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現代城市雕塑多

  在蘭州眾多的雕塑是獨具特色的。現在人們已經無法說清楚蘭州城市雕塑的具體數目了。這些年在城市建設中,在植樹造林中人們興建了許多雕塑,而雕塑最集中的地方在黃河邊。其中比較出名的有:

  “綠色希望”雕塑,位於黃河母親雕塑東約180米處,由王誌剛、王鐵城做成。它是由甘肅130多萬青少年捐資興建的,建於1987年7月。主像由高11米、8米、3米三株漢白玉圓錐體變形樹組成,高低參差,疏密有致地矗立於園林綠地中,寓三木成“森”之意,反映甘肅人民種草種樹,綠化隴原的偉大壯舉,象征隴原青少年茁壯成長。側像2座,各高8米、長11米,漢白玉浮雕,呈弧形對稱分布於主像兩側,東側為“采種支甘”,西側為“綠化隴原”,以突出、烘托主像,起提示主題的作用。

  “黃河母親”雕塑,位於濱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園北側,是目前全國諸多表現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的雕塑藝術中最完美的一尊,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全國首屆城市雕塑方案評比中,曾獲得“優秀獎”。雕塑由甘肅著名的雕塑家何鄂女士創作,北京雕塑廠於1986年4月30日雕成,係一長6米,寬2.2米,高2.6米的花崗岩圓雕,總重40餘噸。由“母親”和一“男嬰”組成構圖。母親秀發飄拂,神態慈祥,身軀頎長勻稱,曲線優美,微微含笑,抬頭微曲右臂,仰臥於波濤之上,右側依偎著一裸身男嬰,象征著哺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撓的黃河母親和快樂幸福、茁壯成長的華夏子孫。雕像下基座上刻有水波紋和魚紋圖案,源自甘肅古老彩陶的原始圖案,反映了甘肅悠遠的曆史文化。同時,水波紋和魚紋也反映了黃河流城的先民們對自然現象敏銳的觀察力。雕塑前麵另立一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於1984年8月所立“獻給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母親”碑。

  “搏浪”雕塑,位於濱河路東段“北塔遠眺”小遊園中,1986年10月1日由汪興中所作。通高6.15米,總長8.6米。雕塑由鋼筋混凝土基座鑲嵌以黃河卵石,呈黃河巨浪翻卷狀。皮筏斜飛於浪尖之上,破浪而飛,有搏浪追風之感。青銅鑄成的筏客,跪姿昂首揮槳,其後有一跪姿少女,右手攏鬢,神態安祥。這一雕塑再現了昔日黃河上以皮筏為渡的交通方式,是蘭州黃河文化的一個象征。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