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3 把我的心髒帶回祖國

  教材分析

  “題解”

  “把我的心髒帶回祖國”這一標題是新穎而奇特的,讀者觸題生感,會產生一連串聯想:

  “我”是誰?

  為什麽要把心髒帶回祖國?

  把心髒帶回祖國,不是帶給哪一個親人,又有著什麽特定背景?

  這一標題體現了表達心願或提出此項要求者的什麽思想感情?

  實際上,“把我的心髒帶回祖國”是波蘭音樂家肖邦彌留之際發自靈魂深處的呐喊,作者以此入題,突出了肖邦身在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把我的心髒帶回祖國”的臨終請求,集中反映了他眷顧祖國的強烈心聲,有力地撞擊著讀者的心弦。

  原來,肖邦的祖國波蘭在19世紀初被歐洲列強瓜分,尤其是沙皇俄國侵占了他們的大部分領土,他被迫離開祖國,到法國巴黎一住竟是18年,終於憂勞成疾,臨終之際不忘深受苦難的祖國,愛國之情實在震撼人心啊!

  “結構分析”

  本文記敘了波蘭音樂家肖邦被迫離開祖國,全身心投入音樂創作,客死巴黎的經過,突出了他“把我的心髒帶回祖國”的臨終請求,表現了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全文六個自然段,可分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寫波蘭被列強瓜分,肖邦被迫離開祖國。

  這一段隻有三句話:第一句點明時勢特點,19世紀初,波蘭被列強瓜分,沙俄侵占了十分之九的領土;第二句交代波蘭人民飽受苦難;第三句突出肖邦在此種形勢下不得不離開祖國。可以說這是特定時代背景。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寫肖邦帶著祖國的泥土,告別親人,戀戀不舍地離去。

  這一段先交代時間、地點、告別、離開;然後詳寫城郊送行,老師和同學唱歌、囑咐、贈送泥土;進而點示兩情依依,不忍離別。這一段圍繞“愛國”這一中心,寫得情意殷殷,令人傷懷,更令人感動。

  第三段(第三至四自然段):寫肖邦日夜思念祖國,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

  先圍繞《革命練習曲》寫,從背景、情感寫到創作及作品內涵,具有特定性;接著則是概括敘寫肖邦思念祖國、發憤工作的情景。兩小段都緊扣愛國情深這一主旋律。

  第四段(第五至六自然段):寫肖邦彌留之際請求把他的心髒帶回祖國。

  回應開頭的被迫離開祖國,在巴黎一住18年;回應上麵所寫發憤工作,廢寢忘食,交代肖邦積勞成疾;回應標題,點示他在彌留之際提出“把我的心髒帶回祖國”的請求;末了則突出他帶著亡國之恨與世長辭,重點還在愛國情深上麵。

  離開祖國思念祖國想回祖國,這是一條情感主線,貫穿全文,通篇凝聚著愛國之情,給人以深沉而強烈的藝術感染。可以說,“把我的心髒帶回祖國”成為全文的焦點。

  “字詞推敲”

  “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滿懷悲憤,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句中的“不得不”采用了雙重否定以示強調的格式,表示了強調肯定的意思,表明肖邦離開祖國是無可奈何,被迫如此,這才“滿懷悲憤”,他多麽熱愛祖國,舍不得離開啊,這一結果是帝國主義列強造成的!因此,“不得不”集中體現了當時的特定情勢,體現了肖邦的矛盾心理,用得實在好。

  “他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句中的“傾注”一詞,表層意思是比喻把力量或精神集中到一個目標上,用在這兒還有它的特定內涵:祖國淪亡,被迫出走,作為音樂家的肖邦有什麽辦法?唯一的辦法是在他的音樂創作中傾注全部心力,借以寄托他對祖國刻骨相思之情。從他夜以繼日、廢寢忘食的發憤工作中可見一斑了。

  “當時他才39歲。”句中的副詞“才”用得好,好在哪裏?好在含義深刻,寓意豐富:肖邦具有傑出的音樂才華,然而英年早逝,飽含著無限痛惜之情;肖邦英年早逝,究其原因在於列強瓜分波蘭,迫使他憤憂交加而造成的,豈不深藏著強烈的譴責之意?

  “句子含義”

  他勉勵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這一句式似曾相見,列寧就提出過“學習、學習、再學習”。但“工作、工作、再工作”有其特定含義:列強瓜分波蘭,肖邦被迫背井離鄉,遠赴法國,在此國難當頭之際,他隻有將全部精力傾注於音樂創作,以音樂的旋律表現祖國人民的呐喊與抗爭,借此稍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吧,所以他才孤燈長夜、不眠不休地工作,“工作”的連續反複,固然在勉勵自己,其實也是他已經這樣工作的真實寫照。

  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後,請把我的心髒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彌留之際”指病重快要死的時候。肖邦臨死之前還要囑托姐姐,在他死後把他的心髒帶回祖國,表現了他至死不忘祖國,他要與祖國永遠在一起的強烈的愛國之情。遠離華沙的異國他鄉雖然也可以給他提供一席安眠之地,但畢竟不是自己的祖國,將心髒帶回去,長眠祖國的地下,多麽執著,多麽熾熱,多麽情深啊,真是愛國之心躍然紙上,催人淚下!

  “語段理解”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寫得情深意濃,十分感人。理解這一語段,著重抓住以下幾點:

  一是告別。

  作者先點明時間(1830年11月的一天),渲染景色(霧靄彌漫,景色淒迷),點示年齡(20歲,與下文18年、39歲照應),突出華沙(波蘭首都,表明這次告別是離開祖國),暗示了肖邦的心情。

  二是送行。

  送行之人(老師和同學,可見親近),臨行唱歌(老師“特地”譜寫,從《即使你遠在他鄉》的標題,聯係老師的話語,可以想見其內容不外乎要他時時刻刻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贈送泥土(祖國波蘭的泥土,象征著祖國,而“特殊禮物”的含義正在於此吧,泥土而用閃閃發光的銀杯裝貯,更表明泥土的珍貴,寄托了希望肖邦的心永遠和祖國在一起的深意)。

  三是離別。

  肖邦淚水盈眶(聽歌的觸動,泥土的寓意,深深地感染了肖邦,自然忍不住,激動不已),接過銀杯而回望華沙(老師同學的深情、對祖國的眷戀促使他回首遠望華沙,“祖國”已在他的心靈深處打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了)。

  總之,這一語段無論肖邦告別,師生送行,再度回望,都集中體現了大家熱愛祖國、不忘祖國的滿腔深情,分外感人。

  “寫作特色”

  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一以貫之,這是本文的主要寫作特色。

  文章不是無情物。情能感人。閱讀《把我的心髒帶回祖國》這篇文章,就會情不自禁地被肖邦的滿腔愛國之情深深感動。那麽,本文是如何以愛國之情為紅線貫串全篇的呢?

  一是不得不離開祖國的悲憤之情。

  歐洲列強瓜分波蘭,尤其是沙俄侵占了波蘭十分之九的領土,整個波蘭陷入苦難深淵。眼看侵略者橫行無忌,廣大人民飽受欺淩,作為熱愛祖國的年輕音樂家怎能不滿懷悲憤?祖國已經沒有了他的容身之地,“不得不”忍心離開,多麽無可奈何,多麽難以割舍啊!

  二是離別祖國時的眷戀之情。

  肖邦不得不告別親人,離開祖國了,師生們前來送行,詠唱《即使你遠在他鄉》,叮囑“無論你走到哪裏,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贈送裝有祖國波蘭的泥土的銀杯,點示這是“特殊禮物”,無不以熱愛祖國為依托,而肖邦“感動”不已,“再也忍不住”溢滿眼眶的淚水,尤其是手捧盛滿祖國泥土的銀杯,回首遠望首都華沙城,無不顯示了他對祖國的眷戀之情。

  三是日夜思念祖國的赤子之情。

  肖邦雖然離開了祖國,遠在異國他鄉,然而日日夜夜、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自己的祖國,他關心祖國命運,發憤忘我工作,他要將全部精力傾注到音樂創作中去,表現波蘭人民的“呐喊與抗爭”,他要工作、工作、再工作,把自己的有限力量投注到報效祖國的努力中去,這思念祖國實際上是強大的感情動力啊!

  四是至死不渝的愛國之情。

  肖邦不分日夜,忘我工作,終於積勞成疾,走向生命的終點,然而,他在彌留之際仍然緊握姐姐的手發出臨終請求,請求姐姐在他死後將他的心髒帶回祖國,他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這是多麽執著的愛國深情!這種愛國之情至死不渝,該是何等感人,何等催人淚下!(賈美院)

  教學設計

  “設計說明”

  這篇課文主要是寫著名鋼琴家肖邦在祖國遭受列強瓜分的時候,滿懷悲憤之情,離開祖國。在遠離祖國的日子裏,他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將一腔熱血化成音符,激勵祖國人民進行革命鬥爭。全文字裏行間都流淌著肖邦強烈的愛國熱情。為此,可作如下教學設計: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

  課始,通過談話,導入課文。接著,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的大概內容,並且自主解決課文中的生字詞。同時,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二、精讀課文,體會肖邦的愛國情懷

  學習第二段,通過朗讀、想象、背誦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從文中體會師生之間的深厚情誼,感受老師埃斯內爾對肖邦的殷切希望。

  學習第三段,通過抓住關鍵的詞語和句子,不斷朗讀、比較、體會,感受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感受他對祖國的無限眷戀之情。

  學習第四段,反複朗讀、理解肖邦去世前對姐姐說的一段話,感受這位偉大的鋼琴家臨終之前對祖國的深深眷戀。

  三、拓展延伸,感受肖邦的人格魅力

  引導學生收集肖邦的故事,聽聽肖邦的音樂,從而更深層地了解人物,感受其人格魅力,使肖邦這個人物形象更生動、更豐滿,使其永遠活在同學們的心中。

  “思路提要”

  依據“離開祖國思念祖國想回祖國”這條情感線索,整個教學思路為:

  談話導入,初步感知課文的梗概感受師生之間的深厚情誼,感受老師對肖邦寄予的無限希望體會肖邦為了祖國而忘我工作的精神感受肖邦至死不忘祖國,希望能將自己的心髒帶回祖國,永遠躺在祖國的懷抱中的愛國熱忱。

  “過程揭示”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古今中外有許許多多著名的音樂家,他們留下了許許多多感人的故事。你們了解哪些音樂家的故事呢?

  (聶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們一起穿越曆史的長河,去聆聽那震撼人心的壯美旋律,去感受一位偉大音樂家熾熱強烈的愛國情懷。(板書課題)

  (二)初讀質疑

  指名讀課題,質疑:

  1.“我”是誰?怎麽會離開祖國的?

  2.“我”不在祖國,為什麽要將自己的心髒帶回祖國呢?

  3.“我”是在什麽情況下說這句話的?

  (三)整體感知

  自由朗讀課文,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交流:

  1.為什麽埃斯內爾要把“盛滿泥土的銀杯”作為禮物送給肖邦?

  2.捧著盛滿泥土的銀杯,肖邦為什麽會流下激動的淚水?

  3.肖邦那麽熱愛自己的祖國,為什麽又要離開祖國呢?

  ……

  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更深入地去學習課文。

  給課文分段,說說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寫波蘭被列強瓜分,肖邦不得不離開祖國。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肖邦帶著祖國的泥土,告別親人。

  第三段(第三至四自然段):寫肖邦日夜思念祖國,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

  第四段(第五至六自然段):寫肖邦彌留之際請求姐姐把他的心髒帶回祖國。

  二、精讀課文,體會肖邦的愛國情懷

  (一)精讀第一段,感受悲憤之情

  過渡:肖邦為什麽要離開自己深愛的祖國的呢?自由朗讀第一段,邊讀邊做批注,嚐試自己解疑。

  交流:

  1.“我”是誰?你是怎麽知道的?

  簡介肖邦:

  肖邦,6歲就開始學習鋼琴,7歲學習作曲,8歲便在音樂會上登台演出,16歲時進華沙音樂學院作曲班,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名的作曲家和鋼琴家。

  2.你還理解了哪些新詞的意思?

  瓜分:像切瓜一樣分割。

  深淵: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蘭人民遭受的苦難很重。

  3.出示句子:

  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滿懷悲憤,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

  引導理解詞語“滿懷悲憤”、“不得不”。

  自由讀一讀這句話,想一想,你的感受是怎樣的?

  (正當肖邦可以為祖國和人民施展才華的時候,卻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他該是多麽悲憤啊)

  指導朗讀體會肖邦的悲憤之情。

  (朗讀時語調低沉,速度稍慢,重讀“不得不”)

  自由朗讀。

  指名讀,學生點評。

  教師範讀。

  齊讀第一段。

  (二)精讀第二段,感受師生情誼

  過渡:那“不得不”離開的場麵是怎樣的呢?一定令人感動、令人難忘。我們一起繼續學習第二段。

  1.自主朗讀課文第二段,思考:這一段寫了哪幾個告別的場景?

  集體交流:

  詠唱送別曲 老師叮囑 贈送銀杯

  2.埃斯內爾和同學們在肖邦懷著淒涼而又悲憤的心情離開首都華沙時,特地譜寫了一首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來為他送行。請你想象一下,老師和同學們詠唱送別曲時是怎樣的神情?

  交流。

  3.指名讀有關句子,體會師生之間的深厚情誼。

  (1)出示句子:

  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說:“孩子,無論你走到哪裏,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啊!”

  指名讀這句話,想象老師激動的神情。

  指導讀好“緊緊”、“無論”、“都不要”等詞,讀出老師的殷切希望。

  齊讀。

  (2)出示句子:

  埃斯內爾又捧過一隻閃閃發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裏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

  思考:埃斯內爾為什麽把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

  (老師希望肖邦不要忘了災難深重的祖國和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

  朗讀體會埃斯內爾的感情。

  自由練習朗讀。

  指名朗讀。

  4.此時此刻,肖邦怎能不激動呢?指名讀有關句子。

  抓住“鄭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對祖國的牽掛和難舍之情。

  朗讀第二段,體會師生之間真摯深厚的情感。

  5.指導背誦。

  (想象畫麵背誦;抓關鍵詞語背誦)

  自由練習背誦。

  檢查背誦情況。

  指名背誦。指出錯誤,及時糾正。

  集體背誦。

  (三)精讀第三段,感受肖邦的愛國行動

  過渡:肖邦在國外是怎樣用實際行動來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感的呢?讓我們一起學習第三段。

  1.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思考:從肖邦的舉動中你感受到什麽?

  (熾熱的愛國情感,身在國外,心係祖國)

  2.出示:悲憤欲絕。

  查字典,理解詞語。

  3.引讀:什麽消息令肖邦悲憤欲絕?肖邦是怎麽做的?

  (華沙爆發了反抗沙俄統治的起義。可是,不久起義失敗了。他將自己的一腔熱血化成音符,寫下了著名的《革命練習曲》)

  想象:波蘭人民起義失敗後,當他們聽到《革命練習曲》時,精神振奮,重新拿起武器抗爭的情景。

  4.默讀第四自然段,思考:這一段寫了什麽?

  (肖邦忘我工作)

  5.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全部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徹夜”、“沒有了時間的概念”等)

  出示句子:

  肖邦日夜思念著祖國。他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

  自由朗讀,說說自己的感受。

  朗讀體會肖邦思念祖國的情懷。

  6.朗讀體會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指導觀察文中的插圖。

  思考:你從圖中看到了什麽,感受到什麽?

  (肖邦就是這樣夜以繼日地工作著,思鄉情,亡國恨,隨著琴聲從他的作品中流淌出來。因此,這段時間,肖邦無論是在鋼琴演奏還是在音樂創作方麵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他就是這樣,將一腔熱血化成音符,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

  7.小結:這一段主要寫肖邦日夜思念祖國,將一腔熱血化成音符,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

  (四)精讀第四段,感受肖邦強烈的愛國情感

  1.自由朗讀課文第五、六自然段。

  出示句子:

  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後,請把我的心髒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理解:彌留之際。

  肖邦為什麽要緊緊握著姐姐的手?

  (積聚全部力量,請求姐姐一定要記住他的話)

  朗讀:體會這句話表達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國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想象:肖邦此時在想什麽?

  (我的災難深重的祖國呀,整整18年,我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你,我竭盡全力做著一個赤子應該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邊,死也要長眠在你的懷抱)

  2.引讀第六自然段。

  理解:與世長辭。

  句子訓練:

  肖邦就這樣與世長辭了。

  肖邦就是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與世長辭了。

  討論:第二句更突出了肖邦的悲憤之情、亡國之恨。

  朗讀時,語速要緩慢,語調要低沉。

  三、拓展延伸,感受肖邦的人格魅力

  1.課後,請同學們收集有關肖邦的故事,聽一聽他的音樂作品,進一步感受他的創作才能和滿腔的愛國熱情。

  2.收集中外音樂家的故事,講述並交流。

  “課時建議”

  三課時。

  精彩片段

  (一)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課文第二段當中哪些細節最感人?請大家默讀課文,好好體會體會。

  (教師巡回指點)

  生:我覺得埃斯內爾和同學們站在路邊詠唱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的場麵最感人。

  師:請一位同學讀一讀這兩句話。

  (出示句子:在城郊,馬車突然被一大群人攔住,原來是肖邦的老師埃斯內爾和同學們來為他送行。他們站在路邊,詠唱著埃斯內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

  生:(讀)

  師:你能說說這個細節中什麽最令你感動嗎?

  生:“一大群人”都來送行,可見場麵大。

  生:大家一起唱送別曲,可以想象大家感情多麽真摯,內心是多麽難受。

  師:是呀,如果你就是送別隊伍中的一員,相信你也是依依不舍。試著有感情地讀一讀這兩句話,要讀出人們內心的不舍之情。

  生:(自由練習朗讀)

  師:誰願意來試一試?

  (一生讀,很投入)

  師:你們覺得他讀得怎麽樣?你能作一個簡短的點評嗎?

  生:我覺得他讀得很投入,很有感情。我也來讀一讀。

  (掌聲響起)

  師:大家覺得還有哪些地方使你很感動?能說一說嗎?

  生:我覺得,肖邦接過盛滿泥土的銀杯,登上馬車,疾馳而去的情景最令人感動,因為肖邦是“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可見肖邦是多麽的留戀,多麽的痛苦。

  師:誰來有感情地讀一讀這一段的最後兩句話?……

  生:老師,我認為是老師再三叮囑肖邦,並且將盛滿泥土的銀杯作為禮物送給肖邦這個細節最能打動人。

  師:請同學們看這兩句話。

  (出示句子:

  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說:“孩子,無論你走到哪裏,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啊!”

  這時,埃斯內爾又捧過一隻閃閃發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裏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

  生:(自由朗讀這兩句話)

  師:誰能說說,你從老師的話裏讀出了什麽?

  生:老師希望肖邦永遠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

  生:老師對肖邦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師:讓我們一起有感情地朗讀老師說的這兩句話。

  生:(齊讀)

  師:同學們,假如你就是送行人群中的一個,此時,你會對即將離開祖國的肖邦說什麽?

  生:即使你遠在他鄉,但你永遠是波蘭人民的兒子,祖國永遠是你的母親。

  生:即使你遠在他鄉,但是我們心心相印,我們會為祖國的完整、為趕走侵略者作堅決的鬥爭。

  生:即使你遠在他鄉,我們會日日夜夜思念著你,我們會永遠記住這一刻。

  師:同學們的話真是令人感動,請想象一下,當肖邦聽到這些,當他從老師手裏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他會深情地說什麽?

  生:肖邦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默默地說:“祖國,同胞,我帶著悲憤而去,我一定會帶著驕傲和自豪而回來的。”

  生:祖國,我會為你而不懈奮鬥,我永遠是你的兒子,你一定會以我為驕傲。

  生:老師,再見了,同學,再見了,祖國,再見了,我會用我的方式和你們一起,為祖國的完整、為趕走侵略者而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

  師:同學們,老師給大家配上音樂,讓我們在優美的旋律中朗讀課文,感受品味課文。

  (學生悄然淚流)

  “評點” 這一片段的教學有兩點值得欣賞。

  一是重視朗讀訓練。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要加強朗讀訓練,要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是課堂教學的主旋律,是訓練學生語感的主要途徑。在以上教學片段中,教者首先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最令人感動的細節。然後,通過示範讀、配樂讀、分角色讀、齊讀等等方式,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課文中流淌的那股濃濃的師生情誼,體會老師對肖邦寄予的殷切希望,真實體驗了一回生離死別的痛苦。這樣一段飽含深情的文字,隻有朗讀,學生才能有最真實的體會,才能跟作者、跟課文產生共鳴,當學生的眼淚悄然滑落的時候,誰能說這不是朗讀的魅力所在呢?

  二是重視語言訓練。

  語言訓練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以上教學片段中,教者精心設計了兩處說話的訓練。

  一處是肖邦的老師和同學來為他送行,詠唱送別曲,他們會說些什麽?此處的語言訓練,它的精彩之處在於:一、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學生會聯係課文內容,想象當時的情境,將自己置身於那樣一個特殊的環境之中,就會展開想象的翅膀,設身處地地去思考,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二、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這個片段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的口語表達是多麽的精彩,“你永遠是波蘭人民的兒子,祖國永遠是你的母親”,多麽感人而又親切的話語,“心心相印”、“日日夜夜思念”,這是多麽直白的情感表達。聽到孩子們說出這番話,相信所有人都會怦然心動。雖然我們都不知道《即使你遠在他鄉》這首曲子的旋律和歌詞的內容,但我們的孩子不就是在為這首曲子填詞嗎?

  還有另一處語言訓練,就是肖邦接過銀杯,眼裏溢滿了淚水,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登上馬車,疾馳而去。這個細節是課文情感的高潮,課文中肖邦是一言未發,所有的話都藏在那一個“望”字裏了。此時,教師設計的語言訓練,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去解讀這個“望”字,走進肖邦的內心,感受他的痛苦、不舍和對祖國那份熾熱的愛。從學生的回答我們不難看出,學生是真正讀懂了課文,讀出了這個“望”字裏所包含的肖邦內心的一片深情。

  (二)

  生:(疑惑地)老師,既然肖邦那樣愛國,為什麽不留在國內呢?

  師:(笑)胡陽陽,按你的想法,肖邦應該怎麽做呢?

  生:他應該拿起武器參加反抗沙俄統治的起義。

  師:(掃視全班同學)哦,行嗎?大家想想。

  生:不行。肖邦是波蘭著名的音樂家,會受到沙俄侵略者的殘酷迫害的。課文不是寫他“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嗎?(大部分學生表示讚同)

  生:反正我覺得他應該拿起武器與敵人鬥爭。

  師:(微笑地)反抗侵略者的鬥爭難道就隻有這一種方式嗎?

  生:(恍然大悟)哦,我明白了,肖邦最有力的武器是他的音樂作品。

  生:是啊,像《革命練習曲》那催人奮起的旋律會使波蘭人民振奮起來。那充滿思鄉情、亡國恨的作品會讓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都來關注波蘭的命運,譴責侵略者的暴行。

  生:(點頭)我想通了,這就是肖邦熱愛祖國的最好方式,難怪他在國外夜以繼日地“工作、工作、再工作”。

  (大家點頭)

  “評點” 這一片段妙在教者抓住一位學生質疑的契機,引導全體學生深入思考、討論,在解疑的同時,深化了對文章思想內涵的理解,升華了他們的愛國情感。(徐美琴 楊建新)

  參考資料

  肖邦(1810~1849):波蘭最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

  1830年,因祖國受沙皇俄國侵占,肖邦被迫來到法國巴黎。這期間,肖邦無論在鋼琴演奏方麵,還是在音樂創作方麵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這時寫成的,反映了他對被侵占的故國家園的懷念,對民族獨立的渴望和憂國憂民的情懷。思鄉情、亡國恨,時常在他的作品裏流露出來。肖邦的創作以鋼琴作品為主,還涉獵各種舞曲、幻想曲、敘事曲、前奏曲、奏鳴曲等。他的音樂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獨樹一幟的浪漫抒情風格,為歐洲的浪漫主義音樂增添了奪目的光彩,被稱為“浪漫主義的鋼琴詩人”。

  當時波蘭有一位著名的音樂教育家、作曲家,他的名字叫埃斯內爾。埃斯內爾很有遠見卓識,他預言肖邦將來一定會作為一個偉大的民族藝術家而被載入波蘭的文化史冊。他把肖邦收作自己的學生,給他講音樂理論,教他怎樣作曲。肖邦中學畢業後就進入了由埃斯內爾擔任院長的波蘭音樂學院,埃斯內爾仍堅持親自給肖邦上課。埃斯內爾不但是一位音樂家,同時也是一位愛國主義者。當時的波蘭正處於沙俄的統治鐵蹄之下。沙皇俄國不但剝奪了波蘭人民的自由,還妄圖取締波蘭民族文化。埃斯內爾和當時一些進步的波蘭知識分子一起,挺身而出,捍衛波蘭民族文化。他身體力行,尊重民族文化傳統,也教育學生應該這樣做。埃斯內爾老師在肖邦幼小的心靈裏播下了熱愛祖國、熱愛祖國文化的種子。

  在法國,由於遠離祖國和親人,思鄉之情和對祖國波蘭前途的深刻擔憂一直在折磨著肖邦,嚴重地損害了他的健康。肺病久治不愈,日漸惡化,稍一走動就虛汗如雨,弱不禁風。1848年2月16日,肖邦在巴黎舉行了他最後一次音樂會。那天,音樂廳布滿鮮花,音樂會的票在幾天以前就已預售一空。演出前,肖邦是被人用一頂轎子抬上後台的。雖然他已虛弱得難以支撐,但是那天晚上他的演奏依然是那麽出色,扣人心弦,像他風華正茂時的演奏一樣,充滿生氣和詩意,優美而動人。當他用盡全身力量彈出最後一個音符時,聽眾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了。肖邦把手指從琴鍵上移開,擦去額頭上滲出的汗珠,慢慢從鋼琴旁站起身來。這時,靜穆的音樂廳突然爆發出一陣雷鳴般的掌聲,這掌聲像大海的波濤一樣向肖邦襲來。過度的辛苦和興奮,肖邦隻覺眼前金花飛閃,一切都在晃動,人們連忙把他攙扶下去。

  音樂會的第二天,肖邦的病情就加重了:發燒,氣喘,極度虛弱。給肖邦看病的醫生感到這對一個重肺病患者不是一個好兆頭。而這時,正是1848年大革命風暴席卷歐洲之時。巴黎人民反對暴君、爭取民主自由的鬥爭烈火已熊熊點燃,肖邦躺在病床上,望著映在窗玻璃上的火光,傾聽著遠處槍炮轟鳴和大街上“自由萬歲”的口號聲。沒過多久,革命的烈火已蔓延到整個歐洲,人們奔走相告:柏林革命了,維也納革命了,意大利米蘭人民趕走了奧地利侵略者。密茨凱維支正在組織波蘭軍團。波蘭的波茲南地區爆發了起義——病弱的肖邦聽到這些消息抑製不住內心的激動,祖國波蘭又有了希望。有的波蘭同胞要回國去參加戰鬥了,肖邦感慨萬分,不管醫生怎樣勸阻,他堅持要到車站去為他的同胞送行。從車站回來,心情的激動、行動的勞累使他嚴重的肺病進一步惡化了,他的心髒急劇地跳動,大口大口地喘息著。

  他在病痛中延緩了一年,1849年10月,“鋼琴詩人”肖邦離開了人世。遵照肖邦的遺囑,他的朋友們取出十八年前從波蘭帶來的銀杯,把杯裏保存了十八年的祖國泥土撒在了他的棺木上。他一生想念祖國,死了也要嗅著祖國泥土的芳香離去。遵照肖邦的遺囑,他的朋友們又把他的心髒裝在一個匣子裏,從巴黎運回到波蘭。赤子之心隻有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裏才能得到安息。

  肖邦的心髒被安置在華沙的聖十字大教堂裏。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法西斯占領了波蘭。在那白色恐怖的日子裏,波蘭人民冒著生命危險把盛有肖邦心髒的匣子珍藏起來,使它免於遭受德國侵略者的破壞。1949年10月17日,肖邦逝世一百周年紀念日那天,肖邦的心髒又被莊嚴地迎回到古老的教堂裏。

  肖邦雖然離開了人世,但是,他的心永遠在祖國人民中間跳動,他的音樂成為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留給了世界人民。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