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16 草原

  教材分析

  “題解”

  這是一篇訪問記,選自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散文集《內蒙風光》。

  作者以“草原”為題,告訴我們他寫的是草原情景。然而,我們祖國幅員廣大,有草原的處所不在少數,他是寫的哪一個草原?讀後可知,老舍寫的是廣袤無垠、舉世聞名的內蒙古大草原,寫那裏的景、人、事、情。

  一般說來,親眼見到草原的人為數不多,對草原往往有一種神奇向往之感。那麽,老舍筆下的草原是什麽樣子?本文又涉及到哪些人和事?我們在接觸“草原”這一標題,對“草原”心馳神往之餘,自然急於閱讀課文,想弄個明白了。

  “結構分析”

  這篇訪問記敘寫了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草原美麗景色以及內蒙古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充分體現了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

  全文五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可以作為一段。

  第一段寫作者初次見到的草原景色。

  這一段開頭點明“我看到了草原”,看到了草原的什麽?接著具體描寫:

  看到了草原的天,那麽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達愉快之情;

  看到了天底下一碧千裏,並不茫茫;

  看到了草原的小丘、平地、羊群、駿馬、大牛;

  看到了到處翠色欲流……使“我”既想久立四望,又想低吟小詩,心情無比愉悅。

  第二段寫蒙古族同胞來到這幾十裏外歡迎遠客。

  先點訪問目的地;

  繼寫草原遼闊,牛羊漸多,馬群出現;

  接著突出蒙古族同胞騎著馬兒前來迎客,他們歡呼、飛馳、引路,展現了一派熱鬧景象。

  第三段寫蒙古包外,主人熱情歡迎客人的情景。

  先點馬多、車多、人多;

  繼寫主客之間握手、歡笑、說話;

  突出了主客情深,心裏總是民族團結。

  第四段寫蒙古包內主客雙方互相敬酒的熱烈場麵。

  主人們倒奶茶、擺奶豆腐、端進羊肉,向客人敬酒,我們回敬,反複進行;

  姑娘們唱民歌,我們的歌手也唱起來,主客雙方沉浸在歡快之中……

  第五段寫蒙漢兩族人民親切聯歡、話別的情景。

  小夥子們套馬、摔跤,姑娘們跳舞,客人們也唱也舞還要騎一騎蒙古馬;

  時間晚了,大家都依依不舍,難以別離,表現了一腔深情。

  這裏的五個自然段組成了完整的文章。作者以空間轉換為序,把事情與情感交織起來。我們可以從空間、事件、情感三個方麵列出三條線索,進一步理清結構:

  空間:初見草原接近陳巴爾虎旗蒙古包外蒙古包內蒙古包外。

  事件:賞美景被歡迎喜相見受款待共聯歡難分別。

  情感:愉快熱情摯情盛情深情。

  這三條線互相對應,交織一體,聯係緊密。

  “字詞推敲”

  “那裏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麽清新,天空是那麽明朗,使我總想……”句中的一些詞語切合草原特點和“我”初入草原的心情,是精心提煉的,例如:“清新”,清爽而新鮮,草原的空氣才能給人如此感受;“總”表達了草原太新奇太可愛,作者常常憋不住想唱歌,以此來表達愉快心情。

  “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句中的“灑脫”,意思是自然,不拘束,指言談、舉止、風格,用在本文中,可以用“隻要方向不錯,怎麽走都可以”來理解,其實是以自我感受來暗示草原遼闊無邊,無所阻礙。

  “河!”這裏,在“河”字後邊加了歎號,說明了在草原上河的重要。有了河,才能使草原具有旺盛的活力,才能有人家,才會有牛羊馬匹。

  “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像一條彩虹朝我們飛過來。”蒙古族同胞迎客心切,驅馬急馳,速度很快,像飛一樣,這一“飛”字用得好。而蒙古族同胞迎客時穿著鮮豔的服裝,騎在馬上,衣襟和綢帶迎風飄舞,所以說像彩虹一樣。這兒的“彩虹”用得多麽準確、傳神啊!

  統讀全文,還有一些難解或須解的詞語需要我們仔細推敲,略舉一例吧:

  “羊群一會兒……一會兒……走到哪裏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句中的“一會兒”連用,表明羊群攀高走下的動作迅捷,帶來人們的視覺美感,而用“白色的大花”比狀羊群,固然是作者的想象,也未嚐不使人更添美感,用得多麽貼切生動!

  “句子含義”

  在天底下,一碧千裏,而並不茫茫。

  ——“茫茫”是朦朧的樣子。在作者的眼裏,天底下的草原是一望無際的碧綠色,空氣清新,天空明朗,視野十分開闊,所以沒有模糊的“茫茫”之感,原句的意思並不矛盾。

  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麽柔美,就像隻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雲際。

  ——小丘不高,也不直上直下,和草原同色,才給人“柔美”之感,好像用綠色塗抹而成,沒有墨線勾勒的痕跡,這景色又濃又潤,就像畫中的翠色要流下來似的,但放眼遠望,這綠色一直流入雲際,原因是無邊草原在遠處和天空相連,造成了翠色“流入雲際”的直接感受了。

  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這是一個含義深刻的結句,意思是蒙漢兩族人民情誼深厚,怎麽能忍心分別呢?在夕陽裏,大家望著無邊的草原,互相傾訴著惜別之情。顯然,這一結句是作者感情最集中、最豐富的流露,也是全文的點睛之筆。

  “語段理解”

  第二自然段寫主人到幾十裏外歡迎遠客,理解這一語段可分三層:

  第一層寫我們走了一百五十裏才到達了要訪問的目的地——陳巴爾虎旗,而這個旗過去後仍然是草原,表明草原的寬廣遼闊。

  第二層寫我們看見了河、牛、羊、馬,知道快要到訪問的目的地了。

  第三層寫主人到幾十裏外歡迎遠客的情景:先用比喻,蒙古族同胞騎著駿馬,像一條彩虹一樣飛過來,他們心急啊!接著點出這是主人到幾十裏外來迎接遠客。再寫主人歡呼、飛馳、引路;隨後渲染一派熱鬧氣氛——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打破了草原的靜寂。最後點示飛過小丘,看見了幾座蒙古包,大概就要到地頭了。——這一語段突出了蒙古族同胞熱情好客的精神風貌,讀之令人感動。

  “寫作特色”

  本文運用了寫景、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作手法,注意靜態描寫(第一段)和動態描寫(第二段)的有機結合,在靜與動的變化中,在動與靜的對比中,對草原、對蒙古族人民的情感逐漸加深,表達了熾熱的思想感情。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把空間位置、事情發展、思想感情三條線交融為一體,隨著空間的轉移、事情的發展,思想感情也在逐步加深,“結構分析”部分對此三者對應關係已列出簡圖,我們可以聯係課文進一步理解。

  此外,文章還多處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對於準確、形象、生動地表達思想感情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兒就不一一列出了。(徐 敏)

  教學設計

  “設計說明”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散文,逼真地描繪了內蒙古草原的美麗景色,熱情地歌頌了蒙古族人民和漢族同胞的深情厚誼。語言流暢,琅琅上口。祖國各族人民團結友愛之情躍然紙上。教學中要紮紮實實地引導學生讀書,通過多讀,明白文中之意,體會文中之情,悟出文中之理,感受語言之美。

  在強調讀文的同時,結合觀看插圖,也有助於體會文章所表現的民族團結的主旨。

  “思路提要”

  初讀課文,總體把握——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總體的了解,總體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再讀課文,理清脈絡——了解文章各段的內容,了解文章的敘述順序,理清脈絡。

  品詞析句,理解內涵——深入了解作者是怎樣通過語言文字來表達思想感情的,學習作者遣詞造句的本領,豐富自己的語言,提高寫作水平。

  深情朗讀,加深體驗——進一步受到文章思想感情的熏陶,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過程揭示”

  一、以歌激情,以畫引情,導入新課

  1.教者演唱(或聽錄音)《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麵馬兒跑,揮動鞭兒響四方,百鳥齊飛翔……”

  2.導語:這是一首讚美草原的歌曲。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課文(板書課題“草原”)。提問:什麽叫草原?你們見過草原嗎?見到的(或想象中的)草原是什麽樣子?

  (漫談)

  3.看到“草原”這個題目,你馬上想到文章會寫什麽內容?作家老舍寫的是什麽呢?請聽老師把課文朗讀(或聽錄音)一遍,一邊聽一邊思考這個問題。

  4.讀後討論。

  (這篇文章寫老舍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的情景,寫了草原美麗的自然風光,寫了蒙漢同胞情深誼長的熱烈場麵)

  5.簡介作者: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著名小說家、戲劇家。

  二、再讀課文,理清層次

  1.各自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

  (1)課文是按什麽順序記敘的?(以空間的轉換為序: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內——蒙古包外)

  (2)各個自然段的大意。(美景——遠迎——會見——款待——話別)

  2.課文哪一部分寫了草原美麗的自然風光?(第一自然段)哪一部分寫了蒙漢同胞情深誼長的熱烈場麵?(第二至五自然段)

  三、品詞析句,理解內涵

  1.自由讀第一自然段,說說你讀懂了什麽。

  (1)同座交流,全班交流(草原美,作者心情愉快,喜歡草原)

  (2)哪些句子寫草原美呢?請讀讀有關的句子。

  (3)投影揭示:

  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

  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裏都像給無邊的

  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麽柔美,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雲際。

  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麽柔美,就像隻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

  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雲際。

  ① 思考並討論:這兩組句子,哪種說法好?好在哪裏?

  (各組下一句的說法好,用打比方的方法,把羊群、小丘描寫得很美,令人向往)

  ② 用簡筆畫幫助學生理解“綠色渲染”、“墨線勾勒”、“流入雲際”。

  (4)哪些句子寫作者心情愉快呢?請找出有關的句子朗讀體會。

  ① 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

  ② 這種境界,既使人驚歎,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③ 在這種境界裏,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5)為什麽“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也寫的是作者的愉快心情?(對景物的感覺跟人的心情有關)

  2.學習第二至五自然段。

  (1)默讀第二自然段,想象所描繪的情景。

  ① 漫談想象的情景:草原實在大。

  (汽車走了一百五十裏,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裏,也還是草原)

  (行車十分灑脫,隻要方向不錯,怎麽走都可以)

  ② 出示句子,比較它們的不同之處:

  走了許久,望見了一條河。

  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

  (下一句多了修飾語,把河比喻成“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最後用的是感歎號。具體、形象地寫了河的形狀,表達了作者的驚喜之情)

  忽然,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

  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

  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

  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朝

  我們飛過來。

  (下一句兩處用了比喻,寫出了歡迎隊伍來得快)

  ③ 讀課文,看插圖,說遠迎。

  (2)輕輕讀第三至四自然段,複述蒙古包內外歡迎的情景,體會民族團結的感情。

  (3)指名讀第五自然段,說說是怎樣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

  ① 理解:何忍別(何:哪裏;忍:忍心,舍得;別:離別)、天涯(極遠的地方)、話(傾訴)、斜陽(傍晚時西斜的太陽)。

  ② 討論後小結:“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漢族人民之間的情誼很深,怎麽舍得就這樣分別?大家站在蒙古包外,麵對一望無際的草原,在夕陽西下的時候,依依不舍地話別。

  四、深情朗讀,加深體驗

  1.各自輕輕讀課文,複述“迎客”、“相見”、“款待”、“聯歡”的盛況,說說從中能體會到怎樣的思想感情。

  2.讀讀你感興趣的段落,重點指導朗讀下列語句:

  (1)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麽柔美,就像隻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雲際。

  (2)這種境界,既使人驚歎,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3)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朝我們飛過來。

  (4)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3.指名朗讀,師生共同評價。

  附板書:

  “課時建議”

  三課時。

  精彩片段

  師:同學們,《草原》這篇課文可以分成幾段?

  (默讀課文後,紛紛舉手要求發言)

  生:我看可以分成兩段。

  生:我認為應該分成三段。

  生:我看分成五段也行。

  師:(示意暫停)討論分段的時候,大家不能隻是說分幾段,還要講出這麽分的理由。下麵誰先說?

  生:我認為可以分成兩段。第一段是第一自然段,這一段寫的是草原上美麗的自然風光;第二段是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寫的是蒙漢同胞的深厚友誼。

  生:我為什麽說可以分成三段呢?第一段是第一自然段,這一段寫的是作者初到草原時見到的美麗景色和自己的心情;第二段是第二自然段,寫的是蒙古族同胞遠道歡迎的情景;第三段是第三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寫作者跟蒙古族同胞聯歡、暢談和不忍離別。

  師:你剛才說可以分五段?

  生:是的。每個自然段是一段。

  師:能說說理由嗎?

  生:第一段寫作者初次見到的草原景色;第二段寫主人來到幾十裏外歡迎客人;第三段寫在蒙古包外迎客的情況;第四段寫進了蒙古包相互敬酒的情況;第五段寫話別。簡單地說,就是“美景——遠迎——會見——款待——話別”。

  師:聽了剛才幾位同學的發言,大家有什麽意見?

  生:我被搞糊塗了,照他們這樣說,一篇文章可以隨你怎麽分嘛。

  師:哦?是這樣嗎?

  生:我不同意他這樣說。不管你怎麽分,要能講出理由。也就是說,要合理。

  師:我同意你的看法。那麽,大家對剛才的分段還有什麽意見?

  生:我覺得把五個自然段分成五段的做法不大好:分了等於沒分,太碎了。

  生:其他兩種分法我認為是合理的。

  生:我也同意。

  師:我基本上讚同大家的意見。一般說,分段不要過於瑣碎,但有時一個自然段分為一段也是可以的,隻要分得合理,全文按照同一個標準分,想怎麽分都行。

  “評點” 劃分段落的訓練是一種邏輯思維訓練。它不可隨心所欲,想怎麽分就怎麽分,一定要指導學生認真把握作者思路,合理劃分。但段落劃分又不能過於強求一致,簡單地肯定一種,否定另一種。不管你怎麽分,都要講出令人信服的理由。這樣做,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論辯能力,不致盲目從眾,人雲亦雲。這位老師這樣做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吳迪康)

  參考資料

  1.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著名小說家、戲劇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四世同堂》、《駱駝祥子》等,有短篇小說集《月牙集》等;劇本有《龍須溝》、《茶館》等多部。

  老舍苦難的童年:

  生於平民家庭,家境貧苦。父親是一個滿族護軍,在老舍一歲時,犧牲於八國聯軍的炮火之下。母親和姐姐靠給士兵縫洗衣服維持生活。母親後來當了學校的勤雜工。全家人都是文盲,隻有老舍在公費的學校裏念到師範畢業,成了一家之中唯一識字的孩子。他念書的時候,中午回到家中,常常碰到家裏揭不開鍋的情況,他問一句:有吃的嗎?聽說沒有,就剛強地往回走,餓著肚子聽下午的課。

  2.旗:內蒙古自治區的行政區劃單位,相當於縣。

  3.蒙古包:蒙古族牧民居住的圓頂帳篷,用氈子(羊毛壓成的像厚呢子或粗毯子似的東西)做成。

  4.草原:半幹旱地區雜草叢生的大片土地,間或雜有耐旱的樹木。

  5.鄂溫克族:曆史上異地而住的鄂溫克族居民,曾被稱為“索倫”、“通古斯”、“雅庫特”等。1957年,根據本民族意願,統一民族名稱為鄂溫克。“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的鄂溫克族自治旗、陳巴爾虎旗、阿榮旗、額爾古納左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及黑龍江省訥河市等地。人口少而分布廣,多與蒙古、達斡爾、漢、鄂倫春等族交錯雜居。鄂溫克族自治旗是其主要聚居區,地屬大興安嶺西側緩坡和草原。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鄂溫克族人口數為30505.使用鄂溫克語,沒有本民族文字。牧區學校通用蒙古語、蒙古文,農業區和靠山區通用漢語、漢文。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