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20章 七論"文人相輕"(3)

  (7)陳友琴在《活字與死字》一文中說:"所謂’活字’者,就是大多數認識文字的人所公認的字。。。。。。識字太多的朋友,搬出許多奇字僻字古字,與實際運用文字的需要全不相幹,我對於這一類的字,一概諡以佳號曰’死字’。"最後又說:"我覺得我們的同行何仲英先生(按陳、何當時都是教員)的話,可以做我的代表。"《中國文字學大綱》,一九二二年二月商務印書館出版。

  (8)《說文》《說文解字》的略稱。東漢許慎撰,我國第一部係統介紹漢字形、音、義的著作。金文,又稱"鍾鼎文",是殷、周到漢代青銅器上鑄刻的記事文字。

  (9)"爸父之蠱"語見《周易蠱》初六:"爸父之蠱,有子,考無咎。"三國時魏國王弼注:"爸父之事,能承先軌,堪其任者也。"後稱兒子能完成父親所未竟的事業,因而掩蓋了父親的過錯為"爸蠱"。

  (10)關於"文"和"字"的這一解釋,原出《說文解字序目》中,原文是:"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11)關於篆、隸、"真書"(楷書),參看本卷第105頁注(16)。

  (12)《字學舉隅》清代龍啟瑞編,是一部"辨正通俗文字"的書,分"辨似、正譌、摘誤"三類。此書刻本的字體,係由翰林二十餘人分寫而成,故稱"翰苑分書"。

  書的還魂和趕造把大部的叢書印給讀者看,是宋朝就有的(2),一直到現在。缺點是因為部頭大,所以價錢貴。好處是把研究一種學問的書匯集在一處,能比一部一部的自去尋求更省力;或者保存單本小種的著作在裏麵,使它不易於滅亡。但這第二種好處,是也靠著部頭大,價錢貴,人們就因此格外珍重的缺點的。

  但叢書也有蠹蟲。從明末到清初,就時有欺人的叢書出現。那方法之一,是刪削內容,輕減刻費,而目錄卻有一大串,使購買者隻覺其種類之多;之二,是不用原題,別立名目,甚至另題撰人,使購買者隻覺其收羅之廣。如《格致叢書》,《曆代小史》,《五朝小說》,《唐人說薈》(3)等,就都是的。現在是大抵消滅了,隻有末一種化名為《唐代叢書》,有時還在流毒。

  然而時代改變,新花樣也要跟著出來了。

  推測起新花樣來:其一,是豫先設定一種叢書的大名,羅列目錄,大如宇宙,微至蒼蠅身上的細菌,無所不包,這才分頭覓人,托他譯作,限定時日,必須完工,雖然譯作者未必定是專家,但總之有許多手同時在稿紙上寫字,於是不必窮年累月,一大部煌煌巨製也就出現了;其二,是原有一批零碎的舊譯作,一向不甚流行,或者雖曾流行,而現在卻已經過了時候,於是聚在一起,略加類別,開成一串五花八門的目錄,而一大部煌煌巨製也就出現了。

  出版者是明白讀者們的心想的,有些讀者們,苦於不知道什麽是必要的書,所以往往以為被選進叢書裏的,總該是必要的書籍;而且叢書裏的一本,價錢也比單行本便宜,所以看起來好像很上算;加以大小一律,也很合人們愛好整齊的心情。本數又多,一下子可以填滿幾書架,規模不大的圖書館有這幾部,館員就省下時常留心選購新書的精神了。然而出版者是又很明白購買者們的經濟狀況的,他深知道現在他們手頭已沒有這許多錢,所以這些書一定是廉價,使他們拚命的辦出來,或者是分期豫約,使他們逐漸的繳進去。

  匯印新作,當然是很好的,但新作必須是精粹的本子,這才可以救讀者們的智識的饑荒。就是重印舊作,也並不算壞,不過這舊作必須已是一種帶著文獻性的本子,這才足供讀者們的研究。如果僅僅是克日速成的草稿,或是棧房角落的存書,改換新裝,招搖過市,但以"大"或"多"或"廉"誘人,使讀者化去不少的錢,實際上卻不過得到一大堆廢物,這惡影響之在讀書界是很不小的。

  凡留心於文化的前進的人,對於這些書應該加以檢討!二月十五日。

  注釋:(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五年三月五日《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十二期,署名長庚。

  (2)我國最早印行的叢書,是南宋寧宗嘉泰元年(1201)太學生俞鼎孫及其兄俞經輯刊的《儒學警悟》,內收宋人著作六種,共四十一卷。度宗鹹淳九年(1273),左圭又輯刊《百川學海》十集,共一百種,收有漢、晉、六朝、唐、宋各代著作,其中宋人著作,占十分之八以上。

  (3)《格致叢書》明代萬曆間胡文煥編。據《匯刻書目》說:"是編雜采諸書,更易名目,古書一經其點竄,使人厭觀。且所列諸書,亦無定數。。。。。。世間所行之本,部部各殊,究不知其全書凡幾種。"所收各書從周代到明代都有,名目較多的一部凡分三十七類,共三四六種,現存者隻一六八種。《曆代小史》,明代萬曆間李栻編,收六朝至明代的野史、雜記共一○六種,每種一卷。《五朝小說》,不著編者名氏,收魏、晉一一四種,唐一○四種,宋、元一四四種,明一○九種。《唐人說薈》,舊有桃源居士編刻本,收小說、雜記一四四種,清代乾隆間陳蓮塘增編為一六四種。後來坊刻本又改名《唐代叢書》。

  從幫忙到扯淡"幫閑文學"(2)曾經算是一個惡毒的貶辭,--但其實是誤解的。

  《詩經》是後來的一部經,但春秋時代,其中的有幾篇就用之於侑酒;屈原(3)是"楚辭"的開山老祖,而他的《離騷》,卻隻是不得幫忙的不平。到得宋玉(4),就現有的作品看起來,他已經毫無不平,是一位純粹的清客了。然而《詩經》是經,也是偉大的文學作品;屈原宋玉,在文學史上還是重要的作家。為什麽呢?--就因為他究竟有文采。

  中國的開國的雄主,是把"幫忙"和"幫閑"分開來的,前者參與國家大事,作為重臣,後者卻不過叫他獻詩作賦,"俳優蓄之"(5),隻在弄臣之例。不滿於後者的待遇的是司馬相如(6),他常常稱病,不到武帝麵前去獻殷勤,卻暗暗的作了關於封禪的文章,藏在家裏,以見他也有計畫大典--幫忙的本領,可惜等到大家知道的時候,他已經"壽終正寢"了。然而雖然並未實際上參與封禪的大典,司馬相如在文學史上也還是很重要的作家。為什麽呢?就因為他究竟有文采。但到文雅的庸主時,"幫忙"和"幫閑"的可就混起來了,所謂國家的柱石,也常是柔媚的詞臣,我們在南朝的幾個末代時,可以找出這實例。然而主雖然"庸",卻不"陋",所以那些幫閑者,文采卻究竟還有的,他們的作品,有些也至今不滅。

  誰說"幫閑文學"是一個惡毒的貶辭呢?

  就是權門的清客,他也得會下幾盤棋,寫一筆字,畫畫兒,識古董,懂得些猜拳行令,打趣插科,這才能不失其為清客。也就是說,清客,還要有清客的本領的,雖然是有骨氣者所不屑為,卻又非搭空架者所能企及。例如李漁的《一家言》(7),袁枚的《隨園詩話》(8),就不是每個幫閑都做得出來的。必須有幫閑之誌,又有幫閑之才,這才是真正的幫閑。如果有其誌而無其才,亂點古書,重抄笑話,吹拍名士,拉扯趣聞,而居然不顧臉皮,大擺架子,反自以為得意,--自然也還有人以為有趣,--但按其實,卻不過"扯淡"而已。幫閑的盛世是幫忙,到末代就隻剩了這扯淡。

  六月六日。

  注釋:(1)本篇寫成時未能刊出,後來發表於一九三五年九月《雜文》月刊第三號。參看本書《後記》。

  (2)"幫閑文學"作者一九三二年曾在《幫忙文學與幫閑文學》(後收入《集外集拾遺》)的講演中說:"那些會念書會下棋會畫畫的人,陪主人念念書,下下棋,畫幾筆畫,這叫做幫閑,也就是篾片!所以幫閑文學又名篾片文學。"(3)屈原(約前340-約前278)名平,字原,又字靈均,戰國後期楚國詩人,楚懷王時官左徒,主張修明政治,聯齊抗秦,但不見容於貴族集團而屢遭迫害,後被頃襄王放逐到沅、湘流域,終於投江而死。《離騷》是他被放逐後的作品。

  (4)宋玉戰國後期楚國詩人,頃襄王時任大夫,著有《九辯》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說他與唐勒、景差等"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

  (5)"俳優蓄之"語見《漢書嚴助傳》:"朔(東方朔)、皋(枚皋)不根持論,上頗俳優蓄之。"(6)司馬相如(約前179-前117)字長卿,蜀郡成都人,漢代辭賦家。《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說他"稱病閑居,不慕官爵"。又說:"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馬相如病甚,可往從悉取其書;若不然,後失之矣。’使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無書。問其妻,對曰:’長卿固未嚐有書也。時時著書,人又取去,即空居。長卿未死時,為一卷書,曰有使者來求書,奏之。無他書。’其遺劄書言封禪事,奏所忠。忠奏其書,天子異之。"(7)李漁(1611-約1679)號笠翁,浙江蘭溪人,清初戲曲作家。《一家言》,又名《閑情偶寄》,是他的詩文雜著,共六卷。

  (8)袁枚(1716-1798)字子才,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清代詩人。曾任江寧知縣,辭官後築隨園於江寧城西小倉山,自號隨園。著有《小倉山房全集》,其中收《隨園詩話》十五卷,補遺十卷。

  四論"文人相輕"

  前一回沒有提到,魏金枝先生的大文《分明的是非和熱烈的好惡》裏,還有一點很有意思的文章。他以為現在"往往有些具著兩張麵孔的人",重甲而輕乙;他自然不至於主張文人應該對誰都打拱作揖,連稱久仰久仰的,隻因為乙君原是大可欽敬的作者。所以甲乙兩位,"此時此際,要談是非,就得易地而處",甲說你的甲話,乙呢,就覺得"非中之是,正勝過於似是之非,因為其猶講交友之道,而無門閥之分",把"門閥"留給甲君,自去另找講交道的"朋友",即使沒有,竟"與麻瘋病菌為伍,也比被實際上也做著騙子屠夫的所誘殺臠割,較為心願"了。

  這擁護"文人相輕"的情境,是悲壯的,但也正證明了現在一般之所謂"文人相輕",至少,是魏先生所擁護的"文人相輕",並不是因為"文",倒是為了"交道"。朋友乃五常(2)之一名,交道是人間的美德,當然也好得很。不過騙子有屏風,屠夫有幫手,在他們自己之間,卻也叫作"朋友"的。"必也正名乎"(3),好名目當然也好得很。隻可惜美名未必一定包著美德。"翻手為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4)這是李太白先生罷,就早已"感慨係之矣",更何況現在這洋場--古名"彝場"--的上海。最近的《大晚報》的副刊上就有一篇文章(5)在通知我們要在上海交朋友,說話先須漂亮,這才不至於吃虧,見麵第一句,是"格位(或’迪個’)朋友貴姓?"此時此際,這"朋友"兩字中還未含有任何利害,但說下去,就要一步緊一步的顯出愛憎和取舍,即決定共同玩花樣,還是用作"阿木林"(6)之分來了。"朋友,以義合者也。"古人確曾說過的,然而又有古人說:"義,利也。"(7)嗚呼!

  如果在冷路上走走,有時會遇見幾個人蹲在地上賭錢,莊家隻是輸,押的隻是贏,然而他們其實是莊家的一夥,就是所謂"屏風"--也就是他們自己之所謂"朋友"--目的是在引得蠢才眼熱,也來出手,然後掏空他的腰包。如果你站下來,他們又覺得你並非蠢才,隻因為好奇,未必來上當,就會說:"朋友,管自己走,沒有什麽好看。"這是一種朋友,不妨害騙局的朋友。荒場上又有變戲法的,石塊變白鴿,壇子裝小孩,本領大抵不很高強,明眼人本極容易看破,於是他們就時時拱手大叫道:"在家靠父母,出家靠朋友!"這並非在要求撒錢,是請托你不要說破。這又是一種朋友,是不戳穿戲法的朋友。把這些識時務的朋友穩住了,他才可以掏呆朋友的腰包;或者手執花槍,來趕走不知趣的走近去窺探底細的傻子,惡狠狠的啐一口道:"。。。。。。瞎你的眼睛!"孩子的遭遇可是還要危險。現在有許多文章裏,不是常在很親熱的叫著"小朋友,小朋友"嗎?這是因為要請他做未來的主人公,把一切擔子都擱在他肩上了;至少,也得去買兒童畫報,雜誌,文庫之類,據說否則就要落伍。

  已成年的作家們所占領的文壇上,當然不至於有這麽彰明較著的可笑事,但地方究竟是上海,一麵大叫朋友,一麵卻要他悄悄的納錢五塊,買得"自己的園地"(8),才有發表作品的權利的"交道",可也不見得就不會出現的。八月十三日。

  注釋:(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五年九月《文學》月刊第五卷第三號"文學論壇"欄,署名隼。

  (2)五常我國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孟子滕文公上》:"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舊時以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為五倫,認為製約他們各自之間關係的道德準則是不可變易的常道,所以稱為五常。

  (3)"必也正名乎"孔丘的話,見《論語子路》:"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4)"翻手為雲覆手雨"等句,見杜甫《貧交行》一詩。管鮑,即管仲和鮑叔牙,春秋時齊國人,二人少年時友善,後齊桓公命叔牙為相,叔牙推薦管仲自代。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