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博文
周末去超市采買以前,總要先打開冰箱探究一番,該扔的扔,該吃的吃。常常是把快到期的幾樣食品找出來,放在料理台上,琢磨怎麽組合排列,好物盡其用搗鼓一個菜出來。比如說,一盒鷹嘴豆糊糊,一聽金槍魚罐頭,掰兩片芹菜,撈幾個泡橄欖,一起切碎了拌拌,夾在麵包中間,就是一份美味健康的金槍魚三明治。又或者,半盒豆腐,兩個西紅柿,幾根綠蔥,一個土豆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2)

看了《尚氣與十環傳奇》(Shang-chiandtheLegendoftheTenRings),第一個感覺是熱鬧。動作,幽默,賣萌各種元素都齊全,一個不落。第二個感覺是雜亂。編劇把各種零零碎碎的邊角料放一鍋裏炒,炒成一盤雜燴端上來,祈望眾口難調的觀眾可以找到適合自己口味的幾片。 故事線索各種回憶插敘,我把它捋順了說說。 獲得十個魔法指環之後,大魔頭徐文武組建了一支十環軍團,征戰[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中國人是出了名地愛吃,會吃,敢吃,一句“民以食為天”就點出了注重吃的國民性。在中國文化裏,吃已經從語言層麵上升為一種文化符號。不論多麽錯綜複雜的情形,或者多麽微妙精細的感覺,隻要借助“吃”這個文化符號,就可以從語言文化中找到靈感和現成的比喻來表達。我留心搜羅了一些跟“吃”有關的俗語和表達法,記錄在此。 五味為食先,[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2)
(2021-11-14 16:37:12)

外邊狂風暴雨,不想出門,我打開電腦劃拉幾筆,打發時間。真是下雨天寫博文,閑著也是閑著。哈哈! 寫什麽呢?已是深秋了,又有貼秋膘的說法,那就說說吃吧。 我小時候很挑食。現在想想自己真是傻,本來就生不逢時,生長在物質匱乏年代,還要挑挑揀揀,豈不是畫地為牢,自討苦吃?在這裏深刻同情我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還得挖空心思,變著花樣給孩子做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這裏的《甜蜜蜜》,並不是膾炙人口的鄧麗君歌曲,而是陳可辛導演的同名愛情電影。不過,電影和歌曲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係。電影是為了紀念鄧麗君去世一周年拍攝;劇中男女主角因愛好鄧麗君歌曲而結緣;就連劇中作畫外音注解的,也是餘音嫋嫋的鄧麗君歌曲片段。 電影裏的情感糾葛,圍繞男主黎小軍,女主李翹的兩岸三地(大陸,香港,紐約)漂泊經曆展開,剪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4)
(2021-11-05 18:03:15)
這些年陸陸續續看了一些國內宮鬥劇。一集連一集,看得我一驚一乍的;看完了,除了幾個主要人物還有點印象,其餘的劇情線索都在腦子裏成了一鍋粥,糊裏糊塗。不過正好方便換一個“新”的劇看。估計編劇也深諳此道:差不多的故事套路,換一個朝代搬演,夾插一些無關痛癢的旁枝末節,剛好拍到觀眾看了結局忘記開頭的程度,就可以收尾了。一劇接一劇,反正中[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4)
大學畢業時候,大家都忙,忙著各奔前程。 我們同係的一個女孩子,不聲不響在她男朋友的老家申請了工作,要跟著一起回去。她和男友談了兩年戀愛,是認真的,是目標明確地奔結婚而去的。記得臨走前,女同學在學校門口的書店裏買了厚厚幾本書,仔細裝進了要托運的行李。那些書,是菜譜和生活小竅門之類的工具書。我當時看在眼裏,心裏很驚奇:同學已經做好準備[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疫情下的生活,何以解憂,唯有追劇。 然而,近期的熱播劇《魷魚遊戲》,我卻一直沒有點開看。是不是在我的潛意識裏,覺得絕地求生的困獸鬥劇集看得太多,已經飽和甚至超載,開始審美疲勞了?!直到上周跟兩個孩子提起,才知道他們都已看過,並給了“好看”的評語。我的好奇心又被勾起,開始看。 不料,才看了十幾分鍾就看不下去了。劇中開場的男主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8)
林燕妮寫過一篇讚美楊過的散文,叫《一見楊過誤終身》。我套用了一下,給這篇文章起名叫《第一爐香誤愛玲》,強調選角對電影成敗的的重要性。我認為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選角要盡量接近原著,因為觀眾同時身兼讀者,心裏已經對書中人物形象有一個大概的,固定的期待值。如果演員外型和書中人物反差太大,就算演得再精彩,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新上映的電影《第[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我讀《紅玫瑰與白玫瑰》(上)的鏈接 談談《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的意象和色彩(中)的鏈接 曆來評論家都讚美並推崇張愛玲對色彩的敏感和運用,卻甚少或沒有提及她筆下的聲音和響聲。我自己一路讀下來,覺得張愛玲的小說世界有聲有色,紅塵俗世中的癡男怨女並不是默片人物。照著這個思路,我把《紅玫瑰與白玫瑰》裏的各種聲響歸納了一下,大致可分為三類:生[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
[16]
[17]
[18]
[19]
[2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