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境心影錄

一個鄉下讀書人,戀鄉土,愛讀書……
博文
(2018-08-22 18:14:39)

作者:史遇春據說,所謂的“封建”,是從西周開始的。周王朝在消滅了殷商以後,為了江山的穩固,將自己的同姓分封於不同的地方,試圖以血親為聯絡,以減少異姓殺伐的禍亂。周武王同母兄弟的數量,據太史公說,一共是有十個人。武王在取得天下之後,這些至親當然是他優先分封的對象。這十個人之中,有一個人叫做振鐸,因為他是武王的弟弟,大家都尊稱他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8-21 17:55:58)

作者:史遇春大漢王朝的創立者,後世都稱其為高祖劉邦。其人出身農家,後來在亂世之中,因緣際會,而成為一個朝代的開國元君。不知是人類的通病,還是中國人特有的德性:總是喜歡仰望權貴,帶著“有色眼鏡”膜拜一切被“光芒”籠罩的“名人”。曆史是既成的事實,曆史不容假設。雖然知道這個道理,今天在這裏塗鴉,我還是忍不住假設一番。如[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作者:史遇春百無聊奈的時光,總會讓人情思迷離。無法排遣的思緒,常常使人忘了歲月的長短,不知道這日子過得是快還是慢。塵緣俗事,會讓人心思煩亂,也會讓人情意綿綿。那種讓人百般無奈的感覺,很多時候會讓人想到逃離;同時,那種讓人牽腸掛肚的感覺,又會讓人沉溺其中,欲罷不能。淡淡的塵在柔柔的光中舞,猶如輕煙彌漫於四野,行走其間,煙氣襲人,讓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8-19 18:37:44)

作者:史遇春《莊子·應帝王》:“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嚐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雖然,我對莊子“混沌”的大義不甚明了。但是,就對“混沌”字麵意思的粗淺認識,我覺得,自己本身的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作者:史遇春明朝末年,各種苛刻的政策紛紛出台。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攤派名目繁複的苛捐雜稅。而這些苛捐雜稅,最主要的是用作軍費。各種大大小小的戰爭叛亂,耗掉的不僅僅是人命,更需要靡費大量的金錢。這種惡劣的現實狀況,實質的表現就是人民生活異常窮困,社會財富極度匱乏。滿人入主中國以後,為了贏得民心,當然,也是為了緩解社會麵臨的種種困局,它[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作者:史遇春有人說,中國的文化,就是醬缸文化。對於此說,我不敢苟同。如果僅用“醬缸”二字來概括中國文化,似乎失之偏頗。中國文化能夠綿延千餘年而不死,應該自有她的輝光在,這毋需我在此贅言。時至今日,中國文化在多次慘遭荼毒之後,命懸一線,氣若遊絲。即便如此,我也不悲觀、不失望。在曆史的長河中,文化氣脈之弱,今日不是首次,猜想大概也[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作者:史遇春“諳盡孤眠滋味”對於有點文學意興的人來說,僅看這一句六字,就可以浮想聯翩。如果要論表現感情的技巧與藝術,這一句六個字,比起時下那些動不動就“飆淚”的做作與煽情來,真不知要含蓄多少、深情多少、“溫柔敦厚”多少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文正公,和中國曆史中的各代先賢一樣,在我印象中,都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8-15 18:01:06)

作者:史遇春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嬴政在巡遊途中忽然暴亡,這位希望長生不死的君主,最終還是沒有扭轉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不但死了,而且還因為死得時間點不好、死得太突然,給臭掉了。秦始皇雖然死得突然,但是從曆史的載記來看,他對後事的安排,還沒有亂到沒有章法。其實,秦始皇很早就知道他是會死去的,所以,他很早就開始營建自己的萬年福[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作者:史遇春世事如流水,前行不止;時間似穿梭,轉瞬即逝。歲月,會把容顏洗刷成蒼老;世事,卻讓此心愈加堅毅。自從一睹三塔湖的靜美容姿之後,這二、三年間,三塔湖的景致風物,會時不時閃現腦際、浮於眼前。算算時間,今天重遊三塔湖,已經有整整三年的光陰從身邊溜走了。湖邊的春色依舊迷人,那清清的湖水,靜靜地猶如端莊的處子;那青青的水草,柔柔地[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作者:史遇春(二)除了定期幫祖母打掃廟內反的衛生,還有兩件事是我最喜歡做的:一件是跟著祖母念唱佛經,一是替代祖母焚香禮佛。老人們在廟內聚會時,會念誦一些發源於民間的所謂的“佛”。之所以稱之為“佛”,大概是為了區別於“經”。可以說,“經”是正襟危坐的學院派的佛法大義的文字;而“佛”則是民間草根性的述說佛法小[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11]
[12]
[13]
[14]
[1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