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3.古人飲茶用水的實踐

明代張大有《梅花草堂筆談》中有一段文字,對茶與水的關係作了精辟的描述,他說:“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茶十分,茶隻八分耳。”意思是說茶的特性——色、香、味,必須依靠好水才能顯現出來。稍次的茶,用特別好的水瀹飲,茶性借之而充分顯現,就變成了上好的茶;反之,用稍次的水瀹上好的茶,茶性不能充分發揮,有十分好處的茶,也隻能顯現出八分,變成較次的茶。

由於古人品水經驗的積累,使人們已能充分認識到好的水質的特征和產地,一旦有機會得到,總是不遺餘力地去追求,這方麵有不少記載。

唐宋時,有關取用惠山泉的記載最多。惠山的得名,是因西域惠照和尚曾在此山結廬傳道,而惠山泉的發現和利用,和陸羽、敬澄二人分不開。唐代獨孤及有一篇《惠山新泉記》文中說:“無錫令敬澄,字源深,考古案圖;有客陸羽,多識名山大川之名,與此峰白雲相為賓主。”二人相得甚歡,於是合力“雙墾袤丈之沼,疏為懸流,使瀑布下鍾,甘流湍激”。從此惠山泉名噪天下,劉伯芻和陸羽都品評為天下第二泉。劉伯芻品為第一泉的揚子江南零水艱險難汲,陸羽品為第一泉的廬山穀簾水又較為僻遠,而無錫惠山泉,處於江浙富庶之地,人煙稠密,得之較易,所以在唐時已極為有名,並流傳了許多人們取用惠山泉的故事。

唐代無名氏所著《玉泉子》記載,李德裕做宰相時,最喜惠山泉水,他在京師長安為官,卻利用權勢,從江蘇無錫直到長安設“遞鋪”(即類似驛站的專門運輸機構),為他運送惠泉水,鬧得勞民傷財,他的政敵們也以此為把柄對他進行攻擊。一次,一個雲遊和尚告訴他:惠山泉水雖然甘美,但從千裏之外致之京師,水味早失,現在長安城內有一眼井,“與惠山泉脈相通”,水味相同,可以用來代替惠山泉。李德裕聽了大笑說:“真荒唐也!”和尚告訴李德裕,井在長安城內昊天觀常住庫後,不信可以取來試一試。李德裕存心考考和尚的品水功夫,命令手下人準備了十瓶水,其中一瓶是惠山水,一瓶是常住庫後的井水,其他八瓶是一般的水,讓和尚當麵品嚐。和尚一一嚐過之後,取出惠山泉水和常住庫井水,告訴李德裕,這兩瓶水的水味相同,其他隻是一般的水。李德裕“大為奇歎”,立即命令“停水遞”,於是“人不告勞,浮議乃弭”。從此,他在長安為官時,就飲用常住庫後的井水了。

北宋京城開封的達官貴人和文人學士們,也極力推崇惠山泉,常常是不遠千裏,舟車載行,運到京師,為了防止長途跋涉,水味變質,他們在實踐中摸索出“拆洗惠山泉”的辦法。周輝《清波雜誌》卷四記載,當時人運送惠山泉水“至於汴都”,“用細沙淋過,則如新汲時,號‘拆洗惠山泉’。”“用細沙淋過”,也就是用細沙將水過濾一下,去其雜味。惠山泉水也是當時人們相互饋贈的禮品。大文學家歐陽修花了十八年時間,收集全國各地的金石文字,編成了《集古錄》一千卷,又寫了一篇序。序文寫好以後,請他的好朋友、大書法家,也是品茶藝術的提倡者蔡襄用毛筆寫下,然後刻在石頭上。歐陽修稱讚這篇序文寫的“字尤精勁,為世所珍”。為了酬勞蔡襄,他精心準備了四件禮品,一為鼠須栗毛筆、一為銅綠筆格、一為大小龍團茶、一為瓶裝惠山泉水,算作潤筆。蔡襄接受了這些禮品很高興,歐陽修記說:“君謨大笑,以為太清而不俗。”當時人還把和惠山泉味相似的水叫做“惠通”。蘇軾政治上失意,被流放到現在的海南島,流放處有一間叫做“三山庵”的道庵,庵內有一泉,蘇軾品嚐過後,認為和無錫惠山泉水不相上下,大發感慨地說:“水行地下,出沒於數千裏外,雖河海不能絕也。”於是把庵內的泉水題名為“惠通”。

惠山泉不易得,到了明代,講究品茶的文人們慕惠山泉之名,以“自製惠山泉”來代替真惠山泉。明代朱國楨記述這種辦法是,把一般的泉水煮開,放到大缸內,把水缸安置在庭院太陽曬不到的地方,到月色皎潔的晚上,打開缸蓋,受夜間露水的滋潤,經過這樣三個夜晚,用瓢輕輕地將水舀到瓷壇中。據說用這樣的水“烹茶,與惠泉無異”(《湧幢小品》),因此叫做“自製惠山泉”。古人認為無錫惠山泉之所以清甘益茶,在於其地產錫,而錫古人又認為是“五金之母”,最能養茶。清代劉獻庭《廣陽雜記》一書中引《楮室記》說:“惠山泉清甘於二浙者,以其地有錫也。”劉獻庭則說:“餘謂錫與茶之性最相宜,錫瓶貯茶葉,香氣不散,錫壺煎水久,則土下沉皆成堿也。”他又記載當時河南汝南一帶人淘井之後,“皆以夾錫錢鎮之,每井率數千錢,問其故,一老兵曰:‘此邦饒風沙,沙入井中,人飲之則成癭,夾錫錢所以製沙土也。’”這是古人對無錫惠山泉水認識的進一步深化。

唐劉伯芻品為第一泉的揚子江南零水,在唐以來的文獻中,又多說為中泠水。古書記載,長江之水至江蘇丹徒縣金山一帶,分為三泠(或寫作零),有南泠、北泠、中泠之稱。中泠水在金山附近的亂流夾石中,而金山聳峙在大江之中,長江至此,水勢洶湧,急渦巨漩,至為難汲。自唐以來,達官貴人、文人學士,或指派下人代汲,或自己冒險自汲,都對這種泉水表示出極大興趣。宋初李昉等人所編的《太平廣記》一書中,就記載了李德裕曾派人到金山汲取中泠水來煎茶。到了明、清時代,金山已成為旅遊勝地,金山上有佛寺,即著名的金山寺,民間廣為流傳的白娘子、小青“水漫金山寺”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人們來這裏遊玩,遠眺大江東去的壯麗景色,自然也要品嚐一下這兒的天下第一泉。明代陳繼儒《偃曝談餘》記載,因為泉水在江心亂流夾石中,“汲者患之”,但又為了滿足人們的好奇心,於是寺裏的和尚“於山西北下穴一井,以紿遊客”。唐、宋人對泉水的準確位置沒有留下記載;見於明代人文獻中,如張大有《梅花草堂筆談》才有比較詳細的記載,他說:“予聞中泠泉故在郭璞墓,墓上有石穴罅,取竹作筒,鉤之乃得。郭璞墓故當急流間,難為力矣!”這是得之於傳聞,非親身經曆,自然不甚翔實。

清代的張潮,親自去過金山,並且和一個姓張的道士深入江心汲中泠水而品之,後來把這一經過寫成《中泠泉記》,記述極為詳細,文字也是妙筆生花,繪影繪神,是一篇反映古人品茶用水實踐的絕好文獻。現稍加注釋,錄之以示讀者,借以說明古人對煎茶用水的刻意求精。

中泠泉記

中泠,伯芻所謂第一泉也。昔人遊金山,吸中泠,胸腋皆有仙氣,其知味者乎!

庚辰春正月,予將有澄江(今雲南澄江縣)之行。初四日,自真州(今江蘇儀征)抵潤州,舟中望金山,波心一峰,突兀雲表,飛閣流丹,夕陽映紫,躊躇不肯□(音義,整船向岸意)岸,但不知中泠一勺,清澈何所耳?

次日,覓小舟,破浪登山。周石廊一匝,聽濤聲噌□(音爭弘),激石哮吼。迤□(彎彎曲曲意)從石磴至第二層,穿茶肆(即茶市)中,數折,得見世所謂中泠者,瓦亭複井,石龍蟠井欄,鱗甲飛動。寺僧爭汲井水入肆。是日也,吳人謂錢神誕,爭詣寺中為壽,摩肩連衽,不下數萬人,茶坊滿,不納客,凡三往,得伺便飲數甌。細啜之,味與江水無異,予心竊疑之。默然起,履巉(音蠶)陟險,窮盡金山之勝。力疲小憩,仰觀石上,蒼苔剝蝕中,依稀數行(即石上刻文),磨刷認之,乃知古人所品,別在郭璞墓間,其法於子、午二辰(即半夜、正午),用銅瓶長綆(音梗,繩)入石窟中,尋(一尋八尺)若幹尺,始得真泉。若淺深先後,少不如法,即非中泠正味。不禁爽然汗下浹背,然亦無從得銅瓶長綆如古人法,而吸之、而飲之也。

郭公爪發,故在山足西南隅洪濤巨浪中,亂石峋嶙,森森若奇鬼異獸,去金山數武,徘徊躑躅,空複望洋,蓋杳乎不可即矣。

日暮歸舟,悒怏(音邑央)若有所失,自恨不逮古人,佛印(一僧名,與蘇軾善)談禪,東坡解帶,爾時酒甕茶鐺,皆挾中泠香氣,奈何不獲親見之也!

越數日,舟自澄江還。同舟憨道人者,有物藏破衲(出家人衣稱衲)中,琅琅有聲,索視之,則水葫蘆也,朱中黃外,徑五寸許,高不盈尺;傍三耳,銅紐連環,亙(亦繩)丈餘,三分入環,耳中一縷,勾蓋上銅圈,上下隨綆機轉動;銅丸一枚,係葫蘆傍,其一綰(係結意)蓋上。怪問之,秘不告人,良久,謂餘曰:“能從我乎?願分中泠一斛。”予躍然起,拱手敬謝。遂別諸子,從道人上夜行船。

兩日,抵潤州,則譙鼓鳴矣(即初更)。是夕,上元節(即今之元宵節)。雨後,遲月出不見,然天光初霽,不甚晦冥。鼓三下(即三更,子時),小舟直向郭墓。石峻水怒,舟不得泊,攜手彳亍,躡江心石。五六步,石竅洞洞然,道人曰:“此中泠泉窟也。”取葫蘆沉石窟中,銅丸傍鎮,葫蘆橫側;下約丈許,道人發綆上機,則銅丸中鎮,葫蘆仰盛;又發第二機,則蓋下複之,筍闔(意如契合)若膠漆之不可解。乃徐徐收銅綆,啟視之,水盎然滿。

亟旋舟就岸,烹以瓦鐺,須臾沸起,就道人癭瓢微吸之,但覺清香一片從齒頰間沁人心胃,二三盞後,則熏風滿兩腋,頓覺塵襟滌盡。乃喟然曰:“水哉!水哉!古人誠不我欺也!嗟乎,天地之靈秀,有所聚,必有所藏,乃至拔而為山,穴而為泉。山不徒山,而峙於江心;泉不徒泉,而巽乎江水(巽義為入,言中泠泉潛於江水之下)。層疊之下,而顧令屠狗賣漿、菜傭傖父,皆得領茲山,味茲泉,則人人皆有仙氣矣。今古以來,真才埋沒,劣贗(偽意)爭傳,獨中泠泉也乎哉!”

次日辰刻,道人別去,予亦發棹渡江。而鄰舟一貴介,方狐裘箕踞,令俊童敲火,煮井上“中泠”未熟也。

道人姓張,其先蓋蜀人雲。

文章所述,極富傳奇色彩,然而又是活生生的現實。特別是所記道人汲水的水葫蘆,構造極為精巧,堪稱一件精美的工藝品,現據文中所記,再為撮述如下。

文中所記的水葫蘆,由三部分組成:一銅丸、一壺身、一壺蓋。銅丸是用來隨時調整壺的重心並增加整個壺的重量的。壺身直徑五寸左右,帶蓋高約一尺,壺身有三銅環紐,蓋上一。一繩剖而為三,用以係壺身的銅環;別有一繩,係蓋上的銅環,牽動繩子,壺蓋可以隨繩上下活動。銅丸則係在壺身一側,繩的另一頭係在壺蓋的銅環上,也可以隨時牽動。把葫蘆沉入中泠泉窟中,因銅丸在壺的一側,所以壺傾斜下沉,開始注水,再牽動係蓋的繩子,使銅丸居壺頂中央,這樣壺的重心在中間,壺身在水中心直立,就可以注滿水。又牽動係蓋的繩子,使壺蓋落下正好蓋住壺口,不使壺中的水傾蕩潑灑,這時就可以收繩取上水葫蘆了。這種在深水中汲水的工具,可惜作者描寫得還不十分詳細。張潮在《虞初新誌》中記載人們汲取金山附近江心深水的工具,和上述的水葫蘆構造差不多,他說:

吾鄉趙桓夫先生,謂金山江心水與郭璞墓無異,因以兩巨舟相並,中離二尺許,以大木橫亙其上,中亦空二尺許,如井狀。以有蓋錫罌一,上係大長繩,別一小長繩係其蓋,繩之長凡若幹丈。縋於井,繩盡,先曳小繩起其蓋,而水已滿罌,徐曳大繩,則所汲皆江心水矣。

清劉獻庭《廣陽雜記》中也記載了一種從深水中汲水的工具:

黃河之水,泥沙在上,其下乃清流也。靖逆侯張勇,令人於蘭舟橋施百尺之繩,而沉桶於底,桶上有蓋,以機約之,桶至底而機張,蓋啟水入,繳之而上,而機複閉其蓋,濁水絲毫不混也。

並說用這種黃河水烹茶,“美過金山第一泉”。

古人飲茶,當然也不是凡茶務求名茶,凡水務求名泉。隨得隨飲,適意處自然可人。有以渭水煎茶的,如白居易詩:“蜀茶寄到但驚新,渭水煎來始覺珍”;有以湘水煎茶的,如李群玉詩:“吳甌湘水綠花新”;有以一般井水煎茶的,如宋人梅堯臣詩“遠汲蘆底井,一啜同醉翁”;有以一般溪水煎茶的,如楊萬裏所謂“自攜大瓢,走汲溪水”、“烹玉塵,啜香乳,以享天上故人之意”,明人孫□的詩“歸去山中無個事,瓦瓶春水自煎茶”,等等,都是遂一時之興,隨汲隨煎的。明人曾說:“貧人不易致茶,尤難得水”(張大有),茶是指名茶,水是指名泉。名泉難得,人們在飲茶實踐中,發明了許多改造水的辦法,上舉明代“自製惠山泉”就是一例,清代顧仲在《養小錄》中又詳細記述了另一種加工水的方法。他在“水養水法”一條中,主張取水不必名川名泉,而重在對水的加工和保養,他記載加工保養的方法如下:

於半夜後舟楫未行時,泛舟至中流,多帶罐、甕,取水歸,多備大缸貯下,以青竹棍左旋攪百餘,急旋成窩,急住手,箬篷蓋蓋好,勿觸動。先時留一空缸。三日後,用木杓於缸中心輕輕舀水入空缸內,原缸內水取至七八分即止,其周圍白滓及底下泥滓,連水洗去盡。將別缸水如前法舀過,又用竹棍攪蓋好,三日後,又舀過去泥滓。如此三遍,預備潔淨灶□,入水煮滾透,舀取入罐。每罐先入白糖霜三錢於內,入水蓋好。一二日後取供煎茶,與泉水莫辨,愈宿愈好。

古人談論飲食一類著作中這樣的記載還不少,它既是我國傳統飲食藝術的一部分,更是品茶藝術中的精華。

古人飲茶,重在自煎;取水也喜歡自汲,自己別出心裁地對水進行加工,把這些工序看做是整個品茶過程的一部分。自汲自煎而至於輕啜慢品,這是一個從創造到享受的過程,在這種恬淡而又安謐,輕鬆而又嚴肅的氣氛中,使自己的身心得到休息,得到精神的、物質的滿足,這也是品茶藝術的魅力之所在。
更多

編輯推薦

1大羅金仙在星際
2屍人
3墨龍變
4洪荒青蓮聖卷
5八神異界遊
6鬥神狂飆
7全係修真大法師
8近戰召喚師
9魔法通行證
10逆龍道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獸戰天下

    作者:胡不歸  

    工具百科 【已完結】

    一個野獸橫行,掠食者和獵物以無窮的手法演出變化多端的二重奏或多重奏的欲望世界。一個從小被恐怖組織訓練成殺人機器,為了自由從而不得不戰鬥及殺戮的冷血殺手。就是關於這個堅忍冷酷,但不失血性的勇悍男兒...

  • 幻神

    作者:雲天空  

    工具百科 【已完結】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大聖獸的名字,想必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了,可是有誰知道,四大聖獸到底為什麽會成為僅次與神的存在?他們是經過怎樣的努力,最終成為聖獸的?他們各自擁有著什麽樣的神奇本領呢?有誰...

  • 活金

    作者:逐沒  

    工具百科 【已完結】

    靈脈為生命之脈,為免靈脈不被破壞也就有了‘護靈人’。林寶駒的先祖是‘護靈人’中的奇才,擁有逆天造勢的才能,曾強行降伏金馬,讓金馬成為白馬山的靈脈之主,用來守護靈脈。白馬吸水,養活一方。靈脈若散,...

  • 傳奇之縱橫瑪法

    作者:星星辰  

    工具百科 【已完結】

    在網吧裏激戰了三天三夜的星辰,終於完成了統一沙巴克的偉大霸業,但是由於勞累過渡,居然暈倒在地。當他醒來後,卻發現自己來到了一個神秘奇妙的世界,而這個世界赫然是他所玩的傳奇遊戲裏的瑪法世界,這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