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103、不見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二]。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三]。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米[四]。

  這是杜甫懷念李白的最後一首詩,題下有自注:“近無李白消息。”詩當作於肅宗上元二年(七六一)。按次年,肅宗寶應元年,李白卒於當塗,杜甫無詩哀悼,可能未曾作詩,也可能有詩而今已失傳。

  [一]杜甫從七四五年和李白在山東分手後一直未見麵,所以說“不見李生久”。佯狂,詐為狂人。李白的頭腦原是清醒的,他的從永王李俶起兵也是為了保衛祖國,所謂“掃清江漢始應還”,決不象肅宗和他的一班爪牙們所想的是要幫助永王來奪取皇位。但這種赤誠和苦心,隻有杜甫才能了解。

  [二]七五七年李白坐永王事,係潯陽獄,七五八年長流夜郎,七五九年行至巫山,遇赦得釋,此後三年,漂泊於潯陽、金陵、宣城、曆陽等地。即“世人皆欲殺”之征。

  [三]張上若雲:“二句可括太白一生,品題甚確。”按上旬承上寫李白天才,下句為李白抱屈。

  酒一杯,是說借酒消愁,即李白詩“舉杯消愁愁更愁”。

  [四]在這種惡劣環境中杜甫擔心李白在外,不免闖禍,所以希望他能回到故鄉。郭知達《九家集注杜詩》卷二十四引杜田《杜詩補遺》雲:“白厥先,避仇客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彰明有大小匡山,白讀書於大匡山,有讀書台尚存。其宅在清廉鄉,後廢為僧坊,號隴西院,蓋以太白得名。院有大白像,唐綿州刺史高忱及崔令欽記。所謂匡山,乃彰明之大匡山,非匡廬也。”《唐詩紀事》卷十八引楊夭惠《彰明速事》雲:“元符(宋哲宗年號)二年(一〇九九)天惠補令於此,竊從學士大夫求向逸事,聞唐李太白,本邑人,居大匡山,杜甫詩雲:‘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然學者多疑大白為山東人,又以匡山為匡廬,皆非也。今大匡山猶有讀書台。”按唐鄭穀《蜀中》詩“雲藏李白讀書山”,亦即指大匡山。黃鶴、錢謙益、仇兆鼇諸家皆以匡山為指九江的匡廬(廬山),是不對的。第一,太白蜀人,非九江人,如指匡廬,則“歸來”二字講不適。因為所謂“歸來”,一般都指故鄉說。陶淵明的《歸去來辭》,也是他由彭澤縣回到他的家鄉——柴桑而作的。況詩明言“頭白”,則歸來自應指故鄉。第二,杜甫懷念李白,見諸夢寐,這時適在李白故鄉,又長久不見,故急盼其歸來,如指九江之匡廬,則杜甫自在四川,李白自往廬山,還是見不了麵。本欲見其人,反揮之使去,這也不近人情!第三,稱廬山為匡山雖始於六朝,然唐人一般皆稱廬山。李白有《廬山謠》,不曰匡山謠。杜詩中如“巫山不見廬山遠”,“似得廬山路”,“隱居欲就廬山遠”,也都不說匡山。假如是指廬山,杜甫在這裏完全沒有任何必要不直說廬山而“自亂其例”的忽然又改稱起“匡山”來。第四,白浪遊各地,安陸、任城、金陵、會稽,皆其舊遊處,為什麽獨獨希望他回到廬山去呢?——清薛雪《一瓢詩話》雲:“敏捷詩千卷(當作首),不過一時推許之詞,如‘安得恩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遊’、‘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之類,非直以敏捷為美事也。著以敏捷為美,則‘晚歲漸於詩律細’、‘語不驚人死不休’,又何謂乎?大凡人具敏捷之才,斷不可有敏捷之作。溫太原(溫庭藥)八叉手而八韻成,致有‘絲飄弱柳平橋晚,雪點寒梅小苑春’,上下情景不相屬,竟是園亭對子,非以敏捷誤之於?李青蓮(李自)倚馬而萬言,未必果然。”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