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傳說中的文明

  神話傳說肯定不是真實的曆史,但它是我們的祖先記述曆史的一種方式,如果把其中迷信、虛無的東西去掉,我們是能夠得到真實曆史信息的。

  一、華夏文化的奠基

  根據傳說與考證,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時候,我們的祖先終於走到了文明的門檻前,此時他們處在父係氏族公社階段。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分別形成三大文化集團,即華夏集團、東夷集團和苗蠻集團,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直係遠祖。

  華夏集團發祥於黃土高原,後來散布在黃河中下遊地區。他們在很早的時候就自稱為“諸夏”或“華夏”,或者單稱“華”、“夏”。“華”為“榮”之意,即茂盛、光榮;“夏”為“中國之人”或“中原之人”之意。這個集團內部又分成兩支:黃帝集團和炎帝集團。

  黃帝,亦稱軒轅氏,傳說中古代部落的首領。相傳他曾率領部眾開荒種莊稼,艱苦創業,在發展生產和科技方麵有許多重大發明和貢獻。例如,他推算日月運行,製定出中國最早的曆法;他精通醫學,與神醫岐伯合作研究出治病的理論和方法,被後人編成我國最早的醫書———《內經》,亦稱 《黃帝內經》;他聰明靈巧,製作出車、船和指南車等。他還善於發揮眾人的特長,命自己的妻子嫘祖總結養蠶、繅織帛的經驗,織出光彩奪目的絲織品;命倉頡(一作蒼頡)創造文字,命大撓創造六十甲子,命拎倫製樂,命隸首製定度量衡,命揮和牟夷製作弓箭。他還發明了農業、畜牧業、手工業、房屋建築業等所需的一些必要的生產和生活用具。由於他的這些貢獻,所以後人尊他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其實,黃帝的發明乃是我們祖先共同的長期的勞動成果,這些東西有不少早在母係氏族公社時期,甚至更早一些時間就已經問世了。

  炎帝,亦稱神農氏,與黃帝同為傳說中古代部落的首領,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相傳遠古人民過著采集、漁獵生活,他以木製作耒、耜,教民農業生產。這個傳說實際上反映的是我國原始時代由采集、漁獵進步到農耕的情況。還傳說,他曾經嚐百草,發現藥材,教人治病。由於炎帝與黃帝的功勳卓著,所以被後人共同視為遠古祖先,後人則自稱為“炎黃子孫”。

  東夷集團的活動區域大致在今山東、河南東南和安徽中部一帶。傳說中金屬與刑罰的發明者蚩尤和射日的後羿都屬於這個集團。

  蚩尤是神話傳說中東方九黎族首領,有兄弟81人。相傳他能以金作兵器,能呼風喚雨。另外,他還創製了對犯罪之人進行懲罰的刑罰。但在神話傳說中多將他描寫成“魔頭”的樣子,因為他曾與我們的“直係”祖先黃帝對抗。實際上,蚩尤也是我們的祖先之一,他的81個兄弟很可能是受他領導的幾十個氏族部落,他們共同組成了東夷集團這個部落聯盟。

  後羿,亦稱夷羿,傳說中東夷族首領,但人們記住他更多地是因為他曾是拯救人類的大英雄。傳說堯當政的時候,10日當空,植物枯死,猛獸長蛇為害,人類麵臨滅絕的危險。後羿彎弓搭箭,一連射下9個太陽,又射殺猛獸長蛇,為民除害,所以後世子孫都以崇敬的心情懷念著他。

  苗蠻集團主要活動於今湖南、湖北和江西一帶。神話傳說中人類的始祖伏羲氏、女媧氏即屬於這個集團。據說,伏羲氏、女媧氏是兄妹,二人相婚而產生了人類,後來他們又禁止人類兄妹相婚。這個故事反映的是我國原始時代婚姻製度由血緣婚進步到族外婚的情況。另外,傳說伏羲氏還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這實際上反映的是中國原始時代開始漁獵畜牧的情況。據說,八卦也是出於他的製作。

  我們的祖先在跨入文明時代門檻前曾爆發一係列兼並戰爭。先是華夏集團的黃帝諸部與炎帝諸部聯合打敗了蚩尤,發生涿鹿大戰,戰場在今河北西北部的涿鹿縣東南,結果蚩尤被殺,兩個集團完全融合,華夏集團的力量得到壯大。隨後,在華夏集團內部,黃帝諸部與炎帝諸部發生了阪泉大戰,戰場在今山西運城鹽池附近,還有一說戰場也在今河北涿鹿東南,戰爭的結果是炎帝戰敗後向東南方退走,從此黃帝成為華夏集團的代表。

  還有一種說法是阪泉大戰發生在前,涿鹿大戰發生在後。另外,關於阪泉大戰的戰場本來一直有兩種說法,或在今山西運城鹽池附近,或在河北涿鹿東南。當今一些權威的曆史學家都認為在今河北涿鹿發現的一個巨型古泉,即阪泉大戰所指的“阪泉”,也就是說這裏就是阪泉大戰的古戰場。但2000年9月,北京的延慶縣突然宣布阪泉大戰發生在京郊延慶,並獲得一些曆史學家的支持,成為第三種說法,使這個問題更加撲朔迷離。實際上,阪泉大戰並非一次戰鬥,而是雙方在從涿鹿到延慶間幾十公裏的一馬平川上反複拚殺,最後才以黃帝諸部的勝利而告終。

  華夏集團在經曆了這兩場戰爭之後繼續保持強大。以後,在距今4000年的堯、舜、禹時代,華夏集團又取得了對苗蠻集團戰爭的勝利,將自己的勢力範圍推進到長江流域。經過這一係列的勝利,華夏集團最終確立了自己在中華民族及在中國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對後世中國文化的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神話傳說所反映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

  神話傳說一般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的氏族公社時代,它通常是以幻想的方式把客觀世界加以形象化,是原始人集體信仰的產物,其中包含著原始人的全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以後,隨著文明的進展,神話傳說又被後人進行了程度不同的潤飾與加工,這樣一方麵使之逐漸由最初的樸野敘事藝術成為文學化的藝術作品,另一方麵後人還將自己的價值取向、政治理想等賦予其中,使之具有後天添加的更加豐富的信仰內涵。而在這些信仰內涵中,體現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文化精神、文化內涵。

  首先是造福後代、犧牲自我的精神。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獨特的現象,就是不管多麽偉大的神,無論他曾做出過何等輝煌的業績,最後都不免會死去。比如開天辟地的盤古,可以稱得上是神話傳說中最古老的創造神之一,他不僅將最初混沌在一起的天地劈開,迎來光明,還不斷地將天舉高,使天地永不能再混沌於一體,但最終他卻因勞累過度而死。還有補天治水的女媧,她是神話傳說中人類的始祖,曾用黃土造人,並煉五色石補天,還折斷鼇足支撐四極,治平洪水,殺死猛獸,使人民得以安居,但是她也沒有活到今天。其他像黃帝、炎帝,以及堯、舜、禹等所有傳說中的人物,實際上都是我們的祖先神,也都沒有活到今天。如果我們對照一下基督教文化或伊斯蘭文化就會發現問題了。它們唯一的創造神上帝或安拉在創造出宇宙萬物和人類之後,還要繼續承擔著繁重的工作,永遠不能死掉。他們必須關心人類的一切,時時關注人類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生老病死,輔助人類的生活,還要幫助人類懲惡揚善,在人死後將他們分別引入天堂或打入地獄,讓他們享永福或受永難,所以上帝、安拉至今還“活”著。東南亞佛教文化中的諸神也一樣都還“活”著,永遠保佑著他們的信徒。中國神話傳說中的這種獨特現象,實際上顯示著中華民族從它的祖先起就有著頂天立地的英雄氣概,他們有著為了造福後代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雄偉氣魄。

  其次是自信的精神。我們知道,各種神實際上都是人創造的,所以其實並不是上帝、女媧造人,而是人造上帝、女媧。既然神是人造的,那麽人可以讓神生,也可以讓神死。中國人之所以讓神生,換句話說,中國必須有神話傳說,是因為我們的先民知道天地宇宙萬物及我們人類本身是不能被我們自己創造出的,人沒有這樣的能力,必須由神來創造,這是生產力低下時代的自然科學內涵。但是,當這一切都具備以後,我們的先民認為依靠自己的力量就完全可以改造生存環境,創造人類自己的曆史,而無需神的幫助,所以就讓神死去了。這種相信自己的力量,不想永遠地依賴於神,將神完成使命以後的工作視為是自己能力所及的分內之事的精神,是中國文化、中華文明又一獨特的內質。這種“無神”文化產生的原因,是因為中國古代生產力發達,造成中國文化的早熟。

  當然,說中國文化“無神”,並不是說中國文化中就沒有神,也不是說中國人就全都不信神。實際上,即使在今天的中國,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許多民間宗教等都有不少的信徒,他們崇拜著各式各樣的神靈。但是,中國人作為一個文化群體來說總體上是不信神的,這個文化群體不是全民信教的。

  第三是節儉的精神。這從盤古死後身上的一切都化作可利用之物可以反映出來。神話傳說稱,盤古死後他的身體裝點了天地萬物:呼出的氣變成了風雲,發出的聲音變成了雷霆,左眼變成了太陽,右眼變成了月亮,四肢變成了擎天柱,軀幹變成了五嶽名山,須發和血液變成了群星和江河,皮膚、汗毛變成了花草樹木,牙齒和骨骼變成了金屬和玉石,汗水變成了雨露和甘霖。我們可以看到,盤古的身體一點都沒有浪費,一點都沒有糟蹋,全部都利用起來了,這反映的就是我們農耕文化的節儉傳統。因為古代農業生產完全是靠天吃飯,勞作艱辛,收獲不易,所以必須盡量收藏、利用一切可用之物,不能隨意糟蹋、丟棄任何東西,以應付匱乏之需,避免滅頂之災,久而久之形成了這樣的文化傳統。另外,從傳說大禹的部下用糧食造酒而遭到他嚴厲斥責這件事也可以透露出這樣的文化內涵。

  第四是讓賢的精神。這可從堯、舜、禹“禪讓”的傳說反映出來。“禪讓”,即傳說中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盟推舉首領的製度。“禪讓”的傳說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最早在 《論語》 中提到,到戰國中期的孟子以後該故事開始逐漸完善和有聲有色起來。實際上,它反映的是儒家文化的一種政治追求。這種政治追求雖然不能說是中國文化的本質精神,但由於儒家思想是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的正統理論,所以這種政治追求實際上也成為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內核之一。

  “禪讓”的傳說是:堯為部落聯盟首領的時候,四嶽(四方部落首領)推舉舜為繼承人,堯對舜進行3年考核,讓他輔助自己辦事,最後決定傳位給他。堯死了以後,舜繼位。舜也同樣用推舉的方法,經過治水考驗,以禹作為自己的繼承人。禹繼位後,又舉皋陶為繼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為繼承人。

  “禪讓”之說實際上反映了春秋戰國的儒家思想家們期望從“家天下”回複到所謂“公天下”的理想與願望,他們以此來企盼階級社會的君主們不從個人私利而從天下大局出發,將君位傳賢不傳子,以給小民更多的利益。這是儒家的理想,在當時的現實中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

  不過,堯、舜、禹“禪讓”的傳說對以後的中國曆史影響很大,後人經常有模仿他們行為的,這樣的鬧劇在封建社會曾不斷上演。例如,戰國時燕王噲將王位“禪讓”給相國子之,東漢末獻帝劉協“禪位”於曹丕(魏文帝)等。這其中,除了燕王噲可能是真心實意以外,其他的末代皇帝們沒有一個不是被逼無奈而“禪位”的。漢獻帝在舉行完“禪讓”儀式後說:“堯、舜之事,我終於知道了。”一語道出了“禪讓”的辛酸。燕王噲雖然“真心實意”地讓出了王位,但他的太子平不幹。太子平與將軍市起兵造反,反對子之,結果鄰國齊國乘亂攻占燕國,燕王噲和子之都被殺死,空留下一段曆史笑柄。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