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亂世博弈:竇融兵發金城

  王莽末年,天下大亂,每個人都得做出人生選擇,無知無識又無力者,隨波逐流,生死榮辱聽天由命,身懷誌向者,或擇主而事,或超然世外,或等待觀望,或待機而動,毫無疑問,兩漢之間,除了作了皇帝的劉秀,竇融是這場人生博弈的最大贏家。

  竇融,陝西扶風人,家族靠女人發跡,其七世祖為竇廣國,廣國的姐姐是漢文帝的竇皇後,姐弟幼年逃難時,弟弟被垮塌的河堤埋了,姐姐以為弟弟必死無疑,獨自流落京城,被選入宮,一朝見幸,便懷了龍種,母以子貴,地位飆升。弟弟聞訊,千裏尋姐,情動天下。因是皇帝的小舅子,被封為章武侯。到西漢末,那條裙帶已經鬆弛了,竇融少小喪父,王莽時期在強弩將軍王俊部下作司馬,參與了鎮壓農民起義,以軍功封為建武男,社會地位高了點,他的妹妹就有資格嫁給大司空王邑了,雖隻是個小妾,也算是重新回到上流社會了。全家因此得以徙居長安。這時侯的竇融就不像當孤兒時那般孤苦無依了,而是如《後漢書·竇融傳》所說:“出入貴戚,連接閭裏豪傑,以任俠為名。”

  好景不長,剛得意便逢末世。王莽末年,起義者蜂起,竇融得為自己的既得利益去戰鬥。樊崇義軍縱橫青徐兩州,官軍屢戰屢敗,王莽遣太師王匡領兵鎮壓,王匡說,領兵出戰,責無旁貸,但我有一個條件,要讓竇融給我當助軍。王莽正在焦頭爛額,吃飯的臣子塞滿朝內朝外,幹活的,尤其能幹活的人卻找不出幾個來,即使這樣,活還沒幹,條件倒先提一大堆,都是自家人掌權,天下人都反對我,再把自家人一個個處理了,我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早知皇帝這樣難當,費那麽大勁篡權幹啥。可一旦當了皇帝,要不自己死,要不別人死,沒有讓位平安為民這一說。一聽是要這麽一個不起眼的人隨軍征戰,王莽大喜,滿口答應。竇融沒想到,這仗真難打,打了一仗又一仗,一仗比一仗凶險。跟王匡出戰幾次,王邑又要他隨軍去昆陽打劉秀。王匡人多,劉秀人少,但結果,卻是人多者大敗,人少者大勝,竇融好歹保住了一條命逃回長安。

  這一仗把竇融打清醒了,他看見了王莽的末日指日可待,而王莽的末日就是自己的末日。王莽的末日果然到了,竇融無奈又投奔氣勢正盛的更始軍,一去便被任命為巨鹿太守。但才幾天,他便發現了更始政權也不會有多大出息。東方擾攘,他不願出關去當太守,可滔滔天下,究竟誰主沉浮?竇融遍觀當時各路豪傑,滿眼茫然。所謂當局者清,旁觀者迷,大局不明,當全身而退,待大局稍明,再適時而出。可遍地煙塵,到哪裏去做旁觀者呢,隻有遠離中原的河西走廊了。他把兄弟們招來共商出路。

  竇家在河西是有基礎的。他的高祖父曾為張掖太守,從祖父曾為護羌校尉,從弟為武威太守,累世經營河西,深知當地民情風俗,他對兄弟們說,天下安危尚未可知,河西殷富,帶河為國,張掖屬國精兵萬騎,一旦緩急,杜絕河津,足以自守,此遺種處也。他的想法得到了兄弟們的一致讚同。於是,他辭去巨鹿太守,奔走關節,謀求鎮守河西。這差事好謀,別的官員隻圖眼前富貴,個個鼠目寸光,向來把去西北邊陲當官視為畏途,哪裏有這等眼光?剛取得政權的更始小朝廷正愁沒人去呢。竇融順便帶走了家屬,給人造成紮根邊疆的印象。

  竇融一到河西,便緊鑼密鼓建設根據地了,他廣結豪傑,安撫民眾,很快就站穩腳跟了。酒泉太守梁統、金城太守厙均、張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肜,一時成為竇融的座上賓。共同的處境使得他們必須尋找共同的出路。出路無他,隻有河西一體,聯手保境安民,才可站得住腳。五人形成了共識:“推一人為大將軍,共全五郡,觀時變動。”誰當此任呢,從家世、資曆、名望、才幹,竇融均勝他人一籌,大家一致推他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

  大權在握的竇融眼下要做的有兩件事,一是治民,一是練兵。河西民風質樸,你投之以桃,我必報之以李,何況人家是官,我乃亂世草民,命如朝露,旦夕不保,而竇融卻“政亦寬和”,所以,“上下相親,晏然富殖”。民親且富,竇融又以保衛家園相號召,共同利益將官民結合起來,河西一時兵源充足,賦稅豐盈。竇融練兵習戰,組織民間團防,打的旗號是防備羌人和匈奴侵擾,實則,竇融的眼睛從來沒有離開過中原。天下大亂,而河西無兵禍,消息傳開,人們奔走相告,臨近諸郡,如安定、北地、上郡流民,避凶饑者,歸之不絕。

  中原局勢漸漸明朗,群雄爭鋒中,劉秀後來居上,且一枝獨秀。他以劉家天下傳人自許,在洛陽稱帝,國號仍為漢,史稱東漢。此時的中原大地已告平靜,隻有隴上的隗囂和蜀地的公孫述還在擁兵觀望,但已不足抗衡掃平中原的劉秀了,而坐鎮河西的竇融已具備了與劉秀博弈的資本。他的人生戰略正在按計劃實現。他曾是劉秀的敵人,來河西前,如果單身隻影去投,即使劉秀能容他,也無非是在帳下做一走卒,繼續在更始軍中混,顯然,更始不是成大業的料。河西這步棋走對了,如今五郡在手,民富兵強,足以成為與劉秀討價還價的籌碼。

  是時侯了,劉秀還剩兩大敵人,隗囂正好夾在劉秀與河西之間,而要伐蜀必先得隴,假如隴蜀聯兵,再有河西相助,劉秀要一統中國還得耗費時日。劉秀還是用他在關東屢試不爽的戰略,即遠交近攻,各個擊破。那麽,要順利拿下隗囂,與河西方麵合作,劉秀出前,河西擊後,方為十全之策。

  兩人想到一塊了。竇融不能再觀望了,若等劉秀平了隴蜀,竇融隻剩兩種結果了,一是率眾歸附,可對新朝無尺寸之功;二是起兵相抗,以河西而敵天下,勝算不大。其實,到那時隻有一種結果,就是做劉秀的敵人,舉手投降嫌太遲,問他個抗拒天朝之罪,是題中應有之義,死戰到底,隻落得玉石俱焚。竇融決定通款劉秀,但路途遙遠又兵革未靖,沒有接上頭。劉秀經略西邊,隗囂首當其衝,他雖然表麵擁戴劉秀,實則首鼠兩端,“外順人望,內懷異心”(1)。他也在做河西工作,特派辯士張玄到河西遊說,他沒說誰歸誰的話,隻建議各據一方,意圖無非是要河西至少保持中立,別給劉秀幫忙。竇融召集各路諸侯商議,但意見不一,他覺得隗囂之說,實屬下策,正好便於劉秀各個擊破。於是,“遂決策東向”(2)。

  此時,劉秀已稱帝五年了。劉秀不能再等了,竇融更不能再等了。建武五年(公元29年)夏,竇融遣使者以獻馬為名,踏上了去洛陽的合作之旅,在中途,碰上了劉秀的使者。他們是奉劉秀之命來河西通款竇融的,要求雙方聯手夾攻隗囂。竇融的使者隨劉秀的使者一同去了洛陽。劉秀大悅,當即修書竇融,盛讚其安定河西的遠見卓識,並賜黃金二百斤,還送了一頂官帽:涼州牧。

  使者回報,竇融又驚又喜。沒法不驚,再遲幾天,洛陽使者先到河西就被動了,也不由不喜,使者派得恰到時侯,足以說明是君臣同心。竇融這下得主動點了,他立即遣使上書,一者謝恩,一者表投順之意,為慎重,又特派弟弟竇友赴洛陽麵陳心曲。但中途正逢隗囂起兵抗漢,道路塞絕;竇融又遣使者繞道洛陽說明情況,劉秀表示理解,回書慰勉有加。竇融已將自己看成漢朝的封疆大吏了,致書隗囂,責其不識時務,不顧民生,要他深思順逆之道,息兵罷戰,歸順漢朝。竇融碰了個軟釘子,隗囂不理他。先禮後兵,竇融也要在劉秀麵前表現一下,便聯合五郡太守聯名上書清戰。

  劉秀當然喜不自勝,並與竇融拉上了親戚關係,說竇融是文帝竇後娘家的後代,他則是竇後所生景帝之子定王之後。二百年前的血緣也是緣啊!一家人不說兩家話,不是命令的命令來了,劉秀稱,漢軍將西進,望竇融“以應期會。”竇融得到不是詔令的詔令,與諸郡長官合兵攻占金城。此時金城已落入先零羌封何手中,這部羌人是隗囂的支持者。竇融率久練之精兵而來,又急於立功,羌人自然非其敵手。可漢兵未能如約前來,金城不便久居,河西是其根本,竇融便率眾而還。

  河西與金城事務隻有交給後來者了,竇融已完成了個人使命,在這場博弈中已獲得了足夠的籌碼,再留連河西便有虎踞深山待時而動之嫌,劉秀正好召見,不如抽身東歸。到了洛陽,他想自己並非劉秀功臣勳舊,且有沙場相搏之憾,便處處小心,時時歉讓,但劉秀對他還是不錯的,終東漢之世,竇氏一門,貴顯無比,他族莫及。僅竇融時代,便有“一公,兩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與並時,自祖及孫,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數,於親戚、功臣中莫與為比”。

  西漢末群雄混戰數十年,竇融隻替光武帝劉秀把羌人從金城趕跑了,退兵後,羌人又占了金城,但竇融獲得的利益遠勝於百戰功臣,除了個人的修為韜略,河西和金城實乃竇氏一族的洞天福地。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