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道翁

神說:"要有光." 就有了光. --1.3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 1.1
個人資料
博文
一世紀過後,產生了革利免(ClemensRomanus,羅馬人,),伊格那丟(Ignatius,安提阿人,),帕皮亞(Papias,希拉波立人),坡旅甲(Polycarp,士每拿人)等使徒教父,他們的作品差一點被選進新約(比如革利免一書)。進入第二世紀,耶穌的十二門徒,聖徒保羅等相繼去世,但是耶穌沒有再來,按說這對盼望和等待耶穌再來的信眾是個最大的打擊。但是這並沒有影響基督教的發展。相反,基督教[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掃羅在主後大約38年,經過南下阿拉伯回到敘利亞,又經過十幾年的修行,準備外出傳道,改名保羅,一路向西對小亞細亞地區傳福音。雖然他每到一處都是先進猶太的會堂,但是效果不佳,於是改向向外幫人傳教。猶太人可以接受耶穌是善者是先知,但是很難接受拿撒樂的耶穌是猶太人的彌賽亞,是人子,是神子。外幫人倒是不在乎,在基督裏有耶穌的愛,每天有掰餅喝酒,[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中世紀後,伴隨著宗教改革,人民隻想回歸信仰的正道,也就是歸正。但是少數人卻加入反基督教運動。浪漫主義,人道主義借題發揮,隻講耶穌的愛,避談神的聖潔和公義。慢慢人道主義(Humanism)橫行,歐洲進入反基督教時代(anti-Christianera),美國正進入反基督教時代。人道主義造成後基督時代的人,不再有“罪惡”感,人如果不知罪,或者沒有罪惡感,自由意誌就死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6-01-02 09:00:16)
2。耶穌其人
耶穌是否真有其人?我們隻有三個來源來證明:1。公元後公認的比較公正的兩位曆史學家;2。考古。3。基督教聖經;首先曆史上名叫耶穌的人無記其數,這裏所說的耶穌是拿撒勒的耶穌(JesusofNazareth)或者說JesusChrist(按希伯來文叫彌賽亞,按希臘文叫耶穌基督)。兩位曆史學家一位是猶太曆史學家約瑟夫(FlaviusJosephus),另一位是當時的羅馬曆史學家塔西圖(GaiusCornel[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前言:這是為那些沒有信耶穌的知識分子寫的一份簡單介紹基督教理論形成的曆史,它不是基督教曆史,也不是基督教教義(doctrine)曆史。目的是讓那些了解一些基督教又沒有時間或詳細了解基督教教義,從人的角度簡單認識一個信仰理論形成的曆史。它也不可能觸及很深的哲學,社會,法律,和信仰。對於基督徒它可能有爭議的地方,但是它的目的是引起非基督徒的興趣,從[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5-10-16 12:09:48)
楊少堂(DavidYang,1908-1971),出生在山西臨汾曲沃縣楊家莊一個農民基督教家庭,在當地的教會學校上小學,1920年小學畢業後去臨汾市洪洞縣省立基督教中學讀書。楊少堂在HosteSchool受到教會同工訓練,英國傳教士RowlandHogben為其指導老師。1923年楊少堂去山東藤縣長老會神學院(華北神學院)學習福音神學,1924年暑假神學院送楊少堂去江西廬山牯嶺參加培靈大會,和傳教士討論屬靈經[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5-07-08 10:14:43)
聖經論到“批評”雅各書第四章十一節最有代表性:“你們不可彼此批評。人若批評弟兄,論斷弟兄,就是批評律法,論斷律法;你若論斷律法,就不是遵行律法,乃是判斷人的。”可是你翻一翻新約,不但耶穌批評法利賽人,如路加福音十一章四十二節“你們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而且保羅當麵抵擋彼得,一點麵子都不給,如加拉太書二章十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5-07-04 10:32:03)
論斷 我在信主後不久,由於對神的話語一知半解,經常用一段經文來解釋不同的事情,而不顧經文的對象,時間,地點和背景,常常受到年長的基督徒的糾正。我就用聖經中的“不要論斷”拿來當擋箭牌,屢試不爽。象萬能膠粘住他們的嘴。 隨著靈命的進步,神的話語在心中的積累,我不敢隨便再拿這塊擋箭牌來對付別人的批評,勸誡,和“愛心說誠實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聖保羅(St.Paul5-67)為基督教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不僅是他的基督教神學理論,更重要的是他的一生信仰實踐與信的結合,開創了一個嶄新的人類信仰曆程碑。本文將從保羅的一生以及見證他信仰的四位基督徒為線索,勾畫出保羅的一生。
大約公元後5年生活在羅馬統治下的基利家省(Cilicia)首都大數城(Tarsus)(1)一家猶太人夫婦出生了一位男孩。作為一名生活在異國他鄉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5-05-22 13:06:54)
教父聖奧古斯丁在《論自由意誌》(Deliberoarbitrio)對話中,將人的罪,自由意誌(freewill)的選擇,惡的來源,善的缺失歸於自由意誌的選擇。人生的幸福和不幸,也是由於自由意誌對善惡的選擇。“惡是虛無,墮落之後的贖罪,無法掩蓋、無法遺忘,德性是善--一種永恒體驗的持存方式,德性必然是節製、審慎與剛毅--與虛無相對”。 那麽誰又來控製自由意誌做出選擇呢[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
[6]
[7]
[8]
[9]
[1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