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摘自陳曉農編纂:《陳伯達最後口述回憶》。  高崗、饒漱石事件是建國初期中**內的一件大事,從五十年代至今,中共對這一事件的說法基本沒有變化。對此事件,陳伯達有自己的看法。 在曆史上,陳伯達與高崗曾經有過幾次接觸。在延安時期,兩人都曾是陝甘寧邊區國民參政會的常務參政員;1950年3月毛澤東訪蘇回國途中,讓陳在東北稍事停留,在此期間,高崗曾讓陳[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2005-06-17 21:46:24)
第54集團軍是我軍的"拳頭"部隊,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北伐鐵軍",裝備精良,戰鬥力極強。它是一支合成部隊,在建國初期由44軍、45軍合並,84年又與43軍127師合並而成。組成54軍的三支部隊都是曆史悠久,戰功顯赫的精銳之師。建國以來的曆次對外作戰,54軍部隊除珍寶島戰鬥外無役不與,戰績顯赫。該軍是我軍曆史最悠久的部隊。其第127師379團前身為1924年11月由周恩來組建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5-06-17 01:57:39)
 15  血統論
  1967年2月16日的懷仁堂碰頭會上,徐向前等政治局和軍委領導人對中央文革小組的行為提出激烈批評。此事初以"二月逆流"、後以老一輩革命家反對文化大革命而著名。譚震林首先說:"黑五類,有人講話;高幹子弟,怎麽沒人說話!高幹子弟往往挨整。見高幹子弟就揪,這不是反動的血統論又是什麽?"(頁833)聶榮臻說:"你們把幹部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5-06-17 01:53:20)
13  西路軍之敗
  西路軍兵敗祁連,幾乎全軍覆滅。"我是西路軍的主要指揮者,這支部隊的兩個主力軍(九軍、三十軍),又是我和其他同誌從鄂豫皖帶著發展起來的。西路軍的失敗,長期使我愧悔交加。"(頁555)後來、特別是"文革"中,不但西路軍的失敗、甚至四方麵軍的渡河西進也被說成是張國燾的分裂行為,是徐向前的錯誤。隻是在晚年的回憶錄中,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05-06-17 01:46:57)
11  哪裏是"中央主席"的料
  張國燾於1935年10月15日宣布另立中央,當然沒有任何合法的組織程序,但也不是沒有人擁護:
  張國燾於是先指定一方麵軍的一位軍的幹部發言。這位同誌在長征途中,一直對中央領導有意見,列舉了一些具體事例,講得很激動。四方麵軍的同誌聞所未聞,不禁為之嘩然。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責備和埋怨中央的氣氛,[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5-06-17 01:38:54)
8  一句話保終生
  一方麵軍與四方麵軍會合後得到四方麵軍的幫助也感到四方麵軍的壓力。發生衝突後,毛於9月10日夜帶右路軍中的一方麵軍北上,還帶走了右路軍的軍用地圖。不太了解內幕的徐向前很緊張:
  發生了如此重大的意外事件,使我愣了神,坐在床板上,半個鍾點說不出話來。心想這是怎麽搞的呀,走也不告訴我們一聲呀,我們毫無思想準備[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5-06-17 01:34:11)
 徐與毛澤東
  一、四方麵軍會合是長征的勝利。但四方麵軍兵多糧足,一方麵軍有"中央"的之名,雙方都不很自在。雖說都是共產黨領導的,大方向並不矛盾,但實力原則在革命隊伍也依然有效。
  張國燾對下麵散布:"中央政治路線的問題","中央紅軍的損失應由中央負責"、"軍事指揮不統一"……據說還派人找一方麵軍的同誌了解會理會議、遵義會議的情況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5-06-17 01:29:27)
4  肅反的效果
  鄂豫皖蘇區"白雀園"大肅反,持續3個月,肅掉2500多人,團以上幹部百分之六、七十被捕或被殺。"'肅反'的對象,主要有三種人:一是從白軍中過來的,不論是起義、投誠的還是被俘的;二是地主富農家庭出身的,不論表現如何,要審查;三是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凡是讀過幾年書的,也要審查。"(頁158)概括起來,一是有曆史疑問的,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5-06-17 01:28:08)
2  委派
  鄂豫皖的部隊是由1927年黃麻起義發展起來的,領導人也主要是本地的。1929年後,中央即不斷派人下來:
  1929年6月,派徐向前到紅31師任副師長(沒有正師長);
  1930年春,派郭述申、許繼慎、曹大駿、薑鏡堂等人為新成立的鄂豫特委主要領導,其中許為整編後的紅一軍軍長,曹為政委,徐為副軍長;
  193[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解讀徐向前回憶錄《曆史的回顧》
  黨的重要人物的回憶錄是黨史的一部分,它的寫作服從於黨在一定時期的自我塑造。1977年9月,為紀念毛澤東去世一周年,《人民日報》發表徐向前元帥《永遠堅持黨指揮槍的原則》一文。文章重複了延安時代以後對張國燾的三個主要指控:擅自決定紅四方麵撤出鄂豫皖根據地;長征時發過"以武力解決中央"的電報;擅自命令四[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1]
[2]
[3]
[4]
[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