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14章 抒寫高峽出平湖!宣告神女確無恙(1)

  第一節 三峽決議爭論不休三代偉人夢想成真(1)

  “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1958年1月,毛澤東委托周恩來親自抓三峽工程。1970年12月,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會議,聽取關於葛洲壩工程的匯報。1992年1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認真審議了審查委員會對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審查意見,同意興建三峽工程,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江澤民批示:“看來對三峽可以下毛毛雨,進行點正麵宣傳了。”萬裏宣布:“讚成票超過半數,《三峽決議》通過!”

  江湖巨變:雲夢澤成為“雲夢”

  滄海變桑田,桑田變滄海,這是地球表層運動的表現,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就長江來說,古代雲夢澤和現代洞庭湖的發生、發展和消亡,就是一個生動的例證。

  長江在三峽以上,有100萬平方公裏的流域麵積,主要是從昆侖山到巫山山係的山區。在三峽以下的80萬平方公裏的流域麵積中,則有長江泥沙造成的12萬多平方公裏的兩岸衝積平原。上遊山區的暴雨洪水,自三峽奔騰而下,進入中下遊衝積平原時,必須有一個調蓄洪水的處所。在東漢以前,長江中遊調蓄洪水的是雲夢澤。起初這一帶江湖不分,江水漫流於雲夢澤的湖沼,江水攜帶的泥沙,逐步沉積為荊江三角洲。南宋以後,荊江三角洲繼續擴大,成為江漢平原,在其南部邊緣形成現在的荊江河道。江漢平原形成後,隨著土地的圍墾開發,江堤逐漸連結加固,到明朝嘉靖年間,形成現在的荊江大堤。從此,調蓄長江洪水的雲夢澤,演變為被荊江大堤保護的江漢平原,雲夢澤成為中國曆史地理中一個遠去的名稱。

  雲夢澤的消失,長江中遊調蓄洪水的“樞紐”斷裂了!

  滄海桑田:洞庭湖走向過去

  隨著雲夢澤的萎縮消亡,荊江南岸的洞庭湖逐漸形成和發展。當雲夢澤存在的時候,洞庭地區是一片河網湖沼平原,現在稱為洞庭水係的湘、資、沅、澧四水,在東漢以前是分別流入長江的支流。到東晉南北朝時,由於江漢平原的擴展和雲夢澤的萎縮,長江水位逐漸抬高,洪水開始侵入洞庭地區,逐漸形成洞庭湖。

  1860和1870年(清鹹豐和同治年間)的長江兩次特大洪水,在荊江南岸衝出了藕池河和鬆滋河,形成荊江洪水大量進入洞庭的局麵。入湖洪水同時也帶入了大量泥沙,在洞庭湖的發展中孕育了它的消亡。據1825年的圖誌測算,當時洞庭湖的麵積約6000平方公裏,容積約400億立方米。以後湖底不斷淤高,大片洲灘露出水麵,土地被圍墾開發,洞庭湖的麵積和容積都迅速縮小。1949年,湖麵積減少為4350平方公裏,容積減為290多億立方米;1983年,湖麵積繼續減為2691平方公裏,容積減為170多億立方米。昔日八百裏洞庭的大湖景觀,已被大片圩垸林立的平原,分割成目平、南洞庭和東洞庭三個由洪道相連的湖泊。

  隨雲夢澤之後,洞庭湖正在走向萎縮以至消亡。長江中遊洪水的調蓄問題頻頻向世人發出危險的信號。

  三峽工程成為大自然的呼喚

  麵對洞庭湖的不斷萎縮,長江中遊洪水如何調蓄,成為自清代以來長江治理的難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一百年中,除了努力培修堤圩外,別無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製定了綜合的防洪規劃,包括:上遊加強水土保持,支流和幹流修建水庫,中下遊加固加高堤防圩垸,在兩岸平原犧牲部分地區臨時分蓄超額洪水。40多年來,我們盡了最大努力加高加固堤防,使荊江河道的泄洪能力(包括向洞庭湖分洪)達到6萬多秒立米,加上平原臨時分洪和防汛搶險,可勉強抵禦8萬秒立米的洪峰。但據近800年來的曆史記載,荊江洪峰來量超過8萬秒立米的有八次,其中1870年達到11萬秒立米。如果再遇1870年的洪水,荊江南岸堤防勢必漫溢潰決,洪水將橫掃洞庭湖的圩垸。由於洞庭湖分蓄洪水的能力比1870年大大降低,北岸荊江大堤仍有潰決危險。萬一荊江大堤決口,洪流將以十幾米高的水頭直瀉江漢平原,武漢市將受到嚴重威脅。總之,無論荊江南潰或兩岸皆潰,都將造成大量人口傷亡,損失將遠遠超過1991年淮河和太湖的洪災。這不僅是湖南和湖北兩省的毀滅性災害,也將影響全國的經濟大局。這種危險將隨洞庭湖的繼續萎縮而日益加劇。

  經過幾十年的研究,控製長江中遊洪災的關鍵措施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在三峽修建一座人工水庫,以淹沒幾十萬畝土地的代價,獲得近400億立米的庫容,其中防洪庫容200多億立米,都超過洞庭湖的容積。運用閘門控製水庫的蓄洪,其調控洪水的能力和可靠性將遠遠超過洞庭湖的自然分洪,並大大減少進入洞庭湖的洪水和泥沙,從而延長洞庭湖的壽命。依靠現代科學技術,我們可以控製水庫的泥沙淤積,使其有效庫容長期保留使用。依靠現代科學技術,我們可以開發三峽蘊藏的巨大水能資源,使水電的產出補償投入,從而使水庫建設在經濟上成為可行。依靠現代科學技術,我們可以使水庫建設不致妨礙航運,並適當改善航運。

  縱觀長江中遊的自然和社會發展史,透視江湖巨變、雲夢澤的消亡和洞庭湖的萎縮,我們順應大自然規律的可行性選擇隻能是:修建三峽工程,求助現代科學技術,分洪長江,控製水災,防大患於未然,謀大利於未來。

  孫中山的宏偉設想

  長江三峽,聞名於世的大峽穀,天下罕見的水力資源“富礦”。在這裏築壩攔洪,兼收防洪、發電、航運之利,以綜合治理開發長江,福及子孫後代,這是中國幾代誌士仁人的夢想和夙願!三峽狂想曲,魂牽夢繞!

  據介紹,三峽工程的研究,由來已久。如果從人們開始關心三峽河段的水資源算起,至今已70多年。

  最早提出三峽工程設想的,首推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1919年,他在《實業計劃》一文中,倡言三峽工程設想:“……改良此上遊一段,當以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力。其灘石應行爆開除去。於是水深十尺之航路,下起漢口,上達重慶……”

  30年代和40年代,國民黨政府和美國政府曾對三峽工程合作進行過勘測設計和研究工作。

  30年代,美國在科羅拉多河上修築當時世界第一的胡佛大壩(壩高221米,1936年建成),標誌世界壩工技術有了飛躍性發展。在此影響下,國民黨政府組織工程師勘察長江上遊水電資源,並提出葛洲壩、黃陵廟兩個低壩方案以資比較,在孫中山先生以改善航路為主的築壩設想上前進了一大步。

  1944年5月,美國墾務局設計總工程師、世界著名壩工專家薩凡奇博士來華訪問。薩凡奇帶著對三峽的濃厚興趣,竟不顧當時宜昌就駐有日軍的危險,前往三峽實地考察,並用40天時間完成了三峽工程的初步設計報告。

  隨後,中國政府與美國簽約,與美國墾務局共同設計三峽工程。1945年,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邀集有關單位組成三峽水力發電技術研究委員會,這個委員會曾討論過三峽計劃,包括航運、灌溉、庫區淹沒、人口遷移、肥料製造和庫區測量等問題。

  1945年春,當時在美國的中國壩工專家張光鬥教授應召回國,參與三峽工程設計;1946年夏,中方又陸續派出54名技術人員赴美參與設計,他們當中有不少人,如張光鬥、楊賢溢、陸欽侃等都從此與三峽結下不解之緣。

  由於戰爭和多種主、客觀原因,中美合作設計三峽工程的舉措不到一年便草草收場,把一個碩大的問號和無盡的遺憾留給了後人。

  毛澤東:高峽出平湖

  “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

  這段美妙的詩句出自毛澤東,記載的是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一個美妙的治水之夢――三峽夢。

  翻開中國曆史,人們會看到一部水旱災害史。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每一次大的水旱災害的發生,幾乎都帶來“人為魚鱉”“赤地千裏”“災民遍野”的慘劇。

  僅以長江為例,據史料記載,漢朝以來的兩千多年中,長江中下遊發生較大洪水200多次,其中1860年和1870年兩次特大洪水,衝開了荊江南岸堤防,死人不計其數。

  1931年的長江大洪水,武漢、南京被淹,死亡14.5萬人。四年之後,長江洪水再度逞威,淹死14.2萬人。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954年,長江流域發生本世紀最大的洪水,雖然三次啟用荊江分洪工程,長江和漢江幹堤仍有64處決口,黨和政府全力以赴,最大限度減少了人員傷亡,但造成的損失仍然是嚴重的,京廣鐵路100天不能正常通車……

  共和國的領導人對中國的水情都有深刻的認識,無不把江河防洪和人民的安危時刻放在心上。

  1950年,新中國剛成立,淮河發生水災,毛澤東看到電報上“不少是全村沉沒”的字樣,當即流下了眼淚。此後兩個月他就治理淮河問題作了四次批示,部署大規模治理淮河。他作為新中國領導人的第一次出京視察,就來到了曆史上屢次決口的黃河岸邊,了解這裏的防洪情況,並說出了中國人千百年來的心聲:“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後來又發出號召:“一定要根治海河”。接著,毛澤東又雄心勃勃地做起了“三峽夢”。

  1953年2月的一天清晨,中南海內,毛澤東早早起床。秘書發現,他好像有心事。果然,不一會兒,他讓秘書以中南海的名義給一個名叫林一山的人打電話,秘書迅速照辦。

  林一山何許人也?他就是當時出名的水利專家,人稱“長江王”。在這之前的1952年,他親自主持了新中國第一個大型水利工程――荊江分洪閘工程,任務完成得非常出色,他的手裏現在掌握著任何部門都絕無僅有的一支技術力量。毛澤東打電話給林一山,是要他陪同自己巡視長江中下遊地區。接見林一山的地點定在漢口專用碼頭的“長江”艦上。

  2月19日上午,幾輛黑色吉姆轎車飛速駛進碼頭,走下車的是毛澤東、羅瑞卿、汪東興等人。

  林一山已等候在艦上,毛澤東一行剛坐穩,“長江”艦便啟航往下遊緩緩駛去。

  艦內會客艙,毛澤東與林一山寒暄幾句之後,進入正題。

  毛澤東問:“你現在有多少工程師?”

  林一山答:“270個。”毛澤東好像很高興。

  毛澤東又問:“有多少技術員?”他把身體朝林一山傾了傾,等著林一山的回答。

  “有1000多個。”林一山回答。

  “有這麽多啊!”毛澤東不自覺地說出了這句話。他知道林一山這個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手下有不少兵,但不知道會是這麽多。

  毛澤東的神情忽然由微笑變得嚴肅起來,他說:“北方水少,南方水多,你能不能把南方的水調一部分到北方來。”

  林一山的回答是可以。但怎麽調?毛澤東提了好幾個建議,都被林一山毫不留情地否定掉了。林一山提出漢江調水的設想。

  在談到南水北調的除害作用時,他們談到了長江的洪澇災害,毛澤東指示林一山,一定要馴服這條大江。林一山沒敢保證,而是換了話題告訴毛澤東,1935年7月1日,一場大暴雨一夜淹死了漢水中下遊8萬多人,澧水下遊4萬多人。

  林一山不願作不負責任的保證,他是水利專家而不是政治家。

  毛澤東又問道:“怎樣才能解決長江的洪水災害?”林一山說必須興建水庫攔洪蓄水。

  又繞了一陣彎子以後,林一山終於說到了興建三峽水庫的事。這是他幾年來的一個心願,在1949年到南京接管國民黨“揚子江流域委員會”之後便就有了這個想法,但他沒敢說。

  “長江”艦上,林一山沒想到自己的試探竟贏得了毛澤東那麽大的興趣。他們又談起了“薩凡奇計劃”,這時的林一山真正叫“眉飛色舞”了。

  林一山越說越深奧,忘記了聽話的是誰。毛澤東更關心的是資金問題,技術方麵有林一山及其手下的專家就夠了。

  毛澤東打斷了滔滔不絕的林一山,問:“修建三峽,造價是多少?”

  “13億美元。”林一山的答案是“薩凡奇計劃”裏預算出來的,所以,是按美元計算的。

  毛澤東又問:“美元和人民幣怎麽比?”

  林一山不是經濟學家,他不知道。

  毛澤東說:“快把羅瑞卿叫來。”羅瑞卿進來了,他算出了與13億美元相當的人民幣數量。毛澤東聽了以後說,“不算貴嘛!”

  毛澤東的這次長江之行,名義是巡視,實質上他是要見林一山,這一點,隻有他自己和隨從的人知道。所以毛、林的這一次談話也是絕密。“長江”艦到達終點站南京時,毛澤東把林一山叫到他二層的臥艙,特別囑咐他:“三峽問題暫時不要公開,我隻是摸個底,中央分管這項工作的同誌,你也不須跟他講,但南水北調工作要抓緊。”

  林一山不知道為什麽毛澤東要這樣囑咐他,他不懂政治,隻有迷茫地點點頭。

  毛、林秘密會談的第二年,也即1954年,中國長江遇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武漢重鎮差一點覆沒。

  江漢平原的腹地是荊江地區,這兒有一句諺語是“荊不怕刀兵動,隻怕南柯一夢中”,這“南柯一夢”指的是夜潰大堤。而1954年的大水使沙市一帶最高水位超出堤內城市14米。如果決口,洪水傾進城內,比兵災瘟疫要可怕得多。

  當時,整個江漢平原近億口人的生命都懸在半空之中。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