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24 大自然的文字

  教材分析

  “題解”

  這是一篇說明性文章。

  “大自然的文字”這一標題,會促使我們作如下思考:

  一是所謂“文字”。指的是記錄語言的書麵符號,這是從通常意義上來詮解的,而課文裏所說的“文字”顯然與以上理解並不相同。

  二是“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何來“文字”?既然標題明確了這是本文的說明對象,那麽,這一對象可能是從比喻意義上講的,並非我們平常所指的記錄語言的書麵符號。

  其實,“大自然的文字”指的是大自然的一些事物現象所顯露出來的某種意義,讓我們可以從中領悟意義,作出解讀。作者希望我們留心觀察周圍事物,讀懂大自然。

  “結構分析”

  這篇課文指出了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說明了天空中和土地上種種事物現象就是可以解讀的大自然的文字,強調了要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就必須留心觀察周圍事物,對一些事物現象不能理解的,應該到書本裏麵尋求答案,否則永遠讀不懂大自然的文字。

  全文七個自然段,可以分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指出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

  先從一般意義上說明,識了字可以看書,了解世上之事;

  接著從特殊意義上說明,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一顆星、地上的一粒石子也是字,有待我們去解讀。

  ——指出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明確了本文的說明對象,從而領起下文。

  第二段(第二至六自然段):列舉大自然的種種事物現象,指出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說明了如何去讀它。

  這一段從大的方麵可以分為兩層。

  第一層(第二至三自然段):說明天空中的文字。

  星星:從星星中找到小熊星座,從小熊星座中找到北極星——北極星所在表示北方。

  雲:砧狀雲是雷雨預兆,飛行時應該避開。

  第二層(第四至六自然段):說明土地上的文字。

  先總提,土地也是一本有趣的書。

  繼分寫——

  一塊灰色的石頭:它是石灰石碎貝殼造成這裏曾是一片汪洋。

  一塊大花崗石:它披著青苔(時間久遠),如此巨大(怎麽搬來),處身森林(如何穿過),解讀:它是冰搬來的,很久以前由“爬”來的冰塊帶來的,當時沒有森林,森林後來才有的。

  ——這一段實際上寫了天空和地上的一些物體,善於解讀的人便會明白它們帶給我們的信息,從某種意義說,它們是大自然的文字。

  第三段(第七自然段):說明怎樣讀懂大自然的文字。

  先強調要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必須從小就到樹林裏或田野上走走,注意觀察。

  接著指出如果還有不明白的,就要去讀書,求解釋,還要請教有學問的人。

  末了從反麵指出老是坐在家裏就永遠不會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這一段給我們指明認識大自然文字的方法,重在到大自然去觀察、向書本或有學問的人求解,否則不會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大自然有自己的文字舉例說明大自然的文字指出如何認識大自然的文字,脈絡清晰,通俗易懂。

  “字詞推敲”

  “古代,當水手們需要在海上尋找道路的時候,他們就去看星星寫成的天書。”句中的“天書”一詞,本來的意思是天上神仙寫的書或信,自然屬於迷信一類,後人又用來比喻難認的文字或難懂的文章,作者引用這一詞語意在指代大自然的文字,沒有閱曆、缺少經驗的人,對於星星寫出的“天書”是無法解讀的,以此突出常年航行海上的水手們在必要時可以讀懂這一“天書”,並且借以幫助自己辨明方向,正常航行。因此,這一“天書”用得很有特色,很有內涵。

  “句子含義”

  它是石灰石,是由碎貝殼造成的。大家都知道貝類是海洋裏的居民,可見在遠古時代,現在是城市的這塊地方曾經是一片汪洋。

  ——這裏的兩句,字麵意思不難理解,關鍵在於它揭示了認識大自然文字的推理過程,給我們如何認識大自然的文字指示了方向:建築工地上偶爾挖出了一塊灰色的石頭,在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的眼中為什麽不普通?因為它是石灰石,石灰石是由貝類造成的,這是第一層。貝類是海洋裏的居民,怎麽會在這裏出現?可見這裏原來是海洋,這是第二層。最後作出判斷,這座城市所在的地方,原來曾經是一片汪洋。因此,建築工地偶爾挖出的一塊灰色的石頭,也成了大自然的文字,如何去解讀它?這兩句作了明晰的揭示。

  總是坐在家裏的人,永遠不會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這一句是全文的結句,采用了反麵表達的方式,指出了總是坐在家裏,不與大自然接觸,就永遠不會懂得大自然的文字。實質上包含了正麵強調的意思,強調我們如果要懂得大自然的文字,就必須走出家門,到大自然中去,去觀察大自然的種種物象,並且進行探究。聯係上文,就是到書裏去尋求答案,或者向有學問的人去請教,否則“永遠”無法解讀大自然的文字。

  “語段理解”

  本文主體部分列舉了大自然天空中和土地上的四種物象,表現出大自然的四樣文字,怎樣讀懂這些文字?作者一一作了指點。其中第六自然段的指點尤其清晰明白:

  先展現大自然的物象。在森林裏行走,有時會遇上一塊大花崗石,上麵披著青苔。

  接著列出三個疑問。這塊大花崗石怎麽來的?是誰將它搬到森林裏的?它又是怎樣穿過茂密的森林的?

  隨後突出認識大自然的文字的人,解答以上三個問題。不是人搬來,而是冰搬來。怎麽理解?冰塊從寒冷的北方“爬”過來,帶來這些石塊。再從時間上說明時間久遠,冰塊帶來石塊時這兒還沒有森林,森林是後來生長形成的,所以這一塊很大的花崗石無須穿過茂密的森林了。

  森林裏的一塊大花崗石,可以說是大自然的文字,怎麽解讀?我們一般人不懂,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合理推測,就解開了謎團了。這就給我們接觸大自然,觀察物象,解讀它們作為大自然文字的含義,指示了方向。

  “寫作特色”

  本文脈絡清晰,說明透徹,是一個重要的寫作特色。

  例如開頭提出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然後列舉四種物象具體說明,最後指出要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就必須接觸大自然,去觀察,去探求,否則永遠不會懂得。綜觀全文,脈絡清晰,條分縷析,說明透徹,值得學習。

  本文的另一個特色是舉例說明,貼合實際,絕無架空之弊。

  “大自然的文字”,這一問題乍看十分深奧,但聯係實際,舉例說明,就化深奧為簡明,使讀者易於感受,易於理解。如果搬弄深奧的學術名詞,架空闡釋大自然文字,讀者就會感到懸虛難解,懶得研讀了。

  另外,語言通俗明白,符合說明文的語言要求,也是顯而易見的。(馬明娟)

  教學設計

  “設計說明”

  這是一篇文藝性的說明文,語言通俗,脈絡清晰,內容有趣。教學時應主要著眼於學生自主學習、概括、搜集整理信息等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思路提要”

  首先,由對“文字”的認識和理解入手,激發閱讀興趣。其次,自讀課文,進行問題探討,促進整體感知。第三,琢磨主要段落,練習概括,體味大自然的奧秘。第四,結合文字閱讀,掌握認識大自然的文字的主要方法,總結學習收獲,培養實地考察進行科學研究的意識。最後,通過多種渠道,搜集資料,製作小報,進一步促進學生提高整理資料、文字表達、版麵製作等語文能力的發展和提高。

  “過程揭示”

  一、認識“文字”,引出課題

  1.你知道什麽是文字嗎?文字有什麽作用?

  2.揭示課題:大自然有文字的話,它的文字會是什麽呢?

  ——點撥:我們以前曾經學過一篇《石頭書》,大家還記得它的內容嗎?

  除了石頭,大自然中還有哪些事物有文字呢?

  3.怎樣理解“我們認識了文字,就可以讀很厚的書,就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事情了”這句話?

  ——文字是了解世界的重要媒介。其中的“厚”,表麵上是說書的厚度,實際上含有豐富的知識、精深的道理的意思。

  二、自學課文,整體感知

  1.明確要求:

  (1)讀通、讀順課文。

  (2)勾畫出不理解的字詞,查工具書或聯係上下文理解。

  (3)弄懂為什麽用“大自然的文字”作為課文題目。

  2.檢查自學情況。

  (1)朗讀課文。正音,評議。

  (2)交流字詞的意思。

  (3)說說為什麽用“大自然的文字”作為課文題目。

  三、琢磨體味,練習概括

  1.默讀課文,找一找課文舉了哪些例子說明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對人類的作用,畫出有關句子。

  2.交流勾畫的句子。談一談自己的認識。

  如:“飛行員知道,砧狀雲是雷雨的預兆,應該離它遠些才好。”從這句話“我”知道了雲也是大自然的文字,飛行員可以根據砧狀雲的位置預測到雷雨,及時避開它,從而避免事故的發生。

  3.概括主要內容。

  可以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對每一自然段的內容進行概括,然後再嚐試進行分類概括。

  (1)天空中的文字。

  ① 星星——指示方向。

  ② 雲——辨識天氣。

  (2)土地上的文字。

  ① 一塊灰色的石頭——碎貝殼造成——曾是一片汪洋。

  ② 一塊大花崗岩——冰塊帶來的。

  四、掌握方法,總結收獲

  1.介紹故事,激發興趣。

  作者伊林小時候就對大自然、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有時到鄉間去,守在螞蟻窩旁,觀察螞蟻的生活習性,一呆就是幾個小時;父親工廠製造肥皂的過程使小伊林看得入了迷,他把家裏的廚房當成實驗工廠,居然成功了;他按照書上的配方製作鞋油,用其把皮鞋擦得鋥亮,並高興地歡呼“科學勝利了”。當然他也有失敗的時候,但這讓他懂得了科學試驗要付出艱苦的勞動的道理。

  2.由伊林的故事,我們可以得到如何認識大自然的啟示。讓我們再看作者是怎麽說的,下麵我們看課文第七自然段,請大家回答。

  (1)自由讀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想一想。

  (2)介紹交流。

  ① 到大自然中去觀察。

  ② 向書本或有學問的人求解。

  3.總結課文,提問:你有什麽收獲?

  五、拓展延伸,課後實踐

  1.分工合作,搜集資料。

  大自然還有哪些文字呢?我們可以利用圖書館、網絡、訪問等方法搜集資料。

  2.整理資料,製作小報。

  各學習小組把收集到的資料匯集起來,出一份以“大自然的文字”為主題的小報。

  “課時建議”

  兩課時。

  精彩片段

  師:大自然的文字還真奇妙,一些普普通通,一點也不起眼的事物卻能提供那麽豐富的信息。可是怎樣才能發現大自然的文字,從中了解到這些信息呢?老師先給大家講一段關於本文作者伊林的故事——

  (參見“過程揭示”第四部分,略)

  聽了這段故事,你對伊林之所以能成為一名科普作家有什麽想法?

  生:他熱愛科學。

  生:他很執著。觀察螞蟻,一觀察就是幾個小時。

  生:他勇於探索,他不僅觀察怎麽做肥皂的,還自己去探索,動手去做。這種精神對他搞清楚科學真相一定很有幫助。

  師:我們是否可以從中得到一些關於認識大自然的文字的啟示呢?

  生:這裏雖然沒有直接寫伊林是怎樣認識大自然的文字的,但是可以看出伊林對科學、對大自然的熱愛,有了這種熱愛,才能認識大自然的文字。

  生:要想認識大自然的文字,離不開仔細的觀察。我們要勤於觀察大自然。

  生:我們還要大膽探索,大膽地做實驗,發現其中的奧秘。

  師:讓我們再看作者是怎麽說的,下麵我們讀一讀課文的結尾。

  (生讀課文)

  師:誰能說說作者認為怎樣才能認識大自然的文字,你同意他的觀點嗎?

  生:要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就必須到大自然中去,注意觀察一切東西。因為離開了大自然,離開了對大自然的觀察,就談不上認識大自然的文字了。

  生:還要學會到書本中去學習,因為書本裏記載了人類文明的精華,我們可以通過書本了解到許多前人已經認識和發現了的大自然的奧秘。我就喜歡讀大自然方麵的書籍。

  生:要認識大自然的文字,還要勇於向有學問的人請教。我覺得還可以向一些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的人請教,比如到大沙漠去探險、旅遊,就要找一個向導,他不一定有多少學問,但一定要有豐富的沙漠生活的經驗,這樣才能讀懂沙漠中的文字,知道什麽時候有風沙,哪裏有水等等。

  師:這是一些在某一方麵有學問的人,他們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大自然的文字。

  生:我覺得“總是坐在家裏的人,永遠不會懂得大自然的文字”這句話很有道理。不管你是從書上讀來的,還是從有學問的人那裏打聽來的,條件許可的話,應當通過實踐來檢驗。就像沒有沙漠生活經驗的人,懂得再多,如果不去沙漠裏真正體驗一下沙漠,把他一個人拋到沙漠裏,他不一定能生存下來。

  師:不能隻是知道有這麽一回事,還要能落實到實踐中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樣得到的知識才算是真知。

  “評點” 一個簡單的閱讀問題的解答,卻被老師轉化成了豐富的語文學習活動。首先是故事的引入,既訓練了學生的聽力,又從另一個角度豐富了課文信息,啟迪了學生的思維。第二,在學習認識大自然的文字的方法時,教者沒有就事論事,而是多加了一則要求,注重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觀點,有效地促進學生把信息的獲取與思維訓練結合在一起,加深了對文字的理解,樹立了科學的態度,掌握了認識事物的正確方法。

  (李建軍)

  參考資料

  1.伊林(1895~1953):蘇聯科普作家,生於烏克蘭,1925年畢業於列寧格勒工藝學院。他從小酷愛讀書,喜歡大自然,喜愛科學實驗。童年時期曾仔細觀察和研究螞蟻的生活情況,觀察天空和星象。這一切,為他日後以詩一般的意境、用文藝的手法創作科普作品打下了基礎。從1942年起,他還在大學念書時就開始創作科學文藝性短文。1927年創作的《不夜天》是他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一出版就受到讀者的喜愛,在此後的三十多年中,他為青少年創作了《幾點鍾》、《黑白》、《十萬個為什麽》等幾十部膾炙人口的科學文藝著作,在普及科學知識方麵起了巨大作用。

  2.有關大自然的文字列舉:

  (1)冬季幹冷春季寒。

  (2)冷得早,暖得早。

  (3)天上鉤鉤雲,地上雨淋淋。

  (4)魚鱗天,不雨也風顛。

  (5)若雨中能聽到蟬叫,便可知晴天將至。

  (6)燕子低飛要落雨。

  (7)龜背潮,下雨兆。

  (8)蚯蚓上路爬,雨水亂如麻。

  (9)麻雀囤食要落雪。

  (10)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

  (11)四九南風六月旱。

  (12)豬銜草,寒潮到。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