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5章 "題未定"草(一至三)(3)

  然而,先前已經說過,現在的報章的失了力量,卻也是真的,不過我以為還沒有到達如記者先生所自謙,竟至一錢不值,毫無責任的時候。因為它對於更弱者如阮玲玉一流人,也還有左右她命運的若幹力量的,這也就是說,它還能為惡,自然也還能為善。"有聞必錄"或"並無能力"的話,都不是向上的負責的記者所該采用的口頭禪,因為在實際上,並不如此,--它是有選擇的,有作用的。

  至於阮玲玉的自殺,我並不想為她辯護。我是不讚成自殺,自己也不豫備自殺的。但我的不豫備自殺,不是不屑,卻因為不能。凡有誰自殺了,現在是總要受一通強毅的評論家的嗬斥,阮玲玉當然也不在例外。然而我想,自殺其實是不很容易,決沒有我們不豫備自殺的人們所渺視的那麽輕而易舉的。倘有誰以為容易麽,那麽,你倒試試看!

  自然,能試的勇者恐怕也多得很,不過他不屑,因為他有對於社會的偉大的任務。那不消說,更加是好極了,但我希望大家都有一本筆記簿,寫下所盡的偉大的任務來,到得有了曾孫的時候,拿出來算一算,看看怎麽樣。

  五月五日。

  注釋:(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日《太白》半月刊第二卷第五期,署名趙令儀。

  (2)阮玲玉參看本卷第288頁注(7)。

  (3)艾霞當時的電影演員,於一九三四年二月間自殺。

  "題未定"草(五)

  M君寄給我一封剪下來的報章。這是近十來年常有的事情,有時是雜誌。閑暇時翻檢一下,其中大概有一點和我相關的文章,甚至於還有"生腦膜炎"(2)之類的惡消息。這時候,我就得預備大約一塊多錢的郵票,來寄信回答陸續函問的人們。至於寄報的人呢,大約有兩類:一是朋友,意思不過說,這刊物上的東西,有些和你相關;二,可就難說了,猜想起來,也許正是作者或編者,"你看,咱們在罵你了!"用的是《三國誌演義》上的"三氣周瑜"或"罵死王朗"的法子。不過後一種近來少一些了,因為我的戰術是暫時擱起,並不給以反應,使他們諸公的刊物很少有因我而蓬蓬勃勃之望,到後來卻也許會去撥一撥誰的下巴:這於他們諸公是很不利的。M君是屬於第一類的;剪報是天津《益世報》(3)的《文學副刊》。其中有一篇張露薇(4)先生做的《略論中國文壇》,下有一行小注道:"偷懶,奴性,而忘掉了藝術"。隻要看這題目,就知道作者是一位勇敢而記住藝術的批評家了。看起文章來,真的,痛快得很。我以為介紹別人的作品,刪節實在是極可惜的,倘有妙文,大家都應該設法流傳,萬不可聽其泯滅。不過紙墨也須顧及,所以隻摘錄了第二段,就是"永遠是日本人的追隨者的作家"在這裏,也萬不能再少,因為我實在舍不得了--"奴隸性是最’意識正確’的東西,於是便有許多人跟著別人學口號。特別是對於蘇聯,在目前的中國,一般所謂作家也者,都懷著好感。可是,我們是人,我們應該有自己的人性,對於蘇聯的文學,尤其是對於那些由日本的淺薄的知識販賣者所得來的一知半解的蘇聯的文學理論家與批評家的話,我們所取的態度決不該是應聲蟲式的;我們所需要的介紹的和模仿的(其實是隻有抄襲和盲目的應聲)方式也決不該是完全出於熱情的。主觀是對於事物的選擇,客觀才是對於事物的方法。我們有了一般奴隸性極深的作家,於是我們便有無數的空虛的標語和口號。

  "然而我們沒有幾個懂得蘇聯的文學的人,隻有一堆盲目的讚美者和零碎的翻譯者,而讚美者往往是牛頭不對馬嘴的胡說,翻譯者又不配合於他們的工作,不得不草率,不得不’硬譯’,不得不說文不對題的話,一言以蔽之,他們的能力永遠是對不起他們的思想;他們的’意識’雖然正確了,可是他們的工作卻永遠是不正確的。

  "從蘇聯到中國是很近的,可是為什麽就非經過日本人的手不可?我們在日本人的群中並沒有發現幾個真正了解蘇聯文學的新精神的人,為什麽偏從淺薄的日本知識階級中去尋我們的食糧?這真是一件可恥的事實。我們為什麽不直接的了解?為什麽不取一種純粹客觀的工作的態度?為什麽人家唱’新寫實主義’,我們跟著喊,人家換了’社會主義的寫實主義’,我們又跟著喊;人家介紹紀德,我們才叫;人家介紹巴爾紮克,我們也號;然而我敢預言,在一千年以內:絕不會見到那些介紹紀德,巴爾紮克的人們會給中國的讀者譯出一兩本紀德,巴爾紮克的重要著作來,全集更不必說。

  "我們再退一步,對於那些所謂’文學遺產’,我們並不要求那些跟著人家對喊’文學遺產’的人們擔負把那些’文學遺產’送給中國的’大眾’的責任。可是我們卻要求那些人們有承受那些’遺產’的義務,這自然又是談不起來的。我們還記得在慶祝高爾基的四十年的創作生活的時候,中國也有魯迅,丁玲一般人發了慶祝的電文;這自然是冠冕堂皇的事情。然而那一群簽名者中有幾個讀過高爾基的十分之一的作品?有幾個是知道高爾基的偉大在那兒的?。。。。。。中國的知識階級就是如此淺薄,做應聲蟲有餘,做一個忠實的,不苟且的,有理性的文學創作者和研究者便不成了。"五月廿九日天津《益世報》。

  我並不想因此來研究"奴隸性是最’意識正確’的東西","主觀是對於事物的選擇,客觀才是對於事物的方法"這些難問題;我隻要說,誠如張露薇先生所言,就是在文藝上,我們中國也的確太落後。法國有紀律和巴爾紮克(5),蘇聯有高爾基,我們沒有;日本叫喊起來了,我們才跟著叫喊,這也許真是"追隨"而且"永遠",也就是"奴隸性",而且是"最’意識正確’的東西"。但是,並不"追隨"的叫喊其實是也有一些的,林語堂先生說過:"。。。。。。其在文學,今日紹介波蘭詩人,明日紹介捷克文豪,而對於已經聞名之英美法德文人,反厭為陳腐,不欲深察,求一究竟。。。。。。此種流風,其弊在浮,救之之道,在於學。"(《人間世》二十八期《今文八弊》中)南北兩公,眼睛都有些斜視,隻看了一麵,各罵了一麵,獨跳猶可,並排跳舞起來,那"勇敢"就未免化為有趣了。

  不過林先生主張"求一究竟",張先生要求"直接了解",這"實事求是"之心,兩位是大抵一致的,不過張先生比較的悲觀,因為他是"豫言"家,斷定了"在一千年以內,絕不會見到那些紹介紀德,巴爾紮克的人們會給中國的讀者譯出一兩本紀德,巴爾紮克的重要著作來,全集更不必說"的緣故。照這"豫言"看起來,"直接了解"的張露薇先生自己,當然是一定不譯的了;別人呢,我還想存疑,但可惜我活不到一千年,決沒有目睹的希望。

  豫言頗有點難。說得近一些,容易露破綻。還記得我們的批評家成仿吾(6)先生手掄雙斧,從《創造》的大旗下,一躍而出的時候,曾經說,他不屑看流行的作品,要從冷落堆裏提出作家來。這是好的,雖然勃蘭兌斯曾從冷落中提出過伊孛生和尼采,但我們似乎也難以斥他為追隨或奴性。不大好的是他的這一張支票,到十多年後的現在還沒有兌現。說得遠一些罷,又容易成笑柄。江浙人相信風水,富翁往往豫先尋葬地;鄉下人知道一個故事:有風水先生給人尋好了墳穴,起誓道:"您百年之後,安葬下去,如果到第三代不發,請打我的嘴巴!"然而他的期限,比張露薇先生的期限還要少到約十分之九的樣子。

  然而講已往的瑣事也不易。張露薇先生說慶祝高爾基四十年創作的時候,"中國也有魯迅,丁玲一般人發了慶祝的電文,然而那一群簽名者中有幾個讀過高爾基的十分之一的作品?"這質問是極不錯的。我隻得招供:讀得很少,而且連高爾基十分之一的作品究竟是幾本也不知道。不過高爾基的全集,卻連他本國也還未出全,所以其實也無從計算。至於祝電,我以為打一個是應該的,似乎也並非中國人的恥辱,或者便失了人性,然而我實在卻並沒有發,也沒有在任何電報底稿上簽名(7)。這也並非怕有"奴性",隻因沒有人來邀,自己也想不到,過去了。發不妨,不發也不要緊,我想,發,高爾基大約不至於說我是"日本人的追隨者的作家",不發,也未必說我是"張露薇的追隨者的作家"的。但對於綏拉菲摩維支(8)的祝賀日,我卻發過一個祝電,因為我校印過中譯的《鐵流》。這是在情理之中的,但也較難於想到,還不如測定為對於高爾基發電的容易。當然,隨便說說也不要緊,然而,"中國的知識階級就是如此淺薄,做應聲蟲有餘,做一個忠實的,不苟且的,有理性的文學創作者和研究者便不成了"的話,對於有一些人卻大概是真的了。

  張露薇先生自然也是知識階級,他在同階級中發見了這許多奴隸,拿鞭子來抽,我是了解他的心情的。但他和他所謂的奴隸們,也隻隔了一張紙。如果有誰看過非洲的黑奴工頭,傲然的拿鞭子亂抽著做苦工的黑奴的電影的,拿來和這《略論中國文壇》的大文一比較,便會禁不住會心之笑。那一個和一群,有這麽相近,卻又有這麽不同,這一張紙真隔得利害:分清了奴隸和奴才。

  我在這裏,自以為總算又鉤下了一種新的偉大人物--一九三五年度文藝"豫言"家--的嘴臉的輪廓了。八月十六日。

  注釋:(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五年十月五日《芒種》半月刊第二卷第一期。發表時題目下原有小注:"一至三載《文學》,四不發表。"按《"題未定"草(四)》實係擬寫未就。

  (2)"生腦膜炎"一九三四年二月二十五日偽滿《盛京時報》第三版載《魯迅停筆十年,腦病甚劇亦不能寫稿》消息一則:"上海函雲,左翼作家魯迅近染腦病,亦不能執筆寫作,據醫生診稱,係腦膜炎之現象,苟不速治,將生危險,並勸氏今後停筆不作任何文章,非休養十年,不能痊愈雲。"同年三月十日天津《大公報》據以轉載。

  (3)《益世報》天主教教會報紙,比利時教士雷鳴遠(後入中國籍)主辦。一九一五年十月創刊於天津,一九四九年一月天津解放時停刊。

  (4)張露薇原名賀誌遠,吉林人,曾主編北平《文學導報》,後成為漢奸。《略論中國文壇》一文共分三段,第一段和第三段的題目分別為《意識正確的文魔們的新夢》和《茅盾先生的法寶》。

  (5)紀德(AGide,1869-1951)法國作家。著有小說《窄門》、《地糧》、《田園交響曲》等。巴爾紮克(HdeBalzac,1799-1850)法國作家。他的作品總題為《人間喜劇》,包括長篇小說《歐也妮葛朗台》、《高老頭》、《幻滅》等九十多部。

  (6)成仿吾湖南新化人,文學評論家。創造社主要成員之一。

  (7)關於祝賀高爾基創作四十年一事,上海《文化月報》第一卷第一期(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曾刊出由魯迅、茅盾、丁玲、曹靖華、洛揚等人署名的《高爾基的四十年創作生活--我們的祝賀》一文,並不是祝電。

  (8)綏拉菲摩維支(ACCepadMpGMZ,1863-1949)蘇聯作家。他的長篇小說《鐵流》由曹靖華譯成中文,魯迅寫了《編校後記》,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以三閑書屋名義出版。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