗派的聲勢,顯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大大地打擊了求和派的囂張氣焰。李綱複職後,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重新部署了都城的防衛力量。金兵集中兵力多次進攻西邊的城門,都沒有得逞。當金兵急攻萬勝門時,西城牆多次遭受金兵炮石的破壞,城內軍民奮力搶修,用大石和條木堵住缺口。在西城的攻守戰中,宋軍采取從固子門和新鄭門兩座城門同時出兵夾擊的戰術,迫使金兵敗退。

  汴京保衛戰進行了將近1個月。守城軍民在久經戰場的愛國將領李綱的領導下,越戰越勇。宋朝的援軍紛紛到來,孤軍深入的金兵時刻擔心著自己的後路被宋軍所切斷。1126年的2女真貴族隻得倉皇向北方退兵。

  靖康之變金兵北撤以後,腐敗的北宋王朝並沒有接受都城被圍的曆史教訓,依然敵視人民的西夏和金力量,打擊和排擠抗金將領,統治集團醉生夢死、粉飾太平。曾經退位的宋徽宗又匆忙趕回汴京,繼續過著荒淫的宮廷生活。求和派大肆宣揚,以為從此“天下太平”了。位有遠見的大臣名叫呂好問,他向宋欽宗提出警告:女真貴族如此藐視北宋王朝,他們絕不會就此罷兵。到了秋冬的時候,天高馬肥,女真的鐵蹄又將卷土重來,應當及早提防。

  宋欽宗夥以為這是“危言聳聽”,命令各地的援軍都撤回原地。宋朝政府仍然不加戒備。

  愛國將領李綱非常擔憂這種粉飾太平的危險局麵。他多次向朝廷提出防禦金兵的方略,都被奸賊耿南仲等人所扣留。李綱又被排斥在朝廷之外。

  金兵經過半年的休整,於1126年的8月再度分兵兩路南下:東路兵在宗望率領下,從保州(河北保定)直逼真定(河北正定)。真定知府李邈先後上書30多次,懇求朝廷派出援兵,都被置之不理。真定孤立無援,很快陷落,李邈被俘後不屈而死。金兵又攻陷慶源府(河北趙縣),經恩州(河北清河)、大名府,在李固渡橫渡黃河。西路宗翰的金兵也在月間攻破了被圍250多天的太原,守將王稟奮勇力戰,最後犧牲。金兵隨即抵達黃河北岸的河陽(河南孟縣)。黃河南岸有12萬宋軍扼守,竟被對岸虛張聲勢的戰鼓所嚇倒,連夜潰逃,使金兵很快渡過黃河,進占西京(河南洛陽)、鄭州,直撲汴京城。

  北宋求和派耿南仲、聶昌夥,顛倒黑白、降禍於人,把金兵第次包圍汴京,歸罪於李綱等人主戰的後果,借此打擊抵抗派。

  1126年(靖康元年)11宗望的部隊已經進抵汴京城東北的陳橋驛;宗翰路也到達汴京。金兵兩路會師,汴京再度遭到包圍。北宋朝廷議論紛紛,文武大臣驚惶失措。當時京城內有守軍7萬,河東、河北大部分地區仍在宋軍堅守之中,陝西方麵的援軍以及宗澤的部隊,正在向汴京靠攏。局勢固然危急,宋朝完全有力量奮起還擊。但是宋欽宗代表漢族大地主階級的腐朽力量,是軟骨頭。他們心隻想求和,派出奸賊耿南仲和聶昌,分別到宗望和宗日軍前議和,並答應以黃河為界,把黃河以北的土地和人民奉送給金朝。

  人民群眾切齒痛恨向金人乞和的奸賊。當聶昌到達絳州(山西新絳)時,被憤怒的群眾挖掉眼睛,砍成肉泥。

  汴京城內的軍民,克服切困難,準備抗擊來犯的敵軍。人們自動組織起來,殺死了金朝派來的使者劉晏等人。在朔風刺骨、大雪紛飛、天寒地凍的日子裏,被圍困的軍民饑寒交迫,連水藻和樹葉都吃光了。每天都有凍死和餓死的百姓屍體,漂流在汴河和蔡河裏。北宋王朝的求和國策,把汴京人民逼向死亡的深淵。閏十月初,金兵乘大雪破城,欽宗到金營投降,北宋王朝滅亡了。

  陪同宋欽宗到金營的吏部侍郎李若水,是個剛直而有正氣的官吏。女真貴族要宋欽宗脫下皇帝的服裝,換上老百姓的便服去會見。李若水十分氣憤,破口痛罵金人,被金兵拖住毆打頓,暈倒在地。宗翰千方百計引誘李若水投降,他絕食表示反抗。在金人的多方威脅和利誘下,李若水的名仆從,思想動搖了。他從李若水的家庭私利出發,對李若水說:老爺的雙親都已年邁,稍為遷就下,不是就能返回故鄉,與老父老母團聚了嗎?李若水怒責他的仆從說:為了國事,早已丟掉自己的家庭了。在敵人麵前,他毫不畏懼,罵宗翰是“強盜”。金人濫用毒刑,慘無人道地割去李若水的嘴唇,血濺滿麵。但他決不示弱,仍然罵不絕口。最後,金人活活地將他害死。死時僅有35歲。李綱聽說李若水為國犧牲,沉痛地表示:宋朝的官僚士大夫,多“寡廉鮮恥”,隻有李若水這西夏和金樣的人是知廉恥的。

  金兵攻陷汴京,人民群眾掀起如火如荼的抗金鬥爭。金兵不敢久留中原,於1127年的4俘虜了宋徽宗、欽宗以及宮廷中的後妃、宗室、貴戚等3000人,撤出汴京,還軍北方。宮中庫藏金銀、絹帛、珍玩、寶器、圖籍、天文儀器、儀仗等,幾乎被劫空。

  北宋徽宗和欽宗的屈辱求和政策,不但損害了人民的利益,而且自食惡果、自取滅亡。

  由於人民的反抗,金兵時不能在中原站住腳跟。他們在退出汴京之前,手扶植個“大楚”傀儡政權,冊立曾經充當北宋宰相的奸賊張邦昌為“楚帝”,並指定要建都金陵(江蘇南京)。女真貴族妄想利用這個傀儡政權,統轄黃河以南地區,為金朝統治南方作準備。

  但是,切違反曆史潮流的反動勢力總是不能長久的。這個為女真貴族效犬馬之勞的張邦昌反動勢力,遭到人民的唾棄。當金兵退出汴京,張邦昌就成為赤手空拳的獨夫民賊。大楚傀儡政權僅維護33天就垮台了。

  徽、欽被俘之後,黃河以南和陝西等廣大地區,依然在宋朝統治之下。就是河東、河北地區,金兵也隻是打通條通往汴京的道路。河東隻是失去太原等幾個州;河北也僅失去真定等幾個州。北方軍民仍在堅守陣地、抗擊金兵。

  1127年5在抗金老將宗澤的支持下,宋徽宗的第子康王趙構在南京(河南商丘)稱皇帝(宋高宗),重建漢族封建政權。高宗趙構就是南宋王朝的第個皇帝。宗澤和班主張抗金的文武大臣,都盼望高宗政權能領導軍民奮起抗金、收複失地,建立中興大業。廣大人民群眾也希望南宋王朝能振作起來,完成抗金大業。

  宋、金對峙仙人關之戰北宋滅亡後,金朝為進步奪取中原及陝西等地,於南宋建炎元年(金天會年,1127年)開始,至建炎年,先後次南下,向南宋大舉進攻。金統治者對南宋的全麵進攻未能達到滅亡南宋的預期目的,便改變戰略部署,將全麵進攻改為東守西攻,集中力量進攻川陝,企圖控製長江上遊,為從西北迂回包圍南宋創造條件。金軍在這戰略指導下,在陝西方麵發動了數次大規模進攻。富平之戰,宋軍損失慘重,陝西落入金軍手中,宋軍在西北戰場陷入困難境地,隻得退守和尚原(今陝西寶雞西南)等州,憑險設防,以阻金軍入川。紹興年冬,宋川陝宣撫司都統製吳玠,鑒於和尚原距後方路途遙遠,恐糧運不繼,難以久守,便以其弟吳璘駐守和尚原,自己率守軍主力退屯仙人關,並在仙人關右依山據險築壘,特稱之謂“殺金坪”,與仙人關互為依托,控扼入蜀隘口。翌年冬,金元帥左都監完顏宗弼率軍攻占和尚原,吳璘引軍退屯階州(今甘肅武都東南)。

  吳玠為實施縱深防禦,又於“殺金坪”後邊險峻之處設置第道防線。

  紹興年(金天會十年,1134年)金將完顏宗弼與陝西經略使完顏杲(撤離的)、偽齊川招撫使劉夔,在鳳翔府(今陝西鳳翔)、寶雞等地,集結步騎10餘萬,進攻宋金對峙仙人關,決心破關入蜀。十日,金軍自仙人關以北鐵山鑿崖開道,循嶺東下進至“殺金坪”,紮營40餘座與宋軍對壘。吳璘聞訊,率部自方關(今甘肅康縣東北)入援,轉戰7晝夜,突破重圍與吳玠軍會師。十日,金軍開始進攻,吳玠軍以萬人據險抗擊,經反複激戰,將金軍擊退。十日,金軍立砲數十座攻擊宋軍,吳玠命將士以弓矢,砲石並力捍禦。翌日,完顏宗弼命金軍架了300餘座雲梯猛攻宋軍營壘,宋軍則以砲石、撞竿擊毀其雲梯,以長槍刺殺金軍。宗弼久攻不下,遂將全軍分為陣,自率精兵陣於東,命驍將韓常陣於西,輪番進擊企圖夾攻宋軍。吳玠命吳璘等率軍於金軍兩陣之間往複衝殺,在大量殺傷金軍之後,因宋軍久戰疲憊,乃退守第道防線。金軍接踵而至,人披重甲、鐵鉤相連,前仆後繼,魚貫而上。宋軍依托險隘堅壘,以勁弓強弩輪番發射,打退金軍多次進攻。月初,完顏杲集兵攻宋軍營壘西北樓,並焚燒樓柱。吳璘命部將楊政等督勵部下持長刀、大斧,左右衝殺,將其擊退。是夜,吳玠乘金軍久戰兵疲,實施反擊,宋軍在麵山上點燃火把,鼓震天地,又以王喜、王武等將率精銳,分隊衝入金營。金大將韓常中箭左目受傷,金軍驚潰,死傷數以萬計。初,金軍企圖改道由方關、白水關(今徽縣西南)入川,吳玠暗遣精兵迂回至金軍寨後,襲破宗弼及完顏杲大寨,金軍死傷萬餘,連夜逃走。吳玠又命部將王俊率軍疾馳至河池(今徽縣)設伏,扼其歸路,斬俘千餘人。宋軍乘金軍潰退之勢,揮師追襲,迫使金軍退回鳳翔府。自此以後,金軍暫時放棄了進入川的企圖。吳玠乘勝於紹興年月收複了鳳州(今陝西鳳縣)、秦州、隴州。南宋川陝的防務趨於鞏固,金軍的重點進攻又遭失敗。

  藕塘之戰藕塘之戰是南宋紹興年(金天會十年,1136年)十宋軍與偽齊軍在藕塘(今安徽定遠東南)地區的遭遇戰。

  南宋建炎年(金天會年,1128年)十宋濟南知府劉豫降金。建炎年金將達懶以劉豫為京東、西、淮南安撫使,知東平府(今山東東平),兼諸路馬步軍都總管,節製黃河以南諸軍,其子劉麟知濟南府。建炎年(金天會年,1130年)在撻懶等人支持下,金立劉豫為大齊皇帝,都大名府,建元阜昌,後遷都汴京。金劃黃河以南所占地區為齊國轄地。紹興元年(金天會年,1131年)金軍攻占陝西後,又將陝西劃歸齊國管轄。於是齊國成為金與南宋間的個緩衝地帶。自此,齊開始了與宋長達8年的戰爭。紹興年(金天會十年,1134年)春,金朝指使偽齊主劉豫,遣軍攻占襄陽府、郢州(今湖北襄樊、鍾祥)等郡,在南宋長江防線打開缺口。宋廷命嶽飛率軍反擊,收複襄陽府等地。完顏宗弼與偽齊合兵進攻西淮地區,遭嶽飛、韓世忠軍抗擊。繼聞金太宗病危,渡淮北撤。紹興年(金天會十年,1136年)初,宋廷遣軍大舉北伐,企圖收複中原失地。

  紹興年宋決定攻齊,宋高宗下詔親征。嶽飛遣部將牛皋攻克齊鎮汝軍,遣部將楊再興攻下長水(今河南洛寧西南)。張俊修築盱眙城,進屯泗州。嶽飛又攻克蔡州(今河南汝南)。嶽飛率軍收複陝西、河南大片失地後,進逼西京(今河南洛陽)。偽齊王劉豫聞宋高宗親征,急向金朝乞兵,金命劉豫自行抵禦,令元帥左都監完顏宗弼率軍進屯黎陽(今河南浚縣),以作聲援。劉豫為挽回敗局,發兵30萬,號稱70萬,分路南下進攻淮西,反擊宋軍。其侄劉猊統領東路兵,出渦口(今安徽懷遠東北),渡淮攻定遠宋金對峙(今屬安徽);其子劉麟統領中路兵,由壽春(今安徽壽縣)攻廬州(今合肥);孔彥舟統領西路兵,由光州(今河南潢川),攻安(今安徽安)。南宋右相張浚聞偽齊軍南下,急遣主管殿前司公事楊沂中率部赴泗州(今江蘇盱眙西北),會合江東宣撫使張俊軍,共同阻遏金軍。十月初,淮西宣撫使劉光世遣將於霍邱(今屬安徽)、正陽(霍邱東北)帶擊退偽齊中路軍,遏製了劉麟軍攻勢。初,劉猊率東路軍數萬越過定遠縣,企圖經宣化(今江蘇江浦東北),直製建康(今南京)。其前鋒進至越家坊(今定遠東南),被楊沂中軍擊退,遂即轉向廬州,企圖與劉麟合兵。初,進至藕塘鎮時,與楊沂中軍遭遇。劉猊軍倚山據險,列陣發矢。楊沂中命摧鋒軍統製吳錫率5000騎,從正麵攻擊其陣,乘劉猊軍陣亂之勢,率大軍攻其側翼,短兵相接,大聲鼓噪,以壯聲勢。張俊軍前軍統製張宗顏等自泗州來援,兩軍合力夾擊,大敗偽齊軍。劉猊僅領數騎遁去,其謀主李諤與部將數十人被俘,降者萬餘。宋軍繳獲偽齊軍舟船數百艘,車數千輛。劉麟在順昌(今安徽阜陽)、孔彥舟於光州,聞知劉猊軍敗訊,皆退軍北遁。齊軍的此次攻宋,遂告結束。紹興年(金天會十年,1137年)十金帥撻懶、完顏宗弼入汴京,執劉豫父子,廢劉豫為蜀王。齊政權在維持8年後宣告滅亡。廢黜偽齊政權後,撻懶、完顏宗弼加緊向宋高宗誘降。

  如此來,宋高宗又看到了議和的希望。在此之前他便重新起用被罷相不久的秦檜為樞密使,並免去主戰派宰相張浚之職。金國內部的主和派頭目又捎信給高宗,表示願意歸還徽宗的靈柩與皇太後,以及河南諸州。宋高宗聞訊大喜過望。更加堅定了議和的決心。議和自然要倚重與金國有特殊“渠道”的秦檜,他向高宗說:陛下要想議和,單獨與我商議就可以了,不要群臣摻雜幹預,那麽事情定會辦成。於是,在1138年3秦檜被任命為宰相兼樞密使,軍政大權全部落在他人手中。秦檜的再度複相,使投降勢力成為南宋朝廷中的主導力量,影響甚大。特別是抗金事業開始出現波折,致使終宋之世,“國家統之業……裂而不複合”。朝廷中雖然也有許多大臣反對議和,但高宗無論如何是聽不進去的。1139年正月元旦,南宋朝廷正式宣告宋金議和達成,宋帝向金稱臣,並且每年向金貢獻銀25萬兩,絹25萬匹。這是個屈辱的條約,宋高宗不但不引以為恥,反而心安理得、自鳴得意。李綱、張浚、韓世忠、嶽飛、胡銓等主戰派人物紛紛上書反對,朝野群情激憤。南宋朝廷內主和派與主戰派的矛盾開始升溫。

  順昌之戰紹興年(1139年)秋,金朝宗弼等發動政變,殺死曾主持與南宋議和的大臣撻懶等人。兀術領行台尚書省、都元帥,兼掌軍政大權。接著,宗弼撕毀和約,於紹興十年(1140年)月出動大軍,向南宋發動全麵進攻。他令撤離喝進入陝西、孔彥舟取開封、王伯龍攻陳州、李成下洛陽,自己則率主力直奔亳州、順昌府,打算渡淮南侵。

  月中旬,新任東京副留守劉奇率領著字軍和殿司卒3萬餘人,在前往開封的赴任途中,由水路到達順昌(今安徽阜陽)。這時傳來了金軍已占領東京開封,其前鋒距順昌隻有300裏的消息。劉奇與知順昌府陳規商定堅守此城,他給將士們分析形勢,力陳防守順昌的意義,堅定了大家固守順昌的決心。他組織修築城防工事,還下令鑿沉船隻,以示決不逃跑,將與該城共存亡。戰士們紛紛表示,平時人家欺負我們字軍,今天我們要為國家殺敵立功。全軍上下,戰鬥熱情非常高漲,“男子備戰守,婦人礪劍”,準備宋金對峙迎擊來犯金軍。

  金將中韓常和翟將軍的兵馬率先到達順昌城外,在城北30裏的白沙龍渦帶下寨,其遊騎數十名則涉過潁河,出沒於順昌城下。劉奇設下埋伏,活捉了2名遊騎,從他們的口中,了解到韓、翟兩軍的情況,遂於十日夜,派遣千餘名戰士襲擊敵營,取得殺傷金兵數百人的勝利。

  十日,金軍龍虎大王和路都統葛王褒率眾3萬餘人來到順昌城下,將順昌城麵包圍起來。劉奇大開城門,派兵從門出擊,並令城上的守軍與他們配合作戰。宋軍用神臂弓和強弩逼退敵人,然後乘勝追擊,許多金兵溺死在河中。是役,殺傷金兵數千人。夜裏,劉奇又派勇將閻充帶著500壯士前往斫營,那天晚上,天將下雨而閃電不絕,宋兵借助閃電光,殺死許多金兵。第天晚上,依然是這樣的天氣,劉奇不失時機地再派出100名壯士去斫營。閃電亮,壯士們就奮力殺敵,黑暗時,大家就伏著不動,金兵不知虛實,亂成團,互相攻殺而死傷無數。金軍士氣大傷。

  宗弼親率大隊金軍趕到。在順昌城下,他看見城垣低小,便麵大罵眾將無用,麵以輕蔑的口吻說:“順昌城壁如此,可以靴尖踢倒,來日府衙會食。”並下令道:破城之後,城中成年男子,統統殺掉,子女、玉帛,任便擄掠。

  初日淩晨,宗弼統領大軍來攻打順昌城。金軍“甲兵鐵騎10多萬,陳列行布,屹若山壁”,將順昌城圍得水泄不通。宗弼身穿戰袍,騎著戰馬,親自在敵陣中回環指揮。

  時方盛夏,劉奇軍早晨涼爽時重在防守,中午過後,當身穿鐵甲、長時間暴曬在陽光下的金軍酷熱難熬、力疲氣衰時,突然出擊,猛攻敵人。劉奇還令人在潁河上遊和城外草中,撒下了毒藥,囑咐部下,無論如何不要去喝酒中水。金軍人馬又饑又渴,不知底細,喝了水,吃了草,中毒的很多,使金軍的戰鬥力遭到削弱。劉奇的軍隊隻有1.8萬多人,比金兵的人數少得多,劉奇把部分兵力分布在城上,另外的將士則每5000人分為支,令其輪番出城作戰,輪換休息就餐。宋軍以逸待勞,在戰鬥中始終保持著高昂的鬥誌,掌握著戰場上的主動權。宋軍在戰場上集中打擊的重點,是金軍的左右翼騎兵,以及宗弼的鐵兜重甲的親衛軍,這些,都是金軍的精銳部隊。宋軍將士們在戰鬥中表現得十分英勇,他們用長槍挑去敵人的鐵兜,刀砍斧劈,使敵人斷臂碎首,有的戰士甚至徒手把敵人從馬上拉摔下來。統製官趙樽、韓直,身受重創,仍奮不顧身地英勇殺敵。有的戰士在戰鬥不利的情況下,抱住金兵滾入河中,與敵人同歸於盡。這場戰鬥,殺死金兵5000餘人,殺傷1萬餘人,使得“兀術平日所恃以為強者,十損”。金軍大敗後,退到城西紮營,企圖坐困宋軍。恰逢天下大雨,平地積水尺多深,劉奇不斷地派兵來劫營,金兵人心惶惶,日夜不得安寧。宗弼迫不得已,於月十日率軍狼狽地撤離順昌,拋棄的車輛旗幟器械甲仗,堆積如山。

  順昌戰役,宋軍以少勝多擊敗金軍主力,震動了金朝,大滅了金軍的囂張氣焰,擋住了金軍自兩淮南侵的矛頭。

  郾城之戰順昌之戰後,金都元帥完顏宗弼率軍退回東京(今河南開封)。南宋湖北、京西宣撫使嶽飛親率大軍自鄂州(今湖北武昌)出發,準備乘勝收複中原。嶽飛命王貴、牛皋、董先、楊再興等將分別經略河南諸州郡,又命梁興、董榮等將潛渡黃河,聯絡河北、河東的宋金對峙抗金義兵,奪取西河州縣,襲擾金軍後方。北征先頭部隊連連告捷。紹興十年閏嶽家軍采取分進合擊的戰法,先後收複潁昌、陳州(今河南淮陽)、鄭州、洛陽等重鎮,切斷金軍東西聯係,對東京金軍形成威逼之勢。完顏宗弼為了扭轉局勢,利用宋軍分兵攻占州縣、宋淮南東路之張俊、王德軍已由亳州(今屬安徽)退回廬州(今合肥)、嶽家軍孤軍深入之機,親率昭武大將軍韓常、龍虎大王突合速、蓋天大王賽裏等部1.5萬精騎,奔襲嶽飛宣撫司駐地郾城,企圖舉摧毀嶽家軍的統帥機構,打破嶽飛反攻計劃。

  月初,金軍進至郾城北麵20裏處列陣。當時,嶽飛已將重兵派駐潁昌府城,其他部將也率兵分路與敵作戰,留在郾城的宋軍人數很少。嶽飛探明了金軍情況,知道來軍是完顏宗弼精銳部隊,便針對金軍作戰特點,令其兒子嶽雲率背嵬(背嵬詞為西夏語,意為親隨、驍勇。紹興年,韓世忠創背嵬軍,後成為南宋許多將領設置的親軍的名稱)、遊奕馬軍與金騎鏖戰。驍將楊再興為生擒宗弼單騎突進,擊殺金軍近百人,多處受傷,仍拚死力戰。正當兩軍激戰之時,嶽飛親率40騎馳入陣中,射殺金軍多人。嶽家軍士氣倍增、奮勇殺敵。完顏宗弼見勢難以取勝,遂將頭戴鐵盔、身披重甲的“鐵浮圖”和號稱“拐子馬”的精騎投入交戰。“鐵浮圖”字排陣,從正麵推進;“拐子馬”自兩翼迂回包抄,對嶽家軍形成很大威脅。嶽飛隨機應變,待金軍進至陣前,令步卒持麻紮刀、提刀、大斧入陣,專砍馬足,“鐵浮圖”大亂。同時令背嵬、遊奕馬軍專門對付金軍的“拐子馬”

  軍,以靈活機動的戰術,忽攻其前、忽擊其側,致金軍於被動。嶽家軍步騎密切配合,從午後戰到天黑,鏖戰數十回合,金軍傷亡慘重。完顏宗弼率餘部倉惶潰逃。

  郾城之戰後,完顏宗弼不甘失敗,為扭轉危局,率軍攻取郾城與潁昌之間的臨潁(今屬河南),企圖切斷南宋湖北、京西宣撫使嶽飛與部將王貴軍的聯係,爾後各個擊破。嶽飛識破金軍企圖,料其必攻潁昌,遂重新調整部署,遣其子嶽雲率部分背嵬軍繞道馳援潁昌;同時令統製張憲率背嵬、遊奕等軍向臨潁挺進,尋求與金軍主力決戰。嶽飛軍部將楊再興率300騎兵,到臨潁以南的小商橋偵察軍情,與金軍遭遇,擊殺金軍2000餘人,後因寡不敵眾全部戰死。完顏宗弼為了避免與張憲軍決戰,遂將各路金軍集結起,除留部分兵力守臨潁外,親自率主力北攻潁昌。十日,張憲進攻臨潁,擊潰金軍,收複臨潁縣城。同時,完顏宗弼率昭武大將軍韓常等部,以3萬餘騎兵列於潁昌城西,以10萬步兵列於舞陽橋以南,連陣10餘裏。駐守潁昌的宋軍有3萬,由王貴、董先、嶽雲、胡清等統領,是嶽家軍的主力部隊。王貴將守城任務交給董先、胡清,自己統帥中軍和遊奕軍,會同嶽雲率領的背嵬軍,出城迎擊金軍。宋軍以嶽雲的800騎兵居中,正麵衝擊,猛衝金軍步兵;又以步兵為左右翼,攻擊金兩翼騎兵。嶽雲身先士卒,先後出入金陣10餘次,裹傷奮戰。從早晨戰到中午,血戰幾十回合,雙方勝負難分。負責守城的董先、胡清人見狀,立即率軍出城增援。頓時,宋軍士氣倍增。董先、胡清與王貴、嶽雲合兵奮擊,戰局迅速扭轉。激戰中,宋軍殺死完顏宗弼女婿統軍上將夏金吾及副統軍粘罕索孛堇,還先後殺死金千戶5人,大小首領78人,殲滅金軍5000餘人,俘獲金軍2000餘人,戰馬3000餘匹。完顏宗弼退回東京。嶽飛率軍乘勝追到距東京僅45裏的朱仙鎮。完顏宗弼集結10萬金兵迎戰。嶽飛麵同金軍對陣,麵派兵向黃河渡口進逼,側擊金軍。

  郾城役,宋軍大獲全勝。金兵不得不驚呼:“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嶽飛不禁仰天長歎道:“十年之功,廢於旦。”嶽家軍班師南回後,業已收複的故土又盡落於金人之手。

  宋金對峙隆興和議金海陵王完顏亮即位後,策劃滅宋,占據江南。高宗不得已起用宿將劉砳等人,部署戰備,組建禦前諸軍。紹興十年(1161),完顏亮率軍大舉南下。這時,金朝後方人民群起反抗。濟南府帶耿京、辛棄疾(1140-1207)領導的起義軍、膠東趙開領導的起義軍、海州魏勝領導的起義軍、大名府王友直領導的起義軍等,紛紛舉事。宋將李寶率水軍北上,與魏勝、趙開等義軍合力,舉殲滅了停泊在膠西陳家島(今青島附近)帶、準備自海上進攻安府的金軍艦隊,使海陵王南侵計劃嚴重受挫。這是世界曆史上首次使用火藥的著名海戰。

  完顏亮渡淮後,企圖自采石(今屬安徽馬鞍山市)渡江。時任督視江淮軍馬府參謀軍事的虞允文(1110-1174),督勵宋軍,憑借南方的水軍優勢,迎敵於江中。金軍渡江失敗。此時,金世宗完顏雍即位於遼陽(今屬遼寧),宣布廢黜海陵王。金軍內訌,海陵王被殺,軍隊北撤。

  這時的宋金戰場,再次出現對宋軍有利的局麵。南宋朝廷再次麵臨著繼續前進抑或妥協投降的抉擇。

  紹興十年(1162),高宗趙構傳位於孝宗趙砵。孝宗銳意抗金,為嶽飛父子昭雪,並且召回抗戰派張浚、胡銓,驅逐了朝中的秦檜黨人。

  隆興元年(1163),張浚出任樞密使、都督江淮軍馬,派大將李顯忠、邵宏淵出師北伐,連破靈璧(今屬安徽)、虹縣(今安徽泗縣),進據宿州州治符離(今安徽宿縣)。金軍大舉反攻,李顯忠奮力激戰,邵宏淵坐視不救,宋軍失利,損失慘重。

  符離戰敗後,孝在抗金決心有所動搖。秦檜餘黨湯思退以太上皇宋高宗為後盾,力主議和,排擠張浚出朝,撤銷海州,泗州戍守,並暗中示意金朝以重兵脅迫議和。隆興年冬,孝宗罷黜湯思退,卻被迫與金朝再簽和約。南宋皇帝不再對金帝稱臣,改稱侄;每年繳納銀、絹各20萬兩、匹;雙方各守舊疆。是為“隆興和議”。

  鍾相、楊幺起義洞庭湖的農民起義是鍾相、楊幺等人領導的。起義開始在公元1130年,與方臘起義僅隔10年。

  北宋末年,洞庭湖地區遭到金兵的洗劫。當地人民群眾聯合起來趕走金兵之後,宋軍又接踵而來,前門趕走了豺狼,後門又闖進了老虎。洞庭湖帶的人民,日夜得不到安寧。當時在江南地區察訪過的個大臣朱勝菲,就曾經指出:朝廷橫征暴斂,貧民不能謀生,不得不起來作鬥爭。斛米的賦稅,要付出斛的代價;1000文的稅錢,要交千。正稅之外,苛捐雜稅和額外勒索,竟重到這般地步,人民是無法生活下去的。

  另個官員洪利也說:“兵興辦年,饋餉悉出於民,無屋而責屋稅,無丁而責丁稅。不時之需,無名之斂,殆無虛日,所以去而為盜。”這些言論反映了階級矛盾的尖銳化。洞庭湖帶遭受金兵蹂躪之後,房屋傾倒、田園荒蕪,生產還沒有恢複過來,而宋朝政府的經濟剝削又如此之重。鍾相、楊幺起義就是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錯綜複雜的曆史情況下發生的。

  宋金對峙鍾相是洞庭湖畔鼎州武陵(湖南常德)人。早在起義前的20多年,他就在武陵帶利用宗教聯絡各方群眾。他所宣傳的宗教,是不同於佛教和道教的“左道”,其實就是方臘起義時利用過的摩尼教。方臘起義失敗後,摩尼魔教在南方群眾中秘密流傳,宋朝屢次下令禁止,但禁不勝禁。位名叫王居正的官吏向宋高宗趙構報告說:“方臘以前,法禁尚寬,而事魔之俗猶未至於甚熾。方臘以後,法禁愈嚴,而事魔之俗愈不可勝禁。”鍾相組織起義的荊湖帶,早在唐代宗時(763—779年),荊州(湖北江陵)就有摩尼教寺——大雲光明寺。這裏早就成為摩尼教活動的中心地。

  鍾相提倡入教的群眾要分財互助、團結致,入教以後,可得“田蠶興旺,生理豐富”。鍾相向農民們做宣傳:“法分貴賤,非善法也。我行法,當等貴賤,均貧富。”他自稱“天大聖”。於是,洞庭湖帶農民,為了追求光明的未來,都來“投拜法下”。

  公元1127年,鍾相就組織農民武裝力量結寨自保,抵禦金兵的劫掠。1130年初,金兵擄掠潭州(湖南長沙),宋朝孔彥舟的潰兵又來趁火打劫。洞庭湖的人民忍無可忍,鍾相就在這關鍵時刻發動起義。

  農民軍活動於鼎州、澧州(湖南澧縣)、潭州、峽州(湖州宜昌)、嶽州(湖南嶽陽)、辰州(湖南沅陵)等廣大土地。所到之處,焚燒官府、寺觀、神廟、豪門住宅,屠殺官吏、儒生、儒道,建立“大楚”農民政權。鍾相自稱“楚王”。農民政權宣布:宋朝的國法是邪法;起義軍鎮壓地主官僚,這是行法;奪取官僚地主的財產和土地還給貧民,這是均平。這些行動衝破了封建的舊教條,打亂了封建的舊秩序,“人皆樂而附之,以為天理當然。”在短短的時間內,農民起義隊伍擴大到40萬人。

  起義軍力量越是強大,敵人的手段也就更加卑鄙。孔彥舟勾結地主反動武裝,施用陰謀詭計,派匪徒以“入法”為名,混入鍾相的起義營壘,內應外合來進行破壞。鍾相缺乏高度的警惕。他和他的兒子鍾昂最終被俘而慘遭毒手。餘部在楊幺等人的領導下,進行頑強抵抗。

  楊幺是窮苦農民出身的孩子。他原名太,因為年齡小,當地人民習慣叫孩子為“幺”,因此人們就親熱地喊他為楊幺。

  楊幺團結楊廣、夏誠、楊欽、周倫、黃誠、劉衡、黃佐、高老虎等起義首領,沿著洞庭湖築起幾十處柵寨,準備長期作鬥爭。他們麵戰鬥,麵從事生產,春夏耕耘、秋冬收糧,自給自足,出現派興旺景象。為了適應水上戰鬥,他們自己砍伐木材,創造了種“車船”。這是種輕快的戰船,利用人力踏動木製的機車,車輪激水、舟行如飛。最大的戰船,裝有24部機車,桅長10多丈,樓高5層。船的兩旁還有護車板,使踏車的戰士不會遭到敵人的射擊。人民群眾有無窮創造力,農民軍能在“兩月之間,水寨大小車樓船十餘,製樣愈益雄壯”。

  洞庭湖的起義軍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地理形勢,采取靈活的戰術。當敵人從陸地上來襲擊時,他們就潛入湖中;當敵人下水時,他們又機動地登岸作戰,使宋軍疲於奔命、無從下手。到了1132年,楊幺領導的農民軍擴大到20萬人。1133年,楊幺自稱“大聖天王”。

  宋朝政府為了鎮壓楊幺的起義軍,調動了不少統帥,但是無法消滅革命力量。狡猾的敵人采取軟的手。當時也有個別農民軍將領如楊華等,上當受騙,在敵人麵前放下了武器,投靠了宋朝。但是楊幺領導的起義軍,越打越強。宋朝王率領的6萬水軍,在1133年(紹興年)的次戰役中,幾乎全軍覆沒。

  宋金對峙宋高宗在多次慘敗的情況下,最後把精銳的嶽家軍從淮西前線抽調到洞庭湖。

  公元1135年(紹興年)嶽飛到了洞庭湖。他采取分化瓦解的手段,使楊幺陷於孤立的境地,終於把洞庭湖的農民起義瓦解,楊幺被俘後壯烈犧牲。

  楊幺犧牲之後,其部下夏誠等繼承他的事業,據守水寨、奮起抵抗。後來由於寡不敵眾,終於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從王小波、李順起義到鍾相、楊幺起義,反映了宋代的農民階級反對土地兼並,要求土地重新分配的強烈願望。他們針對貧富不均、貴賤不等的封建製度,提出了平均和平等的要求。在我國農民戰爭史上,樹立了個新的裏程碑。

  金朝的衰亡大定十年(公元1189年)正金世宗病故,皇孫完顏王景即位,是為章宗。章宗時期(1189—1208年)是金朝發展的極盛階段,同時也是金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

  經過世宗時期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至章宗初年,金朝國勢達到了它的頂點。

  國勢的興盛充分顯示在國家的富裕上,章宗初年,史稱“府庫充實,天下富庶”。章宗即位的次年,有臣子上奏章乞減免租稅,其緣由是怕府庫裏的糧食存放太久腐爛了,為防止公糧歲久黴壞,朝廷曾發文,令諸路將倉庫裏的陳糧不時拿出來晾曬,如有黴壞,要追究有關官員的責任。明昌年(1192年),全國各地常平倉共計519處,積粟3786萬餘石,可供官兵食用5年;積米810萬餘石,可供官兵4年之需。

  在章宗時期經濟繁榮、國勢興盛的背後,已經蘊伏著深刻的社會危機。由於連續遭受自然災害的侵襲,南北兩麵連年不斷的戰爭,使金朝耗費了極大的財力,出現了財政危機。於是隻好濫發交鈔和銀幣,實施通檢推排和括地的經濟政策,以維持日漸困蹙的統治。同時作為金朝個重要支柱的猛安謀克製度也開始陷於崩潰,猛安謀克軍隊的戰鬥力大為減弱。這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