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1、《詩經》、《禮記》中反映的先秦時飲食原料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飲食原料是膳饌酒漿的基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飲食文化生活是豐富多彩,還是貧乏單調,首先取決於飲食原料的種類的多少。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發達,飲食品種異彩紛呈,爭奇鬥妍,這固然與其烹調技藝之精湛有著重要的關係,但與飲食原料之豐富也是分不開的。因此,探討中國古代飲食風貌,首先得了解中國古代飲食原料的狀況。

  中華民族曆史悠久,在不同的曆史時期,由於科學水平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同,人們對自然界動、植諸物的認識、利用也不同,加之自然生態的變化,人們的飲食原料組成結構以及由此而產生的飲食習尚也在變化。從飲食原料品種講,總的趨勢是隨著曆史的發展日漸增加的,但具體品種之間的比例變化卻很大。例如,後世野生蔬菜、果品、禽、獸在食料中的比例越來越小,像先秦時宴會上必備的鹿、麕(音軍)、雁、砅(音晏),鴿、菖蒲、苦荼等,唐宋以來已不作為必備之物,今天更加少見了。又如上古時作為主食的菰米,宋以後日趨淘汰,今日已鮮為人知。另一方麵,自西漢絲綢之路開辟以後,我國從西域諸國又先後引進許多飲食原料。這些原料與中國原有食料互相配合,經過中國烹飪大師們的巧妙烹製,不斷豐富了中國的膳饌,促進了飲食習尚的發展變化。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的地理環境與氣候、物產、差異很大,不同地區的飲食原料品種及比例關係亦有顯著的差別。這對各地方飲食風尚的形成也有很大的關係。

  我國先秦諸子百家之書,尚無飲食專著。不過,飲食既是每個人的第一需要,是社會生活中的最普遍的現象,因此那些反映古代社會生活的書籍,也就難免要涉及飲食問題。在先秦儒家的經典中,《詩經》、《禮記》、《儀禮》諸書反映當時飲食原料最多。《詩經》收錄了商朝到春秋時期的三百零五篇詩歌,其中的《國風》多屬民間歌謠,有些直接描寫勞動人民的生活方式,提及稼穡、采集、狩獵、割烹之事,較多地涉及了當時人們的飲食原料;即使出自統治階級的《雅》、《頌》之類的詩篇,因多係宴會或祭祀中的樂歌,也多側重於反映貴族們的飲食生活。《周禮》本是記述周王室官製和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有關製度的書,但其天官塚宰的屬官中“膳夫”、“庖人”、“內饔”(音雍)、“外饔”、“亨(音意同烹)人”、“獸人”,“砆(音意同漁)人”、“鱉人”、“臘人”、“食醫”、“酒正”、“醢(音海)人”、“醯(音希)人”以及地官司徒的屬官“牧人”、“牛人”、“充人”等等,大都是專為王室貴族的飲食生活服務的,從側麵體現了當時飲食原料的豐富。《儀禮》一書,在闡述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人物舉行的各種性質、各種規格的宴會時,也列舉了眾多的飲食原料。我們對上述幾部書中所反映的飲食原料作了粗略的統計,共有一百四十多種。這些記述,基本上可以囊括殷商至戰國時期我國中部地區人民的主要飲食資源,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於動、植諸物的認識和利用情況,而且可以看出當時我國中部各階層人們的飲食結構、風尚和烹飪科學水平。

  “五穀”、“六穀”、“九穀”都是上述諸書中經常提到的名詞。什麽是“五穀”?鄭玄在注釋《周禮·天官·疾醫》“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時說,“五穀”指的是麻、黍、稷、麥、豆。趙岐注《孟子·滕文公·上》:“樹蓺五穀”說“五穀”是稻、黍、稷、麥、菽。這裏不包括麻,卻有稻,菽又指豆類的總稱。《周禮·天官·膳夫》中又提到“六穀”。什麽是“六穀”?鄭玄的注釋是稌、黍、稷、粱、麥、砇(音孤,菰米)。《三字經》卻說是稻、粱、菽、麥、黍、稷。《周禮·大宰》中又有“……以九職任萬民,一曰三農,生九穀……”的提法。鄭眾說“九穀”包括黍、稷、秫、稻、麻、大麥、小麥、大豆、小豆。鄭玄又說不包括秫和大麥,應包括粱和菰米。上述這些學者的注釋雖然不盡相同,但都沒有超出春秋戰國以前我國已有穀物的範圍。這一點可以從《詩經》等書的原文中得到證明。“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樛,禾麻菽麥”(《詩·國風·豳風·七月》),“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詩·國風·黍離》),“爰采麥矣,沫之北矣”(《詩·國風·桑中》),“王事靡監,不能蓺稻粱”(《詩·國風·鴇羽》);“還,予授子粲兮”(《詩·國風·鄭風·緇衣》),宋儒朱熹說這句詩裏的“粲”指的是上等粟,“誕降嘉種,維秬(ju音巨)維秠(音披),維穈(音門)維芑(音起)。”(《詩·大雅·生民》)這句詩中的“秬”,毛亨說是黑黍,“秠”,毛亨說是一殼中有二粒米的黍,又說“穈”也是黍的一種,幼苗時為赤色;“芑”是幼苗期為白色的黍。《詩經》中提到穀物的詩句比比皆是,從中可以看出,在新石器時代先後定居下來從事農業生產的我國中部地區人民,先秦時期已以糧食為主要飲食原料,而且今天我國食用的穀物,除了西漢張騫等人從西域引進的胡麻、胡豆等少數品種外,在春秋戰國時期已基本齊備。不同的是,當時黍、稷、菽等類比重較大,小麥的比例不如今天多,早已被淘汰的菰米和不再用來做飯的麻籽,在當時則是蒸飯、煮粥的常用穀物。

  需要指出的是,殷、周時代被稱為“肉食者”的士、大大以上的貴族,也是以食穀物為主的。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天子,盡管講究“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二十罋(甕)”,實際上還是以糧食為主要原料。《周禮·天官·膳夫》稱:“膳夫掌王之食、飲、膳、羞,以養王及後、世子。”注曰:“食,飯也,飲,酒漿也,膳,牲肉也,羞,有滋味者。”就是說,王室的食品,首先是飯,其次是飲,然後才是用肉類製作的醓(音貪)、醢、脯、臘以及蔬菜製品菹、齏之類。“凡王之饋,食用六穀。”明確指出王室的主食就是用黍、稷、稻、粱、菰米、麥等製作的。貴族經常飲用的名目繁多的酒和酏(音夷),也是用穀物釀製或煮成的。即使以各種肉類製作的醢(肉醬),也離不開糧食做輔助原料。所謂“珍用八物”(即周代的“八珍”),居首位的叫做“淳熬”,就是拌肉醬的稻米飯;居第二位的“淳母”,就是拌肉醬的黍米飯。《周禮·天官·籩人》稱:“羞籩之實,糗餌粉餈。”鄭眾說:糗是把稻米與大豆合在一起熬成的,餈是把豆子捶成屑煮成的。鄭玄說:此二物是把稻米、黍米搗成粉熬成的。二說雖有小異,但都認為穀物是主要原料。

  畜牧業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到了商、周已初具規模。“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三字經》語)這六種畜禽在《詩經》裏頻繁出現:“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誰謂爾無牛?九十其惇”(《詩·小雅·無羊》);“濟濟蹌蹌,絜爾牛羊。以往蒸嚐,或剝或亨,或肆或將”(《詩·小雅·楚茨》),“躍躍毚兔,遇犬獲之”(《詩·小雅·巧言》);“擇有車馬,以居徂向”(《詩·小雅·十月》),“女曰雞鳴,士曰昧旦”(《詩·國風·鄭風》)。隻是驢、騾、鵝、鴨等在上述書中甚少出現。《周禮·天官·膳夫》:“凡王之饋……膳用六牲。”注釋說:六牲就是馬、牛、羊、豕、犬、雞。不過從當時文獻資料看,馬已作為駕車的役畜,較少食用。

  當時的烹飪科學,對上述家畜、家禽的食用方法已頗有研究。古人不僅已經懂得不同齡不同性別的畜禽,其肉質的老、嫩、滋味各不相同,在高級筵宴或重要的祭祀時專門選用羔(幼羊),犢(幼牛)、豚(小豬)等肉質細嫩的家畜,在製作不同食品時,按照需要,有的專選雄性,有的專選雌性,而且已經懂得分檔取料的常識,能夠把牛、羊、豕肉分解為前體的肩、臂、臑和後體的膊、骼以及所謂正肩、脡肩、橫肩、短脅、正脅,代脅等等,對其內髒的肝、胃、腸等也能分別製作成炙品、膾品、脯、臘、醓醢、羹臛等眾多的食品。例如炙品要選用較好的肉;膾品要用新鮮的嫩肉;“八珍”中的“肝膋”專用狗肝製作;“脾析”(食品名)要用牛百葉製作等。他們還總結出鑒別健壯的畜禽和有病畜禽的經驗。如天官所屬的“內饔”就有“辨腥、臊、膻、香之不可食者”的任務,認為:牛如果無故夜間鳴叫,其肉必然惡臭;羊的毛如果過長而且結成疙瘩,其肉必膻;犬的股際毛脫落者,其肉必臊;鳥類的羽毛失去原有的光澤顏色,聲音不如原來清脆悅耳者,其肉有腐臭的味道;豬的目光不明亮而且睫毛集結者,其肉必腥;馬的脊部變黑、前肢發抖者,其肉就有螻蛄似的臭味兒。上述這些都說明當時對家畜、家禽的食用已有相當的研究,較之殷商以前是很大的進步。

  應當闡明的是,當時家畜、家禽肉類還很不充足,廣大庶民百姓是很少食用的。這大概正是古時把士大夫以上稱“肉食者”的原因。《禮記·王製》中規定:“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這種規定雖未必嚴格貫徹,但它說明畜禽肉類的短缺。戰國時孟子對梁惠王說:如果能采取好的政策,把雞、狗、豬等飼養業發展起來,那麽七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就可以有肉吃了。可見當時最受尊敬的老者也很少吃到肉,青壯年、庶民吃肉的可能性就更小了。這種以糧、菜為主,肉食比例極小的飲食結構,在我國廣大農業區一直延續到現在,仍未根本改變(牧區除外)。

  在春秋戰國時期,狩獵仍是人們獲取食料的重要門路之一。野味在飲食原料中仍占一定的比例。《詩經》、《周禮》、《儀禮》等書中提及的野禽、野獸類飲食原料有鶉、鵲,鳧、鴻、鴞、鵜(音題)、鹙(音秋)、兔、鹿、麕,麋、獾、狼、野豕、豺、狐、熊等五十餘種。《周禮·天官·庖人》:“掌共(供)……六獸、六禽。”鄭司農說這六獸就是糜、鹿、熊、麕、野豕和兔。鄭玄認為六獸不包括熊而包括狼。至於六禽,鄭眾說是鴻、鶉、砅、雉、鳩、鴿。當時統治階級對這些野味入饌已有相當的講究。例如“八珍”中的“搗珍”專用鹿、麋、麕肉(牛、羊肉亦可,其他肉不用)。《周禮·天官·獸人》:“冬獻狼,夏獻麋,春秋獻獸物。”注釋中說,因為狼是山間之獸,山主聚,所以狼的油脂性凝聚,聚則溫,故冬天進獻;麋是澤獸,澤主銷散,故麋鹿的油脂性散,散則涼,故夏天進獻。春秋兩季寒溫適中,各種獸類都可以進獻。古人還認為,狐去掉頭,狸去掉正脊後,均可作食品。戰國時期,人們對於熊掌、鹿尾等的營養價值及特殊滋味都有了認識,為統治者所嗜食。

  商、周以來,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不僅捕撈魚類的工具和技術不斷改進,而且出現了人工養魚。因此,江、河、湖、海中的水族動物越來越多地被人們認識和利用。《詩經》等書中提到的水族類飲食原料,有鱣(音氈)、魴、鰥(音關)、砊、鯉,鱒,砋(音嚐),鯊、鱧、砎(音偃)、鮪、砏、砐以及鱉、龜、蛤、蟹等數十種。大概因為魚類食物原料較之陸地上的動物原料稀少,因此古人對此尤為重視。天官塚宰所屬,有專門為王室貴族服務的“砆(音漁)人”,主管捕撈魚類和鑒別魚類的優劣,同時還從庶民中征收魚類以供王室食用或祭祀。又有“鱉人”,專管捕撈藏於泥中的鱉、龜、貝、蟹、蚌等有甲殼的水族動物,還負責從庶民中征收上述動物供王室使用。當時許多魚種被列入名品,為人們所重視。《周禮·天官·膳夫》:“共祭祀之好羞。”注釋說:好羞指的是像荊州的砓(音詐)魚、青州的蟹胥等非常之物。“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取妻,必齊之薑?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豈其取妻,必宋之子?”從側麵反映了當時人們已十分重視魚中名品——黃河的魴魚和鯉魚。據說周宣王派吉甫北伐?狁(音險允,古民族名),得勝回來,宣王盛宴招待時,就特意備有鯉魚膾等,即《詩·小雅》中的“吉甫燕喜,既多受祉……飲禦諸友,炰鱉膾鯉”。

  我國人工種植瓜菜,從新石器時代起,到商、周時不斷發展。當時不僅有長年固定的菜圃,還有季節性的菜田。《詩·國風·七月》:“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注釋稱:築場圃意思是“築場於圃”。就是說秋收時所用的打穀場,在春、夏之際是被用來種瓜菜的園地。但從《詩經》、《周禮》等書中可以看出,野菜、野果在人們飲食原料中占很大的比例。“參差荇菜,左右流之”(《詩·國風·關雎》),“於以采蘩,於沼於沚。”“於以采砢,南澗之濱”(《詩·國風·召南》)。荇、蘩、砢都是野生的水菜。“陟彼南山,言采其蕨。”“陟彼南山,言采其薇”(《詩·國風·召南·采砢》)。蕨菜是一種營養價值較高,滋味很美的山間野菜,今天仍為人們所食用;薇據說其子可食。“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詩·國風·穀風》)。荼是苦菜,《詩經》中提到的野菜、野果還有葑(蔓菁)、唐(蒙菜)、芑(芑萊)、菲(土瓜,莖可食)、莫(莫菜,始生可以為羹)、砤({音續,據說係水菜)、蘞(音簾)、藿、葍(仲春采之可食)、砨(音逐,一作牛砪,仲春采之可食)、水芹、堇、蒲(菖蒲)、筍、茆(鳧葵,堪為菹、醬)、鬱、砫、萇楚(一名銚戈,又稱羊桃)、桑葚、栗、榛(一稱蓁,子可食),棘(酸棗)等數十種。

  上述這些野菜、野果,在當時並不隻是下裏巴人的食物,其中大部分也是士大夫乃至天子、諸侯日常生活及宴賓、祭祀時所用的菜肴原料。在春秋戰國以前,還沒有植物油,也沒有炒菜,當時吃菜的方法,一般是煮之為羹或製成菹(酢菜、醃菜)、齏(細切的醃菜)等。天子、諸侯們的宴會上講究陳列十多個乃至幾十個豆(盛菜肴的高腳盤),豆中所盛的主要是醢、菹、齏。而這些菹、齏大多是用野菜製作的。如《周禮·天官·醢人》:“掌四豆之實”。其中所列的“昌本”就是把菖蒲根切為約四寸長醃成的菜;“菁菹”就是醃蔓菁,“茆菹”就是醃鳧葵,連苦菜、薺菜、水芹等都是天子,諸侯們用以製菹、烹羹的原料。

  西周以來,人們烹製食品越來越重視調味品的使用。天然的調味品原料逐漸被人們認識和利用,人工製造的調味品也顯著增加。鹽是人們最早使用的調味品,在周代人們更重視區別它的品質和用途。周室的天官塚宰下設有“鹽人”,專管鹽之政令,以供百事之鹽。如祭祀時,選用“苦鹽”、“散鹽”;宴客時則用“形鹽”和“散鹽”;王之膳羞要供“飴鹽”。據說“飴鹽”質量最好。當時對植物性調料使用範圍也擴大了。《詩·唐風》中提到椒聊,即花椒;《禮記·內則》常提到薌,薌就是紫蘇;《詩·秦風》:“采苓采苓”,苓即甘草,當時也作為烹調中的原料;此外像茱萸、桂皮、薑、韭、蔥、蓼等在春秋時菜肴烹製中都是常用的植物性調味品。當時的烹飪大師們對這些調味品的不同性質都很熟悉,烹什麽食品該用什麽調料,都有講究。如蓼這種香料,在烹製“八珍”中的“肝膋(音遼)”時,堅決不能使用,而在烹製小豬、雞、魚、鱉時,卻必須用蓼。

  人工製造的調味品主要有醋和醬兩大類。大概在殷商以前,人們還不會釀醋,《尚書·說命》中說;“若作合羹,爾維鹽梅”,就是說用酸梅來增加酸味。而周代釀醋技術已列入議事日程,天官塚宰下設有專職官員叫做“醯人”(醯即醋),專管釀醋(也包括醃菜)。醬也是周代新興的調味品。《周禮·膳夫》:“凡王之饋……醬用百有二十甕。”可見對醬的重視。《禮記·內則》中規定,烹製雞、魚、鱉等都要用醬,吃魚膾必用芥醬。孔子說:“魚膾,非芥醬不食。”與《禮記·內則》的記載是一致的。至於烹製甜食,當時距離人工製造蔗糖還很遠,主要用蜜、飴,也用棗、柿等來代替。

  需要附帶提及的是,當時人們業已懂得用冷藏的辦法防止食物腐敗。天官的屬官“淩人”就是主管冷藏肉類食品原料的。《詩·國風·七月》:“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淩陰。”淩陰就是冰室。他們把天然的冰塊鑿下來,放於背陰的冰室,用以冷藏肉類,延長貯存時間。這是我國最早的冷庫。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