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餅西施

sw7799 (2025-11-27 01:25:11) 評論 (2)


說起炒餅,大概隻有北方山河四省才有吧?這些地方人喜歡吃烙餅,那麽問題來了,剩的烙餅怎麽辦?就像你問南方人,吃不完的米飯怎麽辦?回答肯定是:“炒呀” !

印象裏,這種連民間小吃都算不上的吃食,是在京畿或河北省常見的百姓飯。不算一盤菜,也不純是飯,算是飯菜結合,一盤下肚,實惠管飽,和打鹵麵,炒牛河有異曲同工之妙。

家嚴和家慈是江浙人,八十年代初期搬到北京,所以我家幾乎天天吃米飯。第一次吃炒餅,那會兒剛上高中,大師兄和師嫂他們在阜成門附近開了一個小飯館,經營山西刀削麵,烙餅之類的簡單飯食。有一天去找大師兄玩兒,結果餓了,嫂子說還剩點烙餅,說給我炒餅吃。

我吃過炒麵,炒飯。還真沒吃過炒餅。可能是餓得狠了吧?一嚐之下,頓時驚為天人。從此愛上這北方特色了。大嫂長得不算差,結果我一起哄之下,給她起了個外號叫“炒餅西施”。哈哈,這是後話了。。。

後來注意到,街邊飯鋪(老話兒叫二葷鋪),那些連招牌都沒有的蒼蠅小館,都能吃到炒餅。印象裏好像三毛錢,二兩糧票。一半餅絲,一半芽菜和卷心菜,加一點碎雞蛋,炒完撒一把蒜末,端上來一熱氣騰騰滿滿大盤,一半餅一半菜,加點醋,一攪和,風卷殘雲,嗬!那叫一個香啊。有時候再喝一碗5分錢的蛋花湯。絕了!簡單的炒餅,是我青少年時,兜裏沒啥錢,又不想讓狐朋狗友看出我窘迫時的人間美味!

細說之下,嫂子介紹,這是她家傳的手藝。她家老爺子和大爺是某工廠食堂裏兩位專門負責饅頭大餅的白案老師傅。他們在解放前就在北京郊區門頭溝附近的飯鋪賣烙餅和炒餅。早年間那地界兒是有土匪出沒的地區,而那些窮土匪都喜歡吃這兩位的烙餅和炒餅,為此,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清理階級隊伍”階段,不少人還懷疑這老哥倆是否和土匪有“牽連”。最後查明,就因為他們的炒餅好吃!哈哈,虛驚一場啊!

過了些年,這炒餅好像就漸漸淡出京城了。我也好些年沒吃過了。也怪了,前幾天突然想起來,這念頭便發不可收拾。恰好家裏有剩烙餅,驅動著我在廚房忙活起來,按照“炒餅西施”的真傳,一招一式地演練起來。看看,咱放雞蛋,木耳,蝦仁,卷心菜,洋蔥,來個大豐收炒餅,做個菠菜蛋湯。

這簡簡單單又是一頓!吃著半截兒,又想起師傅,諸位師兄們,還有“炒餅西施” ……你們還安好嗎?