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蘭州城池的古今變化

  城池是一個城市的年輪。作為絲路重鎮的蘭州,如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但很少有人知道蘭州城池的滄桑變遷。據專家研究,秦時蘭州地區,是河南地最西邊的一塊地方,位置非常重要,為匈奴等民族的遊牧之地。

  榆中縣的設置和秦始皇有直接關係。戰國時期,生活在中國北方草原的匈奴人開始崛起。他們依靠騎兵的機動靈活,四處騷擾各國的邊境。為對付匈奴,各國在各自的邊境上修築了長城,也不斷派兵同匈奴作戰。

  秦始皇時期,匈奴更加猖獗,為了消除匈奴人的威脅,秦始皇對匈奴發動了的大規模作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令蒙恬率30萬精兵,北擊匈奴,占領“河南地”。為鞏固從匈奴人手中奪來的河南地,秦始皇在黃河沿線設置了大量的防禦設施和行政機構。蒙恬於前214年在此設立了榆中縣,蘭州曆史上的第一次移民也就開始了,專家推測當時大約有萬人來到榆中屯墾戍邊。

  那時,榆中縣城的位置在今天的城關區東崗鎮一帶,這個地方靠山靠河,麵臨平原,可以嚴密監視整個河穀平原上人們的一舉一動。這個城並不大,長不過一百多米,也比較簡陋,其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防備匈奴人,而且很快這個地方也因秦王朝的滅亡而麵臨戰亂。

  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春夏,霍去病兩次出擊河西走廊休屠王等匈奴部眾。由於霍去病使用騎兵長距離奔襲的戰術,經常出其不意,故而很快就在河西走廊的戰鬥中取得決定性勝利。就在霍去病出擊匈奴的同時,西漢中央政府也開始大力加強對蘭州黃河以南地區的管轄。前121年西漢將榆中縣西部分出金城縣,金城縣治則在蘭州市西固城附近,這是金城第一次出現。公元前81年,西漢中央政府再次加強了對蘭州及其周邊地區的控製,設立金城郡,轄13縣。

  兩漢時期,蘭州一帶的人口變化也比較大。西漢時,金城郡所轄的13縣,有38000多戶,149648人,這是金城人口達到的第一個高峰。隨後不久,蘭州地區戰亂不斷,羌族同中央政府多次在蘭州地區發生拉鋸戰,戰亂導致人口急劇減少。184年,金城郡人口統計僅有3800多戶,18000多人。到三國時期,金城全郡人口更是少得可憐,“戶不滿500”,隻有西漢時的百分之一二了,到晉代金城戶口才略有增長,也隻有2000戶。

  蘭州的來曆和皋蘭山有直接關係。如今人們通過測量知道皋蘭山的真正高度為海拔2129.6米,但對皋蘭山的真正來曆卻各執一詞。人們研究認為,皋蘭有兩種來曆:其一來自於少數民族語言,有人認為皋蘭是匈奴語,因為匈奴語稱天為祁連,而西北的皋蘭、烏蘭、賀蘭諸山名都與“祁連”讀音接近,其意思是“高峻”,也有人認為,皋蘭是蒙古語,其意是“飛奔的駿馬”;而更多專家將這些問題連在一起進行考慮,他們認為皋蘭是古羌族的語言,隨著羌族同北方其他少數民族的多次融合交流,皋蘭一詞也就在匈奴、蒙古等民族語言中出現。這些民族把河稱之為皋蘭,那麽皋蘭山就是河邊的大山。其二,有人認為,皋蘭一詞,來自山中生長的一種蘭草,皋蘭以蘭草眾多而得名,但是這一說法依據不足。

  隨著戰爭和商貿的需要,建於漢代的金城縣在西魏時被廢,今天的城關區一帶遂成為當時的社會活動中心。金城縣被廢的主要原因是十六國時期,一次次征戰將定西通往蘭州的絲綢之路打開,城關區一帶交通位置日益重要,於是人們就搬遷到了今天的城關區。

  隋開皇元年(581年),隋朝正式設立蘭州,“蘭州”由此而來。蘭州總管府最初設在子城(蘭州城關區一帶),後來曾經遷到過金城(今西固城),蘭州管轄子城、金城、狄道(臨洮)三縣。605年,廢蘭州總管府,後複置蘭州總管府。公元619年,唐置蘭州,改子城縣為五泉縣、允吾為廣武縣。其時,蘭州管轄五泉、廣武、金城三縣,州治在五泉。

  隋唐時蘭州城隻算個中等城池。關於隋唐時蘭州城的具體位置,專家們的意見分歧比較大。有人認為在中山林一帶;有人說在今天的勝利賓館一帶;還有人說就在今天的省政府。從黃河河道變遷的情況來說,當時黃河河道寬廣,有些河岔就在皋蘭山邊上,因此隋唐時,蘭州城在皋蘭山邊的可能性比較大。有專家建議,應該將這些年的鑽探資料進行分析,這樣就可以知道黃河河道擺動的具體位置,從而推斷出蘭州城的大概方位。

  開元二年(714年),蘭州三縣人口不到15000人。到了唐朝安史之亂後,駐守今天青海甘肅兩省的哥舒翰大軍被征調到潼關同安祿山叛軍作戰,整個隴右地區防務空虛,蘭州承受的軍事壓力逐漸增大。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吐蕃舉兵入侵大震關,占據隴右各地,蘭州城為吐蕃的牧地,直到1081年宋軍攻占蘭州。在這三百多年間,蘭州大部分時間和地域均處在吐蕃和西夏的統治之下。

  北宋時,蘭州是西夏、宋、金交戰的前線,出於防守的需要,人們將修築城池視作頭等大事。不僅在蘭州修築了大量的堡寨,而且也對蘭州城進行了多次整修。

  北宋時期,第一次修補是在元豐四年(1081年)。這年6月,宋朝發動五路大軍進攻西夏,7月,詔李憲“相度置船筏於洮河上遊,相機率兵東下……”8月,李憲率軍越過馬銜山,進占龕穀寨、三角城,然後從夏官營取道桑園峽進攻蘭州。9月2日,進占蘭州。宋朝派李浩守蘭州,同時開始修築蘭州及其周邊的城寨。當時的蘭州城位於解放前蘭州城的西南角,這個時候的蘭州城比較小,東西600餘步,南北300餘步。

  1083年,人們再次整修隋唐時修建的蘭州城。由於隋唐時期的蘭州城主要靠近蘭山,距黃河比較遠,不能充分利用黃河天塹,於是人們在瀕臨黃河的地方展築蘭州城,廢舊南城。同時依照百步法,設定蘭州守城人數為6456人,整個蘭州共計有8000名駐軍。後來為增加防禦力量,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時,苗履建議修複金城關,並在黃河上架設浮橋。這年4月,蘭州軍事推官鍾傳,趁著宋夏在靈平會戰,於6天之內在黃河上架設浮橋,修築金城關。後來苗履再次增築蘭州北城。宋徽宗時(1104年),人們再次增築蘭州北城,由於戰亂不斷,這個時候蘭州隻有981人。

  北宋時“蘭州古城,東西約六百餘步,南北約三百餘步”、“城高三丈,池深一丈五尺,周六裏三分,三麵土築,麵磚,下臨黃河,建四門,上各建層樓戍鋪”。

  元代蘭州基本上屬於內地,城市的防禦體係在人們心中逐漸淡化。到了明代,由於明政府放棄了嘉峪關以西的地方,再加上明政府同漠北的蒙古族長期處於戰爭狀態,因而人們多次修築蘭州城,這是蘭州城池大發展的時候。解放前的蘭州城,基本上就是人們在明清基礎上擴建而成的。

  明洪武十年(1377年),蘭州衛指揮同知王鑄,在宋、元蘭州城的基礎上,增築蘭縣城,東西長一裏二百八十步,南北寬一裏八十二步,高三丈五尺,闊二丈六尺。開四座城門:東為承恩門,南為崇文門,西為永寧門,北為廣源門。城門之上,均建城樓。

  從這之後到解放前,蘭州城經曆了多次的維修和擴建。明宣德時(1426年~1435年),僉事卜謙、指揮戴旺修築外廓,共十四裏二百三十一步。明英宗正統十二年(1447年),都指揮李進增築承恩門外廓,自西北至東北,共99丈餘,並辟城門九座:東關迎恩門,即今東方紅廣場東口;東北為廣武門,在今秦安路與金昌路相交處;再往東北為天塹門,在今靜寧路北口;南為拱蘭門,在今舊酒泉路蘭州卷煙廠稍南;東南為通遠門,在今靜寧路與暢家巷西口相交處;西南為永康門,在今勝利飯店與市交通局樓之間;再往西南為靖安門,在今臨夏路通下溝路口稍南;西為袖川門,在今臨夏路西口清真寺西南側。城門上皆建城樓。

  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年),都指揮梁喧築東廓外牆360丈。明神宗萬曆八年(1580年),副使李堯德用磚石砌北城牆,城堞均用磚砌築。

  清代也曾多次修築蘭州城。康熙六年(1667年)、二十四年(1685年),乾隆三年(1738年)、三十八年(1763年),嘉慶十年(1805年)等都進行過修築。

  道光十三年(1833年)陝甘總督楊遇春再次修築後,將部分城門改名:承恩門改為來煦門、永寧門改為鎮遠門、崇文門改為皋蘭門,外廓(即關城)改天塹門為慶安門、天水門為通濟門,永康門為安定門、靖安門為靜安門。同治元年(1862年),護陝甘總督恩麟為四內城門各增築一座甕城重門,加強和改善了對於內城的防守態勢。

  至此清蘭州城基本定形,共計內城周長6裏200步,有10座敵台上建有敵樓,建有垛口1929個;外廓周長18裏123步,有6座敵台上建敵樓,有垛口3920個。

  解放後,隨著城市經濟建設的發展,再加之城牆已不能抵禦各種現代化的重武器,又因城牆的作用日見衰微,在北京拆除城牆的帶動下,蘭州也拆除了城牆。當時,有幾十萬人參與了拆牆,蘭州城池的最後一段城牆也於2002年拆除。現在人們已經看不到蘭州城池昔日的模樣了。

  §§古代建築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