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2 鄭成功

  教材分析

  “題解”

  鄭成功(1624—1662),南明抗清名將。本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鄭芝龍之子。隆武帝賜姓朱,改名成功,因號“國姓爺”。

  鄭成功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曾於永曆十五年帶領戰船三百多艘,將士二萬五千人,從廈門、金門出發,經澎湖,進攻被荷蘭殖民者侵占的台灣,迫使荷蘭總督揆一投降,台灣重回祖國懷抱。鄭成功以赤嵌城為東都明京,設置承天府,改台灣城為平安鎮,招致漳、泉、惠、潮四州流民渡海安置,廣設城鎮,大舉屯田開墾,促進了台灣的經濟發展。

  本篇以“鄭成功”為題,表明文章介紹的對象是鄭成功,以及與之相關的故事,顯得中心明確,重點突出。

  “結構分析”

  本文具體記述了鄭成功收複台灣、建設台灣的經過,歌頌了鄭成功的不朽功業,指出了他是令人永遠銘記的民族英雄。

  全文九個自然段,可以分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簡要點明鄭成功是民族英雄,籍貫為福建南安。

  這裏獨句成段,之所以突出鄭成功是“民族英雄”,與下文敘寫他收複台灣、建設台灣密切相關,可以說十分必要。

  第二段(第二至八自然段):詳細敘寫鄭成功收複台灣、建設台灣的感人事跡。

  這一段可分三層。

  第一層(第二、三自然段):寫鄭成功決心收複寶島台灣。

  荷蘭侵略者強占我國寶島台灣,殘酷奴役台灣同胞,台灣人民恨透了這夥強盜——鄭成功決心收複台灣的事件起因。

  駐軍廈門的鄭成功登山遠眺,遙望大海彼岸的台灣寶島,想起了中國領土卻由侵略者橫行霸道,於是決心收複它——鄭成功決心收複台灣的感情基礎。

  第二層(第四至六自然段):描述鄭成功收複寶島台灣的經過。

  先寫作戰準備的完善充分(船隻、糧草、操練)。

  繼寫軍隊出發的威武雄壯(艦隊龐大、軍容整肅、必勝信心)。

  再寫收複台灣的戰鬥(敵人負隅頑抗,鄭軍奮勇向前,結果是敵人投降)。

  末點台灣人民歡慶勝利(喜出望外、慰勞官兵、載歌載舞、歡慶勝利)。

  準備出發戰鬥歡慶,這一層次寫得形象生動,具體可感,充分體現了收複台灣是眾望所歸,徹底失敗是侵略者的必然下場。

  第三層(第七、八自然段):簡要介紹鄭成功發展生產,開辦學校,建設台灣。

  先寫大力發展生產(送去農具、學會技術、改善生活)。

  次寫努力開辦學校(利用愛國讀書人辦學校、免除徭役、和睦民族關係)。

  第三段(第九自然段):指出我們永不忘記鄭成功收複台灣、建設台灣的偉大功業。

  這一段與第一段緊密關聯、遙相呼應,明確揭示了開頭所點“民族英雄”的內涵,歌讚了鄭成功的不朽功業,意蘊悠長。

  必須指出,這裏的分段僅供參考。目前,不少人將這篇課文分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寫鄭成功決心收複寶島台灣。

  第二段(第四至六自然段):寫鄭成功打敗侵略者,勝利收複台灣。

  第三段(第七至八自然段):寫鄭成功收複台灣後建設台灣。

  第四段(第九自然段):寫人們不忘鄭成功收複台灣的偉大功業。

  “字詞推敲”

  “他們殘酷地奴役台灣同胞,台灣人民恨透了這夥強盜。”句中的“恨透”一詞表明仇恨、痛恨的程度非常非常深。這與前麵的“殘酷奴役”密切相關,正因為侵略者不把台灣同胞當人,視同奴隸,摧殘壓迫,這才使台灣人民“恨透”了侵略者,如果換一個詞語就不會如此得力了。

  “台灣同胞聽說鄭成功的軍隊到了,個個喜出望外。”句中的成語“喜出望外”,意思是出乎意料的高興。用得好在哪裏?一是關聯前麵:台灣寶島被荷蘭侵略者強占,台灣同胞飽受欺淩壓迫,早就恨透了他們,內心裏總希望將侵略者趕走,本來難以實現的希望現在如願以償,怎不喜出望外?二是關聯後麵:鄭成功的軍隊打敗了侵略者,台灣同胞在喜出望外的同時,毫無保留地慰勞鄭軍官兵,自是理所當然的了。因此,“喜出望外”體現了台灣同胞的特定心理,用得不同於一般。

  “句子含義”

  鄭成功慷慨激昂地說:“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絕不允許侵略者橫行霸道。我們一定要收複祖國的寶島台灣!”

  ——這兩句表達了鄭成功收複寶島台灣的堅定決心。“慷慨激昂”表明鄭成功充滿誌氣,精神振奮,態度激烈。為什麽會這樣?源於台灣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現在被荷蘭殖民者強占,所以胸中鬱積著一股憤憤不平之氣啊!而“絕不允許……”的“絕”,“我們一定要……”的“一定”,表明了鄭成功對趕跑侵略者、收複寶島台灣的決心堅定不移。其實,這一句也傳達了鄭成功熱愛祖國寶島、維護寶島權益、憎惡無恥侵略者的強烈感情。

  民族英雄鄭成功收複台灣、建設台灣的偉大功業,是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的。

  ——這一句既總結鄭成功的偉大功業,又點明他給後人的深遠影響。功業有兩個方麵,一是收複,二是建設;影響指鄭成功的偉大功業千秋不朽,人們會刻骨銘記,永難忘懷的。如此結句收束全篇,十分得力。

  “語段理解”

  收複台灣是本文的重要語段,也是鄭成功一生中的光輝業績,所以我們要真正理解。理解這一語段,可以從三方麵進行:

  一是現狀促成決心。

  荷蘭侵略者強占台灣,奴役台灣同胞,台灣人民恨透了這一夥強盜。這是台灣當時的現狀,而這一現狀又促成了鄭成功決心收複寶島台灣——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怎能容忍侵略者橫行霸道?根深蒂固的主權觀念是鄭成功熱愛祖國的強烈體現,痛恨侵略者,趕跑侵略者,恢複中國的主權,就成為鄭成功內心湧動的強烈願望。“我們一定要收複祖國的寶島台灣!”這是鄭成功的強烈心聲,也是他收複台灣堅定決心的強烈體現。

  二是準備並且進軍。

  要收複台灣,固然要有決心,更重要的是必須充分準備。鄭成功“修造船隻,聚集糧草,加緊操練海軍”,雖然隻有寥寥幾句,卻包含了鄭成功的多少艱辛努力啊!準備充分了,隨即而來的是渡海東征,鄭軍的龐大艦隊,“風帆蔽空,戰旗招展”,浩浩蕩蕩直進台灣,鄭軍更是“紀律嚴明,軍容整肅”,無愧堂堂中華的威武之師,如此聲勢,如此軍隊,才使鄭成功對於收複台灣充滿必勝信心。

  三是作戰終於勝利。

  鄭軍是正義之師,在收複台灣的戰鬥中,能夠冒著敵人密集的炮火衝向敵艦,“冒……衝……圍……炸……鉤……跳……”一係列動詞生動地揭示了戰鬥過程。敵人企圖負隅頑抗,但隨著大炮失去威力、彈藥庫被命中爆炸,終於“驚恐萬狀”、“亂作一團”、“舉手投降”,這是曆史注定了侵略必敗的命運。台灣收複了,處於敵人淫威下的台灣人民獲得解放,怎不“喜出望外”、熱情慰勞、載歌載舞、歡慶勝利?

  決心準備作戰勝利,這一語段清晰揭示了鄭成功收複台灣的過程,鄭成功的光輝形象和偉大業績將永不泯滅!

  “寫作特色”

  本文的寫作特色是:

  一是重點突出,詳略盡致。

  收複台灣,奪回主權,解放台胞,是鄭成功的主要業績,而建設台灣、開辦學校,則列於次要地位。作者介紹鄭成功的事跡,詳細敘寫了收複台灣,將其作為重點,從下定決心寫到充分準備,從渡海東征寫到激烈戰鬥,從台灣收複到歡慶勝利,寫得詳細生動,而建設台灣、開辦學校,則概括介紹,點到為止,顯得重點突出,詳略盡致,如果平均用力,則主次不分,讀者印象就不會如此深刻。

  二是人物刻畫,生動傳神。

  毫無疑問,本文的主要人物是鄭成功,作者采用多樣手法作了刻畫,如提煉人物語言,尤其是“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我們一定要收複祖國的寶島台灣”,可謂字字千鈞、擲地有聲,充分體現了人物熱愛祖國、痛恨侵略者的心理;又如刻畫人物情態,寫鄭成功登山遠眺,隔海遙望,與衛兵問答,既表現了他關切寶島台灣,又為他下定決心收複台灣作了鋪墊,而寫鄭成功率軍進發時,雖然隻有寥寥的幾句,“在一群將領的簇擁下,站在船樓上四處瞭望”,卻表現了他的收複之舉深得將領擁護,作為一個指揮員的風姿觸毫而現了。

  三是首尾呼應,言簡意賅。

  本文的開頭和結尾都是獨句成段,這兩句中都有“民族英雄”這一閃光字眼,決不是前後重複,而是作者精心安排的:開頭的“民族英雄”是對鄭成功的曆史評價,關聯下麵的收複台灣、建設台灣;結尾的“民族英雄”則是英雄業績(收複和建設台灣)的自然歸結,既呼應,又深化。在我們民族曆史上,凡是驅逐侵略者、恢複主權的人,都是彪炳千秋的,他們被稱為“民族英雄”,這正是人民的褒獎,鄭成功當之無愧啊!因此,“民族英雄”首尾呼應,言簡意賅。(賈美院)

  教學設計

  “設計說明”

  一、 創設情境,激發學“趣”

  創設與本課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學習任務”進入學習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實現積極的意義建構。為此,教學時,首先播放一組學生熟知的民族英雄的畫像,引導學生感知、了解我國曆史上的這些偉大的民族英雄,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接著就將鄭成功的畫像定格在屏幕上,引導學生觀察、存疑:這麽一位相貌平常的人究竟做出了怎樣驚天動地的大事,成了曆史上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閱讀文本的欲望。最後,結合課前預習引導學生質疑、討論。到這時,我們有理由相信,有外在的畫像的刺激,也有內在的學習任務作為動力,學生的學習興趣已被充分激發出來了。這為下麵的探究、合作學習打下了基礎。

  二、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育活動必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使得學生能在民主、寬鬆、和諧的教學氣氛中,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學習的目標和任務都要學生主動地、有目的地獲取材料來實現,因為學生是知識建構過程的主體。本文是一篇講述曆史人物故事的文章,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其人其事遠不止課文中所寫的這些,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及曆史書籍搜集、整理鄭成功的相關材料。按課本——課外——課本的思路,開展自主探究學習活動,拓寬、延伸課堂教學的內容,準確把握民族英雄鄭成功這個人物形象,領悟課文的主旨。

  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合作學習,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獲得的關於鄭成功的觀點、看法與學習夥伴進行交流、討論,甚至是爭論。這樣,學生的思維火花在碰撞中才能得以持久,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才成為一種可能。在這一環節中,教師主導作用體現在創設條件引導、啟發、組織、幫助學生主動學習上。

  三、 嚐試練習,反思學習

  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中,學生學習的效果怎樣,這是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關注的。因此,教師在實施教學時,應設計一些富有個性的作業:既有基本題,也有發展題;有的是必須完成的,有的是選擇完成的。這樣,學生在品嚐“作業”時,就不會厭煩。通過練習,學生可及時反思自己的學習情況,教師也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控學生的學習行為。

  四、 拓展延伸,深化學習

  在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後,再次播放民族英雄的畫像,教師引導:今天我們學習了《鄭成功》,了解了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曆史功績,像鄭成功一樣的民族英雄還有很多,他們都為祖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你們想不想更深刻地了解他們?課後自己上網查找資料,並將這些資料整理成一個故事,將它介紹給你的同學。

  語文教學應堅持“大語文教學觀”,我們不能僅僅依靠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隻有借助課外的廣泛學習,才可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本環節的設計正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為廣闊的時空。

  另外,信息化時代為我們提供了快捷的學習工具,我們隻有把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起來,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根本變革,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思路提要”

  教學本課,可依循以下思路展開: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鄭成功是一個怎樣的人深入探究,領悟民族英雄鄭成功的主要功績。

  “過程揭示”

  一、 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1. 揭示課題。在我國悠久的曆史長河中,曾經湧現出了許多愛國將領、仁人誌士、民族英雄。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課文是介紹明朝曆史上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板書課題:鄭成功)

  2. 同學們聽說過鄭成功嗎?了解鄭成功嗎?(學生交流)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鄭成功是一個怎樣的人?這篇課文向我們介紹了他的哪些事跡?

  要點:鄭成功是一位民族英雄,課文介紹了他訓練海軍,打敗荷蘭侵略者,收複台灣,大力發展生產,興辦學校,建設台灣的感人事跡。

  2. 檢查生字詞。

  殘酷 奴役 慷慨激昂 橫行霸道 簇擁 街頭巷尾 融洽酋長 瞭望 負隅頑抗 驚恐萬狀 喜出望外 載歌載舞

  3. 根據提示理清文章脈絡。

  初讀課文,說說民族英雄鄭成功的主要功績。

  要點:一是收複台灣,二是建設台灣。

  4. 課文哪些自然段分別寫了這兩件事情?

  要點:課文第四至六自然段寫了鄭成功打敗荷蘭侵略者,勝利收複台灣的經過;第七至八自然段寫了鄭成功大力發展生產,興辦學校,建設台灣的經過。

  三、 細讀課文,領悟全文內容

  (一) 創設情境,感知課文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激發思考

  1. 朗讀課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

  (1) 這一部分主要寫了什麽?

  要點:台灣人民痛恨侵略者,鄭成功決心要收複祖國的寶島台灣。

  (2) 哪些詞語寫出了台灣人民對侵略者的痛恨?

  (強占、殘酷地奴役、恨透了、強盜)

  (3) 哪些詞語表現了鄭成功要收複祖國寶島台灣的決心?

  (慷慨激昂、絕不允許、一定)

  2. 鄭成功要收複台灣的決心是這樣堅定,朗讀時如何表現這種感情?(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鄭成功的話)

  3. 學生自由朗讀第一至三自然段,充分感悟課文中蘊含的情感。

  (二) 精讀第二段(第四至六自然段)

  1. 整體感知第四至六自然段,並思考:鄭成功在收複台灣的戰鬥中為什麽能取得勝利呢?

  要點:鄭成功立下收複台灣的決心後,就做了作戰的充分準備。加之,鄭軍官兵仇恨侵略者,勇往直前,才會打得敵人落花流水。

  2. 朗讀課文第四自然段,討論:

  (1) 渡海作戰的時機終於成熟了,鄭成功在將領的簇擁下登上了船樓,他看到了怎樣的景象?

  要點:“龐大艦隊”、“綿延十幾裏”、“風帆蔽空”、“戰旗招展”、“紀律嚴明”、“軍容整肅”、“必勝的信心”。

  (2) 學生齊讀這些詞語,思考:鄭成功的艦隊是一支怎樣的艦隊?

  要點:威武雄壯、軍紀嚴明、士氣高漲、充滿戰鬥力。

  (3) 鄭成功真是練兵有方啊!想聽一聽他練兵的小故事嗎?

  要點:鄭軍之所以紀律嚴明,軍容整肅,是因為鄭成功能做到有功必賞,有過必罰,執法無私。有一次,鄭成功的一個得意部將以為自己本領高強,就到處找人挑戰比武,而且也打敗了不少精兵強將。這事兒,很快就傳到了鄭成功的耳中。鄭成功得知此事後,非常生氣。雖然這位將領為鄭軍立下過汗馬功勞,但鄭成功還是毫不留情地罰了他一百軍棍。從此以後,軍中再無人敢恃寵生驕。鄭成功也更加重視操練,經常親自監督,要求從難從嚴練兵,並且定期進行水師會操,使得鄭軍在驚濤駭浪中如履平地。

  (4) 朗讀指導:這樣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去迎戰來犯之敵,怎能不所向披靡呢?因此朗讀描寫艦隊的一連串詞語要重音朗讀,體現出鄭成功和將士們的必勝信心。

  3. 自讀第五自然段。

  (1) 思考:鄭軍是如何作戰的?畫出直接描寫鄭軍的句子。

  英勇的鄭軍官兵冒著敵人密集的炮火,駕著艦船向敵軍艦隊衝去。

  他們將敵艦團團圍住,使敵人的大炮失去了威力。

  鄭軍官兵乘勢用鉤子鉤住敵艦,一個個跳了上去。

  (2) 用“先……接著……然後……最後……”改寫鄭軍作戰經過。

  鄭軍官兵先駕駛艦隊冒著敵人密集的炮火衝向敵艦,接著團團圍住敵艦,牽製敵人的火力,然後打中了敵艦,最後鉤住敵艦,跳了上去。

  (3) 讀了描寫鄭軍攻打敵人場麵的這段文字,你們想說些什麽呢?(學生練說)

  鄭軍英勇機智、團結善戰,敵人外強中幹、不堪一擊。

  (4) 如果沒有讀過課文,你們認為鄭軍會贏嗎?(學生討論)

  會。盡管當時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當時荷蘭無論是軍事力量還是經濟實力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他們的輪船占全世界的一半之多),但荷蘭占領台灣是侵略行為,是非正義的。收複台灣是曆史的必然選擇,正義最終必將戰勝邪惡。

  曆史記載,鄭成功率領鄭軍浴血奮戰了九個多月,終於趕走了荷蘭侵略者。

  (5) 自由朗讀這一自然段,讀出對鄭軍的敬佩之情。

  4. 學習課文第六自然段,討論:

  (1) 陰霾散盡,寶島台灣終於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此時此刻誰最開心?誰最激動?

  (台灣同胞)

  (2) 台灣人民是怎樣表達內心的喜悅和對鄭成功的感激之情的呢?

  “街頭巷尾,鞭炮之聲不絕,人們載歌載舞,歡慶勝利。”

  台灣同胞把“糧食、海鮮、蔬菜和茶葉送來慰勞鄭軍官兵。高山族的酋長特地送來了鹿皮和獸肉,要見鄭成功”。

  38年列強的入侵、奴役,讓台灣同胞嚐盡了屈辱、辛酸,如今侵略者被趕走了,他們怎能不高興呢?

  5. 再次閱讀課文第四至六自然段,找出鄭軍勝利的原因,畫出相關的語句。

  準備工作充分:修造船隻,聚集糧草,加緊操練。

  充滿了必勝的信心:龐大艦隊綿延十幾裏,風帆蔽日,戰旗招展,紀律嚴明,軍容整肅。

  官兵的勇猛善戰:冒著、駕著、團團圍住、鉤住敵艦、跳了上去。

  (三) 精讀課文第七至八自然段

  鄭成功的偉大在於他不僅收複了台灣,還建設了台灣。

  1. 有感情地朗讀,思考:鄭成功是怎樣建設台灣的?

  大力發展生產。將漢族的犁、耙、鋤、鐮刀等送給高山族人,教會他們掌握農業生產的新技術,改善他們的生活。

  興辦學校。讓內地來的讀書人興辦學校,鼓勵高山族子弟讀書。

  2. 齊讀課文。領悟鄭成功建設台灣的偉大曆史意義。

  這樣一來,高山族與漢族的關係更融洽了。

  (四) 精讀課文第九自然段

  1. 齊讀課文。

  2. 說說人們為什麽永遠也不會忘記鄭成功。

  因為他建立了收複台灣、建設台灣的偉大曆史功業,他的名字會永垂青史!

  四、 總結全文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不屈的民族,炎黃子孫們為了抵禦外敵,湧現出了無數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就是其中傑出的一位。他收複台灣、建設台灣的偉大功業,會銘記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

  “課時建議”

  三課時。

  精彩片段

  師:鄭成功要收複台灣一定要做好作戰的準備,同學們說說他都做了哪些準備。

  生:修造船隻,聚集糧草,操練海軍

  師:俗話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課文為什麽不詳細描述他是怎麽準備的呢?

  生:因為這裏主要寫鄭成功收複台灣,如果詳寫準備,就不合適。

  生:我認為鄭成功所做的準備沒有必要詳寫,因為下麵介紹鄭軍的情況就能看出他準備得充分。

  生:我也是這麽認為的。如果沒有艱苦的訓練,充分的準備,鄭軍不可能那麽紀律嚴明,軍容整肅,鄭成功也不可能勝利。

  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好。讀書就應該這樣勤於思考,有所思,才能有所得。那麽,鄭成功的軍隊是一支什麽樣的軍隊呢?

  生:(齊讀)這支在滔滔海浪中前進的龐大艦隊,前後綿延十幾裏,風帆蔽空,戰旗招展。

  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鄭成功的艦隊的軍容,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

  生:艦船一艘連著一艘,像一條巨龍。官兵整齊地站立在軍艦上,目光炯炯,神情莊重。

  生:海風吹動戰旗發出“嘩啦啦”的聲響,滔天巨浪拍打著甲板。戰士們高聲宣誓,決心與敵人血戰到底,一定要收回台灣。

  生:鄭成功巍然屹立在船樓上,指揮著他的艦隊。紀律嚴明,軍容整肅。真不愧是威武之師,正義之師!

  生:我看到鄭成功率領的雄師正乘風破浪,勇往直前;聽到了海浪聲、擊鼓聲、火炮聲夾雜在一起,戰士們喊著:“兄弟們,衝啊!趕走荷蘭鬼子!”

  師:大家的想象力非常豐富。威武、英勇的鄭軍經同學們這麽一描繪,仿佛就在我們眼前。有這樣的軍隊,鄭成功一定能戰勝荷蘭侵略者。

  “評點” 設計這個教學過程的目的是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當時的情景,將抽象的詞語形象地表現出來,這不僅能加深學生對這些詞語的理解,而且能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充分地理解、感悟課文,提高語文素養。

  (蔣長蘭)

  參考資料

  鄭成功:名森,字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人。明天啟四年農曆七月十四(公元1624年8月27日)誕生於日本長崎縣平戶千裏濱。其父鄭芝龍,其母田川氏(通常認為是日本人)。1630年,鄭成功隨叔芝燕回國,住晉江安平鄭府。鄭芝龍延聘名師授業,1638年鄭成功入南安縣學為廩生,1644年鄭成功從家鄉來到南京,進入國子監太學,拜名儒錢謙益為師。其時明王朝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當年3月中旬,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崇禎自盡。9月中旬,清王朝定都北京。在擊敗了李自成的農民軍後,次年6月攻克南京,南明弘光政權覆滅,鄭成功返回福建。同月,唐王朱聿鍵在福州被鄭芝龍等擁立為帝,建號隆武。帝對鄭成功的忠勇十分嘉許,賜他與國同姓,易名“成功”,從此南明官方稱為“朱成功”,又稱為“國姓爺”。1646年8月,清軍進攻福建,隆武帝在逃亡路上被擒,於汀州罹難。10月中旬鄭芝龍降清,後清軍進襲安平,鄭成功之母不堪被辱自縊身亡。隆武政權失敗後,年僅21歲的鄭成功奮起反抗清王朝的民族壓迫政策,他在南安縣學(豐州)焚毀儒服,投筆從戎,以“招討大將軍”的名義,在安平、浯州(金門)一帶誓師抗清,擁戴南明的永曆政權。1647年8月,鄭成功與叔父鄭鴻逵曾率兵攻打泉州,屯兵桃花山。1650年中秋,鄭成功用計襲奪廈門,建立了穩固的抗清根據地,軍事力量進一步壯大。

  此後數年,鄭成功在福建、廣東、浙江沿海一帶反複同清軍交戰,並利用控製台灣海峽製海權的優勢,發展海上貿易,以商養戰,建立起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鼎盛時期擁有水陸精兵二十餘萬,大小船艦五千多艘。鄭成功成為南明永曆政權的一支強大的軍隊,對清王朝在東南沿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威脅。1657年底,鄭成功被永曆帝冊封為延平王。

  1661年4月21日,鄭成功率25000名將士,乘350餘艘戰艦,從金門料羅灣出師東征。因遇暴風雨在澎湖停留數日,30日拂曉從台南鹿耳門勝利登陸,擊潰了荷軍的狙擊,並乘勢攻下赤嵌城。隨後,鄭成功率大軍包圍了荷蘭人在台灣的統治中心——熱蘭遮城。荷蘭駐台灣長官揆一拒絕投降,憑借堅固的城牆工事負隅頑抗,鄭成功數度強攻未果,乃改為長期圍困。7月中旬,荷蘭援軍從巴達維亞支援台灣,在海上決戰中被鄭成功水師擊敗。經過長達九個月的圍困,1662年2月1日,揆一終於向鄭成功投降,率殘兵敗卒撤出台灣,至此,荷蘭殖民者對台灣長達38年的統治宣告結束,台灣重新回到中國的懷抱,鄭成功收複台灣的壯舉,為祖國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績。

  鄭成功在台期間,加強了政治經濟建設,置府縣、務屯墾、廢苛稅、興學校,改善軍民關係,安撫台灣土著,頒布了各種法令和條例,為台灣經濟社會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662年6月23日(農曆五月初八),鄭成功因病在台灣去世,時年39歲,葬於台南州仔尾。在清朝統一台灣後,遷葬南安鄭氏祖墓。康熙帝題寫挽聯讚曰:“四鎮多貳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誌方知海外有孤忠。”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