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 like you are dying.

浪跡西洋 漂泊北美 差旅勞頓東南亞 九天攬月 五洋作鱉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博文
(2007-08-03 15:41:55)
轉載[來自]http://pop.6park.com/chan1/messages/82392.html
1.最牛博士論文就是在還沒答辯之前已經發表在最好的期刊上,而且鑒於論文很長,該期刊必須像小說一樣連載。
 實例:張五常博士論文《佃農理論》,當年在JLE上連載四期。2.最牛博士論文答辯就是答辯人一直在挑戰答辯委員會成員,直到問得這些教授們緊張到恍惚以為自己才是答辯人。
 實例:薩繆爾森的博士論文[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2007-08-02 11:00:11)

糊塗前幾天寫老馬和紅的故事,頗有constipation的不暢感。輾轉反側,原來是因為名不正言不順,問題出在“老馬”這名字上。
就像有人試驗不用“的”字寫文章,糊塗在處理一些情節和對話時,發現在這個故事語境裏說“老馬”如何如何非常別扭,就盡量避免用這個主語,而隻用“他”又不夠通暢。現在把“老馬”改稱“黑”,寫起來就順多了。
紅者黑者,原皆色[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07-08-01 22:30:24)

“果然是高山流水、曲徑通幽,一派好風光!”
紅的睫毛被溫熱的唇輕輕撩撥,一時呼吸緊促。
“不許你濫用‘高山流水’,惡搞‘曲徑通幽’。以後我寫字還怎麽能用這些詞!”紅抗議道。
“高山流水覓知音嘛。你遇到知音,展示你的錦繡山河,有什麽不妥嗎?”
“你還在繼續蹂躪我們無辜的文字。‘錦繡山河’這麽純淨的文字又被你玷汙了。不許你說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07-08-01 14:16:27)

張愛玲1950年  麻將桌上白天也開著強光燈,洗牌的時候一隻隻鑽戒光芒四射。白桌布四角縛在桌腿上,繃緊了越發一片雪白,白得耀眼。酷烈的光與影更托出佳芝的胸前丘壑,一張臉也經得起無情的當頭照射。稍嫌尖窄的額,發腳也參差不齊,不知道怎麽倒給那秀麗的六角臉更添了幾分秀氣。臉上淡妝,隻有兩片精工雕琢的薄嘴唇塗得亮汪汪的,嬌紅欲滴,雲鬢蓬鬆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7)
(2007-07-31 22:23:15)

糊塗按:去年918前後,唐突地貼了有關酒的一個帖子,不知道算“去國無怨詞”,還是算“商女不知亡國恨”。今天偶然看到這個舊帖,想轉貼讓更多的人讀到,就不等到918了。
1.我為什麽要拍“鬼子戲”?
      
      薑文說:這部電影不僅是再現日本軍隊當年的暴行,更是出於一種警世的責任。在這部影片裏,日本軍屠殺的是真正的中國老百姓[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07-07-30 09:52:36)

1.何必如此
妻子心血來潮,站在鏡子前仔細端詳,發現自己的臉竟是那樣難看,不禁放聲大哭。
坐在一旁觀察已久的丈夫說︰你偶爾照一次鏡子就那麼傷心,那我天天看著妳又該怎麼辦?

2.饒你一次
一個男人很怕老婆。一天,他老婆又當著客人的麵和他吵了起來,並打了他一耳光。
為了麵子,男子壯著膽子大吼︰你敢再打我一下?
他老婆毫不猶豫地[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38)

......
作家的秘訣不在於靈感——因為誰也不知道它來自哪裏——而是靠固執,耐心。有一句老話——就是用根針挖井——我覺得就說出了作家的概念。在那些老故事中,我最喜歡Ferhat的那份決心,他可以愚公移山似的追求愛情——我非常理解他。在我的小說《我的名字叫紅》中,當我寫到那個老波斯畫家以一種不變的熱情長年畫著一模一樣的馬,一筆一畫都能倒背如流[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7)
(2007-07-27 16:33:43)

黑和紅的網戀故事(2)“你說你不到120磅,你怎麽保養的?你知道我有很強的好奇心,讓我探索一下這高山河穀水文地貌。”黑伸手打開床頭櫃上的音響開關,調頻96.5MHz正在播放“Yourbodyismywonderland”,兩人麵麵相覷,同時笑出了聲。“不是說我們東亞人沒有什麽體毛嗎?你的汗毛怎麽這麽重?你是混血兒?”紅雙手輕輕撫摸著他腿上濃密的毛發,又用唇在他胸毛上來回拂[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2)
(2007-07-26 20:01:24)

糊塗昏聵,曾經誤解“網戀”,寫過一個打油體長短句,名曰《糊塗的網戀》愛八卦的糊朋網友奔走相告
那老房子著了火* 糊塗這次當了真網上留連到夜半三更
金雞報曉又見糊塗盯著熒光屏知己紅顏們不要太傷心
糊塗我對你們 依然一網情深扮妹妹的大哥小弟們不要太多情
糊塗的媚眼不會拋給你們這些假麵人糊塗我實在是定力不夠原則抓不緊
網絡 我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2007-07-14 21:39:26)
  如果用舊時代的眼光看,這問題容易解決,至少是容易評論,說是不應該。但就是舊時代,對於這類問題,也不是異口同聲,而是人多語雜。以曹植的《洛神賦》為例,本是見了已為曹丕霸占的甄氏,愛而不得作的,後代讀書人,甚至包括程、朱、陸、王在內,不是念到“淩波微步,羅襪生塵”,也搖頭晃腦嗎?這說穿了也頗為淒慘,是雖有禮教的大傘罩著,人心終歸是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5)
[<<]
[6]
[7]
[8]
[9]
[1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