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浪齋隨筆

歲月如河,逝者如斯。留下的是難以忘懷的某些人,某些事,某些時刻。時而懷舊,且將縹緲的思緒,捺入筆端。我手寫我心,能與人分享,也是一樁樂事。
博文
(2012-01-15 16:47:46)
我的住室裏掛著一張姥姥的照片。她穿著華麗的錦繡絲綢長袍,雙手交握於胸前,慈愛的目光透過玻璃鏡框注視著我,似乎有很多話要對我說。姥姥嗬,您要對我說什麽呢?姥姥已經不在了。她老人家是在八十八歲高齡上無疾而終的。聽家裏人說,去世那天,她好像聽到了冥冥中的某種召喚,從醫院吊完水回家後,把身上的錢都塞給最小的外孫女,自己洗了澡,換了幹淨衣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中國自古以來,女子和男子的名字,就在字音和字義的選擇上有著明顯的差別。這些差別首先是由於男女在社會上長期處於顯著不同的地位而造成的;同時男女性別特點的差異也是形成二者取名用字不同的原因。取名用字的傳統和習慣並不是從古至今,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女子姓名稱謂的變遷也從一個側麵反映出中國社會重男輕女思想的曆史[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0-02-18 11:19:07)

西方視野中的中國形象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各個民族國家逐漸形成了各自獨有的民族和文化特征,使得人們對這個國家的民族個性產生一個概念化的印象。比如,法國人浪漫、不拘小節;英國人保守,有紳士風度;德國人嚴謹,遵守紀律;意大利人靈活,熱情奔放;美國人開放,敢做敢為。日本人勤勉,善於模仿。這種概念化的印象就是這個國家的文化特征,也就是這個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10-02-18 11:06:56)

開車遇警記美國是“輪子上的國家”。在美國生活不能沒有汽車。沒有汽車你就好比瘸了一條腿,不能說你哪兒也去不了,你是想去哪兒也費勁。這麽說吧,你要是單靠11號呢,你的活動範圍和視野也就限於步行所能及的地方;要是有輛自行車,你的自由度可以擴大幾英裏;有了汽車呢,你就再不受什麽限製了,“倚西風長嘯,任我疏狂”,那感覺,爽!慢,有了汽車真就能那[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0-02-18 10:55:42)

上海閑話講不來地方自大主義或可稱為中國一絕,想必身為中國人者,對此都有切身體會。誰不說俺家鄉好啊!地方自大主義又以南北幾個中心大城市表現為最,比如,北京管北京以外的地方叫“地方”;廣州管廣州以外的地方叫“北方”;香港管香港以外的地方叫“內地”;上海最牛,管上海以外的所有地方叫“鄉下”,所有不會講上海話的外地來滬者在上海話裏都叫“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10-02-18 10:48:26)

我從窮鄉僻壤的鄉下一步跨進首善之地的京城,好比魚躍龍門入滄海,驚喜固然驚喜,更多的是懵裏懵懂找不著北的惶然。梁莊的榆樹和洋槐遠去了,代之以未名湖畔的依依垂柳,草頂土坯牆的鄉間土居不見了,滿目是飛簷琉璃瓦的華屋美廈。我漫步在風景如畫的未名湖畔,恍惚間不知此身何處。直到腳上的帶襻黑布鞋,踢著了漢白玉石橋的台階,方才確認這一切不是夢[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0-02-18 10:25:17)

毛薺 梁莊村子小,人口少,和我年齡不爭上下的年輕姑娘沒幾個。村裏人管十幾、二十來歲的未嫁姑娘叫小姊妹。隊長喊上工的時候,常常是“勞動力上東湖拉耩子,婦女上溝沿耪蜀黍,小姊妹上西湖掰棉杈,”或是“婦女跟小姊妹上路北翻紅芋秧。”小姊妹是要和婦女分開另提的。小姊妹裏頭,毛薺跟我最要好。 毛薺比我大兩歲,十九了,家裏就她跟她[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10-02-18 10:18:29)
決不退縮朱迪·欣德林著枕浪齋主譯(節選)除了傳統的因素,在大多數情況下,女人對男人的順從隻緣於一個原因,那就是害怕。自尊是克服害怕的能力,自尊使你能夠把頭抬得高高,說:“我不怕。”“我不怕孤獨。”“我不怕犯錯誤。”“我不怕人家不喜歡我。”“我不怕人家不接受我。”“我不怕失婚。”“我不怕變老。”“我不怕做我自己。”我有個很鐵的女友嫁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0-02-18 10:10:37)

狗肉湯我和“招風耳”坐在士兵操場邊上練習中文說話。昨天剛下過一場透雨,操場上的青草豐茂地挺立著。天空瓦藍瓦藍的,陽光暖暖地照著,不象冬天,倒象陽春三月。往山下望去,海麵像一匹藍綢子,在藍天的映襯下舒展著,微風過處,藍綢子蕩起一波波細細的漣漪。“招風耳”在陽光下眯細了眼睛,望著碧綠如茵的草地,不知怎的忽然想起來問:“聽說很多中國人喜[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1]
[2]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