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改革開放30年投資建設的主要成就

  1.投資總量迅猛增長,拉動整個國民經濟不斷邁上新台階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京召開,開始全麵糾正“文化大革命”中及以前的“左”傾錯誤,確定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並決定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口號,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1979年4月,中央提出了對整個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實現了經濟建設中指導思想的撥亂反正。改革開放30年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實踐證明,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投資增長是促進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2007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137323.9億元,固定資本形成總額110250.8億元,相當於1978年的80倍。除個別年份投資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率較低外,多數年份貢獻率超過20%。尤其是1978年、1985年、1993年、2003年,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高達66.0%、80.9%、78.6%、63.7%。

  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固定資產投資迅猛增長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隻有3645億元,但1986年、1994年、2001年、2004年、2006年相繼突破1萬億元、5萬億元、10萬億元、15萬億元、20萬億元大關;2007年則突破25萬億元,達到249530億元,相當於1978年的68.5倍,相當於1978~1994年17年的總和。1979~2007年,GDP年均增長9.8%,高出改革開放前(1953~1978年)年均增速3.7個百分點。

  到1995年,我國提前實現了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目標;到1997年,又提前三年實現了“九五”計劃提出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任務;到2000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800美元,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基本上消除了貧困現象。

  從世界範圍看,經過30年來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從改革開放初期的低收入國家跨入中等偏下收入國家的行列,人均GDP超過2000美元。

  2.不斷加強農林牧漁業及水利設施建設,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

  1978年以來,國家不斷加大農業投資力度,重點建設了一批大宗農產品商品生產基地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相繼實施了“米袋子”、“菜籃子”工程,建設了七大流域八片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修建、擴建、改建了一批大中小型水庫和其他農業基礎設施,農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從而帶動了整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大幅度提高。此外,國家在加大農業、水利投資建設的同時,還加大了林業、牧業、漁業投資力度,如天然橡膠基地建設、商品瘦肉型豬基地建設以及養殖業良種工程、動植物保護工程、牧區示範工程等一大批基本建設項目,為林牧漁業長期穩定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0年來,水利作為農業的命脈,“有收無收看水,多收少收看肥”,始終是作為國家農林牧漁業投資建設中的重點,開工建設了一大批大江大河治理工程、水庫樞紐工程、水資源配置工程、農村水利水電工程、水土保持工程。2007年,全社會水利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026.5億元,其中防洪工程、水資源工程、水土保持及生態環境保護、水電及專項工程投資分別為415.1億元、415.0億元、72.1億元、124.3億元。

  30年來,除了個別年份產量略有波動以外,總體上看,全國主要農林牧漁產品產量呈現出不斷增長的趨勢,2007年,全國糧食產量達50148.0萬噸,比1978年增長64.5%,其中2007年全國稻穀、小麥、玉米產量分別為18549.0萬噸、10986.0萬噸、15183.0萬噸,分別比1978年增長35.5%、104.0%、171.4%;2007年,全國棉花、豬牛羊肉、水產品產量分別達762.4萬噸、5283.8萬噸、4747.5萬噸,其中棉花、水產品產量分別比1978年增長2.52倍、9.20倍,豬牛羊肉產量比1995年增長43.0%。

  3.製造業發展迅猛,初步確立了世界製造業大國的地位

  20世紀80年代以後,我國製造業中以輕紡工業為代表的傳統產業迅猛發展,服裝、玩具、鞋帽等輕紡產品和家用電器產量大幅度增加,使我國逐步告別了短缺經濟時代。90年代後,尤其是“十五”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不斷提高,重化工業也迅速崛起。2007年,我國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額達到35497.3億元,比1985年增長了158.9倍。

  30年的投資建設,有力地推動了我國製造業的快速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製造大國和出口大國。據聯合國工發組織統計,在全球工業22個大類中,我國製造業中大多數類別占世界的比重位居世界前列,其中有7個大類占世界比重名列第一,分別是煙草類、紡織品類、衣服和皮毛類、皮革及製品和鞋類、堿性金屬、電力設備、其他交通工具,占比分別達49.8%、29.2%、24.7%、33.4%、23.8%、28.2%、34.1%。

  輕紡工業發展迅速。30年來,我國投資建設了大量服裝、化纖、麵紗、絲綢、印染、紡織機械等各種企業,購進或研製了大量先進設備,主要輕紡產品產量大幅度提高。2007年,全國輕工業總產值超過7.6萬億元,比1978年增長了約67倍;全國化學纖維、紗、布、彩電、家用電冰箱、房間空調器產量分別達2390.0萬噸、2000.0萬噸、660.0億米、8433.0萬部、4397.1萬台、8014.3萬台,分別比1978年增長82.9倍、7.40倍、4.98倍、21081.5倍、1569.4倍、400714倍。這裏需要指出的是,彩電、冰箱、空調、自行車、洗衣機、縫紉機、鍾表等100多種產品產量均居世界前列,許多產品產量還位居世界第一。目前,我國輕工產品出口到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全世界人民提供了許多物美價廉的日用工業消費品,如全球80%的小家電、70%的鞋都來源於國內市場。

  汽車工業迅速發展。近年來國家著力實施了一些重大建設、改造項目,如國家級汽車、零部件、摩托車產品技術開發中心建設項目,經濟型汽車改造項目,汽車用新型發動機改造項目,安全氣囊、排氣淨化係統、自動變速箱等汽車關鍵零部件改造項目等,促進了汽車產業結構升級,提高了國際市場競爭力。另據統計,截至“十五”期末,我國共向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各類汽車和零部件產品。2007年,我國汽車、大中型拖拉機產量分別達888.9萬輛、20.3萬台,分別比1978年增長58.6倍、78.9%。我國已成為世界重要的汽車生產大國。

  化學工業快速發展。“十五”及後,我國突破了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如磷酸二銨與粉狀磷酸一銨聯產、5萬噸級氯化聚乙烯成套生產技術等;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如國產乙烯裂解爐、磷石膏製硫酸技術、20萬噸低壓法製甲醇等;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化工國產化成套裝置和關鍵設備先後建成投產,如以煤為原料的大化肥核心技術與成套設備、30萬噸合成氨、60萬噸磷酸二銨、80萬噸硫磺製酸等,這些先進技術或設備大大提高了我國化學工業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2007年,我國農用化肥、乙烯、純堿、燒堿、硫酸產量分別達5786.9萬噸、1047.7萬噸、1771.8萬噸、1759.3萬噸、5500.0萬噸,分別比1978年增長5.66倍、26.6倍、12.3倍、9.73倍、7.32倍。

  鋼鐵工業持續快速增長。“十五”期間,我國進一步加大鋼鐵工業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力度,一大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裝備相繼建成投產,如大型高爐、大型轉爐及其配套設備、寬厚板軋機和萬能軋機等,並淘汰了一批落後生產工藝,如大型平爐等,使得鋼鐵工業技術裝備水平和生產能力不斷提高。2007年,我國生鐵、粗鋼、鋼材產量分別達46945萬噸、48966萬噸、56894萬噸,分別比1978年增長12.5倍、14.4倍、24.8倍。

  船舶工業發展勢頭迅猛。“十五”期間,我國建成並投產5座30萬噸級船塢和4座10萬~20萬噸級船塢(台),造船能力大幅度提升,散貨船、集裝箱船、油船市場占有率均位居世界前列;在船型開發上,我國突破了30萬噸FPSO核心技術,攻克了14.7萬立方米LNG船建造技術,進入世界造船尖端產品領域;船用設備發展較快,實現了VLCC主機、低速機曲軸、大型錨絞機及螺旋槳等關鍵設備的完全自主生產。

  在信息技術產品製造方麵,30年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斷發展壯大。2007年,我國手機、電子計算機和集成電路的產量分別達到54858萬台、12073.4萬台、411.6億塊。以聯想、華為、中興通訊等為代表的我國信息產業排頭兵,迅速發展成為具有相當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

  尤其是,我國製造業投資規模、產品產量迅速擴大的同時,還十分注重不斷提高製造業技術水平,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加快推進石油化工、電力、冶金、裝備製造、輕工紡織、建築、煤炭、交通運輸等一些行業信息化建設,重點突破和推廣應用傳感器技術、人工智能和優化技術、網絡協同和集成技術、與綠色製造相關的信息技術、集散控製係統(DCS)、現場總線控製係統(FCS)、計算機輔助設計係統以及企業資源計劃(ERP)、客戶關係管理(CRM)、供應鏈管理(SCM)十項基礎性強、通用性強、關聯度高的共性技術,以切實推動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有效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

  另外,裝備製造業作為我國製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一五”期間將進一步加大投資建設力度,建設和完善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家級重大技術裝備工程中心,重點研製和發展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裝備、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和±800千伏直流輸變電成套設備、大型薄板冷熱連軋成套設備及塗鍍層加工成套設備、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裝備、重大工程自動化控製係統和關鍵精密測試儀器等重大技術裝備和產品,實現關鍵領域的重大突破,並逐漸形成重大技術裝備、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基礎裝備、一般機械裝備等專業化合理分工、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

  總之,改革30年來,隨著投資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大,我國不僅在傳統的輕工紡織等領域取得巨大成就,而且“十五”及後,在重鋼鐵、化工、汽車和裝備製造業等重化工業和信息產業也取得了長足發展,我國作為世界重要的“製造工廠”的地位得到初步確立。

  4.能源、交通和通信體係保障作用顯著增強

  能源、交通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對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提高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30年來,能源、交通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帶來了能源產量迅速增長以及交通運輸承載能力大幅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能源和交通運輸對整個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瓶頸”製約。2007年,煤炭和石油天然氣等采掘業固定資產投資額達5270.9億元,比1985年增長了51.9倍;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固定資產投資額達9069.7億元,比1985年增長了74.6倍;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固定資產投資額達12843.7億元,比1978年增長了188.8倍。

  “十五”期末,我國煤炭工業已具備裝備千萬噸級露天煤礦和日產萬噸礦井工作麵的能力,建成了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大型煤礦。其中,已建立3000萬噸級以上的煤炭企業10家,其中億噸級特大型企業集團2個,5000萬噸級的大型企業3個。2007年1月,《煤炭工業發展“十一五”規劃》提出,“十一五”期間,小型煤礦整合改造為大中型煤礦,增加產能2億噸;新開工(新建和改擴建)煤礦規模4.5億噸,形成產能2億噸;重點建設10個千萬噸級現代化露天煤礦,10個千萬噸級安全高效現代化礦井。2007年11月,國家發改委發布《煤炭產業政策》,明確要求穩定東部地區煤炭生產規模,加強中部煤炭資源富集地區大型煤炭基地建設,加快西部地區煤炭資源勘查和適度開發;建設神東、晉北、晉中、晉東、陝北、黃隴(含華亭)、魯西、兩淮、河南、雲貴、蒙東(東北)、寧東等13個大型煤炭基地,提高煤炭的持續、穩定供給能力;其總體目標是到2010年煤炭產量要達到17億噸,占全國煤炭產量21.7億噸的78%,形成5~6個億噸級生產能力的特大型企業集團和5~6個5000萬噸級生產能力的大型企業。

  為了解決農村電力設備普遍老化、線損耗電巨大、用電可靠性差和電價高的問題,國家從1998年起安排建設國債資金投資和改造農村電網。截至2006年末,全國81.9%的鄉鎮已經完成農村電網改造,98.7%的村通電,98.3%的自然村通電。“十五”以來,西電東送等重點輸電工程進展順利,三峽工程水電機組陸續投產,一批大型火電機組投入運行,六大區域電網聯網加強,形成了比較完備的500 千伏和330千伏主網架,750 千伏示範工程建成投運,±800 千伏直流和1000千伏交流試驗示範工程開始啟動。

  到“十五”期末,我國石油天然氣複雜區塊勘探開發、提高油田采收率等技術跨入國際領先行列,西氣東輸工程順利建成,塔裏木、準噶爾、鄂爾多斯等西部油氣田開發取得重大進展,西氣東輸管道工程全部建成。此外,我國從2004年開始,將用15年時間分三期完成石油儲備基地的硬件設施建設,預計總投資將超過1000億元。其中,首批基地位於浙江鎮海、浙江舟山、山東黃島和遼寧大連四地,預計到2010年全麵建成,儲量大約1000萬~1200萬噸,第二、三期石油儲備基地儲量各為2800萬噸。“十一五”期間,我國重點投資建設五大能源工程:能源基地建設工程,包括有序開發煤炭基地,加快開發神東、陝北、黃隴(含華亭)、晉北、晉東、寧東六個大型優質動力煤炭基地,促進蒙東(東北)煤炭基地開發,適度加快雲貴煤炭基地開發;加快建設油氣基地,到2010年全國原油、天然氣產量分別達到1.93 億噸和920 億立方米;積極開發水電基地,重點開發黃河上遊、長江中上遊及其幹支流、瀾滄江、紅水河和烏江等流域;優化建設煤電基地,優化建設山西、陝西、內蒙古、貴州、雲南東部等煤炭富集地區煤電基地,實施“西電東送”;加快建設核電基地,建成田灣一期、廣東嶺澳二期工程,開工浙江三門、廣東陽江等核電項目,積極支持高溫氣冷堆核電示範工程。能源儲運工程,包括重點抓好“三西”煤炭外運通道、北方沿海煤炭裝船碼頭擴能改造,進一步強化華東、東南、華南地區煤炭接卸碼頭和中轉基地建設,加強骨幹油氣管線建設,繼續推進“西電東送”三大通道建設,推進大區電網互聯等。石油替代工程,加快發展煤基、生物質基液體燃料和煤化工技術。可再生能源產業化工程,重點發展資源潛力大、技術基本成熟的風力發電、生物質發電、生物質成型燃料、太陽能利用等可再生能源。新農村能源工程,在繼續加快小型水電和農網建設的同時,大力發展適宜村鎮、農戶使用的風電、生物質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

  經過30年的投資建設,我國能源生產總量由1978年的62770萬噸標準煤迅猛增加到2007年的23.7億噸標準煤,增長了2.78倍。其中,原煤、原油、天然氣以及水電、核電、風電生產總量分別由1978年的44127.3萬噸、14876.5萬噸、1820.3萬噸、1945.9萬噸標準煤增加到2007年的181542萬噸、26781萬噸、9243萬噸、19434萬噸標準煤,增幅分別達3.11倍、80.0%、4.08倍、8.99倍。從能源生產構成來看,原煤、原油生產是我國能源生產的主要部分,占比由1978年的94.0%下降到87.9%,但仍保持在85%以上;天然氣以及水電、核電、風電等生產逐漸發展起來,在能源生產中的比重穩步提高,分別由1978年的2.9%、3.1%上升到2007年的3.9%、8.2%。

  從各種交通運輸線路長度來看,除了內河航道裏程基本保持不變外,我國鐵路營運裏程、公路裏程、民航航線裏程、管道輸油(氣)裏程分別由1978年底的5.17萬公裏、89.0萬公裏、14.9萬公裏、0.83萬公裏迅速增加到2007年底的7.80萬公裏、358.4萬公裏、234.3萬公裏、5.45萬公裏,分別增長了50%、3.03倍、14.7倍、5.57倍。

  從交通運輸線路客運量、貨運量來看,分別由1978年的253993萬人、248946萬噸增加到2007年的2227761萬人、2274449萬噸,分別增長了7.77倍、8.14倍。

  另據統計,截至2008年初,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國移動等6家基礎電信企業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村村通電話工程”,累計投資300多億元,為7.5萬個行政村和2萬個自然村新開通了電話,29個省份實現了全部行政村通電話,行政村通電話率達99.5%,鄉鎮通寬帶率達92%;建成服務“三農”的信息服務平台2000多個,涉農互聯網站6000多個,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了農村繁榮和農民生活改善。

  5.有力地推動了城市化進程

  1978年以來,隨著工業化進程加快,我國城鎮、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呈現出迅速增長的態勢。2007年,全國城鎮、農村固定資產投資額分別達117413.9億元、19825.1億元,分別比1981年增長164.1倍、78.3倍。總體上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穩步提高,從1981年的74.0%上升到2007年的85.6%,上升了11.6個百分點。

  經過30年的建設,我國城市麵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老城市(區)得到了改造和擴建,城市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城市供水、燃氣及集中供熱、市政設施、公共交通、綠化和園林、環境衛生等各個方麵都取得了顯著進展。以液化石油氣供氣量、城市排水管道長度、年末公共交通運營數、城市綠地麵積、生活垃圾清運量為例,2007年分別達到1466.8萬噸、29.2萬公裏、34.8萬輛、170.9萬公頃、15215萬噸,分別比1990年增長5.70倍、4.03倍、4.61倍、2.60倍、1.25倍。

  而且,隨著一批批重大項目的建設和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興建高新技術開發區等,許多新興城市(鎮)相繼誕生。截至2007年底,全國地級市、縣級市、市轄區總數分別達到283個、368個、856個,分別比1978年增長1.89倍、3倍、1.10倍。

  30年來,城鎮人口數量迅速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2007年末,全國城鎮人口達59379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達44.9%,比1978年提高了27.0個百分點。城市化水平平均每年增長接近1個百分點,尤其是近十來年,平均每年增長1.5個百分點。

  6.推動東、中、西部地區均衡協調發展

  區域經濟發展離不開投資,盡管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麵的,如自然地理條件、勞動力素質、技術進步、政策體製等,但無論哪一方麵的因素,最終都要通過投資發揮作用。投資布局,即投資資金在一定的空間範圍內的分布狀況,通過影響生產力布局進而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講,區域投資布局是實施經濟發展戰略、調整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的重要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各個地區經濟發展速度的快慢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

  為了促進區域經濟更加協調發展,在鼓勵東部地區率先加快發展的同時,國家先後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戰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以及加快推進天津濱海新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發開放等重大戰略決策(見專欄1-1),不斷加大投資力度,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努力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此外,“十一五”規劃綱要還提出“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考慮未來我國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製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促進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空間開發格局。按照主體功能定位調整完善區域政策和績效評價,政府投資重點支持限製開發、禁止開發區域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支持重點開發區域基礎設施建設。

  專欄1-1 改革開放30年來統籌區域均衡發展的戰略和措施概述

  1.鼓勵東部地區率先加快發展

  1980年8月,國務院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等地建立經濟特區,實行不同於內地的管理體製,以中外合資、合作經營企業、外商獨資企業為主,多種經濟並存的綜合體製。1984年5月,中央決定進一步開放天津、上海、大連、秦皇島、煙台、青島、連雲港、寧波、福州、廣州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為前來投資和提供先進技術的外商提供有關優惠政策。1985年2月,中央決定開放長江、珠江三角洲和閩甫三角洲地區,至此我國初步形成了多層次、有重點、遞進式的對外開放格局。1988年4月,中央決定設立海南省,把海南辦成全國麵積最大的經濟特區。1990年4月,中央決定開發和開放上海浦東新區,帶動長江三角洲及整個長江流域的經濟起飛。此後,國家又陸續開放了一些港口城市、陸地邊境城市、建立保稅區等,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範圍,吸引外商投資。

  2006年5月,《國務院關於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關問題的意見》批準濱海新區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截至2007年底,天津濱海新區百萬噸乙烯煉化一體化、空客A320係列飛機總裝線、天堿搬遷改造等重大項目完成年度投資計劃;維斯塔斯風力發電、SEW精密機械、中集集裝箱等60多個重點項目建成投產;新一代運載火箭、中興通訊天津產業基地、藍星化工新材料、造修船基地等項目開工建設等。“十一五”時期,國家將繼續加大投資建設力度,將濱海新區建設成現代製造業基地,具體來說,建設國家一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國家級石油化工基地和重要的海洋化工基地、汽車和裝備製造業基地、石油鋼管和優質鋼材深加工基地、生物醫藥產業基地以及發展新型能源和航空航天業,加快新型材料基地建設等。

  2.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

  1999年9月,中央決定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根據《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數據顯示,“十五”時期西部大開發取得顯著成效,累計新開工70個重大建設工程,投資總規模約1萬億元;新增公路通車裏程22萬公裏(其中高速公路6853公裏),新增鐵路營運裏程近5000公裏,新增電力裝機4552萬千瓦,新增民航運輸機場10個,青藏鐵路、西電東送和西氣東輸等重大建設工程相繼建成;寧夏沙坡頭、廣西百色、四川紫坪鋪等水利樞紐工程開工建設,塔裏木河、黑河等專項治理工程進展順利;西部地區累計治理水土流失1600萬公頃,實施生態自然修複麵積2800萬公頃,累計完成退耕還林526萬公頃,荒山荒地造林765萬公頃,退牧還草1933萬公頃,易地扶貧搬遷120萬人;油路到縣、送電到鄉、廣播電視到村、村村通電話、農村能源、人畜飲水、節水灌溉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此外,2008年2月,國務院批準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加快推進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努力建成中國—東盟開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製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為帶動、支撐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和開放度高、輻射力強、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的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

  3.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根據《東北地區振興規劃》要求,經過10~15年的努力,將東北地區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重型機械和大型成套裝備製造業基地,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數控機床及工具研發和生產基地,國家發電和輸變電設備研發與製造基地,全國重要的汽車整車和零部件製造及出口基地,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船舶製造基地,國家軌道交通設備製造基地。其中,裝備製造業振興重點項目主要包括高速數控車床、1000萬噸煉油裝置以及配套設備、新一代短流程大型薄板連鑄連軋成套設備、大型高效低汙染煤電機組、500千伏交直流和750千伏交流輸變電成套設備、30萬噸級原油運輸船、時速200公裏及以上的高速列車等。同時,實施一批對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具有重大影響的重點建設工程,主要包括建設環科爾沁沙地阻沙生態帶、京津風沙源治理、黑土區生態綜合治理、在內蒙古東部等重點草原退化區繼續推進退牧還草工程、加強三江平原和鬆嫩平原等濕地保護與恢複等。

  4.促進中部地區崛起

  在《200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概念;《2005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出,“抓緊研究製定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規劃和措施”。2006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幹意見》,要求把中部地區建設成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使中部地區在發揮承東啟西和產業發展優勢中崛起。2007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通知要求中部6省的26個城市比照實施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有關政策,243個縣(市、區)比照實施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

  7.公共服務體係建設逐步完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同時,也十分注重科教文衛、社會保障等方麵的投入,推動各項社會事業全麵發展,公共服務體係逐步完善,社會保障能力不斷增強。

  30年來,國家對於教育事業投入不斷加大,取得重大成就。1995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原國家計委、原國家教委和財政部聯合發布《“211工程”總體建設規劃》,“211工程”建設正式啟動。“九五”期間,“211工程”在99所高校中實施建設,完成投資196.0億元,其中學科建設、公共服務體係、基礎設施投資分別為67.54億元、36.35億元、92.19億元,主要包括重點安排了602個重點學科以及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係兩個全國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係建設項目。“十五”期間,“211工程”在107所大學中實施建設,完成投資172.18億元,其中學科建設、公共服務體係、師資隊伍、基礎設施投資分別為97.87億元、34.70億元、24.09億元、15.52億元,主要包括重點安排了821個重點學科和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高速地區主幹網升級工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係二期工程、儀器設備和優質資源共享體係3個全國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係建設項目。經過十幾年的努力,“211工程”使高等教育整體實力明顯增強,師資隊伍和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學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一些學科已經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產生了一大批具有重大影響的科研成果。

  近年來,國家還實施了“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國家扶貧教育工程”,改善中西部地區國家扶貧重點縣農村小學和初中辦學條件,支持、帶動和引導中西部貧困地區基本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結合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西部職業教育開發工程,幫助部分國家扶貧重點縣各建設一所示範性職業教育中心,培養大批密切結合西部發展需要的中等職業技術人才,顯著提高勞動力文化和職業技術素質;實施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工程,集中力量對辦學方向和辦學質量較好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實施重點建設和改造,形成一批具有鮮明辦學特色、適應當地社會需要的高層次實用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實施教育信息化工程,主要包括建設完善高校校園網工程、建設遠程教育計算機網絡工程、建設教育資源信息化工程、實施信息化捐助工程等,實現教育手段的現代化和教育資源的信息化;實施全國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改善中小學教學條件;實施西部地區農村寄宿製學校建設,2004~2007年,國家安排資金100億元,重點支持尚未實現“兩基”的西部農村地區,新建和改擴建7700所農村寄宿製學校;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2003~2007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安排資金100億元,為中西部地區3.75萬所農村初中建設計算機教室、為38.4萬所農村小學配備衛星教學接收設備、為11萬個小學教學點配備教學光盤播放設備和成套教學光盤;組織實施“東部地區學校對口支援西部貧困地區學校工程”和“西部地區大中城市學校對口支援本省(自治區、直轄市)貧困地區學校工程”,使少數民族和西部貧困地區在資金、設備、師資、教學經驗等方麵得到幫助,等等。

  30年來,我國文化事業發展迅速。到2007年底,我國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和群眾藝術館、博物館、廣播電台、電視台、藝術表演場所分別達2799個、3217個、1722個、263個、287個、2070個,分別比1978年增長了1.30倍、13.3%、3.93倍、1.83倍、7.97倍、89.0%。“十一五”時期,國家著力推進農村文化建設重點工程,主要包括: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推進廣播電視進村入戶,充分利用無線、衛星、有線、微波等多種手段,為廣大農村地區提供套數更多、質量更好的廣播電視節目,全麵實現20戶以上已通電自然村通廣播電視;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做好農村電影拷貝配送工作,豐富電影片源,加快推進農村電影數字化放映,加強農村電影院更新改造,增加固定或流動放映點,基本實現全國農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在欠發達地區新建、改擴建2.5萬個左右綜合文化站,配備必需的設備,完成對農村危舊公共文化設施的改造,基本實現全國鄉鎮均建有綜合文化站;流動綜合文化服務車——對西部及其他老少邊窮等地廣人稀適宜開展流動服務的地區,為縣鄉配備流動文化服務車、流動電影放映車,開展集影視放映、文藝演出、圖片展覽、圖書銷售和借閱、科技宣傳為一體的流動文化服務。

  30年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成就巨大。截至2007年底,我國衛生機構、衛生人員數、衛生機構床位數分別達到298868個、590.4萬人、370.1萬張,分別比1978年增長76.1%、90.1%、81.2%。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村中小學衛生和生活條件,2007年12月,國家決定在2006年部分省份“新農村衛生新校園建設工程”試點工作的基礎上,從2007年起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工程”試點。

  根據《農村衛生服務體係建設與發展規劃》,國家將繼續增加對農村衛生事業的投入,“十一五”期間國家將投入200多億元,對部分縣醫院和鄉鎮衛生院的房屋和設備進行改造,到2010年將建設和改造約2.2萬所鄉鎮衛生院、1300所縣醫院、400所縣中醫(民族醫)醫院以及950所左右的縣婦幼保健機構,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農村衛生機構的服務能力,對解決廣大農民群眾“看病難”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幾年來,國家還加大對防治重大疫情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投入,購進或研製了一大批先進醫療器械設備,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全國疾病預防控製體係、應急醫療救治體係等。

  此外,我國社會保障事業也取得了顯著成就,據有關部門統計,截至“十五”期末,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的人數分別達到1.75億人、1.38億人、1.06億人、8478萬人和5408萬人。

  8.有效推動了技術進步的快速發展

  30年來,通過投資建設一大批重大投資建設項目和重大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我國在航空航天技術、核能發電技術、重型機械成套設備製造技術、數控機床製造技術、高性能計算機技術、第三代通信技術、生物產業、新能源產業等許多關係國家綜合國力和可持續發展的重點領域取得了一係列重大技術突破,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

  “神舟”係列航天飛船成功發射,特別是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在空間技術發展上取得重大突破,並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空間出艙技術的國家。

  在核電建設領域,秦山二期、秦山三期、嶺澳核電站、田灣核電站1號機組等重大核電工程的建設,核電技術、核燃料循環技術研發上取得重大進展,研製出了供考驗的模擬MOX燃料芯塊,設計出了高性能燃料先導組件,完成了中國環流器二號(HL-2A)裝置和串列加速器重點實驗室研究計劃,建成了10MW高溫氣冷實驗堆等。作為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管理和運營的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秦山核電站是世界上建成和在建核電站中單位功率造價最低的工程之一,首次實現了安全殼穹頂整體吊裝,標誌著我國核電站自主建造技術達到新的水平。“十一五”期間,我國將投資建設嶺澳二期、秦山二期擴建核電工程,新開工建設遼寧紅沿河、山東海陽等一批新的核電項目,通過引進三代核電技術建設浙江三門、廣東陽江核電站示範工程,實施大型先進壓水堆和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科技示範工程,進一步提高我國核電自主研發、設計和創新能力。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長江三峽工程總投資規模大約1800億元,建設期達到17年,許多指標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紀錄。通過“市場換技術”和國際競爭性招標,使得我國水電機組的設計和製造技術“一步”跨入世界先進水平。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水電施工技術也取得了一係列重大突破,利用預應力錨索、高強錨杆、噴砼支護、光麵預裂爆破等新工藝、新技術,攻克了直立高邊坡開挖邊坡穩定的技術難題;在大體積混凝土溫控防裂技術、混凝土製冷技術、塔帶機連續澆築工藝等方麵均取得了重大突破,攻克了大壩高強度混凝土澆築的技術難題;在深水截流、圍堰防滲牆施工技術等方麵均取得了重大突破;等等。總之,通過三峽工程建設,使得諸多重大水電技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標誌著我國水電設計、施工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在火電建設領域,通過一係列重大火電工程項目的投資建設,我國相繼突破了30萬千瓦、60萬千瓦、100萬千瓦火電的關鍵技術,具備了自主設計、自主製造能力。同時,在超臨界機組和超超臨界機組技術方麵取得了重大進展。

  在鋼鐵領域,通過寶鋼一期、二期工程建設和天津大無縫等重大工程建設,使得我國鋼鐵產業的整體技術水平突飛猛進,產業競爭力大大加強。

  在石油化工領域,通過一批重大乙烯工程項目的建設,使得我國很快掌握了重大化工裝備的設計、製造能力。

  在重大投資建設項目帶動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取得突破的同時,技術進步尤其是重大裝備的國產化,又反過來推動國內投資建設項目技術成本和裝備投資的大幅度下降。如三峽工程70萬千瓦水電機組,在實施自主設計、自主製造後,投資成本比國外廠商下降了1/3以上。

  此外,在通過重大工程建設帶動技術進步的同時,“十五”以來,在建設國債資金的支持下,我國還實施了一批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突破了一批具備國際先進水平乃至國際領先水平的核心技術,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了高技術產業的整體發展,增強了綜合國力(見專欄1-2)。

  專欄1-2 “十五”以來國家組織實施的高技術產業化項目

  根據《十五高技術產業發展規劃》,“十五”期間國家重點實施了“十二大高技術工程”和“二十個重點專項”,具體項目如下:

  1.十二大高技術工程

  新一代高速寬帶信息網絡;深亞微米(0.25微米技術以上)集成電路;數字高清晰度電視(HDTV)係統;第三代數字移動通信係統;廣播電視直播衛星係統;高速鐵路工程;新型渦扇噴氣支線飛機;生物技術產業工程;現代農業高技術示範工程;煤液化製油工程;[11]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設計製造工程;[12]潔淨煤技術應用示範工程。

  2.二十個重點專項

  軟件產業;電子商務;信息安全係統及產品;數字化電子產品;新型顯示器件;新型元器件;創製藥物;現代中藥;微電子、光電子材料;新型功能材料;[11]網絡化製造工程;[12]工業自動化;[13]數控係統及其裝備;[14]智能交通係統;[15]先進環保產業;[16]先進電池;[17]清潔燃料汽車;[18]小衛星;[19]衛星應用;[20]膜技術應用產業。

  “十一五”期間,國家還將繼續加大對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的投入,根據《高技術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高技術產業項目的重點領域是對經濟社會發展帶動作用強、技術集成度高、體現國家競爭力的高技術基礎核心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包括電子信息產業、生物產業、航空航天產業、新材料產業、高技術服務業、新能源產業、海洋產業和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等。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