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一 從一段“俗諺”說開去

不知是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告訴我,總之,當我還很小很小的時候,就聽慣並記熟了這樣一段“俗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不到;時辰一到,一定要報。”直到現在,仍能像說繞口令似的脫口而出。相信今天所有30歲以上的人都能背誦這一段話,而且相信也和我一樣,都不知道是從何人、何時、何地聽來的——它太久遠了。

善惡報應習俗的源頭,我們可以一直上溯到原始社會。

在人類初成即原始社會早期階段的數十萬年間,人類棲息在樹林之中,依靠植物果實之類生活,人們生而複死,認識和思維能力尚未發達,沒有任何對於神祇的信仰和任何宗教,也不舉行任何宗教儀式,當然也沒有善惡報應的觀念和習俗。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即到了采集和狩獵經濟的階段後,生產範圍有所擴大,人們經過無數次的生產鬥爭實踐,思維能力有了提高。人們在解釋做夢的現象時,形成了“麵貌相同的雙重人”的觀念(一個“肉體的我”,一個“精神的我”),並視之為生命的根本:它支持身體成為活的,人睡眠時,經常出來遊蕩,當它不返回的時候,便引起身體的死亡。原始人對死亡現象的理解,加強了這種觀念。他們在生活中看到,一個能吃能喝、活蹦亂跳的人,一旦死去,變成一具冰冷的僵屍,既無知覺,也不會活動,但仍四肢齊全,五官不缺。於是他們錯誤地認為:這肯定是缺少了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神秘東西。這就是後來人們所稱呼的“靈魂”。

同理,既然每個人都有一個靈魂,那世界上的萬物也都有靈魂。因為天上的飛鳥,河裏的遊魚,陸上的走獸等都和人一樣,要吃東西,會生育後代,也有生有死。一切植物也是有生有死的。而且人在睡眠中,常夢見自己和這些動植物打交道,因而認為動植物和人一樣,也是有靈魂的。不僅如此,人們還看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自己運動的:太陽早起晚落,月亮圓缺,刮風下雨,電閃雷鳴,山崩地震,火發於林,水流入海……莫不如此。既然這些事物都能自己活動,它們必然也有靈魂。這樣,靈魂觀念就由人類本身擴大到自然界萬物,產生了“萬物有靈”觀念。

我國遠古時期也有這種觀念。《越絕書》卷一三記載:春秋時,越王勾踐曾向範蠡問道:“我聽說,人失其魂魄者死,得其魂魄者生,是凡物皆有呢,還是隻有人才有呢?”範蠡回答說:“人有魂魄,萬物同樣也有魂魄。”

原始人認為死者的靈魂是不滅的,它們統一居住在某一個地方,其所擁有的控製自然的力量要比活人大得多,相信死者的靈魂能引起一切自然現象。當這種觀念和原始人的生產、生活聯係起來的時候,善惡報應觀念便產生了——人們竭盡智力去打獵,仍不免空手而歸,有時卻會偶然拾到觸株之兔;當你全心全意尋找食物時始終一無所獲,而在你奄奄待斃時卻意外地發現某種救命食物;神奇的火給人帶來溫暖、光明和熟食,幫助人們驅趕野獸,卻突然會變成熊熊烈焰,焚毀人們的居室和賴以謀生的森林,成為屠殺人類的劊子手;同你一起打仗的夥伴一個個都死了,你卻逃出一條命;某某身強力壯,前幾天忽然嗚呼哀哉——麵對神秘莫測,無法抗拒的自然威力,那些在恐懼中求生,在戰栗中死去的悲慘淒涼的原始人,隻能直觀地認為冥冥中有一個他們不可觸摸的巨大神靈在安排、主宰著人世的一切。他們虔誠地相信:生產的豐收和狩獵的成功是由於神靈的恩賜,遭受失敗或災難是由於惡魔的責罰,其他一切不幸事故、傷損、疾病、衰老和死亡等,都是神靈在作祟,都是人們的行為順應或者違背了神靈意誌的結果。

原始人以自己的經驗、心理、行為來判斷、幻想,把各種自然現象人格化、社會化,從而產生了各種自然界的精靈、魔力、神等表象。諸表象人格化的結果,形成幾種類型的神:經常給原始人群帶來好處的自然物或自然現象,就是具有善意的、能保護他的神靈;經常給原始人群帶來危害和不幸的自然物或自然現象,便是具有惡意的、與人為敵的惡魔;再一類是時善時惡的自然力或自然現象,就被賦予了喜怒無常的神性。人們為著祈福避禍,唱歌跳舞以獻媚之,建造最莊嚴美麗的神廟宮殿以及陵墓以居住之,按時奉獻所生產或獵獲的各種物品以供祭之,以求善神和時善時惡之神不斷賜福保佑。對於惡魔,則用象征性的禍害來使它滿意,甚至不惜自我懲罰——殺子或自殺獻祭,以避免“惡報”。

總之,隨著原始人類靈魂觀念的形成和發展,早期善惡報應觀念便產生了。

分布於世界各地的不同人種,在其發展進程中毫無例外地產生了善惡報應觀念。

歐洲遠在基督教誕生之前便鞏固地建立了死後賞罰的觀念。“惡人必罰,善人必賞,所有人都這麽看。”(拉法格《思想起源論》)它是這樣流行,以致詩人和招搖撞騙者都占有它。在荷馬史詩中,人們死後的生活極其黑暗淒涼,但幸運的英雄們仰仗諸神的照顧,卻可以進入樂土,在那裏過恬適的生活。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著作中曾轉述了亞爾麥良·赫爾的曆史:他像耶穌一樣死而複活,向人們訴說苦難的陰間生活。他說:“靈魂要忍受比生前所犯的每一個惡行十倍的懲罰,因此,每個犯罪者的刑罰都是十倍重。一群麵貌可怖、目光炯炯的人,把手腳被縛的犯人帶出來,丟在地上剝他的皮,然後拖著他們走過荊棘叢生的道路並投入大爾達爾(地獄)裏去。”而且刑期不是一百年、一千年,而是永生永世。這種死後賞罰的教義在歐洲世界各階層居民中流行了好幾個世紀,後來基督教徒才利用這些觀念創造新的宗教。

古代以色列的宗教有一種觀念,認為人一旦死去,他可能發生的一切重要事件也就停止。人在他的現實生活中,由於行善或作惡,由於履行或違背同雅赫維立約的條件而受獎賞懲罰。

古代埃及對來世生活的信仰極為盛行。他們認為人身上有四種靈魂:幽靈、名字、身魂(ba)和護衛靈(ka)。在死者的四種靈魂中,有一個要到地獄的秘境中去遊曆,接受公正仁慈的奧賽裏斯的審判。審判主要根據對死者魂靈考評的各項指標,決定他以後的命運:或者引登專供守戒者享用的雅魯樂土,或者罰入地獄。古埃及人對來世生活極其迷信,以至於認為人生在世,不過是為死後的“複活”和永生做準備。這種信仰和渴望複活的感情,使他們把死者的遺體用香油精心製成木乃伊,認為它——靈魂能登上太陽神“拉”的神舟,超越地界十二國土,飛升到光明燦爛的永生天國。

整個非洲在歐洲殖民者入侵之前,神靈賞善罰惡的觀念一直起著維護氏族和部落團結的作用。他們往往通過禁律和神靈譴責來懲罰違反習慣的人。報應觀念具有宗教般的力量。

據現代學者對澳洲、非洲現存原始部落的考察,這些部落無不保存有極其純樸的原始善惡報應觀念。劉達成等編譯《當代原始部落漫遊》轉引人類學家梅格特(Meggitt)的一段話說:“土著相信,正因為他們有神話、歌曲、儀式這一整套東西,才使整個大自然起到它在宇宙中應起的作用。但與此同時,人們也必須盡到他們對自己的圖騰以及其他一些形象所應盡的義務,否則,大自然就會停止其正常作用。”

上書又記載:散居在孟加拉灣東部的安達曼群島的安達曼人,所信仰的宗教,是一種簡單的萬物有靈論。具體地說就是懼怕樹林、海洋、疾病和祖先的鬼魂。他們沒有崇拜和討好鬼魂的儀式。他們的神,在形狀上像人,名叫“普魯加”(puluga)。他們認為“普魯加”是一切事物的根源。雖然不需要特意討好它,但也不能做任何使它不悅的事,那樣會使森林中的各種物產受損害。這種“簡單的萬物有靈論”,實質上就是善惡報應。

沒有一個原始社會不存在禁忌。禁忌與善惡報應在實質上並無二致。因此可以認為,凡有人類生活、居住的地方,就有善惡報應觀念在遊蕩。相信善惡有報是早期人類在信仰上的一個共同特征。

中國的善惡報應觀念,同世界其他民族一樣,也是在她的幼年時期,在自己的土壤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在先秦迄西漢的史籍中,有關善惡報應的記載,不勝枚舉。

墨子認為天有意誌,能“賞善罰暴”。《墨子·天誌上》說:“天欲義而惡不義。”“當天意不可不順。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者,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法儀》說:“愛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惡人賊人者天必禍之,日殺不辜者得不祥焉。”甚至天子所為善惡,天也能賞罰。《天誌中》說:“天子為善,天能賞之;天子為暴,天能罰之。”“為不善以得禍者,桀紂幽厲是也。愛人利人以得福者,禹湯文武是也。”(《法儀》)

《周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又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尚書·商書》說:“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爾惟德罔小,萬邦唯慶;爾惟不德罔大,墜厥宗。”陸賈《新語》卷上說:“懷德者應以福,挾惡者報以凶。德薄者位危,去道者身亡。”《淮南子·覽冥訓》謂:“上天之誅也,雖在曠虛幽間,遼遠隱匿,重襲石室,界障險阻,其無所逃之亦明矣。”

這種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思想,不僅頻見於史冊,也廣泛表現於當時的社會生活中。先秦時期民間有這樣的俗諺:“禍福隨善惡。”(《韓非子·安危》)“人行善者天賞之,行不善者天殃之。”(《晏子春秋·內篇諫上》)《列子·說符》記載:宋國有一戶好行仁義的人家,積三世而不懈,但不知什麽緣故,家中黑牛卻生了頭白牛犢,孔子認為是吉祥之兆。到楚國攻宋,民間易子而食、析骸而炊,所有成年男子,全部登城作戰,死者過半。這家則以父子有病皆獲幸免。待兵退圍解,父子倆又雙雙康複。

《論衡·雷虛》記載:春秋時民俗,認為看見兩頭蛇的人會很快死去。孫叔敖小時候曾看見一條兩頭蛇,為防止其他人再看見,他把蛇打死埋掉了。但又非常害怕自己要死,回到家裏,禁不住放聲痛哭。他母親問明緣故,說:“我聽說有陰德的人,天一定報償他。你肯定不會死,天一定會保佑你。”孫叔敖果真不死,後來還當了楚國宰相呢。

《漢書》有兩個截然相反的故事。西漢陳平曾根據自己的所作所為推斷子孫後代的興廢,他說:我這一輩子陰謀詭計太多了,當官食祿看來沒有子孫的份了。而一個姓於的縣吏則說:“我治獄多陰德,未曾有冤,子孫肯定有飛黃騰達的。”他的兒子於定國果然榮任漢相。

姑不論上述事例有無因果上的必然聯係,但它們都真實反映了先秦兩漢時期民間對善惡報應的虔誠信仰,說明了遠在佛教傳入之前,至晚在春秋戰國時期(此據文字記載而言,實際上當更久遠),我國社會善惡報應觀念和習俗已相當流行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