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固定資產投資概念的來源與變遷

  本書的主題是對中國改革開放30年以來固定資產投資管理體製改革的曆程與經驗進行回顧總結。

  毋庸諱言,固定資產投資管理體製改革(以下簡稱投資體製)在各項改革中至今仍是相對滯後的一個領域。造成這一局麵的原因何在?回答這一問題是設立本章的基本出發點。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就需要了解投資管理體製所要解決的問題或者說它的功能。因為,從功能與形態關係的觀點來看,投資體製的選擇隻能取決於它所要實現的功能,這也是投資體製選擇的基本標準。而要回答這一問題就需要說明兩方麵的問題,一是投資在當代經濟中的地位、作用;二是在市場經濟中投資具有哪些特點,它與市場經濟特有的調節機製特別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特有的調節機製是一個什麽樣的關係,或者說,市場經濟特有的調節機製特別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特有的調節機製在對投資的調節中是如何發揮作用的以及作用效果如何。

  上述兩方麵的問題涵蓋了投資體製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兩方麵的功能。

  其實,在改革的早期理論研究中,不論是東歐國家的經濟學家還是中國的經濟學家就都注意到,與日常生產不同,投資具有其特殊性,僅靠市場的價格調節難以避免資本主義國家屢屢出現過的經濟危機問題,也無法建立起包括投資體製在內的能夠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經濟體製。因為改革畢竟不是資本主義製度的複辟,而是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方向的前提下對原有的計劃經濟體製進行改革。之所以選擇市場經濟作為改革的基本方向,並不是出於市場原教旨主義的意識形態考慮,更不是出於對市場經濟的迷信,而是基於對計劃經濟體製弊端分析後做出的選擇。但在這一過程中,這些具有強烈改革意識的經濟學家不約而同地提出了一個共同問題,就是在投資體製改革中能否像對日常生產體製改革那樣把投資決策權也讓給企業,進而讓市場像調節企業的日常生產活動那樣調節企業的投資活動。盡管各個流派的具體觀點有所不同,但大部分人的結論是否定的。

  無獨有偶,不單是信奉社會主義的經濟學家對投資持有非市場化的觀點,就是被列寧稱為“布爾什維克凶惡敵人”的凱恩斯也同樣認為,為了實現充分就業,對投資應“由社會來綜攬”。

  顯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從調節資源配置的機製角度看,投資確實具有自身的特點。因此,為了深入總結固定資產投資管理體製的改革經驗,就有必要從這一特殊角度對已有相關研究做一扼要介紹,以便為以後的論述提供理論基礎。這將構成本章的主要內容。

  此外,為了便於讀者理解和論述的完整性,首先有必要對本書頻頻出現的固定資產投資這一術語及相關概念做出說明,這將構成本章的另一部分內容。

  固定資產投資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用法,通過對它的來源與變遷及其與相關概念關係的考察,有助於我們對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管理體製改革的認識。所以,本節將從上述兩方麵展開論述。

  一、概念與術語

  (一)資產

  資產最早出現於法律實踐,與負債相對應。隨著商業簿記的發展,中世紀後期成為一個會計學術語而被普遍使用,即使在今天它首先也是一個會計學術語,其他各種用法均源於此。

  按照財政部最近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的說法,資產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製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其中所謂“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是指直接或者間接導致現金和現金等價物流入企業的潛力。對於這一點,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甚至這樣定義資產:“資產是某一特定經濟主體由於過去的交易或事項而獲得或控製的可預期的未來經濟利益。”

  資產有不同的分類,從資產周轉角度可分為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從存在形式可分為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從變現能力可分為貨幣性資產和非貨幣性資產,從投資形式可分為實物資產和金融資產。

  資產與財產、資本這些概念在某些場合可以互換使用,但在某些場合則需要嚴格區分。例如,在法律實踐中和作為法律術語,常常用財產一詞,而不用資產,但實際指的是同一事物。而在會計學中對它們的使用則有嚴格區分,例如在“資產-負債=資本”這一等式中,資產與資本顯然不能混用。而在經濟學特別是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中普遍使用的是資本這一術語。

  由於企事業單位會計科目的一致性,會計學意義上的資產概念要比經濟學意義上的資產概念寬泛。在資產概念中所說的“未來經濟利益”,可以指商業性盈利,也可以指對資產本身的使用。

  (二)固定資產

  從資產概念可得知,固定資產首先也是一個會計學概念,但在中國,不僅在會計實踐中,而且在統計實踐中也得到廣泛使用。

  固定資產與流動資產是依據其在資本周轉中不同的周轉方式劃分的。固定資產可以經曆多次周轉,其價值是以折舊的方式逐步收回的;而流動資產則是在產品生產中一次性投入,其價值隨著產品銷售一次性收回。

  固定資產概念的外延在企業會計核算、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和國民經濟核算中略有區別。

  在企業會計核算中,固定資產包括房屋及建築物、機器設備、運輸設備、工具器具,且使用壽命要超過一定年限。這些都是指有形資產,而且是通過生產獲得的,因此土地本身不是固定資產。

  在我國的固定資產投資統計中,獲得土地使用權的支出計入固定資產投資統計。

  而在GDP的資本形成項目下的固定資產,一方麵要扣除用於土地使用權的支出;另一方麵,不僅要包括上述各項有形資產,還要包括計算機軟件、礦產勘探信息等無形資產。

  (三)固定資產投資

  資產和固定資產都是存量概念,而固定資產投資則是流量概念。在中國,固定資產投資指的是固定資產的建造和購置活動,作為一個反映廣泛存在於各個領域的經濟活動的術語被中國人大量使用,特別是在經濟統計中更是人們熟知的術語,但與漢語相應的這一術語在英文中則很少看到。英文中一般就叫“固定投資”或“固定資本投資”。雖然嚴格地說投資包括固定資本投資和存貨增加,但在西方宏觀經濟學中,投資往往就是指固定資本投資,是對固定資本投資的簡稱。與投資詞義相近的詞是積累。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積累指剩餘價值的資本化,固定資產投資構成其主要部分。但從資金來源上看,不包括折舊資金。目前這一概念在我國國民經濟核算中已不再使用。但長期以來,在實行MPS統計體係期間,積累是一個重要概念。在MPS統計體係中,積累指的是國民收入中用於固定資產投資和流動資產投資的支出,包括固定資產積累和流動資產積累。因為在這裏國民收入是淨收入概念,所以積累不包括用折舊資金投資形成的固定資產。

  從外延方麵看,按照中國多年的統計製度,固定資產投資包括基本建設投資、更新改造投資和房地產投資。

  二、固定資產投資概念的形成背景與過程

  如果說資產和固定資產首先是一個會計學術語,並且是世界通用的術語的話,那麽固定資產投資這一術語則可以說是一個中國特色的術語。它的形成和普遍使用是中國特定背景的產物。

  (一)概念的形成背景

  首先,固定資產投資這一術語的大量使用是在中國計劃經濟體製改革初期背景下的產物。這一時期的曆史特點決定了,既可能出現術語的創新,但在術語的選擇上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來自意識形態方麵的束縛。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一直回避“資本”這一術語,主要理由是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已不同於資本主義,因此“資本”作為反映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概念和術語已不再適用,而把資本稱為資金。但資金這一術語和概念曆來強調的是資本的價值方麵,表現形式就是貨幣。而固定資產投資強調的則是資本的實物方麵。因此,在術語使用上,說固定資金投資顯然從詞義上就有自相矛盾之嫌。所以,在排除了固定資金投資這一選擇後,就隻能借用會計學中固定資產這一術語了,從而順理成章地形成了固定資產投資這一術語,早期主要出現在基本建設管理文件中。

  其次,它是經濟發展階段性變化在經濟管理體製上的反映。改革開放前,新中國得自舊中國的生產性固定資產極少,不可能大量利用固定資產折舊基金進行建設,固定資本形成主要來自於新創造價值。那時,把這樣的固定資本形成稱為基本建設。所以,新中國成立後固定資本形成主要是通過基本建設完成的。但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已形成了6000多億元的國有固定資產,每年通過折舊形成的投資數量已經相當可觀,特別是,在基本建設規模膨脹的背景下加強對這部分資金的計劃管理就顯得十分必要。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固定資產投資這一術語隨著對它的管理在中國計劃經濟管理中的地位就變得重要起來。從它被大量使用的背景及過程可以看出,它是作為計劃經濟工作術語出現的,由於統計是直接服務於計劃的,所以也就成為了一個社會經濟統計術語。

  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當時的中央領導“對經濟形勢作了盲目樂觀的錯誤估計,繼續追求高速度、高指標,投資規模急劇膨脹,犯了又一次急於求成的錯誤”,“國民收入中的積累率,1976年為30.9%,1977年已達32.3%,1978年又提高到36.5%”,“同時,1979年的計劃,基本建設投資規模、生產指標、利用外資等方麵都安排大了,在物力和財力上留了不小缺口。據當時計算,水泥缺100多萬噸,木材缺75萬立方米,鋼材的品種和到貨時間都不能保證,而財政收入指標還有20多億元沒有分配落實”。

  當時,“對基本建設投資規模最為敏感的是中國人民建設銀行。因為建設銀行經管了全國的基本建設投資和更新改造資金,掌握了充分的數據。建設銀行從1975年就敏銳地注意分析基本建設投資規模。1979年,建設銀行又進行了全麵計算,發現當年的固定資產投資不隻是400億元的基本建設,在基本建設之外,還有國家預算其他支出中用於固定資產的投資、地方機動財力安排的投資、部門企業的挖潛改造投資、各種技措貸款,以及同計劃脫鉤的利用外資的投資,計360億元。加上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共六大部分,共計760億元,都是固定資產投資”,“建設銀行在計算材料中第一次使用了‘固定資產投資’的概念。建設銀行的材料認為,現在基本建設投資這個概念所包括的投資範圍越來越窄,已經不能如實地反映建設投資的規模,因而要用包括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當時稱為‘挖潛改造’)在內的‘固定資產投資’的概念來衡量建設投資規模”。“1981年五屆四次人代大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後用於固定資產的投資,要把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的資金統一安排使用。’從1982年起,國家決定編製包括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的統一的固定資產投資計劃。”從此,固定資產投資這一概念和術語開始在中國的官方文件中正式取代了基本建設一詞,在寫入計劃經濟和經濟統計教材的同時也得到了經濟理論界的認可,開始在理論研究文章中大量使用。在這方麵,圍繞固定資產投資的研究大量地表現為對其增長速度與規模問題的研究。

  (二)計劃經濟時代的固定資產投資概念——基本建設

  如上所述,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固定資產投資主要是通過基本建設的形式實現的。基本建設計劃是國民經濟計劃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我國的計劃經濟體製學自蘇聯,與其相關的各種概念也自然是隨著體製一起引進的,基本建設就是其中之一。蘇聯經濟學家嚴格遵循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構造了基本建設這一概念。

  按照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再生產包括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簡單再生產是擴大再生產的一個現實構成要素,而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則是一種理論的抽象,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實際是混在一起進行的。但蘇聯經濟學家以其固有的教條主義精神,在把馬克思再生產理論用於固定資產再生產問題時,不僅從理論上對固定資產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做了嚴格的區分,而且企圖在實際經濟工作中對二者也進行嚴格的區分。把固定資產簡單再生產範圍以內的固定資產投資活動劃歸各級經委主管,算做現行生產,一律不叫基本建設,截然與固定資產擴大再生產分開,而單把固定資產擴大再生產,如新建、改建、擴建,叫做基本建設,劃歸各級計委、建委主管。

  基本建設一詞,最早見於斯大林1926年4月13日《關於蘇聯經濟情況和黨的政策》一文。原文是這樣說的:“要在新技術基礎上革新我國工業,就需要大宗的、極大宗的資本。可是我們的資本很少……今年我們對工業基本建設這一事業大約隻能投資八億多盧布……這是我們對我國工業第一次較大的投資。”

  我國的基本建設概念和體製基本沿襲了蘇聯的用法和做法,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計劃經濟下的基本建設管理體製。由於術語的變遷,本章及下一章所說的固定資產管理體製實際上大部分指的是基本建設管理體製,這一體製基本覆蓋了前五個五年計劃和1963~1965年的三年調整時期。從名稱上真正可以稱為固定資產投資體製的實際隻是第六個五年計劃以來的事。

  三、作為經濟分析概念的固定資產投資辨析

  從固定資產投資概念形成的背景中可以看出,它首先是一個在統計分析中得出的概念,並帶有濃厚的管理色彩。它的特點是外延寬廣,覆蓋了全社會所有的固定資產,既包括生產性投資也包括所謂非生產性投資,在非生產性投資中,既包括社會公用設施的投資也包括居民自建的住宅投資。作為一個社會統計概念,這樣的概念無疑是必要的。在計劃經濟時期,從經濟管理角度看,由於計劃是無所不包的,這樣的概念也有其合理之處。

  但是,從經濟分析角度看,這一概念抹殺了生產資料投資和生活資料投資的區別,特別是,它抹殺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以營利或以生產為目的的投資和個人直接以消費為目的的投資的區別。而在經濟分析中特別是在對市場經濟條件下投資活動的分析中,問題恰恰是由以營利為目的的投資產生的。原因即在於不確定性。企業以營利或以生產為目的的投資,不論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還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都麵臨著不確定性問題。而個人直接以消費為目的的固定資產投資,如居民自建住宅,它的用途一開始就已被確定,實際是耐用消費品投資。

  所以,雖然固定資產投資這一概念被我國經濟學界普遍使用,但作為一個經濟分析概念並不是一個好概念,因為它無法真正反映所要分析的問題。特別是在分析研究投資體製時,這樣的概念更顯得不適應,原因是投資體製的功能正是要解決投資所麵對的問題,如果一個概念不能體現所要研究的問題,顯然就不是一個好概念。

  所以有必要區分經濟學意義上的固定資產投資和統計學意義上的固定資產投資,前者專指企業以生產為目的的固定資產投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則是以營利為目的的固定資產投資。在馬克思主義的術語中,資本是自行增殖的價值,因此,這樣的投資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術語一般應該叫做固定資本投資。本書所說的固定資產投資實際指的主要就是固定資本投資,或者簡稱投資。

  當在使用這種簡稱時,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雖然投資是固定資本投資的簡稱,沒有包括流動資產投資部分,但這既不是因為流動資產投資不重要,也不意味著固定資本可以獨立發揮作用,西方經濟學中在使用生產函數描述生產行為時之所以把投資或資本的增長簡化為固定資本投資,是因為他們認為,固定資本總要有一定量的流動資產相匹配才能發揮作用,而且這一比例是相對固定的,所以,一定量的固定資本本身就能代表全部物質資本。二是在現代西方經濟學中,投資一詞更多指的是對金融資產的投資。金融投資與實物投資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具有強烈的互補性,在論述投資問題時也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