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4 古詩兩首

  教材分析

  “題解”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所寫的一首七律,寫於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的春天。當時,他因為逃避成都一帶的軍閥混戰,帶著全家人流落在梓州(今四川三台),這一年,他已五十二歲了。

  關於官軍收河南河北的情況,據《新唐書》、《資治通鑒》的記載: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四月,唐代宗就位,詔令自己的長子李適作天下兵馬大元帥,朔方節度使仆固懷恩為副統帥,統帥各節度使和回紇的援軍進討史朝義。十月,在洛陽北部大敗史朝義,殲敵八萬人,史朝義潰逃,收複了東都洛陽,於是史的幾個大將紛紛獻地投降,官軍一口氣收複了河南河北的十個州,隨後延續十年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

  漂泊在劍南東川梓州的詩人杜甫聽到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心情非常激動,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詩篇,被人譽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詩”。

  標題中的“河南河北”並非指河南省、河北省,“河”指黃河,亦即黃河以南以北的大片土地。

  《示兒》是宋代著名詩人陸遊寫的一首七言絕句,寫於嘉定三年(公元1210年)春,這時詩人已是八十五歲高齡了。也有人說這首七絕寫於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是陸遊臨終前的絕筆詩。

  陸遊是我國文學史上的愛國詩人,他的詩憤怒揭露女真貴族蹂躪中原的罪行,抨擊投降派的不抵抗主義,畢生力主抗金,收複失地,也參加了“還我河山”的事業。可惜,他臨終之前沒有盼到抗金勝利,中原大地仍然淪於異族鐵蹄之下,這才囑咐子孫們待到中原恢複之日,家祭毋忘告知,表現了他至死不渝的愛國主義情懷。詩以“示兒”為題,意思是給兒女們看。

  “結構分析”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歌描寫了詩人聽到官軍收複失地的消息之後驚喜欲狂的心情,反映了詩人渴望安定生活的思想,誠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詩”。

  全詩八句四聯,內容上貫通一氣,但又是各有側重的:

  開頭兩句,寫詩人初聞官軍收複薊北的捷報時的那種喜極流淚的情景。

  接著兩句,進一步寫出詩人抑製不住的興奮激動的感情——這是由自己延及妻子家人了。

  五、六兩句,描寫詩人要放歌縱酒,結伴還鄉,過安定日子的願望。

  七、八兩句,緊接“還鄉”之想,點說回鄉的路程,詩人形象曆曆如在目前。

  “初聞”“卻看”“還鄉”路線(“即從”、“便下”),從結構上看,這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剛聽到捷報時的心情,再看家人的情態也與自己一樣,於是興致高漲,想喝酒,要還鄉了,緊承還鄉之願而來的是路線設計,詩人長期過著漂泊不定的流亡生活,此時已經有點迫不及待了,可見他多麽渴望過上和平安定的日子啊!

  《示兒》這首七言絕句表現了詩人臨終之前,心中念念不忘的不是個人的生死,而是祖國領土的完整,反映了他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

  全詩四句兩聯:

  一、二句這一聯,寫詩人至死猶傷悲祖國不能統一。

  出句“死去元知萬事空”,表麵上是消極之言,其實是詩人故作抑筆,對句便突然宕起,表明至死沒有其他想法,亦即不計個人生死,唯有悲傷祖國不能統一。

  三、四句這一聯,寫詩人死後的希望,表現了詩人收複失地的信心。

  上聯寫了因不能收複失地而悲傷,現在要死了,但“王師北定中原”勢必有“日”,囑咐兒孫們家祭時不忘報告,詩人有著樂觀主義襟懷啊!

  這首詩歌從生前寫到死後,跨度很大,貫串其中的是渴望統一,體現了詩人的高尚情操。

  “字詞推敲”

  “劍外”、“薊北”:“劍外”,指劍門關以外(劍門關是由陝西入川的咽喉要塞),對於出生於中原的詩人杜甫來說,這裏是邊鄙的地方,是遙遠的異鄉。“薊北”,就是指幽州,是安祿山、史思明、史朝義稱兵作亂的根據地,收複薊北意味著“安史之亂”的最後平定。

  “涕淚”:這一詞不僅是生動真切的寫照,而且內涵豐富,這涕淚不是詩人一個人、一家人的,也不是一時一地的,而是“安史之亂”八年以來詩人曆經千辛萬苦、目睹人民災難而吞下的,現在一流為快了。

  “卻看”:“卻”的含義曆來有爭議,一般作“回頭”、“向後”,詩人是回過頭來向後看他的妻子兒女,隻見往日的愁雲一掃而空了。

  “白日”、“青春”:這裏兩個詞語的釋義曆來也有爭議,一般指春光明媚的大好日子。

  “即”、“便”:即,即刻;便,就。前後連貫起來,表達了詩人迫不及待要還鄉的心情。

  “穿”、“下”、“向”:峽險而狹,用上“穿”;出峽水順而易,用上“下”;由襄陽往洛陽,又要換陸路,故用“向”。這幾個動詞十分準確,這一見解是蕭滌非先生的。

  “元”:詩中的“元”同“原”,本來的意思。

  “但”:隻。要防止誤解為“但是”。

  “九州”:中國古代分為九州,這裏指代全國領土。

  “同”:一統江山,“同”作統一解。

  “王師”:指宋朝軍隊。

  “中原”:指淮河以北淪陷在金人手中的地區。

  “家祭”:祭祀祖宗。

  “乃翁”:乃,你的,你們的;翁,父親。乃翁,你或你們的父親。

  “句子含義”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這一聯的意思是官軍收複薊北的消息突然傳到劍外,一聽到這喜訊,我淚水縱橫,濕透了衣裳。出句記事,點明詩人聞訊地點,揭出題旨,是後七句敘事抒情的根據;對句生動而逼真地描寫詩人“初聞”平亂捷報時的極喜神態和心情。詩人大概想到了流落在外的一家可以返回家鄉,想到了多年來戰爭造成的災難,想到國家從此將能統一,人民將能安定地生活,怎不痛定思痛,悲喜交加,涕淚縱橫,難以自抑?——這一聯反映了詩人對平定叛亂的高興,對和平生活的渴望,內涵十分豐富。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這一聯的意思是回頭看看妻子兒女,他們沒有一點愁容了,我胡亂地卷起詩書,高興得簡直要發狂了。這一聯以“卻看”、“漫卷”的具體行動寫“喜”,一個“漫”字直露詩人喜悅情狀。大亂初平,捷報忽傳,詩人轉悲為喜,倉促之間情緒轉變如此之快,充分表現了詩人對國家統一安定的熱切企盼。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這一聯的意思是在這光明的日子裏,要放聲高歌,開懷痛飲,有花明柳媚的春景作伴,我正好回歸故鄉。這裏的“放歌”、“縱酒”直承“喜欲狂”,進一步抒寫詩人如癡如醉的歡快之情。“青春作伴”則又用擬人化的手法,表達詩人心頭愁雲四散、無比樂觀的情緒。一個“好”字寫出了詩人對前程充滿幻想。——這一聯寫詩人由“喜”聯想到具體行動,此行動由“喜”引發,反過來又充分表達了詩人的“喜”。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這一聯的意思是要即刻經巴峽、穿巫峽,抵襄陽後再由陸路直向洛陽進發。詩人欣喜之情一發而不可收,至此達到高潮。詩人預擬著還鄉的道路,快語作結。這尾聯初看似乎隻說明還鄉的路線計劃,其實是詩人在更深沉更強烈地抒發壓抑不住的思鄉愛國之情,表現還鄉的無比喜悅和急切的心境。此聯采用流水對,造成一瀉千裏之勢,與詩人迫切心情相適應。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這一聯的意思是本來就知道人一死去就什麽都完了,悲傷的隻是看不見祖國的統一。出句表麵上看來是消極之言,其實是詩人故作抑筆,對句突然激宕而起,突出了詩人至死沒有其他想法,唯獨悲傷無法見到祖國的統一。一抑一揚,如深穀中陡峰拔起,更覺巍峨。萬事皆空與隻悲九州不同,造成對比,更加突出了詩人的愛國主義情懷。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一聯的意思是王師到北方平定中原的日子,家裏祭祖時,不要忘記把這喜訊告訴你們的父親。上聯寫因不能收複失地而悲憤,這聯寫死後的希望,表現了詩人對收複失地的信心。前麵寫詩人死前念念不忘收複失地,接著又寫詩人對死後的希望,兩者相映生輝,表現了詩人的愛國情懷和樂觀精神。

  “寫作特色”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歌的寫作特色有別於老杜一貫“沉鬱頓挫”的風格,不再“強半言愁”,以“喜”貫穿,敘事抒情交融一體,可以說是重要特色。

  首聯出句記事,劍外捷報突然傳來,有地點,有訊息,有內容,成為下麵七句敘事抒情的根據。你看看詩人獲知訊息後的表現吧——他涕淚縱橫,沾滿衣裳,回看家人,愁雲四散,於是漫卷詩書,欣喜欲狂,想到了放歌、縱酒,想到了青春作伴,回歸故鄉,甚至還預想了回家的路線,“即”和“便”的流水句式更加映現了他急不可待的心情……這裏,有事更有情,做到了事中含情、情中見事,事和情有機地交織起來,融為一體了。因此,清代評注家浦起龍說:“八句詩,其疾如飛,題事隻一句,餘俱寫情。生平第一首快詩也!”這是切中肯綮的。

  同時,這是一首嚴整的格律詩,對仗工整,遣詞精當,句式和諧,例如“忽傳”、“初聞”、“卻看”、“漫卷”、“即從”、“便下”等等,雖是平常字眼,卻具有強烈的表現力,不僅反映出詩人當時的心情,而且也把因果關係和時間關係表達得十分清楚。又如末聯的“穿”和“下”尤其精當,一個“穿”字表現了巴峽、巫峽的地形險窄,一個“下”字則又表現出我國從西到東、由高而低的地勢。看似信手拈來,漫不經意,卻是詩人藝術匠心的體現。

  《示兒》這首詩意境極高,語言明白如話,顯見詩人的功力極深。如果要說寫作特色,值得注意的是:

  生前死後,形成對比,抑揚有致,相映生輝。

  詩人生前淡對死亡,一死之後萬事成空,唯獨傷悲的是不見祖國統一;因此,詩人寄希望於死後,王師定能北定中原,希望家祭時不要忘了報告這一喜訊。生前念念不忘的是祖國統一,死後還堅信有朝一日北定中原。這二者形成對比,相映生輝,充分表現了詩人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胸襟開闊的樂觀主義精神。

  (張宏兵)

  教學設計

  “設計說明”

  從古代詩歌特點和小學生學習古詩的心理、情感等特點出發,本課教學活動的設計和組織著重從以下幾方麵考慮:

  1.引導學生體會情感,涵育性情。

  課文所選兩首詩明白如話,但感情飽滿深厚,都洋溢著詩人的愛國情感。

  詩人陸遊臨終作詩,不說別的家常話,而隻說“不見九州同”之遺恨;對兒子沒有別的囑咐,卻隻叮嚀他們在家祭時別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訊告訴他。這是何等深厚真摯的愛國情感啊!

  詩人杜甫聽到官軍(也即陸遊所謂“王師”)收複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樣激動不已“喜欲狂”,不僅僅是因為自己從此可以結束顛沛流離的悲苦生活,更主要的是因為從此祖國可以重歸統一,人民可以免受戰亂之苦。由此可見,陸遊的“悲之切”和杜甫的“喜之狂”表達了相同的強烈的愛國之情,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培養、涵育學生愛國情懷。

  2.引導學生自讀自悟,注重自主。

  本課詩歌語言並無晦澀難懂之處,可引導學生參看注釋,查閱字典,反複吟誦,聯係上下文理解字詞、詩意。如《示兒》詩,可以引導學生初讀詩句後說說從詩中體會到什麽,是從哪些詞語、詩句中體會到的,等等。再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可以引導學生說說杜甫“喜欲狂”的原因是什麽,從哪些詞語和詩句看出杜甫的高興、喜悅。

  3.引導學生朗讀背誦,以讀為主。

  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知古代詩歌語言,體驗詩人情感,培養學生語感,進行語言積累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以讀為本也是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

  “思路提要”

  本課兩首詩歌教學的大致思路為:初讀了解詩意精讀品味感悟讀背體會情感。需要注意的是,學生是這一過程的主體,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過程揭示”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一、激趣導入,揭題解題

  1.背誦杜詩。

  大家以前學習過一首杜甫的詩歌《春望》,那是一首寫於戰亂時期的著名詩歌,我們同學中肯定有記得的,誰願意來背誦《春望》這首詩?

  學生背誦。

  2.激趣導入。

  《春望》這首詩寫出了身處戰亂中的杜甫心靈深處對光明理想的熱切盼望。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杜甫的這首詩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有人說它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詩也”(板書)。大家知道這句話是什麽意思嗎?

  討論明確:“快詩”,輕快、歡快、喜悅、快樂之詩。杜甫一生苦多樂少,他的詩歌以深沉、凝重、愁苦為主要特色,極少有如此歡快之作,因此,這首詩在杜甫詩歌中顯得非常難得。

  那麽,這首詩究竟“快”在何處,杜甫又是為何而“快”的呢?

  3.解題。

  “聞”,聽說,聽到。“官軍”,唐王朝的軍隊。“收”,收複。“河南河北”,黃河南北。題意為:聽說唐王朝的軍隊收複了河南河北。

  原來,詩人是在聽說唐王朝軍隊收複了安史叛軍的大片土地這一大好消息後寫下這首“快詩”的。從課文題目我們已經讀出詩人喜悅的原因,但是更深入的了解還有待我們對詩歌進一步的閱讀和體驗。

  二、自主學習,初讀感知

  1.學生自學。

  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懂大意。

  2.檢查自學。

  (1)讀詩歌。

  正音。

  (2)說大意。

  引導學生說說詩歌大意。

  大意是:收複薊北的消息,忽然間在劍外傳揚。剛剛聽到這個喜訊,涕淚就灑滿了衣裳。再看看老伴和孩子,他們哪還有一絲的憂傷?胡亂地把詩書一卷,高興得簡直要發狂。在大好晴天裏放聲高歌,暢飲美酒。趁著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鄉。放舟從巴峽東下,穿越巫峽的疊嶂,順流而下一過襄陽,就徑直奔向洛陽了。

  3.釋疑解難。

  4.配樂範讀。

  5.學生齊讀。

  三、合作探究,精讀感悟

  三個層次,循序而進:

  1.詩人的心情“喜欲狂”。

  從大家剛才的朗讀中,老師已能感受到一種喜悅歡快,同學們認為詩中哪幾個字最能反映詩人當時的心情?

  “喜欲狂”。

  “喜欲狂”是驚喜、高興得幾乎要發狂的意思。

  2.詩人“喜欲狂”的表現。

  詩歌中的哪些詞語反映出、表現出詩人“喜欲狂”?老師相信大家一定能把這些詞語找出來。

  (1)自讀自悟。

  (2)集體交流。

  引導學生找出相關詞句,體會詩人的動作、神態以及詩人當時的情感。

  ① “忽傳”。

  確切表現了捷報傳來的突然。春雷乍響,山洪突發,一下子衝開鬱積已久的情感閘門,驚喜的洪流噴薄而出。

  ② “初聞涕淚滿衣裳”。

  “初聞”緊承“忽傳”,寫詩人驚喜洪流的第一個浪頭。意外的好消息,太讓詩人感到驚喜萬分了,剛剛聽到就令詩人“涕淚滿衣裳”。

  一個“滿”字蘊涵極為豐富,寫詩人喜極而泣、悲喜交加。“涕淚滿衣裳”這五個字以形傳神,寫盡詩人“初聞”捷報時的心理變化和複雜感情。

  ③ “卻看妻子”。

  詩人大喜過望,忘乎所以,等到“涕淚滿衣裳”時回頭找尋妻子兒女的時候,他發現,他們哪裏還有一絲的憂愁悲傷啊!喜訊傳來,全家沒有一個人不沉浸在喜悅歡樂之中。

  反問句尤顯詩人滿眼皆喜。

  ④ “漫卷詩書喜欲狂”。

  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詩人自己的喜,一向愛書如命、讀書破萬卷的杜甫,此時居然隨手胡亂地卷起詩書而顧不上斯文了。

  這是詩人驚喜的情感洪流湧起的更高洪峰。

  ⑤ “放歌”、“縱酒”。

  “放歌”,放聲歌唱;“縱酒”,縱情飲酒。52歲的詩人其實已經是既不適合放歌也不適合縱酒的了,可杜甫偏偏不僅“放歌”,而且一定要(“須”)“縱酒”,可見詩人真的是“喜欲狂”了。不,何止是喜欲狂啊,簡直就是喜而狂啊。

  ⑥ “青春作伴好還鄉”。

  詩人經曆了長時間的輾轉奔波,漂泊異鄉,一聽到中原初定的好消息就想到趕緊“回家”,回到自己的故鄉。這,似乎也不應該是52歲的人的正常反應了。如果說前句是寫詩人的狂態,那麽這句則是寫詩人的狂想。

  ⑦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詩人一聽到喜訊,就想到回家;一想到回家,心也好,人也好,似乎就已經在路上了。人在梓州,心馳洛陽,詩人一口氣列出四個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已沿著這一路線飛走了!歸心似箭,何其快速,千山萬水腳下過,詩人飄然回到故鄉。

  (3)有感情地朗讀。

  通過同學們的交流,我們感受到詩人喜悅以至於狂躍然紙上,如現眼前。請同學們朗讀體驗,並努力傳達詩人的歡快喜悅之情。

  停頓提示: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3.詩人為何“喜欲狂”?

  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怎麽會如此的“喜欲狂”?這情感的背後更深層的原因是什麽呢?引導學生嚐試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討論交流。

  一方麵固然是因為詩人自己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可以回到故土安度晚年,但是更重要的是,祖國從此重歸統一,不再山河破碎,百姓從此安居樂業、免受戰亂之苦了。這也正是杜甫的政治理想。

  所以,詩人聽到勝利喜訊之後的動作反應、感情變化,從喜極而泣到喜悅欲狂,從深層來說,都是出自杜甫內心深深的愛國之情,出自對人民生活的關心同情。作者之喜,不是因為一己之喜、個人之喜,而是國家之大喜、百姓之大喜,反映出作者博大的仁愛胸懷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四、讀背體會,總結全詩

  1.朗讀指導。

  2.背誦指導。

  3.總結全詩。

  示 兒

  一、激趣導入,揭題解題

  1.導入。

  我國古代有一位著名詩人,他的一生當中創作的詩歌很多,至今保存下來的就有9000多首。你們知道這位詩人是誰嗎?

  陸遊(板書作者)。

  2.揭題。

  陸遊一生有詩近萬首,你們知道他臨終前的最後一首詩(“絕筆詩”)是怎樣一首詩嗎?

  示兒(板書課題)。

  3.解題。

  大家看到題目“示兒”是怎麽理解的?“示”是什麽意思?“示兒”是什麽意思?

  “示”:把事物擺出來給人看,讓人知道。“示兒”在這裏指對兒女們有個交代,相當於遺囑。

  這首詩是85歲高齡的陸遊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時刻寫給兒女的臨終囑咐,這樣的遺囑一般情況下常常是對子女交代最重要的事情,最牽掛的事情,敘說“最體己的話”(朱自清先生語)。

  那麽,陸遊臨終前他覺得最重要的事情、最牽掛的事情到底是什麽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示兒》詩。

  二、自主學習,初讀感知

  1.學生自學。

  提出自學目標和要求:結合課後的注釋,試試自己能讀懂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來。

  教師相機點撥。

  2.師生交流。

  (1)讀詩歌。

  教師範讀,指名朗讀。

  (2)釋疑難。

  引導學生看注釋、查字典。

  元:同“原”。“元知”,本來就知道。

  但:隻是的意思。

  九州:指全國,古代中國分九州。

  王師:指南宋軍隊,如前首詩中的“官軍”。

  定:平定,收複的意思。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領的地區。

  祭(jì):祭祀。“家祭”,祭祀祖宗。

  無:同“勿”,不要的意思。

  乃:你的,你們的。

  翁:父親。

  (3)說大意。

  先讓學生說說讀懂了哪些詩句,然後討論、歸納。

  詩歌大意是:本來就知道人死了就什麽都沒有了,無所牽掛,我唯獨因為看不到全中國統一而感到傷悲。大宋的軍隊向北挺進,收複中原的時候,你們祭祀祖宗千萬不要忘了把收複中原的喜訊告訴你們的父親我啊。

  三、合作探究,精讀感悟

  1.學習前兩句詩。

  (1)詩意。

  引導學生說。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本來就知道人死了什麽都沒有了,別無牽掛,唯獨因為看不到全中國統一而感到傷悲。

  (2)詩情。

  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什麽樣的思想感情呢?

  陸遊最牽掛、最傷心的事就是中國統一沒有實現,這是他畢生的心事和希望。這兩句詩抒發了詩人不見中國統一的傷悲之情。

  (3)感悟。

  陸遊堅持抗金,忠心愛國,從小就有“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壯誌,期待“還我山河”,統一中國。他所有的詩歌中最突出的就是反映民族矛盾的愛國詩歌。可是,“死前恨不見中原”,詩人是帶著這樣的遺恨與世長辭的。

  用朱自清先生的話講,這類臨終絕筆之作,用不著裝腔作勢,陸遊盡可以說些別的體己的話。可是,陸遊隻說“但悲不見九州同”,他以為,這正是最體己的話。詩人並非無一牽掛,但是,他牽掛的並不是家常事、兒女情,而是國家事、民族情。他萬事都擱得下(“元知萬事空”),家常事、兒女情可以擱下,“但悲不見九州同”,隻是這件事擱不下。這是怎樣的愛國情懷,何等的愛國熱忱啊!

  2.學習後兩句詩。

  (1)詩意。

  引導學生說。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大宋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複中原的那一天,家祭時千萬不要忘了把這一大事告訴你們的父親我啊。

  (2)詩情。

  這兩句詩抒發了詩人渴望收複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熱情,表達了詩人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

  (3)感悟。

  陸遊其實是知道“死去元知萬事空”的,人死之後再不可能有知覺,可他仍然再三叮囑“家祭無忘告乃翁”;他雖說“死去”,雖然“不見九州同”,可是他相信“王師”終會“北定中原”的。所以,他叮囑他的兒子“家祭無忘告乃翁”。教兒子“無忘”,正見他自己的念念“不忘”、死不甘心、死不瞑目。古人有詩雲“及讀臨終《示兒》句,始知報國愛君深”。三、四兩句表達了作者熾熱的愛國熱情和滿腔的悲憤之情。

  3.想象畫麵,吟誦玩味。

  引導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充分練讀。

  想象詩人臨終時,叮囑兒子時的情景,感悟詩情。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讀背體會,總結全詩

  1.朗讀指導。

  2.背誦指導。

  3.總結全詩。

  “課時建議”

  兩課時。

  精彩片段

  師:同學們,你們讀著讀著,仿佛看到了什麽情景?想到了什麽畫麵?

  生:我看到了滿臉皺紋、奄奄一息的陸遊,他斷斷續續地說:“我的日子……已經不……多了,我……唯一……遺憾的事……是沒有看到祖國的……統一,兒子呀……你要關心……國家大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呀……”

  生:我看到了頭圍白巾、兩鬢斑白的陸遊躺在床上,邊呻吟邊囑咐兒子:“兒子呀,你千萬得記住了,當朝廷的軍隊收複失地的那一天,一定要在家裏祭祀祖先,告訴你的父親,好讓我在九泉之下安心。”

  生:我還看到了心勞力瘁、年邁體弱的陸遊,正用顫抖的雙手捧著自己的詩作,口中念著:“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生:我想到了陸遊的兒子,他立在父親的床邊,滿臉淚水,哽咽著說:“父親,我記住了……你不要過度憂傷,要保重身體,你一定能看到朝廷的軍隊收複失地的……”

  師:同學們,從這首陸遊寫給他兒子的絕筆詩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麽?

  生:我覺得陸遊的愛國精神太令人感動了!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心中不能了卻的不是家事,也不是與親人永別的痛苦,而是國家統一的大事。

  生:陸遊真是一位與眾不同的愛國詩人!

  生:陸遊“先天下之憂而憂”,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師:是呀,陸遊的這首絕筆詩,正是他一生人格抱負的真實寫照。他那種至死不衰的愛國深情,令人肅然起敬,讓我們帶著對詩人的深深崇敬之情再來誦讀這首詩吧……

  “評點”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發展學生的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作為“一切藝術中最崇高、最完美的藝術形式”的詩歌,最能讓學生受到感染、熏陶的便是“詩境”!“悟詩境”,即悟詩蘊、悟詩情、悟詩美。在學生聯想和想象的驅動下,“詩境”是鮮活的,有生命的。學生涵泳其中,與之交流、對話、碰撞、提升,逐步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這理應是詩歌教學在陶冶人性、增強人文底蘊等方麵發揮的巨大作用。上麵的片段中,在學生大體把握詩意的基礎上,教者引導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感悟“詩境”,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生動美妙的藝術情境,對學生的心靈是極為有效的淨化與提升。(楊建新 徐美琴)

  參考資料

  1.前人評說《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顧宸:“杜詩之妙,有以命意勝者,有以篇法勝者,有以俚質勝者,有以倉促造狀勝者。此詩之‘忽傳’、‘初聞’、‘卻看’、‘漫卷’、‘即從’、‘便下’,於倉促間寫出欲歌欲哭之狀,使人千載如見。”

  王嗣奭:“此詩句句有喜悅意,一氣流注,而曲折盡情,絕無妝點,愈樸愈真,他人決不能道。”

  浦起龍:“八句詩,其疾如飛,題事隻一句,餘俱寫情,得力全在次句。於神理妙在逼真,於文勢妙在反振。三四以承作轉,第五仍能緩受,第六上下引脈,七八緊申‘還鄉’,生平第一首快詩也。”

  2.陸遊詩簡評。

  陸遊的詩歌創作道路與其生活經曆密切相關,可分為三個時期:

  四十五歲之前為初期,此期的創作受江西詩派的影響較大,曾幾、呂本中的愛國精神和詩法技巧都給他以很大的教益,其詩歌的愛國主義基調已初步奠定,但視野還不夠廣闊,同時偏重形式技巧,以“藻繪”為工,尚未形成自己的創作個性。

  四十六歲至六十五歲為中期,是陸詩創作臻於成熟的關鍵時期,也是他創作最為輝煌的高峰期。火熱的前線生活為詩人的愛國詩歌創作開辟了嶄新的天地,頻繁的遷徙使其眼界和心胸都隨之大開,他的詩風逐漸跨越了江西詩派的樊籬,形成了博大宏肆、雄渾蒼勁的主導風格,這是陸遊創作中具有本質性的變化。

  六十六歲至去世為晚期,陸遊詩的內容和風格較之以前又有所變化。自然風光、田園景物、農村生活成為詩中表現的主題,風格也趨於閑適自然、古樸平淡,但詩人的愛國熱情始終不衰,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著中期的主導風格。這二十年,詩人寫了七千多首詩,是他創作的又一豐收期。

  陸遊詩歌的思想內容:

  (1)陸遊詩中價值最高、影響最大的是愛國詩。他的愛國詩內容博大,思想精深,感情真摯,多層次、多角度、深入全麵地表現了作者的愛國精神,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具體說來,作者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麵來表現其愛國主題的:

  ① 熱情謳歌北伐抗戰,大聲呼籲抗金救國。他不僅以現實筆法來抒寫這種理想,還往往用紀夢詩的形式來表達統一祖國的美好願望。代表作品有《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五月十一日夜且半……》等等,這些詩作既表現了作者收複中原的堅定信念和洗雪國恥的雄心壯誌,也表現了作者橫掃敵寇的英雄氣概和為國捐軀的犧牲精神。

  ② 抨擊南宋朝廷妥協苟安的和戎政策,揭露朝中奸佞投降賣國的罪惡行徑。代表作品有《關山月》、《夜讀範至能〈攬轡錄〉……》、《追感往事》等,這些詩作具有尖銳的批判性和強烈的戰鬥性,甚至把批判矛頭直指最高統治者,在當時的愛國詩歌中是極其少見的。

  ③ 充滿了壯誌難酬的悲憤與英雄遲暮的感慨。作者有心報國卻無路請纓,理想與現實的深刻矛盾,使陸詩在激昂的聲調中又加入了悲愴的音符,《書憤》、《夜泊水村》是這方麵的代表作品,沉痛壓抑又不失慷慨的風格反映了詩人麵對現實的複雜心理,這也正是陸遊愛國詩歌所獨具的個性特色。

  ④ 描寫淪陷區人民的苦難生活,表達他們對故國的深厚感情和深切希望,歌頌了廣大民眾純潔的愛國主義品質。代表作品有《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追憶幕中有感》。

  (2)吟詠日常生活情景的閑適詩和表現隱逸情趣的田園詩,是陸遊詩歌的另一重要內容。作者善於即景生情地發掘生活中的詩意,咀嚼出其中的雋永滋味,熨帖出當前景物的曲折情狀,筆調輕靈,別具風采,表現出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向往。代表作品有《劍門道中遇微雨》、《臨安春雨初霽》。

  (3)描繪農村生活景象,反映勞動人民疾苦,在陸遊的詩歌創作中也是頗為突出的。代表作品有《遊山西村》、《農家歎》等,此類詩作有的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對農民的殘酷剝削,有的描寫了農民勤勞艱辛的勞動生活,有的歌頌了農民的淳樸品質和農村的淳厚風俗,表現了詩人對廣大人民的同情和關懷。

  (4)此外,還有為數不多的愛情詩,主要抒發他對前妻唐琬始終不渝的情感,深摯淒婉,代表作品是《沈園》二首,這在愛情詩幾乎是一片荒蕪的宋代詩壇上是彌足珍貴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