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15-10-11 06:46:28)
據《史記》記載:屈原,字原,名平,是楚王家族成員,姓熊。其先祖是句亶王熊伯康(屈原自傳賦《離騷》稱伯庸),封地於屈地(今天湖北竹山一帶)。屈原在《離騷》中介紹自己名正則,字靈均。還提到:”攝提貞(正)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攝提為木星,孟陬是夏曆正月,也就是說正月他出生時木星正好出現的時候,這是60年出現一次的現象,結合屈原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5-10-09 08:42:14)
一直想寫一篇文章來紀念一個太早凋謝的年輕生命,但總也不知從何下手。隨著年歲的增長,對人生和上帝有了更多的理解,才能靜下心來寫點東西來抒發心中的感慨。
L是我大學時非常親近的一個朋友的堂弟,出生貧苦,兄弟五人,L長的英俊瀟灑而且吃苦肯幹,腦子也聰明,恢複高考製度後他是首批進入重點高中的優秀學生。除了出生貧苦,L其他各方麵都是很吸引人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3)
(2015-10-07 13:23:37)
司馬遷,字子長,陝西韓城人,史學世家出生。其八世祖司馬錯乃一代名將,與巧舌如簧的張儀同時在秦昭王朝廷為官,幫助秦王平定西蜀(四川)有功。其父司馬談在西漢景帝和武帝時期出任太史令,即負責西漢國家檔案館以及觀察天象變化。父親去世後,司馬遷繼承了父親史官之職。
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怎麽歌頌司馬遷都不為過份,司馬遷第一個係統地概括了從上[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15-10-05 06:50:27)
前幾篇文章中談了地球大氣層對地球生態環境中雨水循環的重要性,現在談談地球大氣層對保護地表溫度使萬物能在地球表麵生長的作用,體會一下上帝對人類的關愛、對人類生存環境的用心,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網上文章:
“Solarenergyinearth'satmosphere”
人類和地球表麵的其他生植物主要成份為碳水化合物,他(它)們對環境的溫度要求很高,太低或太高溫度都[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5-10-02 04:45:12)
上帝在精密地安排了地球、太陽和月亮的關係同時,還對地球作了非常精巧的設計:地球是一個圍繞著太陽公轉(周期為一年)的同時還在自轉(周期為一天)的橢球。這裏定語很多,但每一個定語對人類生存都是極為重要的。因為公轉,我們有春夏秋冬四季,因為自轉我們有晝夜之分。假如地球沒有自轉,那麽地球向陽麵隻有白天而無黑夜,這裏便整天陽光普照,非常幹燥[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5-09-25 08:16:53)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複還來。”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公元701-762年)在詩中顯然認為人的命運取決於上天,上天為他安排好了一切,無需庸人自擾,杞人憂天。《聖經》馬太福音6.26說:“應該看天空的飛鳥,它們不撒種、不收割,也不收集在倉庫裏,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它們;難道你們不比飛鳥更重要嗎?”
讓我們一起見證人類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5-09-25 04:26:49)
宋太宗趙光義,本名趙匡義,是宋太祖趙匡胤之弟,在周世宗柴榮去世後,與趙普一起密謀陳橋兵變,幫助禁衛軍統帥趙匡胤黃袍加身,奪取了孤兒寡母的後周王朝的江山,在周世宗柴榮去世之前,他們還製造了一起“檢點作天子”的陰謀,挑撥周世宗與前禁衛軍統帥的關係,使趙匡胤順利地當上了禁衛軍統帥。
趙匡胤、趙光義可謂老牌陰謀家,但是趙匡胤還是沒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5-09-19 07:45:42)
中國傳統敬畏天的思想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到了西漢早期董仲舒完善了天人感應理論,這為二千多年中國統治者實行仁政、士大夫知識界製約統治者提供了理論基礎。中國古代賢明君主在大的天災和日食時常下罪己詔,認為這是上天在對自己的施政示警,這些君主們都檢討批判自己的行為、責怪自己的施政失誤,所謂:頭頂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 而自從毛澤東當政[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5-09-01 19:01:47)
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這兩句勾畫出了華夏文明的衰敗過程。 崖山位於廣東新會,1279年2月6日晚,中國曆史上最為慘烈的一場大規模海戰在這裏畫上了句號。戰爭結果南宋戰敗,就此亡國。近20萬南宋軍民或戰死、或投海,壯烈殉國。7日之後,海上浮屍近10萬具。這場戰爭的失敗,不僅是南宋亡國,而且自此以後華夏文明的元氣再也沒有真正恢複,中華民族便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15-08-31 09:29:33)
張邦昌,字子能,永靜軍東光人(今天河北阜城縣人),唐代名相張九齡的第十世孫,金人刺刀下冊立的大楚皇帝。生於公元一零八一年,卒於一一二七年。進士及第,曾任禮部侍郎。在宋徽宗、欽宗之交國難之際出任中書侍郎和少宰等要職。當金兵圍困北宋首都開封(東京卞梁)之際,欽宗皇帝令張邦昌陪康王趙構(後來的高宗皇帝)去金營議和。此時的議和當然是城下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1]
[2]
[3]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