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章 一九三六年《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序目

  (1)凱綏勖密特(KaeTheSchmidT)以一八六七年七月八日生於東普魯士的區匿培克(Koenigsberg)。她的外祖父是盧柏(JUliUsRUpp),即那地方的自由宗教協會的創立者。父親原是候補的法官,但因為宗教上和政治上的意見,沒有補缺的希望了,這窮困的法學家便如俄國人之所說:"到民間去"(2),做了木匠,一直到盧柏死後,才來當這教區的首領和教師。他有四個孩子,都很用心的加以教育,然而先不知道凱綏的藝術的才能。凱綏先學的是刻銅的手藝,到一八八五年冬,這才赴她的兄弟在研究文學的柏林,向斯滔發培倫(STaUfferBern)(3)去學繪畫。後回故鄉,學於奈台(Neide)(4),為了"厭倦",終於向閔興的哈台列克(HerTerich)(5)那裏去學習了。

  一八九一年,和她兄弟的幼年之友卡爾珂勒惠支(KarlKollwiTz)結婚,他是一個開業的醫生,於是凱綏也就在柏林的"小百姓"之間住下,這才放下繪畫,刻起版畫來。待到孩子們長大了,又用力於雕刻。一八九八年,製成有名的《織工一揆》(6)計六幅,取材於一八四四年的史實,是與先出的霍普德曼(GerharTHaUpTmann)(7)的劇本同名的;一八九九年刻《格萊親》,零一年刻《斷頭台邊的舞蹈》;零四年旅行巴黎;零四至八年成連續版畫《農民戰爭》七幅,獲盛名,受Villa-Romana獎金(8),得遊學於意大利。這時她和一個女友由佛羅倫薩步行而入羅馬,然而這旅行,據她自己說,對於她的藝術似乎並無大影響。一九○九年作《失業》,一○年作《婦人被死亡所捕》和以"死"為題材的小圖。

  世界大戰起,她幾乎並無製作。一九一四年十月末,她的很年青的大兒子以義勇兵死於弗蘭兌倫(Flandern)戰線上。一八年十一月,被選為普魯士藝術學院會員,這是以婦女而入選的第一個。從一九年以來,她才仿佛從大夢初醒似的,又從事於版畫了,有名的是這一年的紀念裏勃克內希(Liebkne-chT)(9)的木刻和石刻,零二至零三年(10)的木刻連續畫《戰爭》,後來又有三幅《無產者》,也是木刻連續畫。一九二七年為她的六十歲紀念,霍普德曼那時還是一個戰鬥的作家(11),給她書簡道:"你的無聲的描線,侵人心髓,如一種慘苦的呼聲:希臘和羅馬時候都沒有聽到過的呼聲。"法國羅曼羅蘭(Ro-mainRolland)(12)則說:"凱綏珂勒惠支的作品是現代德國的最偉大的詩歌,它照出窮人與平民的困苦和悲痛。這有丈夫氣概的婦人,用了陰鬱和纖禣E的同情,這些收在她的眼中,她的母的腕裏了。這是做了犧牲的人民的沉默的聲音。"然而她在現在,卻不能教授,不能作畫,隻能真的沉默的和她的兒子住在柏林了;她的兒子像那父親一樣,也是一個醫生。

  在女性藝術家之中,震動了藝術界的,現代幾乎無出於凱綏珂勒惠支之上——或者讚美,或者攻擊,或者又對攻擊給她以辯護。誠如亞斐那留斯(FerdinandAvenariUs)(13)之所說:"新世紀的前幾年,她第一次展覽作品的時候,就為報章所宣傳的了。從此以來,一個說,"她是偉大的版畫家";人就過作無聊的不成話道:"凱綏珂勒惠支是屬於隻有一個男子的新派版畫家裏的"。別一個說:"她是社會民主主義的宣傳家",第三個卻道:"她是悲觀的困苦的畫手"。而第四個又以為"是一個宗教的藝術家"。要之:無論人們怎樣地各以自己的感覺和思想來解釋這藝術,怎樣地從中隻看見一種的意義——然而有一件事情是普遍的:人沒有忘記她。誰一聽到凱綏珂勒惠支的名姓,就仿佛看見這藝術。這藝術是陰鬱的,雖然都在堅決的動彈,集中於強韌的力量,這藝術是統一而單純的——非常之逼人。"但在我們中國,紹介的還不多,我隻記得在已經停刊的《現代》和《譯文》上,各曾刊印過她的一幅木刻,(14)原畫自然更少看見;前四五年,上海曾經展覽過她的幾幅作品,但恐怕也不大有十分注意的人。她的本國所複製的作品,據我所見,以《凱綏珂勒惠支畫帖》(KaeTheKollwiTzMappe,HeraUsgegebenVonKUnsTwarT,KUnsTwarT-Verlag,MUen-chen,1927)為最佳,但後一版便變了內容,憂鬱的多於戰鬥的了。印刷未精,而幅數較多的,則有《凱綏珂勒惠支作品集》(DasKaeTheKollwiTzWerk,CarlReisnerVerlag,Dresden,1930),隻要一翻這集子,就知道她以深廣的慈母之愛,為一切被侮辱和損害者悲哀,抗議,憤怒,鬥爭;所取的題材大抵是困苦,饑餓,流離,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號,掙紮,聯合和奮起。此後又出了一本新集(DasNeUeKKollwiTzWerk,1933),卻更多明朗之作了。霍善斯坦因(WilhelmHaUsensTein)(15)批評她中期的作品,以為雖然間有鼓動的男性的版畫,暴力的恐嚇,但在根本上,是和頗深的生活相聯係,形式也出於頗激的糾葛的,所以那形式,是緊握著世事的形象。永田一修(16)並取她的後來之作,以這批評為不足,他說凱綏珂勒惠支的作品,和裏培爾曼(MaxLiebermann)(17)不同,並非隻覺得題材有趣,來畫下層世界的;她因為被周圍的悲慘生活所動,所以非畫不可,這是對於榨取人類者的無窮的"憤怒"。"她照目前的感覺,——永田一修說——描寫著黑土的大眾。她不將樣式來範圍現象。時而見得悲劇,時而見得英雄化,是不免的。然而無論她怎樣陰鬱,怎樣悲哀,卻決不是非革命。她沒有忘卻變革現在社會的可能。而且愈入老境,就愈脫離了悲劇的,或者英雄的,陰暗的形式。"而且她不但為周圍的悲慘生活抗爭,對於中國也沒有像中國對於她那樣的冷淡:一九三一年一月間,六個青年作家遇害(18)之後,全世界的進步的文藝家聯名提出抗議的時候,她也是署名的一個人。現在,用中國法計算作者的年齡,她已屆七十歲了,這一本書的出版,雖然篇幅有限,但也可以算是為她作一個小小的記念的罷。

  選集所取,計二十一幅,以原版拓本為主,並複製一九二七年的印本《畫帖》以足之。以下據亞斐那留斯及第勒(LoUiseDiel)(19)的解說,並略參己見,為目錄——(1)《自畫像》(SelbsTbild)。石刻,製作年代未詳,按《作品集》所列次序,當成於一九一○年頃(20);據原拓本,原大34×30cm這是作者從許多版畫的肖像中,自己選給中國的一幅,隱然可見她的悲憫,憤怒和慈和。

  (2)《窮苦》(NoT)。石刻,原大15×15cm據原版拓本,後五幅同。這是有名的《織工一揆》(EinWeberaUfsTand)的第一幅,一八九八年作。前四年,霍普德曼的劇本《織匠》始開演於柏林的德國劇場,取材是一八四四年的勖列濟安(Schle-sien)(21)麻布工人的蜂起,作者也許是受著一點這作品的影響的,但這可以不必深論,因為那是劇本,而這卻是圖畫。我們借此進了一間窮苦的人家,冰冷,破爛,父親抱一個孩子(22),毫無方法的坐在屋角裏,母親是愁苦的,兩手支頭,在看垂危的兒子,紡車靜靜地停在她的旁邊。(3)《死亡》(Tod)。石刻,原大22×18cm同上的第二幅。還是冰冷的房屋,母親疲勞得睡去了,父親還是毫無方法的,然而站立著在沉思他的無法。桌上的燭火尚有餘光,"死"卻已經近來,伸開他骨出的手,抱住了弱小的孩子。孩子的眼睛張得極大,在凝視我們,他要生存,他至死還在希望人有改革命運的力量。

  (4)《商議》(BeraTUng)。石刻,原大27×17cm同上的第三幅。接著前兩幅的沉默的忍受和苦惱之後,到這裏卻現出生存競爭的景象來了。我們隻在黑暗中看見一片桌麵,一隻杯子和兩個人,但為的是在商議摔掉被踐踏的命運。(5)《織工隊》(WeberzUg)。銅刻,原大22×29cm同上的第四幅。隊伍進向吮取脂膏的工場,手裏捏著極可憐的武器,手臉都瘦損,神情也很頹唐,因為向來總餓著肚子。隊伍中有女人,也疲憊到不過走得動;這作者所寫的大眾裏,是大抵有女人的。她還背著孩子,卻伏在肩頭睡去了。(6)《突擊》(STUrM)。銅刻,原大24×29cm同上的第五幅。工場的鐵門早經鎖閉,織工們卻想用無力的手和可憐的武器,來破壞這鐵門,或者是飛進石子去。女人們在助戰,用痙攣的手,從地上挖起石塊來。孩子哭了,也許是路上睡著的那一個。這是在六幅之中,人認為最好的一幅,有時用這來證明作者的《織工》,藝術達到怎樣的高度的。(7)《收場》(enDe)。銅刻,原大24×30cm同上的第六和末一幅。我們到底又和織工回到他們的家裏來,織機默默的停著,旁邊躺著兩具屍體,伏著一個女人;而門口還在抬進屍體來。這是四十年代,在德國的織工的求生的結局。(8)《格萊親》(GreTChen)。一八九九年作,石刻;據《畫帖》,原大未詳。歌德(GoeThe)的《浮士德》(FaUST)(23)有浮士德愛格萊親,誘與通情,有孕;她在井邊,從女友聽到鄰女被情人所棄,想到自己,於是向聖母供花禱告事。這一幅所寫的是這可憐的少女經過極狹的橋上,在水裏幻覺的看見自己的將來。她在劇本裏,後來是將她和浮士德所生的孩子投在水裏淹死,下獄了。原石已破碎。

  (9)《斷頭台邊的舞蹈》(TanZUMDieGUilloTine)。一九○一年作,銅刻;據《畫帖》,原大未詳。是法國大革命時候的一種情景:斷頭台造起來了,大家圍著它,吼著"讓我們來跳加爾瑪弱兒舞罷!"(DanSonSlaCarMaGnole!)(24)的歌,在跳舞。不是一個,是為了同樣的原因而同樣的可怕了的一群。周圍的破屋,像積疊起來的困苦的峭壁,上麵隻見一塊天。狂暴的人堆的臂膊,恰如淨罪的火焰一般,照出來的隻有一個陰暗。

  (10)《耕夫》(DiePFlUeGer)。原大31×45cm這就是有名的曆史的連續畫《農民戰爭》(BaUernkrieG)的第一幅。畫共七幅,作於一九○四至○八年,都是銅刻。現在據以影印的也都是原拓本。"農民戰爭"是近代德國最大的社會改革運動之一,以一五二四年頃,起於南方,其時農民都在奴隸的狀態,被虐於貴族的封建的特權;瑪丁路德(25)既提倡新教,同時也傳播了自由主義的福音,農民就覺醒起來,要求廢止領主的苛例,發表宣言,還燒教堂,攻地主,擾動及於全國。然而這時路德卻反對了,以為這種破壞的行為,大背人道,應該加以鎮壓,諸侯們於是放手的討伐,恣行殘酷的複仇,到第二年,農民就都失敗了,境遇更加悲慘,所以他們後來就稱路德為"撒謊博士"。這裏刻劃出來的是沒有太陽的天空之下,兩個耕夫在耕地,大約是弟兄,他們套著繩索,拉著犁頭,幾乎爬著的前進,像牛馬一般,令人仿佛看見他們的流汗,聽到他們的喘息。後麵還該有一個扶犁的婦女,那恐怕總是他們的母親了。

  (11)《淩辱》(VerGewalTiGT)。同上的第二幅,原大35×53cm男人們的受苦還沒有激起變亂,但農婦也遭到可恥的淩辱了;她反縛兩手,躺著,下頦向天,不見臉。死了,還是昏著呢,我們不知道。隻見一路的野草都被蹂躪,顯著曾經格鬥的樣子,較遠之處,卻站著可愛的小小的葵花。(12)《磨鐮刀》(BeiMDenGeln)。同上的第三幅,原大30×30cm這裏就出現了飽嚐苦楚的女人,她的壯大粗糙的手,在用一塊磨石,磨快大鐮刀的刀鋒,她那小小的兩眼裏,是充滿著極頂的憎惡和憤怒。

  (13)《圓洞門裏的武裝》(BewaFFnUnGineineMGe-woelBe)。同上的第四幅,原大50×33cm大家都在一個陰暗的圓洞門下武裝了起來,從狹窄的戈諦克式(26)階級蜂擁而上:是一大群拚死的農民。光線愈高愈少;奇特的半暗,陰森的人相。

  (14)《反抗》(loSBrUCh)。同上的第五幅,原大51×50cm誰都在草地上沒命的向前,最先是少年,喝令的卻是一個女人,從全體上洋溢著複仇的憤怒。她渾身是力,揮手頓足,不但令人看了就生勇往直前之心,還好像天上的雲,也應聲裂成片片。她的姿態,是所有名畫中最有力量的女性的一個。也如《織工一揆》裏一樣,女性總是參加著非常的事變,而且極有力,這也就是"這有丈夫氣概的婦人"的精神。(15)《戰場》(SChlaChTFelD)。同上的第六幅,原大41×53cm農民們打敗了,他們敵不過官兵。剩在戰場上的是什麽呢?幾乎看不清東西。隻在隱約看見屍橫遍野的黑夜中,有一個婦人,用風燈照出她一隻勞作到滿是筋節的手,在觸動一個死屍的下巴。光線都集中在這一小塊上。這,恐怕正是她的兒子,這處所,恐怕正是她先前扶犁的地方,但現在流著的卻不是汗而是鮮血了。

  (16)《俘虜》(DieGeFanGenen)。同上的第七幅,原大33×42cm,畫裏是被捕的孑遺,有赤腳的,有穿木鞋的,都是強有力的漢子,但竟也有兒童,個個反縛兩手,禁在繩圈裏。他們的運命,是可想而知的了,但各人的神氣,有已絕望的,有還是倔強或憤怒的,也有自在沉思的,卻不見有什麽萎靡或屈服。

  (17)《失業》(arBeiTSloSiGkeiT)。一九○九年作,銅刻;據《畫帖》,原大44×54cm他現在閑空了,坐在她的床邊,思索著——然而什麽法子也想不出。那母親和睡著的孩子們的模樣,很美妙而崇高,為作者的作品中所罕見。(18)《婦人為死亡所捕獲》(FraUVoMToDGePaCkT),亦名《死和女人》(ToDUnDweiB)。一九一○年作,銅刻;據《畫帖》,原大未詳。"死"從她本身的陰影中出現,由背後來襲擊她,將她纏住,反剪了;剩下弱小的孩子,無法叫回他自己的慈愛的母親。一轉眼間,對麵就是兩界。"死"是世界上最出眾的拳師,死亡是現社會最動人的悲劇,而這婦人則是全作品中最偉大的一人。

  (19)《母與子》(MUTTerUnDkinD)。製作年代未詳(27),銅刻;據《畫帖》,原大19×13cm在《凱綏珂勒惠支作品集》中所見的百八十二幅中,可指為快樂的不過四五幅,這就是其一。亞斐那留斯以為從特地描寫著孩子的呆氣的側臉,用光亮襯托出來之處,頗令人覺得有些忍俊不禁。(20)《麵包!》(BroT!)。石刻,製作年代未詳(28),想當在歐洲大戰之後;據原拓本,原大30×28cm饑餓的孩子的急切的索食,是最碎裂了做母親的心的。這裏是孩子們徒然張著悲哀,而熱烈地希望著的眼,母親卻隻能彎了無力的腰。她的肩膀聳了起來,是在背人飲泣。她背著人,因為肯幫助的和她一樣的無力,而有力的是橫豎不肯幫助的。她也不願意給孩子們看見這是剩在她這裏的僅有的慈愛。(21)《德國的孩子們餓著!》(DeUTSChlanDSkinDerhUnGern!)。石刻,製作年代未詳(29),想當在歐洲大戰之後;據原拓本,原大43×29cm他們都擎著空碗向人,瘦削的臉上的圓睜的眼睛裏,炎炎的燃著如火的熱望。誰伸出手來呢?這裏無從知道。這原是橫幅,一麵寫著現在作為標題的一句,大約是當時募捐的揭帖。後來印行的,卻隻存了圖畫。作者還有一幅石刻,題為《決不再戰!》(niewieDerkrieG!),是略早的石刻,可惜不能搜得;而那時的孩子,存留至今的,則已都成了二十以上的青年,可又將被驅作兵火的糧食了。一九三六年一月二十八日,魯迅。

  注釋:(1)本篇最初印入《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此書由魯迅編選,一九三六年五月以"三味書屋"名義出版,用珂羅版和宣紙印製。

  (2)"到民間去"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俄國革命運動中小資產階級派別"民粹派"的口號。

  (3)斯滔發培倫(1857-1891)現譯施陶費爾-貝爾恩,瑞士畫家。曾在柏林女子繪畫學校任教。

  (4)奈台(eMilneiDe)現譯埃米爾奈德,德國畫家。作品多以犯罪為題材,據珂勒惠支回憶,其轟動一時的作品是《生之厭倦》。

  (5)哈台列克現譯赫特裏希。珂勒惠支曾在慕尼黑(舊譯"閔興")的赫特裏希美術學校(TheherTeriChaCaDeMY)學習過。

  (6)《織工一揆》(einweBeraUFSTanD)"織工起義"的意思。一揆,日本語。

  (7)霍普德曼(1862-1946)德國劇作家。他的劇本《織工》(DieweBer)以一八四四年西裏西亞紡織工人起義為題材,出版於一八九二年。

  (8)Villa-roMana獎金Villa-roMana,意大利文,意為"羅馬別墅"。這項獎金的獲得者可在意大利居住一年,以熟悉當地藝術寶藏並進行創作。

  (9)裏勃克內希(kaFlieBkneChT,1871-1919)通譯卡爾李卜克內西,德國革命家、作家。他是德國社會民主黨左翼領導人和德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一九一九年一月,他領導反對社會民主黨政府的起義,於同月十五日被殺害。

  (10)應為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二三年。

  (11)霍普德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為德國的侵略戰爭辯護,希特勒執政後,又曾對納粹主義表示妥協。但他早期的許多作品常能反映當時的社會矛盾,具有社會批判意義。下麵所引他的話,是他在一九二七年六月十日寫的印在珂勒惠支畫冊上的題詞。

  (12)羅曼羅蘭參看本卷第415頁注(4)。這裏所引他的話,是他一九二七年七月八日寫的印在珂勒惠支畫冊前麵的題詞,原文為法文。

  (13)亞斐那留斯(1856-1923)德國藝術批評家、詩人,曾創辦《藝術》雜誌。這裏所引他的話,見於一九二十年出版的《凱綏珂勒惠支畫帖》。

  (14)《現代》參看本卷第124頁注(5)。該刊第二卷第六期(一九三三年四月)在刊登魯迅《為了忘卻的紀念》的同時,刊出了凱綏珂勒惠支的木刻《犧牲》;第五卷第四期(一九三四年八月)刊有她的《被死所襲擊的孩子》、《餓》、《戰後的寡婦》、《母親們》等四幅版畫。《譯文》,參看本卷第492頁注(1)。該刊終刊號(一九三五年九月)刊有珂勒惠支的木刻《吊喪》。

  (15)霍善斯坦因(1882-1957)德國文藝批評家。著有《藝術與社會》、《現代的藝術中的社會的要素》等。

  (16)永田一修日本藝術評論家。這裏所引他的話,見《無產階級藝術論》(一九三○年出版)。

  (17)裏培爾曼(1847-1935)德國畫家,德國印象派的先驅。作品有《罐頭工廠女工》、《麻紡工場》等。

  (18)六個青年作家遇害應為五個青年作家遇害。參看本卷第158頁注(3)。

  (19)第勒現譯為路易斯迪爾,德國美術家。

  (20)應為一九一九年。

  (21)勖列濟安通譯西裏西亞。一八四四年六月四日,西裏西亞的織工反對企業主的殘酷剝削,發動起義,不久即遭到鎮壓而失敗。

  (22)關於《窮苦》,魯迅一九三六年九月六日致日本鹿地亙的信中說:"請將說明之二《窮苦》條下"父親抱一個孩子"的"父親"改為"祖母"。我看別的複製品,怎麽看也像是女性。Diel的說明中也說是祖母。"(23)歌德(1749-1832)德國詩人、學者。《浮士德》是取材於民間傳說的長篇詩劇,描寫主人公浮士德為了探求生活的意義,借助魔鬼的力量遍嚐人生悲歡的奇特經曆。

  (24)加爾瑪弱兒法國大革命時期流行的舞曲。"讓我們來跳加爾瑪弱兒舞罷"是這首舞曲中的一句歌詞。

  (25)瑪丁路德(MarTinlUTher1483-1546)德國十六世紀宗教改革運動的倡導者。他最初反對教皇,揭露教會的腐敗,同情農民起義,但不久就站到統治階級一邊,和貴族、教皇等結成同盟,鎮壓農民起義。

  (26)戈諦克式又譯哥特式,十一世紀時創始於法國北部的一種建築式樣,以尖頂的拱門和高聳的尖屋頂為其特色。

  (27)《母與子》製作於一九一○年。

  (28)《麵包!》製作於一九二四年。

  (29)《德國的孩子們餓著!》製作於一九二四年。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